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本地人知道39年深县惨案的具体情况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16:04:48


最近在看吕正操将军的冀中回忆录,里面提及“摩擦专家”张荫梧残杀八路军后方机关人员的深县惨案,但是发现网络上有文章在怀疑这个事件的真实性,认为只是当时斗争需要用来宣传的,还有一些公知趁机污蔑八路军抗战,但也看到有人声称根据当地家里老人口述肯定这个事件真实存在的。

这里转载一段360百科的:
要了解所谓“深县惨案”,就不能不先提到张荫梧其人。张荫梧系河北博野县人,早年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靠山西军阀阎锡山。“以精于典章韬略和能言善辩及不怕苦,受到了阎锡山的崇信”。[4]二期北伐胜利时,即曾被阎锡山任命为北京警备司令。后经历政治沉浮,1932年返回故乡,开办半军事性的四存中学。1935年华北事变后,以保卫家乡为名联合安国、博野、蠡县、深县、安平、饶县等县官绅实行地方自治。一二九运动之后活跃于京津一带,发表讲话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获得部分爱国学生的拥戴。此间张再次被阎锡山起用,以陆军中将身份赴太原筹办晋绥陆军军官教导团,在团中以实干、主战而著称。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调回河北,于保定成立河北民训处干部养成所。9、10月间,河北陷落,张于南撤途中成立具有民间性质的河北民军,以山西陵川为总部,经营这支队伍。1938年6月,国民政府重组河北省政府。9月,张荫梧以河北民政厅厅长身份同省政府主席鹿钟麟一道返冀,驻于冀南之南宫。1939年2月,由于无法抵挡日军扫荡而退回山西陵川。同年6月,张率部重返河北,并进入冀中。此后,民军与八路军发生全面冲突,至9月中旬被后者基本解决。张荫梧本人也受到解职处分,从此在政治上一蹶不振。

---------------------吕正操对其评价是假抗日之名扩大势力,实际上根本不抗日

八路军所以要打击张荫梧,根本原因诚如彭德怀和毛泽东所说,张荫梧是“吃磨擦饭,发国难财”[5]的“磨擦专家”。[6]那么张荫梧之河北民军与八路军到底有何过结呢?其实,还早在抗战之前,中共就曾派共产党员赴四存中学任教,并建立了地下组织。张荫梧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不反对,但显然不愿让共产党来左右他的学生,因此始终保持着对四存中学的控制权,对中学内部共产党的行动加以限制。1937年10月,即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次遣员争取张荫梧,但张对中共的态度明显地表现冷淡。中共在确定“张某专门向右看”之后,便放弃了对他的争取。至于双方真正结怨,还要到1938年5月博野兵变发生之后。

所谓博野兵变,是指抗战初期,张荫梧一面携众向南转移,一面建立河北民军之后,其部属张仲瀚未随张去,就地发展,在博野也组织起一支河北民军,并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但此时无论共产党还是张仲瀚都难以实现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部队的几个重要领导人都曾是张荫梧的部下,张虽远在山西陵川,却依然能够左右这支军队的走向。张荫梧自然不满张仲瀚的做法,因而策动博野民军二团、三团团长张文祥、李侠飞等人反对张仲瀚。受此影响,1938年5月,张文祥在博野发动兵变。这次兵变由于冀中八路军的干预,未能达到推翻张仲瀚的目的。但后者从此也再无力控制局面。在此背景下,张荫梧组织河北民军北上先遣支队,以张存实、吴嘉谟为正副司令,于是年七月进入博野,希图接管博野民军。张仲瀚闻讯出走,原部队被张存实接管。然而一波三折的是,张存实刚刚稳住局面,即脱离了张荫梧领导,投向了冀中八路军。至此,河北民军发生分化,一部分服从张荫梧指挥,一部分则接受共产党领导。1938年9月,后者之张文祥、李侠飞率所部两个团投奔张荫梧,张由是得悉民军分化之事实,即宣布解除张存实职务,委任吴嘉谟为司令,并立即派遣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率领三个团兵进博野,企图夺回冀中民军的领导权。冀中八路军对此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它给予了张存实以必要的庇护。王长江进入冀中之后即遭到八路军的警告。此后王部驻于滹沱河南岸,三个月内按兵不动。期间王与张存实取得联系,受后者影响,其政治倾向也开始发生变化。1939年12月中旬,张荫梧严令王长江部开赴冀中博野。12月16日,冀中八路军对这支强行进入冀中的部队进行了打击,王长江乘机率一部倒戈,剩下的亲张荫梧的部队遭到重创,被迫退出了冀中。此即所谓的“民八事件”,亦称“冀中事件”。这一事件自然大大加深了张荫梧对八路军的仇视。

1939年春季以后,随着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部署防共限共措施,各地反共磨擦迭起。张荫梧亦受此鼓舞,奉命亲自率部再度试图回到冀中来。冀中八路军对此强烈不满。在这一时期的中共报纸上,有关国共磨擦的各种报道中,河北问题的报道连篇累牍,对张荫梧更是公开点名予以谴责。彭德怀特别撰文指出:“两次大规模的行动(另一次指1938年12月王长江率部开进博野——笔者注),无独有偶的都发生在敌人猛攻冀中的时候,敌人从正面进攻,张荫梧从侧面配合,同时下手,遥相呼应。不论张荫梧的主观愿望如何?企图如何?客观事实明显摆出在这里的是配合敌寇作战,分散牵制八路军对敌作战的兵力,打击八路军。”[7]而为显示张荫梧强行进入冀中之无理,中共还特别发布了王长江、张存实所部的冀中民军宣布更改番号为抗日民众军的全国通电。[8]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时之间,张荫梧与八路军的矛盾处于一种一触即发的临界状态。大陆史学界所谓的“深县惨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http://baike.so.com/doc/5699148-5911858.html

最近在看吕正操将军的冀中回忆录,里面提及“摩擦专家”张荫梧残杀八路军后方机关人员的深县惨案,但是发现网络上有文章在怀疑这个事件的真实性,认为只是当时斗争需要用来宣传的,还有一些公知趁机污蔑八路军抗战,但也看到有人声称根据当地家里老人口述肯定这个事件真实存在的。

这里转载一段360百科的:
要了解所谓“深县惨案”,就不能不先提到张荫梧其人。张荫梧系河北博野县人,早年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投靠山西军阀阎锡山。“以精于典章韬略和能言善辩及不怕苦,受到了阎锡山的崇信”。[4]二期北伐胜利时,即曾被阎锡山任命为北京警备司令。后经历政治沉浮,1932年返回故乡,开办半军事性的四存中学。1935年华北事变后,以保卫家乡为名联合安国、博野、蠡县、深县、安平、饶县等县官绅实行地方自治。一二九运动之后活跃于京津一带,发表讲话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获得部分爱国学生的拥戴。此间张再次被阎锡山起用,以陆军中将身份赴太原筹办晋绥陆军军官教导团,在团中以实干、主战而著称。1937年七七事变后,张调回河北,于保定成立河北民训处干部养成所。9、10月间,河北陷落,张于南撤途中成立具有民间性质的河北民军,以山西陵川为总部,经营这支队伍。1938年6月,国民政府重组河北省政府。9月,张荫梧以河北民政厅厅长身份同省政府主席鹿钟麟一道返冀,驻于冀南之南宫。1939年2月,由于无法抵挡日军扫荡而退回山西陵川。同年6月,张率部重返河北,并进入冀中。此后,民军与八路军发生全面冲突,至9月中旬被后者基本解决。张荫梧本人也受到解职处分,从此在政治上一蹶不振。

---------------------吕正操对其评价是假抗日之名扩大势力,实际上根本不抗日

八路军所以要打击张荫梧,根本原因诚如彭德怀和毛泽东所说,张荫梧是“吃磨擦饭,发国难财”[5]的“磨擦专家”。[6]那么张荫梧之河北民军与八路军到底有何过结呢?其实,还早在抗战之前,中共就曾派共产党员赴四存中学任教,并建立了地下组织。张荫梧对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并不反对,但显然不愿让共产党来左右他的学生,因此始终保持着对四存中学的控制权,对中学内部共产党的行动加以限制。1937年10月,即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再次遣员争取张荫梧,但张对中共的态度明显地表现冷淡。中共在确定“张某专门向右看”之后,便放弃了对他的争取。至于双方真正结怨,还要到1938年5月博野兵变发生之后。

所谓博野兵变,是指抗战初期,张荫梧一面携众向南转移,一面建立河北民军之后,其部属张仲瀚未随张去,就地发展,在博野也组织起一支河北民军,并愿意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但此时无论共产党还是张仲瀚都难以实现对这支军队的绝对领导,因为部队的几个重要领导人都曾是张荫梧的部下,张虽远在山西陵川,却依然能够左右这支军队的走向。张荫梧自然不满张仲瀚的做法,因而策动博野民军二团、三团团长张文祥、李侠飞等人反对张仲瀚。受此影响,1938年5月,张文祥在博野发动兵变。这次兵变由于冀中八路军的干预,未能达到推翻张仲瀚的目的。但后者从此也再无力控制局面。在此背景下,张荫梧组织河北民军北上先遣支队,以张存实、吴嘉谟为正副司令,于是年七月进入博野,希图接管博野民军。张仲瀚闻讯出走,原部队被张存实接管。然而一波三折的是,张存实刚刚稳住局面,即脱离了张荫梧领导,投向了冀中八路军。至此,河北民军发生分化,一部分服从张荫梧指挥,一部分则接受共产党领导。1938年9月,后者之张文祥、李侠飞率所部两个团投奔张荫梧,张由是得悉民军分化之事实,即宣布解除张存实职务,委任吴嘉谟为司令,并立即派遣河北民军副总指挥王长江率领三个团兵进博野,企图夺回冀中民军的领导权。冀中八路军对此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它给予了张存实以必要的庇护。王长江进入冀中之后即遭到八路军的警告。此后王部驻于滹沱河南岸,三个月内按兵不动。期间王与张存实取得联系,受后者影响,其政治倾向也开始发生变化。1939年12月中旬,张荫梧严令王长江部开赴冀中博野。12月16日,冀中八路军对这支强行进入冀中的部队进行了打击,王长江乘机率一部倒戈,剩下的亲张荫梧的部队遭到重创,被迫退出了冀中。此即所谓的“民八事件”,亦称“冀中事件”。这一事件自然大大加深了张荫梧对八路军的仇视。

1939年春季以后,随着国民党召开五届五中全会,部署防共限共措施,各地反共磨擦迭起。张荫梧亦受此鼓舞,奉命亲自率部再度试图回到冀中来。冀中八路军对此强烈不满。在这一时期的中共报纸上,有关国共磨擦的各种报道中,河北问题的报道连篇累牍,对张荫梧更是公开点名予以谴责。彭德怀特别撰文指出:“两次大规模的行动(另一次指1938年12月王长江率部开进博野——笔者注),无独有偶的都发生在敌人猛攻冀中的时候,敌人从正面进攻,张荫梧从侧面配合,同时下手,遥相呼应。不论张荫梧的主观愿望如何?企图如何?客观事实明显摆出在这里的是配合敌寇作战,分散牵制八路军对敌作战的兵力,打击八路军。”[7]而为显示张荫梧强行进入冀中之无理,中共还特别发布了王长江、张存实所部的冀中民军宣布更改番号为抗日民众军的全国通电。[8]

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时之间,张荫梧与八路军的矛盾处于一种一触即发的临界状态。大陆史学界所谓的“深县惨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

http://baike.so.com/doc/5699148-5911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