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的基本战术--结硬寨,打呆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2:01


       所谓“结硬寨”,湘军到了一个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它这一点是学太平军。曾国藩制定了扎营之规,按照曾国藩的规定,湘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选择扎营地点,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后要修墙挖壕,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组成。壕沟深一尺,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以防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沟填掉。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搭篱笆是防敌军的马队。根据曾国藩的规定,湘军开到新地,无论寒雨,立即挖壕沟,限一个时辰完成,对湘军来讲这种土木作业本来是他们的本行,这些士兵本来是农民,在家也是挖土的。营垒的防御墙靠近内侧叫子墙,士兵站这里,墙外面一层是篱笆,防马队,再外边是壕沟,防步兵。当时的火炮很少,火炮的控制力很小,防守是更有利的一方。曾国藩的“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因为太平天国占了很大地方,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的任务,但是他通过“结硬寨”的方法把进攻任务转变成了防守任务。我们知道《孙子兵法》中说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部队战败在于自己,能为不可胜,不使人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军队数量不够的时候就守,军队数量非常大的时候才开始进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湘军的这种方法,使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安营扎寨,不是进攻,而是等着别人进攻。他们的任务是进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标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么进攻呢?很简单,到一个城市边上以后开始挖壕,并不跟太平军打,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被湘军攻打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市城墙外围的地貌全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湘军打一个城市用的不是一天两天,他们用的是一年两年,不停地挖壕沟,我一直开玩笑说他们在家乡和他们到湘军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土木作业,他们干的就是本行。但是这个办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无数道无数道地围,无数道无数道地挖,一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就看城里的粮食能坚持多久。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这就是“打呆仗”。

       在训练当中曾国藩非常注重守营,在军营里每天要做七件事情,七件事当中有三件事都是指派士兵按规定时间站到子墙上。比如第一条规定,五更(三点钟)即起派三成部队站墙一次,即30%的部队要站到墙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来了,部队全整理完了,墙上的部队才可以下来,这是防止对方偷袭。第五条规定,灯时(晚上)派三成部队站墙上,一直到部队全部作业完毕了,还要换10%的部队站在墙上防止夜袭。如果我们今天总结一下曾国藩打仗有什么奥秘,那就是他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仗。湘军的这种“结硬寨”的办法使得太平军对他一点没有办法。太平军是比较骁勇能战的,但是跟湘军打,只要碰到这种路数的部队,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太平军希望跟湘军进行野战,而湘军很少使用野战,他们就守着最要紧的地方不动,看你怎么办。湘军的办法,大战术就是围敌打援,不停地包围城市。

  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是从攻城不利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胡林翼在1855年底到1856年初攻打武昌,带着士兵往上冲。冲了三个月,伤亡3000多人,这个数字在中国近代史中并不是很可观的,但是湘军承受不起。因为湘军是子弟兵,3000多人的伤亡可能使一个村庄的青壮年全都拼光了,对带兵的官来说,他们的精神压力也是吃不消的,他们都是带着家乡人去打仗。所以湘军还有一个特点,他们是死不起人的。武昌之战3000人的伤亡以后,还有一次就是湘军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败仗——三河之战,又战死6000人,此外都没有重大伤亡,基本上是以很小的伤亡、很长的时间获得一个最终的胜利。湘军在武汉的外围挖壕沟,挖内壕外壕,里面的壕沟是对城里的太平军,外围的壕沟是对城外来支援的太平军。另外以水师切断长江的通路。这个方法一直用了一年,从1855年8月份开始攻城,三个月后改挖壕,用挖壕的方法挖了一年把武昌打下去了。打九江也是这样的,打安庆的时间更长。

       所谓“结硬寨”,湘军到了一个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它这一点是学太平军。曾国藩制定了扎营之规,按照曾国藩的规定,湘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选择扎营地点,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后要修墙挖壕,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组成。壕沟深一尺,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以防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沟填掉。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搭篱笆是防敌军的马队。根据曾国藩的规定,湘军开到新地,无论寒雨,立即挖壕沟,限一个时辰完成,对湘军来讲这种土木作业本来是他们的本行,这些士兵本来是农民,在家也是挖土的。营垒的防御墙靠近内侧叫子墙,士兵站这里,墙外面一层是篱笆,防马队,再外边是壕沟,防步兵。当时的火炮很少,火炮的控制力很小,防守是更有利的一方。曾国藩的“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因为太平天国占了很大地方,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的任务,但是他通过“结硬寨”的方法把进攻任务转变成了防守任务。我们知道《孙子兵法》中说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部队战败在于自己,能为不可胜,不使人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军队数量不够的时候就守,军队数量非常大的时候才开始进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湘军的这种方法,使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安营扎寨,不是进攻,而是等着别人进攻。他们的任务是进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标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么进攻呢?很简单,到一个城市边上以后开始挖壕,并不跟太平军打,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被湘军攻打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市城墙外围的地貌全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湘军打一个城市用的不是一天两天,他们用的是一年两年,不停地挖壕沟,我一直开玩笑说他们在家乡和他们到湘军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土木作业,他们干的就是本行。但是这个办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无数道无数道地围,无数道无数道地挖,一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就看城里的粮食能坚持多久。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这就是“打呆仗”。

       在训练当中曾国藩非常注重守营,在军营里每天要做七件事情,七件事当中有三件事都是指派士兵按规定时间站到子墙上。比如第一条规定,五更(三点钟)即起派三成部队站墙一次,即30%的部队要站到墙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来了,部队全整理完了,墙上的部队才可以下来,这是防止对方偷袭。第五条规定,灯时(晚上)派三成部队站墙上,一直到部队全部作业完毕了,还要换10%的部队站在墙上防止夜袭。如果我们今天总结一下曾国藩打仗有什么奥秘,那就是他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仗。湘军的这种“结硬寨”的办法使得太平军对他一点没有办法。太平军是比较骁勇能战的,但是跟湘军打,只要碰到这种路数的部队,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太平军希望跟湘军进行野战,而湘军很少使用野战,他们就守着最要紧的地方不动,看你怎么办。湘军的办法,大战术就是围敌打援,不停地包围城市。

  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是从攻城不利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胡林翼在1855年底到1856年初攻打武昌,带着士兵往上冲。冲了三个月,伤亡3000多人,这个数字在中国近代史中并不是很可观的,但是湘军承受不起。因为湘军是子弟兵,3000多人的伤亡可能使一个村庄的青壮年全都拼光了,对带兵的官来说,他们的精神压力也是吃不消的,他们都是带着家乡人去打仗。所以湘军还有一个特点,他们是死不起人的。武昌之战3000人的伤亡以后,还有一次就是湘军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败仗——三河之战,又战死6000人,此外都没有重大伤亡,基本上是以很小的伤亡、很长的时间获得一个最终的胜利。湘军在武汉的外围挖壕沟,挖内壕外壕,里面的壕沟是对城里的太平军,外围的壕沟是对城外来支援的太平军。另外以水师切断长江的通路。这个方法一直用了一年,从1855年8月份开始攻城,三个月后改挖壕,用挖壕的方法挖了一年把武昌打下去了。打九江也是这样的,打安庆的时间更长。
这种战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远超对方。
也就对太平军捻军有用。碰上任何其他近代军队只有死路一条。


这些方法也不一定是曾国藩研究出来的,曾国藩自从多次打了败仗之后,就不管具体军事任务了。
个人觉得胡林翼的功劳更大,他和曾国藩一样都只管具体的后勤,给前线将士提供武器和粮草,还有军费。具体的战术应该是下面那些将领总结出来的。

这些方法也不一定是曾国藩研究出来的,曾国藩自从多次打了败仗之后,就不管具体军事任务了。
个人觉得胡林翼的功劳更大,他和曾国藩一样都只管具体的后勤,给前线将士提供武器和粮草,还有军费。具体的战术应该是下面那些将领总结出来的。


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到一个地方扎营,挖沟,筑垒,做好防守。筑垒的土就是用挖沟挖出来的土。攻打坚固的城池,它就围着城池挖两道壕沟,深6米宽6米,内壕围城,外壕拒援。城里的太平军来进攻怎么办?分一半的兵来作战,不还是要打野战吗?怎么能说湘军野战不行呢?这些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太平军也分好几种,守城的太平军一般战斗力较差,才叫它们守城。能打的都跟着陈玉成去南征北战了,如攻打江南江北大营,陈玉成就是带着主力去的。陈玉成三上湖北九下江南,经常带着兵驰骋在安徽,湖北,江苏三省。每打下一个城池,就叫一部分人守着,这部分人就是相对战斗力较差的。

但是湘军如果和陈玉成的主力野战,占不到便宜,很有可能吃亏。所以湘军尽量避免跟陈玉成的主力打野战。湘军包围武昌和九江,就是利用太平天国内讧的机会包围的。湘军包围安庆,就是趁陈玉成不在安徽的时候去包围的,因为陈玉成要去打江南大营,还要东征苏常。湘军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包围安庆,挖了两道壕沟,筑了坚固的营垒,粮食供应足了,武器弹药足了。当时湘军的武器比陈玉成的部队先进多了,专门配备了几十门西洋大炮。土炮就更多了。鸟枪也有很多。就是防止陈玉成来进攻。陈玉成能打的兵就三万,解救安庆已经是不够的了,武器差距也很大。最主要这时攻守态势发生了逆转,主客易位。胡林翼和曾国藩经常讲,要打胜仗,就得要使战场成为自己的主场,在主场你才能熟悉各种条件,从容部署。李续宾为什么战败?就是不注意战场的主客变化。孤军深入,明显就是使战场变成了自己的客场,在太平军的主场,被打败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到一个地方扎营,挖沟,筑垒,做好防守。筑垒的土就是用挖沟挖出来的土。攻打坚固的城池,它就围着城池挖两道壕沟,深6米宽6米,内壕围城,外壕拒援。城里的太平军来进攻怎么办?分一半的兵来作战,不还是要打野战吗?怎么能说湘军野战不行呢?这些都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太平军也分好几种,守城的太平军一般战斗力较差,才叫它们守城。能打的都跟着陈玉成去南征北战了,如攻打江南江北大营,陈玉成就是带着主力去的。陈玉成三上湖北九下江南,经常带着兵驰骋在安徽,湖北,江苏三省。每打下一个城池,就叫一部分人守着,这部分人就是相对战斗力较差的。

但是湘军如果和陈玉成的主力野战,占不到便宜,很有可能吃亏。所以湘军尽量避免跟陈玉成的主力打野战。湘军包围武昌和九江,就是利用太平天国内讧的机会包围的。湘军包围安庆,就是趁陈玉成不在安徽的时候去包围的,因为陈玉成要去打江南大营,还要东征苏常。湘军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包围安庆,挖了两道壕沟,筑了坚固的营垒,粮食供应足了,武器弹药足了。当时湘军的武器比陈玉成的部队先进多了,专门配备了几十门西洋大炮。土炮就更多了。鸟枪也有很多。就是防止陈玉成来进攻。陈玉成能打的兵就三万,解救安庆已经是不够的了,武器差距也很大。最主要这时攻守态势发生了逆转,主客易位。胡林翼和曾国藩经常讲,要打胜仗,就得要使战场成为自己的主场,在主场你才能熟悉各种条件,从容部署。李续宾为什么战败?就是不注意战场的主客变化。孤军深入,明显就是使战场变成了自己的客场,在太平军的主场,被打败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kkgodygah 发表于 2016-4-8 15:11
也就对太平军捻军有用。碰上任何其他近代军队只有死路一条。
躲在工事里永远正确,前提是符合时代的工事。
在湘军成立的两百多年前,有个人说:凭坚城,用大炮


坐等湘军挖壕沟,它在挖沟的时候不如攻击它,等它挖好了,布满了鸟枪和大炮,形成了坚固的工事再去攻击它,是最大的失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陈玉成要配合李秀成打江南大营。打江南大营是应该的,但是,击破江南大营后,是进攻上游还是下游,太平天国高层发生了严重的失误。还让陈玉成配合李秀成东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陈玉成在东征的时候,不断接到安庆的救援告急,但他不好私自回安庆救援,要等东征的任务完成。陈玉成东征打到杭州的时候,因为一直惦记着安庆的危机而生病了。后来洪秀全和洪仁干意识到不能再继续东征了,必须马上回救安庆,用兵上游。李秀成是极不情愿的结束东征的,最后他还是没有配合陈玉成救安庆,一心一意去经营他的天堂去了。

结束东征之后,如何救安庆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但是直接救安庆是非常难的,因为湘军已经布置了坚固的防线,把所有去安庆的路线都封锁了。安庆南面是长江,有湘军水师,太平军没有水师,此路不通。安庆东面是枞阳,有韦俊把守。韦俊善守是出了名的,根本过不去,已经试过了。安庆东北面是桐城,有非常厉害的多隆阿挡着,多隆阿野战都不怕陈玉成,何况人家有坚固的工事,你根本过不去,陈玉成想从这里直接冲过去救安庆,大败而回。怎么办?只有绕道走。安庆北面是大别山,陈玉成只有翻越大别山到湖北去,绕到安庆的西面直接去攻打曾国荃。但是这条路也不好走,处处有湘军的部队防守,只是相对弱些。胡林翼在这些山区小道已经布置了无数个碉堡和碉卡,都派兵把守。目的就是阻止陈玉成去湖北。陈玉成已经管不了这些了,无论是去攻打武昌还是去攻打曾国荃,必须要走这条路,因为韦俊,多隆阿的坚固防线无法攻破,最近的路被堵死了。

开始陈玉成是想打武昌,一路上连克舒城,六安,英山,霍山,浠水,几天之内就到了黄州。只要拿下黄州,武汉就在眼前。陈玉成想办法骗开了黄州城门,一千太平军士兵直接冲进去就把黄州占领了。之后就是准备攻打武汉了。陈玉成并没有马上攻打武汉,他在等,等什么呢?等李秀成的部队,最好是与李秀成一起攻打武汉。当初的计划是陈,李攻打武汉,一旦清廷将多隆阿和鲍超调离安庆外围去救武汉,陈玉成马上回兵安庆攻打曾国荃,这样救安庆比较有把握。但是这时李秀成在哪里呢?李秀成还没出江苏呢。李秀成本来就没有兴趣攻打武汉,他的心思全在江浙那一块。李秀成一路上慢慢的走,经过安徽,江西,2个月之后才到了湖北黄州,这时陈玉成已经回兵去救安庆了,他实在等不及了,只派了赖文光带2万人在黄州等李秀成。但是,李秀成没有见到陈玉成,正好有借口不打武汉,只顾自己跑到浙江去了。

陈玉成在等李秀成这2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没有攻打武汉,但是将武汉外围的一些城市都占领了,罗田、麻城、黄陂、孝感,德安,随州,这些城市都被陈玉成攻占,胡林翼和曾国藩都大惊失色。因为这些城市是湘军辛辛苦苦夺来的,如今就这样被陈玉成轻易占领,武汉太危险了。胡林翼为此急成大病,此后5个月时间都在大病中度过。因为一旦武汉失守,他全家不保,他和曾国藩也会被清廷惩治。

陈玉成虽然辛辛苦苦绕了个大弯,从湖北方向来救安庆。但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路上都在战斗,部队有损失是肯定的。他总共有好几万人,在黄州留2万等李秀成,德安,随州留2万人防守,陈玉成只带不到3万人去救安庆。靠这3万人来攻打曾国荃的深壕坚垒,后面还有多隆阿,鲍超的偷袭,这仗不好打。



坐等湘军挖壕沟,它在挖沟的时候不如攻击它,等它挖好了,布满了鸟枪和大炮,形成了坚固的工事再去攻击它,是最大的失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陈玉成要配合李秀成打江南大营。打江南大营是应该的,但是,击破江南大营后,是进攻上游还是下游,太平天国高层发生了严重的失误。还让陈玉成配合李秀成东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陈玉成在东征的时候,不断接到安庆的救援告急,但他不好私自回安庆救援,要等东征的任务完成。陈玉成东征打到杭州的时候,因为一直惦记着安庆的危机而生病了。后来洪秀全和洪仁干意识到不能再继续东征了,必须马上回救安庆,用兵上游。李秀成是极不情愿的结束东征的,最后他还是没有配合陈玉成救安庆,一心一意去经营他的天堂去了。

结束东征之后,如何救安庆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但是直接救安庆是非常难的,因为湘军已经布置了坚固的防线,把所有去安庆的路线都封锁了。安庆南面是长江,有湘军水师,太平军没有水师,此路不通。安庆东面是枞阳,有韦俊把守。韦俊善守是出了名的,根本过不去,已经试过了。安庆东北面是桐城,有非常厉害的多隆阿挡着,多隆阿野战都不怕陈玉成,何况人家有坚固的工事,你根本过不去,陈玉成想从这里直接冲过去救安庆,大败而回。怎么办?只有绕道走。安庆北面是大别山,陈玉成只有翻越大别山到湖北去,绕到安庆的西面直接去攻打曾国荃。但是这条路也不好走,处处有湘军的部队防守,只是相对弱些。胡林翼在这些山区小道已经布置了无数个碉堡和碉卡,都派兵把守。目的就是阻止陈玉成去湖北。陈玉成已经管不了这些了,无论是去攻打武昌还是去攻打曾国荃,必须要走这条路,因为韦俊,多隆阿的坚固防线无法攻破,最近的路被堵死了。

开始陈玉成是想打武昌,一路上连克舒城,六安,英山,霍山,浠水,几天之内就到了黄州。只要拿下黄州,武汉就在眼前。陈玉成想办法骗开了黄州城门,一千太平军士兵直接冲进去就把黄州占领了。之后就是准备攻打武汉了。陈玉成并没有马上攻打武汉,他在等,等什么呢?等李秀成的部队,最好是与李秀成一起攻打武汉。当初的计划是陈,李攻打武汉,一旦清廷将多隆阿和鲍超调离安庆外围去救武汉,陈玉成马上回兵安庆攻打曾国荃,这样救安庆比较有把握。但是这时李秀成在哪里呢?李秀成还没出江苏呢。李秀成本来就没有兴趣攻打武汉,他的心思全在江浙那一块。李秀成一路上慢慢的走,经过安徽,江西,2个月之后才到了湖北黄州,这时陈玉成已经回兵去救安庆了,他实在等不及了,只派了赖文光带2万人在黄州等李秀成。但是,李秀成没有见到陈玉成,正好有借口不打武汉,只顾自己跑到浙江去了。

陈玉成在等李秀成这2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没有攻打武汉,但是将武汉外围的一些城市都占领了,罗田、麻城、黄陂、孝感,德安,随州,这些城市都被陈玉成攻占,胡林翼和曾国藩都大惊失色。因为这些城市是湘军辛辛苦苦夺来的,如今就这样被陈玉成轻易占领,武汉太危险了。胡林翼为此急成大病,此后5个月时间都在大病中度过。因为一旦武汉失守,他全家不保,他和曾国藩也会被清廷惩治。

陈玉成虽然辛辛苦苦绕了个大弯,从湖北方向来救安庆。但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路上都在战斗,部队有损失是肯定的。他总共有好几万人,在黄州留2万等李秀成,德安,随州留2万人防守,陈玉成只带不到3万人去救安庆。靠这3万人来攻打曾国荃的深壕坚垒,后面还有多隆阿,鲍超的偷袭,这仗不好打。

kkgodygah 发表于 2016-4-8 15:11
也就对太平军捻军有用。碰上任何其他近代军队只有死路一条。

只要组织核心坚强,还是可以一战的。中法战争,湘军与萃军表现都不错。


说到底是湘军就是一支雇佣军,死不起人,一死人军队就瓦解了。只能靠钱撑着耗死对方。而且对雇佣军来说,这种无风险的对峙是性价比最高的买卖。天天站岗放哨挖壕沟,还比种地挣钱多,干好了还能捞个官当当。其实就是腐朽军队最后那点渣子靠钱撑个回光返照。这点军队传到北洋的时候,连北伐军都打不过。
kkgodygah 发表于 2016-4-8 15:09
这种战术是有前提的,那就是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实力远超对方。
最关键是水师。如果水师不强,这种战术必然失败,因为自身的粮草就无法正常供应。湘军前几次的失败,特别是湖口之战的失利,也就是水师被太平军打垮所致。
chenke2000@yeah 发表于 2016-4-11 11:49
说到底是湘军就是一支雇佣军,死不起人,一死人军队就瓦解了。只能靠钱撑着耗死对方。而且对雇佣军来说,这 ...
北洋军被北伐军击败,主要是北伐军采取背后抄后路的做法,这使得北洋军继续死守变得毫无意义。一旦离开坚固阵地,北洋军基本上就失去战斗力。
xyzmly 发表于 2016-4-8 23:16
坐等湘军挖壕沟,它在挖沟的时候不如攻击它,等它挖好了,布满了鸟枪和大炮,形成了坚固的工事再去攻击它, ...
陈玉成其实完全可以不必等待李秀成,直接攻取武汉。以当时陈玉成的兵力来看,趁乱夺取武汉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武汉失守,曾国荃围攻安庆就失去意义了。
哦,不是20世纪的事。

谁来说说,为啥进入20世纪,有东北军、西北军、桂系乃至川军,中原地区没有了很“纯”的地方部队?

都被国共两党“融为一炉”了?
每苦钝滞
左宗棠对其评价
老曾的战役指挥能力确实不行,但是他知道扬长避短,以不变应万变

胜可知不可为 发表于 2016-4-11 13:52
陈玉成其实完全可以不必等待李秀成,直接攻取武汉。以当时陈玉成的兵力来看,趁乱夺取武汉是可以做到的。 ...


陈玉成就是年轻气盛,后来更是错误百出,到处分兵。在黄州留2万,在德安,随州留2万。把最精锐的“小左队”留在随州,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居然放在随州。随州在湖北北部,离武汉很远了,用意是什么?谁也搞不懂。后来陈玉成打安庆兵力不够,向天京,杨辅清,林紹章借兵求援,但这些军队战斗力太差。而黄州赖文光的2万,随州马融和的2万,都没参加安庆战役。特别是马融和的小左队,是陈玉成的精锐部队,是一支配备步枪的骑兵,非常厉害。也许陈玉成是为了保存实力,把小左队放的那么远。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命令马融和的小左队回到合肥去。
河南的赵雨村,他的回忆录《被俘纪略》就是写他被小左队俘获,一路上带到了合肥。到了合肥才知道安庆已经失守。
胜可知不可为 发表于 2016-4-11 13:52
陈玉成其实完全可以不必等待李秀成,直接攻取武汉。以当时陈玉成的兵力来看,趁乱夺取武汉是可以做到的。 ...


陈玉成就是年轻气盛,后来更是错误百出,到处分兵。在黄州留2万,在德安,随州留2万。把最精锐的“小左队”留在随州,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居然放在随州。随州在湖北北部,离武汉很远了,用意是什么?谁也搞不懂。后来陈玉成打安庆兵力不够,向天京,杨辅清,林紹章借兵求援,但这些军队战斗力太差。而黄州赖文光的2万,随州马融和的2万,都没参加安庆战役。特别是马融和的小左队,是陈玉成的精锐部队,是一支配备步枪的骑兵,非常厉害。也许陈玉成是为了保存实力,把小左队放的那么远。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命令马融和的小左队回到合肥去。
河南的赵雨村,他的回忆录《被俘纪略》就是写他被小左队俘获,一路上带到了合肥。到了合肥才知道安庆已经失守。
胜可知不可为 发表于 2016-4-11 13:50
北洋军被北伐军击败,主要是北伐军采取背后抄后路的做法,这使得北洋军继续死守变得毫无意义。一旦离开坚 ...
腐朽的军队打不了野战,只能打拿钱耗的堡垒战。
陈玉成其实完全可以不必等待李秀成,直接攻取武汉。以当时陈玉成的兵力来看,趁乱夺取武汉是可以做到的。 ...
陈玉成,李秀成攻打武汉无功,并非实力不济或内部矛盾。主要还是天国上层过于听信洋人,维护洋人利益造成的,他们对洋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时汉口已成通商口岸。英国驻华公使巴夏礼在太平军攻下黄州后会见陈玉成,要求绝不能攻打武汉三镇,陈玉成只好向天京禀报候旨。错失良机。
太平军困守城池  本身就是失败的策略
曾国藩就这军事水平,怪不得不敢造满清的反呢。
曾国藩后来连捻军都平不了,可见他的战法只对攻城有用。
xyzmly 发表于 2016-4-11 14:32
陈玉成就是年轻气盛,后来更是错误百出,到处分兵。在黄州留2万,在德安,随州留2万。把最精锐的“小左 ...
太平军的主要问题还不在这些将领,决策的洪杨等人要负主要责任。一开始起兵时是流寇战术,不要根据地,走到哪吃到哪。到了江南花花世界舍不得走了,想占下来,却又不集中力量打下整个江浙。结果在中间占了块地,被鞑子汉奸四面围攻,韩信来了也是死路一条。
没有一个统一的军事指挥官
打赢才是硬道理。


玩星际一路造塔搭坦克埋地雷推到神族家里去

玩星际一路造塔搭坦克埋地雷推到神族家里去
最长的路有时才是最短的路
曾国藩做的并不错
野战不行的话,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非常好破,宋金战争中金军就非常成功。宋军同样以坚阵闻名,金军就在宋军行军时把他们围在野外,行军携带的那点给养,几天就没了,水甚至更少,等他们弹尽粮绝,轻易就能攻灭。解放战争中的淮海战役,KMT三大军团中的两个是被这么灭掉的。太平军仍旧是战役指挥太差。
yzhang00 发表于 2016-5-1 06:15
野战不行的话,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战术非常好破,宋金战争中金军就非常成功。宋军同样以坚阵闻名,金军就 ...

明朝后期在辽东不就这么和建州女真磨蹭么,修连锁城

最后把自己财政搞崩溃了

关键时刻皇太极也学会了,祭出挖沟这招,逼着明军调集主力来援,一次次围点打援

可见挖沟这招还得是看谁用
Swift80 发表于 2016-5-1 11:29
明朝后期在辽东不就这么和建州女真磨蹭么,修连锁城

最后把自己财政搞崩溃了
关键是野战,野战不行的话,防御再强,也是被包围到死的命。这在历史上一次一次的证明了,最后一次是解放战争。
太平军的主要问题还不在这些将领,决策的洪杨等人要负主要责任。一开始起兵时是流寇战术,不要根据地,走 ...
非常正确,这是我当年读太平天国史时百思不解的问题,说到底太平天国还是没有摆脱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流寇思想。
bbc99 发表于 2016-5-2 15:09
非常正确,这是我当年读太平天国史时百思不解的问题,说到底太平天国还是没有摆脱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流寇 ...
这帮人造反的时候就不相信自己会成功,只抱着大抢一把,当几天皇帝死了也值得的想法。上帝家老二的所作所为,明显就是及时行乐,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yzhang00 发表于 2016-5-1 17:56
关键是野战,野战不行的话,防御再强,也是被包围到死的命。这在历史上一次一次的证明了,最后一次是解放 ...
当然了
明军早期还能7伐蒙古3下安南呢
清军到了中期还能劳师远征屠光准格尔呢

再看看晚清、晚明

说实在的,修连环堡、挖封锁沟之类,并非上策
只能辅助用,最好不要当主打战术
曾国藩那伙“蛮子”能赢太平军那伙“妖人”,实际上是在比烂,不是比强
bbc99 发表于 2016-5-2 15:09
非常正确,这是我当年读太平天国史时百思不解的问题,说到底太平天国还是没有摆脱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流寇 ...
说到底,他们根本不懂政权建设和社会治理
然后湘军在甲午中面对日军仍然用这一套,被鬼子大炮轰得就没有然后了。
不要看不起筑建营垒,土木作业对封建军队来说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想想看每天行军到了下午选择宿营地,士兵就要各司其责构筑营垒,晚上还要组织岗哨防御,过夜后早上再拆装上车继续行军,长期这样折腾一般军队是受不了的,士兵要吃苦耐劳,组织良好,服从军官才可以,经常说古罗马军队训练有素,特点之一就是很强的土工作业能力,每天行军必扎营垒,在敌境行军也能免于骚扰夜袭,这种“打呆仗”的本事其它蛮子想学也学不来,再像李广,勇武自不用讲,对士兵很好,凝聚力强,士兵皆愿为其赴死,但就是治军不严,每天宿营营垒扎的乱七八槽,而被人吐槽,都说李广难封,这个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陈玉成犯的最大战术错误是打武汉不坚决,后来打安庆又分兵。武汉周围的城市都打下了,就是不打武汉。尽管后来的历史学者归为洋人的干涉,但陈玉成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打武汉,放弃此前的战略计划,是最大的失误。不打武汉也罢了,直接救援安庆又分兵,把赖文光的2万放在黄州,马融和等人的2万放在更远的德安和随州,没有参与安庆战役。
陈玉成这次总共带兵6-7万人,一下子分掉了4万,他自己只带不到3万人去救安庆,根本不够。因为曾国荃包围安庆的就有2万,有深壕坚垒,有鸟枪大炮,你还要进攻人家,人数上没有绝对优势是不行的。不但人数上要占优,战斗力也要占优,武器装备上也要占优,时机地点也要占优,可是陈玉成哪一方面都不占优。这就决定了安庆战役的失败是必然的。

直接攻打曾国荃是最愚蠢的方法。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这样认为。当然陈玉成是久经百战的军事统帅,他还不如一帮文人吗?当然不是,他也是没有办法,什么招都想尽了。当然他的错误就是想好的办法不去实行,比如打武汉,或者把赖文光,马融和的部队也调来参加战斗。总比洪仁干,林绍章那些人的部队要强吧。

为什么说攻打曾国荃是最愚蠢的方法呢?任何一个军事家打仗 ,都不会去硬拼,曾国荃包围安庆,在安庆城外挖了两道壕沟,他的部队就在两道壕沟之间。壕沟宽6米,深6米,你怎么过去?象武侠小说那样飞过去么?当然不可能。壕沟后面还有营墙,挖出来的土就筑成营墙了,架有鸟枪,洋枪,土炮,洋炮。壕沟附近就在枪炮的射程之内。没有现代的飞机大炮,这样坚固的工事是几乎攻不破的。所以陈玉成最开始想到的就是打武汉,围魏救赵,攻敌必救,让你不战自退。但是你不打武汉,这招就没用了。

因为种种因素不打武汉,直接救安庆也是可以的。但是时机和方法要选择正确。陈玉成到了安庆外围之后,发现自己带的3万人不够,因为那可是深壕坚垒,你这3万人打曾国荃,后面多隆阿,鲍超,成大吉攻打你,怎么办?曾国荃有人保护着呢。这就叫围点打援。你得先把外面那些打援的部队消灭了。消灭了打援的部队,曾国荃也会不战自退。

但是,多隆阿和鲍超,那可是清军和湘军里面最厉害的人物。想消灭人家,人家不消灭你算好了。这不,陈玉成发现自己兵力不够,从天京来救援的太平军又进不来,被多隆阿挡着呢。多隆阿太厉害了。陈玉成就去接应从天京来的部队。走之前,陈玉成留下了两支共8000人的部队在安庆外围。这又犯下了一个大失误。陈玉成一走,湘军马上发现这一有利时机,马上派鲍超去攻打这支太平军。天天用大炮轰,最后全给消灭了。陈玉成又损失了 一批精锐部队。这时,曾国藩都笑得合不拢嘴,胡林翼也说消灭这支太平军精锐部队,相当于塔齐布攻克武昌,李续宾攻克九江,作用太大了。
曾国藩吸取以前与太平军作战的教训,要求曾国荃在包围安庆后,不攻坚,不出战,坚持1年零3个月,牢牢把安庆困死。曾国荃在安庆城外挖两道濠沟,深6米,宽6米,濠沟下面放置很多朝上的铁钉,人跳下去就会被扎死。濠沟后面还有坚固的营垒,类似于城墙,湘军在营垒上面架设火炮,火枪等武器。而陈玉成这边没有先进的武器,只能靠人肉往上填。陈玉成每2小时发动一次进攻,两天之内竟发动了16次进攻!牺牲了一万五千多人。最后陈玉成意识到这种方法完全不行,几天之内他的部队要全部完蛋也解决不了问题。
假如陈玉成能拥有后来李秀成部队拥有的西洋大炮,曾国荃怕是难以挡住陈玉成的进攻。
因为,曾国荃的濠沟和营磊不是没有被攻破过,但是湘军迅速挖好第二道濠沟,层层阻击太平军的进攻。

曾国藩说:贼无粮而我有粮,贼不能持久而我能持久。在这种形势下,安庆失守是必然的。虽然陈玉成还可以通过菱湖用小船运一些粮食到安庆城内,因为安庆北面是菱湖,菱湖上并没有曾国荃的部队。曾国荃发现这个漏洞之后,马上通知杨载福的水师把长江上的大船抬进湖内,阻止太平军的小船输送粮食。这时安庆已经被完全封锁了。城内的太平军只能人吃人了。


陈玉成善战是出了名的,他最有名的战术是“三十检点回马枪”,让清军吃尽了苦头。“三十检点回马枪”也没什么特别的稀奇,主要就是佯败,诱敌深入,等敌人进入包围圈之后再断敌退路,予以包围歼灭。碰到厉害的敌人,他不会马上攻坚作战,而是一夜间迅速建立起坚固的营垒,这种方法,湘军方面也给予了总结,叫作“包营为营”。因为会打仗的湘军将领也是会扎营的,而且营垒也比较坚固,不好打。陈玉成的“包营为营”战术就是迅速建立许多营垒,将敌人的营垒包围起来。但不是完全包围,而是留一条通道,让敌人认为可以逃出去。如果敌人从那条通道突围的话,就中计了。因为在那条通道两旁,陈玉成会设下埋伏。所以,了解陈玉成的湘军将领,一般不会从那条通道逃走,而往人多的地方冲,往营垒坚固的地方冲,有时还有条活路。当然,能不能冲出去,要靠勇猛,有时要靠运气。李续宾就没有运气,而鲍超又勇猛又有运气,虽然他也被陈玉成打伤过。
陈玉成手下有五大队五小队,主要将领有陈时永、卜占魁、唐正才、梁成富、刘昌林、马融和,而陈得才,赖文光,吴如孝这些有名气的并不是最能打的。
陈玉成最擅长的是野战。他的部下说他最善于用选锋,摆成前少后多的锥形阵,“层层推进,有进无退”,哪个敢后退格杀勿论。当然陈玉成也碰到过对手,湘军里面最厉害的是多隆阿、鲍超,这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不跟陈玉成硬拼,专找他的软肋进攻。所以陈玉成即使包围住了多隆阿和鲍超,也都被他们逃出去。后来陈玉成碰到他们是越打越不行了,只有避开他俩。

多隆阿和鲍超到底有什么本事让陈玉成对他们无可耐何呢?最开始的时候,多隆阿和鲍超在都兴阿手下与陈玉成作战,经常被陈玉成打败,鲍超和曾国荃在安庆挖濠沟的时候,听到李续宾三河大败,吓得马上停止挖沟,迅速撤到湖北去。因为陈玉成在三河全歼湘军主力,当时湘军最厉害的是李续宾的部队,李续宾都败了,谁能挡住陈玉成呢?可以说没有。陈玉成马上乘胜追击,收复庐州等大大小小的城池。安徽巡抚李孟群也被陈玉成活捉。
多隆阿和鲍超之所以越打越勇,是因为他们逐渐掌握了陈玉成的太平军的缺点。陈玉成的人多,但真正能打的并不多。多数是湖北安徽的新兵,还有北方的捻军,捻军人也多,但战斗力差点。多隆阿和鲍超被陈玉成包围之后,开始的时候也害怕,因为陈玉成的人太多了,连营二十里,看着就心慌。经过了血的教训之后发现,太平军广西之外的省招来的兵战斗力差,陈玉成也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战斗力差点没关系,还有能打的呢。问题是这些不能打的一旦乱了往后跑是非常难管的,会伤及整个军队的士气,不是说你用刀逼着他们就能管住的。所以兵败如山倒就是这个意思。陈玉成也知道这个,所以包围住鲍超之后,就用自己的能打的部队亲自向鲍超进攻,差点把鲍超干掉,鲍超也受伤了。后来鲍超与逃出来的士兵一见面就掉眼泪,连说命大,差点死在里面。鲍超的手下也死了很多。

那么多隆阿和鲍超是如何区分广西太平军和非广西的太平军呢?当时没有普通话,广西汉族人大多数讲白话和客家话,湖北安徽的人讲的肯定是他们本地的方言,还有捻军是讲北方的方言。这都好区分。太平军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缺点,足以致命,却没有改进弥补。敌人问话你不能随便回答,一回答口音被人家知道了。
上面讲的太平军的缺点就是太平军有能打的和不能打的两种,就是战斗力好和差两种,这是从大的方面讲。太平军还有很多缺点,被湘军逐一掌握。象最关键的敌我识别问题,太平军就没有做好,而湘军的敌我识别做得非常好。如湘军向太平军问话,你随便回答,口音被敌人知道了,麻烦了。有时湘军还穿上太平军的衣服冒充太平军,来搞偷袭。太平军的敌我识别没有做好,太简单。看到穿着太平军衣服的就以为是自己人。而湘军就做得非常好,不是看衣服,也不是听口音,而是靠口令。口令识别在现代军队都还在用,是非常保密又有效的识别手段。对面的部队不管是谁,对了口令就是自己人,口令不对或者不回答口令的,马上就上去大砍。如果太平军把敌我识别做好了,不说太平天国能打败清朝,起码鲍超是难逃陈玉成的包围圈了。因为有一次鲍超被陈玉成包围,冲不出去,粮食也快吃完了,再冲不出去就只有等死。恰 恰 这时太平军的送粮队来送粮食了,因为是深夜,送粮队看不清对方是谁,就问话,是不是英王的部队,鲍超说是。送粮队就把粮食送到鲍超的营垒里了,而且进去出不来了。如果太平军也是有口令识别的,就会对口令,鲍超对不上口令,估计要完蛋。

多隆阿和鲍超除了掌握了陈玉成的缺点,也学习了他的优点。陈玉成的优点之一是扎营快,一夜之间就把营扎好,非常坚固,有几米高,就是个土城墙了。营垒扎好了,就可以防御,部队在里面做饭,休息都可以。陈玉成一夜之间扎好营垒,多隆阿和鲍超竟然2个小时就扎好坚固的营垒,比陈玉成还要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和多隆阿鲍超一起的还有个唐训方,扎营的技术差点,两个小时只能扎到一米高,没办法,扎不好营,在陈玉成的包围圈里就呆不长,人家来进攻你就要完蛋。所以唐训方发现多隆阿2个小时扎到2米高的营垒,而他自己只能扎到1米高,没办法,只有马上突围出去,否则没命了。这时你突围出去,损失大不说,还完不成上级交给你的任务。所以唐训方被胡林翼处罚了。
湘军人少,野战肯定吃亏。
曾国藩吸取以前与太平军作战的教训,要求曾国荃在包围安庆后,不攻坚,不出战,坚持1年零3个月,牢牢把安庆 ...
三十检点回马枪不是蒙古人常用的么
包营为营不就是围三阙一么
层层推进的尖锥不就是凿穿么
常凯申抗日深得曾国藩只“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