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院前急救信息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0:11:21


http://www.cn-healthcare.com/z/hot/2012-12-17/content_415308.html

求解院前急救信息化

编者按:

(原文刊载于《e医疗》特别报道)

急救的要素之一是“急”,有时甚至分秒之差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把患者送到目标医院之前的院前急救就显得意义重大。院前急救不仅需要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伤)情,更需要及时地跟目标医院进行沟通,把患者信息快捷地传输到目标医院,以便后者能在第一时间做好施救准备。在这方面,信息化的应用能充分发挥作用。《e医疗》以北京急救系统为例,窥探我国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北京的急救资源较为分散,信息化的应用大都限于局部,缺少全局性的统筹和布局。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需求迫切,综合各方的反馈来看,这个平台建设最合适的牵头者应该是政府部门。

【中国健康界热读】2012年12月17日

速览

政府应主导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
院前急救的前世今生
我国渐向德国模式靠拢
院前急救三部曲
信息化开启智慧急救
信息化车载设备武装救护车
各地探索院前急救信息化
每个进步值得肯定
信息平台助力美国急救服务

http://www.cn-healthcare.com/z/hot/2012-12-17/content_415308.html

求解院前急救信息化

编者按:

(原文刊载于《e医疗》特别报道)

急救的要素之一是“急”,有时甚至分秒之差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把患者送到目标医院之前的院前急救就显得意义重大。院前急救不仅需要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伤)情,更需要及时地跟目标医院进行沟通,把患者信息快捷地传输到目标医院,以便后者能在第一时间做好施救准备。在这方面,信息化的应用能充分发挥作用。《e医疗》以北京急救系统为例,窥探我国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北京的急救资源较为分散,信息化的应用大都限于局部,缺少全局性的统筹和布局。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需求迫切,综合各方的反馈来看,这个平台建设最合适的牵头者应该是政府部门。

【中国健康界热读】2012年12月17日

速览

政府应主导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
院前急救的前世今生
我国渐向德国模式靠拢
院前急救三部曲
信息化开启智慧急救
信息化车载设备武装救护车
各地探索院前急救信息化
每个进步值得肯定
信息平台助力美国急救服务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content_415195.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政府应主导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

日期:2012-12-14来源:e医疗作者:相海泉我要分享|0

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需求迫切,综合各方的反馈来看,这个平台建设最合适的牵头者应该是政府部门。

【编者按:急救的要素之一是“急”,有时甚至分秒之差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把患者送到目标医院之前的院前急救就显得意义重大。院前急救不仅需要采取适当的急救措施稳定患者病(伤)情,更需要及时地跟目标医院进行沟通,把患者信息快捷地传输到目标医院,以便后者能在第一时间做好施救准备。在这方面,信息化的应用能充分发挥作用。

在本次专题的操作中,《e医疗》记者跟随北京急救中心(120)和北京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 999 )的救护车,实地感受了目前院前急救的现状和信息化应用情况;并对北京数家三甲医院急诊科进行了采访,探访临床业务对院前急救的需求。希望以北京急救系统为例,窥探我国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趋势。

从目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北京的急救资源较为分散,信息化的应用大都限于局部,缺少全局性的统筹和布局。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建设需求迫切,综合各方的反馈来看,这个平台建设最合适的牵头者应该是政府部门。】

在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应用方面,本专题把其分为基础建设、指挥调度和院前院内衔接三个部分。很显然,第三部分对患者的意义更为重大,遗憾的是,正如前文所述,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做得很差。

是没有需求吗?显然不是,无论是医院、急救中心还是患者,都有对院前和院内充分信息沟通的强烈需求。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于东明说:“我们确实需要在救护车抵达医院之前了解患者的一些情况,以便能提前做准备。”对急救中心同样如此,信息沟通不仅仅局限在医院是否有床位,如有需要,医院的专家甚至可以直接对救护车上的大夫进行施救指导。

需求是肯定存在的,这是各方的共识。事实上,他们也做了一些工作。

2008年,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市卫生局共同主持了一个叫“首都急救医学救援科技工程建设研究”的课题,“紧急医学救援无线移动信息平台”是这个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当时,999急救中心的50辆救护车上安装了能够实现无线移动监护、信息传输、病情评估等功能的相关设备。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合作,能实现“现场急救人员、随车救护人员、医院急诊室,特别是院内各相关科室的医生共同参与急救过程,实时监控患者病情,针对急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时指导。”

999急救中心副院长田振彪说:“当时这个项目在奥运会期间进行了试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2009年,999急救中心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合作,在80辆救护车上安装了具备3G无线高速数据视频传输能力的系统。该技术可将车前路况和车内抢救过程的视频实时传回指挥中心,以便后者能够根据即时情况进行调度应变。在视频图像的实时传输方面,进行了探索。

从以上来看,过往的尝试基本局限于个别医疗机构和急救中心,以及急救中心内部之间,而且,应用的内容对医疗业务的帮助也较有限。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区域性的院前急救信息化平台进行统一协调院前急救资源,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这个平台的牵头者只能是政府部门。

首先,信息平台所需要的设备、网络、系统开发等的不菲费用需要政府的支持,这些不是某一个机构所能负担的。

据120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介绍,120急救中心80%以上的运营费用都需要政府拨款。进行大额投入,显然力不从心。而北京999急救中心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号召力”,来牵头整个城市急救资源的统筹协调。

前文提到的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999急救中心以及北京多家三甲医院合作的“急救医疗信息化项目”,希望将该项目推广至北京市近200家二、三级医院,形成覆盖全行业的急救医疗信息网络,这无疑是一个区域平台建设的尝试。该项目的一位负责人表示,除了经济收益外,北京移动更看重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品牌价值。其实不难理解,在面对一个新生市场时,前期漫长的时间可能都会花在对市场本身的培养和教育上。他特别强调,“政府部门的指导”将非常重要。

其次,政府的牵头能消除体制壁垒,协调各方资源。于东明提到,目前各医疗机构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门,有的属于市卫生局、有的属于卫生部,如果没有政府行政部门从宏观层面进行统一部署,院前院内衔接的信息化建设将举步维艰。

那么,政府应该做哪些事情呢?

120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介绍, 120急救中心已经开发出了用于院前的移动电子病历系统,目前正在进行软件的安装和配发。据范达透露,其电子病历系统可以清晰显示患者的既往病史,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范达表示,他们也希望与目前医院建设的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进行互联,但如何互联,哪些信息可以共享,哪些不能,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事实上,移动电子病历是否需要从行业层面进行规范,这些都需要统筹规划。

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郭树彬说:“信息化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顶层设计,不仅仅是院前急救系统,还应该涵盖指挥系统和院内系统。”

在具体的实施上,天坛医院急诊科主任于东明认为,应该把具体工作交给社会去做,“政府购买服务就行了”。

据郭树彬透露,北京将建设全市的创伤抢救中心,以应对灾难事件所带来的大规模伤亡人群的疏散和抢救。“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指挥系统就可以根据各个医院的情况,把现场伤病人员分别运送到不同的医院,这样医院就可以充分调动相关资源进行应对。”郭树彬说,这不仅仅是个别病人的抢救,更关乎城市安全。

或许,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推荐
0
收藏
0
分享按钮

本文标签:院前急救  医院信息化  信息化平台  (责任编辑:刘玉华)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2-12-17求解院前急救信息化2012-08-24北京打造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2012-07-27政策推动县级医院信息化 统一标准成建设关键2012-08-24北京二三级医院将行“远程急救” 车内可“专家会诊”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content_415192.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院前急救的前世今生 我国渐向德国模式靠拢

日期:2012-12-14来源:e医疗作者:相海泉我要分享|0

急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急救作为一种医疗现象却几乎与临床医学相伴相生。

医学研究表明,如果心跳和呼吸骤停,脑细胞在常温下对缺氧的耐受极限通常为4分钟,超过这个时间,脑组织将发生不可逆的损伤。正是由于这个原因,4分钟便成为抢救重症患者的时间上限,被称为“黄金4分钟”。

“急”是急救的要素之一,有时甚至分秒之差就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死,这也就是急救中心对出车、抵达时间苛刻规定的原因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院前急救可以说是整个急救业务的基础和保障。

急救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其间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院前急救目前有哪些模式,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又会对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追本溯源,本文将就以上问题一探院前急救的前世今生。

急救历史源远流长

急救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急救作为一种医疗现象却几乎与临床医学相伴相生。

中医经典《内经》准确详细地描述过现代常见急症,如心绞痛、晕厥和猝死的临床表现,分别称之谓“卒心痛、暴厥、卒死”;《诸病源候论》则对多种急症进行过详尽叙述,对胸痹的描述涵盖了现代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多种临床表现;我国在魏晋时代,就已经使用针刺人中穴位的方法对昏迷患者进行急救;在外伤的手术处理中,东汉时期(公元200年)就已经用“麻沸散”进行麻醉。从以上种种看来,中国从古代就有十分发达的急症治疗学,这是我国医学先辈对人类的贡献。

现代急救医学始于西方。上世纪的世界大战以及因之而带来的大量伤亡,客观上推动了急救的发展,而后者也的确大大降低了战士的死亡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兵死亡率高达18%,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就降至4. 5%。

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交通等意外事故及心脑血管病的不断增多,各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急救医疗服务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美国于1959年、前苏联于1960年、日本于1967年开始实施急救医疗。197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S”法案,1976年完成了立法程序,形成了全国急救医疗网,配备有先进通讯联络设备的消防指挥中心接到呼叫后,立即按管辖区范围就近派车,并装备有直升机进行院前急救和途中救护,使反应时间大为缩短。

由于一些历史的原因,我国的急救医学发展较慢。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大中城市开始建立急救站,但限于当时国家的财力和认识水平,急救站的规模小、设备简陋,实际上只能起到对伤员的转运作用。“文革”结束以后,具有真正意义的现代急救医学才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1980年国家卫生部颁发了“加强城市急诊工作”的文件;1982年3月卫生部召开了“建立城市急诊工作”的咨询会;1983年颁布“城市医院急诊室建立方案”,规定了急诊科的任务、急诊医疗工作的方向、组织管理以及急诊工作的规章制度;1986年10月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急诊医学学术会议;1987年5月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正式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分会”,至此,急诊医学在我国被正式承认为一门独立的医学学科。

开展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以来,卫生部又明确规定,急诊科作为一级临床科室是医院必备的组成部分。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全国,县及县以上医院基本建立了急诊科,大中城市建立了独立或附属于医院的急救中心,至此,我国急救医学学科体系初见雏形。2002年成立了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行业协会的成立更是直接推动了院前急救的发展。

院前急救的几种模式

从广义来讲,急救医学包括院前急救和院内急救。前者是急救的基础,后者是急救的延续。院前急救需要由医护人员和院外急救者组成的急救网络,做到及时、正确地处理伤病员。这能大大减少伤病员的痛苦,把垂危的伤病员抢救过来,把致残率降到最低限度,同时还能大大缩短治愈时间。

当前国际上有两种主要院前急救服务模式,英、美模式和德、法模式。前者强调在现场紧急处理后尽快把伤病员安全转运到医院再进行有效治疗——“将患者带到医院”;而后者强调由医院抢救小组尽快到达现场,在现场对伤病员进行救治,然后再转运到医院继续治疗——“将医院带给现场患者”。

以美国为例,其急救系统是以医助人员为基础的。救护车驻扎于基站中,这些基站分布于城市的医院和警察分局中。每个基站配有一辆救护车、一名医助人员和一名救护车司机,有时会补充一名实习生(医助人员或司机)。在接到急救呼叫以后,调度员最常做出的决定就是派出这些医助人员,救护车也只有为转运患者而配备的简单装备。

美国院前急救系统包括一个利用直升飞机的医疗组,被称为“生命-飞行”任务。队伍由2名飞行员,1名急诊医生及1名护士组成。共有4个坐位及1个担架。直升机医疗组的主要任务就是从周边医院(或Ⅱ,Ⅲ级创伤中心)向Ⅰ级创伤中心(接收严重伤病患者)的二次转运,及当患者有急诊搭桥或急诊血管成型术的适应症时向心脏中心的二次转运。初次现场任务主要是当一次事故涉及多个伤员或一个意外事件需要对医助人员进行的增援。初次现场任务和二次转运任务的比例分配中,大约90%为二次转运任务。

法国院前急救主张就地稳定、紧急治疗。急救理念是把最好的急救医生送到现场。在第一现场先把伤员的病情稳定下来,在患者到达医院前就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救护。然后向急救机构的值班调度人员汇报伤员诊断情况,由调度人员根据病情将患者分配到相关医院,即急救重在院前深入救治。

法国科技人员2004年开发出一种移动式医疗急救通讯系统。这套系统能够不间断地传输正在运送途中的患者的医疗信息。有了这种技术,医务工作者就可以及时地了解患者的运送条件和病情变化情况。

我国的院前急救最早也是以转运患者为主,现随着技术设备的日益精进及恶劣的交通状况等因素,渐有向德、法模式靠拢的趋势。

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急救站从建立到改革开放前夕,院前医疗急救工作均局限在初级急救的层次,救护车只是简单的运送患者的工具。随着车辆及设备的不断更新,人员队伍的日益壮大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使北京的院前急救医疗工作向现场抢救、监护运送为一体的现场急救转变,救护车日益成为“浓缩的医院急诊室”。经过奥运医疗急救的实践,坚定了北京将技术精湛的急救医生第一时间送到患者身边,实行转运、救治一体化的院前急救模式。

信息化助力院前急救

上文所提到的法国院前急救模式之所以能实现“ 把医院送到患者身旁”,与其开发使用的“移动式医疗急救通讯系统”密不可分。正是凭借这套系统可以不间断地传输正在运送途中的患者的医疗信息给医院的医生,后者才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运送条件和病情变化情况,并给予救治意见和指导。

“移动式医疗急救通讯系统”具体情况是这样的:急救中心将移动式医疗急救通讯系统与GPRS系统联系在一起,经过安全化处理的ADSL又与救护车联系在一起,使急救中心能够不间断地收到救护车上安装的仪器设备记录下来的数据。急救中心因此可以随时观察患者在运送过程中的状态。

患者一旦被接上救护车,传感器和电极便可以采集和记录有关生命状况的数据,并跟踪这些数据的变化,比如心电图、血压、氧饱合、呼吸状况和二氧化碳率曲线图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提供患者的既往病史记录、婚姻状况、发生事故的情形和救援过程等信息。同时,其他的数据和信息也同时记录进统一的病历,以实时的方式传输给急救中心的调度,使急救中心跟踪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运送条件。必要时,急救中心可以指挥救护车上的急救人员实施就地治疗。

近年来,国内院前急救信息化建设发展迅猛。还以北京为例,北京急救中心(下简称“120急救中心”)和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下简称“999急救中心”)都有成熟完备的调度系统,可以实时监控每辆救护车的动态并发送相关指令。在2011年7月,双方成立了联合调度平台,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救护车进行统一调度,这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无疑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今年8月,999急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联合举行了急救医疗信息化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合作协议,各单位将充分发挥各自行业优势,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纤网络、3G网络以及未来的4G网络等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共同打造一个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的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

在《e医疗》对北京120急救中心的采访中,中心副主任范达透露,中心今年开发了用于院前的移动电子病历,目前正在进行软件的安装和配发。

推荐

0
收藏
0
0

本文标签:院前急救  信息化  医院  (责任编辑:白宣娇)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2-12-17求解院前急救信息化2012-08-24北京二三级医院将行“远程急救” 车内可“专家会诊”2012-08-24北京打造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2012-12-14政府应主导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2012-12-14各地探索院前急救信息化 每个进步值得肯定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ent_415194-all.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院前急救三部曲 信息化开启智慧急救

日期:2012-12-14来源:《e医疗》作者:张丹我要分享|0

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大厅的电话响起,院前急救便开始了,在整个院前急救过程中,信息化贯彻始终,其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基础建设、指挥调度系统、院前院内衔接系统。

10月12日14:59,999急救中心院前医生刘国伟的手机响起,“华北电力大学一位外籍教师晕倒在课堂上。”指挥调度中心告诉了刘大夫患者的地点和基本信息。

记者跟随刘大夫赶到救护车,司机已经在救护车里,车已发动。伴随着警笛的鸣叫声,15:01,出发。

从999急救中心总部到华北电力大学,一路上路况较好。“我们现在走的路线都是指挥中心规划好的,能保证路线最短、最通畅。”刘大夫说,“这也与出车的时间段和路段有关系,今天比较幸运,没有堵车。但是在有些时间段,所有的线路都堵,就算是救护车也没办法,只能堵在路上。”

记者注意到了方向盘旁边的GPS,“指挥中心能看到这车的行走路线,我们现在在什么位置都能看到。到了现场,指挥中心那边也会立刻显示,不用再向指挥中心人工报告了。”刘大夫告诉记者。

路上刘大夫一直和指挥中心保持通话,进一步了解患者状况。15:17,救护车到达华北电力大学校医院。

校医院的医生向刘大夫说明患者Ken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血压、心率、血糖等,以及之前对患者做过了哪些处理。

“他以前做过肾切除手术,我只是以前听他提过一次,但具体什么情况,我不是很清楚。”这时,一位与Ken熟识的、同为华北电力大学的老师说。

刘大夫向校医了解了基本情况后,走到Ken身边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现在基本上没什么问题,但还需要送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校医写好了交接单,刘大夫与陪同的老师交涉后,决定将患者Ken送往北医三院。15:33,救护车再次出发。

在救护车上,刘大夫叮嘱患者如果有不舒服的地方就立刻告诉他。“没能联系上北医三院,现在直接把患者送过去就行。”刘大夫告诉记者。

15:53,救护车到达北医三院,陪同的老师去挂号,刘大夫与医院医生进行交接,将校医说明的情况以及现场检测的情况告诉医院医生并填好交接单。

15:59,一切交接手续结束,刘大夫却还不能离开,在医院大厅,Ken躺在担架上等待床位,而刘大夫在等待担架……

为了更好地了解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应用,本刊记者参加了999急救中心一次普通的出车,记者亲身体验了院前急救的整个过程。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大厅的电话响起,院前急救便开始了,在整个院前急救过程中,信息化贯彻始终,其主要应用在三个方面:基础建设、指挥调度系统、院前院内衔接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建设得较完善,但是基础建设和院前院内衔接系统还很欠缺。刘大夫和校医院的交接以及与北医三院的交接都是依靠口诉和一纸交接单;Ken被送到医院后,陪同的老师需要先去挂号,由于没有床位,Ken只能在医院大厅一直等着……信息化应用是一剂良药,或许能缓解院前急救现存的问题。

“基础建设”是保障

在综合医院,电子病历、PACS系统等的应用已经较为成熟。但是,在院前急救中,作为基础建设,这些系统的建立还在摸索之中。急救中心的信息化水平与综合医院比,相差还很远。

如果Ken的学生在发现Ken不舒服之后,给急救中心拨打电话,只要报出Ken的姓名,急救中心便能自动找到他的电子病历,了解到他曾经做过肾切除手术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做相应的急救准备;随后,急救人员在第一时间赶到Ken的身边,并根据他当前的情况做相应的处理与记录;同时,在他还没被送到医院前,目标医院已经接收到了Ken的电子病历和当前的情况说明。以上所描述的情况在那次出车中并没有出现,而且目前在我国很难实现。

院前急救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包括建设相关的系统、产品和平台等。当医院正在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化建设时,北京120急救中心也提出了“移动的电子病历”的概念,同样希望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建设也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实现“病人未到、信息先到”;999急救中心研发了方便急救的“智能手机”;此外,999急救中心正在与北京几家综合医院合作建立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

在急救发生之前,通过信息化技术进行“基础建设”,能大大提升急救的效率。Ken在中国已生活多年,如果急救中心能有他的电子病历,将改写这次急救的过程。

移动的电子病历

理想状况下,移动的电子病历系统被配发在救护车上,这一套系统能与各家医院所建设的电子病历互联,实现信息共享,为抢救患者提供更多的便利。北京120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说,“今年,北京120急救中心在全国率先开发了用于院前的移动电子病历,目前正在进行软件的安装和配发。”

“结合居民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使用,对于患者来说,可缩短呼救时间。针对医院而言,利用云技术,在急救中心做一个服务器集群,急救中心向医院开放IP地址,同时,在现场书写了电子病历后,包括患者的健康档案一起传到医院,医院便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在救护车到达之前便可根据病情做好急救准备。院前医生能参考患者过去的病史,做出预判和准备。”范达介绍说。

移动的电子病历的特点在于“移动”二字,院前医生可以根据患者情况在现场书写电子病历,其在院前急救中的重要地位不容忽视。目前,急救中心的信息化跟综合医院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是我们希望将来能与综合医院一样,能够做到急救中心的信息收集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而不再是以HIS为中心。”范达说。

与综合医院相比,在急救中心,人、车、物都是移动的,对于物联网的需求可能相对更多。据范达透露,北京120急救中心在进一步完善电子病历之后,将考虑利用物联网管理所有车辆、人员、药品和耗材等。

空巢老人的“智能手机”

本刊记者在参观999急救大厅时,被一部特殊的“智能机”所吸引。乍一看,它与普通的手机无异,但仔细观察会发现,手机按键上的字体较大而且还设计有盲文。手机的一个侧面有五个特殊的按键:“警笛”、“吃药”、“读短信”、“报时”、“助听”;而另一侧设有 “社区”、“999”以及手电筒和录音机的标识符号。将手机翻过来,可以看到手机背面有四个较大的镶嵌着照片的按键。

“这是我们999自己推出的急救产品,主要为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所设计。第一代是急救座机,根据用户需求,我们研发了第二代急救手机。”999急救中心副主任赵海霞向记者讲解这部特殊的手机:“手机按键字体专为老年人设计,字体较大并配有盲文。手电筒、可外放的收音机、吃药提醒、读短信、报时、助听都为方便老年人日常的生活。而当老人突发疾病时,按‘警笛’按键可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手机背面有四个亲情键,提前录入子女的电话号码,当老人想和子女联系时,不用再拨号了,直接按他们的照片就能自动免提通话。同时,子女来电话,他的照片会一闪一闪地提示老人是谁来了电话。”

这种“智能机”根据用户性别不同,外形设计得也不一样。除了外形不一样外,女式专用机配有一个标有红十字的项链,而男式专用机配有同样标识的腕表。“这个特殊的项链和腕表是我们999急救手机最重要的设计,现在老人中午和晚上睡觉一般会有关机的习惯,但如果在手机关机的情况下,突发心脏病,先开机再拨打999是很浪费时间的。而我们设计的项链和腕表上的按键,就是为了方便老人在手机关机的情况下,拨打急救电话。一键便能让手机自动开机并同时自动拨打999。”赵海霞说。而且这两个特殊的设计还能帮助实现寻找手机的功能。一般人们会用另一个手机拨打找不到的手机来进行寻找,但是用户在找不到这款“智能机”的情况下,只需按“项链”或者“腕表”上的按键,手机便会发出警报声,以方便用户寻找。

在手机正常使用前,999急救手机的用户需向999急救中心提供自己的家庭住址、合同医院、既往病史以及家人的联系方式。这样,当999急救中心接到急救电话时,便能第一时间知晓患者的相关信息,同时,会把基本情况用短信告知亲情键上的患者家属。

据999急救中心的副院长田振彪介绍,这款手机目前主要是针对团体客户。今年7月份,在长春,一位空巢老人在家中去世多日之后,才被邻居发现。老人患有高血压,被发现时,趴在门口。据推测,老人可能突然病发,想出门求救,但没来得及。这已不是空巢老人“孤独死”的首例,体弱多病、无人照顾、行动不便,这些都是埋伏在空巢老人身边的定时炸弹。倘若像999急救中心的这款手机能被普遍推广,在老人突发疾病时,能以最简便的方法及时地联系急救中心,这将大大降低空巢老人“孤独死”的发生率。

开启智慧急救新篇章

除了建立系统、开发急救产品外,信息平台的建立也是基础建设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能协同覆盖急救指挥中心、急救车辆、医护人员以及接诊医院,对整个院前急救起到宏观把控的作用。

今年8月23日,999急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联合举行了急救医疗信息化项目合作签约仪式。根据合作协议,999急救中心、协和医院、人民医院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等将充分发挥各自行业优势,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光纤网络、3G网络以及未来的4G网络等先进的通信信息技术,共同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这份协议的签署标志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将助力发展智慧医疗,院前急救的信息化水平也将向前推进一大步。

据中国移动北京公司项目负责人介绍:“此次项目是中国移动北京公司与999急救中心、协和、人民等医院在多年稳定的基础通信业务合作上积极探索医疗信息化合作中产生的。在项目初期我们项目组研究了美国圣地亚哥911急救中心的信息化体系,也认真研究了英美和法德模式,结合国外的经验与北京的医疗资源实际情况制定了项目方案,随后组织了多次由多家省部级三甲医院急诊负责人和急救中心负责人参加的专家研讨会对方案不断进行修正完善。”

通过该系统,急救指挥中心将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派遣合适的救护车辆通过最合理的路径抢救患者,在抢救和转运途中选择当前救治综合条件最优的医院,同时急救医护人员也将获得远程医疗指导。医院会在患者到达前完成血库、手术台等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该系统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可以实现患者科学分流、医生提前准备,有效降低致残率、致死率。

除协和医院与人民医院将部署此系统外,北京医院、301医院、友谊医院、积水潭医院、天坛医院、宣武医院、北医三院等也将同期部署,着力解决生命体征采集、远程医疗等院前急救、院内抢救衔接的信息化问题,以实现在急救医疗的“黄金救治时间”里实施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救助。

指挥调度系统是“大脑”

999急救中心总部的调度员在接到Ken的学生打来的电话后,根据提供的信息,锁定了Ken的位置——华北电力大学,在电脑屏幕上,看到有标为白色的车,这说明总站内有正在待命的救护车,同时,选定一条标为绿色的线路,绿色代表畅通。选定好救护车,点击派出任务单……调度员的工作还没有结束,救护车在前往华北电力大学的途中,调度员要一直观察救护车的状态,如遇突发状况,要及时采取措施。

把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比作急救的“大脑”毫不夸张,“大脑”对人体起着控制和支配的作用,指挥调度系统在院前急救中的作用亦然。急救中心在接到电话后,了解患者情况、安排车辆、规划最佳路线、解决突发状况等等,这些都是坐在指挥大厅里的调度员需要做的工作。成功的指挥调度工作能为急救节约时间,进而为患者生命赢取宝贵的机会。

过去,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后,靠逐一拨打电话来通知司机和医生,有时还会遇到电话打不通的情况,尤其是在大型突发事故发生后,需要同时派出多辆救护车,这种情况下需要调度员一一拨打电话来寻找可以出车的司机和医生。而现如今,急救中心借助信息化的手段,经过多年的努力,指挥调度系统在院前急救中已成了发育较完全的“大脑”。

发育较完全的“大脑”

“与综合医院不同的是,急救中心存在一个指挥调度系统,北京120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从2005年至今,已经经过了多次升级改造,目前功能进一步完善,随着现代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我们的指挥调度平台依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120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说。

所有在北京行政区域境内拨打120的电话都汇集于总部,总部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度。“分两种调度,一个是核心区,也就是城区:东城、西城、朝阳、海淀、丰台以及石景山,这些地方由我们这边直接调度;另一个是二级调度,包括大兴、怀柔、密云等远郊区县,如果事发地点在这些地方,则需要通过三方通话来进行二级调度。”范达说。当北京境外发生大型灾害事故,比如汶川、玉树地震,120急救中心会根据市政府的要求,迅速组织救护队员到达现场,参与救援。

“在接电话方面,我们质量监控指标是所有电话10秒钟内必须接听,调度人员要问清楚患者姓名、事发地址、伤情、人数等,在2分钟内必须把车派出去,同时各站点在接到出车指令后2分钟之内必须把车开出,这些是我们的基本要求。”范达说。

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通讯的应用,通讯系统主要包括固定电话、移动电话、GPS、卫星工具等。

在999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大厅,安装有一个亚洲最大的单体屏幕。在遇到大型突发事件的情况下,指挥人员可以通过大屏幕清楚地看到突发现场,方便指挥调度。一般情况下,每个调度员都配备有一台屏幕较大的电脑,在必要的情况下,电脑屏幕可以被切分成八个部分,调度员可以同时监控路况、救护车的情况、患者的信息等。

调度员屏幕上的地图有颜色各异的标志。“有999标志的是我们的急救站,不同颜色标记的救护车是表示处于不同状态的救护车,白色表示站里待命;绿色是途中待命;红色是驶向现场;黄色表明送往医院的途中。如果要派车的话,根据事发地址,判断是派处于白色还是绿色状态的救护车。”999急救中心指挥中心调度科副主任赵海霞向记者介绍道,“这个地图是与交管局实时联网的地图,红色的路线表明爆堵;黄色是一般堵;绿色是最畅通。我们根据路况来指挥。在屏幕上有实时的天气报道,我们根据天气情况来采取应急预案。”

调度员在接到急救电话后,选择站内待命或者途中待命的救护车,电脑自动派车,所选择的救护车会自动接收一个派车单,司机按“接收任务”后,调度员的电脑屏幕上该车的颜色自动变为红色——驶向现场。与此同时,地址、最佳路线一并派出。

在过去,突发重大事故,调度人员需要一一打电话通知救护车。而现在的指挥调度系统能自动圈定离现场最近的多辆处于待命状态的救护车,调度人员需要做的只是选择同时派出多少辆车。

“虽然现在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已经趋于完备,急救中心已经有了移动通讯指挥平台,主要传输图像和音频,但是我们还需要一个移动的指挥调度平台,把调度的座席放到移动车上。不管走到哪儿,调度人员都可以对周边的车辆进行现场的调度。特别是在突发事件情况下,这个移动的调度平台很重要。”据范达介绍,这一移动的指挥调度平台的建设方案已经有了,现在正在争取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Ken是比较幸运的,从999急救中心总站到华北电力大学,一路上畅通无阻,但就北京的路况,在很多情况下,救护车会被堵在路上。交通问题确实是阻碍救护车及时到达患者身边的一大难题,但不应该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交通。正如范达所说的,现如今急救中心的指挥调度系统比较完善,但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120与999信息共享

北京市的院前急救在全国算特例,一个城市存在两个急救特呼号——“120”和“999”。假设Ken的学生在拨打了999之后,担心救护车不能及时赶到,接着又拨打了120,那么是不是两个急救中心都会派车前往事发地点?哪辆救护车先赶到就带走患者,而后到的就“空车而归”呢?过去确实如此,市民可能会在情急之下,两个号码都拨打,两方都派车的话,则会造成急救资源的浪费。但是,现在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了,解决了这一问题。

“为了避免浪费急救资源,在市政府的指导下,建成了统一的信息平台。”范达介绍,“第一种情况,120要求10秒钟接听电话,如果10秒之内不能接听的话,这个电话会自动转到999;第二种情况,120接到急救电话,但是在事发地周围并没有车,但999有车,这样也会把电话转给999;第三种情况,如果同一件事情,市民同时打了120和999,当一方会获知另一方已经先派出车,这样就不再派车,从而减少重复派车的现象。”

统一的信息传递平台除了能解决重复派车的情况外,在大型突发事件发生时,急救中心能够借此平台掌握现场救治力量的配置以及安排伤员转运。“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可以在大屏上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位置,在事发地周围相应距离内圈出120车辆,999车辆。发出调度信息,及时了解车辆向突发事件地区汇聚的情况,了解完整过程。每30秒图像刷新一次。而且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把所有医院的位置和电话还有它的特长都标好,可以依据突发事件的特点,组织转运。例如发生火灾的时候,可能安排像积水潭这样的对烧伤有专业救治能力的医院接收伤员;如果发生外伤、复合伤,向天坛、积水潭、北医三院转送。通过医院的联系电话,通知他们突发事件的救治需求,大约多长时间能送达,以便做好相应准备。”

“目前平台还只是信息传递,我认为理想的状态应该是能实现双方的统一调度,但目前要实现120和999统一调度,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范达说。

衔接系统亟待“急救”

Ken被送到医院之后,却不能及时就诊,只能躺在担架上等待床位,以至于院前医生以及救护车都不能离开。医院人满为患是导致发生这种情况的直接原因,但是倘若在Ken被送去医院前,医院与急救中心间的沟通机制能发挥作用,把床位、出诊医生等信息沟通清楚,最后依据情况选择条件最允许的医院,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999急救中心的院前医生刘大夫在赶到华北电力大学校医院后,先是由医务室的医生向其交接Ken的情况,把Ken送到医院后,刘大夫再向医院的医生转述校医所交接的内容以及自己检查患者的情况,整个交接过程依靠口述以及一纸交接单完成。

在科技发展迅猛的当下,院前院内缺乏有效沟通以及全人工式的交接似乎与这个科技时代格格不入,但是现实情况确实如此。基础建设、指挥调度、衔接系统,三者环环相扣 ,如果没有完善的衔接系统,移动的电子病历的价值会大打折扣;先进的指挥调度系统为抢救患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但是大量的时间却耗费在人工交接和等待床位中……院前急救中,衔接系统的现状和发展应受各方的关注,不仅仅是急救中心,也包括医院和通信运营商。

一部电话与一纸交接单

在走访了北京的几家综合医院后,本刊记者发现,院前与院内的衔接主要是通过一部电话和一纸交接单完成。医院的急诊科专门配备一部与急救中心沟通的电话,理想状况下,在患者被送到医院之前,急救中心会提前电话通知目标医院。到达目标医院后,院前医生会填写一张交接单,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生命体征、血压、心率等一些基本信息以及在送往医院前做过哪些处理。这张交接单一般会放在病历里,随着患者一起走。

“但是这部电话的使用频率不高,一般是救护车开到急诊科门口了,我们才知道送来了患者。”北京积水潭医院急诊科主任赵斌说。不仅仅是积水潭医院如此,在记者走访的几家医院里,用于院前与院内沟通的电话几乎都等同虚设。

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是导致衔接电话等同虚设的客观原因,但是即便医院没有床位,患者或者其家属还是希望去自己认定的医院去就诊,这使得用于事先沟通的电话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现在医院的急诊床位都比较紧张,特别是三级医院。有时院前急救的医生也会事先打电话过来问问,但是这也没办法,有些患者就是认这几家医院,不管有没有床位,也要求救护车一定要往自己认可的医院送。” 赵斌说。

刘大夫与校医以及陪同Ken的老师沟通后,选择了北医三院,主要是考虑了就近以及医院的接诊能力,Ken与陪同的老师并没有特别指定必须要去哪家医院。 Ken的病情不是特别严重,他的身体情况或许还能够经得起等待。但是对有些病情严重的患者,最重要的就是时间,抢救及时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与死。

医院人满为患、床位紧张确实是北京各大医院的现状,但是医院能否为院前急救建立一个绿色通道,专门设立一个床位给急救中心送来的重症患者?并不是所有的患者和家属都必须指定某一家医院就诊,在病情严重时,患者及其家属或许考虑更多的是能否及时得到抢救,在这种情况下,院前和院内的沟通显得尤其重要。

目前,院前与院内缺乏衔接既影响患者及时就诊,也影响到了急救中心的工作。急救中心把患者送到医院后,医院才开始做准备,有时医院没有空闲的担架车了,就不得不借用120或者999的担架车,这样也耽误了急救中心的工作。

一部等同虚设的电话与一纸交接单便是院前与院内衔接的全部,在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郭树彬看来,“目前,院前与院内基本上没有衔接,不管有没有床位、有没有空间、有没有技术,在急救中心把患者直接送来后,医院被动地接受患者。等患者送来后,再进行观察治疗,这是一个很盲目也是相对落后的状态。”

绿色通道与3G视频系统

院前和院内的衔接系统不完善,但并不代表它不重要、可有可无。“我们希望院前和院内有一个无缝衔接,这样对院前救治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很有帮助。尤其是对于急危重症,比如急性心梗、急性脑梗,这种突发性的、高危险性的疾病不及时得到有效治疗的话,患者会有生命危险。”赵斌说。

“警笛”已经拉响,作为院前急救的主体,120急救中心提倡依靠云技术建立与医院连通的绿色通道;999急救中心研发3G视频系统,将患者与院前进行衔接。

“所谓绿色通道,指的是120急救中心的院前医生经过现场检查以后,如果是特别危重的患者,我们会事先通知接收医院做好相关准备。而绿色通道的建立要靠云技术,现在所说的绿色通道都建立在三级医院,这种信息只有音频,如果要发展成能传电子病历,也包括视频,则需要云技术,若没有云技术,每家医院都做一条专线,那成本太高。”范达说。

急救中心的绿色通道得以运行的前提是医院急诊科绿色通道的建立。据赵斌介绍 ,现在大多数医院急诊科对急危重症都设立了绿色通道,以保证对这些疾病的及时救治,如果院前急救医生在送患者来急诊科之前,医院急诊科就能知道患者目前的状况,使之能提前做好抢救准备,这样就会使得抢救的成功率会大大提高。

除了院前与院内能够进行有效衔接外,患者和急救中心之间也能通过信息化实现信息互通。据999急救中心副院长田振彪介绍, 999急救中心正在做一个3G视频系统,现在处于磨合阶段。老人在家患病后,只需按下一个键,老人在家里突发疾病的整个视频图像可以自动传输到999的指挥中心和患者子女的手机上,急救中心可以借此第一时间全程监控老人的发病过程。
急救中心积极探索院前急救中衔接系统的建设,既提高急救中心的工作效率,更关乎患者的切身利益。

联合“医治”衔接系统

绿色通道、3G视频系统若能按计划建立起来并投入使用,便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院前与院内衔接的现状。但是如果要彻底性地建立一个完善的衔接系统,一个能统筹安排的区域性的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很必要。为此,急救中心、医院、通信运营商三方都在做力所能及之事,共同“医治”亟待急救的衔接系统。

出于共同的目标,999急救中心、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中国移动北京公司将联合打造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系统(构架图如下)。在这个全方位平台系统中,衔接系统是建设的重点,而且在此次建设中,云技术和物联网等新技术将起重要作用。

这个衔接系统能实现的功能是,在患者被送到医院之前,救护车通过车载数据采集系统采集到患者的基本体征数据,通过移动无线网络传回到999指挥调度中心平台;999急救中心将采集到的患者生命体征数据及其他信息、急救车辆位置信息反馈给医院急诊中心;相对应地,医院会装一个与急救中心相连接的前端(所谓前端是指一个服务器上的一个小的应用程序),999急救中心能实时接收医院急救中心提供的急诊流水、急诊留观、急诊床位、手术室信息、血库信息等信息数据,并根据上述信息判断医院急诊中心是否具备收治能力合理调度急救车辆。

在技术层面,999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平台是整个系统的中心,同时与医院和急救车辆进行连接。其中,与医院的联系是依靠医院安装的前端,与急救车辆的连接依靠的是移动网络。而医院和急救车辆是绝对不联系的,它们之间通过急救中心转接。

作为此项目重要参与方,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一直很重视信息化建设。“从去年开始,我与中国移动的高层开始探讨关于院前院内衔接模式的建立,包括进行可视对讲、事先了解患者情况等等。信息协同平台建立后,不仅能够传递患者的基本病史、一般状态,还能进行可视对讲,了解患者的现场情况。”据郭树彬透露,这一平台有望明年运行。

推荐
0
收藏
0

本文标签:院前急救  电子病历  医院信息化  医院  (责任编辑:白宣娇)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2-11-02四川省人民医院崇州分院成为全省首家电子业务文书合法化2012-10-08北京二级以上医院将建电子病历 监控医生诊疗行为2012-12-14信息平台助力美国急救服务2012-12-14政府应主导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2012-08-24北京二三级医院将行“远程急救” 车内可“专家会诊”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content_415193.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信息化车载设备武装救护车

日期:2012-12-14来源:e医疗作者:相海泉我要分享|0

以北京急救系统为例,GPS已经成为救护车的标配之一,信息化对院前急救的推动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还以北京为例,其救护车除了装有GPS外,能与医院或急救中心实现互联的视频系统也安装在了部分救护车上。随着移动电子病历的应用,患者信息将能够更方便地在急救中心和医院之间进行交互,这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患者的现实需求,院前急救的模式正在发生变化。最初的救护车只负责转运患者,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诊断、治疗设备正在装入救护车,使之逐渐有向“移动医院”靠拢的趋势。

2007年卫生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救护车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指出,救护车是指用于紧急医疗服务以及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的机动车辆。它有驾驶室、医疗舱、双向无线通讯装置,以及必要的基本抢救、抢险、防疫或转运设备。

根据功能的不同,救护车分为四种类型,普通型:为基础处理、观察和转运轻症患者而设计和装备的救护车;抢救监护型:为救治、监护和转运急危重症患者而设计和装备的救护车;防护监护型:为救治、监护和转运传染性患者装备的救护车;特殊用途型:为特殊用途设计和装备的救护车,如急救指挥车等。本文所涉及的救护车为第二种类型,即抢救监护型救护车。

对于救护车上应该安装的设备,《标准》也做出了详细规定:该类型救护车应具备院前重症监护应用的高级治疗和监护设备,包括患者搬运设备、肢体/上脊柱固定设备、供氧/呼吸设备、诊断设备、循环设备、抢救生命装备、绷带包扎和护理、个人防护设备、救援和防护材料、通讯器材、无线通讯设备、成套器械包和药品清单,对GPS、Internet网接口、舱内录音系统则没有强制规定。

由于《标准》时间较早,很多情况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北京急救系统为例,GPS已经成为救护车的标配之一,信息化对院前急救的推动作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还以北京为例,其救护车除了装有GPS外,能与医院或急救中心实现互联的视频系统也安装在了部分救护车上。随着移动电子病历的应用,患者信息将能够更方便地在急救中心和医院之间进行交互,这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救治率。

推荐
0
收藏
0
0
本文标签:救护车  移动医院  信息化  院前急救  (责任编辑:刘玉华)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2-12-06全球康复界学术巨头牵手蝶和 掘金中国康复业2013-01-2350万医学毕业生去哪了?2013-03-22村医被诉非法行医 同行称天天都在走钢丝2013-01-19包钢医院120女医生出诊 患者家属行凶至其身亡2012-11-15中国医护版《江南style》终于来了!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ent_415190-all.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各地探索院前急救信息化 每个进步值得肯定

日期:2012-12-14来源:e医疗作者:我要分享|0

患者心脏病突发之所以危险在于一个“急”字,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会受到威胁。但是,在过去20年中,由于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没有有效衔接,我国心脏病院前急救没有太大改观。

在我国,各地院前急救的状况大同小异,调度系统较完整、急救中心与目标医院缺乏有效衔接,这些都是各地院前急救的现状。但为了同一个目标——为生命赢取每一秒,各地都在运用信息化手段,从急救车的改进、信息平台的建设、急救电话的研制等多个方面做各种努力和尝试。上海提出“急救智能化”、大连研制远程医疗监护急救一体车、徐州为老人研制“一键通”急救电话等等。每个地方每个小的进步若都能在全国范围得到普及,中国的院前急救将向前推动一大步。

“急救智能化”应受关注

上海院前急救系统的总体格局为“9+1”模式,“9”是指9个郊区(县)医疗急救中心,“1”为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中心城区由市急救中心承担日常急救和应急救援任务,“9+1”模式已成为独树一帜的“上海模式”。据悉,今年上海将打造公开透明的院前急救信息平台。院前急救的信息化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由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举办的“中国救护车论坛”两年举行一次,今年6月16日,“第四届中国救护车论坛暨全国院前急救装备智能化标准化建设会议”召开,主题是“感受智能急救,推进行业标准”。

在这届论坛上,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朱勤忠表示,目前,上海市急救中心、区县急救中心正在开展信息化工作,在调度系统方面的信息化已经全部完成。朱勤忠认为,院前急救行业的信息化推进比医院落后。信息化需要整体规划,连通整个院前急救,从呼救到最后整个工作完成,形成一个环路,这是院前急救未来发展的方向。

编辑点评:据了解,今年年初,上海致公党呼吁“120救护建设跟不上上海发展的需要”。呼吁一出,各大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提出要重视院前急救这个民生问题。在此次论坛上,“急救智能化”成了关键词,如何实现“急救智能化”是急救中心以及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这一目标是否能实现,是否能达到智能急救,除了设立明确的目标外,社会的关注以及政府的支持都是不可或缺的。

急救中心与医院的有效衔接

2012年7月6日西安交大二附院(西北医院)宣布:该院联合西安市120急救中心、府谷县人民医院、神木县人民医院、安康汉滨区第一医院、商洛市中心医院、合阳县人民医院共建西部首个胸痛(心脏病)急救网,并在西安首次实现120院前急救和医院院内抢救的无缝衔接。

西安120急救中心主任张世民说:“我们开创了西安胸痛急救之先河,引入最新的移动医疗物联网技术,打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壁垒,整合西安的优质医疗资源,优化急救流程,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更好地服务西安人民。”

府谷县人民医院院长田乃飞认为,“通过加入胸痛急救网络,使我们和中心医院共享一个平台,实时得到中心医院专家的指导,促进我们按规范化流程运作,提高急救水平,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疗纠纷。”

编辑点评:患者心脏病突发之所以危险在于一个“急”字,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抢救,患者的生命会受到威胁。但是,在过去20年中,由于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没有有效衔接,我国心脏病院前急救没有太大改观。从患者打电话到急救中心,到急救人员将患者送到医院急诊科,整个过程要花费很多时间,很多心脏病患者的生命可能就消耗在等待中。如果各地能在全市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急救中心与医院能有效衔接,做到患者未到、信息先到,则能大大减少患者的等待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一键通”手机待普及

2012年7月2日,徐州市居家养老信息服务中心正式启用。该中心采取信息化手段,以社区服务为基础,为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及便民服务。老年人通过按下随身携带的手机或安装在家中“一键通”的“红键”,不用记任何电话号码,就可以发送紧急救援信号,救援信息会在同一时间发送给服务机构和老人的子女,实现多方通话和快速响应,保障老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信息系统还具备GPS定位功能,携带“一键通”手机的老年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发出紧急救援信号,信息中心就可以锁定老人位置。

编辑点评:“空巢老人”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受关注的群体,他们的安全问题牵动着家人的心。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降低突发疾病对他们生命的威胁,是急救中心信息化建设的一部分。除了徐州,大连在去年也推行了老人专用的“一键通”电话。北京999急救中心也研发了具备GPS定位功能以及999报警功能的“一键通”手机。如果这类电话能在全国范围内普及,这将为“空巢老人”以及其家人带去福音。

能变形能做手术的急救车

2012年6月23日,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与西班牙合作研制开发的远程医疗监护急救一体车正式启用。该车长9米,宽2.55米,伸缩系统展开之后宽5.35米,室高2.3米。作为中国首辆世界级水准的远程医疗监护急救一体车,除了体积大之外,完备的设备使医生能在车内做手术。

这辆车分为技术动力区、手术室和重症监护室三部分。车身伸展开后,车内空间近50平方米,可容纳10余名医护人员工作,整台车就像一所“小型流动医院”。该车自备发电机、医疗气体压缩机、净水储水槽、氧气瓶与麻醉气体等设备。室内装有麻醉机、心电监护仪、手术床等设施以及多种药品,患者可以在车里进行骨外科、神经外科等手术。该车还设有远程医疗系统,可实现以“物联网技术和3G网络技术”为核心,基于电子病历、患者生命体征采集和监护、手术麻醉、重症监护系统等的医院信息化平台,通过数字通信系统将医院急救指挥中心的专家与现场的医护人员联系起来。

编辑点评:这辆远程医疗监护急救一体车实现了数字化远程急救,在突发重大灾难性事故、事发地点在偏远地区或战争时期,这样一所“小型流动医院”必不可少。比如,在偏远地区的农村遇到一位危急重症患者,车内的医护人员可以及时传输和处理现场的各类手术、监护、检查图像和文字信息,使医院指挥中心专家能随时了解急救患者的最新动态。这样一所“小型流动医院”也解决了目前我国院前急救最欠缺的院前和院内急救无缝衔接的问题。

移动的远程急救站

2012年4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远程医疗系统启用。远程医疗视频系统安装在半人高的移动架上,包含两个电脑屏幕和一个摄像头,它被称作远程急救站。远程急救站可以让前线卫生员连接至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总院的急诊医生可以根据前线卫生员的病情汇报、摄像头拍摄的患者情况和远程传输的电子病历档案作出诊断,并远程下达医嘱。医院研发了可提供战备、应急突发事件、抢险救灾等40多种预案,远程医疗视频会诊系统的应用,使医院应急处理能力大大增加。

编辑点评:据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郭树彬介绍,协和医院急诊科正在试图实现院前与院内的可视对讲。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远程医疗系统作为移动的急救站能让院内医生及时、直观地了解患者情况,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倘若这一技术能被普遍地运用在院前急救中,则能让更多普通的患者受益于这一项先进的信息技术。

推荐
0
收藏
0
分享按钮

本文标签:院前急救  信息化  医疗  医院  (责任编辑:杨晓慧)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2-12-17求解院前急救信息化2012-08-24北京打造急救医疗信息协同平台2012-08-24北京二三级医院将行“远程急救” 车内可“专家会诊”2012-12-14政府应主导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化平台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ent_415191-all.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信息平台助力美国急救服务

日期:2012-12-14来源:e医疗作者:杨诗昊|0

国外急救模式主要分为强调转运的“英美模式”和强调现场救治的“德法模式”。直至上世纪末,两种模式的区别仍然较为明显。但随着急救设备的功能逐渐强大,以及信息化在急救服务中应用,使得两种模式逐渐向彼此接近。目前,各国的急救服务虽不尽相同,但都源自两种模式的融合。

目前,院前急救需承担的任务已不仅仅是运送患者,急救车上配备的各种急救设备,在早期为维持患者生命体征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随着急救信息平台的建设,“患者未到,信息先行”的理念逐渐渗透,院前急救服务更加全面。

如前所述,国外急救模式主要分为强调转运的“英美模式”和强调现场救治的“德法模式”。直至上世纪末,两种模式的区别仍然较为明显。但随着急救设备的功能逐渐强大,以及信息化在急救服务中应用,使得两种模式逐渐向彼此接近。目前,各国的急救服务虽不尽相同,但都源自两种模式的融合。

我国以往的急救服务类似于传统的“英美模式”,急救过程中更注重患者转运。加入信息化技术后,美国急救服务过程中加入了早期处理、救治和信息传输环节。急救信息平台不仅为信息的稳定提供保障,更决定着数据信息在不同设备间传输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决定着院前急救的工作效率。美国各州的急救机构和公司都在努力发展院前急救信息化,其中许多地区的信息平台已较为成熟。这种转变应当也适用基于“英美模式”的我国急救服务。

“云”平台简化急救流程

位于波士顿的Beth Israel Deaconess医疗中心(BIDMC)在使用一种基于云技术的电子医院管理系统,它利用一种被称作“SafetyPad”的应用程序接口(API)将波士顿的急救车与连接急诊部工作人员链接。SafetyPad让BIDMC的医生在院内急诊部的控制板上看到急救车上的重要数据,并且能将这些数据导入到患者的电子病历中。医疗人员可以看到患者的治疗方案、病史、用药史、心电数据和一些实验室检查结果。在芝加哥、迈阿密和华盛顿等地区的急救人员都可以在救护车上通过移动设备访问SafetyPad,它甚至能通过苹果iPad访问。

BIDMC的急诊医生兼急诊信息部主任Larry A. Nathanson表示,在应用SafetyPad程序之前,首诊人员每天需要通过传真发送150份~180份填有患者生命指征和医疗信息的表格;现在,这些表格将通过急救车上的平板电脑传送至BIDMC控制板系统。

急诊室控制板与SafetyPad软件连接之前,获得结构化的院前数据几乎不可能。“医生不仅能够获得带有时间戳的结构化用药记录和病史记录的设备,并且这个系统还能传输电子病历,使其可以远程查看和分析。”BIDMC信息总管兼哈佛医学院院长John D. Halamka博士说到,“我们可以根据电子病历中规范化、结构化的数据来做诊治决定。同时,它已可以作为合法有效的医疗文件。”

汇集力量建立平台

印第安纳州汇集州立医疗机构、医疗研究院和专业医疗技术公司的力量,建立遍及全州的急救电子信息平台。自从2009年,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急诊医疗电子患者健康信息系统、印第安纳州患者健康系统就和市急救系统、Regenstrief研究院、州健康信息交换系统和Medusa Medical Technologies公司结成合作关系。合作方成员可以方便地使用州立健康信息交换系统基础设备,以及为急救人员开发更加实用的信息交换软件。印第安纳州现已经拥有相对较完善的全州范围医疗信息交换系统,通过这个系统,可以从一点访问全州约75%的健康数据。

印第安纳波利斯市的急救车都配备了连接着州健康信息组织数据库的平板电脑。Regenstreif研究院研究员兼印第安纳州立大学医学院急诊医学副教授John Finnell介绍表示,在以前,当急救人员遇到失去意识的患者时,他们常常需要依赖报警者提供的患者信息来得知这位患者的健康史,例如他是否有中风史,或者他是否对某种药物过敏。电子健康信息数据将为急救人员提供更为准确的患者健康史,这对于救治十分有帮助。

作为美国国家急救医疗技术员协会(NAEMT)会员及有着30年工作经验的急救人员,Chuck Kearns表示,这些健康信息对于急诊工作者是非常有价值的。他指出,相比医院中可以进行的高级检查,急救人员通常无法携带大量诊断工具,因此他们的院前急救工作有很多不利之处。也正因此,任何有关患者的历史背景信息都是价值千金的。

急诊数据库提供治疗参考

新罕布什尔州希望急诊数据库能在简化急诊流程同时,为急诊治疗的研究和改进中提供重要的帮助。早在2003年,新罕布什尔州创伤急救服务信息系统(TEMSIS)就开始推行急救电子信息平台和急诊数据库。电子平台中汇集了急诊病例的接诊时间、报警原因、用药史和基本生命体征信息等。

几年间,新罕布什尔州的其他急救公司也陆续加入急诊数据库。美国最大的急救公司American Medical Response (AMR)于今年9月将车载软件系统升级,此次升级着重针对急诊数据库的电子病历数据传输功能。利用该功能,AMR公司可将急救车中的病人医护数据发送至州立中心数据库。根据新罕布什尔州急救服务管理局的介绍,除TEMSIS外,新罕布什尔州已有5家不同急救机构或公司参与中心数据库的连通,TEMSIS以外的机构和公司提供了州内约18%的急救数据。AMR的加入,将进一步提升中心数据库的数据量。

AMR新罕布什尔州区域经理Christopher Stawasz介绍说,中心数据的电子病历数据统计,有助于急救人员寻求最佳治疗方式。例如,美国每年约有25万心脏病急诊患者,其中约10%由AMR公司承担急救任务。全美不同地区的心脏病例的情况不同,急救人员也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急救方式。面对一例心律不齐的患者,中心数据可以帮助确定是否该跳过某种治疗抑或采用一些更激进的治疗手段。

信息平台的应用价值

2012年初,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PLOS ONE)发表的一篇有关美国急诊医生及管理者对电子信息平台应用评价的论文中列举了急诊医务人员对于电子信息平台的看法。

论文中,被调查者表示出了在应用电子信息平台过程中的诸多阻碍。一些地区急救电子病历系统难以与现有医院内急诊系统整合。组织结构复杂、开发商不可靠,以及有关隐私和安全方面的顾虑都将是信息平台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解决的难题。

另一方面,即便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传输、存储的效率在逐渐提高,信息化设备成本在不断降低,目前资金问题仍然是开展急救信息化工作的阻碍之一。论文中提到,美国许多地区在医院信息交换领域的发展,面临的最基本的难题是资金问题。联邦储备中用于开展健康信息技术的拨款并不是无限的,所以为了获得资金支持,美国一些医疗机构开始寻找商业化的新思路。波士顿BIDMC尝试使数据交换系统与广告产品整合,这使云系统的使用就不会出现资金问题。由此,波士顿BIDMC衍生出一个名为Forerun的私有软件公司,为其自身的急诊部控制板平台提供广告支持。

纵使存在各种阻碍,电子信息平台在急救工作中的积极意义还是不能忽视的。论文中的调查显示,医务人员普遍认为,提高病历清晰度和详细程度、减少病历信息丢失、以及医疗机构的强制推行都是促进急诊部门从传统病历向电子病历转换的动力。电子病历对医疗服务质控工作的支持更是极大的动力。许多被调查者都强调,以往的纸质病历时代,质控工作非常难以进行;而通过电子病历记录,自动生成的报告、汇总和衡量数据使质控工作更加易行。例如,应用电子病历后,急诊科可以方便统计插管成功率和院外心脏病抢救率等重要医疗服务质量指标。

更重要的是,急诊系统与电子病历系统相连通会从一些方面提升急诊医护水平。例如,如果急救人员知道患者病史,那么他们可以根据病史快速判断患者的病因;急救人员到达医院时可以迅速将患者的记录信息调取出来,而医生不用再等待繁琐的入院登记和文书工作,这将缩短患者入院时间;当急救人员认为不能依赖患者自己获得准确健康史,或患者已经无法进行有效交流时,信息平台提供的健康信息更是非常有价值的。

推荐
0
收藏
0
0

本文标签:信息化  美国  急救服务  (责任编辑:杨晓慧)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3-10-24解剖麻雀 看美国急救医疗体系如何运转2013-04-21美国地震后心理急救:不能说的那些话2013-01-05美国医院的专科医疗服务战略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content_415197.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记北京急救中心的一次出车

日期:2012-12-14来源:e医疗作者:我要分享|0

这是急救中心一次普通的出车,或许发生在2017年,也可能发生在2022年,又或许就发生在明年。

  “呜—呜—呜”救护车的警笛声响起。

“快!紧急任务!”杨大夫一边跑一边说。

“患者什么情况?”我提着采访设备跟在杨大夫后面。

“冠心病突发,65岁,只有他老伴在身边。”跟着杨大夫和随车护士跳上救护车,救护车已发动,车内左上角的时钟显示:14:59。出发。

从外形上看,这辆救护车的体积较大。车内除了有一个担架之外,还有心电监护仪、氧气瓶与医疗气体压缩机等设备,最引人注意的是,车内右上角装有一个摄像头和两个大的屏幕。
“这救护车什么时候投入使用的?比我上次看到的要好很多。”

“去年,其实这种智能型救护车好几年前就有了,只是去年才普及。”杨大夫说。

“这摄像头和屏幕是用来干什么的?”

“摄像头是可以让调度那边看到车内的情况,方便他们紧急调度。屏幕是用来和医院、患者可视通话用的。” 杨大夫身旁的护士说。这时,杨大夫正拿着一台iPad仔细地翻看着。

“杨大夫,您是在看患者的病历吗?”

“对,病历上显示李大爷有冠心病史,一年前曾突发冠心病打过急救电话,当时把他送到了阜外。”杨大夫并没有抬头。

15:02,右上方的屏幕自动开启了。屏幕里一位老人痛苦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时而呕吐,意识模糊。

“这就是李大爷?”

“是的。他老伴用‘一键通’打的急救电话,也开通了与我们这边的视频通道。” 杨大夫放下手中的iPad,仔细地观察视频里老人的一举一动。

“联系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也通知了患者家属,医院那边的绿色通道已开启。前方出现了交通事故,已经通知司机转换路线,新的路线图已发出。”此时,救护车里响起了调度员的声音。

“收到!”“准备好吗啡、多巴胺葡萄糖还有氧气瓶。”杨大夫对护士说。

15:09,救护车抵达了小区楼下。杨大夫和护士提上医药箱向李大爷家跑去。

“之前都是吃过药就会好些的,但是现在还是这个样子。”李大爷的老伴着急地说。李大爷躺在床上,和刚才视频里的状况一样。

“心率:110;血压:80/60。滴注硝酸甘油,补充多巴胺葡萄糖溶液。”杨大夫给李大爷测完心率和血压后说,护士按照杨大夫的要求做紧急处理。

李大爷的情况有所好转,杨大夫和司机在邻居的帮助下,把李大爷顺利地抬上了救护车。15:21,救护车再次出发。

“吸氧,做心电监护。”杨大夫对护士说,接着,用呼叫器通知调度中心:“连线阜外。”同时,用iPad把李大爷最新的情况记录在电子病历里。

这时,屏幕自动开启,一位医生出现在屏幕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患者的病历,现在情况怎么样?”

“患者的血压持续偏低。根据心电显示,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心梗。”杨大夫指着心电仪说。

“给一支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处于正常水平。”杨大夫按照指导对李大爷做处理。

“患者血压上升,情况较稳定。”杨大夫说。另一端的医生透过屏幕仔细观察着心电仪。

“已了解患者情况,我们现在去做介入或溶栓准备。”说完,视频另一端的医生迅速离开了。

15:30,救护车抵达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医生、护士已经等在门口,那位医生正是刚才与杨大夫视频的医生。李大爷被抬到医院的担架上,快速推进了医院……

这是急救中心一次普通的出车,或许发生在2017年,也可能发生在2022年,又或许就发生在明年。那时,患者、急救中心、医院之间已经实现了充分的信息互通,市级的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平台已经建立,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大大提升。

我们希望,它到来得越早越好……

推荐
0
收藏
0
0

本文标签:急救  急救中心  救护车  (责任编辑:刘玉华)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3-01-21沪地急救分“轻重缓急” 打120需讲清具体用途2013-01-21深圳紧急立法 医院救护车装黑匣子抓拍挡路车2012-12-14信息化车载设备武装救护车2012-12-21急救车添手术台几辆车可变身医院2013-01-21北京医院将禁用外地牌照救护车 如非紧急禁拉警报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content_415197.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记北京急救中心的一次出车

日期:2012-12-14来源:e医疗作者:我要分享|0

这是急救中心一次普通的出车,或许发生在2017年,也可能发生在2022年,又或许就发生在明年。

  “呜—呜—呜”救护车的警笛声响起。

“快!紧急任务!”杨大夫一边跑一边说。

“患者什么情况?”我提着采访设备跟在杨大夫后面。

“冠心病突发,65岁,只有他老伴在身边。”跟着杨大夫和随车护士跳上救护车,救护车已发动,车内左上角的时钟显示:14:59。出发。

从外形上看,这辆救护车的体积较大。车内除了有一个担架之外,还有心电监护仪、氧气瓶与医疗气体压缩机等设备,最引人注意的是,车内右上角装有一个摄像头和两个大的屏幕。
“这救护车什么时候投入使用的?比我上次看到的要好很多。”

“去年,其实这种智能型救护车好几年前就有了,只是去年才普及。”杨大夫说。

“这摄像头和屏幕是用来干什么的?”

“摄像头是可以让调度那边看到车内的情况,方便他们紧急调度。屏幕是用来和医院、患者可视通话用的。” 杨大夫身旁的护士说。这时,杨大夫正拿着一台iPad仔细地翻看着。

“杨大夫,您是在看患者的病历吗?”

“对,病历上显示李大爷有冠心病史,一年前曾突发冠心病打过急救电话,当时把他送到了阜外。”杨大夫并没有抬头。

15:02,右上方的屏幕自动开启了。屏幕里一位老人痛苦地躺在床上,面色苍白,时而呕吐,意识模糊。

“这就是李大爷?”

“是的。他老伴用‘一键通’打的急救电话,也开通了与我们这边的视频通道。” 杨大夫放下手中的iPad,仔细地观察视频里老人的一举一动。

“联系了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也通知了患者家属,医院那边的绿色通道已开启。前方出现了交通事故,已经通知司机转换路线,新的路线图已发出。”此时,救护车里响起了调度员的声音。

“收到!”“准备好吗啡、多巴胺葡萄糖还有氧气瓶。”杨大夫对护士说。

15:09,救护车抵达了小区楼下。杨大夫和护士提上医药箱向李大爷家跑去。

“之前都是吃过药就会好些的,但是现在还是这个样子。”李大爷的老伴着急地说。李大爷躺在床上,和刚才视频里的状况一样。

“心率:110;血压:80/60。滴注硝酸甘油,补充多巴胺葡萄糖溶液。”杨大夫给李大爷测完心率和血压后说,护士按照杨大夫的要求做紧急处理。

李大爷的情况有所好转,杨大夫和司机在邻居的帮助下,把李大爷顺利地抬上了救护车。15:21,救护车再次出发。

“吸氧,做心电监护。”杨大夫对护士说,接着,用呼叫器通知调度中心:“连线阜外。”同时,用iPad把李大爷最新的情况记录在电子病历里。

这时,屏幕自动开启,一位医生出现在屏幕里:“我们已经看到了患者的病历,现在情况怎么样?”

“患者的血压持续偏低。根据心电显示,初步诊断为急性前壁心梗。”杨大夫指着心电仪说。

“给一支去甲肾上腺素,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处于正常水平。”杨大夫按照指导对李大爷做处理。

“患者血压上升,情况较稳定。”杨大夫说。另一端的医生透过屏幕仔细观察着心电仪。

“已了解患者情况,我们现在去做介入或溶栓准备。”说完,视频另一端的医生迅速离开了。

15:30,救护车抵达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医生、护士已经等在门口,那位医生正是刚才与杨大夫视频的医生。李大爷被抬到医院的担架上,快速推进了医院……

这是急救中心一次普通的出车,或许发生在2017年,也可能发生在2022年,又或许就发生在明年。那时,患者、急救中心、医院之间已经实现了充分的信息互通,市级的院前急救区域信息平台已经建立,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障大大提升。

我们希望,它到来得越早越好……

推荐
0
收藏
0
0

本文标签:急救  急救中心  救护车  (责任编辑:刘玉华)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3-01-21沪地急救分“轻重缓急” 打120需讲清具体用途2013-01-21深圳紧急立法 医院救护车装黑匣子抓拍挡路车2012-12-14信息化车载设备武装救护车2012-12-21急救车添手术台几辆车可变身医院2013-01-21北京医院将禁用外地牌照救护车 如非紧急禁拉警报
http://www.cn-healthcare.com/new ... ent_415209-all.html

首页 - 资讯频道 - 综合资讯  

北京急救车辆将获绿色通道 启动应急交通勤务机制

日期:2012-12-14来源:人民网作者:赵艳红 张瑞彪我要分享|0

北京市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应急部门一旦接到需要交通保障的紧急情况,将第一时间通报应急交通联勤指挥席。指挥席将统一协调指挥应急车辆和路面执勤交警,开通绿色通道,保障急救、救援车辆快速通行。

图为北京市交管局指挥中心大厅工作现场

12月14日上午,北京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应急办、市交通委、市市政市容委在交管局指挥中心大厅联合启动应急交通勤务机制。

按照应急交通勤务机制,市公安局、市卫生局、市应急办、市交通委、市市政市容委等部门将密切沟通配合。按照互通信息、联勤指挥、分工负责、保障重点的工作原则,全面加强应急交通保障,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水平,保障医疗急救、城市重大应急事件处置的人员、车辆、装备的快速到达,快速处置。

记者在交管局指挥中心看到,由交管、消防、卫生等部门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应急交通联勤指挥席设在交通指挥大厅左侧最前排,实现了110、119、122、120、999以及市应急办等应急指挥系统的联网运行。据交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相关应急部门一旦接到需要交通保障的紧急情况,将第一时间通报应急交通联勤指挥席。指挥席将统一协调指挥应急车辆和路面执勤交警,开通绿色通道,保障急救、救援车辆快速通行。对“122”直接接报的群众紧急求助,交通指挥中心将通过电视监控系统查找求助车辆,并利用流量监测等科技系统,会同属地支大队为求助车辆确定最佳行驶路线。属地支大队也将根据情况调整警力部署,加强行驶路线的指挥疏导,最大限度保证安全快速通行,同时通过应急交通联勤指挥席协调医疗、抢险等部门跟进保障。在应急交通联勤指挥的过程中,交管部门还将通过广播电台、微博、网络等多种渠道,紧急插播应急救援信息,将救助车辆的特征、行驶位置、行驶路线等告知社会,引导社会车辆避让。

近年来,在市公安局统一指挥下,北京公安交管部门与消防、救护、工程抢险等部门建立了情况通报和联动指挥机制,遇有运送危重病人的车辆紧急求助等情况时,采取警车带道、路面民警疏导、122电话引路、媒体宣传诱导等多种形式,全力为救援提供应急交通保障。今年以来,交管部门共为救护车、运送危重病人车辆提供救助服务2100余起。但是,与当前复杂的交通状况相比,还有很大的可提升空间。首都公安机关积极回应群众出行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拓宽思路,挖掘潜力,深入思考,与相关部门共同推出了此项应急交通勤务机制。

【相关链接】

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五十三条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执行紧急任务时,可以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不受行驶路线、行驶方向、行驶速度和信号灯的限制,其他车辆和行人应当让行。同时,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中明确规定:遇有执行紧急任务的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未按照规定让行的,处200元罚款。

此外,为使特种车辆在救援抢险等执行危急任务时可以迅速抵达现场和开展救援,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本市在高速公路和城市部分快速路设置应急车道。且该车道只能允许特种车辆在执行紧急任务时使用,其他社会车辆在正常情况下不得违法占用应急车道。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办法第九十七条规定:驾驶机动车违反规定在应急车道内行驶或者停车的处200元罚款。并按照其违法行为依法记6分。

法律在保障特种车辆执行紧急任务的通行权时,也明确规定“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非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得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不享有前款规定的道路优先通行权。”针对目前社会上有部分特种车辆在执行非紧急任务时,随意使用警报器、标志灯具等问题,相关部门表示将密切配合,严厉打击非法救护车、非法安装警灯警报器等违法。通过进一步加强特种车辆管理,确保特种车辆驾驶人能在非紧急任务期间,严格遵守交通法规,文明礼貌行车。坚决杜绝违规使用警灯、警报器的现象,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社会公信力。

在此,提示广大司机朋友:应急交通就是生命线,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维系着百姓的幸福和未来。保障应急交通畅通,既是政府部门的职责任务,也是每一名市民的法律义务。请广大市民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在遇到正在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时,司机朋友可以视周边道路和交通情况,采取并线或靠边停车等合理措施,主动避让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共同携起手来,确保“抢救生命、一路畅通”。

推荐
0
收藏
1
0

本文标签:应急交通勤务机制  救护车  绿色通道  急救  (责任编辑:王建秀)

猜你喜欢最热推荐

2012-12-26北京启动应急勤务机制10天 交警护送患者就医13起2013-01-21深圳紧急立法 医院救护车装黑匣子抓拍挡路车2013-01-11北京全面提升院前急救服务水平 探索空中医疗救援2012-12-12广东:救护车出车急救 1公里路塞了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