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室任务拟今年开始实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0:06:12
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室任务拟今年开始实施



2016年02月2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
  据这位发言人介绍,空间实验室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飞行期间,将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为实现上述任务目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新建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需要组织实施4次发射飞行任务。
  目前,空间实验室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抓紧开展。其中,将由2名航天员组成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正在进行任务训练;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配套的2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货运飞船已经基本完成研制工作,正在进行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总装测试;各类空间试验载荷,已完成产品生产和相关准备;文昌发射场、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正按计划进行任务准备工作。
  这位发言人说,按计划将于2016年第三季度,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此之前,还将在文昌发射场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通过考核后将于2017年上半年,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这位发言人强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全新研制的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该火箭投入使用,必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
  这位发言人还表示,曾执行我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在轨运行4年半,目前运行状态良好、各类装载设备功能正常,具备继续在轨工作条件;在全面推进空间实验室任务准备工作的同时,我国空间站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 (记者余建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2-28/7775858.shtml中国载人航天空间实验室任务拟今年开始实施



2016年02月28日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日前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
  据这位发言人介绍,空间实验室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飞行期间,将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为实现上述任务目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新建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需要组织实施4次发射飞行任务。
  目前,空间实验室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抓紧开展。其中,将由2名航天员组成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正在进行任务训练;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配套的2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货运飞船已经基本完成研制工作,正在进行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总装测试;各类空间试验载荷,已完成产品生产和相关准备;文昌发射场、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正按计划进行任务准备工作。
  这位发言人说,按计划将于2016年第三季度,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此之前,还将在文昌发射场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通过考核后将于2017年上半年,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这位发言人强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全新研制的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该火箭投入使用,必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
  这位发言人还表示,曾执行我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在轨运行4年半,目前运行状态良好、各类装载设备功能正常,具备继续在轨工作条件;在全面推进空间实验室任务准备工作的同时,我国空间站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 (记者余建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2-28/7775858.shtml
中国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正在进行总装测试



2016年02月28日  来源:新华网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8日表示,我国将于今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
  据这位发言人介绍,空间实验室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飞行期间,将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
  为实现上述任务目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新建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需要组织实施4次发射飞行任务。

  目前,空间实验室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抓紧开展。其中,将由2名航天员组成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正在进行任务训练;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配套的2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货运飞船已经基本完成研制工作,正在进行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总装测试;各类空间试验载荷,已完成产品生产和相关准备;文昌发射场、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正按计划进行任务准备工作。
  这位发言人说,按计划将于2016年第三季度,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此之前,还将在文昌发射场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通过考核后将于2017年上半年,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这位发言人强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全新研制的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该火箭投入使用,必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
  这位发言人还表示,曾执行我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在轨运行四年半,目前运行状态良好、各类装载设备功能正常,具备继续在轨工作条件;在全面推进空间实验室任务准备工作的同时,我国空间站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 (记者李国利)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2-28/7775928.shtml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阶段:什么样?怎么做?啥目标?

2016年02月2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2月28日电 (记者 张素)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8日表示,拟于2016年中至2017年上半年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这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

  “空间实验室任务”什么样?
  在“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基础上,“天宫二号”增加了推进剂在轨补加、太空维修试验等多项功能。重量同在8吨左右,但在载荷方面有很大变化。
  新任务飞行期间,将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
  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新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新建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
  发言人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该火箭投入使用,必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
  选择位于北纬19度的海南文昌发射场,原因在于这里靠近赤道,可以借力省力。而且发射场毗邻大海,航区和残骸落区安全性好,还解决了运输难题。
  怎么做?实施4次发射任务
  根据这名发言人透露的今明两年计划,记者列出4次发射飞行任务及其进展。
  首先是在2016年6月左右实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首飞”。记者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该火箭整箭预计将于4月底出厂。
  其次是在今年第三季度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该实验室及配套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
  第三项是在今年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目前该飞船正在进行总装测试,航天员正在进行任务训练。
  第四项是在2017年上半年,用已通过“首飞”试验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目前正在进行“天舟一号”的总装测试。
  这位发言人还说,各类空间试验载荷已完成产品生产和相关准备。文昌发射场、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正按计划进行任务准备工作。
  啥目标?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
  这位发言人透露,曾执行中国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在轨运行4年半,目前运行状态良好、各类装载设备功能正常,具备继续在轨工作条件,“中国空间站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曾在受访时说,中国将本着把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的目标,系统规划建设,为科学家提供更好的空间科学研究和技术试验平台。
  中国空间站的初步规模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约重20多吨。建成后将会有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由于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完成历史使命,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唯一的太空空间站。
  据介绍,中国空间站的运行、控制、电源、信息等都将采用当代技术,确保空间站可靠、高效、经济运行。将面向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亟待解决的问题安排重大项目,比如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航天医学、天文学、基础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完)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2-28/7776186.shtml
神舟十一号将载2名航天员发射 与天宫二号对接



2016年02月29日  来源:新京报



  天宫二号第三季度择机发射
  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神舟十一号将搭乘2人发射
  据新华社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28日表示,我国将于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间,组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
  2名航天员将搭乘神舟十一号

  据这位发言人介绍,空间实验室任务是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标志我国载人航天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承前启后,意义重大。
  飞行期间,将验证货物运输和推进剂在轨补加,以及航天员中期驻留等空间站建造与运营的关键技术,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和应用试验。
  为实现上述任务目标,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新研制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货运飞船,新建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需要组织实施4次发射飞行任务。
  目前,空间实验室任务各项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抓紧开展。其中,将由2名航天员组成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乘组,航天员正在进行任务训练;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以及配套的2枚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测试;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正在进行总装;货运飞船已经基本完成研制工作,正在进行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总装测试;各类空间试验载荷,已完成产品生产和相关准备;文昌发射场、酒泉发射场、测控通信系统和着陆场系统,正按计划进行任务准备工作。
  神舟十一号将与天宫二号对接
  这位发言人说,按计划将于2016年第三季度,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2016年第四季度,发射神舟十一号飞船,搭乘2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对接,进行人在太空中期驻留试验;在此之前,还将在文昌发射场进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试验,通过考核后将于2017年上半年,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这位发言人强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全新研制的运载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该火箭投入使用,必将大幅提升中国航天进出空间的能力。
  这位发言人还表示,在全面推进空间实验室任务准备工作的同时,我国空间站研制工作进展顺利,将于2020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建造任务。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2-29/7777121.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2-29/7776481.shtml


其实发射频率还是偏低,第一代航天员都快退役了吧。
touch1 发表于 2016-3-1 12:22
其实发射频率还是偏低,第一代航天员都快退役了吧。
等长期有人驻守空间站建成后发射频率会上去的。
“天宫二号”将挑战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纪录


2016年03月03日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天宫二号”将挑战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纪录
  记者张蕾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获悉,继今年第三季度择机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后,第四季度,“神舟十一号”飞船将搭乘两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在新的载人航天任务中,“天宫二号”有三大使命:进一步验证航天员在轨驻留技术;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大量科学和应用实验。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

  此前,我国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最长时间是“神舟十号”任务创造的15天。“天宫二号”型号总设计师朱枞鹏表示,为完成中期驻留任务,此次任务携带的航天员生活必需品很多,装载量大大提高,同时还要为航天员创造舒适、人性化的环境。“天宫二号”还将开展14项前沿空间科学和应用实验,很多为空间站建设研发的新型设备(例如用于开展舱外维修的机械臂),在今年的任务中都将进行测试。其他实验项目还涉及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等,其中有两项需要航天员直接参与操作,还有一项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另悉,2017年上半年,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与“天宫二号”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等相关试验。






ht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6/0303/c1007-28166637.html
揭秘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明年将取回首抔中国月壤


2016年03月04日  来源:新华网


  自从嫦娥三号稳稳落月之后,中国探月三期嫦娥五号计划2017年前后实施的“奔月—落月—采样—返回地球”就愈加引人关注。
  嫦娥五号研制进展如何?将书写怎样的新历史?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都完成后,会实施载人登月么?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为您带来中国探月最新消息。
  揭秘:四器合体的“金刚葫芦娃”
  嫦娥五号长什么样?

  与嫦娥一号、二号、三号相比,嫦娥五号执行的任务多,结构更复杂。嫦娥一号是单体,嫦娥三号由着陆器和巡视器组成。
  “嫦娥五号由轨道器、上升器、着陆器和返回器,像‘葫芦娃’一样串在一起共同组成。当然,任务中这四器会多次分离。目前,我们正在生产上天的产品,还要做一些实验,检查检测好的话就实施工程的飞行阶段。”胡浩说,“工程进行到决胜阶段,最重要的就是质量。”
  2015年,探月三期按计划完成了初样设计和产品研制。2015年底,发射场合练工作如期圆满完成,全面考核了工程大系统间的接口匹配性以及火箭设计、发射流程等环节的正确性。
  震撼:四个“首次”三个“全新”
  胡浩介绍说,嫦娥五号有望实现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首次在38万公里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此外,嫦娥五号任务还有“三新”。全新的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全新的火箭——长征五号、全新的发射场——海南文昌。
  “这一系列‘首次’和‘全新’,决定了我们有很多关键技术需要突破,工程难度很大。特别是采样、转移、分装都是以前没做过。在月球上自行发射、在月球轨道上交会对接,远距离小目标,很大程度上靠自主,可靠性、安全性需要地面反复验证。”胡浩说。
  按计划,嫦娥五号将从月球采回月壤。“这将是科研人员献给祖国的第一抔中国月壤。”胡浩说,带回它,相当于中国人第一次“触摸”到月球了。
  探月三期工程正在建设一个全新的模拟系统,尽量接近月球表面的环境,能使月球样品尽量“保真”,以便把最“原生态”的月球样品提供给科学家做研究。
  预演:史上最牛探路者“小飞”
  还记得“小飞”么?就是那个“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的试验器、探路者。2014年,“中国探月三期工程再入返回试验”圆满成功,从而验证了2017年嫦娥五号从月球采样后的“回家之路”——从地球轨道以第二宇宙速度,在大气层上“打个水漂”实现降速,返回地球。
  “‘小飞’表现出色。它的服务舱和返回器在距离地球约5000公里的地方分离以后,返回器返回地球。服务舱绕地球抬升返回月球,为嫦娥五号任务顺利实施及未来其他一些深空探测项目‘打前站’。”胡浩说。
  “小飞”先后完成了远地点54万公里、近地点600公里大椭圆轨道拓展试验和环绕地月L2点探测、返回月球、嫦娥五号调相机动模拟试验、两器月球轨道交会对接飞控过程模拟等任务。
  “去年9月,‘小飞’对嫦娥五号预定采样区进行遥感成像,获得了分辨率1米左右的优质影像图,为嫦娥五号任务月面软着陆和采样区域的选择提供了依据。”胡浩说。
  必然:中国人一定能够站到月球上
  如果嫦娥五号顺利从月球采样并返回地球,将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月、落月、返回的全面完成。接下来,中国会实施载人登月么?
  胡浩认为,探索是发展的动力,中国对外太空的探索刚刚起步。对于利用外太空资源而言,月球离地球最近,利用月球资源是最实在的。
  “中国人一定能站到月球上。通过之前探月工程的实施,月面软着陆和返回地球都走通了,积累了技术基础和人才队伍。目前,最大的挑战是更大推力的运载火箭和生命支持系统。如果这个具备的话,载人登月应该没问题。”胡浩说。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和为航天工作了30多年的航天人,胡浩近年来多次提交关于航天立法的议案。“从纵向发展来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至今取得了很大成就,需要从立法的高度规范发展。从横向比较来说,世界上的航天大国都有自己的航天法。”胡浩说,目前,航天法已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相关部委在积极推动。
  “航天梦是强国梦、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月三期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正加班加点攻坚克难,为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努力奋斗。”胡浩说。(记者余晓洁、王卓伦、刘斐、胡喆)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04/7783499.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04/7783600.shtml

探月三期总设计师胡浩:中国人一定能登上月球


2016年03月04日  来源:中青在线


  几乎每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探月三期总设计师胡浩都会聊 “载人登月”,今年,他再次提及这一话题,“中国人一定能登上月球,既然要去,越早越好”。
  中国探月工程在2020年之前均为无人探测,分“绕”“落”“回”三步走,但一般来说,这些步骤走完之后,就可以开展载人登月。如今,前两步已经成功完成,最后一步“回”在2017年前后完成在即,载人登月的计划便显得更加紧迫。
  “我们已经具备一定的技术基础。”胡浩说,通过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探月三期再入返回试验等任务,中国已经走通了月球着陆、月球考察、返回地球这条路,未来一旦嫦娥五号任务成功,就意味着从月球上起飞,再回到地球的路子也将打通。
  事实上,三步走的月球探测,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将来的载人登月做准备——走通地月之间的道路。而月球探测和载人登月之间的区别就在于,“载人”与否。

  然而,在胡浩看来,“载人”这个新因素,带来的技术挑战并不小——
  载人之后,飞船的当量就会变得更大,这对火箭推力的要求,就会变得更高。而这,正是我国目前在载人登月领域面临的一大技术难题,“现有长征火箭型号,都有些力不从心”。
  “只有把更重的东西打上去、再接回来,未来才敢于、也才有能力把航天员安全地送上去再接回来。”胡浩说。
  2017年前后,执行首次月球采样返回的嫦娥五号,其重量将是嫦娥三号的两倍之上。为此,我国推出迄今为止推力最大的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一来为完成嫦娥三号任务,二来也是为未来载人登月做准备。
  据记者了解,长征五号的低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可完成近地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卫星、空间站和月球探测器等各类航天器发射任务,届时我国运载火箭的整体水平将真正进入和美俄并驾齐驱的时代。
  不过,胡浩提醒道,新火箭和发射新火箭的海南文昌新发射场,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磨合,一旦哪一个技术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会影响中国人的登月进程。
  此外,与月球探测不同,载人登月另一个需要考虑的是,航天员所必需的“生命保障系统”——食物、氧气和水的再生。这一点在胡浩看来,并没有太大的阻碍,只需要在未来的研制试验中进行更多的磨合。毕竟,自神舟五号等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的生保系统已经比较成熟。
  胡浩还告诉记者,目前航天界已组织了不少论证,大家普遍认为中国人登月是迟早的事。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邱晨辉)
看今年载人上去呆多久
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揭秘”中国空间站和天宫二号

2016年03月09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揭秘中国空间站

  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大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8日接受专访,披露了2020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和今明两年将实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任务。
  空间站:
  多个接口 两对“翅膀”
  周建平表示,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3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有5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中国空间站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根据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
  周建平说,空间站的神圣使命是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支持科学家从事前沿科学探索、空间技术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经过科学慎重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十余大类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
  中国的空间站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中国空间站有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它们与双轴对日定向机构、高效能锂离子电池等一起,构成了空间站先进、强大的电源系统。”周建平说,这个系统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周建平说,“中国空间站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
  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外,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周建平说。
  巡天望远镜:
  视场角比哈勃大300多倍
  周建平表示,未来会单独发射一个十几吨的光学舱,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状态。
  “计划在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2米的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哈勃望远镜相当,视场角是哈勃的300多倍。如果在轨10年,可以对40%以上的天区,约一万七千五百平方度天区进行观测。”周建平说。
  这套望远镜,天区和波段覆盖广,像质好,将是中国人的“宇宙之眼”。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为中国科学家站在世界科学前列、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宇宙的构成和演化,暗能量、暗物质、黑洞的研究……我们期待对宇宙学、天文学的基本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周建平说。
  天宫二号:
  两名航天员太空驻留30天
  周建平表示,今年年中至明年上半年,我国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验证未来空间站关键技术。目前天宫二号已完成总装,各系统正在紧张备战。
  今年第三季度发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船将乘载两名男航天员,与天宫二号完成对接,并在太空驻留30天。今年的载人航天任务将进入应用发展新阶段,在天宫二号上进行多项实验。
  “在完成和神舟十一号飞船的交会对接和空间科学实验后,天宫二号还将在2017年上半年验证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对接和资源补给技术。”周建平说,“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各次飞行都安排了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项目。”周建平介绍,例如天地量子密钥传输试验、激光通信试验等,在信息安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据新华社 记者余晓洁 孙彦新 刘阳 刘斐)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09/7789488.shtml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未来将培养科学家航天员

2016年03月09日  来源:京华时报


  全国两会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将深空探测及空间飞行器在轨服务与维护系统作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六大重大科技项目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昨天接受新华社专访,披露了2020年前后建成的中国空间站和今明两年将实施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任务。

  1中国空间站长啥样?
  周建平表示,中国计划在2020年前后建成的空间站总体构型是三个舱段,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舱都是20吨级,整体呈T字构型。核心舱有五个对接口,可以对接一艘货运飞船、两艘载人飞船和两个实验舱,另有一个供航天员出舱活动的出舱口。
  “中国空间站是可以进一步扩展的,根据空间科学研究和应用的需要,可以对接更多的舱段。”周建平说。
  建设空间站的背后,是大型空间设施建造技术的巨大跨越。我国“天舟”货运飞船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全密封货舱、半密封/半开放货舱、全开放货舱三种构型,可以把不同的载荷包括小型舱段运输上去,由航天员和机械臂将其装配到空间站上。这要求我们掌握大型空间设施的建造技术和运营管理技术,具备强大的维护维修升级能力。
  “中国空间站的研发,遵循了规模适度原则。这么大的工程,适度规模有利于控制工程的成本,重点突出载人航天的特色,突出发挥人在太空中的作用。中国空间站建成之时,国际空间站将达到寿命末期。”周建平说。
  2空间站内能做什么?
  “空间站的神圣使命是,成为太空中的中国国家实验室,支持科学家从事前沿科学探索、空间技术研究和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最终目的是为全人类造福。”周建平说。
  空间站资源十分宝贵,经过科学慎重遴选,空间站上将搭载安装包括生物学、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微重力、流体、燃烧等十余大类的科学研究实验设施。
  “材料科学的实验设施设备,能够利用太空微重力环境制备新材料,研究材料的空间使用性能。未来很多研究,孕育在新材料的研发中,具有广阔工业价值。”周建平说,一流的太空实验平台,将为科学家们取得世界级的重大突破提供条件保障。
  周建平表示,未来会单独发射一个十几吨的光学舱,与空间站保持共轨飞行状态。
  “计划在光学舱里架设一套口径两米的巡天望远镜,分辨率与哈勃相当,视场角是哈勃的300多倍。如果在轨十年,可以对百分之四十以上的天区,约一万七千五百平方度天区进行观测。”周建平说。
  这套望远镜,天区和波段覆盖广,像质好,将是中国人的“宇宙之眼”。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科学家们研究宇宙学和天文学提供海量的科学数据,为中国科学家站在世界科学前列、做出重大原创性成果提供有力支撑。
  “宇宙的构成和演化,暗能量、暗物质、黑洞的研究……我们期待对宇宙学、天文学的基本问题取得重大突破。”周建平说。
  3中国制造有何优点?
  “中国不是最早进入宇宙空间的,换一个角度理解,反而有后发优势。近年来,信息技术、新能源、自动化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将综合体现在中国空间站上。”周建平说,中国的空间站基于当代最新技术成果设计建造,信息化程度更高、能力更强。尤其在通信、网络、数据管理和应用等方面,我国的空间站都相当先进。
  “中国空间站有两对‘翅膀’——单翼翼展约30米的柔性太阳翼。它们与双轴对日定向机构、高效能锂离子电池等一起,构成了空间站先进、强大的电源系统。”周建平说,这个系统能够为空间站提供可靠、充足的不间断供电。
  “目前,地面上太阳能光伏发电,太阳能到电能的转化率一般在百分之十几左右。空间站使用最新研发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转化效率可达30%以上。”周建平说。
  “一名航天员在舱内操作机械臂,一名航天员在舱外太空行走。无论是舱段转位、大设备的移动,还是航天员自身的移动,都可以通过机械臂完成。”这不是科幻片,而是不久将来的现实。“中国空间站有两类机械臂,长度累计15米。人机配合,让空间站建造维修成为可能。”周建平说。
  4谁能去空间站工作?
  目前,我国的航天员都是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主要承担航天器驾驶任务。“空间站将开展太空科学实验,除了良好的身体素质这个共性要求外,未来需要不同类型的航天员,尤其是工程师和科学家。”周建平说。
  一类是能够管理维护维修航天器的飞行工程师。设备出了故障能够修理,新技术出来后能够给航天器升级。这就需要从有相关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的人中选拔,经过大量训练,成为航天员。另一类是优秀科学家,到了太空后,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结果、调整方案、设计新的实验方案,都需要科学家来完成。根据空间站的实验项目,选择相关专业背景的科学家进行训练,也是未来航天员选拔一个主要方向。
  据新华社电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09/7789395.shtml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各岗位实战训练 迎高密度发射



2016年03月21日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今年我国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飞船,中心立足任务特点,为适应高密度航天发射需求,针对性开展训练,提升完成任务能力。
  来看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光学测量队开展贴近任务实际的一次训练:模拟火箭飞行测量任务。在任务中,光测设备操作手快速捕获目标,准确稳定跟踪,开展针对性的跟踪训练是提高操作手跟踪能力的必要手段。
  任务中与火箭产品直接打交道的发射场地面设备各岗位,采取实物仿真、场景模拟等方式加大训练力度。从水平准备间到发射塔架两千多米的转运距离,3个月的时间,他们就完成了20多次转运。驾驶员借助视频观察系统与转运指挥同步训,做到一次性停车准确,牵引臂操作手做到一次性挂钩无误。
  经过针对性的训练,中心测发、测控等近百个专业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今年执行各项航天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3-21/7805591.shtml
由于包伞场地发生了变化,508所对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分系统进行了充分的可行性论证。技术人员从产品、人员、设备工具、辅助及直属零件、依据文件及记录表、场地环境等6个方面检查清点了包伞状态,并进行了专项评审,确保此次包伞工作顺利进行。(杨艳/摄 梁艳/文) 来源:航天科技网站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4-02/7821176.shtml

加油,中国航天!
现在是空间实验室,将来向空间工厂进发,实现太空资源的产业化!
希望我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的空间工厂!!
"空间实验室"阶段"好戏连台" 飞控专家解读看点


2016年04月0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8日电 (张素 姜宁)“2016年对于中国航天来说意义非凡,原因之一是真正实施空间实验室任务。”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陈宏敏说。
  时逢北京飞控中心建成20周年。在这个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飞控中枢”,记者采访相关专家,解读今明两年蓄势待发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有何看点。
  看创新
  北京飞控中心副主任李剑解释,“天宫一号”被称为目标飞行器,是完成无人和有人交会对接的目标。“天宫二号”作为空间实验室,已是小型空间站的雏形,有着诸多创新,比如增加了推进剂补加系统,采用全新储箱设计。

  再如,空间实验室的轨道模式、控制模式及地面运作模式要完全等同于未来的空间站。交会对接任务轨道从“天宫一号”时距离地面343公里将上升到近400公里,对星下同一地点的重访周期也从2日增加到3日。
  飞船发射方式亦有较大变化。以往交会对接任务时采取定点瞄准发射方式,让飞船和目标飞行器相互靠近,“空间站这么大体量的航天器,不可能为对接而调整自己的姿态或轨道高度,这样太费燃料。”李剑说,因此转为动态瞄准,调整飞船发射窗口。
  看难点
  根据计划,2016年9月、10月将连续发射“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两者完成交会对接后,2名航天员访问空间实验室,组合体飞行约30天。
  “飞行时间倍增于以往,对于任务筹划提出更高要求。”李剑说,地面测控不仅有轨道控制、上行控制,航天员在舱内时,还要组织天地协同及试验、科普等活动。
  2017年4月执行“天舟一号”任务,开展推进剂补加、快速交会对接等试验。“推进剂补加是‘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需要多天时间。”李剑对中新社记者说,以往无人及载人飞船的对接机构主要是电路连接,补加燃料新增液路连接。补加过程控制步骤多,流程复杂,出现应急情况还要进行在轨处置,需要地面飞控进行复杂的操作。
  此外,由于“天宫二号”任务轨道提高,轨道控制策略需要全部重新设计。有些变轨间隔圈次缩短,以往完成轨道的确定工作至少在一圈半到两圈以上,此次任务最短的要求在一圈内完成,短弧段定轨也是新的难点。
  看准备
  陈宏敏介绍,中心已初步完成了飞控实施方案制定、软硬件系统开发测试,并开展了大量联调联试工作,基本具备了任务执行能力。
  李剑说,已在地面为“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和“天舟一号”建立链路,用真实的测控站和任务软件把正常程序及各种应急控制分支全部“走一遍”。
  他举例说,从飞船发射后的大气层外救生,到应急返回,北京飞控中心已对各类应急预案均进行了检验。
  据介绍,该中心针对“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天舟一号”等任务建立了多个团队,将同步开展联合调试。
  “主机房也已进入到空间实验室阶段的关键时期。”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计算机室主任李大琪说,技术人员将首先确保系统安全可靠稳定运行,同时坚持走自主可控国产化道路。(完)、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6/04-08/7828157.shtml
中国"嫦娥"拟二度奔月 2020年前后执行"火星计划"

2016年04月0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8日电 (张素 祁登峰)记者8日获悉,中国拟于2017年发射“嫦娥五号”,于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并在2020年前后执行自主火星探测任务。
  中国于2004年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承担了引领“嫦娥奔月”的任务。该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2017年底计划采用“长征五号”新一代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嫦娥五号”探测器。该中心将控制探测器在月面软着陆,完成样品采集后,控制月面采样样品返回地面预定区域。
  “目前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各项任务准备工作,计划8月份初步完成方案编写和飞控系统开发测试。”陈宏敏说。
  北京飞控中心总工程师周建亮说,近年来中国圆满完成了“嫦娥三号”和再入返回试验任务,成功实现了探月工程第二步“落”的任务目标,已为实现第三步“回”的任务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比如在‘玉兔号’巡视器上采用全新的视觉导航,通过控制月球车上的三对相机,拍摄周边月面情况,地面人员就可根据人眼成像原理把照片恢复成真实的三维地形,再由此确定巡视器的位置、规划行驶路线、开展各类探测活动。”周建亮说,该中心对于“玉兔号”携带的机械臂投放控制精度已达到毫米量级。
  据介绍,在“嫦娥五号”后,中国拟于2018年发射“嫦娥四号”。周建亮说,中心将控制“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球背面南极地区着陆,并进行月面巡视勘察。为解决月球背面通信难题,将在地月系统拉格朗日—2点部署中继卫星。
  陈宏敏还介绍,2020年前后,中心将执行自主火星探测任务,完成火星全球遥感和着陆巡视勘察的任务目标。
  “首次火星探测活动将实现‘绕’‘落’‘巡’三合一的目标,我们也将在这里控制火星车。”周建亮说。(完)
北京飞控中心:“天宫二号”可向地面“发邮件”


2016年04月08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8日电 (张素 姜宁)从距离地球393公里的高空发来“邮件”,将在中国“天宫二号”上得以实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剑8日介绍了这一消息。
  李剑说,“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仅有电子邮件“上行功能”。2012年6月19日,北京飞控中心就曾将精心选编的包括图片、文档、视频在内的数据包,通过专用的软硬件平台向“天宫一号”发送。“神舟九号”上的三名航天员也在在终端显示系统看到了来自地面的第一封邮件。
  李剑介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下行功能”,航天员可以在“天宫二号”舱内收发邮件,邮件系统在传输速度方面,可以满足日常所需的音频、视频等发送要求。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计算机室主任李大琪告诉中新社记者,发送邮件所用的服务器就安装在主机房内,“通过天地链路,地面和‘天宫二号’将建立邮件服务的功能”。

  “这种形式很方便,平日大家习惯于收发邮件,而有了这套系统,航天员可以随时随地与地面沟通信息。”李大琪说,另一方面是惠及航天员家属,“以前航天员与家属要进行语音或视频,要专门请家属来到地面大厅或机房,再挑一个彼此都方便的时间。现在航天员有了心得,比如想给亲人写点什么,随时发一封邮件下来,我们就可以告诉家属‘来信了’,既方便又人性化”。(完)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6/04-08/7828123.s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6-04-09/doc-ifxrcizu3864829.shtml



长征七号火箭首飞在即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待命启航


2016年04月11日 0 来源:解放军报


  “长征七号”首飞在即 “天舟一号”待命启航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心备战高密度航天任务

  本报北京4月10日电 记者邹维荣、特约记者宗兆盾报道:“远望五号,发送飞船遥控指令!”“指令注入完成!”4月7日上午,“长征七号”新型运载火箭首飞任务进行首次地面联调。记者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看到,各类信息数据从陆海天基航天测控网向这里汇聚,科技人员全神贯注地忙碌在各自岗位上。
  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指挥中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被誉为中国航天的“心脏”。组建20年来,该中心以精确的飞控,在一次次永载中华民族史册的壮丽飞行中立下汗马功劳: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神舟飞天到嫦娥奔月,从月面巡视到深空探测,不断刷新着中华民族的飞天高度。

  今年,该中心将同时备战“长征七号”新型火箭首飞、“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等多项全新飞控任务。该中心主任陈宏敏介绍,任务型号新、难度高、密度大,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挑战,以前“万人一杆枪”的任务备战模式,已无法适应多任务并行常态化的趋势。
  如何让任务备战进入快车道,该中心在组织、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实行型号任务团队制度。他们精简指挥层级,抽调各单位相关专业人员组成型号团队,打破行政单位界限,强化型号领导责任,通过岗位融合提高工作效率。目前,他们共成立了3个任务团队,负责5个型号,不同的团队执行不同的任务,型号任务团队制度日益凸显“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优势。
  据悉,通过前段时间加紧准备“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任务,他们已进行了内部方案的审定、内部软件的联试,并与飞船系统完成了无线联试,目前正在进行系统间联调联试工作。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6/04-11/7829377.shtml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天宫二号总装完成 加紧联调联试






http://www.chinanews.com/shipin/2016/04-12/news640473.shtml
http://www.chinanews.com/gn/2016/04-22/7844823.shtml

通讯:载人航天启幕 专家解密征途

2016年04月24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北京4月24日电 题:载人航天再启幕 专家解密征途
  中新社记者 张素 高凯

  中国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局长许达哲日前表示,已掌握了载人航天各项关键技术,今年将开始实施空间实验室计划,预计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间站。中国航天员即将奔赴茫茫星辰,已做好哪些准备?
  新火箭与新飞控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介绍,2016年,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2017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并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验证空间站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
  其中,执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的将是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党委副书记罗晓阳介绍,该型火箭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推进剂,主要用于发射近地轨道或太阳同步轨道有效载荷,将承担载人航天货运飞船等发射任务。首飞产品正在天津大运载火箭基地进行总装。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长征七号”火箭飞控任务总体设计师赵凤才透露,“长七首飞”将搭载五大载荷,除验证火箭性能以外还有科学应用。面对这种全新的任务模式,团队已撰写若干飞控方案。
  实验室到空间站
  王中阳介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正在开展出厂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天宫二号”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两个舱段,密封的实验舱将为航天员在太空生活提供洁净空气、适宜温湿度等载人环境和活动空间,“为了航天员中期驻留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专门进行了宜居性设计。”他说。
  2018年前后将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则将成为中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随后发射两个实验舱与“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交会对接。
  “作为抓总研制单位,五院正在开展空间站核心舱初样AIT(总装集成测试)的总装工作、光学舱方案设计工作,新型缩小比例飞船返回舱正进行出厂前的各项测试。”王中阳说。
  许达哲表示,在中国完成空间站建设以后,将成为继国际空间站(超期服役)、和平号空间站(已退役)之后,全世界第三个在轨组装的空间站。2024年随着国际空间站的退役,中国将成为唯一在太空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航天员与发射场
  官方披露,2016年下半年将有两名男性航天员进行为期30天的太空驻留。目前,中国航天员均从现役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主要承担航天器驾驶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23日说,未来的载人航天任务乘组主要将由三部分组成:职业航天员担任指令长和驾驶员,工程师负责维护维修,载荷专家开展空间试验。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载人航天发射场,已形成包括航天员、应用、飞船、火箭、发射场及测控通讯等系统在内的一套完整试验体系,为世界第三大载人航天发射中心。
  “这里已连续成功发射‘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飞船,把10名航天员、12人次安全送上太空,创造了十全十美的辉煌战绩。”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党委书记夏晓鹏对记者说,今年计划实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和9次卫星发射,发射密度高、任务重、责任大,正在进行相应准备,“我们将以‘为历史争光、为使命尽责’的担当,誓夺年度航天发射任务全面胜利”
“十三五”期间我国航天重大工程将全面推进
2016-04-25
国外国防科技文献资料快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新闻发言人王中阳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从载人飞船、太空空间站、月球和火星探测、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北斗卫星导航等多个方面推进航天重大工程建设;同时加快军民融合发展,让航天技术更好更快地服务经济和民生。
——载人航天工程。今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2017年,将发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2018年前后,将完成研制并发射“天和一号”空间站核心舱,这是我国空间站建造的重要起点。
——探月工程。2017年,“嫦娥五号”飞行器将发射并完成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届时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自主掌握月球探测返回技术的国家;2018年,将研制并发射“嫦娥四号”飞行器,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火星探测。我国计划于2020年发射火星探测器,一步实现“绕、落、巡”工程目标,对火星进行着陆巡视探测工作。
——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十三五”期间,我国将研制发射“高分六号”“高分七号”等5颗卫星,全面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建设,实现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观测。
——空间科学与应用领域。今年,将发射我国首颗空间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和X射线脉冲导航卫星,使我国天文学在高能天体物理领域实现地面观测到天地联合观测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大尺度时空基准。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我国将在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二号全球组网系统,形成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能力。
此外,我国将从推进航天技术转化和发展卫星应用产业两个方面着手,推动空间生物等特色产业,拓展促进具有航天特色的信息服务产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快军民融合,真正实现空间技术发展惠及民生大众。 来源:国防部网
中国空间站的初步规模将包括一个核心舱、两个实验舱,每个约重20多吨。建成后将会有航天员长期在轨生活和工作。由于国际空间站将在2020年完成历史使命,中国空间站届时可能成为唯一的太空空间站。
长征七号火箭启程运往海南发射场 预计6月下旬首飞


来源:中国科技网 作者:付毅飞 2016年05月08日 


[导读] 记者8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长征七号遥一火箭当日从天津港启程,运往海南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长征七号火箭启程运往海南发射场

预计6月下旬首飞

中国科技网北京5月8日电(记者付毅飞)记者8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长征七号遥一火箭当日从天津港启程,运往海南发射场执行发射任务。

长征七号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为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运载火箭。该火箭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近地轨道运载能力13.5吨,也可用于发射人造卫星等其他载荷。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于2011年1月立项启动研制,目前已全面完成各项研制和地面试验任务,具备进行发射飞行验证的条件。本次发射主要目的是全面验证火箭设计的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同时搭载了国内相关科研机构的有效载荷,开展空间技术试验。

按计划,长征七号遥一火箭将于5月中旬抵达海南发射场,并按既定程序开展相应测试工作,预计6月下旬实施发射。本次发射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阶段4次飞行任务的开局之战,也是我国新建成的海南发射场首次执行发射任务。
天空实验室是第一步,说穿了就是建造在太空中的手工作坊,真正能实现产业化的应是空间工厂,一旦产业化了那效益绝对地面工厂的百倍千倍,意义不亚于丝绸和茶叶!期待中国的空间工厂早日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