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神六”承上启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9:22:29
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神六”承上启下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56/article.htm1?id=62613

“‘神舟’六号的发射是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迈向载人航天工程最终目标不可或缺的一步,可以说,‘神舟’六号承上启下,意义非常重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指出“神六”发射的重大意义。 [/center]

    “两人多天”,“神六”前进了一大步

    王永志在接受采访时说,“神六”与“神五”完成的飞行任务不同,这也是“神六”与“神五”的基本和最大不同之处。事实上,“神六”比“神五”前进了大大的一步。

    他解释说,“神五”是一个人上天,飞行时间为一天,活动范围只有一个舱——返回舱;而“神六”的飞行任务却是“两人多天”,并且飞船在太空中变轨后,两名航天员要打开返回舱的舱门,从返回舱进入前面的轨道舱。一进入轨道舱,情况就比“神五”复杂多了,两名航天员要在轨道舱里生活多天,这时轨道舱就成了他们的生活舱;另外,几天的飞行中,两名航天员还要在轨道舱内进行多次科学实验的操作,完成科学试验任务,这时轨道舱又成了他们的工作舱。科学试验完成之后,两名航天员要把科学实验的成果搬回返回舱,并关上舱门,坐在返回舱舱位上,返回地面。

    载人航天飞行基本技术重大突破

    “搞载人航天,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一个空间基层系统,可以让人在太空中做各种科学试验,达到各种试验目的。所以,今后各种空间活动都将是多人多天的,多人多天的飞行技术必须解决。因此,‘神六’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必不可少的一步,‘启下’的作用不言而喻。”王永志告诉记者,“实际上,‘神六’多人多天的飞行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基本技术的继续突破。”

    王永志介绍说,这次多人多天的飞行技术主要包括:一是长时间的环境控制技术;二是多人多天的生命保障技术;三是长时间飞行的医监医保技术;最后是人船运动的协调技术。

    长时间的环境控制技术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除湿。航天员一进舱,接触到的是大气环境,但这个环境怎样长时间地保持良好,关键就是大气的相对湿度怎样保持很合适。这在地面能很好解决,但在飞船里就没有那么容易,因为飞船里空气的容积只有15立方米,两个航天员坐在里头,人体要往外排湿,人呼出气体所带的水蒸气以及皮肤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都要进入舱内空气中。一个人一天要散发出1.8公斤的水蒸气,两个人一天就是3.6公斤,在15立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几个小时就能让空气里的水蒸气饱和。水蒸气饱和之后,不仅人待在里面很不舒服,更可怕的是水蒸气会结成露珠,在失重条件下处于飘浮状态,如果这些露珠飘浮到舱内的电器设备上,特别是插头等,很有可能引起舱内电路短路,从而产生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好除湿问题。

    王永志告诉记者,对此,“神六”是“有备而飞”,设计人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跟地面上不一样,在舱内的失重条件下,水蒸气结成露珠后飘浮,没有对流,并且去向不定,可左可右,没有一定的路径。要收集这些露珠和水蒸气,就必须用风机把它们驱散到要收集它们的容器的附近,然后再把它们抽进容器里,进行冷凝,从而把水集中起来,整个过程非常费劲,这叫主动除湿;还有一种方法是被动除湿,即用吸湿的材料把水蒸气吸附掉。但是,人呼出的气体里不仅有水蒸气,还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多了,空气就不新鲜,人在里面也会不舒服,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1%时人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对此,“神六”也在舱内设了吸收装置把二氧化碳吸附掉。除了二氧化碳,舱内还会有其它异味气体。王永志说,这些气体同样也要被吸附掉,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另外,环境控制技术还包括氧气的保证、温度的控制等,这些技术在前5次飞行中已经做得非常成熟,而除湿和除二氧化碳等气体则是“神六”飞行环境控制技术方面的一个新突破,王永志说:“这些技术在‘神六’中会被检验是否成功,从而为今后的后续飞行提供参考。”

    谈到多人多天飞行的生命保障技术时,王永志说,飞行的时间一长,吃喝拉撒睡的问题比“神五”更关乎航天员的安危。吃的方面,“神五”时的杨利伟还比较好办,因为只有一天的时间,吃点儿点心、喝点儿矿泉水就过去了,食物都是凉的也没有太大关系,但长时间的多人飞行这么吃就不行了。“神六”上,航天员要吃上热饭热菜、喝上热水,而这里面都得采取载人工程的基础措施,因为为了吃热菜而像家里那样油星四溅是不可能的,饭菜的烹制过程全都得密封起来,不能让菜肴飘散出去。这套措施灵不灵,在地面有些试不出来,因为地面没有这么相似的条件,这就得靠“神六”来体验和论证这些措施;拉撒方面,不仅小便器、坐便器要做得让航天员感觉舒服,而且一定要把排泄物收集好,决不能让其飘散出来,并且气味也不能发散出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神六”的工作人员们做了长时间的研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做过很多次模拟试验,甚至把人放在舱内生活了七天,试验了整套措施,效果非常好。“但这毕竟是在有重力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没重力的情况下要复杂得多,”王永志指出,“所以目前还需要进行试验,这次‘神六’上这套措施的实施效果会非常有价值。”

    王永志还介绍,睡觉本来是最不成问题的,但在太空中,它却成了“老大难”问题。我们一个昼夜24小时,太空中一个昼夜只有90分钟,我们过一天,航天员就已经转了16圈,也就是过了16天,太阳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又落下,没多久就又升起,把人的生物钟完全打乱,睡眠也就变得很困难。此外,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没有重力也没有方向感的状态中,头朝上和头朝下没有分别,这种情况下要想安睡就更加困难。还有,航天员在睡着的时候处于一种漂浮状态,会在舱里到处飘,不仅可能把舱内设备的某个开关给碰开,从而引起不可设想的后果,还可能碰伤航天员。为此,“神六”中给航天员的睡眠提供了睡袋,睡在睡袋里时胳膊、腿有了束缚就不能乱动,从而减少了危险。王永志说:“长期在太空中的关于睡眠的技术必须解决,这样的技术在‘神六’上是第一次,也就等于是在‘神六’上进行实地试验,也是为了将来的飞行打基础。”

    长时间飞行的医监医保技术,也就是医学监督和医务保障的问题。王永志告诉记者,实际上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研究中,航天员本身就是一个受试的对象,目的是知道人体长时间地在失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反应状况如何,这对将来安排长时间的太空飞行至关重要。而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有很多严密的医学监督,就是监测人的生理状况在太空中怎么样。“神六”飞行中,在航天员身上装了很多医学传感器,研究人员通过这些传感器在地面上一直给他们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这些参数必须时时刻刻被传输到地面上。通过医学监督,可以知道他们在生理上有没有不正常的反应,还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理在什么情况下有着什么样的反应。另外,航天员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内分泌变化也是医监医保技术研究的关注点。“神六”飞行中,航天员的唾液、小便等都要被保留下来,研究人员会通过对其进行检测来分析他们的内分泌有着怎样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要在航天员长时间飞行时研究空间人体医学问题,来了解人体本身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如何,这同样也是为将来的太空飞行做准备的。”王永志说。

    医监医保技术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在太空中怎么应对人本身出现的问题。王永志说:“现在从国外我们了解到太空病的问题,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在失重的情况下往往从第二天开始到第三天要眩晕,从而影响其工作能力,这就是太空运动病。这次的‘神六’飞行中,我们的航天员也将面临太空病的问题,而太空病相应的医治和对抗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为此,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做了很多工作。与俄罗斯和美国在眩晕方面拥有的很多经验相比,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试图用中药来抵抗太空中的眩晕,为此我们做了很多试验。另外,我们也预先了解了人在太空中的适应情况,国外的经验是第一天没事,往往第二天和第三天发生眩晕,过了这段时间,他就有可能又好了,完全停止眩晕。到底太空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这和太空病的治疗方法都是‘神六’飞行中要体验和研究的。”

    关于人船协调技术,王永志介绍,载人航天中,人和船都是在运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性非常重要,这也是“神六”飞行中要重点研究和试验的问题。这次飞行中,航天员要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活动比较多:变轨后,他们要打开返回舱的舱门进入轨道舱,这意味着他们要在两舱之间穿行,进入轨道舱后,他们还要脱掉航天服,穿上空间工作服,这又是一连串的活动。另外,航天员在轨道舱内几天的生活、工作也免不了活动和动作,特别是他们要操作科学实验设备的时候需要做很多动作,而这些动作对飞船的飞行是有干扰的。飞船长8米多,直径2.5米,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航天员又处在一个没有重力的漂浮状态,他们只要稍微一动,原有的姿态就立即改变,那么,两个人在里面操作仪器等动作很容易变成“大动作”,而人一动就会干扰船,船就会跟着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如果不小心使劲大了点,甚至可能会引起翻船,因此必须掌握飞船在有人干扰的状况下的控制技术,从而第一时间地制止飞船随着人的干扰而产生的活动。“神六”飞行中,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技术,即使船翻了也能够纠正过来。另外,航天员的活动会破坏微重力的条件,而许多科学实验要的是微重力下的试验结果,这样,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航天员要直接了解对飞船运动的干扰并采取相应措施,而设计人员从而可以有根据地改进船的控制方式,这些技术正是“神六”要试验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空间科学基础实验

    王永志告诉记者,与美国、俄罗斯不同,我们有一个“中国特色”的举措。美俄飞船的轨道舱在第五天返回时就进入大气中漂浮着,而我国的飞船在第五天或者第七天返回时,把轨道舱留在太空中继续做科学实验,并让它继续在太空中飞行180天,这个“中国特色”的举措带来的是低投入、高效益的“美事”。这样,每次发射飞船不仅完成了飞船试验,还发出去了卫星,综合效率非常高,而飞船5到7天短暂的飞行时间里,能做的实验很有限。

    王永志介绍,这个“中国特色”的举措从“神舟”二号就开始实施了,一直到“神六”,但“神六”跟以前的飞船相比有个最大的不同:航天员亲自参与了航天中的空间科学试验,是首次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有人曾经问王永志: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直接发射卫星不也能做科学试验吗?王永志告诉记者:“载人航天中的科学实验是有人参与的,人在实验过程中的判断力绝不是任何机器设备所能代替的。”话音刚落,他又骄傲地说:“‘神六’飞行中,航天员亲自参与科学试验,而且试验时间比较长,次数也比较多,所操作的试验成果也会被他们带回地面。这在我们国家是第一次,而且这次的实验项目非常重要,实验设备也是完全具有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设备,这一点上,‘神六’是了不起的。”

    完善各项系统性能确保“目标成功”

    每次发射飞船,都想要全面地继续考核各个系统是否安全、有无薄弱环节,“神六”还要继续考核,目的是继续完善工程各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为以后的飞船飞行打好基础。

    有人问王永志:我国已经发射了4次无人、1次载人飞船了,还有必要继续考核吗?王永志回答:有必要!这一点,搞航天的科研人员都深有体会,因为载人航天要求特别高,也可以说是在航天工程领域里对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同时也是风险最大的领域之一。“我们总是要把飞船搞得特别安全、特别可靠。”王永志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很重视每次发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薄弱环节的存在和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王永志说:“我一直都有这样的认识:成功的不见得成熟了,几次成功不见得以后永远成功。但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我们的目标就要定在‘永远成功’!”王永志告诉记者,“神五”留轨的轨道舱,预定是留轨半年,但快到半年的时候,它的供电却不足了,这就暴露了供电方面的一个薄弱点,“神六”在这方面进行了改善。

    另外,载人火箭和发射卫星的火箭是不一样的,震动大,人就会不舒服,震动越小,人越舒服。王永志说,这方面正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改进。在测控通信方面,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跟踪飞船,特别是在返回的过程中确保跟踪,特地在国外加设了一个应急救援站。还有,为了能在飞船着陆后尽快地把航天员接到地面上,着陆场已将原来的以车辆为主改为以直升飞机为主。“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圆满地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王永志说。总设计师王永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 “神六”承上启下
http://www.sciencetimes.com.cn/col156/article.htm1?id=62613

“‘神舟’六号的发射是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迈向载人航天工程最终目标不可或缺的一步,可以说,‘神舟’六号承上启下,意义非常重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院士指出“神六”发射的重大意义。 [/center]

    “两人多天”,“神六”前进了一大步

    王永志在接受采访时说,“神六”与“神五”完成的飞行任务不同,这也是“神六”与“神五”的基本和最大不同之处。事实上,“神六”比“神五”前进了大大的一步。

    他解释说,“神五”是一个人上天,飞行时间为一天,活动范围只有一个舱——返回舱;而“神六”的飞行任务却是“两人多天”,并且飞船在太空中变轨后,两名航天员要打开返回舱的舱门,从返回舱进入前面的轨道舱。一进入轨道舱,情况就比“神五”复杂多了,两名航天员要在轨道舱里生活多天,这时轨道舱就成了他们的生活舱;另外,几天的飞行中,两名航天员还要在轨道舱内进行多次科学实验的操作,完成科学试验任务,这时轨道舱又成了他们的工作舱。科学试验完成之后,两名航天员要把科学实验的成果搬回返回舱,并关上舱门,坐在返回舱舱位上,返回地面。

    载人航天飞行基本技术重大突破

    “搞载人航天,最终目标是要建成一个空间基层系统,可以让人在太空中做各种科学试验,达到各种试验目的。所以,今后各种空间活动都将是多人多天的,多人多天的飞行技术必须解决。因此,‘神六’是整个载人航天工程必不可少的一步,‘启下’的作用不言而喻。”王永志告诉记者,“实际上,‘神六’多人多天的飞行实现了载人航天飞行基本技术的继续突破。”

    王永志介绍说,这次多人多天的飞行技术主要包括:一是长时间的环境控制技术;二是多人多天的生命保障技术;三是长时间飞行的医监医保技术;最后是人船运动的协调技术。

    长时间的环境控制技术中,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除湿。航天员一进舱,接触到的是大气环境,但这个环境怎样长时间地保持良好,关键就是大气的相对湿度怎样保持很合适。这在地面能很好解决,但在飞船里就没有那么容易,因为飞船里空气的容积只有15立方米,两个航天员坐在里头,人体要往外排湿,人呼出气体所带的水蒸气以及皮肤蒸发出来的水蒸气都要进入舱内空气中。一个人一天要散发出1.8公斤的水蒸气,两个人一天就是3.6公斤,在15立方米的狭小空间里,几个小时就能让空气里的水蒸气饱和。水蒸气饱和之后,不仅人待在里面很不舒服,更可怕的是水蒸气会结成露珠,在失重条件下处于飘浮状态,如果这些露珠飘浮到舱内的电器设备上,特别是插头等,很有可能引起舱内电路短路,从而产生非常严重的安全问题。因此,必须解决好除湿问题。

    王永志告诉记者,对此,“神六”是“有备而飞”,设计人员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跟地面上不一样,在舱内的失重条件下,水蒸气结成露珠后飘浮,没有对流,并且去向不定,可左可右,没有一定的路径。要收集这些露珠和水蒸气,就必须用风机把它们驱散到要收集它们的容器的附近,然后再把它们抽进容器里,进行冷凝,从而把水集中起来,整个过程非常费劲,这叫主动除湿;还有一种方法是被动除湿,即用吸湿的材料把水蒸气吸附掉。但是,人呼出的气体里不仅有水蒸气,还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多了,空气就不新鲜,人在里面也会不舒服,二氧化碳的浓度达到了1%时人会感到非常不舒服。对此,“神六”也在舱内设了吸收装置把二氧化碳吸附掉。除了二氧化碳,舱内还会有其它异味气体。王永志说,这些气体同样也要被吸附掉,才能解决环境问题。另外,环境控制技术还包括氧气的保证、温度的控制等,这些技术在前5次飞行中已经做得非常成熟,而除湿和除二氧化碳等气体则是“神六”飞行环境控制技术方面的一个新突破,王永志说:“这些技术在‘神六’中会被检验是否成功,从而为今后的后续飞行提供参考。”

    谈到多人多天飞行的生命保障技术时,王永志说,飞行的时间一长,吃喝拉撒睡的问题比“神五”更关乎航天员的安危。吃的方面,“神五”时的杨利伟还比较好办,因为只有一天的时间,吃点儿点心、喝点儿矿泉水就过去了,食物都是凉的也没有太大关系,但长时间的多人飞行这么吃就不行了。“神六”上,航天员要吃上热饭热菜、喝上热水,而这里面都得采取载人工程的基础措施,因为为了吃热菜而像家里那样油星四溅是不可能的,饭菜的烹制过程全都得密封起来,不能让菜肴飘散出去。这套措施灵不灵,在地面有些试不出来,因为地面没有这么相似的条件,这就得靠“神六”来体验和论证这些措施;拉撒方面,不仅小便器、坐便器要做得让航天员感觉舒服,而且一定要把排泄物收集好,决不能让其飘散出来,并且气味也不能发散出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神六”的工作人员们做了长时间的研究,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并做过很多次模拟试验,甚至把人放在舱内生活了七天,试验了整套措施,效果非常好。“但这毕竟是在有重力的环境下进行的,而没重力的情况下要复杂得多,”王永志指出,“所以目前还需要进行试验,这次‘神六’上这套措施的实施效果会非常有价值。”

    王永志还介绍,睡觉本来是最不成问题的,但在太空中,它却成了“老大难”问题。我们一个昼夜24小时,太空中一个昼夜只有90分钟,我们过一天,航天员就已经转了16圈,也就是过了16天,太阳一会儿出来,一会儿又落下,没多久就又升起,把人的生物钟完全打乱,睡眠也就变得很困难。此外,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没有重力也没有方向感的状态中,头朝上和头朝下没有分别,这种情况下要想安睡就更加困难。还有,航天员在睡着的时候处于一种漂浮状态,会在舱里到处飘,不仅可能把舱内设备的某个开关给碰开,从而引起不可设想的后果,还可能碰伤航天员。为此,“神六”中给航天员的睡眠提供了睡袋,睡在睡袋里时胳膊、腿有了束缚就不能乱动,从而减少了危险。王永志说:“长期在太空中的关于睡眠的技术必须解决,这样的技术在‘神六’上是第一次,也就等于是在‘神六’上进行实地试验,也是为了将来的飞行打基础。”

    长时间飞行的医监医保技术,也就是医学监督和医务保障的问题。王永志告诉记者,实际上在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技术研究中,航天员本身就是一个受试的对象,目的是知道人体长时间地在失重环境下的适应能力和反应状况如何,这对将来安排长时间的太空飞行至关重要。而在这个研究过程中,有很多严密的医学监督,就是监测人的生理状况在太空中怎么样。“神六”飞行中,在航天员身上装了很多医学传感器,研究人员通过这些传感器在地面上一直给他们测心电图、血压、心率、呼吸,这些参数必须时时刻刻被传输到地面上。通过医学监督,可以知道他们在生理上有没有不正常的反应,还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理在什么情况下有着什么样的反应。另外,航天员在太空飞行过程中的内分泌变化也是医监医保技术研究的关注点。“神六”飞行中,航天员的唾液、小便等都要被保留下来,研究人员会通过对其进行检测来分析他们的内分泌有着怎样的变化。“实际上,就是要在航天员长时间飞行时研究空间人体医学问题,来了解人体本身在太空中的适应能力如何,这同样也是为将来的太空飞行做准备的。”王永志说。

    医监医保技术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人在太空中怎么应对人本身出现的问题。王永志说:“现在从国外我们了解到太空病的问题,航天员进入太空中,在失重的情况下往往从第二天开始到第三天要眩晕,从而影响其工作能力,这就是太空运动病。这次的‘神六’飞行中,我们的航天员也将面临太空病的问题,而太空病相应的医治和对抗方法,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未知的问题,为此,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做了很多工作。与俄罗斯和美国在眩晕方面拥有的很多经验相比,我们搞的是有中国特色的东西——试图用中药来抵抗太空中的眩晕,为此我们做了很多试验。另外,我们也预先了解了人在太空中的适应情况,国外的经验是第一天没事,往往第二天和第三天发生眩晕,过了这段时间,他就有可能又好了,完全停止眩晕。到底太空病的发病规律是怎样的,这和太空病的治疗方法都是‘神六’飞行中要体验和研究的。”

    关于人船协调技术,王永志介绍,载人航天中,人和船都是在运动的,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性非常重要,这也是“神六”飞行中要重点研究和试验的问题。这次飞行中,航天员要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活动比较多:变轨后,他们要打开返回舱的舱门进入轨道舱,这意味着他们要在两舱之间穿行,进入轨道舱后,他们还要脱掉航天服,穿上空间工作服,这又是一连串的活动。另外,航天员在轨道舱内几天的生活、工作也免不了活动和动作,特别是他们要操作科学实验设备的时候需要做很多动作,而这些动作对飞船的飞行是有干扰的。飞船长8米多,直径2.5米,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航天员又处在一个没有重力的漂浮状态,他们只要稍微一动,原有的姿态就立即改变,那么,两个人在里面操作仪器等动作很容易变成“大动作”,而人一动就会干扰船,船就会跟着动,这种情况下,航天员如果不小心使劲大了点,甚至可能会引起翻船,因此必须掌握飞船在有人干扰的状况下的控制技术,从而第一时间地制止飞船随着人的干扰而产生的活动。“神六”飞行中,我们已经拥有了这样的技术,即使船翻了也能够纠正过来。另外,航天员的活动会破坏微重力的条件,而许多科学实验要的是微重力下的试验结果,这样,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航天员要直接了解对飞船运动的干扰并采取相应措施,而设计人员从而可以有根据地改进船的控制方式,这些技术正是“神六”要试验和解决的问题。

    “中国特色”的空间科学基础实验

    王永志告诉记者,与美国、俄罗斯不同,我们有一个“中国特色”的举措。美俄飞船的轨道舱在第五天返回时就进入大气中漂浮着,而我国的飞船在第五天或者第七天返回时,把轨道舱留在太空中继续做科学实验,并让它继续在太空中飞行180天,这个“中国特色”的举措带来的是低投入、高效益的“美事”。这样,每次发射飞船不仅完成了飞船试验,还发出去了卫星,综合效率非常高,而飞船5到7天短暂的飞行时间里,能做的实验很有限。

    王永志介绍,这个“中国特色”的举措从“神舟”二号就开始实施了,一直到“神六”,但“神六”跟以前的飞船相比有个最大的不同:航天员亲自参与了航天中的空间科学试验,是首次真正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有人曾经问王永志:为什么要搞载人航天?直接发射卫星不也能做科学试验吗?王永志告诉记者:“载人航天中的科学实验是有人参与的,人在实验过程中的判断力绝不是任何机器设备所能代替的。”话音刚落,他又骄傲地说:“‘神六’飞行中,航天员亲自参与科学试验,而且试验时间比较长,次数也比较多,所操作的试验成果也会被他们带回地面。这在我们国家是第一次,而且这次的实验项目非常重要,实验设备也是完全具有中国自己的知识产权的设备,这一点上,‘神六’是了不起的。”

    完善各项系统性能确保“目标成功”

    每次发射飞船,都想要全面地继续考核各个系统是否安全、有无薄弱环节,“神六”还要继续考核,目的是继续完善工程各项系统的功能和性能,为以后的飞船飞行打好基础。

    有人问王永志:我国已经发射了4次无人、1次载人飞船了,还有必要继续考核吗?王永志回答:有必要!这一点,搞航天的科研人员都深有体会,因为载人航天要求特别高,也可以说是在航天工程领域里对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同时也是风险最大的领域之一。“我们总是要把飞船搞得特别安全、特别可靠。”王永志告诉记者,在这个过程中,工作人员很重视每次发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薄弱环节的存在和需要加强改进的地方,王永志说:“我一直都有这样的认识:成功的不见得成熟了,几次成功不见得以后永远成功。但为了确保航天员的安全,我们的目标就要定在‘永远成功’!”王永志告诉记者,“神五”留轨的轨道舱,预定是留轨半年,但快到半年的时候,它的供电却不足了,这就暴露了供电方面的一个薄弱点,“神六”在这方面进行了改善。

    另外,载人火箭和发射卫星的火箭是不一样的,震动大,人就会不舒服,震动越小,人越舒服。王永志说,这方面正在想方设法采取措施改进。在测控通信方面,为了能最大限度地跟踪飞船,特别是在返回的过程中确保跟踪,特地在国外加设了一个应急救援站。还有,为了能在飞船着陆后尽快地把航天员接到地面上,着陆场已将原来的以车辆为主改为以直升飞机为主。“这些举措的目的都是为了以后能够更圆满地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王永志说。
学习了,楼主。
向广大科研人员致敬,扬我国威,振兴中华!!
“成功了并不代表成熟了”。还应加大科研力度,继续努力!!!
努力!我的本职工作就是缴税。
不错,不错,又学新东西了。
扬我国威,振兴中华!!
很好,我们继续努力。
一步一步来!!多了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