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22:16:31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 ... b_20160411_3-16.htm

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
作者:孔德永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16版)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队伍的建设滞后。目前队伍分别是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学的学者组成的,其中能够兼通两者的学者很少,往往自说自话,一旦涉及两者深层关系问题,只能以宏大叙事来应对,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今天,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就需要培养一支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要系统的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高校中不断得到加强,已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进入大学教材与课堂,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了充足的课时保障,各高校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队伍。这就为以儒学研究为背景的学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提出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恩格斯曾经强调读原著的重要性:“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儒学学者应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这样才能走进马克思,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努力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相关理论问题的阐释力不足。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要对儒学有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都是饱读儒家经典的人,有着深厚的国学背景和修养。最初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最初的自由主义者都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根底。他们与那些始终坚守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样,深受儒学系统教育。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从儒家文化出发来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随着儒家于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知识分子的传统文化学养也逐渐薄弱,其结果是原有的共同儒学基础的缺席,加之学科分科化的发展,致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与分散于文史哲三个专业的国学学者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

  很多时候,往往是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人其实并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而批儒学的人也没有读过儒家经典。彼此的讨论常常不是对着根本的东西来,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自言自语,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沟通的平台。如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讨论与研究之进展缓慢也就难以避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绕不开儒家思想这个大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儒学的精华,如果我们不对儒学有深刻认知,那么就不能对“中国特色”作出准确的解读,而儒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底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在中国人对儒家文化认知与认同基础上的。1938年10月,太祖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共中央**许全兴教授认为:不了解中国文化,只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几条原理,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只有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又精通中国历史文化,又懂得中国现实的人,才有可能将三者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培养与建立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其着眼点应主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平台,通过完整的学校国民教育体系来实现。中国周边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些地区与国家大多比较重视儒学教育,从1960年开始,韩国中小学和大学就已经把儒学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1984年,新加坡把《儒家伦理》列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学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短板。目前,《论语》《孟子》《荀子》等一些儒家经典篇目选段仅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才能找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偏少,《论语》等重要儒学经典在高校也只是作为选修课,学生的国学知识相对贫乏,普遍缺乏儒学底蕴和人文精神。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儒学教学与研究的国学院。近年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起的孟子、慈孝等国学系列公开课,旨在整合全国高校、地方政府等各种优势社会资源,普及儒学知识。2010年,山东大学将《国学经典研读》纳入大学新生必修课。2012年,一些专家在曲阜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呼吁要恢复中华经典的系统学习,现代学校教育应吸纳儒学元素,将儒家思想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分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

  2015年4月29日,山东师范大学等29所山东高校授牌建设“孔子学堂”,要使儒家文化回归大学校园,打造道德高地,“孔子学堂”是高校一个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也是大学生亲近、体验、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上诸多思路与做法对普及儒家文化都是有益的,对提高学生的儒学认知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人们接触更多的是一些儒学通俗化读本,对儒学的了解也仅限于表层,所掌握的儒学知识十分有限。杜维明先生曾经指出,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工作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怀和研究。同样,从事儒学研究的必须要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如果我遇见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没有看过《四书》,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同样,一个从事儒学研究的人,却不知道《共产党宣言》,对《资本论》一窍不通,这也是不行的。研读经典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而经典常常被曲解和误读,由于误读往往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我们只有深入了解经典,才能弘扬原始儒学的真精神。进行儒学研究不能仅靠一般性的儒学知识的普及,它更需要熟悉儒学经典,有良好的经学基础和一定的文字学功底。因此,应加强对儒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把对儒学经典的学习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从小学到中学,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与生动活泼的形式,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让儒学经典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让国人走近经典,更多的感知与熟悉经典。通过学校系统教育的平台,完成从小学、中学和大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学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化儒学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增加儒学经典研读的内容,在国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增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打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界限,将学科群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科建设的重心,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研究平台,打造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的理论创新。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 ... b_20160411_3-16.htm

我们需要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队伍
作者:孔德永
《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1日 16版)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目前,国内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队伍的建设滞后。目前队伍分别是由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儒学的学者组成的,其中能够兼通两者的学者很少,往往自说自话,一旦涉及两者深层关系问题,只能以宏大叙事来应对,缺乏学理上的阐释力。马克思曾经指出:“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今天,我们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就需要培养一支学贯中西、功底深厚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要系统的学习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在高校中不断得到加强,已形成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体系。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进入大学教材与课堂,从本科到研究生阶段,高校开设的课程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了充足的课时保障,各高校成立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为教学与研究提供了组织保障,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的马克思主义教学与研究队伍。这就为以儒学研究为背景的学者,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提出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恩格斯曾经强调读原著的重要性:“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儒学学者应该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这样才能走进马克思,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精神,努力避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读,以及由此导致的对相关理论问题的阐释力不足。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要对儒学有深入的了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率先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都是饱读儒家经典的人,有着深厚的国学背景和修养。最初的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最初的自由主义者都有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根底。他们与那些始终坚守传统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一样,深受儒学系统教育。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往往是从儒家文化出发来理解、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的。随着儒家于社会生活中逐渐式微,知识分子的传统文化学养也逐渐薄弱,其结果是原有的共同儒学基础的缺席,加之学科分科化的发展,致使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与分散于文史哲三个专业的国学学者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

  很多时候,往往是批评马克思主义的人其实并不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而批儒学的人也没有读过儒家经典。彼此的讨论常常不是对着根本的东西来,你讲你的,我讲我的,自言自语,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沟通的平台。如是,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讨论与研究之进展缓慢也就难以避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始终绕不开儒家思想这个大背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蕴含着儒学的精华,如果我们不对儒学有深刻认知,那么就不能对“中国特色”作出准确的解读,而儒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底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在中国人对儒家文化认知与认同基础上的。1938年10月,太祖在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中共中央**许全兴教授认为:不了解中国文化,只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几条原理,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正确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更不可能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只有既精通马克思主义,又精通中国历史文化,又懂得中国现实的人,才有可能将三者融合在一起,才有可能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培养与建立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其着眼点应主要立足于学校教育平台,通过完整的学校国民教育体系来实现。中国周边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一些地区与国家大多比较重视儒学教育,从1960年开始,韩国中小学和大学就已经把儒学教育列为一门必修课。1984年,新加坡把《儒家伦理》列为学校德育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儒学教育在我国学校教育中一直以来都是一个短板。目前,《论语》《孟子》《荀子》等一些儒家经典篇目选段仅在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中才能找到,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大学课程设置中偏少,《论语》等重要儒学经典在高校也只是作为选修课,学生的国学知识相对贫乏,普遍缺乏儒学底蕴和人文精神。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专门从事儒学教学与研究的国学院。近年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起的孟子、慈孝等国学系列公开课,旨在整合全国高校、地方政府等各种优势社会资源,普及儒学知识。2010年,山东大学将《国学经典研读》纳入大学新生必修课。2012年,一些专家在曲阜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上,呼吁要恢复中华经典的系统学习,现代学校教育应吸纳儒学元素,将儒家思想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提出分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了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内容与培养目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

  2015年4月29日,山东师范大学等29所山东高校授牌建设“孔子学堂”,要使儒家文化回归大学校园,打造道德高地,“孔子学堂”是高校一个公益性社会教育基地,也是大学生亲近、体验、感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以上诸多思路与做法对普及儒家文化都是有益的,对提高学生的儒学认知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人们接触更多的是一些儒学通俗化读本,对儒学的了解也仅限于表层,所掌握的儒学知识十分有限。杜维明先生曾经指出,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工作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关怀和研究。同样,从事儒学研究的必须要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如果我遇见一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没有看过《四书》,那是绝对不能接受的。同样,一个从事儒学研究的人,却不知道《共产党宣言》,对《资本论》一窍不通,这也是不行的。研读经典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功,而经典常常被曲解和误读,由于误读往往丢失了儒家中很多珍贵的情怀和常识,我们只有深入了解经典,才能弘扬原始儒学的真精神。进行儒学研究不能仅靠一般性的儒学知识的普及,它更需要熟悉儒学经典,有良好的经学基础和一定的文字学功底。因此,应加强对儒学经典的学习与研究,把对儒学经典的学习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从小学到中学,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与生动活泼的形式,循序渐进,潜移默化,让儒学经典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让国人走近经典,更多的感知与熟悉经典。通过学校系统教育的平台,完成从小学、中学和大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儒学基本常识的普及教育,在研究生阶段进一步深化儒学经典与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增加儒学经典研读的内容,在国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与课程设置增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内容,以问题为导向,打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科之间的壁垒与界限,将学科群建设作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学科建设的重心,建立一个资源共享、协同合作的研究平台,打造一支兼通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研究队伍,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研究的理论创新。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怎么,想打造中华第二文明么
他们最需要的是一支会说人话(而不只是官话)的队伍。
我们既需要挂羊头,也需要卖狗肉。
西哲和国学是异质的,难以调和,前者从概念出发,是理论抽象,然后试图实践,后者从经验中来,做理论总结,看世界的出发点不同,很难取的一致

在现代,儒家只能作配套,看来准备向美国叩首了。可中国比台湾韩国新加坡大太多,美国愿意折这个寿吗?

我看也就是一时急抱佛脚。
真管用就不会式微了。
儒家实学,明末新出现的儒家学派,被大清压制为考据学。

新实学,现代实学。融合马克思主义和旧实学,国家92年设有实学研究机构的。

讲究实事求是
在现代,儒家只能作配套,看来准备向美国叩首了。可中国比台湾韩国新加坡大太多,美国愿意折这个寿吗?
...
儒学等于向美国叩首?什么逻辑?

你见过儒家对基督教低过头吗?你当湘军打太平军真是为了大清?
中国一部分人讲儒家,这没问题,无非多吸收两个台湾韩国。

全民讲这个,行不通的。
儒学等于向美国叩首?什么逻辑?

儒家不是专门向美国叩首,是向现实叩首。
这历史上有不少先例。
当代也有实例,比如台湾、韩国。



你见过儒家对基督教低过头吗?


老蒋就对美国低头了。
只是多数中国人不跟,黄了。


社会稳定的大杀器……
儒家分两路,一路走向是社会主义,舜、禹、武王、管仲、慎到、孟子。与尧、周公、孔子、朱熹的另一路不同。

现在中国的赵家人,巴不得向美国输诚,以保住中国这块自留地的用益物权。


儒家分两路,一路走向是社会主义,舜、禹、武王、管仲、慎到、孟子。与尧、周公、孔子、朱熹的另一路不同。 ...
中国太大,社会主义没戏。
只能是混合主义。


老蒋就对美国低头了。
只是多数中国人不跟,黄了。
老蒋代表儒家?
老蒋代表儒家?
你去台湾仁爱路、忠孝路走走,看是不是。

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开除出儒家。

不信胡大信孔二 发表于 2016-4-12 11:53
你去台湾仁爱路、忠孝路走走,看是不是。

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开除出儒家。
老蒋代表儒家?

台湾留有传统文化

两者是同一个问题?
老蒋代表儒家?

台湾留有传统文化

儒家不是你说了算,赵家人说了算。

先学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说吧
儒生们总是那么可爱。
先学懂“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再说吧
就是混合主义。


不信胡大信孔二 发表于 2016-4-12 11:53
你去台湾仁爱路、忠孝路走走,看是不是。

当然你也可以把它开除出儒家。
孔子可是能驾车会射箭的,台湾娘炮除了酸就是腐。
我们需要重新学习《反对党八股》
何新就初步符合这一要求。

其实就是强调“修身为本”,不修身,尽修理别人的,不是真儒士。懂马列属于“修、齐、治、平”当中工具性的部分。

如《荀子》所记:

请问为国?
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
君者,槃也,槃圆而水圆。
君者,盂也,盂方而水方。
君射则臣决。楚庄王好细腰,故朝有饿人。
故曰:闻修身,未尝闻为国也。
孔子可是能驾车会射箭的,台湾娘炮除了酸就是腐。
孔二算个屁,今天的儒家是赵家人诠释的。

先搞清楚这套说辞的背景和动机。



现在中国遇到麻烦了,赵家遇到危机了,可是到嘴的肉不能轻易吐出来。

一群儒生不明就里,起什么哄。

不信胡大信孔二 发表于 2016-4-12 11:57
儒家不是你说了算,赵家人说了算。

~~~不发表意见,知道你们在反对什么~~

只希望中华文明好。
~~~不发表意见,知道你们在反对什么。

不是我们反对什么
是赵家面临来自马教的压力,要拉拢他们
这点看不明白,瞎讨论个啥?



在城市里还是马教,在乡一级就可以儒教了,乡贤是儒教的最大基础。
在中小学思想品徳课程中充实一些儒家理念还是必要的。
乌桓1 发表于 2016-4-12 11:22
西哲和国学是异质的,难以调和,前者从概念出发,是理论抽象,然后试图实践,后者从经验中来,做理论总结, ...
不是,完全就不是一个世代的问题。

比如说很多东西往后发展,他必然就要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只是这个近代化阶段被打断了而已(元清)。
基层党组织   乡贤
可我恰恰不是“孔老二”的门徒。tg有没有想过如何解决自己对儒家的污名化呢,解决不了,那么大众对马列儒不儒是无感的。因为根本就不会对儒有丝毫兴趣。

此外,管他马列也好,儒也好,他不是这个社会重新生成的,没那么容易植入社会。

宇宙观,还是道家的好,而儒家继承了道家的宇宙观,最重要的是,这个宇宙观,还有世界的本质,必然会和马列起冲突,而且这也是其精华所在。为啥,一元论和多元一体论的根本冲突。来自于一神教教义的马列,是难以与其他各家兼容的,除非剔去一神教教义的部分。至上,独一,完美(先进科学)23333~  要承认事物是有变化的,任何事物只会在发展中朝着完美逐渐接近,而不会绝对的完美无缺,绕死在书上,理论上所造成的灾祸,已经很多了。其他参考对象如食古不化的YSL世界。
不是,完全就不是一个世代的问题。

比如说很多东西往后发展,他必然就要形成一个理论体系,只是这个近 ...
这就是个应急的东西。
想成理论体系,除非这局面长期维持下去。
说话的人可不希望如此。


柳如烟 发表于 2016-4-12 12:26
在中小学思想品徳课程中充实一些儒家理念还是必要的。
难道我们的文化里只有儒家?道家的世界观,墨家名家的逻辑学。

事物并没有局限在汉武帝以后啊。当日的局面,类似于,黄老和儒家在汉代的过程。你猜,提儒家要干嘛了。可惜,早就打垮的东西,就算里面有不少优点,也不会有多少人信服。

不信胡大信孔二 发表于 2016-4-12 12:36
这就是个应急的东西。
想成理论体系,除非这局面长期维持下去。
说话的人可不希望如此。


他想应急都不会有用了。我们父母那一辈都还是打倒孔老二,这么快,就要把“孔老二”搬上来。这能有啥威严?能有啥吸引力?而大众又有啥认同和向心力。临时抱佛罢了。民智渐开,平民没那么好糊弄的。
而且他的关注点还仅仅在于儒家,可问题是我们的思想并不是儒释道。而是诸子百家。现在说不定认同道家比认同儒家的还多。另外这些精神体系是靠世代相传的,你中断了,表面上去讲讲,那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

靠zf是不会有用的,得让社会自我重新去生成,而这里,就是从我们思想源头上去寻找答案,根据现在的社会,去发展出新的体系,只不过这个不会和西方价值观体系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不信胡大信孔二 发表于 2016-4-12 12:36
这就是个应急的东西。
想成理论体系,除非这局面长期维持下去。
说话的人可不希望如此。


他想应急都不会有用了。我们父母那一辈都还是打倒孔老二,这么快,就要把“孔老二”搬上来。这能有啥威严?能有啥吸引力?而大众又有啥认同和向心力。临时抱佛罢了。民智渐开,平民没那么好糊弄的。
而且他的关注点还仅仅在于儒家,可问题是我们的思想并不是儒释道。而是诸子百家。现在说不定认同道家比认同儒家的还多。另外这些精神体系是靠世代相传的,你中断了,表面上去讲讲,那是不会有任何作用的。

靠zf是不会有用的,得让社会自我重新去生成,而这里,就是从我们思想源头上去寻找答案,根据现在的社会,去发展出新的体系,只不过这个不会和西方价值观体系是相互取代的关系。
难道我们的文化里只有儒家?道家的世界观,墨家名家的逻辑学。

事物并没有局限在汉武帝以后啊。当日的 ...
呵呵。好久不见。考虑到中小学生负担大,故有此一说。能兼容各家所长更好了。
柳如烟 发表于 2016-4-12 12:56
呵呵。好久不见。考虑到中小学生负担大,故有此一说。能兼容各家所长更好了。
若能修身,百家即是一家,皆以宏道为纲。
若不修身,一家即成百家,皆为名词诤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