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转篇奇文与同好共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9:56:41
<听说和香水国跳完舞后;五年内东亚某国某些方面性能足堪技压F-35的杀手锏隐身战机将横空出世(补充更新)>

天朝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要按(西方国家标准)2.5代,3.5代,4.5代来发展战机!(俄标3.5代,4.5代,5.5代)

倘若把欧州双风之流半隐身战机评为准四代;则美帝F/A-22可归类为前四代;考虑到天朝要真正开发出所谓四代机估计约在2020年前后,而等到天朝研制的所谓四代服役时须面对的已是现今F/A-22的进一步改型;所以天朝研制的所谓四代机的性能,实际上将瞄准F/A-22的进一步改型这类"后四代"!也就是西方国家标准4.5代!

在这所谓国产四代机(西方国家标准4.5代)之前,我们肯定会在10和11上发展起来3.5代~准四代的东西(西方国家标准,性能约略分别和F-16 Block60[及已提出方案的Block70].F/A-18EF.欧州双风之流战机相当)。

但是,包括10和11在内,我国现有各战机型号毕竟都未在研制之初即全盘考量大幅降低RCS的隐身设计!! 因此若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一种性能等级优于"准四代"(西标);且多方面性能足堪对抗F/A-22之类"前四代"战机(西标)[但仍有些方面较其逊色]的东东,如只在现有各战机型号上小改难以达成!
...要知道天朝研究隐身技术至少十几年啦! 中国研究出的隐身涂料/材料也已有好几代了,有兴趣者用GOOGLE查找"纳米吸波"和"隐身"就会有大量意外发现!!不过既然天朝现有的各战机型号都没有可以应用的(非隐身设计战机光是涂上隐身涂料收效不大,因为气动外型是决定RCS大小与能否隐身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家难道不觉得是不是天朝航空业界已到了该在这方面出点新成果的时候了吗?因为不可能等我们的所谓国产四代机(西方国家标准4.5代)出来才应用我国多年来在隐身方面的研究成果吧?
所以航空方面下面的一个惊喜应该就是--来款国产"真格的"隐身战机!!

前面 [其实不一定非要把注意力放到11B和10上……]一文讨论中有些军迷的猜测走入了误区...
谁说天朝要引进阵风(Rafale)战机啦!咱要的只是她的眼和脑(顶多加上心脏[发动机]{文后加:注}),至于阵风(Rafale)战机的机身,咱还看不上!
天朝当然不会花百亿美刀去大批进口阵风战机如此昂贵的型号和其配套武器设备。不过引进吸收香水国技术来改进研制我们自己的新型战机应该是条不错的路子。
香水国政府同意输出这些技术,磋商中的一篮子方案和附带的方案;咱天朝可是要赏赐他上百个亿美刀的......不过引进这些技术后,天朝要在真正开发出我们的所谓国产四代机(西方国家标准4.5代)之前,按照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作战需求,先行造出一种能填补10年战力缺口的过渡战机--也是杀手锏类的东西,足以在国土防空中抗衡F/A-22,甚至某些方面性能足堪技压F-35的东东,就不是梦啦!
现在我们的不足主要还是材料、器件这方面多,在飞豹和八爷改型与J-10及J-11B...等近二十年研制磨剑之后;我国在设计思想和气动、结构设计应该问题不太大了,只要引进香水国的一些先进技术,一些我们的弱项即可克服.迎在道路上的拦路虎将被扫除! 天朝引进的香水国技术--有电子技术,雷达技术,机载武器,发动机(或许)。。。另外,除了航空技术还有舰载设备及武器...

我们发展的这一个"全新型号"杀手锏过渡战机(虽然有很大可能也是在10或11的一些先进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估计整体差异已甚大,所以敝人倾向称之为"全新型号")!
据猜测似乎是:
(一).早期先降低4S中要求的不开加力超巡能力标准(将来再实施发动机改进升级乃至换发实现更高速度的不开加力超巡) ;
(二).早期略微降低"高机动性"要求(将来再换装矢量推进发动机[矢量喷管]实现更优异持续超音速机动.更优异亞音速高机动 [包括过失速机动和敏捷性...等] {文后加:注}) ;
(三).不要求早期一定需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可能先用无源相控阵雷达;将来再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
(四).但却是一开始就要求大力降低RCS的----一款隐身性能极为出众的过渡型号。



注:
(1).关于香水国的发动机;我们不见得要!即使要,似乎M-88-2比较现实...最先进的M-88-3并非香水国不愿意或不会提供,但因为M-88-3是发展中的东西;咱若想要,香水国肯定会要咱们花大钱参与研制....且研制期程时间上是个问题...而且老实说....即使是香水国愿意提供M88-3给我们,我们也不一定会要;因为欧洲某国(猜测是德意志友人)已经说好给了更好技术的东东啦! 加上天朝最近又已同俄罗斯著名的飞机发动机制造企业科里莫夫工厂签署了一项合作备忘录。双方决定联合研发、生产和制造飞机和直升机所用的发动机。
其中"飞机发动机"方面可能包括RD-93的技术和部分RD-133及RD-333的技术!
天朝研制中的CJ2000的水平要远高于M-88-2/3;但原本有个问题是--CJ2000的成果早先据说约莫要2015年才能定型并批量生产;似乎5~7年内期待使用它还不现实,有时间上能否赶上的问题....)....但天朝推比十的中推项目若吸收点欧洲某国(猜测是德意志友人)给的那东东的技术或是再加进点毛子的RD333的技术;则非常可能会提前完成!(当然是否用RD333的技术此点有待商榷,毕竟RD333仍只是从推比8改进过来的推比10的中推,而理论上,天朝CJ2000原先借鉴P2000要比其更先进的多,但技术终归是多多益善,且时间与现实问题或许迫使我们做些取舍;毕竟先搞出来再说,其他的问题日后再做大改动吧!)。......不过,若是两条腿走路;在价格能接受范围内,引进香水国技术后,基于M-88-2型之上再自行研改也是种选择,M-88-2型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这款中推还是很先进的........引进这款发动机再予以改进......装在咱发展的舰载机还是可以的.......毕竟人家原先就装于阵风舰载型。

(2).
<A>.近距空战是空战最基本形式,在早期空战中几乎是唯一形式。在中程武器出现之后,空战形式虽有不少变化,但近距空战仍不可避免。

由于未来的空战环境,特别是电子战软杀伤环境的变化,将使得超视距空战的作用遭到抑制,被动雷达的出现,会使在“先敌发现、先敌发射”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大”雷达,更易在尚未发现敌人之前就暴露自己,而电子战的强有力杀伤,又使“大”雷达被压制到一个非常小的发现距离上,而使“超视距”失效。如果对抗双方均采用这样一种对抗策略和技术,将使空战最终还是以近距格斗解决问题。

因此,未来空战仍将是远距空战与近距空战并存,对下一代战斗机来说,超视距空战能力和近距超机动能力同等重要。

每一次新的技术和新一代战斗机的出现,都会与此相应地出现一些新的著名战斗动作。

对应于第一、二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有名的机动动作为高摇—摇和低摇—摇。这些动作是朝鲜战争期间由我国志愿军空军创造,而由美国空军命名的。它们实际上就是“角点”性能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获得占位优势。

对应于第三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有名的机动动作为“伊默曼”(Immelman)。它实际上就是高摇—摇的进一步发展,其本质还是对“角点”性能的应用,只是由于第三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的“角点”性能更为优势,因此,“伊默曼”的瞬时转弯性能比第二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的好。

随着新一代战斗机近距空战可进入失速区进行机动,在战术应用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战术动作,其中最有名的动作为:“赫伯斯特”(Herbst)机动。它的过程与高摇—摇和“伊默曼”相似,不同的是前两者追求的最佳转弯点是“角点”,而后者追求的是失速区域的转弯,它的转弯性能比前者又要优越得多。

为了实现过失速机动,必须采用推力矢量技术,由于飞机采用推力矢量,除了实现过失速机动以外,还带来其他一些机动性能的实现和改善,


超常规机动技术核心是过失速机动和敏捷性:共包括1.过失速机动:迅速占位和摆脱对手;2.敏捷性:使飞机航迹和姿态的变化响应更快;3.航迹—姿态解耦:迎头不能用导弹攻击时扩大炮的攻击区域和提供规避机动;4.高减速性:使超音速远距空战的飞机尽快减速进入近距空战取得占位优势;5.负载荷机动:迎头攻击时提高生存率。

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二重性,过失速机动的优势是飞机的转弯性能十分优越,但弱点就是在过失速区域它的速度和动能非常小,由此我们可以研究与之对抗的策略。


对于一个典型的过失速机动的战术设想

不具备过失速能力的一方在与有此能力的一方进行的对抗中,机动的前期可按对手特别想要你作的动作去机动,即作水平机动,其目的就是要诱使对方采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当对手进入过失速大迎角状态时,此时它处于转弯最佳点,这时无论你向那一个方向转都无法摆脱,但这个时候它有两个弱点:1)机头还未转向,因而尚未指向你;2)速度和动能很小,除了可作转弯机动以外,它必须在掉头以后恢复姿态,俯冲获得速度和动能,此时它无论如何是无法拉起的,因此你可以在它已到达过失速点、但尚未掉头之际作一个急剧的垂直机动,有可能摆脱对手的攻击。

以上讨论的过失速机动优势主要表现在一对一的双机相斗中,而实际空战中常以多机编队进行,如不具有过失速机动能力的一方认真研究在新的空战环境中编队间隔、前后距离和正确选用武器,那么采用过失速机动技术的一方有可能更具危险性。因此在未来近距空战中如何采用和反击过失速机动战术,相信是各国空军都感兴趣的课题。

超常规机动技术除了用于新一代战斗机外,它完全可以用于现役第三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的改型,只要这种战斗机具有优越的大迎角空气动力和进气道性能、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而发动机又实现了转向喷管。实际上有些俄国标准第四代战斗机和西方国家标准第三代战斗机已具备前两个条件,能否改成,关键是要拿到转向喷管技术。

当然啦!现代化HMS与HMD搭配可大离轴角锁定发射的新一代红外热成象制导近距空空导弹的服役;可能使长年沿袭下来的常规近距空战格斗概念完全改观! 但当双方配备相当情况下,战机平台的高机动性优劣或仍是左右近距空战胜负的要件之ㄧ!


<B.>超视距空战一般指在飞行员目视距离外发射导弹攻击目标,因此采用中程空空导弹和远程空空导弹都属于超视距范畴。其优点是在速度比选择恰当时能对目标实施 360° 的全向攻击,明显地扩大了攻击区;由于可以从目标前半球超视距攻击,从而将拦截线外推,提高了保卫目标的安全性;在机载武器、火控较先进的条件下或通信指挥等信息保障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具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优点,从而提高了进攻飞机的空战优势。

但是早期的中程空空武器系统战果并不理想,以越南战争为例,其击毁概率不到 7%,比理论值整整低了一个数量级。究其原因,主要是导弹及武器火控系统不够理想。

航空技术的进步使得中程武器系统日趋成熟,在海湾战争中 AIM-7 导弹取得了较好的战绩。据资料报道命中率已达 70% 左右。在科索沃和之后的伊拉克战争中,超视距空战逐渐增加,AIM-120取得了优越战绩。然而这几场战争毕竟是作战双方力量极不对等,弱势一方的战机多属老旧,其先进战机数量非常有限,自是难以用电子战或高机动脱锁...等诸多可用手段来应对视距外空空导弹的攻击! 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如作战双方在空战中都采取积极主动的战术,命中率可能要低一些。


其实各国军方或武器厂家公布的各种导弹之最大有效射程只是推估值/广告用词/带有欺敌嫌疑的半真半假数据,不能看作不变的真理,且即便是公开的数据,在国内外不同的军事杂誌与军武传媒的报道里也互有差异,MICA的最大有效射程有40km, 50km, 60km, 67km乃至80km之说; 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7M的最大射程号称100km,有效射程约40~45km; AIM-7M对外声称的最大射程100km看似大于AIM-120的理论射程,但是根据美方公布的导弹有效射程包线比较图,AIM-120的有效射程又是AIM-7M的1.25倍(不用中途数据链更新制导)至2.5倍(使用中途数据链更新制导)!
AIM-120演化史如下:
AIM-120A --> AIM-120B --> AIM-120C --> AIM-120 C4 --> AIM-120 C5 (2001年 )--> AIM-120 C6 (2003年 ) --> AIM-120 C7 (2004年 )--> AIM-120D (2008年 ) --> AIM-120 D2? (2012年 ?)
AIM-120系列从A/B/C/C4至C5型公开之最大有效射程则有50~75km之类种种说法; AIM-120C5型导弹具有之前同系列导弹所不具有的大离轴角发射能力(英文缩写为hobs)。hobs技术使得导弹能够突破导引头万向节的方向调节限制,以更大的离轴角飞向目标。AIM-120 C6 型主要为加强对付巡航导弹能力而发展(据信可能暂专配用于F/A-22之上,生产数量有限),从C4之后,据信AIM-120导弹的有效射程代代提升,据美帝空军飞行员与海航飞行员的说法,目前最新型号AIM-120(C5~C7)的有效射程早已到达战机不换装AESA雷达就无法充分发挥的地步,但是美帝基于保密之故,对外宣称的AIM-120之射程数字几乎从AIM-120A以来就没变过 !

紧随C5型之后于2004年下半年走上生产线的另外一种改型是AIM-120C-7,AIM-120C7系在「批量生产前性能提升」(Preplanned Product Improvement,P3I) 第三阶段计画中完成研发。
2003年9月26日,美国雷声公司宣布,改进型中程空空导弹首先在八月十九日,于英格利试验场进行的一项试验中,成功拦截一枚全尺寸标靶,展示了该型导弹对抗近实战电子攻击的能力。而在九月六日进行的另一项试验中,该型导弹在白沙试验场,再度直接命中一枚缩尺标靶,象征该型导弹对抗新一代、运用复合式电战技术之目标的能力已经成熟。

AIM-120C7构型采用了新型的商用处理器,并改进了系统软件及雷达信号处理数据链,使该型导弹对抗电子攻击的能力大幅提升。
AIM-120C7由于采用了紧凑化的制导系统,制导舱段的长度缩短了15厘米,导弹得以换装一台长度更长,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大大提高了飞行机动性和有效射程。此外,更新的AIM-120C8也即将于2005年初从幕后走向前台。这项由美国海军主导,旨在提升AIM-120压制远距离空中目标能力的升级计划将为该家族增添第4个成员--AIM-120D。AIM-120D将安装一条双向数据链路,使得其更好地与AESA雷达进行通信。此外,导弹的射程也将比AIM-120C大为提高。根据预定的计划,AIM-120D将在2006财年开始小批量生产,2008财年装备美国海军航空部队。

然而实战时的射程又是如何呢?
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7M的最大射程号称100km,有效射程约40~45km; 但以色列空军累积多年使用的经验后告诫其飞行员:”请于距离敌机16km之内再开火, 以免平白浪费你手中的麻雀导弹..........”
美国空军使用AIM-120杀敌的最远射程记录从未超过30km(其至今实战纪录击落敌机的射程距离, 介于10~30km之间)!
美帝海航雄猫战机挂载的不死鸟(或译"凤凰")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号称165km, 但是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某次空战中,面对全力逃逸的米格21,美帝雄猫战机一度逼近其至距离40km范围内还是没法发射手中的不死鸟空空导弹,因为不死鸟空空导弹的动态射程包线此时仍无法笼罩发足狂奔的米格21!!
由此可知最大射程并不代表实战有效射程,除导弹性能外,还得考虑敌我动态与双方战机飞行性能, 雷达, SA与电战等诸多变因,问题就更加复杂多变了!...且就算同样的AIM-120系列导弹,在可超音速巡航又具备AESA雷达的F/A-22上使用时的最大有效射程可以是在F-16系列上使用的1.5倍以上!
另外,比较现有各款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并无多大意义!!
目前BVRAAM的实战有效射程限制关键之一,仍是在于战机雷达在实战状态下对敌机的有效锁定距离; 老美空军飞行员和老美海航飞行员均曾分别声称:”在F-15C与F/A-18E/F全面用AESA雷达取代原有雷达配备(AN/APG-63与AN/APG-73)以前,AMRAAM的有效射程在大多实战状况下还超过战机雷达有效侦测锁定距离”,因此纯粹追求导弹更长的理论射程几可说是无意义可言,也需战机机载雷达的性能跟的上才有实质意义 !

其次,目前BVRAAM的实战有效射程限制关键之二是--除欧洲流星这一类属于未来式的冲压发动机推进的蛋蛋之外,现存各款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的"无法逃逸区域"最远都只在载机前方35~45km范围以内,相去不远!面对高机动先进战机,BVR实战有效射程难以突破40余km,是这一代使用不懂得节约燃料道理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各款BVRAAM共通的问题! 某位美帝战机飞行员有句名言:”这世界上尚不存在距离四十km外还闪不掉的AAM”!



发射后不管导弹使载机发射导弹后很短一段时间即可机动脱离或开始攻击下一个目标(当然,如果以数据链为导弹进行数据更新,可使其射程得以较好发挥! 如真的射后不管;仅靠惯导[乃至用上GPS]+中程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自身的雷达,则其射程将非常有限),避免了前面所述的长时间不能做大机动的缺点,提高了自身安全性和作战有效性。但如果作战双方均已装备发射后不管导弹,在双方没有隐身能力差距情况下,那么雷达等综合传感器之作用距离远和导弹射程大的一方具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优势。可是应该注意到,如果雷达武器指标较低的另一方在被击中之前也已发射了发射后不管导弹,尽管载机已被击中,飞行中的导弹仍可能击中对手。因此,他们之间有可能只是被击中的时间有几秒至十几秒的差异,但结局却有同归于尽的可能性。


战斗机发展历程中技术与战术的关系


作战双方在超音速情况下实施了首次迎头超视距攻击后,是否一定转为亚音速近距空战甚至过失速的近距格斗,主要取决于双方对下一步的决心。只要一方不打算开展格斗并继续以超音速飞向目标,近距空战就很难展开,这与执行的作战任务关系密切。

超视作战之后接着就是近距格斗的理论在实践上或多机协同作战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基本规律是:在亚音速高机动近距格斗中(包括过失速机动中),任何一方不能坚持而提前退出,将意味着失败被击落,而在超音速迎面战斗中,任何一方不想进行超视距空战后的第二回合空战(即近距空战格斗),则近距空战就不大可能发生。

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的中程空空导弹可按选定次序攻击某空域一定范围的空中多个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一次出击的攻击成功概率。这种能力尤其对于执行全球战略,向海外派驻部队的国家更为重要,因为不管这个国家拥有多少战斗机,他向海外热点地区前线基地派驻的飞机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以少胜多、以质取胜是这类国家一贯追求的方针,相比之下,防御战略的国家可以调集较多的飞机从不同基地投入战斗,如果他们从不同方位发射一枚或更多导弹击中一个目标也是胜利,因此虽然这些国家也在追求多目标攻击能力,但和进攻性国家相比,迫切程度有所不同。

远程空—空导弹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甚至更紧密地与战略思想及作战模式相关联。战略进攻型国家向海外派遣的空中力量,由于不可能得到地面雷达、指挥系统的良好保障,所以必须依靠预警机,而远程导弹将构成对预警机的主要威胁。

相反,本土的防御性作战,其 C4I SR 系统将主要依靠遍布本土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来保障,只要该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措施和余度,C4I SR 便有保障,装备预警机,也只是起补充和辅助作用,因此预警机被击落,不大会引起战斗发生本质的变化。


根据计算,当预警机在预警雷达 350 公里以远发现来袭战斗机、而来袭战斗机正以超音速进入时,预警机可实施规避并通知己方的护航机实施拦截。若己方战斗机装备有 180~200 千米射程以上的远程空—空导弹时,则它们可以在护航机拦截线之外先敌发射远程导弹,然后机动脱离。考虑到此为最佳发射距离,因此远程空—空导弹射程最好大于 250 千米,300~400 千米射程则更为理想。

远程武器系统若依靠载机本身雷达发射电磁波搜索和跟踪目标,不但技术上难度大而且过早暴露自己,于技术上和战术上都是不利的。实际上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为预警机雷达总是要工作的,因此截击机可以被动采集预警机信号,例如利用机上雷达接收机、雷达告警系统、机间数据传输系统等,采集、解算、比较预警机参数并实施攻击。远程空—空导弹采用反辐射被动接收信号加末端主动制导或红外被动制导等复合制导方式。

这种大射程的远程空—空导弹除攻击预警机外,也可攻击电子战飞机及包括战斗机在内的一切不保持电磁静默飞机。

反辐射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有可能使空战发生重大变化。如前所述当双方都具有这种能力时,不管哪方指标先进都可能同归于尽,而且谁先开机可能意味着谁先遭到攻击,这就迫使双方采用电磁静默接敌,因此使飞机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有可能从近距空战开始。

实际上在中程空—空武器系统作战原理的基础上可以有多种发展和战术上的发挥。这些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主要取决于作战要求。例如少量战斗机雷达开机搜索接敌,而另一些飞机雷达不开机,编队前进。雷达开机的战斗机发现目标后,将多目标参数利用空—空数据传输系统传给不开机的编队友机。这些不开机的战斗机保持无线电静默下共享被跟踪目标数据,从不同方向隐蔽接敌,到达一定距离后发起突然攻击。

这些飞机既可以是同一型号的战斗机,也可以是带有不同探测器的飞机组合,或者是高性能雷达的战斗机和雷达性能不太先进的战斗机,甚至是没有雷达的战斗机组合搭配,既发挥了战术上攻击的突然性,也发挥了一批性能水平不够先进的飞机的作用,提高整体作战效能。这种战术可以称为“虎加狼群”战术。

为了在超视距空战中保持电磁静默,也可以采用机载雷达不发射电磁波而只接收对方雷达波并通过机上的电子战系统以及机上计算机存储的数据库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目标的方位、距离,在最合适时刻雷达开机并迅速发射武器。

当然,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正确应用是无止境的,一种新的武器的出现总有新的战术应用方法和新的对付办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术,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计划。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前进。


(3).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4年5月26日的旧报道;美空军计画在2005年年底之前完成两个猛禽作战中队的组建,并拟定了猛禽能力路线图,到2013年,将总共有277架猛禽投入使用。 (虽然随着伊拉克战争导致资金紧张;F/A-22项目国会允许的拨款供批量生产数量的一变再变;美国空军今年已表示这些改进计画可能提前实施,但还是颇值得参考)

据美空军官员称,美空军计画分三个批次--批次20(Block 20)、批次30(Block 30)和批次40(Block 40)提升和配备猛禽战机。而目前正处在交机阶段的Block 10猛禽主要只是在用于作战适用性试验和训练。

Block 10猛禽具有抵御飞机和巡航导弹的能力,并具有在亚音速下投掷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能力。

Block 20猛禽,也称为全球攻击基本型,武器系统软件将经过改进,可以在超音速速度下投掷JDAM。美空军大约共会配置50架(两个中队)Block 20猛禽。

Block 30猛禽,称为全球攻击增强型,将配备具有高分辨解析率的第四代合成孔径雷达,从而增强飞机的全天候对地攻击能力,另外还将配备对应Link 16之数据总线,开始时只能接收外界数据,之后将具有发送数据的能力。美空军大约共会配置90架Block 30猛禽。

Block 40猛禽,分成两个发展型,即全球攻击完全型(Global Strike Full)和情报、监视和侦察型。美空军大约配置120架Block 40猛禽。该型战机将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作战模式,其机载电脑将采用第四代先进电脑处理器。另外还将加装低可探测的外挂油箱以增加飞机的航程,随着空射导弹的发展,还将配备新的机载导弹。<听说和香水国跳完舞后;五年内东亚某国某些方面性能足堪技压F-35的杀手锏隐身战机将横空出世(补充更新)>

天朝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我们要按(西方国家标准)2.5代,3.5代,4.5代来发展战机!(俄标3.5代,4.5代,5.5代)

倘若把欧州双风之流半隐身战机评为准四代;则美帝F/A-22可归类为前四代;考虑到天朝要真正开发出所谓四代机估计约在2020年前后,而等到天朝研制的所谓四代服役时须面对的已是现今F/A-22的进一步改型;所以天朝研制的所谓四代机的性能,实际上将瞄准F/A-22的进一步改型这类"后四代"!也就是西方国家标准4.5代!

在这所谓国产四代机(西方国家标准4.5代)之前,我们肯定会在10和11上发展起来3.5代~准四代的东西(西方国家标准,性能约略分别和F-16 Block60[及已提出方案的Block70].F/A-18EF.欧州双风之流战机相当)。

但是,包括10和11在内,我国现有各战机型号毕竟都未在研制之初即全盘考量大幅降低RCS的隐身设计!! 因此若想要更进一步发展一种性能等级优于"准四代"(西标);且多方面性能足堪对抗F/A-22之类"前四代"战机(西标)[但仍有些方面较其逊色]的东东,如只在现有各战机型号上小改难以达成!
...要知道天朝研究隐身技术至少十几年啦! 中国研究出的隐身涂料/材料也已有好几代了,有兴趣者用GOOGLE查找"纳米吸波"和"隐身"就会有大量意外发现!!不过既然天朝现有的各战机型号都没有可以应用的(非隐身设计战机光是涂上隐身涂料收效不大,因为气动外型是决定RCS大小与能否隐身的重要一环)!!因此大家难道不觉得是不是天朝航空业界已到了该在这方面出点新成果的时候了吗?因为不可能等我们的所谓国产四代机(西方国家标准4.5代)出来才应用我国多年来在隐身方面的研究成果吧?
所以航空方面下面的一个惊喜应该就是--来款国产"真格的"隐身战机!!

前面 [其实不一定非要把注意力放到11B和10上……]一文讨论中有些军迷的猜测走入了误区...
谁说天朝要引进阵风(Rafale)战机啦!咱要的只是她的眼和脑(顶多加上心脏[发动机]{文后加:注}),至于阵风(Rafale)战机的机身,咱还看不上!
天朝当然不会花百亿美刀去大批进口阵风战机如此昂贵的型号和其配套武器设备。不过引进吸收香水国技术来改进研制我们自己的新型战机应该是条不错的路子。
香水国政府同意输出这些技术,磋商中的一篮子方案和附带的方案;咱天朝可是要赏赐他上百个亿美刀的......不过引进这些技术后,天朝要在真正开发出我们的所谓国产四代机(西方国家标准4.5代)之前,按照我们自己的思想和作战需求,先行造出一种能填补10年战力缺口的过渡战机--也是杀手锏类的东西,足以在国土防空中抗衡F/A-22,甚至某些方面性能足堪技压F-35的东东,就不是梦啦!
现在我们的不足主要还是材料、器件这方面多,在飞豹和八爷改型与J-10及J-11B...等近二十年研制磨剑之后;我国在设计思想和气动、结构设计应该问题不太大了,只要引进香水国的一些先进技术,一些我们的弱项即可克服.迎在道路上的拦路虎将被扫除! 天朝引进的香水国技术--有电子技术,雷达技术,机载武器,发动机(或许)。。。另外,除了航空技术还有舰载设备及武器...

我们发展的这一个"全新型号"杀手锏过渡战机(虽然有很大可能也是在10或11的一些先进技术上发展起来的;但估计整体差异已甚大,所以敝人倾向称之为"全新型号")!
据猜测似乎是:
(一).早期先降低4S中要求的不开加力超巡能力标准(将来再实施发动机改进升级乃至换发实现更高速度的不开加力超巡) ;
(二).早期略微降低"高机动性"要求(将来再换装矢量推进发动机[矢量喷管]实现更优异持续超音速机动.更优异亞音速高机动 [包括过失速机动和敏捷性...等] {文后加:注}) ;
(三).不要求早期一定需上有源相控阵雷达(可能先用无源相控阵雷达;将来再换装有源相控阵雷达);
(四).但却是一开始就要求大力降低RCS的----一款隐身性能极为出众的过渡型号。



注:
(1).关于香水国的发动机;我们不见得要!即使要,似乎M-88-2比较现实...最先进的M-88-3并非香水国不愿意或不会提供,但因为M-88-3是发展中的东西;咱若想要,香水国肯定会要咱们花大钱参与研制....且研制期程时间上是个问题...而且老实说....即使是香水国愿意提供M88-3给我们,我们也不一定会要;因为欧洲某国(猜测是德意志友人)已经说好给了更好技术的东东啦! 加上天朝最近又已同俄罗斯著名的飞机发动机制造企业科里莫夫工厂签署了一项合作备忘录。双方决定联合研发、生产和制造飞机和直升机所用的发动机。
其中"飞机发动机"方面可能包括RD-93的技术和部分RD-133及RD-333的技术!
天朝研制中的CJ2000的水平要远高于M-88-2/3;但原本有个问题是--CJ2000的成果早先据说约莫要2015年才能定型并批量生产;似乎5~7年内期待使用它还不现实,有时间上能否赶上的问题....)....但天朝推比十的中推项目若吸收点欧洲某国(猜测是德意志友人)给的那东东的技术或是再加进点毛子的RD333的技术;则非常可能会提前完成!(当然是否用RD333的技术此点有待商榷,毕竟RD333仍只是从推比8改进过来的推比10的中推,而理论上,天朝CJ2000原先借鉴P2000要比其更先进的多,但技术终归是多多益善,且时间与现实问题或许迫使我们做些取舍;毕竟先搞出来再说,其他的问题日后再做大改动吧!)。......不过,若是两条腿走路;在价格能接受范围内,引进香水国技术后,基于M-88-2型之上再自行研改也是种选择,M-88-2型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这款中推还是很先进的........引进这款发动机再予以改进......装在咱发展的舰载机还是可以的.......毕竟人家原先就装于阵风舰载型。

(2).
<A>.近距空战是空战最基本形式,在早期空战中几乎是唯一形式。在中程武器出现之后,空战形式虽有不少变化,但近距空战仍不可避免。

由于未来的空战环境,特别是电子战软杀伤环境的变化,将使得超视距空战的作用遭到抑制,被动雷达的出现,会使在“先敌发现、先敌发射”这样一个指导思想下发展起来的“大”雷达,更易在尚未发现敌人之前就暴露自己,而电子战的强有力杀伤,又使“大”雷达被压制到一个非常小的发现距离上,而使“超视距”失效。如果对抗双方均采用这样一种对抗策略和技术,将使空战最终还是以近距格斗解决问题。

因此,未来空战仍将是远距空战与近距空战并存,对下一代战斗机来说,超视距空战能力和近距超机动能力同等重要。

每一次新的技术和新一代战斗机的出现,都会与此相应地出现一些新的著名战斗动作。

对应于第一、二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有名的机动动作为高摇—摇和低摇—摇。这些动作是朝鲜战争期间由我国志愿军空军创造,而由美国空军命名的。它们实际上就是“角点”性能的应用,主要是用于获得占位优势。

对应于第三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有名的机动动作为“伊默曼”(Immelman)。它实际上就是高摇—摇的进一步发展,其本质还是对“角点”性能的应用,只是由于第三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的“角点”性能更为优势,因此,“伊默曼”的瞬时转弯性能比第二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的好。

随着新一代战斗机近距空战可进入失速区进行机动,在战术应用上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战术动作,其中最有名的动作为:“赫伯斯特”(Herbst)机动。它的过程与高摇—摇和“伊默曼”相似,不同的是前两者追求的最佳转弯点是“角点”,而后者追求的是失速区域的转弯,它的转弯性能比前者又要优越得多。

为了实现过失速机动,必须采用推力矢量技术,由于飞机采用推力矢量,除了实现过失速机动以外,还带来其他一些机动性能的实现和改善,


超常规机动技术核心是过失速机动和敏捷性:共包括1.过失速机动:迅速占位和摆脱对手;2.敏捷性:使飞机航迹和姿态的变化响应更快;3.航迹—姿态解耦:迎头不能用导弹攻击时扩大炮的攻击区域和提供规避机动;4.高减速性:使超音速远距空战的飞机尽快减速进入近距空战取得占位优势;5.负载荷机动:迎头攻击时提高生存率。

当然,任何事情都具有二重性,过失速机动的优势是飞机的转弯性能十分优越,但弱点就是在过失速区域它的速度和动能非常小,由此我们可以研究与之对抗的策略。


对于一个典型的过失速机动的战术设想

不具备过失速能力的一方在与有此能力的一方进行的对抗中,机动的前期可按对手特别想要你作的动作去机动,即作水平机动,其目的就是要诱使对方采用过失速机动动作。当对手进入过失速大迎角状态时,此时它处于转弯最佳点,这时无论你向那一个方向转都无法摆脱,但这个时候它有两个弱点:1)机头还未转向,因而尚未指向你;2)速度和动能很小,除了可作转弯机动以外,它必须在掉头以后恢复姿态,俯冲获得速度和动能,此时它无论如何是无法拉起的,因此你可以在它已到达过失速点、但尚未掉头之际作一个急剧的垂直机动,有可能摆脱对手的攻击。

以上讨论的过失速机动优势主要表现在一对一的双机相斗中,而实际空战中常以多机编队进行,如不具有过失速机动能力的一方认真研究在新的空战环境中编队间隔、前后距离和正确选用武器,那么采用过失速机动技术的一方有可能更具危险性。因此在未来近距空战中如何采用和反击过失速机动战术,相信是各国空军都感兴趣的课题。

超常规机动技术除了用于新一代战斗机外,它完全可以用于现役第三代战斗机(西方国家标准)的改型,只要这种战斗机具有优越的大迎角空气动力和进气道性能、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而发动机又实现了转向喷管。实际上有些俄国标准第四代战斗机和西方国家标准第三代战斗机已具备前两个条件,能否改成,关键是要拿到转向喷管技术。

当然啦!现代化HMS与HMD搭配可大离轴角锁定发射的新一代红外热成象制导近距空空导弹的服役;可能使长年沿袭下来的常规近距空战格斗概念完全改观! 但当双方配备相当情况下,战机平台的高机动性优劣或仍是左右近距空战胜负的要件之ㄧ!


<B.>超视距空战一般指在飞行员目视距离外发射导弹攻击目标,因此采用中程空空导弹和远程空空导弹都属于超视距范畴。其优点是在速度比选择恰当时能对目标实施 360° 的全向攻击,明显地扩大了攻击区;由于可以从目标前半球超视距攻击,从而将拦截线外推,提高了保卫目标的安全性;在机载武器、火控较先进的条件下或通信指挥等信息保障条件较好的情况下,具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优点,从而提高了进攻飞机的空战优势。

但是早期的中程空空武器系统战果并不理想,以越南战争为例,其击毁概率不到 7%,比理论值整整低了一个数量级。究其原因,主要是导弹及武器火控系统不够理想。

航空技术的进步使得中程武器系统日趋成熟,在海湾战争中 AIM-7 导弹取得了较好的战绩。据资料报道命中率已达 70% 左右。在科索沃和之后的伊拉克战争中,超视距空战逐渐增加,AIM-120取得了优越战绩。然而这几场战争毕竟是作战双方力量极不对等,弱势一方的战机多属老旧,其先进战机数量非常有限,自是难以用电子战或高机动脱锁...等诸多可用手段来应对视距外空空导弹的攻击! 因此,我们可以想见,如作战双方在空战中都采取积极主动的战术,命中率可能要低一些。


其实各国军方或武器厂家公布的各种导弹之最大有效射程只是推估值/广告用词/带有欺敌嫌疑的半真半假数据,不能看作不变的真理,且即便是公开的数据,在国内外不同的军事杂誌与军武传媒的报道里也互有差异,MICA的最大有效射程有40km, 50km, 60km, 67km乃至80km之说; 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7M的最大射程号称100km,有效射程约40~45km; AIM-7M对外声称的最大射程100km看似大于AIM-120的理论射程,但是根据美方公布的导弹有效射程包线比较图,AIM-120的有效射程又是AIM-7M的1.25倍(不用中途数据链更新制导)至2.5倍(使用中途数据链更新制导)!
AIM-120演化史如下:
AIM-120A --> AIM-120B --> AIM-120C --> AIM-120 C4 --> AIM-120 C5 (2001年 )--> AIM-120 C6 (2003年 ) --> AIM-120 C7 (2004年 )--> AIM-120D (2008年 ) --> AIM-120 D2? (2012年 ?)
AIM-120系列从A/B/C/C4至C5型公开之最大有效射程则有50~75km之类种种说法; AIM-120C5型导弹具有之前同系列导弹所不具有的大离轴角发射能力(英文缩写为hobs)。hobs技术使得导弹能够突破导引头万向节的方向调节限制,以更大的离轴角飞向目标。AIM-120 C6 型主要为加强对付巡航导弹能力而发展(据信可能暂专配用于F/A-22之上,生产数量有限),从C4之后,据信AIM-120导弹的有效射程代代提升,据美帝空军飞行员与海航飞行员的说法,目前最新型号AIM-120(C5~C7)的有效射程早已到达战机不换装AESA雷达就无法充分发挥的地步,但是美帝基于保密之故,对外宣称的AIM-120之射程数字几乎从AIM-120A以来就没变过 !

紧随C5型之后于2004年下半年走上生产线的另外一种改型是AIM-120C-7,AIM-120C7系在「批量生产前性能提升」(Preplanned Product Improvement,P3I) 第三阶段计画中完成研发。
2003年9月26日,美国雷声公司宣布,改进型中程空空导弹首先在八月十九日,于英格利试验场进行的一项试验中,成功拦截一枚全尺寸标靶,展示了该型导弹对抗近实战电子攻击的能力。而在九月六日进行的另一项试验中,该型导弹在白沙试验场,再度直接命中一枚缩尺标靶,象征该型导弹对抗新一代、运用复合式电战技术之目标的能力已经成熟。

AIM-120C7构型采用了新型的商用处理器,并改进了系统软件及雷达信号处理数据链,使该型导弹对抗电子攻击的能力大幅提升。
AIM-120C7由于采用了紧凑化的制导系统,制导舱段的长度缩短了15厘米,导弹得以换装一台长度更长,推力更大的火箭发动机,大大提高了飞行机动性和有效射程。此外,更新的AIM-120C8也即将于2005年初从幕后走向前台。这项由美国海军主导,旨在提升AIM-120压制远距离空中目标能力的升级计划将为该家族增添第4个成员--AIM-120D。AIM-120D将安装一条双向数据链路,使得其更好地与AESA雷达进行通信。此外,导弹的射程也将比AIM-120C大为提高。根据预定的计划,AIM-120D将在2006财年开始小批量生产,2008财年装备美国海军航空部队。

然而实战时的射程又是如何呢?
半主动雷达制导的AIM-7M的最大射程号称100km,有效射程约40~45km; 但以色列空军累积多年使用的经验后告诫其飞行员:”请于距离敌机16km之内再开火, 以免平白浪费你手中的麻雀导弹..........”
美国空军使用AIM-120杀敌的最远射程记录从未超过30km(其至今实战纪录击落敌机的射程距离, 介于10~30km之间)!
美帝海航雄猫战机挂载的不死鸟(或译"凤凰")空空导弹的最大射程号称165km, 但是在第一次海湾战争期间,某次空战中,面对全力逃逸的米格21,美帝雄猫战机一度逼近其至距离40km范围内还是没法发射手中的不死鸟空空导弹,因为不死鸟空空导弹的动态射程包线此时仍无法笼罩发足狂奔的米格21!!
由此可知最大射程并不代表实战有效射程,除导弹性能外,还得考虑敌我动态与双方战机飞行性能, 雷达, SA与电战等诸多变因,问题就更加复杂多变了!...且就算同样的AIM-120系列导弹,在可超音速巡航又具备AESA雷达的F/A-22上使用时的最大有效射程可以是在F-16系列上使用的1.5倍以上!
另外,比较现有各款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的最大有效射程并无多大意义!!
目前BVRAAM的实战有效射程限制关键之一,仍是在于战机雷达在实战状态下对敌机的有效锁定距离; 老美空军飞行员和老美海航飞行员均曾分别声称:”在F-15C与F/A-18E/F全面用AESA雷达取代原有雷达配备(AN/APG-63与AN/APG-73)以前,AMRAAM的有效射程在大多实战状况下还超过战机雷达有效侦测锁定距离”,因此纯粹追求导弹更长的理论射程几可说是无意义可言,也需战机机载雷达的性能跟的上才有实质意义 !

其次,目前BVRAAM的实战有效射程限制关键之二是--除欧洲流星这一类属于未来式的冲压发动机推进的蛋蛋之外,现存各款雷达制导中程空空导弹的"无法逃逸区域"最远都只在载机前方35~45km范围以内,相去不远!面对高机动先进战机,BVR实战有效射程难以突破40余km,是这一代使用不懂得节约燃料道理的固体火箭发动机推进的各款BVRAAM共通的问题! 某位美帝战机飞行员有句名言:”这世界上尚不存在距离四十km外还闪不掉的AAM”!



发射后不管导弹使载机发射导弹后很短一段时间即可机动脱离或开始攻击下一个目标(当然,如果以数据链为导弹进行数据更新,可使其射程得以较好发挥! 如真的射后不管;仅靠惯导[乃至用上GPS]+中程雷达制导空空导弹自身的雷达,则其射程将非常有限),避免了前面所述的长时间不能做大机动的缺点,提高了自身安全性和作战有效性。但如果作战双方均已装备发射后不管导弹,在双方没有隐身能力差距情况下,那么雷达等综合传感器之作用距离远和导弹射程大的一方具有先敌发现先敌发射的优势。可是应该注意到,如果雷达武器指标较低的另一方在被击中之前也已发射了发射后不管导弹,尽管载机已被击中,飞行中的导弹仍可能击中对手。因此,他们之间有可能只是被击中的时间有几秒至十几秒的差异,但结局却有同归于尽的可能性。


战斗机发展历程中技术与战术的关系


作战双方在超音速情况下实施了首次迎头超视距攻击后,是否一定转为亚音速近距空战甚至过失速的近距格斗,主要取决于双方对下一步的决心。只要一方不打算开展格斗并继续以超音速飞向目标,近距空战就很难展开,这与执行的作战任务关系密切。

超视作战之后接着就是近距格斗的理论在实践上或多机协同作战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基本规律是:在亚音速高机动近距格斗中(包括过失速机动中),任何一方不能坚持而提前退出,将意味着失败被击落,而在超音速迎面战斗中,任何一方不想进行超视距空战后的第二回合空战(即近距空战格斗),则近距空战就不大可能发生。

具有多目标攻击能力的中程空空导弹可按选定次序攻击某空域一定范围的空中多个目标,从而大大提高一次出击的攻击成功概率。这种能力尤其对于执行全球战略,向海外派驻部队的国家更为重要,因为不管这个国家拥有多少战斗机,他向海外热点地区前线基地派驻的飞机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以少胜多、以质取胜是这类国家一贯追求的方针,相比之下,防御战略的国家可以调集较多的飞机从不同基地投入战斗,如果他们从不同方位发射一枚或更多导弹击中一个目标也是胜利,因此虽然这些国家也在追求多目标攻击能力,但和进攻性国家相比,迫切程度有所不同。

远程空—空导弹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甚至更紧密地与战略思想及作战模式相关联。战略进攻型国家向海外派遣的空中力量,由于不可能得到地面雷达、指挥系统的良好保障,所以必须依靠预警机,而远程导弹将构成对预警机的主要威胁。

相反,本土的防御性作战,其 C4I SR 系统将主要依靠遍布本土的雷达通信指挥系统来保障,只要该系统具有较好的保护措施和余度,C4I SR 便有保障,装备预警机,也只是起补充和辅助作用,因此预警机被击落,不大会引起战斗发生本质的变化。


根据计算,当预警机在预警雷达 350 公里以远发现来袭战斗机、而来袭战斗机正以超音速进入时,预警机可实施规避并通知己方的护航机实施拦截。若己方战斗机装备有 180~200 千米射程以上的远程空—空导弹时,则它们可以在护航机拦截线之外先敌发射远程导弹,然后机动脱离。考虑到此为最佳发射距离,因此远程空—空导弹射程最好大于 250 千米,300~400 千米射程则更为理想。

远程武器系统若依靠载机本身雷达发射电磁波搜索和跟踪目标,不但技术上难度大而且过早暴露自己,于技术上和战术上都是不利的。实际上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因为预警机雷达总是要工作的,因此截击机可以被动采集预警机信号,例如利用机上雷达接收机、雷达告警系统、机间数据传输系统等,采集、解算、比较预警机参数并实施攻击。远程空—空导弹采用反辐射被动接收信号加末端主动制导或红外被动制导等复合制导方式。

这种大射程的远程空—空导弹除攻击预警机外,也可攻击电子战飞机及包括战斗机在内的一切不保持电磁静默飞机。

反辐射的超视距空—空导弹有可能使空战发生重大变化。如前所述当双方都具有这种能力时,不管哪方指标先进都可能同归于尽,而且谁先开机可能意味着谁先遭到攻击,这就迫使双方采用电磁静默接敌,因此使飞机的使用受到很大限制,甚至有可能从近距空战开始。

实际上在中程空—空武器系统作战原理的基础上可以有多种发展和战术上的发挥。这些在技术上并不困难,主要取决于作战要求。例如少量战斗机雷达开机搜索接敌,而另一些飞机雷达不开机,编队前进。雷达开机的战斗机发现目标后,将多目标参数利用空—空数据传输系统传给不开机的编队友机。这些不开机的战斗机保持无线电静默下共享被跟踪目标数据,从不同方向隐蔽接敌,到达一定距离后发起突然攻击。

这些飞机既可以是同一型号的战斗机,也可以是带有不同探测器的飞机组合,或者是高性能雷达的战斗机和雷达性能不太先进的战斗机,甚至是没有雷达的战斗机组合搭配,既发挥了战术上攻击的突然性,也发挥了一批性能水平不够先进的飞机的作用,提高整体作战效能。这种战术可以称为“虎加狼群”战术。

为了在超视距空战中保持电磁静默,也可以采用机载雷达不发射电磁波而只接收对方雷达波并通过机上的电子战系统以及机上计算机存储的数据库进行对比,从而判断目标的方位、距离,在最合适时刻雷达开机并迅速发射武器。

当然,技术的发展和技术的正确应用是无止境的,一种新的武器的出现总有新的战术应用方法和新的对付办法,没有一成不变的战术,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计划。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前进。


(3).根据英国《简氏防务周刊》2004年5月26日的旧报道;美空军计画在2005年年底之前完成两个猛禽作战中队的组建,并拟定了猛禽能力路线图,到2013年,将总共有277架猛禽投入使用。 (虽然随着伊拉克战争导致资金紧张;F/A-22项目国会允许的拨款供批量生产数量的一变再变;美国空军今年已表示这些改进计画可能提前实施,但还是颇值得参考)

据美空军官员称,美空军计画分三个批次--批次20(Block 20)、批次30(Block 30)和批次40(Block 40)提升和配备猛禽战机。而目前正处在交机阶段的Block 10猛禽主要只是在用于作战适用性试验和训练。

Block 10猛禽具有抵御飞机和巡航导弹的能力,并具有在亚音速下投掷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的能力。

Block 20猛禽,也称为全球攻击基本型,武器系统软件将经过改进,可以在超音速速度下投掷JDAM。美空军大约共会配置50架(两个中队)Block 20猛禽。

Block 30猛禽,称为全球攻击增强型,将配备具有高分辨解析率的第四代合成孔径雷达,从而增强飞机的全天候对地攻击能力,另外还将配备对应Link 16之数据总线,开始时只能接收外界数据,之后将具有发送数据的能力。美空军大约共会配置90架Block 30猛禽。

Block 40猛禽,分成两个发展型,即全球攻击完全型(Global Strike Full)和情报、监视和侦察型。美空军大约配置120架Block 40猛禽。该型战机将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作战模式,其机载电脑将采用第四代先进电脑处理器。另外还将加装低可探测的外挂油箱以增加飞机的航程,随着空射导弹的发展,还将配备新的机载导弹。
真是强悍啊~~
真是好贴,观点不流俗
SY健身,YY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