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肾为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25:27
冬至养肾为先
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2015.12.22 星期二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宋学智
    今天是农历24节气的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自冬至起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81天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岛城中医专家王仕鑫提醒,冬至养生养肾为先。
肾为先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王仕鑫说,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壮,与肾的强弱有关。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冬至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注重“藏”。用药原则应遵循:多补少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
    “在古代,冬至当天,人们会闭关大补。”王仕鑫介绍,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更加繁重,不能做到闭关,但是应该做到早睡晚起,充分休息;其次需要进行食补,多吃肉类,补充蛋白质。冬至季节应该养阴。冬至当天可适当进行食疗,不同体质的人,进补的方法不一。身体较为健康的人可以进行一般的食补。
    “当前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每到节假日,总会结伴一起去娱乐一番,而且还常常不醉不归、通宵唱歌等。”王仕鑫介绍,冬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但是切记,不应通宵玩乐或熬夜工作。为了顺应天地的变化切不可逆着大自然而作。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养肾食疗加运动
    王仕鑫提醒,“冬季肾脏机能正常,可调节肌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引发疾病。所以,冬季注意对肾脏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王仕鑫说,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对人体各个脏腑起滋补、润泽作用的称之为肾阴;对各个脏腑活动起温煦、推动作用的称之为肾阳。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虚衰的不同,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
    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则应选择羊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中医认为,人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皆由肝肾所支配,故有“肾主骨,骨为肾之余”的说法。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王仕鑫说,动升阳。冬季锻炼很有重要性。俗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但冬至时节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可选择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
    冬至注意保暖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王仕鑫强调,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年老体弱者,锻炼出汗停止运动时,一定要及时穿上衣服,有条件者换去汗湿的内衣,以防感冒。
    冬至也是食疗进补的好季节。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进补食物。
冬至是进补的黄金季
    冬至是进补的黄金季节。冬至进补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那么,哪些人最需要冬至进补呢?专家建议,四类人群最需要冬至进补。
    一、阳虚的人常会流清水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夜尿频频。这类人可用干姜、人参、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为需要。同时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等,以期阳气生发。
    二、“易患冬病者,慢性支气管炎、冻疮、尿多症等冬至病,在中医看来属肾气亏虚、阳虚外寒。”建议调治的办法是温药和之。如熟附子、肉桂、海马、狗肾、人参、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除用药进补,还可以食补之,如生姜肉汤对咳喘疗效较好。附子生姜桂枝汤对防治冻疮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养生益寿者冬至宜进补。原则上说,有不足就要补充。如用脑多者应经常吃核桃,体力消耗大者,要及时补充水果、蔬菜等。补多少、怎么补,要因人而异。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http://wb.qdqss.cn/html/qdrb/20151222/qdrb126531.html 冬至养肾为先
青岛全搜索电子报   2015.12.22 星期二

□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 宋学智
    今天是农历24节气的冬至,一般在每年的12月22日或23日,它的由来和历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古有:“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俗话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自冬至起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81天 。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岛城中医专家王仕鑫提醒,冬至养生养肾为先。
肾为先天之本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王仕鑫说,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壮,与肾的强弱有关。肾气亏损则阳气虚弱,腰膝酸软,易感风寒,生疾病等。肾气充盛,机体代谢能力强。冬至养生应以固护脾肾为重点,注重“藏”。用药原则应遵循:多补少泻;药宜平和,药量宜小;注重脾肾,兼顾五脏;分类论补,调整阴阳。
    “在古代,冬至当天,人们会闭关大补。”王仕鑫介绍,现代人的生活压力更加繁重,不能做到闭关,但是应该做到早睡晚起,充分休息;其次需要进行食补,多吃肉类,补充蛋白质。冬至季节应该养阴。冬至当天可适当进行食疗,不同体质的人,进补的方法不一。身体较为健康的人可以进行一般的食补。
    “当前人们生活越来越丰富,每到节假日,总会结伴一起去娱乐一番,而且还常常不醉不归、通宵唱歌等。”王仕鑫介绍,冬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但是切记,不应通宵玩乐或熬夜工作。为了顺应天地的变化切不可逆着大自然而作。宋代医家陈直在《寿亲养老新书》中载诗一首:“自身有病自身知,身病还将心自医,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养肾食疗加运动
    王仕鑫提醒,“冬季肾脏机能正常,可调节肌体适应严冬的变化,否则,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而引发疾病。所以,冬季注意对肾脏的保养是十分重要的。”
    王仕鑫说,肾虚病症有阴虚、阳虚之分,对人体各个脏腑起滋补、润泽作用的称之为肾阴;对各个脏腑活动起温煦、推动作用的称之为肾阳。补肾应当针对肾阴、肾阳虚衰的不同,采用对症的相应方法进行。
    肾阴虚者,常见有肺热、咽燥、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苔偏红等症状,可选用海参、枸杞、甲鱼、银耳等进行滋补,肾阳虚者,常见有肢体畏寒、精神萎靡、腰酸耳鸣、舌淡、体胖等症状,则应选择羊肉、鹿茸、补骨脂、肉苁蓉、肉桂、益智仁等补之。
    中医认为,人肢体的功能活动,包括关节、筋骨等组织的运动,皆由肝肾所支配,故有“肾主骨,骨为肾之余”的说法。
    “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王仕鑫说,动升阳。冬季锻炼很有重要性。俗语说,“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但冬至时节不宜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避免损伤阳气。可选择进行太极拳、八段锦等动静结合的运动。
    冬至注意保暖头和脚。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慢而少,皮下脂肪较薄,保暖性很差,一旦受寒,会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降低抗病能力,导致呼吸道感染,因此在寒冷的冬至时节,脚部保暖也应加强。王仕鑫强调,冬季锻炼要注意保暖,特别是年老体弱者,锻炼出汗停止运动时,一定要及时穿上衣服,有条件者换去汗湿的内衣,以防感冒。
    冬至也是食疗进补的好季节。狗肉、羊肉、鹅肉、鸭肉、大豆、核桃、栗子、木耳、芝麻、红薯、萝卜等均是冬季适宜进补食物。
冬至是进补的黄金季
    冬至是进补的黄金季节。冬至进补既可治病又可防病,那么,哪些人最需要冬至进补呢?专家建议,四类人群最需要冬至进补。
    一、阳虚的人常会流清水涕、手足冰凉、易生冻疮、夜尿频频。这类人可用干姜、人参、熟附子、辣椒、羊肉等共食之,三九天尤为需要。同时还可服用金匮肾气丸等,以期阳气生发。
    二、“易患冬病者,慢性支气管炎、冻疮、尿多症等冬至病,在中医看来属肾气亏虚、阳虚外寒。”建议调治的办法是温药和之。如熟附子、肉桂、海马、狗肾、人参、甘草、枸杞子等皆可使用。除用药进补,还可以食补之,如生姜肉汤对咳喘疗效较好。附子生姜桂枝汤对防治冻疮有益,以此外洗也有效果。
    养生益寿者冬至宜进补。原则上说,有不足就要补充。如用脑多者应经常吃核桃,体力消耗大者,要及时补充水果、蔬菜等。补多少、怎么补,要因人而异。冬补应以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为宜。可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免疫抗病能力。
http://wb.qdqss.cn/html/qdrb/20151222/qdrb126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