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华远古史的知识普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34:19


原帖地址http://www.lkong.net/thread-1413538-1-1.html

作者:嘿啦啦

一、论夏朝是否存在

夏朝的问题,要结合前后历史看。有估计是有的,但是以前的论证方法有问题,目前的发掘也很贫乏,以至于有老外说只是出陶器的村子。商前期巨大的城市发现了多座,铜器很多很普遍,中期就发现有成熟文字,个别的比甲骨文略早,但系统没甲骨文早。5千年左右真正的文字已经发现多例,但是少且多无法释读。至于黄帝,建议各位去读读司马迁的原著,看看他到底怎么说,别跑来乱吼厚诬古人。老实说,在客观上中国早期史家比西方略高。各位不了解上古史官,他们修史不是给人看的,而是作为天命的象征放在神庙库房里拱着传万代的。骂天子是正常的,就当天爹骂儿子,不扩散无所谓。至于有些特殊的笔法,后人不熟悉背景却爱瞎指戳,无聊。
广义的“西边”的早期历史,确实有伟大、甚至比中国牛很多的方面,但是国人对其中很多“先进面”其实也是太多过于美化了。两河、埃及、希腊其实没那么早,早期也没那么辉煌。文明是一个过程,以最早的两河为例,实际上其文明化进程是从前3500~2900中逐渐完成的。最漂亮的那些东西其实不在最早期。国人日子不如意,不怪自己没出息,反而把屎盆子往祖宗头上一扣,说“喏,看人家爹,2岁就会写诗、6岁当老板、8岁结婚生子……看我爹#!鈥ⅲぃ?#%#¥”结果把人家胎中、最强壮时期的表现一锅粥煮了还觉得是醍醐灌顶。由于文明个性太强,且原创、次生难以绝对区分,所以一般很难将最伟大的几个文明绝对比较高下。比如,甲会背100首一流唐诗,乙会写30首末流唐诗,怎么比?
说比人家晚,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要考虑。西方考古已经挖了快200年了(其实算上萌芽可以更长),财大气粗、近代学术发达,当然发现多;西边干燥文物易保存。中国刨去战乱动荡考古也就50来年,而且都是小手笔(目前发掘绝大多数都是配合基建的“抢救性发掘”)。要知道运气是考古的命运之神,没有长时间积累就算中国有8000文明也不知道啊!西方在近200年考古之前知道啥克里特文化、乌尔王朝啊?
夏虽不比东夷更发达,但是政治体制好,东夷分裂为很多小国持续到春秋战国;中国自古政治传统就是倚大欺小。部落专指内部靠血缘为主要纽带、没有职业化中间管理阶层等原始状态,就算最保守的说法,夏也至少是酋邦,即将进入国家,与部落全无相干啊。
……



二、论商朝和东夷的关系

东夷自有文字,如丁公陶文,而商是到现在一脉相传的甲骨文,两者的文化有互相交流,但不是同一支。
先秦的东夷,专指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族群,考古上以岳石文化为代表,时间与龙山、夏商接近,与华夏的差别也就是你用大碗我用小碗、你跪坐我蹲坐之类,其他几乎完全一样,把他们归入一个稍大的系统也可以,本来6、7千年前可能就有同源关系。龙山时代,东夷已经有文字,如邹平丁公的陶文,十几个字连写(但无法释读),但是看来与甲骨文差别较大。这个东夷,和华夏是早期汉族的两个主要来源(另外一部分东夷在东周南迁到江淮太湖一带,最后也融入汉族)。当时根本没有朝鲜、或者韩民族,连它们爷爷的祖爷爷也没有,至少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民族或部族。
考古学、史学界基本公认(少数观点总是免不了的);甲骨文是标准的汉语,怀疑这点的人可能大脑需要休息。商人老家已经找到,在冀南豫北,称为下七垣文化,是华夏大系统下的东支。与东夷的岳石文化在地理靠近、有交流,但绝对不是一支。当时河南与山东地理交通上没用今天那样顺畅。


三、论商周异同

说到差别大小,这是一个有点主观判断的问题,要看你的标准的。若与华夏(夏商周为主那一堆)之外的比较,商周就是大同小异;若在华夏内壁,商周各有渊源,各自已经延续上千年了。忽略这些罗嗦的前提,具体看商周两家异同的话:

【同】基本文化面貌和价值观是一样的。周因殷礼是孔子都认账的,周初在很多地方,包括礼制、宗教,几乎都是照抄商的。周原甲骨看商周之际周人还继续祭祀商朝先王,这里面包含了中国最早的正统论,这玩意不认亲疏,只认统治方式。周人的逻辑是:你商人祖先那么多代商王,能统治天下,必然是因应天命替天行道的,都是好汉;但最后2、3代昏暴失德,天命落我身上,要不我咋能干掉你?以前是你老大,现在我坐庄(周主商客)。周初青铜器根本就是商式的,可能有些就是把商朝铜器工业搬迁过去生产的。商的贵族除了被杀掉的,继续当他的贵族。夏商周其实是华夏系统下的地域集团,相当于现在的两湖、江浙、两广之类人群,后三者有时候冲突起来也是血海深仇啊,看看太平天国与湘军。周人也像土鳖,灭了国还在正统史观里留个合法位子给国民党孙中山,革命先行者云云。到西周早中之交,周式器物传统才形成,但礼仪可能要早些,一般都把周公算老祖宗。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伟大政治人物,儒家名义上的教主。

【异】商所处自然条件较好,从太行山前冲积扇地区起家(那时候黄河靠近太行山,河北多数地区不适合发展文明),与夏老窝山西就一山之隔,现在看商人最典型的商式鬲可能就是山西传过来的。所以商人多势众,加上可考历史悠久(那张了不得的先王世系啊),所以王族兴旺。似乎商人主要靠王族撑场子,当然还有部分效忠的地方势力。

周沒这运气,关中条件稍差,相当于夏时期几乎没啥东西发现,区域调查表明当地聚落都在沿河几百米内,所以即便加上陇东也人口有限。虽说在灭商前,周已经摆平了晋南、豫西等地(酷似秦,秦压根就是周的翻版),但周控制天下后只能靠各路人马的力量(苻坚不做好好先生,他那点人也不够管理华北的)。于是周人在制度方面苦心孤诣到变态的地步,其实周礼沒商礼那么繁琐,商礼我简直怀疑带有娱乐功能。周礼直奔主题,价值观-利益-官署-等级一起配合,分工合作,用心却远比商深远。商人那是迷信居多。

商周族群的气质差异,类似与希腊与罗马。商人聪明、富于创造和艺术、奢侈、迷信;周人朴实、纪律、凶悍、貌似朴实内心狡诈(西周自创的艺术品简直丑得一塌糊涂)。活脱脱河南和陕西人的气质啊!



原帖地址http://www.lkong.net/thread-1413538-1-1.html

作者:嘿啦啦

一、论夏朝是否存在

夏朝的问题,要结合前后历史看。有估计是有的,但是以前的论证方法有问题,目前的发掘也很贫乏,以至于有老外说只是出陶器的村子。商前期巨大的城市发现了多座,铜器很多很普遍,中期就发现有成熟文字,个别的比甲骨文略早,但系统没甲骨文早。5千年左右真正的文字已经发现多例,但是少且多无法释读。至于黄帝,建议各位去读读司马迁的原著,看看他到底怎么说,别跑来乱吼厚诬古人。老实说,在客观上中国早期史家比西方略高。各位不了解上古史官,他们修史不是给人看的,而是作为天命的象征放在神庙库房里拱着传万代的。骂天子是正常的,就当天爹骂儿子,不扩散无所谓。至于有些特殊的笔法,后人不熟悉背景却爱瞎指戳,无聊。
广义的“西边”的早期历史,确实有伟大、甚至比中国牛很多的方面,但是国人对其中很多“先进面”其实也是太多过于美化了。两河、埃及、希腊其实没那么早,早期也没那么辉煌。文明是一个过程,以最早的两河为例,实际上其文明化进程是从前3500~2900中逐渐完成的。最漂亮的那些东西其实不在最早期。国人日子不如意,不怪自己没出息,反而把屎盆子往祖宗头上一扣,说“喏,看人家爹,2岁就会写诗、6岁当老板、8岁结婚生子……看我爹#!鈥ⅲぃ?#%#¥”结果把人家胎中、最强壮时期的表现一锅粥煮了还觉得是醍醐灌顶。由于文明个性太强,且原创、次生难以绝对区分,所以一般很难将最伟大的几个文明绝对比较高下。比如,甲会背100首一流唐诗,乙会写30首末流唐诗,怎么比?
说比人家晚,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要考虑。西方考古已经挖了快200年了(其实算上萌芽可以更长),财大气粗、近代学术发达,当然发现多;西边干燥文物易保存。中国刨去战乱动荡考古也就50来年,而且都是小手笔(目前发掘绝大多数都是配合基建的“抢救性发掘”)。要知道运气是考古的命运之神,没有长时间积累就算中国有8000文明也不知道啊!西方在近200年考古之前知道啥克里特文化、乌尔王朝啊?
夏虽不比东夷更发达,但是政治体制好,东夷分裂为很多小国持续到春秋战国;中国自古政治传统就是倚大欺小。部落专指内部靠血缘为主要纽带、没有职业化中间管理阶层等原始状态,就算最保守的说法,夏也至少是酋邦,即将进入国家,与部落全无相干啊。
……



二、论商朝和东夷的关系

东夷自有文字,如丁公陶文,而商是到现在一脉相传的甲骨文,两者的文化有互相交流,但不是同一支。
先秦的东夷,专指山东半岛为核心的族群,考古上以岳石文化为代表,时间与龙山、夏商接近,与华夏的差别也就是你用大碗我用小碗、你跪坐我蹲坐之类,其他几乎完全一样,把他们归入一个稍大的系统也可以,本来6、7千年前可能就有同源关系。龙山时代,东夷已经有文字,如邹平丁公的陶文,十几个字连写(但无法释读),但是看来与甲骨文差别较大。这个东夷,和华夏是早期汉族的两个主要来源(另外一部分东夷在东周南迁到江淮太湖一带,最后也融入汉族)。当时根本没有朝鲜、或者韩民族,连它们爷爷的祖爷爷也没有,至少不构成任何意义上的民族或部族。
考古学、史学界基本公认(少数观点总是免不了的);甲骨文是标准的汉语,怀疑这点的人可能大脑需要休息。商人老家已经找到,在冀南豫北,称为下七垣文化,是华夏大系统下的东支。与东夷的岳石文化在地理靠近、有交流,但绝对不是一支。当时河南与山东地理交通上没用今天那样顺畅。


三、论商周异同

说到差别大小,这是一个有点主观判断的问题,要看你的标准的。若与华夏(夏商周为主那一堆)之外的比较,商周就是大同小异;若在华夏内壁,商周各有渊源,各自已经延续上千年了。忽略这些罗嗦的前提,具体看商周两家异同的话:

【同】基本文化面貌和价值观是一样的。周因殷礼是孔子都认账的,周初在很多地方,包括礼制、宗教,几乎都是照抄商的。周原甲骨看商周之际周人还继续祭祀商朝先王,这里面包含了中国最早的正统论,这玩意不认亲疏,只认统治方式。周人的逻辑是:你商人祖先那么多代商王,能统治天下,必然是因应天命替天行道的,都是好汉;但最后2、3代昏暴失德,天命落我身上,要不我咋能干掉你?以前是你老大,现在我坐庄(周主商客)。周初青铜器根本就是商式的,可能有些就是把商朝铜器工业搬迁过去生产的。商的贵族除了被杀掉的,继续当他的贵族。夏商周其实是华夏系统下的地域集团,相当于现在的两湖、江浙、两广之类人群,后三者有时候冲突起来也是血海深仇啊,看看太平天国与湘军。周人也像土鳖,灭了国还在正统史观里留个合法位子给国民党孙中山,革命先行者云云。到西周早中之交,周式器物传统才形成,但礼仪可能要早些,一般都把周公算老祖宗。周公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第一个伟大政治人物,儒家名义上的教主。

【异】商所处自然条件较好,从太行山前冲积扇地区起家(那时候黄河靠近太行山,河北多数地区不适合发展文明),与夏老窝山西就一山之隔,现在看商人最典型的商式鬲可能就是山西传过来的。所以商人多势众,加上可考历史悠久(那张了不得的先王世系啊),所以王族兴旺。似乎商人主要靠王族撑场子,当然还有部分效忠的地方势力。

周沒这运气,关中条件稍差,相当于夏时期几乎没啥东西发现,区域调查表明当地聚落都在沿河几百米内,所以即便加上陇东也人口有限。虽说在灭商前,周已经摆平了晋南、豫西等地(酷似秦,秦压根就是周的翻版),但周控制天下后只能靠各路人马的力量(苻坚不做好好先生,他那点人也不够管理华北的)。于是周人在制度方面苦心孤诣到变态的地步,其实周礼沒商礼那么繁琐,商礼我简直怀疑带有娱乐功能。周礼直奔主题,价值观-利益-官署-等级一起配合,分工合作,用心却远比商深远。商人那是迷信居多。

商周族群的气质差异,类似与希腊与罗马。商人聪明、富于创造和艺术、奢侈、迷信;周人朴实、纪律、凶悍、貌似朴实内心狡诈(西周自创的艺术品简直丑得一塌糊涂)。活脱脱河南和陕西人的气质啊!

N久不见嘿公了,算是考古学业内人士了吧
从早期陶器上的个别字符到商代的甲骨文,这之间有太多的空白
拜读了!希望听下一回。
不错不错。学习了。
哪商族其实是什么血统基因?周族基因是不是基本肯定跟古羌有关呢?商族讲汉藏语系吗?
QC280 发表于 2016-3-21 21:05
哪商族其实是什么血统基因?周族基因是不是基本肯定跟古羌有关呢?商族讲汉藏语系吗?
必须讲汉语啊,甲骨文明确记录的就是上古汉语
  甲骨文大多是占卜用的吧?非占卜目的的使用有多吗?


四、论西周封建


再说诸侯。侯,这个字的形本义是射侯,就是射箭的靶子,战国铜器图案还有这东西。后来引申为斥候,再引申为诸侯。也就是说,诸侯最早就是派出的侦察警戒部队的指挥官,负责在各战略要点担承警戒和前卫任务,真正的大战主力是由中央派宰辅大将率王和侯的联军组成的;所以原本是没有完备行政职务的。

周礼,全天下都是王的,普天之下哈哈。但王实际上只管辖盘剥王畿和某些零星飞地,大批的“领土”(术语叫隙地或间田)处于接近放任状态,由当地村社和古老小国混着。 因为西周不象后代,没货币薪水或发经费的制度,你派出我做诸侯,我也不能吃风屙烟不是?我的班子也要吃饭的。于是,分封时候天子会赐一块封地给诸侯,这地上按照一定比例交税,这是你全班人马的俸禄。理论上每次诸侯的交接都要天子重新冊命,实际上有时候连过场都不走了,几百个诸侯管不过来。诸侯是世袭的,但诸侯(王畿一样)手下官员是诸侯任命的,不世袭;实际上的父子占着同一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河蟹*,是近水楼台但不是制度。而且诸侯手下一等大员,理论上一定比例也是天子亲命的,比如齐国的国、高两氏。

因此,诸侯最早的封地都不大的,一般就是方圆几十里。文献如此,金文也如此。也就是说,周的天下,王畿和诸侯封地基本是不接壤的封闭圈子(挨近的不算)。此外是隙地,情况不很清楚,估计很松散。至于国、野,那是王畿和诸侯封地内部的事情。 以上说的是真正意义上周分封的诸侯(几十个),如齐鲁晋之类,我暂时称之为新诸侯。

不过,还有更多数量的诸侯(数以百计),也就是老诸侯,恐怕是以前历史时期的遗留。似乎有点象后来的诸侯国,各自发展了几百年,地盘相对不会局限于几十里封地,在国内恐怕是有行政之类职能的。但这些诸侯我们知道不多,只好存而不论。实际上,我们熟知的新诸侯后来的膨胀,可能就是仿效这些吃香喝辣的老诸侯。 随着时间推移,诸侯们扩张兼并。因为对天子无甚妨害,而且让人家替你当刀枪,人家经费不足,你也总要体谅。毕竟贵族多妻妾,子孙都是贵族,于是贵族以几何级数膨胀,都要吃封地和禄田的。诸侯的封地就逐渐扩大,相互靠拢,最后全部封闭接合。早先诸侯就是据点里的小队长,全国起码几百个诸侯,所以等级不高的,也就现在地级市长之类。


周礼,西周诸侯相当于王畿里的大夫。这样的中级军官也不可能专门管行政。而且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职能简单,一般职业武士也兼管这些简单的文职。所以换个角度,说封地里的行政归诸侯也没错。 西周制度,天子虽然实际上不管诸侯内部的事情,但法律上是有这个职权的。

西周中期,纪侯与齐纷争,天子召齐哀侯进京听审,最后把哀侯给烹了。西周末,鲁侯带着幼子朝觐宣王,宣王喜欢此子,强令鲁侯改封此子为世子。一直到春秋初年,周天子时不时还要不识时务用老规矩,最后当然灰头土脸自取其辱,加速衰败。 诸侯内部,卿(一军的主帅)、大夫都是任命的,其封地与诸侯不同,去职就要交还。霸占封地不还,那是礼崩乐坏的结果。 西周春秋,只要某家族老霸者一个职务(都与军职有关),时间久了肯定尾大不掉。最早天子牛,随后天子笼络着某强诸侯一起牛,再后强诸侯牛,然后强诸侯手下强卿牛,最后卿手下的管家陪臣牛(卿常驻都城争权,而主要封地交给陪臣打理),这就是孔子切齿的春秋末乱局。 总之,两周制度本身,绝对不是什么王侯联盟或松散的体制,底子就是中央集权的底子;只是碍于时代和技术条件,中央集权没能真正发挥最后沦为诸侯割据。但诸侯国小好办,到战国随着军事格局和软硬技术发展,周礼的集权主旨一定程度通过耕战国家体现出来了,当然战国毕竟后进,不可能照搬一切,也有不少新面貌如逐步取消贵族、国野打破、俸禄下的官僚制度、文武逐渐分职。秦走的是“周-三晋”的老路,更加专业化,甚至超出的合理范围,最后靠汉一定程度走回头路。

不过周礼牛的可不是仅仅集权,而是它还包含了所谓人文主义的色彩(祖宗的大旗下),作为对君主集权的制衡(类似人权对民主的制衡?)。周人手里完成了各不同大家族的祖先统一,对人的重视(严父式的博爱)成为后来儒家之类的来源。所以,到了周手里,中国古典文明才算最后完成,今天说的中国古代文明,多半指的就是周文明。常以其商人出身为傲的孔子,一生却独服周的礼制,也是持之有故的。


四、论西周封建


再说诸侯。侯,这个字的形本义是射侯,就是射箭的靶子,战国铜器图案还有这东西。后来引申为斥候,再引申为诸侯。也就是说,诸侯最早就是派出的侦察警戒部队的指挥官,负责在各战略要点担承警戒和前卫任务,真正的大战主力是由中央派宰辅大将率王和侯的联军组成的;所以原本是没有完备行政职务的。

周礼,全天下都是王的,普天之下哈哈。但王实际上只管辖盘剥王畿和某些零星飞地,大批的“领土”(术语叫隙地或间田)处于接近放任状态,由当地村社和古老小国混着。 因为西周不象后代,没货币薪水或发经费的制度,你派出我做诸侯,我也不能吃风屙烟不是?我的班子也要吃饭的。于是,分封时候天子会赐一块封地给诸侯,这地上按照一定比例交税,这是你全班人马的俸禄。理论上每次诸侯的交接都要天子重新冊命,实际上有时候连过场都不走了,几百个诸侯管不过来。诸侯是世袭的,但诸侯(王畿一样)手下官员是诸侯任命的,不世袭;实际上的父子占着同一职位,相当于今天的*河蟹*,是近水楼台但不是制度。而且诸侯手下一等大员,理论上一定比例也是天子亲命的,比如齐国的国、高两氏。

因此,诸侯最早的封地都不大的,一般就是方圆几十里。文献如此,金文也如此。也就是说,周的天下,王畿和诸侯封地基本是不接壤的封闭圈子(挨近的不算)。此外是隙地,情况不很清楚,估计很松散。至于国、野,那是王畿和诸侯封地内部的事情。 以上说的是真正意义上周分封的诸侯(几十个),如齐鲁晋之类,我暂时称之为新诸侯。

不过,还有更多数量的诸侯(数以百计),也就是老诸侯,恐怕是以前历史时期的遗留。似乎有点象后来的诸侯国,各自发展了几百年,地盘相对不会局限于几十里封地,在国内恐怕是有行政之类职能的。但这些诸侯我们知道不多,只好存而不论。实际上,我们熟知的新诸侯后来的膨胀,可能就是仿效这些吃香喝辣的老诸侯。 随着时间推移,诸侯们扩张兼并。因为对天子无甚妨害,而且让人家替你当刀枪,人家经费不足,你也总要体谅。毕竟贵族多妻妾,子孙都是贵族,于是贵族以几何级数膨胀,都要吃封地和禄田的。诸侯的封地就逐渐扩大,相互靠拢,最后全部封闭接合。早先诸侯就是据点里的小队长,全国起码几百个诸侯,所以等级不高的,也就现在地级市长之类。


周礼,西周诸侯相当于王畿里的大夫。这样的中级军官也不可能专门管行政。而且当时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职能简单,一般职业武士也兼管这些简单的文职。所以换个角度,说封地里的行政归诸侯也没错。 西周制度,天子虽然实际上不管诸侯内部的事情,但法律上是有这个职权的。

西周中期,纪侯与齐纷争,天子召齐哀侯进京听审,最后把哀侯给烹了。西周末,鲁侯带着幼子朝觐宣王,宣王喜欢此子,强令鲁侯改封此子为世子。一直到春秋初年,周天子时不时还要不识时务用老规矩,最后当然灰头土脸自取其辱,加速衰败。 诸侯内部,卿(一军的主帅)、大夫都是任命的,其封地与诸侯不同,去职就要交还。霸占封地不还,那是礼崩乐坏的结果。 西周春秋,只要某家族老霸者一个职务(都与军职有关),时间久了肯定尾大不掉。最早天子牛,随后天子笼络着某强诸侯一起牛,再后强诸侯牛,然后强诸侯手下强卿牛,最后卿手下的管家陪臣牛(卿常驻都城争权,而主要封地交给陪臣打理),这就是孔子切齿的春秋末乱局。 总之,两周制度本身,绝对不是什么王侯联盟或松散的体制,底子就是中央集权的底子;只是碍于时代和技术条件,中央集权没能真正发挥最后沦为诸侯割据。但诸侯国小好办,到战国随着军事格局和软硬技术发展,周礼的集权主旨一定程度通过耕战国家体现出来了,当然战国毕竟后进,不可能照搬一切,也有不少新面貌如逐步取消贵族、国野打破、俸禄下的官僚制度、文武逐渐分职。秦走的是“周-三晋”的老路,更加专业化,甚至超出的合理范围,最后靠汉一定程度走回头路。

不过周礼牛的可不是仅仅集权,而是它还包含了所谓人文主义的色彩(祖宗的大旗下),作为对君主集权的制衡(类似人权对民主的制衡?)。周人手里完成了各不同大家族的祖先统一,对人的重视(严父式的博爱)成为后来儒家之类的来源。所以,到了周手里,中国古典文明才算最后完成,今天说的中国古代文明,多半指的就是周文明。常以其商人出身为傲的孔子,一生却独服周的礼制,也是持之有故的。
五、论夏商周断代工程

断代工程的学术价值之超级巨大是各位想不到的,一旦突破将是核裂变,我在此不多讲了。断代工程的难度也是空前的,其复杂就像解开纠缠在一起的一条几百公斤的麻绳、或者一本几千叶的厚书撕成几百万片再拿走98%碎片余下的让你恢复原位。
最近阶段,由于研究的深入和新资料,理论上说有解决的可能性。当然,三代四段的精度要求是不同的。工程起源固然有领导在外受(解说员式老外学者)刺激回来立项的原因,但是一共花了2千万多,近200人(多是博导级带着手下)的课题组,其中包括花钱厉害的加速器质谱仪改进和考古发掘。一个小型发掘动辄几十万。
阶段性总结论几年前已经公布了,具体研究陆续在出版中,都是各位永远不会去读的,但是不断出土的新资料(比如宝鸡眉县杨家村逑器群)使得很多结论一再修改,加上成于众手,成果有好有坏不可一概而论。鉴于上述原因,在中国目前学术情况下,我给它打85分。按说我最希望它不及格。
说民族主义,这其实又对又不对。立项有民族主义因素——想延长确切纪年的上限,但绝非想拉长中国历史,这与年代学全不相干。所有结论都没有有意提早的任何证据。想批评它的人,只能就事论事,讨伐动机是可耻的,古人谓之诛心。其实老外拿CIA、国防部或国务院经费进行帝国主义目的研究的项目也多的是。
当初蹦最厉害的老外分两类:(1)扣帽子的蠢货外行,此类人中外都很多,连干支都闹不明白却最愿意靠拢媒体。(2)窜火的内行,人少,因为断代工程没接受他们自以为定论的观点(其实纯粹是隔靴搔痒)。后来,有几位最著名的学者开始冷静已不再吼了。
当初蹦最厉害的中国学者分两类:(1)凡“工程”必反的荷尔蒙失常者,人多德劣,只要是重要的决定就没他们不反的(除非是他们参与揩油的)。我曾经遇到过其中最著名的几位名学者(都没名著),问他们啥叫“古六历”?嗫嚅的回答道“什、什么古琉璃?断代工程跟硅酸盐技术史或外贸有啥关系?年代学你懂不?”(2)出于某种原因,略。

夏和商前半的年代,只求大概,也就是个碳14和陶器类型学的问题,这个外国人只有看我们的份,上游工序在中国。殷墟期的有甲骨文,稍微复杂些,但是也只能在某些问题上求具体年代。主要是西周的。西周的英文论著,我基本都看过。不敢保证没偏见,但价值有限(主要集中在天文方面和极少数几个学者如夏含夷)。比较有价值的如天再旦等,早已汉译。有些汉译还是本人做的。日语不懂,但是专业的东西、加上大量引汉字,也多少知道。早期日本学者水平很高,基本都介绍进来了。其他的语言我不懂,但是断代工程做了大量引介工作,也就那样了。

问题的关键:研究中国上古历史考古,在西方个小到不能再小的领域。以前还有人拿这个当古董研究,最近随着中国的强大,少数研究中国的洋人也一股脑去研究近现代了。所以,除了老一代如高本汉等,西洋水平有限的很。

历史学得越多,越发现人类的共性是如此之多。每个伟大的文明都有其超凡的一面,也有其特别黑暗的一面。正如自然进化不可能造就一种生物既有老虎的凶悍、又有老鼠的生命力、狐狸的狡猾、雄鹰的视力、海豚的泳技。。。。这样他就成为全体生物的公敌,也就消灭了自己。文明也如此。中、西文明也绝无例外。
可惜,太多的政府、精英、民众、团体对历史经验无动于衷了,一再在同一块石头上绊跌跤。以至于有人挖苦说,人类唯一从历史里学到的,就是从历史里什么都学不到。老实说,这也是文明天定的的巴别塔(《圣经》典故)。老百姓普遍精通历史的话,多数企业、政府、精英、组织就再也不能呼风唤雨了;虽然历史经验并非万能。

一个纯学术年代学工程,最后演变为大众和传媒眼里如此被妖魔化的一个形象,正应证了一句话:政治是小民赖以打发光阴的主要游戏,现代还是传媒企业手里的一项产品。
至于说工程结果,其实大家心里清楚,学术课题只能任由学术规律和学者兴趣自由发展。课题、工程结项无非是对赞助者的一张发票而已。产品价值不取决于发票,而取决于其长久质量。
原始文明 发表于 2016-3-26 12:35
四、论西周封建
周禮是真的嗎??
原始文明 发表于 2016-4-6 17:36
五、论夏商周断代工程

断代工程的学术价值之超级巨大是各位想不到的,一旦突破将是核裂变,我在此不多讲 ...
結果到底是什麼???
5千年左右真正的文字已经发现多例---有嗎????
六、珍爱史学,远离图腾!

中国市面上凡是用图腾理论研究上古史的书,几乎百分之百是垃圾;还有生殖崇拜之流。本人读本科的第一篇省级刊物论文就是此类垃圾,当初得意非凡,几年后痛心疾首!这已经是20世纪后半段以来中国人文学术的耻辱象征了。当然,专门研究人类学的例外。
摩尔根/佛雷泽的有关理论早已过时。图腾既非普遍、又有严格限定(后一点国内那些书作者完全都不知道),华夏系统目前从无图腾存在的丝毫证据,无论文献还是考古。
“图腾”本是音译,结果到有些人手里成了凡有图像必定腾,什么玩艺!
赶紧扔了那些书,有些书留在书架上是主人的耻辱。

图腾理论,在20世纪发展比较快,但完全是在国外。国内是一帮子“文学中年”(多数都有文学背景)拿着《古代社会》、《金枝》中译本在那里胡乱发挥想象。不是说老外的一定就香,但中国学者要创新必须切实去接受专业训练(20多年以前,人类学是资本主义伪科学)、做专门研究。但是,眼下的国人是决不会深入非洲、美洲丛林十几年不回家去观察土著,因为“读万行万”是封建时代学者的蠢行,当代聪明人是不会做的。在书房里拿图腾说事又省力又多产,因为那玩艺可以解释任何玩艺,满足任何人的任何需要。结论永远不具有排他性。有鸟就是鸟图腾、看见猪就是猪图腾……一千年后考古学家看见今天的遗址里满街美女/楼盘图像就是美女图腾、房产图腾,而最接近图腾的国旗,都烂掉了,没了。

张光直先生,哈佛人类系主任(美国考古学归在文化人类学下面)曾经说过,中国(华夏)目前没有发现过图腾的任何证据。商周考古的头号泰斗邹衡先生也有过类似的观点。我也不是说就没著名学者信这个,比如我很尊敬的俞伟超先生。可惜,俞伟超先生秦汉考古很权威,但是人类学并非专业。他本人从未有过专门论证。
其实,去翻翻大百科有关卷,就可知道个ABC了。中国目前文科的学科隔膜已经到了可笑的地步,表现之一恰恰是“跨学科研究”泛滥。非人类学出身的可不要随地乱扔,有毒,要送传染病院用专门设备销毁!
原始文明 发表于 2016-4-8 17:14
六、珍爱史学,远离图腾!

中国市面上凡是用图腾理论研究上古史的书,几乎百分之百是垃圾;还有生殖崇拜 ...
這太誇大了吧???
以我为主才行
七、韩国人和东夷的关系

夏很可能是二里头文化,这几乎快定论了。二里头是超级正宗的华夏,半点不带含糊的!从8千年起到4千年左右,当地考古文化序列衔接很好,可以拿到教科书上做范例了。就算东夷,也是超级正宗中国本土的产物,其最早来源(7千年前)之一还是来源于黄河中游系统的。夏商周三家是一层(华夏)系统,华夏与东夷是二层系统,然后和西羌构成第三层系统,最后与华南构成第四层系统。与韩国,对不起,没系统,他们是阿尔泰下通古斯系统的。
先秦在陇东到东海、长城到长江,人种都是“古中原类型”。所谓的族别都是文化差异,人种都一样,虽然不排除个别嫁过来的公主、或者战俘奴隶是异种。

先秦的东夷,专指山东为核心的龙山-岳石文化系统。后来融入华夏了。汉以后管中国以东境外的叫“东夷”,在正史里列传,于是“东夷”包括了琉球、日本、韩国和可能中的波利尼西亚、美拉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这两个“东夷”实际上八杆子打不着!就象美国内战里的那个罗伯特-李,跟我家隔壁叫“李-伯特”的家伙根本不搭界一样。
韩国绝对不是先秦的东夷,半点关系没有。考古文化毫无瓜葛,想攀东夷这门亲,造谣的功夫还要修炼上3个档次才行。不用中国去抢救,放那里有本事把韩国之家的史前陶器全砸了或改了,然后在编印本竹简写上“世宗大王到此一游”埋山东地下再说。

夏也不见得真比东夷落后。漂亮的东西发现的不如东夷多(比如文字),但就目前所见青铜器水平就比东夷高。华夏传统优势在于政治水平高,国家统一团结。东夷和西羌分裂,所以最后吃亏的一定是他们。早期汉族的主流是——华夏+东夷。

关于基因技术的问题,我曾经转述高人的话指出过。
工具成熟了,当然要用;没成熟,应该去努力完善,而不是给病人乱服未经验证的新药然后宣布“你可以参加铁人三项了”。动不动就是“基因不会撒谎”、“定论”。先不说基因会不会撒谎,不成熟的技术肯定会造成冤假错案。
有些人不去直接完善基因技术本身?捞偏门走偏锋。很多“研究”,前提都是理解歪掉的考古、比较语言学和民族志,然后在沙滩起高楼,高的网上到处都是"M多少"、"N几何",民科满地。也有对的时候,但基本都是废话。



埃及,两河等等的文明都比中国早的多。

埃及两河9000多年前就发现大量红铜,中国却没有红铜时代。红铜时代是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一个重要的衔接期。时间可能长达5000-6000年。中国没有红铜时代,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3500年前的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很可能是外来传入的。

土库曼斯坦发现4500年前的大规模古城,有高厚的城墙,还有内城外城瓮城的设计,青铜器也大量使用,金属加工工艺也已经非常成熟,是成熟的青铜时代,而这时候的中国还在半穴居时代,还没有学会系统性使用金属,4000年前的陶寺(尧帝)遗址,还都只有无法释读的类似文字的符号,住的还只是半穴居时代的茅草屋,房子挖在半地下,用的还只是石器,玉器,骨器等等,很少有金属。

中国最伟大的古文化传承,大概是道德经和易经了。道德经,外部民族是学不会的,当然,现在的中国也把道德经遗忘的差不多了。易经比较简单一点,与易经类似的一些东西,在中国周边的印度,中亚,东南亚发现也有零星的使用。

青铜器传入东南亚的时间,甚至都比传入中国要早。


埃及,两河等等的文明都比中国早的多。

埃及两河9000多年前就发现大量红铜,中国却没有红铜时代。红铜时代是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一个重要的衔接期。时间可能长达5000-6000年。中国没有红铜时代,从石器时代直接进入3500年前的青铜时代,中国的青铜时代很可能是外来传入的。

土库曼斯坦发现4500年前的大规模古城,有高厚的城墙,还有内城外城瓮城的设计,青铜器也大量使用,金属加工工艺也已经非常成熟,是成熟的青铜时代,而这时候的中国还在半穴居时代,还没有学会系统性使用金属,4000年前的陶寺(尧帝)遗址,还都只有无法释读的类似文字的符号,住的还只是半穴居时代的茅草屋,房子挖在半地下,用的还只是石器,玉器,骨器等等,很少有金属。

中国最伟大的古文化传承,大概是道德经和易经了。道德经,外部民族是学不会的,当然,现在的中国也把道德经遗忘的差不多了。易经比较简单一点,与易经类似的一些东西,在中国周边的印度,中亚,东南亚发现也有零星的使用。

青铜器传入东南亚的时间,甚至都比传入中国要早。
埃及,两河等等的文明都比中国早的多。

埃及两河9000多年前就发现大量红铜,中国却没有红铜时代。红铜时 ...
古埃及和两河流域9000年前的红铜具体出现在什么地方?属于什么文化?
土库曼斯坦那个4500年前的古城叫什么名字?
八、商周时期的战争

长久看商恐怕打不过周军的,自古山西出将,西军能打在古代早中期是无疑的,况复秦兵耐苦战嘛。当时已经占据了豫西晋南的周号称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再说商也是打不过周才打东夷的。商王都在打周时隔屁了(武乙?),周文王被抓后,还不是得老老实实放人。当时中国最好的地方,西边中原被周占了,东边是混战中的东夷,商就剩下豫东豫北,处于两线受攻的中间,估计挺不住多久。翻版的战末局势。
唉,关陇出好军队,可一定要豫西、晋南、巴蜀这样的经济来源帮助才能成事。如果这些地方经济垮了,关中就剩下当别人的雇佣兵了。
商是这样想的吧。可两线作战最主要的是时机问题,对手让不让你从容发兵各个击破呢?
在甲骨文的那200多年里,商先攻击周,效果不知,不过后来周人先公北奔跟戎狄混居了。商人势力一直占据了关中东部。
然后是商内部不稳,势力大减。周人先公回到关中发展壮大;东夷也在壮大(可能是南扩为淮夷)。

商末,周和东夷似乎有了默契,商完蛋很难避免了(不知道周公投商行不)。商王继续征讨周失败(武乙死),接下来周人也吃了大亏(文王的父亲季历被干掉), 然后周人装孙子,被封为商的方伯,就是西方的霸,商势力退出关中。然后商后面3王连续讨伐东夷,似乎有进展但陷入泥潭。
商纣前期文王撅起,被商王预防性拘捕,后不知何故被放回(贿赂这种故事就算了;估计商已经无力两边开战,我瞎猜只好寄希望于文王不背弃城下之盟了)。然后文王回家闷头发财扩地(晋南、豫西,与蜀等国联盟),对商装孙。
最后武王上台翻脸,居然在第一次耀兵誓师讨商半途而废后,对这种公开造反,2年里商一点反映没有,恐怕有心无力了。然后是第二次孟津誓师,一下子干倒商王。GAME OVER

周人狠恶心的啦,干掉了昔日大哥还要立牌坊,因为文王对商纣称臣,终身未叛,算“忠臣”(吐血);武王从未向商宣誓效忠(效忠的是他大哥伯邑考,被商烹了),所以干掉商算替天行道、替父兄报仇,整个父子两代完人。
武王上台后毁了殷(变成墟了),然后班师。周征服天下后,消化东夷花了几百年,一直到春秋早中期齐才把东夷收拾干净,可见东夷不弱。东夷可沒闲着,趁周刚推了商内部还沒消化,多次起兵很牛的。周初武王早死,东夷以为机会到了,主动勾结周三监和商纣王之子武庚起兵,结果遇到更牛的周公,被拍死了。此时的东夷地盘也不小,不仅在山东,后来还扩展到两淮成了淮夷、南淮夷,整个淮水和江北都是他们的,穆王时候东夷里的徐,搞得穆王千里回奔,造就秦这个后来的诸侯第一次出头的机会。西周中后期夷人牛到组织大军打到洛水(阴阳洛),几乎翻盘。春秋初几乎灭了鲁。而商讨伐夷都上百年了有点进展(苏阜屯商墓),我瞎猜,灭夷应该没戏。
这里还穿插着周与昔日盟友翻脸的过程,尤其是楚之流,周被迫分兵江汉驻守。北方的戎狄倒只是癣疥之患,没有致命威胁。西周的东夷,其实顶多只是礼乐与华夏不同,其它地方大同小异了。夷人诸国最吃亏的就是“互不统属”,羌也一样,而华夏就是靠凝聚力强才扫平天下的。
商末周、商、夷,类似奉直皖系之流吧。

西周中期的徐偃王,牛人。
可维钦及托列克斯抵抗罗马军使之受损也就算了,能灭得了凯撒的罗马吗?
西周中后期东夷虽然打到洛水附近,可周后有关陇、晋中南,敌后有齐鲁,南翼有江汉诸姬,北有燕国抚敌之背,南有吴国等掩护江南丘陵铜矿北送。东夷有什么? 除了半拉山东,江淮的淮夷地盘跟山东不能比,还是很多小国;而且商末华夏一军占了小半个山东半岛,埋下的钉子很难拔除的。

商朝迁都原因历来有水患、铜矿、政治斗争等说法,我猜与疆域和敌国变化有关。这阵子你西边开疆拓土,敌人在西边,当然王带着大批手下,到西边的都城。过一百年,西边的敌人装孙子了,东边的猖獗起来,国王不去东边,只有委派重臣长期驻扎,容易尾大不掉,也不便消灭敌人。每次新君上位,因为可能是兄弟相继,一朝天子一朝臣,当时的贵族与土地是紧密捆绑的,我换个都城也便于甩掉那些盘根错节的敌对政治力量。都城么,实际上就是大城,长期驻扎的就设立宗庙。
兄弟的话,意味着存在强大的王族势力,贵族共和的味道重点;父子的话,尽逐群公子,王族就弱,君主集权就强。周吸取商教训,多少有点象国共。比如商王兄弟相继多,总体论兄弟的年龄差距总赶不上父子,于是同样多年数里君位易位次数多,也意味着政治风险剧增,时局容易不稳。商中间就曾屡次出这类问题(九世之乱)。
周人才叫那个绝!周礼规定贵族男子30娶妻(指正妻,小妾或女奴的话,有本事你13岁推倒都成),古代一般贵族男子平均活个60来岁没问题,不是有人全面统计正史里人物(当然以上层为主),结果平均寿命六七十岁吗?30娶妻,30出头生子,父死子差不多也是30来岁,一代代平均30年(30年为一世),减 少的君王传递的数量,这已经是最大限度了。回头看西周,从周公建立周礼开始,300年左右,幽王暴死算半代,孝王是叔叔接侄子位再传给侄孙,世系上没有再加代数,两王合并算一代;实际上就10代。平均就是30年,神奇吧?东周就算了,乱得一塌糊涂,兄弟父子杀来杀去全乱了。
不过先秦礼制崩溃后,似乎再也沒人留意到这类政治智慧了。


西周灭亡那属于意外,还不是幽王家务事沒处理好,给老丈人使坏偷袭干掉的。没准还有京城里的旧太子党在起作用。另外一个原因,是他老爹宣王太倒霉。要中兴,打了一堆仗,共和后又不敢触及国人利益财源断绝,又要马跑又要马不吃草咋行?于是王师的主力都打光了,由盛转衰,幽王有啥办法?犬戎确实不咋地,被少数勤王的诸侯一打就垮了。这么好的机会,也没能占住关中一隅。西边的戎狄碍于地理,从来互不统属,这是致命伤(王明珂观点)。秦那么 可怜一点实力,居然借五千兵马打出个西北王来。西周干冷,关中破败,所以秦之类也就暂时只能小混混当着。到东周气候回暖,秦才牛起来。谁狠得过天?

东西两支王师不过是出现在近代偶尔出土的某几件金文里的名称。王师到底多少支没人知道。
西周初年《小盂鼎》铭文记载的战绩数以万计的那次战斗史书都沒记载,天晓得当时的军队规模有多大。
西周国家整个就是个军事国家,国人(贵族和庶人)都是军人为主要职业(庶人平时农工商都有,但主要身份是着甲步兵)
再说东西两支王师那也是稍早的时候,就不兴人家随着局势变化调防?
犬戎灭幽王之前还有没有东八师都是个问题。


西周从建国到灭亡,战争从来没有断过。东夷的反抗多次几乎翻盘,以至于早期成康鼎盛时代就40来年沒打仗,直到战国、司马迁时代还念念不忘。这也是诸侯壮大的一个外部原因。
周朝还不够强?国威遍布四方,连周围2千公里圈子都受影响。西周对手下控制之严,只要看铜器,各地几乎一模一样,连金文通假字都用得极为规范,跟战国不能比。在这个干冷期,农业立国的周人打垮了东南西北境外全部对手,最后倒在内讧里,从此东亚只有唯一的老大——中国/华夏。还有比这个更壮烈的王朝?


九、杂谈

普通考古学基础,看科林-伦福儒的《考古学:实践、方法与理论》,文物出版社。就是太贵!
中国考古,看“二十世纪文物考古丛书”,文物出版社,及其所引资料。很多专题小册子,好读,不错。

关于先秦的青铜农具,看一个18年前的统计。不算刀斧锛之类多用途的种类,已经近3000件。眼下要是统计,翻倍应该轻松,没准要翻几倍。最近几年因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太吓人了。
也许有人要说,青铜礼器都几万件了,这不正好说明铜农具少吗?其实这跟中国考古的一些不好现象有关——挖宝。贵族的墓是绝大多数地方考古学者的最爱。地层(如果算有的话)简单、好挖、宝贝多,传媒喜欢,容易轰动。借着珍宝出国展出可以免费旅游。。。。。贵族墓容易发表,平民墓就算你一次发掘了100座,基本没愿意发表报告的。大量未发表的资料不知道有多少。
另外,一个贵族墓可能出几十件铜礼器兵器,礼仪性农具偶尔也会出,但少太多太多 了。平民墓葬相反,古代老百姓又不傻,去世亲人墓里放个生前吃饭的随身用品得了,金属农具后人要用的,就算30年前中国农民的金属农具坏了都不会扔掉的。再说,就算放也不可能象贵族礼器放那么多,谁吃饱了一个墓里同时放几把锄头镰刀?同样,先秦墓葬里的完好石器又出了多少?估计未必比铜农具多很多(我猜测,没统计)。
我还是觉得拿非金属和金属农具比较很不公平,一直到秦,后者是有法令要求损毁后上交的;由此,埋入墓葬的几率也可想而知。而石器、蚌器极易损坏,假设一把铜镰可以用十年,蚌镰十年里可能要消费50把,残余的铜镰九成被回收,蚌镰都留下了,发掘统计结果会如何?

欧美把个主要民族的基因图谱都公布了,先秦时代的人跟白种丝毫关系都没有。
山东临淄出土的人骨,曾经有人说“似乎像白人”。当初的“研究”通篇都是猜测,结果作者自己现在也不提了。
于是CCTV-10非常失望。出动寻找下一个热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热点。
通过母系线粒体和父系Y染色体研究人类早期历史的技术虽然很有希望,但并不成熟。鉴于有关因素的复杂,通过目前人群的基因探索人类起源这样的粗大问题大致可信,用于研究历史时期的民族种群关系,基本扯淡。国内有些从业人员,不去对有关技术进行艰苦创新,却热衷于依靠乌七八糟的比较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志”之类过时失真知识,以拿来的老外唾余“新技术”点缀其间,论证什么“汉族血统最纯”、“历史记载有错了”之类伪科学,是在令人齿冷。而一大帮子业余拥趸则推波助澜,好笑好笑。

恐龙网那里就是这些玩意的大本营,主力就是复旦那几位。那里以前我常去,只是旁观并未与人有什么争论。因为本不是我熟悉的领域。可结果发现,他们不进行专业技术的讨论,多数观点,都是拿几十、一百年前被洋人误解、或者过时、或者他们自己望文生义的东西作为讨论的前提,拿着一些主要是对现代人的基因检测结果说事。学风简直飞沙走石,无法忍受其妖妄,再也不敢去了。
只要是他们涉及到的历史、语言、民族、考古,几乎都错得一塌糊涂,而实际上他们很多观点都是以这些“非分子人类学学科”为前提或佐证的。
如果仅仅是在古代遗址、现代人群里进行Y染色体和母系线粒体采样,或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探讨,那么即便有错误也值得肯定的。就象很多老外做的。复旦那些人却不是这样,挟洋自重或反过来。
历史、语言、民族、考古、神话那些建议基因迷们就别扯了,惨不忍睹。光一个蚩尤到底是东夷还是苗蛮的就没人扯得清,可到复旦那些人嘴里,几乎所有这些涉及传说时代的争论都是被当作定论用的。

顺带说一下,你在军普那边问我的问题,其实你要明白语言与文字差别不小,汉语也被严重误解(比如象形文字啦)。汉字自古就是以标音为主的,只不过没用字母(祖宗显然意识到汉语单音词太多,字母之类作为文字根本没法用),而是用几百个原始的“文”来组合着标音(有时兼表义)成“字”,以求尽量少雷同。数以万件的出土先秦文书里,多数都是大量用同音字的,比如楚简的“寺员”,现代人离开语境看字知道个鬼啊?可在具体语境里,古人就知道这是子曰诗云的“诗云”。这跟从一段拼音读懂它的意思有啥差别?所以,担心汉字无法拼音化是瞎操心。
其实,简体字已经在这条路上大大迈进了一步。很多不相干的词都用一个同音字表达,比如“干”——幹革命、乾燥、树榦、干戈,本来是4个完全不同的字,现在全成了“干”。(不雅,此下删去三十字)
汉字的劣势,是初学难;优势,是学会一定数量后,后劲足。英语的话,单词是简单多寡问题。你前期学再多,后面还得一个个背,掌握了规则,就算你才学了300个,只要你熟练说英语,脱盲很快。汉语不同,前面难学,但基础好了,后面相当轻松。古今常用汉字4000多个足够,十三经也不过4千单字(读13经的老儒只需要刚脱盲的老农的3倍识字量),当然不同时期4千的内容不同。所以汉语脱盲,1500字要求并不算高。
都说现在各国大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差,军普区那边闹哄哄的有几个汉语及格的?

对了,商周在考古学上常见的器物差别是啥呢,是吃饭家伙的组合和工艺、造形不同。      
比如商周都特别典型的鬲,就是老百姓煮粥喝的家伙。这东西似乎只有中国有(周边也有点),商人的是用泥巴做好器身和3个袋足后捏合在一起再烧制的,周人的是一次性捏成烧制的,差不多你用大碗小碟、我用小碗大碟的差别吧。造的房子、主要生产方式、宗教之类都是大同小异的,差不多苏南与苏北的差异。

别的不敢说,夏商周跟两河流域一根毛关系都没有,断断续续的文化交流另说。
黄河不是长江,他的下游有一大堆支津(其实长江也不是就一条)。不同历史时期,黄河分别从渤海和苏北入海,主要支津往往几条。渤海入海时候,主要支津纵横摆动于今天的河北平原,很长一段时间黄河相当靠近太行山,所以只有山前一块冲积扇比较适合文明发展壮大,华北平原乱七八糟住个村子凑合城市就免了,至今象样的遗址都没几个。
所以,你问的黄河三角洲是游移的、而且不止一个。具体的要看专业书了,我记不得了。你看一下今天黄河口沙洲生长速度那个快,古代可能更快,因为降水(总体)更多,泥沙冲积更厉害。河北平原,在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湖沼、细树林、河道、沙丘、沙洲、平地交错的地方,零星住人可以,稍大的聚落都难。文明发达要等战国之后,逐渐排干;黄河堤防固定。




九、杂谈

普通考古学基础,看科林-伦福儒的《考古学:实践、方法与理论》,文物出版社。就是太贵!
中国考古,看“二十世纪文物考古丛书”,文物出版社,及其所引资料。很多专题小册子,好读,不错。

关于先秦的青铜农具,看一个18年前的统计。不算刀斧锛之类多用途的种类,已经近3000件。眼下要是统计,翻倍应该轻松,没准要翻几倍。最近几年因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太吓人了。
也许有人要说,青铜礼器都几万件了,这不正好说明铜农具少吗?其实这跟中国考古的一些不好现象有关——挖宝。贵族的墓是绝大多数地方考古学者的最爱。地层(如果算有的话)简单、好挖、宝贝多,传媒喜欢,容易轰动。借着珍宝出国展出可以免费旅游。。。。。贵族墓容易发表,平民墓就算你一次发掘了100座,基本没愿意发表报告的。大量未发表的资料不知道有多少。
另外,一个贵族墓可能出几十件铜礼器兵器,礼仪性农具偶尔也会出,但少太多太多 了。平民墓葬相反,古代老百姓又不傻,去世亲人墓里放个生前吃饭的随身用品得了,金属农具后人要用的,就算30年前中国农民的金属农具坏了都不会扔掉的。再说,就算放也不可能象贵族礼器放那么多,谁吃饱了一个墓里同时放几把锄头镰刀?同样,先秦墓葬里的完好石器又出了多少?估计未必比铜农具多很多(我猜测,没统计)。
我还是觉得拿非金属和金属农具比较很不公平,一直到秦,后者是有法令要求损毁后上交的;由此,埋入墓葬的几率也可想而知。而石器、蚌器极易损坏,假设一把铜镰可以用十年,蚌镰十年里可能要消费50把,残余的铜镰九成被回收,蚌镰都留下了,发掘统计结果会如何?

欧美把个主要民族的基因图谱都公布了,先秦时代的人跟白种丝毫关系都没有。
山东临淄出土的人骨,曾经有人说“似乎像白人”。当初的“研究”通篇都是猜测,结果作者自己现在也不提了。
于是CCTV-10非常失望。出动寻找下一个热点,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热点。
通过母系线粒体和父系Y染色体研究人类早期历史的技术虽然很有希望,但并不成熟。鉴于有关因素的复杂,通过目前人群的基因探索人类起源这样的粗大问题大致可信,用于研究历史时期的民族种群关系,基本扯淡。国内有些从业人员,不去对有关技术进行艰苦创新,却热衷于依靠乌七八糟的比较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志”之类过时失真知识,以拿来的老外唾余“新技术”点缀其间,论证什么“汉族血统最纯”、“历史记载有错了”之类伪科学,是在令人齿冷。而一大帮子业余拥趸则推波助澜,好笑好笑。

恐龙网那里就是这些玩意的大本营,主力就是复旦那几位。那里以前我常去,只是旁观并未与人有什么争论。因为本不是我熟悉的领域。可结果发现,他们不进行专业技术的讨论,多数观点,都是拿几十、一百年前被洋人误解、或者过时、或者他们自己望文生义的东西作为讨论的前提,拿着一些主要是对现代人的基因检测结果说事。学风简直飞沙走石,无法忍受其妖妄,再也不敢去了。
只要是他们涉及到的历史、语言、民族、考古,几乎都错得一塌糊涂,而实际上他们很多观点都是以这些“非分子人类学学科”为前提或佐证的。
如果仅仅是在古代遗址、现代人群里进行Y染色体和母系线粒体采样,或进行技术上的创新探讨,那么即便有错误也值得肯定的。就象很多老外做的。复旦那些人却不是这样,挟洋自重或反过来。
历史、语言、民族、考古、神话那些建议基因迷们就别扯了,惨不忍睹。光一个蚩尤到底是东夷还是苗蛮的就没人扯得清,可到复旦那些人嘴里,几乎所有这些涉及传说时代的争论都是被当作定论用的。

顺带说一下,你在军普那边问我的问题,其实你要明白语言与文字差别不小,汉语也被严重误解(比如象形文字啦)。汉字自古就是以标音为主的,只不过没用字母(祖宗显然意识到汉语单音词太多,字母之类作为文字根本没法用),而是用几百个原始的“文”来组合着标音(有时兼表义)成“字”,以求尽量少雷同。数以万件的出土先秦文书里,多数都是大量用同音字的,比如楚简的“寺员”,现代人离开语境看字知道个鬼啊?可在具体语境里,古人就知道这是子曰诗云的“诗云”。这跟从一段拼音读懂它的意思有啥差别?所以,担心汉字无法拼音化是瞎操心。
其实,简体字已经在这条路上大大迈进了一步。很多不相干的词都用一个同音字表达,比如“干”——幹革命、乾燥、树榦、干戈,本来是4个完全不同的字,现在全成了“干”。(不雅,此下删去三十字)
汉字的劣势,是初学难;优势,是学会一定数量后,后劲足。英语的话,单词是简单多寡问题。你前期学再多,后面还得一个个背,掌握了规则,就算你才学了300个,只要你熟练说英语,脱盲很快。汉语不同,前面难学,但基础好了,后面相当轻松。古今常用汉字4000多个足够,十三经也不过4千单字(读13经的老儒只需要刚脱盲的老农的3倍识字量),当然不同时期4千的内容不同。所以汉语脱盲,1500字要求并不算高。
都说现在各国大学生阅读能力普遍差,军普区那边闹哄哄的有几个汉语及格的?

对了,商周在考古学上常见的器物差别是啥呢,是吃饭家伙的组合和工艺、造形不同。      
比如商周都特别典型的鬲,就是老百姓煮粥喝的家伙。这东西似乎只有中国有(周边也有点),商人的是用泥巴做好器身和3个袋足后捏合在一起再烧制的,周人的是一次性捏成烧制的,差不多你用大碗小碟、我用小碗大碟的差别吧。造的房子、主要生产方式、宗教之类都是大同小异的,差不多苏南与苏北的差异。

别的不敢说,夏商周跟两河流域一根毛关系都没有,断断续续的文化交流另说。
黄河不是长江,他的下游有一大堆支津(其实长江也不是就一条)。不同历史时期,黄河分别从渤海和苏北入海,主要支津往往几条。渤海入海时候,主要支津纵横摆动于今天的河北平原,很长一段时间黄河相当靠近太行山,所以只有山前一块冲积扇比较适合文明发展壮大,华北平原乱七八糟住个村子凑合城市就免了,至今象样的遗址都没几个。
所以,你问的黄河三角洲是游移的、而且不止一个。具体的要看专业书了,我记不得了。你看一下今天黄河口沙洲生长速度那个快,古代可能更快,因为降水(总体)更多,泥沙冲积更厉害。河北平原,在夏商周三代大部分是湖沼、细树林、河道、沙丘、沙洲、平地交错的地方,零星住人可以,稍大的聚落都难。文明发达要等战国之后,逐渐排干;黄河堤防固定。


我想知道考古发掘发觉到厕所是什么感觉。
乌良海 发表于 2016-4-25 18:05
我想知道考古发掘发觉到厕所是什么感觉。
激动到语无伦次的感觉

1,这个文明居然NB到跑去造厕所
2,有厕所就有排泄物,有排泄物就能分析这帮人吃啥
冰凌血翼 发表于 2016-4-25 21:42
激动到语无伦次的感觉

1,这个文明居然NB到跑去造厕所
住在山洞里的人冬天应该在洞里固定地方方便吧
原始文明 发表于 2016-4-22 08:4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鬲后就有了鼎,南方某些方言把锅子就叫鼎。
现在一少搓心态失衡的北方人指着淮河以南的人叫马来人,真是可怜又可悲
QC280 发表于 2016-3-21 21:05
哪商族其实是什么血统基因?周族基因是不是基本肯定跟古羌有关呢?商族讲汉藏语系吗?
商人是华夏部落联盟的东支,周人是华夏部落联盟的西支,华夏部落联盟是汉族的最初源头,你说商、周的血统基因是啥?

商朝甲骨文是汉字的源头,汉藏语系是根据汉语和藏语命名的,商朝人讲什么语言?
夏這個字到周初都還沒發明,哪裡可能有什麼夏潮?
还有这样的好文,一直以为夏商周呢......
夏這個字到周初都還沒發明,哪裡可能有什麼夏潮?
教主又跑这来献宝来啦?!呵呵~~~~~铅球万袋一桶浆糊!
chenzhiming 发表于 2016-7-29 20:47
还有这样的好文,一直以为夏商周呢......
夏朝确实没有很过硬的出土文物做支持。
颜射 发表于 2016-3-19 01:03
从早期陶器上的个别字符到商代的甲骨文,这之间有太多的空白
只要陶器上有字符就说明有成熟文字了,现代也没人会在陶器上写文章吧。
周禮是真的嗎??
这不废话么,资料那么多。
"汉字自古就是以标音为主的,只不过没用字母(祖宗显然意识到汉语单音词太多,字母之类作为文字根本没法用),而是用几百个原始的“文”来组合着标音(有时兼表义)成“字”,以求尽量少雷同。数以万件的出土先秦文书里,多数都是大量用同音字的,比如楚简的“寺员”,现代人离开语境看字知道个鬼啊?可在具体语境里,古人就知道这是子曰诗云的“诗云”。"

古汉语中确实有太多的通假字。

夏朝的夏也许和春夏秋冬的夏在上古没有任何关系。保留古俗的羌藏语称汉人为“xia",可能夏是后人表音而通假来用的。

”夏传子,家天下“夏朝作为第一个家族传承的朝代,完全没有必要为自己朝代起”国号“,夏之外在当时人们认识范围就没有其他文明国度,也没有前朝,就没有必要起名以示区别。

夏很有可能是上古对中原文明人群的称呼的发音,所谓华(通花)夏文明。用春夏秋冬的夏表示可能是后世的通假。
原始文明 发表于 2016-4-8 17:14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这个同意,老师们基本持此观点。图腾是美洲的事情,何况也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修成金丹若等闲 发表于 2016-4-12 04:53
古埃及和两河流域9000年前的红铜具体出现在什么地方?属于什么文化?
土库曼斯坦那个4500年前的古城叫什 ...
信那个?那些断代只是一家之言。泰国的所谓上古青铜器在遗址有机质测年中可是有公元后1000年的数据,呵呵。
_zmic777 发表于 2016-3-21 22:05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是的,基本上都是占卜的。
修成金丹若等闲 发表于 2016-4-12 04:53
古埃及和两河流域9000年前的红铜具体出现在什么地方?属于什么文化?
土库曼斯坦那个4500年前的古城叫什 ...
土库曼斯坦那个4500年前的古城叫Gonur-Tepe遗址。分为南北两座相邻的方形城堡,形制完整先进,前苏联的手笔。但对方也只是认为当地穆河沙漠三角洲的密集文化点的最早可以追溯到4500年前。这俩城堡的断代尚无可靠定论,目前还在考古中。
在巴卡特立亚东部的勘探并没有弄清楚 土库曼、巴卡特立亚和俾路支之间的 关系;考古发掘也没有找出任何线索来证明印度——伊朗语系或印度——印欧语系部落 曾在这里活动过。同样也没发现任何实物资料如瓷器证实巴卡特立亚曾被囊括在波斯阿 契美尼德王朝的版图内。
在考古基础上对中亚青铜时代和 铁器时代的经济、人口流动与文化传播不成比例的现象作了深入研究。弗兰福特在报告 中博引旁证,否认了中亚历史上曾有过印度——伊朗语系部族统治时期,考证了一些容 易混淆的问题,如城邦的出现、城镇的定义、都市化和非都市化过程。
巴克特里亚的文物可在苏萨、沙赫达德及泰佩叶海亚找得到,但学者兰贝格-卡尔洛夫斯基不认为这可以证明文明体是源自伊朗东南部,“类似的用具也可以在伊朗高原及阿拉伯半岛的各个遗址里找到”。
西方考古学家称:“有人认为印欧人是从南部的伊朗草原移入巴克特里亚,那么他们的草原文化必然会产生转变。典型的草原陶器在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的遗址被发现,同样的陶器也在伊朗、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找到,这意味着他们在吸纳了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化之后的去向。”
不过,拉尔等著名的考古学家却对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与印欧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
其他的考古学家认为由于缺乏文献记录,巴克特里亚·马尔吉阿纳文明体的种族和语族都难以单从物质证据去定断。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商朝也是军事立国滴,只有打仗才能维持霸主地位,商没有足够的青铜矿来源,如果南方江西等地的部族方国不和它贸易,它的青铜手工业优势就难以保证,所以攻打东南方向乃至江西等地的部族都是常有的事。
武丁时期四面出击才是商朝扩张最强的时候。能长期动员数千上万的军队在外长期作战说明当时商朝实力不容小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