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联战友心目中的杨靖宇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4:58:54
抗联战友心目中的杨靖宇- -
                                       
  今年2月13日,是著名的中华民族抗日英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杨靖宇生前只留下一张照片,但是,他的音容笑貌、领导才能和内在特质却深刻地印在抗联战友们的心中,他们的回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杨靖宇。

  1931年4月下旬,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在沈阳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第一次见到杨靖宇。后来他回忆说:“一天,有一个人来找我,这个人瘦高个儿,四方脸。因为衣服的破烂,加上那一头蓬乱的不肯驯服的头发,使人感到生活把这个年轻人折磨得不轻。那风尘仆仆的模样像是经过长途跋涉而来的。可是,他那双浓眉下面的大眼,却炯炯有光,这眼光,给人一种坚强不屈的感觉……每次见面,他总是满脸笑容,那笑容,使人觉得他是一位多么乐观、纯朴、憨厚的好同志……在哈尔滨地下工作的同志中,人们都亲热地称他为‘老张’。老张经常穿着件灰布大褂,那件大褂早就变得又旧又破了,脚上的鞋经常是 ‘张嘴’的。哈尔滨的冬天,风刮在脸上像刀削般痛……可是我们的老张却经常光着头在老北风里行走!吃的可就更差了,那时,地下工作的同志每人每月九块‘哈大洋’(每块哈大洋值伪币十二角),哪里还谈得上吃什么大米白面,吃得上粗粮就算不错了!可老张仍然是笑嘻嘻的,好像革命明天就会胜利似的。”

  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在建国后回忆他在1932年初第一次见到杨靖宇:“从目光中间可以看出来他的坚强、有毅力和久经考验的性格。他穿的大棉袍又旧又破,头发也是不整齐的……我们不期然地紧握了手。他的手掌是大的,握得有力量而且热情。”冯仲云的夫人薛雯回忆说:“1933 年6月,冯仲云让我到公园(今哈尔滨兆麟公园)去给杨靖宇送信才见到他,不过那时只知道他姓张,叫张大个子,并不知道他叫杨靖宇。1946年我再次去东北,在丹东,是在火车上,我看到了一本画报,那画报上有杨靖宇的头像,还有敌人开‘庆祝’大会的画面,才知道牺牲的杨靖宇就是张大个子。杨靖宇这个人…… 待人和气,我每次同他在一起,他总同我唠家常,像待小妹妹一样关心我。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也是在公园,我们在路上走着,他给我讲未来,讲将来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谈吐十分自然。”

  据从1938年7月至1940年2月15日给杨靖宇当警卫员的黄生发回忆:“他身材魁梧,瓜子脸,小耳朵,尖下颏,高颧骨,单眼皮,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冬夏不留长发,剪光头。他那微黄的面部有光泽,在鼻梁深处有雀斑。门牙一个大些,一个小些。思考问题时,常常习惯于用牙咬着大姆指,像在品尝着什么似的。平时着装,夏秋穿缴获日军的黄军装,头戴大盖帽,脚登五眼黄胶鞋。他的脚大,一般尺码穿不上。打两副腿绑,里层为呢料,外层是布的。内衣是日军穿的薄绒衣、毛衣、毛裤,腰扎扣环的牛皮带。宽皮带上挂着一个小子弹盒,佩带金鸡满槽(十响)大镜面匣子、马牌撸子、小五封子。在当时来说,这些短枪比其他牌子的秀气。他的武装带为红色暗扣式,外层是仔羔皮,里层是硬皮子。肩上,斜披着一条黑条子,下边装五连子弹,共100发,上边装一打打伪币。使用八倍望远镜,镜壳淡紫红色,挺新鲜。冬装有一件狐狸皮大衣,狐狸腿后有烙印,吊着黄布面,用白花旗布自己染成的。”

  抗联老战士解宏声于1957年回忆他在1938年第二次见到杨靖宇时说:“他的衣履,虽然已经到了隆冬季节,但是他只空心地穿着一件缴获日本军的黄呢外套。因为里面再没有衣服,就显得格外松弛而单薄;脚上也仍像过夏天一样,只穿着一双半旧的胶底五眼鞋。他留着平头,已经一两个月没有修剪,蓬乱得好像稻草一般。我看出他的鼻梁显得更高了些,眼睛也显得更圆更大了些,我终于发现他的脸削瘦得多了!回忆半年以前,在桦甸县罗家烧锅和他第一次会见时,他的脸色还是那么健康,他的身体还是那么强壮,当我再番看到他的情形,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难过……”

  杨靖宇不但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异常英武,而且还给人以镇静、坚强、毫不畏惧的印象,讲话打着手势,特别有感染力。1932 年,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有一次把会场设在哈尔滨道外区委宣传委员罗烽的家里。罗烽的爱人是后来的女作家白朗,当时她在哈尔滨市反日会工作,她的家同时又是反日会的宣传部。由于家里藏有各种传单、标语和小册子,刚刚参加革命工作的白朗担心被敌人发现,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但在杨靖宇的影响下,她的革命信念坚定起来。白朗在1948年撰文这样回忆杨靖宇:“忽然有一天,身着蓝布长衫的老张在我家里出现了。而且不一会,便陆续跟来那么多人……到会议开始时,才明白原来作为宣传机关的家,同时又成了秘密的会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秘密集会,紧张不安地站在那里……最镇静的还是担任会议主席的老张。他历数着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与他们的滔天罪行。他的声音是低沉的,但却有着很大的威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在人的心坎里,既具体又生动,更有着无比的煽动力。它使人悲愤,促人奋起,更叫人敢于勇往直前,毫无畏惧,连他的

  每一个手势都是那么有力地撼动着我们的心弦呵!我的情绪由不安而变为镇静了,我的恐惧变成无畏了。以前还是模糊的民族意识,在他的启发诱导下,逐渐强烈而清晰,并且开始生根了。从此这个表面看起来与一般同志没有什么差别的老张,在我心目中逐渐地神圣起来,我是以无限尊敬的心情把他牢牢地记下了。”

  解放后,杨靖宇的警卫员王传圣回忆当年第一次见到杨靖宇的情形时说:“1935年树叶刚伸巴掌的时候,有一天,我到桓仁县落子岭军部去开会……日头下山的时候到了军部,正赶上召集部队开会。见一个人站在队前讲话,仔细听,这口音不像山东的,也不像河北的,有些不好懂。我问李副官长:讲话的是谁?李副官长说:‘闹了半天你还不认识!他就是你日夜盼望要见到的杨司令。’‘杨司令!’我一听这话,跷起脚,抻长了脖子往队伍前边望,只见一位长方脸大汉,个头挺高,舒展着浓眉,睁圆了闪着光亮的大眼睛。讲起话来,特别有神,打着手势,话音洪亮有力。我心里想:真有股军长的威武劲儿。”

  杨靖宇肺部有一些毛病,还患有鼻炎。冯仲云回忆说:“由于被敌人灌辣椒水多次,所以他肺腔有一些病,常常说到胸腔有些痛。”另据中共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姜椿芳回忆:“杨靖宇的鼻子里经常流下清水鼻涕。他告诉我们,那是有一次他被敌人抓住,被倒吊在给马修掌的木架子上,敌人用马尿灌进他的鼻子,从此他的鼻子便弄坏了。”

  周保中回忆说:“他像戏剧演员一样,装扮什么就像什么,他要做什么,就会做什么,或者一定学会做什么。他常常以机智技巧的动作结合大胆勇敢的行动,躲过敌探走狗的跟踪,冲破敌人的防范。的确,他是一个革命工作的艺术家。”

  杨靖宇富有人格感召力,即使第一次见面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他内在的特质,让人无法忘怀。1932年11月下旬,杨靖宇到南满(今吉林省磐石、海龙、桦甸一带)巡视游击队。当杨靖宇来到蜜蜂顶子时,一个战士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道:“杨靖宇受中国共产党的指派,来到我们队伍上。我们初次见到他,就感到他是一个庄严的政治家,他的态度很沉静,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而观察事理又深刻敏锐,因此大家爱戴杨靖宇。”

  1938年11月25日,杨靖宇与抗联第二军六师师长金日成在濛江县(今靖宇县)南泊子会合。杨靖宇把六师改编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金日成任指挥。金日成后来回忆道:“杨靖宇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眼就吸引了我,人值千斤,眼值八百。我一看杨靖宇的眼睛,就知道他是一个忠厚而热情的好汉。”

  杨靖宇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共产党员的献身精神。周保中回忆说:“1932年4月初,省委决定我去吉林省东部,由靖宇同志代理我的工作。深夜,在我俩作临别谈话的时候,我对他说:‘与君相处几个月,胜读马列多年书’,他恳切地对我回答:‘我们是反对旧礼教的,但是可以这样了解,把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改作劳动人民寄望于共产党,党之寄望于共产党员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经不起考验,而临阵脱逃的,有如朝露,见阳光即散失;有如秋草,经风霜即枯萎。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况是共产党员呢?党员对党的革命事业必须具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杨靖宇在抗联队伍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被大家一致认为“是非常难得的游击战争的领导者”。1933年10月,韩光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南满巡视,同杨靖宇在一起工作半年之久,对杨靖宇的军事才能有直接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他在20世纪90年代回忆说:我在与杨靖宇的接触中,感到他确实是个博学多才的卓越的政治、军事领导者。他随身带着从中央红军那里传来的几本游击战争小册子,经常阅读研究。他还常常用《孙子兵法》里“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兵不厌诈”、“围魏救赵”等谋略来解释一些战斗、战役,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干部和战士。因此同志们都非常信服和钦佩他。同他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他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高贵品质。他忠实于党和人民,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待人热情,谦虚谨慎,遇事同大家商量,并尊重别人的意见;他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他坚韧刚毅、有勇有谋、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他的这些高贵品质,在抗联部队和当地人民群众中,形成了一种凝聚力。他深受人民的爱戴,人们把他看成是“东北人民有希望、有信仰,能有把握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周保中评价杨靖宇说:“靖宇同志最大的优点是经常专心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文献和党中央的各种指示,把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他坚持真理,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富有军事指挥才能的杨靖宇在部队的文化建设、宣传鼓动和文学创作等方面也毫不逊色。黄生发回忆说:“靖宇将军善于学习。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本《论持久战》,油印本,经常阅读,还有不少书……靖宇将军很爱读报,身边总有些从敌人那里搞到的报纸。行军时带着,宿营时坐下就看。他不仅自己学习,还组织战士们学文化”,“靖宇同志始终保持着朝气勃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部队开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抗联一路军第一次西征后,靖宇同志编写了《西征胜利歌》……不仅如此,他还挥笔写出了《抗联第一路军军歌》,创作了剧本《王小放牛》。”抗联战士周连山亦谈到:“行军时,同志们走得挺累,司令总是乐呵呵地鼓舞大家前进,从来没有见过他发愁的时候。对走累的同志,他说:不要低着头走,这样越走越累,要看着前面走,看着对面的山头,山上有树,下面有水,这不是像一幅山水画吗,这样,就会不觉得累了。”


  虽身为总司令,但杨靖宇却具有优良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杨司令从不骂人。急了时就说:‘岂有此理’,说这句话时,口气不同于往常,份量就重了……杨司令对同志对下级平易近人,态度和蔼。魏司令(魏拯民副司令)身体不好,给他买了匹白马骑,派两名警卫员照顾他。平时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从来不搞特殊。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是如此。”黄生发在《杨靖宇将军的生活与风采》中写道。《雷凤阁、蒋国恩的回忆》一书中也提到,“他的个人生活是一贯艰苦朴素的。他的衣食住行,完全跟士兵一样,毫不特殊。衣裳破了,自己缝补。睡觉不脱衣裳,枕着他的军用挎包,倒下就睡。他只有一个勤务员,帮他干点杂务。他住到哪里,就给哪里的房东挑水、扫院子、干零活。他跟老百姓说话非常客气,像亲人一样。他经常对战士们讲:抗日军队里讲平等,吃平等、穿平等、开会发言平等,但是纪律必须遵守,命令必须服从。”杨靖宇曾说:“我们现在不能吃好的,吃好的也得20年以后。现在也能吃好的,那就缴日本和满军的东西才能吃。我们吃老百姓好的,满军、胡子和日本军也吃,那老百姓怎能行呢?这样老百姓就更苦了。”

  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在杨靖宇的追悼会上致悼词。他高度评价杨靖宇:“杨总司令为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奋斗了一生。他的全部生活是党的生活,他没有个人的生活。他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被日本侵略强盗杀害的,我们要完成杨司令生前未完成的事业。”
  英雄虽逝,风貌依然,精神永存!抗联战友心目中的杨靖宇- -
                                       
  今年2月13日,是著名的中华民族抗日英雄、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杨靖宇诞辰100周年纪念日。杨靖宇生前只留下一张照片,但是,他的音容笑貌、领导才能和内在特质却深刻地印在抗联战友们的心中,他们的回忆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真实的杨靖宇。

  1931年4月下旬,中共满洲省委组织部长何成湘在沈阳中共满洲省委机关第一次见到杨靖宇。后来他回忆说:“一天,有一个人来找我,这个人瘦高个儿,四方脸。因为衣服的破烂,加上那一头蓬乱的不肯驯服的头发,使人感到生活把这个年轻人折磨得不轻。那风尘仆仆的模样像是经过长途跋涉而来的。可是,他那双浓眉下面的大眼,却炯炯有光,这眼光,给人一种坚强不屈的感觉……每次见面,他总是满脸笑容,那笑容,使人觉得他是一位多么乐观、纯朴、憨厚的好同志……在哈尔滨地下工作的同志中,人们都亲热地称他为‘老张’。老张经常穿着件灰布大褂,那件大褂早就变得又旧又破了,脚上的鞋经常是 ‘张嘴’的。哈尔滨的冬天,风刮在脸上像刀削般痛……可是我们的老张却经常光着头在老北风里行走!吃的可就更差了,那时,地下工作的同志每人每月九块‘哈大洋’(每块哈大洋值伪币十二角),哪里还谈得上吃什么大米白面,吃得上粗粮就算不错了!可老张仍然是笑嘻嘻的,好像革命明天就会胜利似的。”

  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冯仲云在建国后回忆他在1932年初第一次见到杨靖宇:“从目光中间可以看出来他的坚强、有毅力和久经考验的性格。他穿的大棉袍又旧又破,头发也是不整齐的……我们不期然地紧握了手。他的手掌是大的,握得有力量而且热情。”冯仲云的夫人薛雯回忆说:“1933 年6月,冯仲云让我到公园(今哈尔滨兆麟公园)去给杨靖宇送信才见到他,不过那时只知道他姓张,叫张大个子,并不知道他叫杨靖宇。1946年我再次去东北,在丹东,是在火车上,我看到了一本画报,那画报上有杨靖宇的头像,还有敌人开‘庆祝’大会的画面,才知道牺牲的杨靖宇就是张大个子。杨靖宇这个人…… 待人和气,我每次同他在一起,他总同我唠家常,像待小妹妹一样关心我。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也是在公园,我们在路上走着,他给我讲未来,讲将来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谈吐十分自然。”

  据从1938年7月至1940年2月15日给杨靖宇当警卫员的黄生发回忆:“他身材魁梧,瓜子脸,小耳朵,尖下颏,高颧骨,单眼皮,浓眉毛,眼睛炯炯有神。冬夏不留长发,剪光头。他那微黄的面部有光泽,在鼻梁深处有雀斑。门牙一个大些,一个小些。思考问题时,常常习惯于用牙咬着大姆指,像在品尝着什么似的。平时着装,夏秋穿缴获日军的黄军装,头戴大盖帽,脚登五眼黄胶鞋。他的脚大,一般尺码穿不上。打两副腿绑,里层为呢料,外层是布的。内衣是日军穿的薄绒衣、毛衣、毛裤,腰扎扣环的牛皮带。宽皮带上挂着一个小子弹盒,佩带金鸡满槽(十响)大镜面匣子、马牌撸子、小五封子。在当时来说,这些短枪比其他牌子的秀气。他的武装带为红色暗扣式,外层是仔羔皮,里层是硬皮子。肩上,斜披着一条黑条子,下边装五连子弹,共100发,上边装一打打伪币。使用八倍望远镜,镜壳淡紫红色,挺新鲜。冬装有一件狐狸皮大衣,狐狸腿后有烙印,吊着黄布面,用白花旗布自己染成的。”

  抗联老战士解宏声于1957年回忆他在1938年第二次见到杨靖宇时说:“他的衣履,虽然已经到了隆冬季节,但是他只空心地穿着一件缴获日本军的黄呢外套。因为里面再没有衣服,就显得格外松弛而单薄;脚上也仍像过夏天一样,只穿着一双半旧的胶底五眼鞋。他留着平头,已经一两个月没有修剪,蓬乱得好像稻草一般。我看出他的鼻梁显得更高了些,眼睛也显得更圆更大了些,我终于发现他的脸削瘦得多了!回忆半年以前,在桦甸县罗家烧锅和他第一次会见时,他的脸色还是那么健康,他的身体还是那么强壮,当我再番看到他的情形,心里便有说不出的难过……”

  杨靖宇不但身材高大,相貌堂堂,异常英武,而且还给人以镇静、坚强、毫不畏惧的印象,讲话打着手势,特别有感染力。1932 年,杨靖宇在哈尔滨做地下工作时,有一次把会场设在哈尔滨道外区委宣传委员罗烽的家里。罗烽的爱人是后来的女作家白朗,当时她在哈尔滨市反日会工作,她的家同时又是反日会的宣传部。由于家里藏有各种传单、标语和小册子,刚刚参加革命工作的白朗担心被敌人发现,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但在杨靖宇的影响下,她的革命信念坚定起来。白朗在1948年撰文这样回忆杨靖宇:“忽然有一天,身着蓝布长衫的老张在我家里出现了。而且不一会,便陆续跟来那么多人……到会议开始时,才明白原来作为宣传机关的家,同时又成了秘密的会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秘密集会,紧张不安地站在那里……最镇静的还是担任会议主席的老张。他历数着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及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阴谋与他们的滔天罪行。他的声音是低沉的,但却有着很大的威力,他的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在人的心坎里,既具体又生动,更有着无比的煽动力。它使人悲愤,促人奋起,更叫人敢于勇往直前,毫无畏惧,连他的

  每一个手势都是那么有力地撼动着我们的心弦呵!我的情绪由不安而变为镇静了,我的恐惧变成无畏了。以前还是模糊的民族意识,在他的启发诱导下,逐渐强烈而清晰,并且开始生根了。从此这个表面看起来与一般同志没有什么差别的老张,在我心目中逐渐地神圣起来,我是以无限尊敬的心情把他牢牢地记下了。”

  解放后,杨靖宇的警卫员王传圣回忆当年第一次见到杨靖宇的情形时说:“1935年树叶刚伸巴掌的时候,有一天,我到桓仁县落子岭军部去开会……日头下山的时候到了军部,正赶上召集部队开会。见一个人站在队前讲话,仔细听,这口音不像山东的,也不像河北的,有些不好懂。我问李副官长:讲话的是谁?李副官长说:‘闹了半天你还不认识!他就是你日夜盼望要见到的杨司令。’‘杨司令!’我一听这话,跷起脚,抻长了脖子往队伍前边望,只见一位长方脸大汉,个头挺高,舒展着浓眉,睁圆了闪着光亮的大眼睛。讲起话来,特别有神,打着手势,话音洪亮有力。我心里想:真有股军长的威武劲儿。”

  杨靖宇肺部有一些毛病,还患有鼻炎。冯仲云回忆说:“由于被敌人灌辣椒水多次,所以他肺腔有一些病,常常说到胸腔有些痛。”另据中共哈尔滨团市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姜椿芳回忆:“杨靖宇的鼻子里经常流下清水鼻涕。他告诉我们,那是有一次他被敌人抓住,被倒吊在给马修掌的木架子上,敌人用马尿灌进他的鼻子,从此他的鼻子便弄坏了。”

  周保中回忆说:“他像戏剧演员一样,装扮什么就像什么,他要做什么,就会做什么,或者一定学会做什么。他常常以机智技巧的动作结合大胆勇敢的行动,躲过敌探走狗的跟踪,冲破敌人的防范。的确,他是一个革命工作的艺术家。”

  杨靖宇富有人格感召力,即使第一次见面也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他内在的特质,让人无法忘怀。1932年11月下旬,杨靖宇到南满(今吉林省磐石、海龙、桦甸一带)巡视游击队。当杨靖宇来到蜜蜂顶子时,一个战士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道:“杨靖宇受中国共产党的指派,来到我们队伍上。我们初次见到他,就感到他是一个庄严的政治家,他的态度很沉静,待人接物和蔼可亲,而观察事理又深刻敏锐,因此大家爱戴杨靖宇。”

  1938年11月25日,杨靖宇与抗联第二军六师师长金日成在濛江县(今靖宇县)南泊子会合。杨靖宇把六师改编为抗联第一路军第二方面军,金日成任指挥。金日成后来回忆道:“杨靖宇那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眼就吸引了我,人值千斤,眼值八百。我一看杨靖宇的眼睛,就知道他是一个忠厚而热情的好汉。”

  杨靖宇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共产党员的献身精神。周保中回忆说:“1932年4月初,省委决定我去吉林省东部,由靖宇同志代理我的工作。深夜,在我俩作临别谈话的时候,我对他说:‘与君相处几个月,胜读马列多年书’,他恳切地对我回答:‘我们是反对旧礼教的,但是可以这样了解,把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改作劳动人民寄望于共产党,党之寄望于共产党员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劳其筋骨,行拂乱其所为,那些在革命斗争中,经不起考验,而临阵脱逃的,有如朝露,见阳光即散失;有如秋草,经风霜即枯萎。一个普通人都应该讲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何况是共产党员呢?党员对党的革命事业必须具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杨靖宇在抗联队伍中享有崇高的威信,他被大家一致认为“是非常难得的游击战争的领导者”。1933年10月,韩光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以中共满洲省委特派员的身份到南满巡视,同杨靖宇在一起工作半年之久,对杨靖宇的军事才能有直接的观察和切身的体会。他在20世纪90年代回忆说:我在与杨靖宇的接触中,感到他确实是个博学多才的卓越的政治、军事领导者。他随身带着从中央红军那里传来的几本游击战争小册子,经常阅读研究。他还常常用《孙子兵法》里“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兵不厌诈”、“围魏救赵”等谋略来解释一些战斗、战役,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干部和战士。因此同志们都非常信服和钦佩他。同他接触中,我深深地感到他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高贵品质。他忠实于党和人民,始终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他待人热情,谦虚谨慎,遇事同大家商量,并尊重别人的意见;他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与群众同甘共苦;他坚韧刚毅、有勇有谋、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他的这些高贵品质,在抗联部队和当地人民群众中,形成了一种凝聚力。他深受人民的爱戴,人们把他看成是“东北人民有希望、有信仰,能有把握收复失地的民族英雄”。周保中评价杨靖宇说:“靖宇同志最大的优点是经常专心学习和研究马列主义理论文献和党中央的各种指示,把理论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他坚持真理,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


  富有军事指挥才能的杨靖宇在部队的文化建设、宣传鼓动和文学创作等方面也毫不逊色。黄生发回忆说:“靖宇将军善于学习。我的印象最深的是,他有一本《论持久战》,油印本,经常阅读,还有不少书……靖宇将军很爱读报,身边总有些从敌人那里搞到的报纸。行军时带着,宿营时坐下就看。他不仅自己学习,还组织战士们学文化”,“靖宇同志始终保持着朝气勃勃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笑声,部队开到哪里,哪里就有歌声。抗联一路军第一次西征后,靖宇同志编写了《西征胜利歌》……不仅如此,他还挥笔写出了《抗联第一路军军歌》,创作了剧本《王小放牛》。”抗联战士周连山亦谈到:“行军时,同志们走得挺累,司令总是乐呵呵地鼓舞大家前进,从来没有见过他发愁的时候。对走累的同志,他说:不要低着头走,这样越走越累,要看着前面走,看着对面的山头,山上有树,下面有水,这不是像一幅山水画吗,这样,就会不觉得累了。”


  虽身为总司令,但杨靖宇却具有优良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杨司令从不骂人。急了时就说:‘岂有此理’,说这句话时,口气不同于往常,份量就重了……杨司令对同志对下级平易近人,态度和蔼。魏司令(魏拯民副司令)身体不好,给他买了匹白马骑,派两名警卫员照顾他。平时大家吃什么,他就吃什么,从来不搞特殊。在最艰苦的时候,也是如此。”黄生发在《杨靖宇将军的生活与风采》中写道。《雷凤阁、蒋国恩的回忆》一书中也提到,“他的个人生活是一贯艰苦朴素的。他的衣食住行,完全跟士兵一样,毫不特殊。衣裳破了,自己缝补。睡觉不脱衣裳,枕着他的军用挎包,倒下就睡。他只有一个勤务员,帮他干点杂务。他住到哪里,就给哪里的房东挑水、扫院子、干零活。他跟老百姓说话非常客气,像亲人一样。他经常对战士们讲:抗日军队里讲平等,吃平等、穿平等、开会发言平等,但是纪律必须遵守,命令必须服从。”杨靖宇曾说:“我们现在不能吃好的,吃好的也得20年以后。现在也能吃好的,那就缴日本和满军的东西才能吃。我们吃老百姓好的,满军、胡子和日本军也吃,那老百姓怎能行呢?这样老百姓就更苦了。”

  杨靖宇牺牲后,魏拯民在杨靖宇的追悼会上致悼词。他高度评价杨靖宇:“杨总司令为革命事业艰苦卓绝地奋斗了一生。他的全部生活是党的生活,他没有个人的生活。他是为我们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而被日本侵略强盗杀害的,我们要完成杨司令生前未完成的事业。”
  英雄虽逝,风貌依然,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