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的基本战术--结硬寨,打呆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48:06
所谓“结硬寨”,湘军到了一个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它这一点是学太平军。曾国藩制定了扎营之规,按照曾国藩的规定,湘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选择扎营地点,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后要修墙挖壕,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组成。壕沟深一尺,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以防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沟填掉。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搭篱笆是防敌军的马队。根据曾国藩的规定,湘军开到新地,无论寒雨,立即挖壕沟,限一个时辰完成,对湘军来讲这种土木作业本来是他们的本行,这些士兵本来是农民,在家也是挖土的。营垒的防御墙靠近内侧叫子墙,士兵站这里,墙外面一层是篱笆,防马队,再外边是壕沟,防步兵。当时的火炮很少,火炮的控制力很小,防守是更有利的一方。曾国藩的“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因为太平天国占了很大地方,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的任务,但是他通过“结硬寨”的方法把进攻任务转变成了防守任务。我们知道《孙子兵法》中说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部队战败在于自己,能为不可胜,不使人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军队数量不够的时候就守,军队数量非常大的时候才开始进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湘军的这种方法,使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安营扎寨,不是进攻,而是等着别人进攻。他们的任务是进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标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么进攻呢?很简单,到一个城市边上以后开始挖壕,并不跟太平军打,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被湘军攻打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市城墙外围的地貌全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湘军打一个城市用的不是一天两天,他们用的是一年两年,不停地挖壕沟,我一直开玩笑说他们在家乡和他们到湘军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土木作业,他们干的就是本行。但是这个办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无数道无数道地围,无数道无数道地挖,一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就看城里的粮食能坚持多久。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这就是“打呆仗”。

       在训练当中曾国藩非常注重守营,在军营里每天要做七件事情,七件事当中有三件事都是指派士兵按规定时间站到子墙上。比如第一条规定,五更(三点钟)即起派三成部队站墙一次,即30%的部队要站到墙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来了,部队全整理完了,墙上的部队才可以下来,这是防止对方偷袭。第五条规定,灯时(晚上)派三成部队站墙上,一直到部队全部作业完毕了,还要换10%的部队站在墙上防止夜袭。如果我们今天总结一下曾国藩打仗有什么奥秘,那就是他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仗。湘军的这种“结硬寨”的办法使得太平军对他一点没有办法。太平军是比较骁勇能战的,但是跟湘军打,只要碰到这种路数的部队,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太平军希望跟湘军进行野战,而湘军很少使用野战,他们就守着最要紧的地方不动,看你怎么办。湘军的办法,大战术就是围敌打援,不停地包围城市。

  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是从攻城不利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胡林翼在1855年底到1856年初攻打武昌,带着士兵往上冲。冲了三个月,伤亡3000多人,这个数字在中国近代史中并不是很可观的,但是湘军承受不起。因为湘军是子弟兵,3000多人的伤亡可能使一个村庄的青壮年全都拼光了,对带兵的官来说,他们的精神压力也是吃不消的,他们都是带着家乡人去打仗。所以湘军还有一个特点,他们是死不起人的。武昌之战3000人的伤亡以后,还有一次就是湘军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败仗——三河之战,又战死6000人,此外都没有重大伤亡,基本上是以很小的伤亡、很长的时间获得一个最终的胜利。湘军在武汉的外围挖壕沟,挖内壕外壕,里面的壕沟是对城里的太平军,外围的壕沟是对城外来支援的太平军。另外以水师切断长江的通路。这个方法一直用了一年,从1855年8月份开始攻城,三个月后改挖壕,用挖壕的方法挖了一年把武昌打下去了。打九江也是这样的,打安庆的时间更长。所谓“结硬寨”,湘军到了一个地方以后马上要扎营,它这一点是学太平军。曾国藩制定了扎营之规,按照曾国藩的规定,湘军每到一个地方首先要看地形选择扎营地点,最好是背山靠水,然后要修墙挖壕,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组成。壕沟深一尺,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以防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很容易地把壕沟填掉。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五尺,埋入土中两尺,花篱有两层或者三层。搭篱笆是防敌军的马队。根据曾国藩的规定,湘军开到新地,无论寒雨,立即挖壕沟,限一个时辰完成,对湘军来讲这种土木作业本来是他们的本行,这些士兵本来是农民,在家也是挖土的。营垒的防御墙靠近内侧叫子墙,士兵站这里,墙外面一层是篱笆,防马队,再外边是壕沟,防步兵。当时的火炮很少,火炮的控制力很小,防守是更有利的一方。曾国藩的“结硬寨”能够达到“制人而不制于人”的目的。因为太平天国占了很大地方,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的任务,但是他通过“结硬寨”的方法把进攻任务转变成了防守任务。我们知道《孙子兵法》中说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部队战败在于自己,能为不可胜,不使人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军队数量不够的时候就守,军队数量非常大的时候才开始进攻,“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

       湘军的这种方法,使他们到了一个地方就安营扎寨,不是进攻,而是等着别人进攻。他们的任务是进攻城市,清朝指定的目标是攻打天京等等城市,怎么进攻呢?很简单,到一个城市边上以后开始挖壕,并不跟太平军打,而且每驻扎一天就挖一天壕沟。被湘军攻打的城市,如安庆、九江等,城市城墙外围的地貌全都被当年所挖的壕沟改变了,湘军打一个城市用的不是一天两天,他们用的是一年两年,不停地挖壕沟,我一直开玩笑说他们在家乡和他们到湘军做的事情是一样的,都是土木作业,他们干的就是本行。但是这个办法很有效,一道加上一道,无数道无数道地围,无数道无数道地挖,一直让这个城市水泄不通,就看城里的粮食能坚持多久。断敌粮道、断敌补给,方法很笨,但是很有效,这就是“打呆仗”。

       在训练当中曾国藩非常注重守营,在军营里每天要做七件事情,七件事当中有三件事都是指派士兵按规定时间站到子墙上。比如第一条规定,五更(三点钟)即起派三成部队站墙一次,即30%的部队要站到墙上去,等到放醒炮,大家全起来了,部队全整理完了,墙上的部队才可以下来,这是防止对方偷袭。第五条规定,灯时(晚上)派三成部队站墙上,一直到部队全部作业完毕了,还要换10%的部队站在墙上防止夜袭。如果我们今天总结一下曾国藩打仗有什么奥秘,那就是他用世界上最笨的方法打了世界上最聪明的仗。湘军的这种“结硬寨”的办法使得太平军对他一点没有办法。太平军是比较骁勇能战的,但是跟湘军打,只要碰到这种路数的部队,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太平军希望跟湘军进行野战,而湘军很少使用野战,他们就守着最要紧的地方不动,看你怎么办。湘军的办法,大战术就是围敌打援,不停地包围城市。

  这种“结硬寨打呆仗”的方法是从攻城不利的教训中总结出来的。胡林翼在1855年底到1856年初攻打武昌,带着士兵往上冲。冲了三个月,伤亡3000多人,这个数字在中国近代史中并不是很可观的,但是湘军承受不起。因为湘军是子弟兵,3000多人的伤亡可能使一个村庄的青壮年全都拼光了,对带兵的官来说,他们的精神压力也是吃不消的,他们都是带着家乡人去打仗。所以湘军还有一个特点,他们是死不起人的。武昌之战3000人的伤亡以后,还有一次就是湘军历史上最大的一个败仗——三河之战,又战死6000人,此外都没有重大伤亡,基本上是以很小的伤亡、很长的时间获得一个最终的胜利。湘军在武汉的外围挖壕沟,挖内壕外壕,里面的壕沟是对城里的太平军,外围的壕沟是对城外来支援的太平军。另外以水师切断长江的通路。这个方法一直用了一年,从1855年8月份开始攻城,三个月后改挖壕,用挖壕的方法挖了一年把武昌打下去了。打九江也是这样的,打安庆的时间更长。
结硬寨,打呆仗。就是到一个地方扎营,挖沟,筑垒,做好防守。筑垒的土就是用挖沟挖出来的土。攻打坚固的城池,它就围着城池挖两道壕沟,深6米宽6米,内壕围城,外壕拒援。城里的太平军来进攻怎么办?不怕,因为守城的太平军一般战斗力较差,才叫它们守城。能打的都跟着陈玉成去南征北战了,如攻打江南江北大营,陈玉成就是带着主力去的。陈玉成三上湖北九下江南,经常带着兵驰骋在安徽,湖北,江苏三省。每打下一个城池,就叫一部分人守着,这部分人就是相对战斗力较差的。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湘军一般采取守势,湘军2个小时就把营垒建好了,营垒非常坚固,太平军除非在人数上和武器上都有绝对优势 ,否则很难攻破湘军的营垒,而守城的太平军并没有这个实力,只有等待救援。陈玉成一般也是告知他们坚守待援,不出战。

但是湘军如果和陈玉成的主力野战,占不到便宜,很有可能吃亏。所以湘军尽量避免跟陈玉成的主力打野战。湘军包围武昌和九江,就是利用太平天国内讧的机会包围的。湘军包围安庆,就是趁陈玉成不在安徽的时候去包围的,因为陈玉成要去打江南大营,还要东征苏常。湘军就是利用这个机会包围安庆,挖了两道壕沟,筑了坚固的营垒,粮食供应足了,武器弹药足了。当时湘军的武器比陈玉成的部队先进多了,专门配备了几十门西洋大炮。土炮就更多了。鸟枪也有很多。就是防止陈玉成来进攻。陈玉成能打的兵就三万,解救安庆已经是不够的了,武器差距也很大。最主要这时攻守态势发生了逆转,主客易位。胡林翼和曾国藩经常讲,要打胜仗,就得要使战场成为自己的主场,在主场你才能熟悉各种条件,从容部署。李续宾为什么战败?就是不注意战场的主客变化。孤军深入,明显就是使战场变成了自己的客场,在太平军的主场,被打败是正常不过的事情。


坐等湘军挖壕沟,它在挖沟的时候不如攻击它,等它挖好了,布满了鸟枪和大炮,形成了坚固的工事再去攻击它,是最大的失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陈玉成要配合李秀成打江南大营。打江南大营是应该的,但是,击破江南大营后,是进攻上游还是下游,太平天国高层发生了严重的失误。还让陈玉成配合李秀成东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陈玉成在东征的时候,不断接到安庆的救援告急,但他不好私自回安庆救援,要等东征的任务完成。陈玉成东征打到杭州的时候,因为一直惦记着安庆的危机而生病了。后来洪秀全和洪仁干意识到不能再继续东征了,必须马上回救安庆,用兵上游。李秀成是极不情愿的结束东征的,只是应付一下,最后他还是没有配合陈玉成救安庆,一心一意去经营他的小天堂去了。

结束东征之后,如何救安庆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但是直接救安庆是非常难的,因为湘军已经布置了坚固的防线,把所有去安庆的路线都封锁了。安庆南面是长江,有湘军水师,太平军没有水师,此路不通。安庆东面是枞阳,有韦俊把守。韦俊善守是出了名的,根本过不去,已经试过了。安庆东北面是桐城,有非常厉害的多隆阿挡着,多隆阿野战都不怕陈玉成,何况人家有坚固的工事,你根本过不去,陈玉成想从这里直接冲过去救安庆,大败而回。怎么办?只有绕道走。安庆北面是大别山,陈玉成只有翻越大别山到湖北去,绕到安庆的西面直接去攻打曾国荃。但是这条路也不好走,处处有湘军的部队防守,只是相对弱些。胡林翼在这些山区小道已经布置了无数个碉堡和碉卡,都派兵把守。目的就是阻止陈玉成去湖北。陈玉成已经管不了这些了,无论是去攻打武昌还是去攻打曾国荃,必须要走这条路,因为韦俊,多隆阿的坚固防线无法攻破,最近的路被堵死了。

开始陈玉成是想打武昌,一路上连克舒城,六安,英山,霍山,浠水,几天之内就到了黄州。只要拿下黄州,武汉就在眼前。陈玉成想办法骗开了黄州城门,一千太平军士兵直接冲进去就把黄州占领了。之后就是准备攻打武汉了。陈玉成并没有马上攻打武汉,他在等,等什么呢?等李秀成的部队,最好是与李秀成一起攻打武汉。当初的计划是陈,李攻打武汉,一旦清廷将多隆阿和鲍超调离安庆外围去救武汉,陈玉成马上回兵安庆攻打曾国荃,这样救安庆比较有把握。但是这时李秀成在哪里呢?李秀成还没出江苏呢。李秀成本来就没有兴趣攻打武汉,他的心思全在江浙那一块。李秀成一路上慢慢的走,经过安徽,江西,2个月之后才到了湖北黄州,这时陈玉成已经回兵去救安庆了,他实在等不及了,只派了赖文光带2万人在黄州等李秀成。但是,李秀成没有见到陈玉成,正好有借口不打武汉,只顾自己跑到浙江去了。

陈玉成在等李秀成这2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没有攻打武汉,但是将武汉外围的一些城市都占领了,罗田、麻城、黄陂、孝感,德安,随州,这些城市都被陈玉成攻占,胡林翼和曾国藩都大惊失色。因为这些城市是湘军辛辛苦苦夺来的,如今就这样被陈玉成轻易占领,武汉太危险了。胡林翼为此急成大病,此后5个月时间都在大病中度过。因为一旦武汉失守,他全家不保,他和曾国藩也会被清廷惩治。

陈玉成虽然辛辛苦苦绕了个大弯,从湖北方向来救安庆。但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路上都在战斗,部队有损失是肯定的。他总共有好几万人,在黄州留2万等李秀成,德安,随州留2万人防守,陈玉成只带不到3万人去救安庆。靠这3万人来攻打曾国荃的深壕坚垒,后面还有多隆阿,鲍超的偷袭,这仗不好打。

要说陈玉成的兵,在以前是很多的,但现在不多了,能打的更少。以前有捻军的配合,捻军数量多,但战斗力较差,自从捻军首领龚得树被打死之后,捻军就散了,安徽的土皇帝苗沛林还经常与清军勾结,后来更是直接加害陈玉成。

最主要的是,陈玉成这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了,他不断地犯错误,听不进任何意见。他的战术也被湘军基本摸透了,招招出错。



坐等湘军挖壕沟,它在挖沟的时候不如攻击它,等它挖好了,布满了鸟枪和大炮,形成了坚固的工事再去攻击它,是最大的失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陈玉成要配合李秀成打江南大营。打江南大营是应该的,但是,击破江南大营后,是进攻上游还是下游,太平天国高层发生了严重的失误。还让陈玉成配合李秀成东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陈玉成在东征的时候,不断接到安庆的救援告急,但他不好私自回安庆救援,要等东征的任务完成。陈玉成东征打到杭州的时候,因为一直惦记着安庆的危机而生病了。后来洪秀全和洪仁干意识到不能再继续东征了,必须马上回救安庆,用兵上游。李秀成是极不情愿的结束东征的,只是应付一下,最后他还是没有配合陈玉成救安庆,一心一意去经营他的小天堂去了。

结束东征之后,如何救安庆是当时最紧迫的任务。但是直接救安庆是非常难的,因为湘军已经布置了坚固的防线,把所有去安庆的路线都封锁了。安庆南面是长江,有湘军水师,太平军没有水师,此路不通。安庆东面是枞阳,有韦俊把守。韦俊善守是出了名的,根本过不去,已经试过了。安庆东北面是桐城,有非常厉害的多隆阿挡着,多隆阿野战都不怕陈玉成,何况人家有坚固的工事,你根本过不去,陈玉成想从这里直接冲过去救安庆,大败而回。怎么办?只有绕道走。安庆北面是大别山,陈玉成只有翻越大别山到湖北去,绕到安庆的西面直接去攻打曾国荃。但是这条路也不好走,处处有湘军的部队防守,只是相对弱些。胡林翼在这些山区小道已经布置了无数个碉堡和碉卡,都派兵把守。目的就是阻止陈玉成去湖北。陈玉成已经管不了这些了,无论是去攻打武昌还是去攻打曾国荃,必须要走这条路,因为韦俊,多隆阿的坚固防线无法攻破,最近的路被堵死了。

开始陈玉成是想打武昌,一路上连克舒城,六安,英山,霍山,浠水,几天之内就到了黄州。只要拿下黄州,武汉就在眼前。陈玉成想办法骗开了黄州城门,一千太平军士兵直接冲进去就把黄州占领了。之后就是准备攻打武汉了。陈玉成并没有马上攻打武汉,他在等,等什么呢?等李秀成的部队,最好是与李秀成一起攻打武汉。当初的计划是陈,李攻打武汉,一旦清廷将多隆阿和鲍超调离安庆外围去救武汉,陈玉成马上回兵安庆攻打曾国荃,这样救安庆比较有把握。但是这时李秀成在哪里呢?李秀成还没出江苏呢。李秀成本来就没有兴趣攻打武汉,他的心思全在江浙那一块。李秀成一路上慢慢的走,经过安徽,江西,2个月之后才到了湖北黄州,这时陈玉成已经回兵去救安庆了,他实在等不及了,只派了赖文光带2万人在黄州等李秀成。但是,李秀成没有见到陈玉成,正好有借口不打武汉,只顾自己跑到浙江去了。

陈玉成在等李秀成这2个月的时间里,虽然没有攻打武汉,但是将武汉外围的一些城市都占领了,罗田、麻城、黄陂、孝感,德安,随州,这些城市都被陈玉成攻占,胡林翼和曾国藩都大惊失色。因为这些城市是湘军辛辛苦苦夺来的,如今就这样被陈玉成轻易占领,武汉太危险了。胡林翼为此急成大病,此后5个月时间都在大病中度过。因为一旦武汉失守,他全家不保,他和曾国藩也会被清廷惩治。

陈玉成虽然辛辛苦苦绕了个大弯,从湖北方向来救安庆。但是付出了不小的代价。一路上都在战斗,部队有损失是肯定的。他总共有好几万人,在黄州留2万等李秀成,德安,随州留2万人防守,陈玉成只带不到3万人去救安庆。靠这3万人来攻打曾国荃的深壕坚垒,后面还有多隆阿,鲍超的偷袭,这仗不好打。

要说陈玉成的兵,在以前是很多的,但现在不多了,能打的更少。以前有捻军的配合,捻军数量多,但战斗力较差,自从捻军首领龚得树被打死之后,捻军就散了,安徽的土皇帝苗沛林还经常与清军勾结,后来更是直接加害陈玉成。

最主要的是,陈玉成这时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厉害了,他不断地犯错误,听不进任何意见。他的战术也被湘军基本摸透了,招招出错。

叙政府军进攻阿勒颇解围被困两年机场,似乎“伊斯兰国”也是“结硬寨”战法,困住挖壕沟,断敍军补给。
 


陈玉成年轻气盛,太骄傲,后来更是错误百出。打安庆这么重要的战役,还到处分兵。在黄州留2万,在德安,随州留2万。把最精锐的“小左队”留在随州,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居然放在随州。随州在湖北中北部,离武汉很远了,用意是什么?谁也搞不懂。后来陈玉成打安庆兵力不够,向天京,杨辅清,林紹章借兵求援,但这些军队战斗力太差,根本无法靠近安庆,陈玉成还要去接他们。而黄州赖文光的2万,随州马融和的2万,都没参加安庆战役。特别是马融和的小左队,是陈玉成的精锐部队,是一支配备步枪的骑兵,非常厉害。也许陈玉成是为了保存实力,把小左队放的那么远。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命令马融和的小左队回到合肥去。
河南的赵雨村,他的回忆录《被俘纪略》就是写他被小左队俘获,一路上带到了合肥。到了合肥才知道安庆已经失守。
小左队,即使陈玉成不在身边,也是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小左队在陈玉成被害之后,依然战斗力强,曾国藩也有记载。

陈玉成犯的最大战术错误是打武汉不坚决,后来打安庆又分兵。武汉周围的城市都打下了,就是不打武汉。尽管后来的历史学者归为洋人的干涉,但陈玉成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打武汉,放弃此前的战略计划,是最大的失误。不打武汉也罢了,直接救援安庆又分兵,把赖文光的2万放在黄州,马融和等人的2万放在更远的德安和随州,没有参与安庆战役。
陈玉成这次总共带兵6-7万人,一下子分掉了4万,他自己只带不到3万人去救安庆,根本不够。因为曾国荃包围安庆的就有2万,有深壕坚垒,有鸟枪大炮,你还要进攻人家,人数上没有绝对优势是不行的。不但人数上要占优,战斗力也要占优,武器装备上也要占优,时机地点也要占优,可是陈玉成哪一方面都不占优。这就决定了安庆战役的失败是必然的。

直接攻打曾国荃是最愚蠢的方法。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这样认为。当然陈玉成是久经百战的军事统帅,他还不如一帮文人吗?当然不是,他也是没有办法,什么招都想尽了。当然他的错误就是想好的办法不去实行,比如打武汉,或者把赖文光,马融和的部队也调来参加战斗。总比洪仁干,林绍章那些人的部队要强吧。

为什么说攻打曾国荃是最愚蠢的方法呢?任何一个军事家打仗 ,都不会去硬拼,曾国荃包围安庆,在安庆城外挖了两道壕沟,他的部队就在两道壕沟之间。壕沟宽6米,深6米,你怎么过去?象武侠小说那样飞过去么?当然不可能。壕沟后面还有营墙,挖出来的土就筑成营墙了,架有鸟枪,洋枪,土炮,洋炮。壕沟附近就在枪炮的射程之内。没有现代的飞机大炮,这样坚固的工事是几乎攻不破的。所以陈玉成最开始想到的就是打武汉,围魏救赵,攻敌必救,让你不战自退。但是你不打武汉,这招就没用了。

因为种种因素不打武汉,直接救安庆也是可以的。但是时机和方法要选择正确。陈玉成到了安庆外围之后,发现自己带的3万人不够,因为那可是深壕坚垒,你这3万人打曾国荃,后面多隆阿,鲍超,成大吉攻打你,怎么办?曾国荃有人保护着呢。这就叫围点打援。你得先把外面那些打援的部队消灭了。消灭了打援的部队,曾国荃也会不战自退。

但是,多隆阿和鲍超,那可是清军和湘军里面最厉害的人物。想消灭人家,人家不消灭你算好了。这不,陈玉成发现自己兵力不够,从天京来救援的太平军又进不来,被多隆阿挡着呢。多隆阿太厉害了。陈玉成就去接应从天京来的部队。走之前,陈玉成留下了两支共8000人的部队在安庆外围。这又犯下了一个大失误。陈玉成一走,湘军马上发现这一有利时机,马上派鲍超去攻打这支太平军。天天用大炮轰,最后全给消灭了。陈玉成又损失了 一批精锐部队。这时,曾国藩都笑得合不拢嘴,胡林翼也说消灭这支太平军精锐部队,相当于塔齐布攻克武昌,李续宾攻克九江,作用太大了。




陈玉成年轻气盛,太骄傲,后来更是错误百出。打安庆这么重要的战役,还到处分兵。在黄州留2万,在德安,随州留2万。把最精锐的“小左队”留在随州,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居然放在随州。随州在湖北中北部,离武汉很远了,用意是什么?谁也搞不懂。后来陈玉成打安庆兵力不够,向天京,杨辅清,林紹章借兵求援,但这些军队战斗力太差,根本无法靠近安庆,陈玉成还要去接他们。而黄州赖文光的2万,随州马融和的2万,都没参加安庆战役。特别是马融和的小左队,是陈玉成的精锐部队,是一支配备步枪的骑兵,非常厉害。也许陈玉成是为了保存实力,把小左队放的那么远。安庆失守后,陈玉成命令马融和的小左队回到合肥去。
河南的赵雨村,他的回忆录《被俘纪略》就是写他被小左队俘获,一路上带到了合肥。到了合肥才知道安庆已经失守。
小左队,即使陈玉成不在身边,也是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的部队。小左队在陈玉成被害之后,依然战斗力强,曾国藩也有记载。

陈玉成犯的最大战术错误是打武汉不坚决,后来打安庆又分兵。武汉周围的城市都打下了,就是不打武汉。尽管后来的历史学者归为洋人的干涉,但陈玉成面对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不打武汉,放弃此前的战略计划,是最大的失误。不打武汉也罢了,直接救援安庆又分兵,把赖文光的2万放在黄州,马融和等人的2万放在更远的德安和随州,没有参与安庆战役。
陈玉成这次总共带兵6-7万人,一下子分掉了4万,他自己只带不到3万人去救安庆,根本不够。因为曾国荃包围安庆的就有2万,有深壕坚垒,有鸟枪大炮,你还要进攻人家,人数上没有绝对优势是不行的。不但人数上要占优,战斗力也要占优,武器装备上也要占优,时机地点也要占优,可是陈玉成哪一方面都不占优。这就决定了安庆战役的失败是必然的。

直接攻打曾国荃是最愚蠢的方法。后来的历史学家都这样认为。当然陈玉成是久经百战的军事统帅,他还不如一帮文人吗?当然不是,他也是没有办法,什么招都想尽了。当然他的错误就是想好的办法不去实行,比如打武汉,或者把赖文光,马融和的部队也调来参加战斗。总比洪仁干,林绍章那些人的部队要强吧。

为什么说攻打曾国荃是最愚蠢的方法呢?任何一个军事家打仗 ,都不会去硬拼,曾国荃包围安庆,在安庆城外挖了两道壕沟,他的部队就在两道壕沟之间。壕沟宽6米,深6米,你怎么过去?象武侠小说那样飞过去么?当然不可能。壕沟后面还有营墙,挖出来的土就筑成营墙了,架有鸟枪,洋枪,土炮,洋炮。壕沟附近就在枪炮的射程之内。没有现代的飞机大炮,这样坚固的工事是几乎攻不破的。所以陈玉成最开始想到的就是打武汉,围魏救赵,攻敌必救,让你不战自退。但是你不打武汉,这招就没用了。

因为种种因素不打武汉,直接救安庆也是可以的。但是时机和方法要选择正确。陈玉成到了安庆外围之后,发现自己带的3万人不够,因为那可是深壕坚垒,你这3万人打曾国荃,后面多隆阿,鲍超,成大吉攻打你,怎么办?曾国荃有人保护着呢。这就叫围点打援。你得先把外面那些打援的部队消灭了。消灭了打援的部队,曾国荃也会不战自退。

但是,多隆阿和鲍超,那可是清军和湘军里面最厉害的人物。想消灭人家,人家不消灭你算好了。这不,陈玉成发现自己兵力不够,从天京来救援的太平军又进不来,被多隆阿挡着呢。多隆阿太厉害了。陈玉成就去接应从天京来的部队。走之前,陈玉成留下了两支共8000人的部队在安庆外围。这又犯下了一个大失误。陈玉成一走,湘军马上发现这一有利时机,马上派鲍超去攻打这支太平军。天天用大炮轰,最后全给消灭了。陈玉成又损失了 一批精锐部队。这时,曾国藩都笑得合不拢嘴,胡林翼也说消灭这支太平军精锐部队,相当于塔齐布攻克武昌,李续宾攻克九江,作用太大了。


曾老师贵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军事指挥能力不行,就老老实实打仗,什么出奇制胜,什么以少胜多,一律不会玩,也不敢玩,左老师经常批评他用兵,每苦钝滞,明明有战绩,偏偏不去抓,一直老老实实挖沟


曾国藩吸取以前与太平军作战的教训,要求曾国荃在包围安庆后,不攻坚,不出战,坚持1年零3个月,牢牢把安庆困死。曾国荃在安庆城外挖两道濠沟,深6米,宽6米,濠沟下面放置很多朝上的铁钉,人跳下去就会被扎死。濠沟后面还有坚固的营垒,类似于城墙,湘军在营垒上面架设火炮,火枪等武器。而陈玉成这边没有先进的武器,只能靠人肉往上填。陈玉成每2小时发动一次进攻,两天之内竟发动了16次进攻!牺牲了一万五千多人。最后陈玉成意识到这种方法完全不行,几天之内他的部队要全部完蛋也解决不了问题。
假如陈玉成能拥有后来李秀成部队拥有的西洋大炮,曾国荃怕是难以挡住陈玉成的进攻。
因为,曾国荃的濠沟和营磊不是没有被攻破过,但是湘军迅速挖好第二道濠沟,层层阻击太平军的进攻。

曾国藩说:贼无粮而我有粮,贼不能持久而我能持久。在这种形势下,安庆失守是必然的。虽然陈玉成还可以通过菱湖用小船运一些粮食到安庆城内,因为安庆北面是菱湖,菱湖上并没有曾国荃的部队。曾国荃发现这个漏洞之后,马上通知杨载福的水师把长江上的大船抬进湖内,阻止太平军的小船输送粮食。这时安庆已经被完全封锁了。城内的太平军只能人吃人了。


陈玉成善战是出了名的,他最有名的战术是“三十检点回马枪”,让清军吃尽了苦头。“三十检点回马枪”也没什么特别的稀奇,主要就是佯败,诱敌深入,等敌人进入包围圈之后再断敌退路,予以包围歼灭。碰到厉害的敌人,他不会马上攻坚作战,而是一夜间迅速建立起坚固的营垒,这种方法,湘军方面也给予了总结,叫作“包营为营”。因为会打仗的湘军将领也是会扎营的,而且营垒也比较坚固,不好打。陈玉成的“包营为营”战术就是迅速建立许多营垒,将敌人的营垒包围起来。但不是完全包围,而是留一条通道,让敌人认为可以逃出去。如果敌人从那条通道突围的话,就中计了。因为在那条通道两旁,陈玉成会设下埋伏。所以,了解陈玉成的湘军将领,一般不会从那条通道逃走,而往人多的地方冲,往营垒坚固的地方冲,有时还有条活路。当然,能不能冲出去,要靠勇猛,有时要靠运气。李续宾就没有运气,而鲍超又勇猛又有运气,虽然他也被陈玉成打伤过。
陈玉成手下有五大队五小队,主要将领有陈时永、卜占魁、唐正才、梁成富、刘昌林、马融和,而陈得才,赖文光,吴如孝这些有名气的并不是最能打的。
陈玉成最擅长的是野战。他的部下说他最善于用选锋,摆成前少后多的锥形阵,“层层推进,有进无退”,哪个敢后退格杀勿论。当然陈玉成也碰到过对手,湘军里面最厉害的是多隆阿、鲍超,这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不跟陈玉成硬拼,专找他的软肋进攻。所以陈玉成即使包围住了多隆阿和鲍超,也都被他们逃出去。后来陈玉成碰到他们是越打越不行了,只有避开他俩。

多隆阿和鲍超到底有什么本事让陈玉成对他们无可耐何呢?最开始的时候,多隆阿和鲍超在都兴阿手下与陈玉成作战,经常被陈玉成打败,鲍超和曾国荃在安庆挖濠沟的时候,听到李续宾三河大败,吓得马上停止挖沟,迅速撤到湖北去。因为陈玉成在三河全歼湘军主力,当时湘军最厉害的是李续宾的部队,李续宾都败了,谁能挡住陈玉成呢?可以说没有。陈玉成马上乘胜追击,收复庐州等大大小小的城池。安徽巡抚李孟群也被陈玉成活捉。
多隆阿和鲍超之所以越打越勇,是因为他们逐渐掌握了陈玉成的太平军的缺点。陈玉成的人多,但真正能打的并不多。多数是湖北安徽的新兵,还有北方的捻军,捻军人也多,但战斗力差点。多隆阿和鲍超被陈玉成包围之后,开始的时候也害怕,因为陈玉成的人太多了,连营二十里,看着就心慌。经过了血的教训之后发现,太平军广西之外的省招来的兵战斗力差,陈玉成也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战斗力差点没关系,还有能打的呢。问题是这些不能打的一旦乱了往后跑是非常难管的,会伤及整个军队的士气,不是说你用刀逼着他们就能管住的。所以兵败如山倒就是这个意思。陈玉成也知道这个,所以包围住鲍超之后,就用自己的能打的部队亲自向鲍超进攻,差点把鲍超干掉,鲍超也受伤了。后来鲍超与逃出来的士兵一见面就掉眼泪,连说命大,差点死在里面。鲍超的手下也死了很多。

那么多隆阿和鲍超是如何区分广西太平军和非广西的太平军呢?当时没有普通话,广西汉族人大多数讲白话和客家话,湖北安徽的人讲的肯定是他们本地的方言,还有捻军是讲北方的方言。这都好区分。太平军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缺点,足以致命,却没有改进弥补。敌人问话你不能随便回答,一回答口音被人家知道了。
上面讲的太平军的缺点就是太平军有能打的和不能打的两种,就是战斗力好和差两种,这是从大的方面讲。太平军还有很多缺点,被湘军逐一掌握。象最关键的敌我识别问题,太平军就没有做好,而湘军的敌我识别做得非常好。如湘军向太平军问话,你随便回答,口音被敌人知道了,麻烦了。有时湘军还穿上太平军的衣服冒充太平军,来搞偷袭。太平军的敌我识别没有做好,太简单。看到穿着太平军衣服的就以为是自己人。而湘军就做得非常好,不是看衣服,也不是听口音,而是靠口令。口令识别在现代军队都还在用,是非常保密又有效的识别手段。对面的部队不管是谁,对了口令就是自己人,口令不对或者不回答口令的,马上就上去大砍。如果太平军把敌我识别做好了,不说太平天国能打败清朝,起码鲍超是难逃陈玉成的包围圈了。因为有一次鲍超被陈玉成包围,冲不出去,粮食也快吃完了,再冲不出去就只有等死。恰 恰 这时太平军的送粮队来送粮食了,因为是深夜,送粮队看不清对方是谁,就问话,是不是英王的部队,鲍超说是。送粮队就把粮食送到鲍超的营垒里了,而且进去出不来了。如果太平军也是有口令识别的,就会对口令,鲍超对不上口令,估计要完蛋。

多隆阿和鲍超除了掌握了陈玉成的缺点,也学习了他的优点。陈玉成的优点之一是扎营快,一夜之间就把营扎好,非常坚固,有几米高,就是个土城墙了。营垒扎好了,就可以防御,部队在里面做饭,休息都可以。陈玉成一夜之间扎好营垒,多隆阿和鲍超竟然2个小时就扎好坚固的营垒,比陈玉成还要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和多隆阿鲍超一起的还有个唐训方,扎营的技术差点,两个小时只能扎到一米高,没办法,扎不好营,在陈玉成的包围圈里就呆不长,人家来进攻你就要完蛋。所以唐训方发现多隆阿2个小时扎到2米高的营垒,而他自己只能扎到1米高,没办法,只有马上突围出去,否则没命了。这时你突围出去,损失大不说,还完不成上级交给你的任务。所以唐训方被胡林翼处罚了。

曾国藩吸取以前与太平军作战的教训,要求曾国荃在包围安庆后,不攻坚,不出战,坚持1年零3个月,牢牢把安庆困死。曾国荃在安庆城外挖两道濠沟,深6米,宽6米,濠沟下面放置很多朝上的铁钉,人跳下去就会被扎死。濠沟后面还有坚固的营垒,类似于城墙,湘军在营垒上面架设火炮,火枪等武器。而陈玉成这边没有先进的武器,只能靠人肉往上填。陈玉成每2小时发动一次进攻,两天之内竟发动了16次进攻!牺牲了一万五千多人。最后陈玉成意识到这种方法完全不行,几天之内他的部队要全部完蛋也解决不了问题。
假如陈玉成能拥有后来李秀成部队拥有的西洋大炮,曾国荃怕是难以挡住陈玉成的进攻。
因为,曾国荃的濠沟和营磊不是没有被攻破过,但是湘军迅速挖好第二道濠沟,层层阻击太平军的进攻。

曾国藩说:贼无粮而我有粮,贼不能持久而我能持久。在这种形势下,安庆失守是必然的。虽然陈玉成还可以通过菱湖用小船运一些粮食到安庆城内,因为安庆北面是菱湖,菱湖上并没有曾国荃的部队。曾国荃发现这个漏洞之后,马上通知杨载福的水师把长江上的大船抬进湖内,阻止太平军的小船输送粮食。这时安庆已经被完全封锁了。城内的太平军只能人吃人了。


陈玉成善战是出了名的,他最有名的战术是“三十检点回马枪”,让清军吃尽了苦头。“三十检点回马枪”也没什么特别的稀奇,主要就是佯败,诱敌深入,等敌人进入包围圈之后再断敌退路,予以包围歼灭。碰到厉害的敌人,他不会马上攻坚作战,而是一夜间迅速建立起坚固的营垒,这种方法,湘军方面也给予了总结,叫作“包营为营”。因为会打仗的湘军将领也是会扎营的,而且营垒也比较坚固,不好打。陈玉成的“包营为营”战术就是迅速建立许多营垒,将敌人的营垒包围起来。但不是完全包围,而是留一条通道,让敌人认为可以逃出去。如果敌人从那条通道突围的话,就中计了。因为在那条通道两旁,陈玉成会设下埋伏。所以,了解陈玉成的湘军将领,一般不会从那条通道逃走,而往人多的地方冲,往营垒坚固的地方冲,有时还有条活路。当然,能不能冲出去,要靠勇猛,有时要靠运气。李续宾就没有运气,而鲍超又勇猛又有运气,虽然他也被陈玉成打伤过。
陈玉成手下有五大队五小队,主要将领有陈时永、卜占魁、唐正才、梁成富、刘昌林、马融和,而陈得才,赖文光,吴如孝这些有名气的并不是最能打的。
陈玉成最擅长的是野战。他的部下说他最善于用选锋,摆成前少后多的锥形阵,“层层推进,有进无退”,哪个敢后退格杀勿论。当然陈玉成也碰到过对手,湘军里面最厉害的是多隆阿、鲍超,这两人的共同特点是不跟陈玉成硬拼,专找他的软肋进攻。所以陈玉成即使包围住了多隆阿和鲍超,也都被他们逃出去。后来陈玉成碰到他们是越打越不行了,只有避开他俩。

多隆阿和鲍超到底有什么本事让陈玉成对他们无可耐何呢?最开始的时候,多隆阿和鲍超在都兴阿手下与陈玉成作战,经常被陈玉成打败,鲍超和曾国荃在安庆挖濠沟的时候,听到李续宾三河大败,吓得马上停止挖沟,迅速撤到湖北去。因为陈玉成在三河全歼湘军主力,当时湘军最厉害的是李续宾的部队,李续宾都败了,谁能挡住陈玉成呢?可以说没有。陈玉成马上乘胜追击,收复庐州等大大小小的城池。安徽巡抚李孟群也被陈玉成活捉。
多隆阿和鲍超之所以越打越勇,是因为他们逐渐掌握了陈玉成的太平军的缺点。陈玉成的人多,但真正能打的并不多。多数是湖北安徽的新兵,还有北方的捻军,捻军人也多,但战斗力差点。多隆阿和鲍超被陈玉成包围之后,开始的时候也害怕,因为陈玉成的人太多了,连营二十里,看着就心慌。经过了血的教训之后发现,太平军广西之外的省招来的兵战斗力差,陈玉成也忽视了这方面的训练,战斗力差点没关系,还有能打的呢。问题是这些不能打的一旦乱了往后跑是非常难管的,会伤及整个军队的士气,不是说你用刀逼着他们就能管住的。所以兵败如山倒就是这个意思。陈玉成也知道这个,所以包围住鲍超之后,就用自己的能打的部队亲自向鲍超进攻,差点把鲍超干掉,鲍超也受伤了。后来鲍超与逃出来的士兵一见面就掉眼泪,连说命大,差点死在里面。鲍超的手下也死了很多。

那么多隆阿和鲍超是如何区分广西太平军和非广西的太平军呢?当时没有普通话,广西汉族人大多数讲白话和客家话,湖北安徽的人讲的肯定是他们本地的方言,还有捻军是讲北方的方言。这都好区分。太平军恰恰忽视了这方面的缺点,足以致命,却没有改进弥补。敌人问话你不能随便回答,一回答口音被人家知道了。
上面讲的太平军的缺点就是太平军有能打的和不能打的两种,就是战斗力好和差两种,这是从大的方面讲。太平军还有很多缺点,被湘军逐一掌握。象最关键的敌我识别问题,太平军就没有做好,而湘军的敌我识别做得非常好。如湘军向太平军问话,你随便回答,口音被敌人知道了,麻烦了。有时湘军还穿上太平军的衣服冒充太平军,来搞偷袭。太平军的敌我识别没有做好,太简单。看到穿着太平军衣服的就以为是自己人。而湘军就做得非常好,不是看衣服,也不是听口音,而是靠口令。口令识别在现代军队都还在用,是非常保密又有效的识别手段。对面的部队不管是谁,对了口令就是自己人,口令不对或者不回答口令的,马上就上去大砍。如果太平军把敌我识别做好了,不说太平天国能打败清朝,起码鲍超是难逃陈玉成的包围圈了。因为有一次鲍超被陈玉成包围,冲不出去,粮食也快吃完了,再冲不出去就只有等死。恰 恰 这时太平军的送粮队来送粮食了,因为是深夜,送粮队看不清对方是谁,就问话,是不是英王的部队,鲍超说是。送粮队就把粮食送到鲍超的营垒里了,而且进去出不来了。如果太平军也是有口令识别的,就会对口令,鲍超对不上口令,估计要完蛋。

多隆阿和鲍超除了掌握了陈玉成的缺点,也学习了他的优点。陈玉成的优点之一是扎营快,一夜之间就把营扎好,非常坚固,有几米高,就是个土城墙了。营垒扎好了,就可以防御,部队在里面做饭,休息都可以。陈玉成一夜之间扎好营垒,多隆阿和鲍超竟然2个小时就扎好坚固的营垒,比陈玉成还要快,长江后浪推前浪。和多隆阿鲍超一起的还有个唐训方,扎营的技术差点,两个小时只能扎到一米高,没办法,扎不好营,在陈玉成的包围圈里就呆不长,人家来进攻你就要完蛋。所以唐训方发现多隆阿2个小时扎到2米高的营垒,而他自己只能扎到1米高,没办法,只有马上突围出去,否则没命了。这时你突围出去,损失大不说,还完不成上级交给你的任务。所以唐训方被胡林翼处罚了。
陈玉成说,官军名将堪为敌者,一鲍二李而已。一鲍就是鲍超,二李是李孟群,李续宾。二李皆被陈玉成消灭,唯独鲍超消灭不了。
刀口余生也说,多,鲍两人不与陈玉成正面扛,只从两面抄。
曾国藩后来连捻军都平不了,可见他的战法只对攻城有用。
太呆板了,耗时费钱费力,慈禧太后都看不下去了。
后勤保障有力。


有什么武器就有什么战法。。

有什么武器就有什么战法。。
不管怎么说,打赢才是硬道理。
罗马人表示淡定~~~~~
dizangli1 发表于 2016-4-23 09:03
曾老师贵在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军事指挥能力不行,就老老实实打仗,什么出奇制胜,什么以少胜多,一律不会 ...
嘿嘿,听说曾老师把主动出击叫做浪战。。。。这个浪用的好哈。
曾家军师法戚家军
唉!难怪太平军和清军都打不过外国侵略军,这样的军队在近代军队的战术、战法、训练、装备面前,实在是不堪一击。

近代军队的所有军官和士官都经过完整的专业培训,士兵经过多年战斗技能训练,后勤补给等配套齐全。中国那种老式部队将领、军官、士兵都良莠不齐,根本打不过人家。

幸亏晚清建了一支新军,要不然民国的军阀混战,也就是太平军和湘军混战的水平。
曾国藩这种打法不是一般的耗钱啊
所以后来被日军打爆了
山人五四 发表于 2016-4-24 22:31
唉!难怪太平军和清军都打不过外国侵略军,这样的军队在近代军队的战术、战法、训练、装备面前,实在是不堪 ...
如果没有新军。。

红军拉队伍打天下会容易些。。

湖南的军阀,一个团就把老毛组织的十万农军驱散了。

如是湘军,对付不了十万农民的
山人五四 发表于 2016-4-24 22:31
唉!难怪太平军和清军都打不过外国侵略军,这样的军队在近代军队的战术、战法、训练、装备面前,实在是不堪 ...
这正常啊,其实结寨平推,就是差不多阵地战咯,比的是综合实力,人家综合实力强,打阵地战,当然就不可以咯
在当时条件下,这是最好的战法了,比某些人歪歪好的多。人家是血的教训总结出来的。
ljie2014 发表于 2016-4-23 13:57
太呆板了,耗时费钱费力,慈禧太后都看不下去了。
但是战败风险低。
孙子云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指的就是这种打法。
先立于不败然后再谋求胜利。
和第五次围剿的战术,还有日军铁臂合围的战术是不是有点像?
山人五四 发表于 2016-4-24 22:31
唉!难怪太平军和清军都打不过外国侵略军,这样的军队在近代军队的战术、战法、训练、装备面前,实在是不堪 ...
近代军队建立在近代国家制度的基础上

以当时清朝的状况,您觉得可能吗?
与洋人打,武器差距太大。
虚空异形卡兹克 发表于 2016-4-25 09:4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是事情就怕对比。当时左宗棠和李鸿章的战争进度就比较快。朝廷要曾国荃让开,让李鸿章来打南京。曾国荃死皮赖脸地不挪窝。
下围棋就怕遇到这样的家伙,一步一步,死板的下法。
和罗马人打高卢人差不多。
学习了!收藏
来自: 手机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