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特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17:56
                                                                    2013年04月10日 14: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0日第437期 作者:李超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始终大于1,表明我国进入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劳动力短缺时代。然而,与日本、韩国等经济体不同,我国内地的劳动力短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透过供求关系总量,剖析深层次的结构性特征,理清哪里缺劳动力、缺什么样的劳动力,才能找到有效的应对之道。

    短缺蔓延至中西部劳动密集行业

    劳动力短缺现象最初出现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区。当时劳动力短缺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概括为:东部短缺、中西部过剩。但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加快,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从固定资产投资上看,2012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8%、25.8%和24.2%,中西部地区投资势头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推动下,农民工的就业地域发生了明显变化。2011年在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率分别为2.0%、8.1%和9.6%,中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农民工所占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比重分别提高了0.7和0.8个百分点。2011年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比2010年下降3.2个百分点,许多传统的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正向用工大省转变。随着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劳动力短缺的区域分布特征会不断发生变化,短缺状况不断向中西部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落户区蔓延和转移。

    我国劳动力短缺的产业和行业分布不平衡,大量农民工的存在说明我国第一产业中劳动力仍然过剩;而第二、三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劳动力短缺程度也不尽相同。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劳动力短缺行业,近年来建筑业也成为劳动力短缺的重点行业。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制造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17.6%上升至2011年的32.2%;而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例逐年降低,2011年比2008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在建筑业领域,2010年和2011年的劳动力需求增长率分别为0.3%和0.1%。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但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仅为9.8%,远低于传统农民工从事该行业的比例27.8%。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追求体面劳动,不愿从事就业质量相对不高的建筑业。因此,随着建筑业用人需求的增长、劳动力来源结构的变化以及供给数量的减少,该行业劳动力短缺状况会愈加突出。

    第三产业中,在餐饮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同时,许多其他行业存在劳动力过剩。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而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正满足了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近年来不断增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体现了以上行业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0年春季针对劳动力短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三产业中只有住宿餐饮业位列用工荒较严重的行业。个别第三产业内行业的劳动力短缺源于劳动力供求在年龄、性别及工资待遇上的不匹配,比如餐饮业往往需要年轻女工,并且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导致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


    技能劳动力短缺尤为突出


    根据2001—2011年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调查的统计数据,笔者从年龄、教育和技能三个方面勾勒出我国劳动力短缺的人力资本结构特征。

    年龄特征。历年间,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体需求的63.4%;25—34岁、35—44岁年龄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一直趋于上升;2009年以来,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劳动力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趋于下降。显然,25—4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缺口明显,而45岁以上年龄段则存在较大的劳动力过剩。但随着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笔者预计,源于年龄因素的劳动力供求不匹配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将更为严重。

    教育特征。我国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需求大于供给,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2和1.14,存在较大的劳动力缺口。而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都低于1,尤其是本科层次的该比率只有0.85,呈现出明显的劳动力过剩。这与我国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相吻合,与我国产业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等原因有关。

    技能特征。我国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市场都存在劳动力短缺,各技术等级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均高于1.45,明显高于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1.06,说明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突出。短缺最严重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相应求人倍率分别为2.34、1.88和1.76。技能型劳动力短缺源于我国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劳动力供给不足。根据教育部数据,过去十年间全国技工学校数量减少了30.0%。即使现在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其投资收益也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专业技术领域的劳动力短缺一时难以解决。

     劳动力短缺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意味着产业升级、人力资本结构优化迫在眉睫。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又如何利用劳动力短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必须认真应对并妥善处理的现实问题。
                                                                    2013年04月10日 14: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4月10日第437期 作者:李超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发布的数据,2010年以来,我国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始终大于1,表明我国进入了需求大于供给的劳动力短缺时代。然而,与日本、韩国等经济体不同,我国内地的劳动力短缺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因此,必须透过供求关系总量,剖析深层次的结构性特征,理清哪里缺劳动力、缺什么样的劳动力,才能找到有效的应对之道。

    短缺蔓延至中西部劳动密集行业

    劳动力短缺现象最初出现在珠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加工制造业聚集区。当时劳动力短缺的区域分布特征可以概括为:东部短缺、中西部过剩。但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升级加快,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趋势愈加明显。从固定资产投资上看,2012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率分别为17.8%、25.8%和24.2%,中西部地区投资势头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推动下,农民工的就业地域发生了明显变化。2011年在东、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农民工增长率分别为2.0%、8.1%和9.6%,中西部地区的增长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农民工所占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比重分别提高了0.7和0.8个百分点。2011年在省外务工的农民工比例比2010年下降3.2个百分点,许多传统的中西部劳动力输出大省正向用工大省转变。随着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劳动力短缺的区域分布特征会不断发生变化,短缺状况不断向中西部等劳动力密集型行业落户区蔓延和转移。

    我国劳动力短缺的产业和行业分布不平衡,大量农民工的存在说明我国第一产业中劳动力仍然过剩;而第二、三产业内部不同行业间劳动力短缺程度也不尽相同。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一直以来都是劳动力短缺行业,近年来建筑业也成为劳动力短缺的重点行业。

    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数据显示,制造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从2001年的17.6%上升至2011年的32.2%;而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比例逐年降低,2011年比2008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在建筑业领域,2010年和2011年的劳动力需求增长率分别为0.3%和0.1%。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1980年之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占农民工总数的58.4%,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但新生代农民工中从事建筑业的比例仅为9.8%,远低于传统农民工从事该行业的比例27.8%。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追求体面劳动,不愿从事就业质量相对不高的建筑业。因此,随着建筑业用人需求的增长、劳动力来源结构的变化以及供给数量的减少,该行业劳动力短缺状况会愈加突出。

    第三产业中,在餐饮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同时,许多其他行业存在劳动力过剩。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行业的从业人员需要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而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正满足了这些行业的劳动力需求,近年来不断增大的大学生就业压力体现了以上行业并不存在劳动力短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0年春季针对劳动力短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第三产业中只有住宿餐饮业位列用工荒较严重的行业。个别第三产业内行业的劳动力短缺源于劳动力供求在年龄、性别及工资待遇上的不匹配,比如餐饮业往往需要年轻女工,并且难以提供完善的社会保障,导致劳动力短缺问题突出。


    技能劳动力短缺尤为突出


    根据2001—2011年间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2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调查的统计数据,笔者从年龄、教育和技能三个方面勾勒出我国劳动力短缺的人力资本结构特征。

    年龄特征。历年间,16—34岁之间的劳动者构成单位用人需求的主体,约占总体需求的63.4%;25—34岁、35—44岁年龄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一直趋于上升;2009年以来,45岁以上各年龄组的劳动力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趋于下降。显然,25—44岁年龄段的劳动力缺口明显,而45岁以上年龄段则存在较大的劳动力过剩。但随着我国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愈加明显,笔者预计,源于年龄因素的劳动力供求不匹配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将更为严重。

    教育特征。我国初中及以下、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者需求大于供给,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分别为1.12和1.14,存在较大的劳动力缺口。而专科、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都低于1,尤其是本科层次的该比率只有0.85,呈现出明显的劳动力过剩。这与我国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现象相吻合,与我国产业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就业吸纳能力不足等原因有关。

    技能特征。我国各技术等级的劳动力市场都存在劳动力短缺,各技术等级技术人员的求人倍率均高于1.45,明显高于劳动力市场整体水平1.06,说明技能型劳动力短缺突出。短缺最严重的是高级工程师、技师和高级技师,其相应求人倍率分别为2.34、1.88和1.76。技能型劳动力短缺源于我国技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急需的技能型劳动力供给不足。根据教育部数据,过去十年间全国技工学校数量减少了30.0%。即使现在进行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本投资,其投资收益也难以在短期内见效,专业技术领域的劳动力短缺一时难以解决。

     劳动力短缺意味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也意味着产业升级、人力资本结构优化迫在眉睫。如何应对劳动力短缺,又如何利用劳动力短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是现阶段必须认真应对并妥善处理的现实问题。
真的缺,那也是缺优质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