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能“未富先老” 10年内出现劳动力短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23:06:27
转至:WWW.SOHU.COM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若是像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也是一个伴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均收入增加的自然人口转变过程,那么应对起来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它只需像其他国家一样,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体系便可。





  然而,中国的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使得它的老龄化进程不仅是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也是转变速度最快的。这样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

  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困局

  这种人口转变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将出现“未富先老”的局面。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3年至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尽管中国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中国当前的养老金体系仍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制。从国际上的经验看,这种体制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存在下去。第一是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足以养活现有退休人口。第二是行之有效的税收体系,这使得国家可以筹集到发放养老金所需的资金。第三是养老基金能得到良好的经营和监管,使其做到正确投资和准确发放。显然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而第一个条件──足以养活退休人口的劳动年龄人口──目前也越来越成问题。

  因此,这一体系为维持中国老年人口的生计而产生巨额缺口也就不可避免了。麦肯锡咨询公司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就预测说,到201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1,100亿美元。随着赤字不断增加,现行的现收现付制也将难以为继。事实上,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政府不强制占用个人账户里的资金,仅凭社会统筹资金的年收入将不足以支撑目前的养老金体系。

  另外,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养老金也必须相应提高以保持实际价值不变。这意味着在人们退休以后,能领到的退休金也应该逐渐增多。所以,即便从现收现付制向资金充分保障制的过度成功实现,但由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来自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也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除了社会养老金以外,还有必要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拓宽资金来源。

  不过,随着社会总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所作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下降,1982年这个数字是4.41,到了2005年就变成了3.13。

  在那些有一位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有16%的家庭是一位老人独居;而在有两位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有42%的家庭是一对老年夫妇单独生活。

  相对来说,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被过度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长大后赡养父母的意识可能会比较淡薄。

  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也使父母一辈对传统上靠子女养老的期待有所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对“你老年之后是否希望靠子女赡养?”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受访者中,有70%的老年人回答“是”,而在35岁~54岁年龄组(他们均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中,回答“是”的比例只有63%。而且,越年轻的父母,作出肯定回答的比例越低。

自从1997年以来,中国城市就业增长主要是因为非公领域、特别是非正规就业领域的扩大。



这些新出现的领域虽然在吸收城市当地就业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领域的机构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积极性,造成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很低,这为将来的社会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比如,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比例与参加缴付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比例之间就存在明显缺口,这意味着这个保障系统将难以维持下去。1990年的时候,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是40.6%,在职人员的覆盖率只有30.5%。

  1997年,在国务院提出城市人员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已退休人员中间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覆盖率是75.6%,在职人员是41.7%;到2005年,退休人员的参保比例上升到85.8%,而城镇就业人员参加比例只增加到48%。

  在法定退休年龄偏低或者很多人选择提前退休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就会加重。据2002年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男性人口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7岁,女性是50岁。当年的统计显示,男性平均寿命是70岁,女性是75岁。

  也就是说,男性退休后还将继续生活13年,而女性是24年。从这个数字来看,老龄人口的赡养义务将成为一项高得难以承受的负担。

  未来的路

  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在一个日益老化且尚不富裕的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具体要取决于一个社会能否作出合理的选择。

  首先,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枯竭,对中国经济来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就非常重要,而这需要中国社会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

  其次,随着现收现付型养老体系所要求的人口条件逐渐消失、社会保障系统需要个人积累作为支撑,养老体系做出相应的转变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第三,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恢复将有助于家庭充分利用内部迁移、生活安排来赡养老人。

  第四,提前退休的势头能否得到抑制将取决于就业机会的形势发展,因此,对越来越突出的老年赡养问题,提高退休年龄并非有效解决办法。相反,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才是一个基本的解决之道。转至:WWW.SOHU.COM

中国的老龄化进程若是像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也是一个伴随劳动生产率提高和人均收入增加的自然人口转变过程,那么应对起来是不会有什么困难的,它只需像其他国家一样,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养老保险体系便可。





  然而,中国的人口转变是社会经济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使得它的老龄化进程不仅是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也是转变速度最快的。这样的变化给中国社会带来了诸多挑战。

  劳动力短缺和养老金困局

  这种人口转变实际上意味着中国将出现“未富先老”的局面。据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在2013年至2015年达到峰值,之后就会出现劳动力短缺的现象。

  尽管中国在建立养老保障体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探索,但中国当前的养老金体系仍是典型的现收现付制。从国际上的经验看,这种体制只有同时满足三个条件才能存在下去。第一是相对年轻的人口结构,也就是说,劳动年龄人口足以养活现有退休人口。第二是行之有效的税收体系,这使得国家可以筹集到发放养老金所需的资金。第三是养老基金能得到良好的经营和监管,使其做到正确投资和准确发放。显然第二个和第三个条件中国目前还不具备,而第一个条件──足以养活退休人口的劳动年龄人口──目前也越来越成问题。

  因此,这一体系为维持中国老年人口的生计而产生巨额缺口也就不可避免了。麦肯锡咨询公司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就预测说,到201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1,100亿美元。随着赤字不断增加,现行的现收现付制也将难以为继。事实上,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政府不强制占用个人账户里的资金,仅凭社会统筹资金的年收入将不足以支撑目前的养老金体系。

  另外,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养老金也必须相应提高以保持实际价值不变。这意味着在人们退休以后,能领到的退休金也应该逐渐增多。所以,即便从现收现付制向资金充分保障制的过度成功实现,但由于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来自个人账户的养老金也不能满足需要。因此,除了社会养老金以外,还有必要为保障老年人的生活拓宽资金来源。

  不过,随着社会总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结构的变化,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5年所作的全国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中国平均每个家庭的人口数量正在逐年下降,1982年这个数字是4.41,到了2005年就变成了3.13。

  在那些有一位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有16%的家庭是一位老人独居;而在有两位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中,有42%的家庭是一对老年夫妇单独生活。

  相对来说,实行计划生育后出生的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被过度溺爱、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他们长大后赡养父母的意识可能会比较淡薄。

  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也使父母一辈对传统上靠子女养老的期待有所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对“你老年之后是否希望靠子女赡养?”的问题,不同年龄段的人有不同的回答。

  受访者中,有70%的老年人回答“是”,而在35岁~54岁年龄组(他们均是独生子女的家长)中,回答“是”的比例只有63%。而且,越年轻的父母,作出肯定回答的比例越低。

自从1997年以来,中国城市就业增长主要是因为非公领域、特别是非正规就业领域的扩大。



这些新出现的领域虽然在吸收城市当地就业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领域的机构对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缺乏积极性,造成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很低,这为将来的社会养老问题埋下了隐患。

  比如,享受社会养老保险的退休人员比例与参加缴付养老保险的在职人员比例之间就存在明显缺口,这意味着这个保障系统将难以维持下去。1990年的时候,已退休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是40.6%,在职人员的覆盖率只有30.5%。

  1997年,在国务院提出城市人员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时,已退休人员中间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覆盖率是75.6%,在职人员是41.7%;到2005年,退休人员的参保比例上升到85.8%,而城镇就业人员参加比例只增加到48%。

  在法定退休年龄偏低或者很多人选择提前退休的情况下,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就会加重。据2002年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城市男性人口的平均退休年龄是57岁,女性是50岁。当年的统计显示,男性平均寿命是70岁,女性是75岁。

  也就是说,男性退休后还将继续生活13年,而女性是24年。从这个数字来看,老龄人口的赡养义务将成为一项高得难以承受的负担。

  未来的路

  人口老龄化实际上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在一个日益老化且尚不富裕的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具体要取决于一个社会能否作出合理的选择。

  首先,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枯竭,对中国经济来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就非常重要,而这需要中国社会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

  其次,随着现收现付型养老体系所要求的人口条件逐渐消失、社会保障系统需要个人积累作为支撑,养老体系做出相应的转变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第三,中国人家庭观念的恢复将有助于家庭充分利用内部迁移、生活安排来赡养老人。

  第四,提前退休的势头能否得到抑制将取决于就业机会的形势发展,因此,对越来越突出的老年赡养问题,提高退休年龄并非有效解决办法。相反,通过发展劳动力市场、为所有年龄段的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才是一个基本的解决之道。
好消息,好消息呀!!劳动力也是市场资源!!
人少好,有利于大陆无产阶级提高人权和待遇!
山西人民有希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