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火车奇景-牛 挂人满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37:38
德国《全球华人在线》




6月10日,在印度东部城市巴特那,众多的乘客“挂”在一辆列车外面。在印度,由于列车运量与人口数量的增长相距甚远,许多乘客不得不采用“挂”在爆满的车厢外面的方式来乘坐火车。


  过去听过印度火车的不少传闻,诸如设备老化、事故频频等等。加之早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张照片:一节印度火车车厢像蜜蜂筑巢般里外堆满了人,简直不是车载人,而是人包车,所以来印度多时了仍惶惶然不敢坐火车。但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利用近日去孟买出差的机会,我亲自体验了一下,发现了许多与中国火车截然不同的东西。
  车票没有车厢号
  在印度,旅客到火车站买完票后,车站将旅客的姓名和性别分别登记在两个大本子上,然后只给出一张列有目的地和车次的车票,没有车厢号。因此,旅客必须提前好久到达车站,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在车站的公告牌前,从几百个名字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及其所对应的车厢和座(铺)位号。在每节车厢的门口也会有该节车厢的具体旅客名单。
  印度的火车有一、二等之分。一等豪华舒适,票价不亚于同程机票;二等又分空调车和非空调车两个档次。德里到孟买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路程,二等空调车的票价约为人民币450元,比国内同程略贵一点。
  车站不检票
  从火车站入口往里走,沿路既无查危险品的X光机,又无检票的工作人员,乘务员也不站在车厢门口,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赶火车的、送行的、扛包的,再加上桥上、道路两边睡满了从乡下进城的农民,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如果你不小心踩了那些“瞌睡虫”们一脚,他们也只是略微抬头扫你一眼,似乎怪你打断了他们的发财梦。
  在酷热的站台上,我正焦急地寻找自己的车厢,突然一阵凉风袭来,将我引到了二等卧铺车厢门口。与外面的嘈杂、纷乱及酷热相比,这里显得安静、干净而凉爽,空调和电扇开得呼呼响,让人冷得直起鸡皮疙瘩。
  与国内相比,这里的卧铺车厢低且宽,因此这儿每小间只有上、下二层共四张铺位,过道上另有上下铺各一张。素雅的窗帘将每小间分隔成温馨的“包间”,隔音效果很好。铺位设计也精巧合理,平时床板翻起来当靠背,睡觉时放下可做卧具。
  一路吃个不停
  开车后不久,才有一位着装笔挺的绅士拿着大本查阅乘客的车票,除此之外连出站都没人检票。但从头到尾,在沿路各站停留时,我都没有看见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车厢上冲的狼狈状,仿佛大家都很自觉。
  尽管事先我就听说车票价格已包含了一顿晚餐和早餐及所有饮料,但不放心的我还是按照国内乘车的习惯准备了一些食品以防万一。事实证明这完全是多余的。



  当列车徐徐驶离车站,服务员便开始工作。他们像空姐似地逐一登记每个乘客的用餐需求,然后从每个车厢的食品柜和电烤箱中取出相应的食品。不一会儿,每个乘客的嘴巴就被随之而来的各种食品所填满。从一开始的矿泉水、果汁到接下来的下午茶、饼干、点心和酸奶应有尽有。20时开始上的晚餐和飞机上的一样正式。先是一杯酸辣汤,然后是主食,分印度餐和西餐两种,最后一道是甜点冰淇淋。所有餐具和飞机上相仿,一顿饭下来感觉非常舒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列车上用来冲茶和喝咖啡的杯子。在国内,列车员有时提着烧水的壶到处给乘客加水,碰到火车摇摆剧烈时颇不方便。而在这儿,服务员先上一个类似保温杯的东西,然后根据旅客的不同需求发放茶叶包和咖啡包。旅客只需在保温杯内放入原料,过一会儿,一杯香浓可口的奶茶或咖啡就冲好了。清晨起身,一份喷着油墨香的报纸也已送到铺位前。
  服务质量一流
  同行的朋友们都感叹道,尽管国内火车硬件设备远胜于印度,而且目前的服务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但仍然无法让人体会到“顾客是上帝”的感觉———火车未到站之前一两个小时旅客就被乘务员从梦乡中赶起来的事情随处可见。而在这里,服务员的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以及不停的“谢谢”之语让你感觉一切善意都发自内心,都那么真诚。
  同行的一位朋友曾在西欧工作过多年,对此深有感触。早上起身时,在车厢里碰到服务员,一声“先生,早安!”的礼貌问候似乎勾起了他在西欧的往昔岁月。▲德国《全球华人在线》




6月10日,在印度东部城市巴特那,众多的乘客“挂”在一辆列车外面。在印度,由于列车运量与人口数量的增长相距甚远,许多乘客不得不采用“挂”在爆满的车厢外面的方式来乘坐火车。


  过去听过印度火车的不少传闻,诸如设备老化、事故频频等等。加之早前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过一张照片:一节印度火车车厢像蜜蜂筑巢般里外堆满了人,简直不是车载人,而是人包车,所以来印度多时了仍惶惶然不敢坐火车。但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利用近日去孟买出差的机会,我亲自体验了一下,发现了许多与中国火车截然不同的东西。
  车票没有车厢号
  在印度,旅客到火车站买完票后,车站将旅客的姓名和性别分别登记在两个大本子上,然后只给出一张列有目的地和车次的车票,没有车厢号。因此,旅客必须提前好久到达车站,以便有充足的时间在车站的公告牌前,从几百个名字中找到自己的名字及其所对应的车厢和座(铺)位号。在每节车厢的门口也会有该节车厢的具体旅客名单。
  印度的火车有一、二等之分。一等豪华舒适,票价不亚于同程机票;二等又分空调车和非空调车两个档次。德里到孟买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路程,二等空调车的票价约为人民币450元,比国内同程略贵一点。
  车站不检票
  从火车站入口往里走,沿路既无查危险品的X光机,又无检票的工作人员,乘务员也不站在车厢门口,一路上如入无人之境。赶火车的、送行的、扛包的,再加上桥上、道路两边睡满了从乡下进城的农民,所有这些构成了一幅奇特的画面。如果你不小心踩了那些“瞌睡虫”们一脚,他们也只是略微抬头扫你一眼,似乎怪你打断了他们的发财梦。
  在酷热的站台上,我正焦急地寻找自己的车厢,突然一阵凉风袭来,将我引到了二等卧铺车厢门口。与外面的嘈杂、纷乱及酷热相比,这里显得安静、干净而凉爽,空调和电扇开得呼呼响,让人冷得直起鸡皮疙瘩。
  与国内相比,这里的卧铺车厢低且宽,因此这儿每小间只有上、下二层共四张铺位,过道上另有上下铺各一张。素雅的窗帘将每小间分隔成温馨的“包间”,隔音效果很好。铺位设计也精巧合理,平时床板翻起来当靠背,睡觉时放下可做卧具。
  一路吃个不停
  开车后不久,才有一位着装笔挺的绅士拿着大本查阅乘客的车票,除此之外连出站都没人检票。但从头到尾,在沿路各站停留时,我都没有看见那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往车厢上冲的狼狈状,仿佛大家都很自觉。
  尽管事先我就听说车票价格已包含了一顿晚餐和早餐及所有饮料,但不放心的我还是按照国内乘车的习惯准备了一些食品以防万一。事实证明这完全是多余的。



  当列车徐徐驶离车站,服务员便开始工作。他们像空姐似地逐一登记每个乘客的用餐需求,然后从每个车厢的食品柜和电烤箱中取出相应的食品。不一会儿,每个乘客的嘴巴就被随之而来的各种食品所填满。从一开始的矿泉水、果汁到接下来的下午茶、饼干、点心和酸奶应有尽有。20时开始上的晚餐和飞机上的一样正式。先是一杯酸辣汤,然后是主食,分印度餐和西餐两种,最后一道是甜点冰淇淋。所有餐具和飞机上相仿,一顿饭下来感觉非常舒服。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列车上用来冲茶和喝咖啡的杯子。在国内,列车员有时提着烧水的壶到处给乘客加水,碰到火车摇摆剧烈时颇不方便。而在这儿,服务员先上一个类似保温杯的东西,然后根据旅客的不同需求发放茶叶包和咖啡包。旅客只需在保温杯内放入原料,过一会儿,一杯香浓可口的奶茶或咖啡就冲好了。清晨起身,一份喷着油墨香的报纸也已送到铺位前。
  服务质量一流
  同行的朋友们都感叹道,尽管国内火车硬件设备远胜于印度,而且目前的服务质量也有较大提高,但仍然无法让人体会到“顾客是上帝”的感觉———火车未到站之前一两个小时旅客就被乘务员从梦乡中赶起来的事情随处可见。而在这里,服务员的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以及不停的“谢谢”之语让你感觉一切善意都发自内心,都那么真诚。
  同行的一位朋友曾在西欧工作过多年,对此深有感触。早上起身时,在车厢里碰到服务员,一声“先生,早安!”的礼貌问候似乎勾起了他在西欧的往昔岁月。▲
一会儿印度,一会儿西欧,一会儿国内,

兄弟到底在哪儿坐的火车?
人家还要把人送上月球哩[em05]
lz的意思是说,在印度有钱就有好服务!
德里到孟买相当于北京到上海的路程,二等空调车的票价约为人民币450元,比国内同程略贵一点。
---------------------------------------
说得就是这条专线,估计一般的印度人是不会冲击这条永恒的荣耀专列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10-22 9:43:02编辑过]
可以申报级尼司记录了.
晕 这些人难到就不怕掉下来吗??? 胆可真大!!!!
  委员看过福建日报有一篇报道:《印度火车人满为患》。配照片一幅。开始我一直看不明白,怎么照片上没有火车?就一堆人?反复看了几次才知道,是火车头上堆满了人,让我一时看不出那是火车头
也不用这样看不起印度人吧?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从前看过这个照片,说明是印度宗教仪式后教徒们回家的火车,因为是免费的,所以人尽可能的上车.
不过,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的火车也确实经常出现这样的"盛况".
[B]以下是引用[I]lumuyu[/I]在2005-10-22 9:37:00的发言:[/B][BR]也不用这样看不起印度人吧?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赞同

共产党的铁路游击队终于找到老祖了,什么叫做全民皆是扒火车的能手,什么叫做大场面,什么叫做在人满为患的火车顶坐怀不乱悠然自得
牛!比中国的铁道游击队都牛![em01]
这究竟是真的还是假的?该记者写的跟配的图反差太大,让人无法相信!这样的环境怎么会有好的服务?如果真的有那么好的服务的话我都想去旅游啦
印度人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