理性分析所谓“金融战”之前,常见的预备功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05:29
1. 基础货币如何从央行手中投放市场?

美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美联储收购美国政府债券(美国2~10年期国债和30年期国债,占比54.4%),以及MBS房地产抵押债券(38.7%),两者合计占美联储总资产93.1%。
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外汇(占比83.3%),以及政府债券(中国国债4.7%),两者合计占我国人民银行总资产88%。

美元的创造93.1%来自于政府和社会未来的应偿还债务,相当于寅吃卯粮。
人民币的创造83.3%来自实体经济生产活动带来的外汇资产,相当于量入为出。


请参见: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2016年4月7日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41/current/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
http://www.pbc.gov.cn/jinrongwen ... /2812413/index.html




1. 基础货币如何从央行手中投放市场?

美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美联储收购美国政府债券(美国2~10年期国债和30年期国债,占比54.4%),以及MBS房地产抵押债券(38.7%),两者合计占美联储总资产93.1%。
我国的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外汇(占比83.3%),以及政府债券(中国国债4.7%),两者合计占我国人民银行总资产88%。

美元的创造93.1%来自于政府和社会未来的应偿还债务,相当于寅吃卯粮。
人民币的创造83.3%来自实体经济生产活动带来的外汇资产,相当于量入为出。


请参见:

美联储资产负债表,2016年4月7日
http://www.federalreserve.gov/releases/h41/current/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5)》
http://www.pbc.gov.cn/jinrongwen ... /2812413/index.html




楼主,美帝即使超发货币导致资产负债表很难看,请问在6000亿军费开支下哪个国家敢不收美元?
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贴钱赚美元同时,也接受美帝超发产生的通胀,而美帝却因为低廉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的日用品输入,CPI根本就没章几个点;而同时由于美国输入的通胀,中国等发展中国家CPI暴涨,货币超发更严重,而且还没有世界帮忙买单,这种情况下谁还敢笑话美国?


2. 央行如何创造货币并管理市场流动性?

以我国为例,当央行买入商业银行手中的债券、票据等有价证券时(人民币操作),央行创造出“基础货币”,并将其投放给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获得基础货币后,就可以向全社会的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形成俗称的“货币”;
而企业或个人获得贷款后,仍然要将绝大部分货币当作各种形式的存款存在商业银行;
于是,商业银行又“重新”获得了存款货币,又可以继续向全社会或个人发放新的、更多的贷款,形成更多的货币。
以上过程不断循环,央行最初投放的基础货币就被“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放大数倍,形成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能生成多少倍的货币供应量,被称为“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理论上限 = 基础货币 / 存款准备金率

例如,我国央行规定,2016年3月1日起,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6.5%。
那么,粗略估算,其对应的货币乘数 = 1 / 16.5% = 6倍
此时,如果央行向商业银行购买各种有价证券、从而投放基础货币的数量为1的话,市场上最大就会创造出数量为6的货币供应量;
同理,如果央行向商业银行售出各种有价证券、从而收回基础货币的数量为1的话,市场上最大就会减少数量为6的货币供应量。

请参见:

货币政策工具
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index.html
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买入和卖出金融机构持有的有价证券、外汇交易;买入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卖出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降低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升高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贷款         (央行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贷款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收回贷款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利率政策               (调节金融机构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
常备借贷便利         (央行向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提供的1~3个月短期贷款,英文缩写SLF;提供贷款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收回贷款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中期借贷便利         (央行向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提供的3~6个月中期贷款,英文缩写MLF;提供贷款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收回贷款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抵押补充贷款         (央行因支持“棚户区改造”等社会薄弱事业,向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贷款,英文缩写PSL;提供贷款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收回贷款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2. 央行如何创造货币并管理市场流动性?

以我国为例,当央行买入商业银行手中的债券、票据等有价证券时(人民币操作),央行创造出“基础货币”,并将其投放给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获得基础货币后,就可以向全社会的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形成俗称的“货币”;
而企业或个人获得贷款后,仍然要将绝大部分货币当作各种形式的存款存在商业银行;
于是,商业银行又“重新”获得了存款货币,又可以继续向全社会或个人发放新的、更多的贷款,形成更多的货币。
以上过程不断循环,央行最初投放的基础货币就被“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放大数倍,形成整个社会的货币供应量。

基础货币能生成多少倍的货币供应量,被称为“货币乘数”。
货币供应量理论上限 = 基础货币 / 存款准备金率

例如,我国央行规定,2016年3月1日起,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16.5%。
那么,粗略估算,其对应的货币乘数 = 1 / 16.5% = 6倍
此时,如果央行向商业银行购买各种有价证券、从而投放基础货币的数量为1的话,市场上最大就会创造出数量为6的货币供应量;
同理,如果央行向商业银行售出各种有价证券、从而收回基础货币的数量为1的话,市场上最大就会减少数量为6的货币供应量。

请参见:

货币政策工具
http://www.pbc.gov.cn/zhengcehuobisi/125207/index.html
公开市场业务         (央行买入和卖出金融机构持有的有价证券、外汇交易;买入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卖出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存款准备金            (金融机构在央行的存款;降低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升高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贷款         (央行向金融机构贷款;提供贷款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收回贷款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利率政策               (调节金融机构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
常备借贷便利         (央行向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提供的1~3个月短期贷款,英文缩写SLF;提供贷款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收回贷款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中期借贷便利         (央行向商业银行或政策性银行提供的3~6个月中期贷款,英文缩写MLF;提供贷款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收回贷款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抵押补充贷款         (央行因支持“棚户区改造”等社会薄弱事业,向金融机构提供的期限较长的大额贷款,英文缩写PSL;提供贷款时央行投放基础货币,收回贷款时央行回收基础货币)

banson99 发表于 2016-4-14 22:12
楼主,美帝即使超发货币导致资产负债表很难看,请问在6000亿军费开支下哪个国家敢不收美元?
在中国等发展 ...
全球贸易的2/3使用美元结算,这是经济历史形成的必然。
目前,贸易结算不仅有欧元、人民币、英镑、日元等货币选择,而且,国家间的本币互换也在积极进行。总体趋势是,美元的贸易结算会缓慢、稳步地有所下降,但美元仍将在很长历史时期占据最重要的地位——这是由美国的总体经济实力所决定。

首先,通货膨胀是“本国货币”超发引起的现象。
例如,美元等外汇的流动,并不一定能引起“我国货币”超发——人民银行还有存款准备金等等各种灵活多样的数量型工具回收多余流动性。

其次,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时未必都意味着通货膨胀;
当然,通货膨胀时必然引起CPI上涨。
另外,需要区分的是,美国搞了个美其名曰“核心CPI”,早已经剔除了食品和能源这些最能反映通货膨胀的因素。所谓“核心CPI”,只不过是大垄断金融资本掩耳盗铃、愚弄民众的幌子。

最后,美联储公开承认最关注的两个指标就是:就业和通货膨胀。
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两者都关系到美国社会的稳定。
过于糟糕的就业形势和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会导致社会动乱,甚至可能导致美国的大垄断统治阶级最害怕的暴力革命。
中央政府存款3万亿,负债才1.5万亿?
另,央行的这张资产负债表明显有问题
请问12万亿国债余额体现在哪了?

LZ辛苦,很好的帖子,怎么成了虎头蛇尾?
晚上让精通财务的媳妇看看有没有问题


3. 通货膨胀为什么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颇多歧义的概念”?

顾名思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大于经济实际需要。
通货膨胀会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超发。

所以:
(1) 社会需求不会拉动通胀;
     社会总需求的上升,会拉动社会总供给,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通货膨胀下降和消失;
     此时,假如央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话,由于全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不变,而全社会的财富因为劳动创造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趋势其实是降低,而非增加(即通货膨胀)。

(2) 成本不会推动通胀;
     全社会以货币计价的成本出现普遍上升,这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3) 工资上升不会推动通胀;
     工资代表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表征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劳动者对新增加财富的分配权。
     此时,假如央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话,由于全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不变,而全社会的财富因为劳动创造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趋势其实是降低,而非增加(即通货膨胀)。

(4) 失业率下降不会推动通胀;
     劳动者的失业率下降,说明全社会能通过更多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此时,假如央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话,由于全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不变,而全社会的财富因为劳动创造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趋势其实是降低,而非增加(即通货膨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进入最腐朽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近现代形形色色的西方经济学和金融理论,都是为大垄断资本服务,因而存在大量的糟粕、甚至沦为厚颜无耻的愚民骗术。
研习西方这些理论,需要批判性研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附录:
《通货膨胀》——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术语解释
http://www.pbc.gov.cn/rmyh/109339/751934/index.html


3. 通货膨胀为什么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颇多歧义的概念”?

顾名思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币供应大于经济实际需要。
通货膨胀会引起的货币贬值和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通货膨胀的本质,是货币超发。

所以:
(1) 社会需求不会拉动通胀;
     社会总需求的上升,会拉动社会总供给,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通货膨胀下降和消失;
     此时,假如央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话,由于全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不变,而全社会的财富因为劳动创造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趋势其实是降低,而非增加(即通货膨胀)。

(2) 成本不会推动通胀;
     全社会以货币计价的成本出现普遍上升,这是通货膨胀的结果,而不是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

(3) 工资上升不会推动通胀;
     工资代表了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劳动成果,表征了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劳动者对新增加财富的分配权。
     此时,假如央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话,由于全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不变,而全社会的财富因为劳动创造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趋势其实是降低,而非增加(即通货膨胀)。

(4) 失业率下降不会推动通胀;
     劳动者的失业率下降,说明全社会能通过更多劳动者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此时,假如央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话,由于全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不变,而全社会的财富因为劳动创造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趋势其实是降低,而非增加(即通货膨胀)。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早已进入最腐朽的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近现代形形色色的西方经济学和金融理论,都是为大垄断资本服务,因而存在大量的糟粕、甚至沦为厚颜无耻的愚民骗术。
研习西方这些理论,需要批判性研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附录:
《通货膨胀》——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术语解释
http://www.pbc.gov.cn/rmyh/109339/751934/index.html


4. 通货紧缩为什么会在信用货币时代诈尸还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942245/answer/86442104

通货紧缩,顾名思义,其本质是个货币不足导致的现象。
在以人民币为代表的信用货币出现67年后的今天,在美元金本位体系彻底被淘汰45年后的今天,居然还在大言不惭地谈论所谓“通货紧缩”,足见某些经济学界和媒体界的堕落与无知。
——您在问出这个问题的同时,已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央行随时都可以注入货币,何来所谓通货紧缩?

媒体上鼓噪的所谓“通货紧缩”,其实指三类问题:
1. 美欧等腐朽的大垄断金融资本国家,由于以各种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钱生钱”对赌无节制扩张,导致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对赌骗局难以为继,而其涉及的账面货币数字通常可达百万亿美元数量级,数倍于、乃至数十倍于国家的国民经济年产出,所以,金融衍生品对赌骗局的崩盘,会导致涉事银行间流动性迅速衰竭,从而看起来像是“通货不足、通货紧缩”。

解决方案本来很简单,让这些对赌的骗子们破产即可。国家掌握央行、并扶植健康的商业银行专注于实体经济和国民民生,不但不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反而因为“淘汰了劣币”,还会极大促进社会公平并促进国民经济更好发展。

但是,实际的解决方案却是拿纳税人的钱(上万亿美元)去喂给金融寡头。美国为什么会出现占领华尔街行动?愤怒的民众自发斗争而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垄断资本寡头们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国家暴力机构就会维护寡头们的利益,而不是维护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利益。

2. PPI工业品价格指数长期下降,说明企业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导致工业品价格不断下滑。这个现象看起来虽然也是“产品价格下降”,但与通货紧缩完全无关。

解决方案本来也很简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扩大有效供给、做好国民经济计划以避免再出现盲目发展。

但是,个别居心叵测的媒体和所谓经济砖家,借机鼓吹子虚乌有的所谓“通货紧缩”,其目的是货币放水,继续刺激原本已经严重过剩的经济,盲目扩大生产,其用心之险恶,令人咂舌。

3.至于所谓“输入性通货紧缩”,是指在进口贸易方面,由于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下滑,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对于我国这种超60%原油、超80%铜矿、超40%钾肥、平均超50%各种大宗商品都需要进口的大国而言,进口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下滑,简直就是捡金元宝,抢着捡还来不及呢。何来所谓的“输入性通货紧缩”?

政治经济学,原本是久经实践检验的科学。但在最近30年,却被西方经济金融骗术骗得团团转。我国学术界的堕落由此可见一斑。


附录:
《通货紧缩》——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术语解释
http://www.pbc.gov.cn/rmyh/109339/742374/index.html

4. 通货紧缩为什么会在信用货币时代诈尸还魂?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942245/answer/86442104

通货紧缩,顾名思义,其本质是个货币不足导致的现象。
在以人民币为代表的信用货币出现67年后的今天,在美元金本位体系彻底被淘汰45年后的今天,居然还在大言不惭地谈论所谓“通货紧缩”,足见某些经济学界和媒体界的堕落与无知。
——您在问出这个问题的同时,已经回答了自己的问题:央行随时都可以注入货币,何来所谓通货紧缩?

媒体上鼓噪的所谓“通货紧缩”,其实指三类问题:
1. 美欧等腐朽的大垄断金融资本国家,由于以各种金融衍生品为代表的“钱生钱”对赌无节制扩张,导致庞大的金融衍生品对赌骗局难以为继,而其涉及的账面货币数字通常可达百万亿美元数量级,数倍于、乃至数十倍于国家的国民经济年产出,所以,金融衍生品对赌骗局的崩盘,会导致涉事银行间流动性迅速衰竭,从而看起来像是“通货不足、通货紧缩”。

解决方案本来很简单,让这些对赌的骗子们破产即可。国家掌握央行、并扶植健康的商业银行专注于实体经济和国民民生,不但不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反而因为“淘汰了劣币”,还会极大促进社会公平并促进国民经济更好发展。

但是,实际的解决方案却是拿纳税人的钱(上万亿美元)去喂给金融寡头。美国为什么会出现占领华尔街行动?愤怒的民众自发斗争而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垄断资本寡头们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国家暴力机构就会维护寡头们的利益,而不是维护社会和广大民众的利益。

2. PPI工业品价格指数长期下降,说明企业竞争加剧、产能过剩,导致工业品价格不断下滑。这个现象看起来虽然也是“产品价格下降”,但与通货紧缩完全无关。

解决方案本来也很简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扩大有效供给、做好国民经济计划以避免再出现盲目发展。

但是,个别居心叵测的媒体和所谓经济砖家,借机鼓吹子虚乌有的所谓“通货紧缩”,其目的是货币放水,继续刺激原本已经严重过剩的经济,盲目扩大生产,其用心之险恶,令人咂舌。

3.至于所谓“输入性通货紧缩”,是指在进口贸易方面,由于能源、矿产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下滑,导致进口原材料价格大幅下滑。对于我国这种超60%原油、超80%铜矿、超40%钾肥、平均超50%各种大宗商品都需要进口的大国而言,进口原材料的价格大幅下滑,简直就是捡金元宝,抢着捡还来不及呢。何来所谓的“输入性通货紧缩”?

政治经济学,原本是久经实践检验的科学。但在最近30年,却被西方经济金融骗术骗得团团转。我国学术界的堕落由此可见一斑。


附录:
《通货紧缩》——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术语解释
http://www.pbc.gov.cn/rmyh/109339/742374/index.html
snake001 发表于 2016-4-15 12:26
LZ辛苦,很好的帖子,怎么成了虎头蛇尾?
被亲亲催更了……楼楼紧急上浮……
皮吸轰 发表于 2016-4-15 13:00
晚上让精通财务的媳妇看看有没有问题
媳妇大人要发表看法,亲亲您也要发表看法哟~
楼主,建议你查下中国的M2,M3数据。有些东西不能太细说。别人有泡沫,咱家一样也有
我就说一点吧,债务不见得必须还,只要你能给人以我将来能还的预期,我自然就有理由借新债还旧债。就中国这些债务大部分都仍在基础设施上,这玩意能有啥好的预期?日本经济好吧?人口密度高吧?都被基础设施搞得差点破产,中国能好到哪去?

fangle 发表于 2016-4-15 00:55
另,央行的这张资产负债表明显有问题
请问12万亿国债余额体现在哪了?


亲亲~国债那可是评级最高的有价证券呢~各大金融机构抢都抢不过来呢~

请看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证券交易中,债券的市值:
沪市国债市值:7.6万亿
深市国债市值:11.4万亿
两市公开交易的国债总市值:19万亿

(1)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概况
http://www.sse.com.cn/market/bonddata/overview/

(2)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
http://www.szse.cn/main/marketdata/wbw/marketstat/




fangle 发表于 2016-4-15 00:55
另,央行的这张资产负债表明显有问题
请问12万亿国债余额体现在哪了?


亲亲~国债那可是评级最高的有价证券呢~各大金融机构抢都抢不过来呢~

请看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证券交易中,债券的市值:
沪市国债市值:7.6万亿
深市国债市值:11.4万亿
两市公开交易的国债总市值:19万亿

(1)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成交概况
http://www.sse.com.cn/market/bonddata/overview/

(2)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
http://www.szse.cn/main/marketdata/wbw/marketstat/



笔记斋 发表于 2016-4-15 15:27
亲亲~国债那可是评级最高的有价证券呢~各大金融机构抢都抢不过来呢~

请看上交所和深交所的证 ...
一个典型的错误逻辑。
国债被疯抢可不是因为本身多么好,而是中国整个债券市场就被限制,金融渠道也不多,保值途径极其有限
自由贸易下,资源和初级工业品越来越便宜,高级工业品越来越贵。这种“剪刀差”贸易就是英国——美国剥削世界的方式。所以复杂的金融战背后就只是简单的工业能力的碾压!
fangle 发表于 2016-4-15 00:23
中央政府存款3万亿,负债才1.5万亿?
(1)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对政府债权”1.5万亿,意味着央行收购了1.5万亿国债,因而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投放了1.5万亿“基础货币”。

由于2016年3月1日起大型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是16.5%,其极限货币乘数效应的倍数 = 1/16.5% = 6倍

那么,如果央行投放的1.5万亿基础货币,通过商业银行“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循环过程,最终能创造出的极限货币供应量为 1.5万亿*6=9万亿


(2)“政府存款”是指政府财政部在央行的存款,源自于“财政存量资金”。

财政存量资金,是在历年预算中已安排的财政支出,但未在当年实际花掉,不断积累下来的财政资金。
财政存量资金主要体现为年末国库在央行的存款,以及其他财政专户或部门账户里的存款。

央行的负债表上,“政府存款”3万亿没有进入商业银行账户,因而暂时不参与货币创造过程。

假如我国政府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把这3万亿全部都从央行的账户上提出,就会进入商业银行账户,就会也参与货币创造过程。
这个时候,最终能创造出的极限货币供应量为 3万亿*6 = 18万亿
——由此可以看出,“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实施时,对基础货币的投放影响也非常巨大。

(3) 新闻解读举例:《央行开展中期借贷便利操作2855亿元》
记者4月13日从人民银行了解到,为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人民银行13日对17家金融机构开展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共2855亿元,其中3个月1270亿元、6个月1585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75%、2.85%,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以上新闻说明,央行向银行体系注入了2855亿基础货币,其对应的极限货币供应量为 2855亿 *6= 1.713万亿
(中期借贷便利MLF,是需要“归还”央行的贷款,届时,央行将以同样的6倍放大效应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如果到时候市场承受不起这么大的货币减少,央行还会通过包括MLF在内的各种方式继续增加基础货币投放)

ee777 发表于 2016-4-15 15:13
我就说一点吧,债务不见得必须还,只要你能给人以我将来能还的预期,我自然就有理由借新债还旧债。就中国这 ...
亲亲,您混淆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差异~

(1)基础设施建设,会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甚至是必备的硬件环境)。
即便美国和欧洲这种发达国家,早年投入巨资修建的基础设施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也早都到了该更新或重建的境地。

日本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尚能有效支撑日本的经济发展。
而美国的基础设施相对残破(大都是半个多世纪前修建),已经开始严重影响美国的经济发展。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交通运输、电力能源、通讯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等基础设施,比起发达国家来,还有较大差距。我国的经济增长较快,因而对经济建设硬件环境要求也非常旺盛。例如,没有铁路、公路、电力等等刚需的配套基础设施,怎么建设新企业发展经济呢?

(2)日本为什么给人以感觉“差点破产”?
也许是因为日本的公共债务比率全球最高?
但是,日本的公共债务绝大部分由日本投资人持有,相对稳定。
除非出现极端情况,否则不会被集中抛售并引发金融秩序动荡。

日本的经济增长缓慢、债务居高不下等问题,其他欧美各国也都常年头疼。
——这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通病,社会财富分配严重失衡,导致社会总需求严重小于社会总供给,使得社会化大生产难以为继。
形象的说,1%的资本占有者更富有,99%的劳动者更贫穷。
(1)在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对政府债权”1.5万亿,意味着央行收购了1.5万亿国债,因而向商业银行等金 ...
你并没有讲清楚中央政府在“货币供应”中所起的实际作用

从央行负债表可知
中央政府的12万亿国债,大部分不在央行手里
只要不在央行手里,其占用的就是社会存量资金
并不会导致货币流通规模增长

央行手里虽有1.5万亿国债
却有3万亿政府存款
这意味着央行总体上并非政府债主
央行反倒欠政府1.5万亿
央行为了维持资产负债表平衡
因此不得不少投放1.5万亿基础货币
也就是说,央行所持有的外汇余额大于其投放的基础货币

至于中央政府的税收、预算及赤字
是否体现在央行帐目上,我不知道
中央政府并非金融机构
按道理没必要将经常性收支帐户开在央行

故,我认为,中央政府还拥有很大的财政刺激空间
唉,真是让人愤怒,美国凭借6000亿军费,逼迫全世界用美元,然后就把以后几十年的钱都印出来从全世界搜刮各种商品和服务。看来我们要想不被美国剥削,要么去当个美国人,要么就把军费提升到和美国相同的水平。
我们的美元,你们的问题
大额存单和利率市场化
笔记斋 发布于2015年6月16日 15:45 新浪博客
6月15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一口气播报了4条"新闻",分别涵盖银行金融、投资与债务、医疗产业和汽车产业。

1. "大额存单来了 利率市场化加速跑"

“利息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一种转换形式”。

操控“利率”就意味着操控全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

美欧为代表的各国央行都牢牢掌控、并时刻操纵着“利率”,因而形成了一整套操纵利率的方法。“大额存单”仅仅是其中的一种。

(1)“大额存单”相当于商业银行自主发行“债券”,以高息吸纳大客户存款。造成了对“最广大的存款小户”的利率歧视,绝大部份储蓄人不会享受到“同期基准利率的1.3倍到1.4倍左右”的溢价。

例如,我国居民储蓄人均最高为北京(人均约12万)、上海(人均约9万)。如果按照我国家庭人口规模平均为3.02人的统计数据,则北京平均家庭储蓄约36万、上海约27万。因此,即便我国最富裕的北京、上海两地的家庭储蓄,也都享受不起“30万元的个人认购起点”,更不要说全国居民了。

大额存单占全部存款比例通常只有几个百分点(美国较高,也不过大约为15%~20%)。当美欧央行任意操纵利率、长期压低利率趋于0时,大额存单等“歧视性不公平手段”仍然可以让极少数人的收益凌驾于全社会之上。

值得警惕的是,商业银行发行“大额存单”,使得商业银行具备了“以极少量存款占比的存款利率,去影响(抬升)全社会存款利率”的能力,不但可以导致商业银行间弱肉强食、竞争加剧、爆发倒闭潮和兼并潮,而且还会导致全社会融资成本抬升,为经济动荡创造条件。

(2)“利率市场化”1970年代发端于美国,通过强化对“利率”的更广泛操纵,抬升全社会资金使用成本、压缩银行存贷款利息差,促成“商业银行破产和兼并”,以便进一步形成金融寡头的全面垄断。

1970年代之前,美联储”通过著名的《Q条例》强行压低全社会储户存款利率数十年,却对贷款利率放任,以高存贷利息差盘剥全社会。

1970年代之后,随着美元金本位体系走向破产,美元完全成为债务货币。“要掌握全社会债务”的内在需求,促使美国采取进一步措施加大金融垄断的程度。——缩小银行存贷款利息差,制造银行危机;抬升全社会资金使用成本,制造经济动荡,从而加剧银行危机。借“银行危机”大肆低价收购银行优质资产,把银行“创造货币”、“无需劳动就能凭空参与财富分配”的天生能力进一步垄断到极少数金融寡头手中。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促成我国金融动荡、促成金融兼并和促成金融私有化的“政策”。
用心险恶。
意欲何为?
节选自《“利率”羊头背后的那些事儿》

2015年6月17日 10:20 阅读 3 新浪博客 删除
(1)商业银行为什么不能发行面值1元的“定额存单”?让全社会所有投资人都可以自由认购、自由转让,这不才是“自由”的市场,“公平”的市场么?

如果“大客户储户”奔着大额存单之类的“高息揽储”在各商业银行间狼奔豕突……那么,很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商业银行可咋办呢?

(2) 是谁在说商业银行“靠利息盈利”?商业银行年报上每年都爆炸性增长的“优质资产”(优质放贷)难道都故意视而不见?

商业银行的“负债”是永远都无法流出银行体系的“储蓄存款”(在各国法律约束下,货币始终都在银行体系中流转),而商业银行的“资产”却是归银行独享的“债权”——对全社会的贷款。

相较于商业银行与日俱增的、天文数字般的“资产”,“利息”?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3) “利率”怎么能跟“金融脱媒”扯上直接关系?

证券(直接融资)本身的资金流仍在商业银行中实现,例如,证券交易结算资金统一由商业银行存管(“第三方存管”)。证券市场表面上分流商业银行储蓄存款,但又以第三方存管、同业存款、企业存款等形式回流商业银行。证券市场实际上丰富并促进了商业银行市场。

(4)美国1970年代~1980年代搞出个“利率市场化”概念,不知道“美联储(FED)”历任主席保罗-沃尔克1979~1987、艾伦-格林斯潘1987~2006、本-伯南克2006~2014、珍妮特-耶伦2014~2015,该如何评价自己任内对“美国联邦基金利率(Federalfunds rate)”的频繁调整?

国务院办公厅,中国人民银行,还有啥想“狡辩”?
从PPP看投资与债务
笔记斋 发布于2015年6月20日 23:41 新浪博客
(1) PPP(公私合作模式: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PPP把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融资需求,由政府转移给特定的“社会资本”。首先出现两个问题:一是进入门槛高,大多数社会资本被挡在门外;二是“一次签署要约、独占经营”。违反了公平竞争、自由竞争的市场化原则,还会滋生利益输送等一系列问题。

“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基本上都是优质资产,能产生稳定的收益和增值,为什么不运用债券、股票等成熟的、透明的、多样化的直接融资手段?不但能惠及全社会各种投资人,而且能依托现有证券市场体系,公平、公正、公开、透明地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社会监督。

例如,依托“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为代表的优质资产,发行“企业债券”(亦即“公司债券”),其风险评级通常略低于国债,但高于其他一般企业债券,正好可以填补国债“低风险、低收益”与一般企业债券“高风险、高收益”之间的“较低风险、较高收益”空间,丰富现有债券市场的投资品种。

(2) 地方政府性债务

国务院2014年10月2日发布“国发〔2014〕43号”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赋予地方政府直接适度举债融资权限。地方政府性债务不再像过去那样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独立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券”已经成为债券市场上一个独立的投资品种。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行的“企业债券”则是债券市场上另一个独立的投资品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主要表现形式为“地方城市建设投资公司”(简称“城投公司”)。作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完全可以“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市场化方式举债并承担偿债责任”,从而完成各种“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项目建设与运维。

“城投公司”依托手中的优质资产,可以灵活发行各种高评级和较高评级的“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等。现有的债券市场购买者都可以积极参与,例如,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金融机构,社会投资者,企业投资者等。

(3) 投资与债务

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与之相匹配的、新增的流通货币,其外在表现形式必然出现于投资与债务之中。问题的关键在于,“债务”所引发的“债权”掌握在谁的手中?也就是说,新增的社会财富分配中,谁占有更多?

2015年5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M2广义货币”已经达到130万亿元,平均增速约为11%~12%。这意味着,我国经济发展每年需要新增的“货币供应量”大于14.3万亿元,因而需要的新增“基础货币”投放量大约为3万亿元规模(央行公布的“存款准备金率”接近20%,因此“货币乘数”最大约为5倍)。

也就是说,我国经济发展导致每年至少需要“新增3万亿债务”用于“基础货币”注入全社会的经济循环体系。这批新增债务原本应该通过市场化原则,通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即“城投公司”)等国有企业,把债权掌握到国家手中。

国务院办公厅,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中国人民银行,

多次发文、联合发文,将“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这种最重要的“货币注入”方式,人为强行指定以私人资本为主的方式进行,以PPP等“定向分肥”方式人为强行指定流向个别私人的腰包。

(参见:http://www.ndrc.gov.cn/fzgggz/fl ... 0150427_689401.html)

(4) 要实现“公平”的市场经济

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发展和资本市场早已一再证明,私有制为主体的企业管理水平低下、严重缺乏效率、缺乏有效监管、平均生存年限短。连西方企业界自己也只能哀叹经理层的“道德风险”(即各种内部腐败问题),对于大股东“不计后果的压榨盘剥企业”更是束手无策。

在真正实现“公平”的市场环境下,私有制企业必然会被“非私有制”企业逐步取代。

我国的市场经济当前还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歧视”、“超国民待遇”。例如,在以股票等为代表的资本市场上,既然能允许和鼓励私人资本回购优质企业的股票、完成所谓的“企业私有化”,为什么不能允许和鼓励“非私人资本”或者“企业员工集体”回购优质企业的股票、完成“企业非私有化”呢?

企业的创投、兼并等方面也存在同样严重的问题,严重违背了市场化的原则。

国务院办公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中国人民银行:

制订了一系列严重不切实际、不走正路的经济政策。
医疗机构私有化
笔记斋 发布于2015年6月26日 16:45 新浪博客
我国城镇化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未来20年城镇化的速度平均每年新增约1%总人口,约3亿人将完成世界上史无前例的城镇化。

医疗机构,作为最重要的国民基础设施之一,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医疗机构在城镇、乡村的发展,必然要与我国快速提升的城乡居民保障需求相匹配。

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我国医疗覆盖范围广、服务对象广、平均服务品质高、平均服务效率高,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益。

然而,国务院办公厅6月11日印发“国办发〔2015〕45号”《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再次悍然提出“控制公立医院规模,规范公立医院改制”,既违背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原则,也违背了“简政放权”,更违背了常识和良知。

(参见1:http://www.guancha.cn/society/2015_06_15_323473_s.shtml)

(参见2:http://news.cntv.cn/2015/06/15/VIDE1434367300407564.shtml)

(参见3:http://news.cntv.cn/2015/06/15/VIDE1434382417680107.shtml)

“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既然存在,那么就应该积极新增医疗资源、平衡分配利用现有医疗资源。

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控制公立医院规模”、限制公立医院自主购买医疗设备,对于“看病贵、看病难”无异于火上浇油、雪上加霜。

截至2014年,我国私营医院数量占比已经达到了46%,门诊和住院比例却只略高于10%。这两组不匹配的数据,真实反映了全国医疗消费者“用脚投票”。

私人医疗机构大致分为:私人诊所、私人专科医院、私人综合医院。多年以来,无论北上广深这些著名大城市,还是在省会城市,以上私人医疗机构诱骗、欺骗、诈骗医疗患者的事件多如牛毛。甚至,有些私人医院虽然地处繁华地段、紧邻的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私人医院自己却门口罗雀,实地走访的原因就两个字“诈骗”,而且是长期、公然、不择手段的诈骗医疗患者。就这样的所谓“私人医院”,却长期堂而皇之的大肆刊登广告,“能骗一个骗一个”。

医疗监管机构、公安机关、法律体系长期不作为,极大纵容了诈骗犯罪份子的嚣张气焰。

加强监管和法律惩治力度,严格规范医疗市场,创造公平、透明、安全的医疗环境,这才是当务之急。

在此基础之上,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公平竞争、共同促进全社会医疗事业迈向更高、更好的发展阶段。
产业规划之殇
笔记斋 发布于2015年6月27日 12:14 新浪博客
我国多个产业规划的惨败,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于欧、美、日、韩等国家现成成功经验的“道路”,沦为全世界的笑柄和反面教材,为世人所不齿。

千言万语,此刻却“无话可说”。重贴5月16日随笔如下:

(1)
2015-05-16 16:55:28查看前后消息
最近两天浏览了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上午的专题节目《问计中国制造》。。。被熏得老眼昏花,着实分不清现如今每天鼓捣的是童话,还是鬼故事。。。

随手翻了下《财富》500强榜单。。。

“四个轮子+沙发”到底算不算“高大上”的行业呢?
大众、丰田、戴姆勒、通用、EXOR(菲亚特)、福特、本田、日产、宝马,仅仅这前9大汽车制造公司就提供了1.45万亿美元的年销售额。(500强中33家汽车工业总销售额超过2.55万亿)
相形之下,全球目前暂时仅有的两家大型客机公司——美国波音(销售额866亿)和欧洲空中客车(销售额786亿),只相当于德国大众公司2615亿年销售额的“零头”,更不要说与500强的汽车工业销售额相比。

仅仅大众一家公司,就直接提供了超过57万个较高收入和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而其全产业链条中提供的间接就业岗位数以十倍计。。。

“卖洗发水儿”到底算不算“高大上”的行业呢?
美国宝洁公司年销售额841亿,英国联合利华公司销售额661亿,仅仅这两家公司就分别直接提供了超过12万、17万的较高收入和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而其全产业链条中提供的间接就业岗位数以十倍计。。。

“卖小食品”到底算不算“高大上”的行业呢?
瑞士雀巢公司年销售额994亿,仅仅这一家公司就直接提供了超过33万个较高收入和高收入的工作岗位,而其全产业链条中提供的间接就业岗位数以十倍计。。。

以前曾经觉得很奇怪,欧盟内部贸易各要素都是“自由流通”,可为啥每个国家的超市各生活品牌都是五花八门各不一样?——搞得想尝尝某个牌子的口味都不得不跨越一次短得不能再短的国境。。。
看完中国的化妆品、日用品、食品、饮料等等各行业发生过的案例。。。。中华、美加净、乐百氏、三笑、小护士、大宝、丁家宜、舒尔美、活力28、华丰、北冰洋、双汇、哈啤、云啤、豪吉、太太乐、徐福记。。。
全球GDP排名前十的国家(美、中、日、德、法、英、巴、印、俄、意),只有中国才干“这种事”。。。

再瞧瞧上汽XX、一汽XX、东风XX、长安XX和北汽XX、广汽XX、重汽XX、长丰三菱、华晨宝马、华泰现代、郑州日产、东南三菱。。。
全球GDP排名前十的国家(美、中、日、德、法、英、巴、印、俄、意),也只有中国才干得出“这种事”。。。

好纳闷,日本的汽车发展经验不是30年前就早已摆在全世界面前了么? 韩国的发展经验不是也早早为全世界熟知了么?甚至美国、德国、法国早年工业化时期的案例不都是现成的么?。。。

您说说看,为啥“奇葩”总是发生在我国呢?。。。

(2)

奇葩的事儿还多着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愿原本是好的。。。。就算不去现场转转看看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实际运行状况。。。翻一翻经济和就业之类的统计数据总归是可以的吧?

两会期间政协委员俞洪敏心直口快,说了大实话——目前,他看到的90%多的创业项目没有创新,大都是模仿拷贝。
对于大学生创业,他说,创业的前提是要基于大学生人格的成熟、思想的成熟和对事情思考的成熟。“不反对、不鼓励大学生创业,如果真的想创业,在大学期间,以上三种成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搞产业,可不比坐谈论道耍嘴皮子。。。要拿“业绩”说话呢。。。

我国长期的怪现象之一就是:没在企业打拼过一天的人整天鼓噪“市场”,没在工厂流过一滴汗的人却在鼓捣“经济”。。。

该不会都是“中央电视台”报道的问题吧?

(3)
有比奇葩更葩的新闻么?。。。在现阶段的我国,还真不好说嘞。。。

随便举几个比较知名的栗子呗?。。。

比如,4月6号央视毕福剑与来自颜色革命区域的人士“忽然发飙”。。。

比如,央视大肆报道5月8号中联航(北京背景,先属于上海背景的东方航空)KN5858神奇地超长时间禁闭旅客导致晕倒,并“一男子开舱门”。。。
在去年地球儿人都知道中国为啥短时期内集中出现多起神奇的“开舱门”事件之后,上海东方航空居然自己在中国境内也制造这么一起中国版的“开舱门”。。。这也是“忽然发飙”的节奏么?。。。

比如,央视5月9号“忽然发飙”取消了中俄两国联合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直播。。。在历年直播中实属罕见。。。

以上仅仅是“比较知名”的个别栗子。。。

您说说看,这到底是啥意思啊?!——天旋地转,您们可别骗俺哦。。。

当然,聪明的您应该不会忘记,更烂的例子每天多了去了。。。前面举例给大家“鉴赏”过。就不再赘述这些“每日例行烂事”了。。。

中央电视台表面上看来似乎还是日复一日的老样子,每天呈现出疯狗的种种症状。。。

至于是不是那些“急着跳墙”的又在找“境外的外援”?。。。没看见正式新闻披露前,实在是不好说呢。。。

莫非,还要继续“继续看它们折腾”?。。。


附录:估算产业规划应有的规模

(1)
2015-05-20 12:12:41查看前后消息
十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国劳动力就业人口逾9亿,比美、欧所有发达国家的社会总人口还多。

我国非农业就业人口(工业和服务业)当前约占50%、约5亿,接下来20年要完成城镇化,则非农就业人口至少需要达到7亿以上。

1.即便按照平均1个高端制造业岗位可以拉动10个相关非农就业岗位,做一个估算,5~7亿非农就业人口至少就需要5000万~7000万个高端制造业规模(4倍于美国当前的高端制造业就业规模)。

2.即便比照美、欧发达经济体现状,平均每个行业2家(通常是一大一小,避免被反垄断调查)“龙头”企业占据超过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处于领导地位。

再假设每家龙头企业的规模平均为10万人数量级,那么,一个高端行业的2家龙头企业平均可以提供20万个就业机会。

如果要解决5000万~7000万个高端制造业规模,则至少需要250~350个高端行业、至少500~700家高端、大型、上竞争力的龙头企业。

换句话说,我国庞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我国的产业规划的规模——必须做到广覆盖、全产业链。“蜻蜓点水”不但不接地气,而且错失发展机遇。


5月19日,央视《晚间新闻》再次强要吹嘘的那个“中国制造2025”、“9大重点产业”、及随后长篇累牍只罗列问题、却从不讲半句解决措施。。。从头到尾只能用真是醉了醉了来形容。。。

高举高打、宣贯聚焦不是不可以,但过去几年每隔几个月就来一次“十大产业”、“九大重点”之类的。。。仔细一看,每次都仍旧是那几个产业翻来覆去换个顺序而已。。。。

每次“十大”、“九大”啥的都提到的航天、轨道交通、电力装备、信息通信技术、海工与船舶、机械(含农业机械),每天新闻都播报全球攻城略地、收获大把订单。。。。怎么还要等十年二十年才达到“世界中等水平”?

数控机床即便是稍微谦虚点儿,沈阳机床、广州数控等等企业也早就是不低于“世界中等水平”了。。。

新材料、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汽车,这三个行业倒是确确实实需要下更大的力气补足短板。

空谈误国。——过去二十年的损失惨重的教训。

(2)
既然“简政放权”、“让市场机制发挥主要作用”。。。

既然央视《晚间新闻》曾经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叫嚣出了“出租车行业根正苗红”。。。

那么,这都又拖过了好几个星期了,全国人民咋还没见识到出租车行业那些事儿清清白白、水落石出?抑或是怎么个“根正苗红”呢?

仅仅北京、上海两座城市的这十几万辆出租车,每年的“份子钱”涉案金额就超过1百亿元人民币。。。过去20年的累计涉案金额至少也远远超过1千亿元人民币以上。。。


来路正不正?先曝晒在光天化日之下、至少“政务那部分要公开”嘛,毕竟,如今要“全面依法治国”,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呢?

至于是不是“红的发紫”?那也得先晒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毕竟,如今不但要全面依法治国,还要“全面从严治党”呢。。。
货币增发物价会上涨?
钢铁业的资金多了,钢铁多了,请问钢铁价格如何变化?
蔬菜种植业的资金多了,蔬菜多了,请问蔬菜价格如何变化?

笔记斋 发表于 2016-4-15 14:33
3. 通货膨胀为什么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颇多歧义的概念”?

顾名思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 ...


引用:(1) 社会需求不会拉动通胀;
     社会总需求的上升,会拉动社会总供给,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通货膨胀下降和消失;


驳:

总需求在一般情况下是会拉动总供给,但这个拉动供给的过程中物价不会上涨,难道供给是零点几秒就拉上去的是吗?
  引用:   此时,假如央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话,由于全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不变,而全社会的财富因为劳动创造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趋势其实是降低,而非增加(即通货膨胀)。


驳:

在央行不增加货币供给的情况下,由于供给小于需求的比较长时间的存在,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导致企业进货价格提高,结果导致企业无法进足够多的货,进而导致企业产量降低。
企业产量降低导致供给进一步小于需求,导致物价的更进一步的上涨。

总的来说,你的错误在于把供给被需求拉动的过程想得太简单,太容易。
供给要满足需求不是那么容易的。
多少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做到供给满足需求。
笔记斋 发表于 2016-4-15 14:33
3. 通货膨胀为什么是“经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颇多歧义的概念”?

顾名思义,通货膨胀是指流通中的货 ...


引用:(1) 社会需求不会拉动通胀;
     社会总需求的上升,会拉动社会总供给,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有利于通货膨胀下降和消失;


驳:

总需求在一般情况下是会拉动总供给,但这个拉动供给的过程中物价不会上涨,难道供给是零点几秒就拉上去的是吗?
  引用:   此时,假如央行不增加货币供应量的话,由于全社会流通的货币数量和速度不变,而全社会的财富因为劳动创造而增加了,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趋势其实是降低,而非增加(即通货膨胀)。


驳:

在央行不增加货币供给的情况下,由于供给小于需求的比较长时间的存在,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导致企业进货价格提高,结果导致企业无法进足够多的货,进而导致企业产量降低。
企业产量降低导致供给进一步小于需求,导致物价的更进一步的上涨。

总的来说,你的错误在于把供给被需求拉动的过程想得太简单,太容易。
供给要满足需求不是那么容易的。
多少发展中国家都不能做到供给满足需求。
楼主引用的观点完全排斥了萨缪尔森等正统经济学学派的价格理论,而完全的倒向了弗里德曼的价格理论的伪科学。
而这正是金融战的体现。
金融战首先是经济学战。
经济学战中国已经惨败。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6-4-16 21:51
货币增发物价会上涨?
钢铁业的资金多了,钢铁多了,请问钢铁价格如何变化?
蔬菜种植业的资金多了,蔬菜 ...
钢铁、手机、机械、电子……哪一样工业品不是“资金多了,价格下降”?

通货膨胀,是一个全社会流通层面的经济问题。

截至2016年2月为止,我国PPI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48个月下降;
这说明我国生产过剩严重,需要调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即当前俗称的“供给侧改革”。

而同时,我国CPI消费者价格指数每年都维持至少2~3%的上涨;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存在通货膨胀——即我国存在货币超发,财富正向少数人转移。

钢铁、手机、机械、电子……哪一样工业品不是“资金多了,价格下降”?

通货膨胀,是一个全社会流通层 ...
资金多了,价格下降不就是证明了我的观点,货币增多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吗?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6-4-16 22:06
引用:(1) 社会需求不会拉动通胀;
     社会总需求的上升,会拉动社会总供给,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 ...
总需求上升,必然拉动总供给。——市场逐利使然。

物以稀为贵,受追捧的产品当然短时期内面临价格上涨。
然而,当社会资金追逐更高利润去追捧那些“热门”产品时,有限的资金也从其他部门流出,导致其对应的产品价格下降。——俗称市场竞争优化经济结构。

整个社会的货币投放量如果不及时跟上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增加的新形势的话,必然导致全社会的资金严重紧张,从而严重损害经济发展。

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出现所谓的“不能做到供给满足需求”?
请问,半导体、电力、能源、机械电子、重工业、轻工业等等,哪一样“供给”不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梦寐以求呢?工厂和人才难道能一夜之间建立吗?

怎么能混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混淆货币政策呢?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6-4-30 22:53
资金多了,价格下降不就是证明了我的观点,货币增多不一定导致通货膨胀吗?
“资金多了”——受追捧的热门产品确实“资金多了”,但热门工业品的单价却快速下降。这就是市场竞争。

不但热门工业品的单价会因市场竞争而快速下降,而且,全社会其他部门的“不那么热门的产品”价格也会下降,既有市场竞争的主因,也有货币供应量聚集到其他产品的潜在原因(如果央行不及时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投放量的话,价格下降的现象还会加剧,进而损害到经济的正常发展)。


总需求上升,必然拉动总供给。——市场逐利使然。

物以稀为贵,受追捧的产品当然短时期内面临价格上涨 ...
你的观点比较混杂。
下面这段话显然是正确的:

整个社会的货币投放量如果不及时跟上经济总需求和总供给增加的新形势的话,必然导致全社会的资金严重紧张,从而严重损害经济发展。

没错,你以上的这段话正是我对央行的批判,07年以后央行28次提准,导致中国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进而导致中国经济的严重损坏。
而28次提准正是因为中国遭到西方经济学的欺骗,西方集中对中国进行经济学欺骗,即对中国进行了金融战。

另外需求短缺不一定带来供给的增加,原因在于一些短缺行业的瓶颈,或者说门槛,例如资金门槛,技术门槛,资源门槛等等。
发展中国家需要很多的CPU却生产不出来,这就是技术门槛。
发展中国家外汇不足,无法购买足够多的资源,技术,设备,零部件,这就是资金门槛。
资源不足没有办法开采资源就是资源门槛等等。
所以市场会弥补需求和供给的短缺一般而言是对的,但是如果有各种资金,技术,资源门槛的话,市场是不能弥补缺口的。
用经济学行骗 发表于 2016-4-30 23:11
你的观点比较混杂。
下面这段话显然是正确的:
面对我国自2002年起每年暴增的外汇储备,央行收购外汇导致人民币投放量激增,如果央行不连续提升存款准备金率,这些激增的巨大人民币供应量怎么办?

当年面对汹涌而至的外币,央行该提准的时候提准,大量回收过剩的货币供应量,抑制通胀;
现在面对经济发展的稳健,央行该降准的时候降准,稳步、定向释放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

央行应对得力,值得肯定。

建议参阅人民银行官网各种报告,例如,《2015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等。
面对我国自2002年起每年暴增的外汇储备,央行收购外汇导致人民币投放量激增,如果央行不连续提升存款准备 ...
怎么巨量增加了?
中国出口本身大幅增长,货币不需要大幅增长?
楼主怎么扣分扣得这么厉害


外汇占款发钱的模式不可持续

央行购买债券并不是创造基础货币,而是将之前已经确定好的本币(根据外汇占款和政府债券等确定发行的货币总量范围内)花出去

输入性通货紧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国际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减少。
价格下跌对于净买方而言当然是好事,但是大多数国家不仅是买入,也卖出商品,中国尤其如此。
资源类产品价格下跌导致资源出口国购买力下降,常常会导致工业品出口国产品价格下跌,持续下去会形成一个商品市场和价格越来越小的恶性循环


外汇占款发钱的模式不可持续

央行购买债券并不是创造基础货币,而是将之前已经确定好的本币(根据外汇占款和政府债券等确定发行的货币总量范围内)花出去

输入性通货紧缩,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下降,国际市场上流通的主要货币减少。
价格下跌对于净买方而言当然是好事,但是大多数国家不仅是买入,也卖出商品,中国尤其如此。
资源类产品价格下跌导致资源出口国购买力下降,常常会导致工业品出口国产品价格下跌,持续下去会形成一个商品市场和价格越来越小的恶性循环
一个典型的错误逻辑。
国债被疯抢可不是因为本身多么好,而是中国整个债券市场就被限制,金融渠道也不多 ...
资金是一条河
制造业堵了,股市堵了,各种金融创新也堵了
所以流向房地产,海外投资,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