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最强105毫米坦克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5:19:24


铸剑|英伦名炮书传奇:L7型105mm坦克炮的东方后代  [复制链接]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长期是中国获得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来源。而在陆军装备中,尤以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皇家兵工厂名品——L7型105mm线膛坦克炮影响最为深远。本期《铸剑》讲述这门炮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故事。
在L7之前,中国坦克仍然在使用D-10T的中国版59式100mm线膛炮,69式坦克上曾经装备过的100mm滑膛炮由于性能不佳而只是昙花一现,122工程的120mm低压线膛炮由于设计思想问题也缺乏发展前途。在坦克三大系统中,主炮成了相对实力最弱的一环。

虽然苏军T-54/55同样也规模庞大,但后来通过开发出的一系列100mm坦克炮新弹种提升了作战能力,延长了装备寿命这些弹种普遍是基于其115/125mm滑膛炮的开发经验的。所以对中国陆军来说,无论如何必须要获得新一代坦克炮技术之后才有条件继续进步。
而“T-72恐惧症”曾经的的解药之一,为“前二代坦克”(WZ122X系列样车)配套的120mm高压滑膛坦克炮在1980年代初期和坦克一起下马。虽然该炮为后来的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起到了重要的技术验证作用,但这仍然意味着新一代坦克炮又要重新开始。
这时候的西方世界同样面对着钢铁洪流。还好1982年黎以战争中,以色列陆军装备英制L7型105mm线膛炮的“梅卡瓦”成功在近距离击毁了T-72出口型坦克,加上这一时期各国推出了一些新弹种,使得L7成为了大口径高压滑膛炮之前对付T-72最靠谱的坦克炮之一。中国也被L7打动了,早在120滑膛坦克炮还没下马时,就与西方国家开始了引进L7及弹药全套技术的谈判。中国计划在实现L7全面国产化后不仅装备二代坦克,还要改装大量一代坦克充实战斗力,从而为自行研制125mm高膛压滑膛坦克炮及三代坦克赢得足够时间。


历史多次证明,是否有一款至少在某些指标和国外型号相当或超出的国产武器而在谈判中更多占据主动,是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武器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引进L7这事来说,当年“反坦克会战”的一个重要产品——二代100mm滑膛反坦克炮的地位就举足轻重。
在1980年L7来华演示期间,它和二代100滑样炮进行了对比穿甲试验。试验结果证明,100滑(后来发展为86式反坦克炮)凭借良好的弹道性能,其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性能与西方准备卖给我们的105mm穿甲弹性能相当,而其贫铀穿甲弹则有一定优势。但105炮更好的适装性(100滑很难上59),更远的直射距离和更高的精度,以及更大的发展潜力,仍然使得最终引进L7成为必然。整个L7的合同还包括全套弹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扰动式简易火控系统,身管热护套和夜视观瞄设备等。




而为了防止苏联对此反应过度(毕竟这让中国陆军的反装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这项合同中的各个子系统实际是从多个引进了L7技术的国家转手引进的,比如身管生产线是奥地利的,防火抑爆装置是以色列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
引进L7使中国坦克炮的制造和工艺水平得到总体提升,首次系统学习了西方坦克炮的理念,为后来发展新一代坦克炮提前摸熟了部分流程。而且105炮的发展潜力比100炮更大,其榴弹和破甲弹的威力要大大超过100炮,整体勤务性等方面的优势也更加明显。第一版仿制的L7炮管原样不动,但为了适应59式坦克炮塔的安装空间(例如炮闩是左右开闭)对炮尾炮架等部件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是为79式坦克炮。这门炮产量并不高,除了和原装货对比测试外,主要装备在59-2坦克和80式坦克的试样车上进行适配试验。量产型59-2的主炮改为81式,由于成本被严格控制(例如仍然使用老式仿TShA“特沙”白光瞄准镜,实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很多方面不如L7,当时还没仿制完成且成本较高的原装热护套就被取消,后来国产轻型热护套研制成功后有了加装热护套的81A型。尽管如此,低成本的59-2们仍使得庞大的“五对负重轮”家族不仅终于可以在防御作战中应对远东苏军仍然大量装备的T-62(包括装甲强化型);即使面对T-72早期型时也不是完全的“鱼肉”,中近距离有一定还手之力。它至今还随着蓝军旅的59-2一并征战朱日和。
值得一提的是,仿制L7时双方曾有协议,15年内此炮不得出口;而1980年代又是中国坦克工业出口的开端,如果国产L7不能出口,对当时本就竞争力不大的国产坦克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规避协议内容,国内很快开发了身管略微加长、并改进工艺的83式。83式除了装备在当时计划出口巴基斯坦的“风暴”系列坦克上之外,也出口伊朗,用于改装其T-54/55坦克(伊朗称作T-72Z),以“我比L7长所以我不是L7”的理由规避了可能对出口造成的障碍。后来身管更长的94式105炮跟着59D出口也就更顺理成章了。国内第一种批量装备的使用83式105炮的坦克是1984年阅兵中亮相的79式坦克。主炮身管上加装从以色列引进的抱箍固定石棉热护套,外观上非常容易识别。但这种热护套颇为笨重,维护不便、性能落后,后来被我国自行研制的铝合金空气夹层热护套取代。更重要的是,使用国产105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83式可以在大于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300mm厚均质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可以较为稳定地击穿T-72的车体正面。83及其改进型83A主要装备在88B坦克上,也在59D1,79-2等一代坦克的改进型样车上试验。
而这类采用滑动弹带,适合线膛炮使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技术扩散,也让大量59基本型们终于可以像苏联同类们一样用上新型穿甲弹了。其穿深相对原穿甲弹提高了50%,虽然面对三代坦克时依旧“然并卵”,但起码对付其他的一代坦克时算是得心应手。不仅是弹种上的丰富,国产L7在不断吸取其他型号的经验后和原版的区别逐渐明显。81式的部件就尽可能和原100mm坦克炮相近(除炮尾部分部件略加修改以外)以适应安装;而从83式开始更是连身管的材料,自紧性能等都和L7不一样,弹道性能也有差异。




超长身管的94式的出现就是这种技术吃透的结果。作为125mm滑膛炮成熟前的“备胎”,94式融合了部分前者开发中的经验,初速比83式又提高50m/s,配用加长版105mm穿甲弹,2000m距离垂直穿甲深度达到惊人的500mm,比同期世界上其他105炮都更高。
该炮早期在“风暴”系列外贸坦克上试验,后来装备在和88B基本相同的88A坦克上。随着潜力更大的国产125mm滑膛炮技术成熟,使用焊接炮塔和125炮的88C(后来的96式)定型,88A坦克最终只装备了一小批。但配套94式坦克炮的新型弹种却从未停止研制。这是因为94式还用在59D上。尽管起初是为了出口,但随着台海局势紧张,在96式还没有批量装备(更不用说99式)的时候,作为国内火力指标最强的坦克,价廉物美的59D很快改装服役,其94式坦克炮具备在任意交战距离上击穿台军任意一种坦克的能力。
作为对台应急战备的“急先锋”,海军陆战队当时面临的火力危机比陆军更加严峻。其主力63式水陆坦克性能落后,85mm线膛炮的威力面对薄皮大馅的“勇虎”之流都已经不够用了,更不消说其二战级别的火控在浮渡时对着永备工事里的小小炮塔射击能有什么命中率。
由于车型本身的逐渐边缘化,轻型坦克/水陆坦克的主炮换代问题之前并没有太多考虑,加上西方国家类似型号也普遍采用低后坐力版L7系列105坦克炮作为解决方案,中国版L7的另一个变种家族——105mm低后坐力坦克炮/反坦克炮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由于需要在重量轻又要水上开火的水陆坦克上使用,其改进重点是减重和降低后坐力。最终在保持弹道性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后坐距离和引入高效炮口制退器的方式,新炮后坐力降低近四成,加装简易火控后随63A坦克大量装备海军陆战队和两栖机械化部队。






作为换代产品的ZTD05两栖突击车使用的105炮外观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内部进一步改进,其抽烟装置改为和主炮同轴结构,内弹道性能更加出色。而其配套的火控系统更是可以和早期三代坦克媲美,这门炮也被用在本次阅兵中亮相的ZTL11式轮式突击车上。
另外在ZTL11出现之前,国内还有另一个型号的105mm轮式突击炮,虽然看起来都是105炮,但后者的主炮技术来源则是将PTL02的100mm滑膛炮炮坯扩大内径加工出105mm线膛结构而成的。由于外观相似,这种出口版105mm轮式突击炮常被误认为PTL02。
而在2000年左右,62式轻型坦克也曾有过一种使用类似63A坦克的低后坐力型号105炮和配套炮塔的改进型。但由于整车综合性能提高不够,没有满足部队的要求,最终只生产了3辆样车没有继续发展。这个遗憾将被新一代轻型坦克(下文简称新轻坦)弥补。


目前正处于试车阶段的新轻坦也使用105mm炮。从外观上看很接近长身管的94式,但它采用了和低后坐力版相似的同轴抽烟装置。从国产最新外贸穿甲弹的性能估算,即使新炮弹道性能不变,其550mm以上的穿深仍然足够在2000米距离上洞穿T-90S的正面。
但105炮在穿甲性能上和125炮必然有档次上的差距,有人担心面对M1A2SEP这样的“重甲怪兽”时新轻坦将无力招架。笔者认为,在新轻坦的使用场合见到这类对手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了这种可能性而上125炮,不仅将降低弹药基数,对整车设计协调更是不利。
而线膛炮在弹种兼容性上的先天优势使得新轻坦能够更好的执行多样化的战场任务,而且105炮的榴弹威力对付软目标也足够了。随着轻装部队将换装ZTL11轮式突击车作为“轮式坦克”使用,两者弹药通用的优势对于外线作战特别是高原作战中简化后勤好处巨大。
所以在未来几十年内,这款早已“中西合璧”的名品仍将和99和96系列坦克使用的“中俄合璧”的125炮作为中国陆军机械化部队的主力直射火力并肩作战。而久经沙场的L7系列105炮的传奇,也将在东方继续传承。《铸剑》就到这里,请周三继续关注《观棋》!





铸剑|英伦名炮书传奇:L7型105mm坦克炮的东方后代  [复制链接]

112617txrk881dx0s05wm9.jpg (139.21 KB, 下载次数: 6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05 上传


在西方国家中,英国长期是中国获得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来源。而在陆军装备中,尤以上世纪70年代末引进的皇家兵工厂名品——L7型105mm线膛坦克炮影响最为深远。本期《铸剑》讲述这门炮在中国三十多年的发展故事。
在L7之前,中国坦克仍然在使用D-10T的中国版59式100mm线膛炮,69式坦克上曾经装备过的100mm滑膛炮由于性能不佳而只是昙花一现,122工程的120mm低压线膛炮由于设计思想问题也缺乏发展前途。在坦克三大系统中,主炮成了相对实力最弱的一环。

112617yassbxdz3o2xzszx.jpg (192.24 KB, 下载次数: 5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06 上传


虽然苏军T-54/55同样也规模庞大,但后来通过开发出的一系列100mm坦克炮新弹种提升了作战能力,延长了装备寿命这些弹种普遍是基于其115/125mm滑膛炮的开发经验的。所以对中国陆军来说,无论如何必须要获得新一代坦克炮技术之后才有条件继续进步。
而“T-72恐惧症”曾经的的解药之一,为“前二代坦克”(WZ122X系列样车)配套的120mm高压滑膛坦克炮在1980年代初期和坦克一起下马。虽然该炮为后来的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起到了重要的技术验证作用,但这仍然意味着新一代坦克炮又要重新开始。
这时候的西方世界同样面对着钢铁洪流。还好1982年黎以战争中,以色列陆军装备英制L7型105mm线膛炮的“梅卡瓦”成功在近距离击毁了T-72出口型坦克,加上这一时期各国推出了一些新弹种,使得L7成为了大口径高压滑膛炮之前对付T-72最靠谱的坦克炮之一。中国也被L7打动了,早在120滑膛坦克炮还没下马时,就与西方国家开始了引进L7及弹药全套技术的谈判。中国计划在实现L7全面国产化后不仅装备二代坦克,还要改装大量一代坦克充实战斗力,从而为自行研制125mm高膛压滑膛坦克炮及三代坦克赢得足够时间。

112619kqfltizyildf256t.jpg (166.82 KB, 下载次数: 6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08 上传


112619eh26cfm22arcnngl.jpg (118.39 KB, 下载次数: 6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09 上传


历史多次证明,是否有一款至少在某些指标和国外型号相当或超出的国产武器而在谈判中更多占据主动,是中国引进国外先进武器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引进L7这事来说,当年“反坦克会战”的一个重要产品——二代100mm滑膛反坦克炮的地位就举足轻重。
在1980年L7来华演示期间,它和二代100滑样炮进行了对比穿甲试验。试验结果证明,100滑(后来发展为86式反坦克炮)凭借良好的弹道性能,其钨合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穿甲性能与西方准备卖给我们的105mm穿甲弹性能相当,而其贫铀穿甲弹则有一定优势。但105炮更好的适装性(100滑很难上59),更远的直射距离和更高的精度,以及更大的发展潜力,仍然使得最终引进L7成为必然。整个L7的合同还包括全套弹药(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榴弹、碎甲弹),扰动式简易火控系统,身管热护套和夜视观瞄设备等。

112617yassbxdz3o2xzszx.jpg (192.24 KB, 下载次数: 5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13 上传


112622gp1c14phje414p4z.jpg (101.78 KB, 下载次数: 5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13 上传


112622gv7qjt4a7rjv7ryr.jpg (95.68 KB, 下载次数: 5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13 上传


112622yczv001z8ae61pr9.jpg (138.84 KB, 下载次数: 5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14 上传


而为了防止苏联对此反应过度(毕竟这让中国陆军的反装甲能力有了质的提升),这项合同中的各个子系统实际是从多个引进了L7技术的国家转手引进的,比如身管生产线是奥地利的,防火抑爆装置是以色列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英国的决定权也是很重要的。
引进L7使中国坦克炮的制造和工艺水平得到总体提升,首次系统学习了西方坦克炮的理念,为后来发展新一代坦克炮提前摸熟了部分流程。而且105炮的发展潜力比100炮更大,其榴弹和破甲弹的威力要大大超过100炮,整体勤务性等方面的优势也更加明显。第一版仿制的L7炮管原样不动,但为了适应59式坦克炮塔的安装空间(例如炮闩是左右开闭)对炮尾炮架等部件进行了适应性修改,是为79式坦克炮。这门炮产量并不高,除了和原装货对比测试外,主要装备在59-2坦克和80式坦克的试样车上进行适配试验。量产型59-2的主炮改为81式,由于成本被严格控制(例如仍然使用老式仿TShA“特沙”白光瞄准镜,实际作战效能大打折扣),很多方面不如L7,当时还没仿制完成且成本较高的原装热护套就被取消,后来国产轻型热护套研制成功后有了加装热护套的81A型。尽管如此,低成本的59-2们仍使得庞大的“五对负重轮”家族不仅终于可以在防御作战中应对远东苏军仍然大量装备的T-62(包括装甲强化型);即使面对T-72早期型时也不是完全的“鱼肉”,中近距离有一定还手之力。它至今还随着蓝军旅的59-2一并征战朱日和。
值得一提的是,仿制L7时双方曾有协议,15年内此炮不得出口;而1980年代又是中国坦克工业出口的开端,如果国产L7不能出口,对当时本就竞争力不大的国产坦克无疑是雪上加霜。为了规避协议内容,国内很快开发了身管略微加长、并改进工艺的83式。83式除了装备在当时计划出口巴基斯坦的“风暴”系列坦克上之外,也出口伊朗,用于改装其T-54/55坦克(伊朗称作T-72Z),以“我比L7长所以我不是L7”的理由规避了可能对出口造成的障碍。后来身管更长的94式105炮跟着59D出口也就更顺理成章了。国内第一种批量装备的使用83式105炮的坦克是1984年阅兵中亮相的79式坦克。主炮身管上加装从以色列引进的抱箍固定石棉热护套,外观上非常容易识别。但这种热护套颇为笨重,维护不便、性能落后,后来被我国自行研制的铝合金空气夹层热护套取代。更重要的是,使用国产105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83式可以在大于2000米的距离上击穿300mm厚均质装甲,在1500米距离上可以较为稳定地击穿T-72的车体正面。83及其改进型83A主要装备在88B坦克上,也在59D1,79-2等一代坦克的改进型样车上试验。
而这类采用滑动弹带,适合线膛炮使用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技术扩散,也让大量59基本型们终于可以像苏联同类们一样用上新型穿甲弹了。其穿深相对原穿甲弹提高了50%,虽然面对三代坦克时依旧“然并卵”,但起码对付其他的一代坦克时算是得心应手。不仅是弹种上的丰富,国产L7在不断吸取其他型号的经验后和原版的区别逐渐明显。81式的部件就尽可能和原100mm坦克炮相近(除炮尾部分部件略加修改以外)以适应安装;而从83式开始更是连身管的材料,自紧性能等都和L7不一样,弹道性能也有差异。

112624u8unftvutmdtlmr8.jpg (144.83 KB, 下载次数: 5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18 上传


112627pnnnr2gg18rx0hgn.jpg (100.07 KB, 下载次数: 5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18 上传


112627xv7yx0709t40zy37.jpg (126.07 KB, 下载次数: 5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18 上传


112628ww2wdthdxbt5mczx.jpg (164.49 KB, 下载次数: 5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18 上传


超长身管的94式的出现就是这种技术吃透的结果。作为125mm滑膛炮成熟前的“备胎”,94式融合了部分前者开发中的经验,初速比83式又提高50m/s,配用加长版105mm穿甲弹,2000m距离垂直穿甲深度达到惊人的500mm,比同期世界上其他105炮都更高。
该炮早期在“风暴”系列外贸坦克上试验,后来装备在和88B基本相同的88A坦克上。随着潜力更大的国产125mm滑膛炮技术成熟,使用焊接炮塔和125炮的88C(后来的96式)定型,88A坦克最终只装备了一小批。但配套94式坦克炮的新型弹种却从未停止研制。这是因为94式还用在59D上。尽管起初是为了出口,但随着台海局势紧张,在96式还没有批量装备(更不用说99式)的时候,作为国内火力指标最强的坦克,价廉物美的59D很快改装服役,其94式坦克炮具备在任意交战距离上击穿台军任意一种坦克的能力。
作为对台应急战备的“急先锋”,海军陆战队当时面临的火力危机比陆军更加严峻。其主力63式水陆坦克性能落后,85mm线膛炮的威力面对薄皮大馅的“勇虎”之流都已经不够用了,更不消说其二战级别的火控在浮渡时对着永备工事里的小小炮塔射击能有什么命中率。
由于车型本身的逐渐边缘化,轻型坦克/水陆坦克的主炮换代问题之前并没有太多考虑,加上西方国家类似型号也普遍采用低后坐力版L7系列105坦克炮作为解决方案,中国版L7的另一个变种家族——105mm低后坐力坦克炮/反坦克炮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诞生了。由于需要在重量轻又要水上开火的水陆坦克上使用,其改进重点是减重和降低后坐力。最终在保持弹道性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后坐距离和引入高效炮口制退器的方式,新炮后坐力降低近四成,加装简易火控后随63A坦克大量装备海军陆战队和两栖机械化部队。

112629hqiy6232n22h6vyt.jpg (160.92 KB, 下载次数: 5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21 上传


112630t2gg2m7puqacu7zg.jpg (121.46 KB, 下载次数: 5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21 上传


112632a444jpvljeoxuuj9.jpg (142.77 KB, 下载次数: 5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21 上传


112632tnmqcjlk34m8em0u.jpg (164.69 KB, 下载次数: 59)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21 上传


112633mc9q11r4jyiy19zj.jpg (167.99 KB, 下载次数: 5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22 上传


112633snpc3ojpipo5tgco.jpg (173.41 KB, 下载次数: 5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23 上传


作为换代产品的ZTD05两栖突击车使用的105炮外观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内部进一步改进,其抽烟装置改为和主炮同轴结构,内弹道性能更加出色。而其配套的火控系统更是可以和早期三代坦克媲美,这门炮也被用在本次阅兵中亮相的ZTL11式轮式突击车上。
另外在ZTL11出现之前,国内还有另一个型号的105mm轮式突击炮,虽然看起来都是105炮,但后者的主炮技术来源则是将PTL02的100mm滑膛炮炮坯扩大内径加工出105mm线膛结构而成的。由于外观相似,这种出口版105mm轮式突击炮常被误认为PTL02。
而在2000年左右,62式轻型坦克也曾有过一种使用类似63A坦克的低后坐力型号105炮和配套炮塔的改进型。但由于整车综合性能提高不够,没有满足部队的要求,最终只生产了3辆样车没有继续发展。这个遗憾将被新一代轻型坦克(下文简称新轻坦)弥补。

112635ofqhz7m6622a73e6.jpg (143.9 KB, 下载次数: 5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29 上传


112636vac65i65a6mneb88.jpg (123.25 KB, 下载次数: 5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29 上传


目前正处于试车阶段的新轻坦也使用105mm炮。从外观上看很接近长身管的94式,但它采用了和低后坐力版相似的同轴抽烟装置。从国产最新外贸穿甲弹的性能估算,即使新炮弹道性能不变,其550mm以上的穿深仍然足够在2000米距离上洞穿T-90S的正面。
但105炮在穿甲性能上和125炮必然有档次上的差距,有人担心面对M1A2SEP这样的“重甲怪兽”时新轻坦将无力招架。笔者认为,在新轻坦的使用场合见到这类对手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了这种可能性而上125炮,不仅将降低弹药基数,对整车设计协调更是不利。
而线膛炮在弹种兼容性上的先天优势使得新轻坦能够更好的执行多样化的战场任务,而且105炮的榴弹威力对付软目标也足够了。随着轻装部队将换装ZTL11轮式突击车作为“轮式坦克”使用,两者弹药通用的优势对于外线作战特别是高原作战中简化后勤好处巨大。
所以在未来几十年内,这款早已“中西合璧”的名品仍将和99和96系列坦克使用的“中俄合璧”的125炮作为中国陆军机械化部队的主力直射火力并肩作战。而久经沙场的L7系列105炮的传奇,也将在东方继续传承。《铸剑》就到这里,请周三继续关注《观棋》!





红外6904,标题上不是有复制链接的字样?这也得被警告??还能不能在这里愉快的玩耍了???

红外6904,标题上不是有复制链接的字样?这也得被警告??还能不能在这里愉快的玩耍了???



国内105线膛坦克炮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图为配装ZPL94式加长身管105炮的59D型坦克的炮塔。
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在2000米距离上发射86式翼稳弹时,穿甲能力480毫米;发射93式加长翼稳弹时,穿甲能力接近540毫米;发射贫铀翼稳弹时,穿甲能力已接近600毫米均制钢板水平。该炮还能发射我国研制的10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所以单从火力水平来说,该车已与日本90式坦克不相上下。
  新轻坦的主炮由94式105炮的基础上优化改进而来,完全抛弃了轻型通用炮塔配用的低后座力105坦克炮。因为该炮安装的高效炮口制退器,虽然能够在发射时明显降低后座力,但会引起炮口振动、影响射击精度,特别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影响更大;其强烈的炮口冲击波,也会在坦克前方吹起大量烟尘,不利于隐蔽和精确瞄准。

1326437797783_22.jpg (39.6 KB, 下载次数: 1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16 00:42 上传


国内105线膛坦克炮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图为配装ZPL94式加长身管105炮的59D型坦克的炮塔。
105毫米线膛坦克炮在2000米距离上发射86式翼稳弹时,穿甲能力480毫米;发射93式加长翼稳弹时,穿甲能力接近540毫米;发射贫铀翼稳弹时,穿甲能力已接近600毫米均制钢板水平。该炮还能发射我国研制的105毫米口径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公里,最大破甲深度700毫米。所以单从火力水平来说,该车已与日本90式坦克不相上下。
  新轻坦的主炮由94式105炮的基础上优化改进而来,完全抛弃了轻型通用炮塔配用的低后座力105坦克炮。因为该炮安装的高效炮口制退器,虽然能够在发射时明显降低后座力,但会引起炮口振动、影响射击精度,特别对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影响更大;其强烈的炮口冲击波,也会在坦克前方吹起大量烟尘,不利于隐蔽和精确瞄准。
2015-12-16 00:47 上传


    现役105坦克炮配用弹药库存充裕,弹种齐全,包括:穿甲弹、榴弹、攻坚弹和炮射导弹。此外,新坦还将配备并列5.8毫米机枪(能与步兵弹药通用)和12.7毫米遥控高/平两用机枪。涵盖了反装甲、反步兵、攻坚、精确打击和对空自卫等多种功能,使新轻坦具有较强的作战适应性。
2015-12-16 00:55 上传


进入新世纪,在各国主战坦克和轮式装甲战斗车辆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面对长期没有新型号问世,改进型号又未量产装备的现实,国内一些装备分析人士一致认为:目前的轻型坦克,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已经被无情挤压,它们延续的道路已经到了尽头,国内已不可能再研制这类难以与主战坦克抗衡的“鸡肋”。事实却是,一直以来,国内兵器科研人员从未停止过对轻坦技术的摸索。上世纪90年代末,由奥地利和西班牙联合研制成功了一款称为ASCOD 105的轻型坦克。它以西班牙产ASCOD履带式步兵战车为底盘,战斗全重28.5吨,选配安装了南非“大山猫”轮式侦察车的炮塔,主要武器为一门全向稳定的105mm火炮。    当时正值中、奥广泛的军事技术合作期间,奥地利向中方展示了ASCOD 105轻型坦克样车。该轻型坦克重量适中、火力猛、机动性强等特点让中方开阔了眼界。随后,为尽快提高我国轻型火力平台总体技术水平,国内引进了该轻型坦克作为研制用样车。科研机构通过摸底测试,对ASCOD 105的基本布局、设计思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逐步掌握了其焊接结构多面体轻型炮塔、全向电动炮控系统等技术。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国内已有炮塔、低后坐力105毫米坦克炮的技术、现有成熟部件和我军装甲兵炮塔布局习惯研制出了我们自己的105炮轻型炮塔。 科研人员将这种炮塔安装到了一辆20吨级左右、动力传动后置的履带式步兵战车底盘上组成了试验样车。总的来说,该样车无论炮塔、火炮或底盘,技术都已相当成熟。到这里,人们似乎已经看到我国新一代轻坦诞生的曙光。可是,样车再经过大量实弹测试之后,仍然没有通过定型。虽如此,该105炮塔却成功配套于我国新型两栖突击炮和8×8轮式突击炮,成为适于国内多种轻型机动平台的通用炮塔。此轻坦方案为何未能继续完善下去?本博主分析认为:此级别的底盘虽说能够安装105低后坐力坦克炮,但由于受底盘承载能力的限制,其增强防护的潜力是非常有限的,不适于稍强烈度的地区冲突(简单说,比62轻坦防护强不到哪儿去)。即便在承载稍强的ZBD04(WZ502)步战底盘基础上发展轻型坦克,其550马力的最大功率也仅仅比62大改轻坦的520马力稍强,偏低的单位功率使其在复杂地形机动作战的表现有些强差人意。

2015-12-16 01:10 上传


问一下诸位:94式105长管炮和轻型轻型机动平台的短管炮威力上能差多少?后坐力差多少?如果94长管炮用在轮式底盘上会不会翻车呢??
外贸型的突击炮
2015-12-16 01:35 上传


中国下一代轮式步战组合
如果采用10X10底盘+94式长管炮就会变成完全的“轮式坦克”了。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5-12-16 01:11
问一下诸位:94式105长管炮和轻型轻型机动平台的短管炮威力上能差多少?后坐力差多少?如果94长管炮用 ...
打同样的弹,长105比短105对T-72炮塔正面装甲的穿透距离远1000多米
转载不注明链接出处,不看版规的吗
飞扬的帖子,怎么没有在cd出现原创呢
没有引进瞄准镜是败笔,不过事情已经过了,短炮发射过,使用的是穿甲弹,炮口有助推退死,射击是砖靶,精度可以,炮口震动特别大,射击30发后炮塔里的液压驻退被镇坏,校炮次数减少,一年后军区兵种部拉到桂林去没有校炮直接就打还可以,夜视第一天就被我们玩坏,()
魔改L7……
明明就是 高卓  写的专栏。楼主也不说明一下?
魔天道 发表于 2015-12-16 03:57
飞扬的帖子,怎么没有在cd出现原创呢
这是澎湃防务的文章
http://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86825#p=1
这是转帖的养鸡的文章嘛,这文章出来有一段时间了。。。。楼主不给链接,还改了标题??
LZ有没有风暴坦克的图,百度就那些图片太少了
名称:风暴-I型主战坦克
诞生时间:1980年
底盘类型:履带式
轮胎负重轮数量:六对

80式

性能数据
乘员与载员:4人
车长:6.325米
宽度:3.37米
高度:2.86米
战斗全重:38,000千克
最大速度:40公里/小时
最大行程:450公里
  1980年,中国某坦克制造厂为中东某国研制的坦克样车,当时研制生产了两种型号,即风暴I和风暴II型。这两种车型都曾到国外进行过表演和试验,后因故未能定型。
结构特点
“风暴”坦克只是车体与80式主战坦克基本相同,首上甲板可以披挂复合装甲,车体还可加装反应式装甲,进一步提高了防御能力。车体两侧安装了屏蔽裙板,裙板外侧附加了反应式装甲,加强了坦克侧面的防御能力,尤其是加强了对破甲弹的防御。  
常规的布局方式,即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室在后。这种布局的外在特征是,炮塔位于车体中前部,车体后部有发动机散热窗。另外,从底盘上看,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由于没有采用自动装弹机,乘员仍为4人,除车体前部的一名驾驶员外,炮塔内还有3名乘员,车长在火炮左侧靠后;炮长位于火炮左侧、车长的前下方;装填手在火炮右侧。
使用情况
“风暴”在外贸上失败了,但是它在我国坦克研制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它开创了我国坦克首次应用焊接式炮塔和稳像式火控系统的先例,为我国后来85-ⅡM的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说是为我国的96式坦克的顺利研制夯实了根基。
2015-12-16 23:57 上传


  中国日报网站消息:“风暴”是我国为出口而设计的外贸型坦克,由方慰先设计师主持设计。在方总的带领下,记者得以一睹“风暴”的雄姿。记者参观的是两辆在公园里公开展示的“风暴”1和“风暴”2坦克。记者到达公园时,坦克旁边有不少参观者,一些顽皮的孩子甚至爬到坦克上到处搬弄着。坦克的故乡的确是高人不少,那些孩子的家人除了很在行地议论着坦克的细节,还时不时地给记者指点迷津:105毫米主炮、12.7毫米高射机枪、焊接炮塔等。记者在现场结识了不少业余军事爱好者。

  虽然是在公园里公开展示,但这两辆“风暴”坦克不但保存完好,而且是出奇地新。乍一看,其外形颇似96式主战坦克,像焊接炮塔、栅栏、6对小直径负重轮等都与96式毫无二致。不过记者在仔细打量之余,还是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比方说在主炮上,96式采用的是125毫米滑膛炮,而“风暴”采用的是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在炮塔两侧的烟幕弹发射器配置方式上,96式是呈两排布置,内排4具,外排2具;而“风暴”则呈三排布置,每排各2具。至于两辆“风暴”坦克之间,外形就更相似了。据设计师介绍,两者仅在内部结构上稍有差异。

  ·外形特征

  本刊2003年第9期曾专门介绍过国产坦克的外形识别,由于当时尚不明白“风暴”1和“风暴”2相对应的就是85-I和85-Ⅱ,故没有提及“风暴”的名字;而且当时由于对85-I也不甚了解,因此也没有谈及其外形特征。不过那篇文章对85-Ⅱ的外形描述,倒是与记者见到的实物一模一样。

  焊接炮塔是“风暴”坦克的最大外形特征,而此前的59系列、69系列,包括80式、88A、88B等坦克采用的都是铸造炮塔。6对小直径负重轮的底盘是“风暴”坦克的又一特征,59系列、69系列坦克采用的都是5对负重轮的底盘。“风暴”坦克的这两大外形特征被以后的85-ⅡM、85-Ⅲ、96式、99式等坦克沿用。

  从外形上看,“风暴”1和“风暴”2极为相似,都采用了焊接炮塔、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炮、6联装烟幕弹发射器和6对负重轮。如果不是方总在旁边介绍,记者根本无法将两者区别开来。原来,“风暴”1的发动机为730马力,而“风暴”2的发动机为800马力,由于“风暴”2的发动机功率增加了,故车体后部的动力舱室也相应有所变化,车尾加长了135毫米。在传动系统的结构上,两者也稍有差别,“风暴”2的行星变速箱增加了1个前进挡,即由原来“风暴”1的5个前进挡和1个倒退挡,改为6个前进挡和1个倒退挡。另外,“风暴”2的变速箱也换成了液力半自动的。

  ·总体布局

  “风暴”坦克采用的仍是常规的布局方式,即驾驶室在前,战斗室居中,动力室在后。这种布局的外在特征是,炮塔位于车体中前部,车体后部有发动机散热窗。另外,从底盘上看,主动轮在后,诱导轮在前。由于没有采用自动装弹机,乘员仍为4人,除车体前部的一名驾驶员外,炮塔内还有3名乘员,车长在火炮左侧靠后;炮长位于火炮左侧、车长的前下方;装填手在火炮右侧。

  记者先后进入了驾驶舱和战斗舱,想感受一下当坦克兵的滋味。舱室内的空间的确很小,坐在里面身体几乎无法转动,真不知道坦克兵是如何操纵各种仪器的。即使是静止状态,记者在舱室稍微待一下就感觉到了闷不透风,觉得十分难受,真不敢想像当坦克开起来后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

  记者曾在不少刊物上见到过乘员可以从车底下方出入舱室,而且驾驶员也可以从驾驶舱进入炮塔内,现场询问方总后也证实了该说法。而当记者发现驾驶舱与炮塔之间只有很小的狭窄缝隙时,怎么也想不通驾驶员是如何从此处爬入炮塔内的。看来,想当一名合格的坦克兵,还真不容易。

  ·火力分析

  相比早期的59系列和69系列坦克,“风暴”的火力大幅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主炮和火控系统两个方面。

  “风暴”1和“风暴”2采用的都是加长身管的105毫米线膛炮,而且身管采用机械自紧工艺制造,可以承受较高的膛压。据方总介绍,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提升了火力,另一方面也有别于引进的105毫米线膛炮,可谓一举两得。一般而言,增强火力的方法不外乎是增加炮管长度和增大火炮口径等,前者是一种比较简易的方法,而后者则会带来弹药等多方面的变化,因此,在当时技术储备不足的情况下,“风暴”采用了前一种方法。

  后来85-ⅡM坦克将炮管口径增大到125毫米,并配备了自动装弹机,在火力提升的同时,乘员数量也由4人减少到3人。“风暴”坦克既可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又可发射破甲弹和碎甲弹,弹药基数为44发,携带比例为4:3:3。其中炮塔尾舱内存放6发,战斗室与动力舱之间放置18发,驾驶员右侧放置20发。也许有人马上会问,“风暴”坦克有没有弹药隔舱化?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炮塔尾舱内存放弹药并不意味着就实现了弹药隔舱化设计,“风暴”坦克尾舱内存放的6发炮弹与战斗室之间并没有隔板,尾舱上部也没有泄压板,因此隔舱化无从谈起。另外,“风暴”坦克必须以固定角(4度左右)装填弹药,对反应时间稍微有些影响,但尾舱内放置的弹药,在水平方向上则能以任意角度装填,只是垂直方向仍须以固定角装填。

  在辅助武器方面,“风暴”坦克配备有1挺7.62毫米并列机枪和1挺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这也是一般坦克常见的配备方式。其中,7.62毫米并列机枪位于主炮右侧,12.7毫米高平两用机枪位于装填手舱口座圈上。弹药基数分别为2250发和500发。

  在火控系统方面,“风暴”2采用了国产的212式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可以说这是我国在坦克研制方面首次应用了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该火控系统缩短了射击反应时间,具有较高的首发命中率,从而大幅度提高了坦克的战场生存能力。坦克静止时,在1600米距离上,射击运动目标的命中率为90%,系统反应时间不大于6秒。坦克运动时,在1200米距离上,射击运动目标的命中率为90%,系统反应时间不大于12秒。212式稳像式火控系统的研制成功,使得我国彻底摆脱了对西方火控系统的依赖。后来的85-ⅡM坦克上采用了改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尽管许多人都认为国产的下反稳像式火控系统并不比国外的上反式差,但记者所遇到的大多数坦克专家都认为还是上反式的好,因为上反式稳定的只是反光镜,而下反式稳定的是瞄准具,两者比较而言,当然是稳定反光镜来得容易。大家也许会犯嘀咕:为什么麻烦反倒精度差。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往往出力不讨好。

  正是由于采用了加长的105毫米火炮和先进的稳像式火控系统,使得“风暴”坦克的火力相比早期的59系列和69系列坦克有了质的飞跃,初速和打击精度都得到极大提升,射速也达到了7发/分,当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时,其穿甲能力应当在550毫米以上,基本具备了对抗当时世界上先进主战坦克的能力。此外,“风暴”坦克还具备车长超越炮长调炮的能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车长超越炮长调炮与指挥仪式火控系统没有必然的联系,早期的简易式火控系统也可以实现这一功能,比方说我国的59改型坦克就具备了车长超越炮长调炮的能力。纯粹超越调炮车长只需要有观察设备就行了,不需要瞄准设备,即瞄准射击还要车长命令炮长来完成而要做到超越炮长射击,车长和炮长就必须各有一套独立的观察瞄准设备了,这样才可以保证车长既能观察到目标也能独立瞄准射击。这时就必须是指挥仪式火控系统了,而且还必须是猎-歼式火控系统才能实现这一功能。

  ·防护能力分析

  由于采用了焊接炮塔,“风暴”就可以很容易地披挂反应装甲。自80式坦克以来,我国坦克开始逐渐采用反应装甲,因此,“风暴”披挂反应装甲完全不存在问题。有了反应装甲这层外衣,“风暴”坦克的防护能力自然就上了一个档次。据推测,其炮塔前装甲的防御能力在550毫米左右,这在当时,配备105毫米线膛炮的坦克已经很难击穿它的炮塔前装甲了。“风暴”坦克炮塔外部两侧加装有栅栏,增强了对付破甲弹的能力。炮塔两侧安装有2组烟幕弹发射器,即每侧有6具烟幕弹。烟幕弹发射后,可很快形成100米的烟幕屏障。发射器还可抛射榴霰弹,以杀伤敌方的有生力量。另外,“风暴”坦克还增装了热烟幕施放装置,炮塔后部的尾舱内增装了集体三防装置(集体三防装置与尾舱内的6发炮弹间有隔板),可防护冲击波、超压、热气流、空气放射性沾染、化学毒剂和生物战剂等,提高了坦克通过原子弹爆炸区和生物化学毒剂污染区的防护能力。

  “风暴”坦克的车体与80式主战坦克基本相同,首上甲板可以披挂复合装甲,车体还可加装反应式装甲,进一步提高了防御能力。车体两侧安装了屏蔽裙板,裙板外侧附加了反应式装甲,加强了坦克侧面的防御能力,尤其是加强了对破甲弹的防御。

  ·机动性分析

  由于设计思想的不同,我国坦克在战斗全重方面与西方坦克相差悬殊,西方坦克动辄重达60余吨,而我国坦克普遍只有40余吨。所以,我国坦克尽管在发动机功率方面落后于西方坦克,但单位功率并不差。而决定机动性的主要指标就是单位功率。这就是说,在机动性方面,我国坦克并不比西方坦克差。

  “风暴”1和“风暴”2的发动机功率分别为730马力和800马力,相比当时西方坦克的1000马力和1200马力,确实有些偏小;但“风暴”1和“风暴”2的战斗全重分别只有39.5吨和41吨,故两者单位功率分别达18.5马力/吨和19.5马力/吨。这样的单位功率使得“风暴”2的行驶速度达到了60.4千米/小时。此外,“风暴”的爬坡度达31度,过垂直墙高0.8米,越壕宽2.7米。

  ·结语

  “风暴”,一型坦克的理想。它让人想起了战场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掀起扯天狂沙的雄壮景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型坦克却没能实现这个宏愿,它注定要在脉脉夕阳之下、萋萋芳草之中终老于斯。

  望着夕阳下平静的“风暴”,它好像在述说着自己当年的沧桑。诚然,“风暴”在外贸上失败了,但是它在我国坦克研制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它开创了我国坦克首次应用焊接式炮塔和稳像式火控系统的先例,为我国后来85-ⅡM的出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一步说是为我国的96式坦克的顺利研制夯实了根基。

  瞧着坦克上嬉戏着的孩子,记者忽而有一种触动,“风暴”坦克的公开展示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潜移默化的国防教育吗?(来源:《兵工科技》董世红)
     
  
tanke134 发表于 2015-12-16 23:15
LZ有没有风暴坦克的图,百度就那些图片太少了
以前有杂志介绍过,现在全没有了。楼下给你发一点。
tanke134 发表于 2015-12-16 23:15
LZ有没有风暴坦克的图,百度就那些图片太少了
以前有杂志介绍过,现在全没有了。楼下给你发一点。
中原龙虎豹 发表于 2015-12-17 00:00
以前有杂志介绍过,现在全没有了。楼下给你发一点。
现在只有包头那辆完整点,坦博那辆都快认不出来了
牛牛的L7105毫米线膛炮性能的确不错
很好的回顾性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