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转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22:28:17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95b5470100rx8x.html

正文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转载) (2011-05-23 23:07:40)转载▼

作者:海南医学院 吕传柱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国的院前急救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经历过SARS、“5.12”汶川地震等公共卫生事件后,政府及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走向了更加开放、文明和与世界同步,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中国的院前急救的迅猛发展,直接的反映就是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级市的大部分基本上都建设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急救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从业人员达数万人,初步形成了二级或三级的城市急救网络,7*24小时提供急救医疗服务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各地不同社会经济情况,形成了独立型、院前型、依托型、指挥型等多种运作模式,成为保障社会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十年来,中国的院前急救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从单一职能的急救中心发展成为能够应对日常急救、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医疗保障等多种功能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院前急救的学术组织除2002年成立的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外,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下还设置了院前急救的学术组,各省市也成立了本地的院前急救学术组织。这些不同级别的学术组织,每年都开展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科研,其目的就是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学科的发展。其中包括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和每年一届的灾难医疗救援案例分析会,尤其后者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实用的内涵、及时的总结,逐渐成为行业内的品牌学术活动,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院前急救技能大赛更是院前急救的一大盛事。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海口、贵阳等城市的急救中心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台湾、香港、澳门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急救医疗机构或医学院校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以及学术科研交流合作,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水平的差距。2003年由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发起成立的中国急救网(www.emss.cn)已经成为行业的旗帜网站。2009年8月,《医学参考报急诊医学频道》创刊,这份报纸将国外先进的院前急救理论带给国内的从业者。2010年12月,《院前急救》内部资料发刊,相信不久的将来,一报、一刊、一网站,将会成为院前急救从业者的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借此逐步形成院前急救的理论体系。

     近几年,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学会组织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2005年,由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组织编写的《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出版,成为行业的技术规范。2007年12月27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院前急救的第一部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救护车》(WS/T 292-2008)发布,并于2008年4月1日正式实施。2009和2010年,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了“院前急救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标准、《急救中心(站)管理条例》和“院前急救人才规划”等一系列文件草案,并正在积极推动其出台实施。2010年,卫生部开展全国院前急救资源调查研究,在全国3000多家县以上行政区域范围内,对全国急救中心的资源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系统准确的普查。此外,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了阐述,标志着我国的院前急救已经上升到国家卫生战略规划的层面。

     针对公众的急救普及也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一个重点,部分急救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培训部门,开设了公众急救普及培训课程,如心肺复苏术、外伤急救、AED的使用等等。同时,积极推动公众急救的立法,2010年10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在新修改的《海南省红十字会条例》,在国内首次正式立法要求AED的公共场所的配置及社会化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公众服务人员和高危职业从业者应是接受急救技能培训的重点人群等。2002年美国国会出台了公共场所设置AED的法案,2004年7月日本出台了类似的法规,海南在推动公众参与急救的立法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目前国内基本上没有医学院校开设院前急救医学的专业学历教育。已经有一部分人意识到国内在院前急救系统教育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现在正在联合国内外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积极促成开设院前急救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

     院前急救在解决了有没有、快不快的问题之后,现在要完善的是能及时、充分、规范、标准、完美地解决各种复杂院前急救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院前急救的内涵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体系建设、标准化、制度化、教育、培训、科研、以及公众普及等方面还存在着更多的困难和相当的差距,中国的院前急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思路的引导下,我国的院前急救应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行业专业水平发展为主线,为公众提供更快、更好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坚持行业规范和标准建设的主攻方向,参照“健康中国2020”规划,尽快完善立法、应急预案、快速反应、信息通讯、人才队伍建设、物质储备等机制。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

     积极推动和协助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快院前急救行业标准化建设。如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专业技术职称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细则》、《急救中心(站)管理条例》、《全民医疗救援知识普及与实践管理办法》,《急救中心(站)评审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加快推动行业标准及操作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推动院前急救学术建设,提高行业学术水平。推动行业学术期刊的建设,积极申办国家级的正式期刊,努力争取使其进入核心期刊。并积极创办一本相关的、面对全球发行的英文期刊。鼓励和推动从业者发表论文和论著,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与医学院校、科研机构或者企业合作建立基础或临床实验室。定期召开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鼓励和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在教育、培训及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

     积极推动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专业化水平。一是要推动院前急救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院前急救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二是要鼓励和推动院前急救继续医学教育,并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三是推动院前急救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及储备,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医改新思路,应对人力成本攀升,针对院前急救对象的医疗需求特点,进一步细化服务,探索建立符合我们国家实际状况的,以急救士为主体的,以急救医师和护士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院前急救综合队伍。

      推动院前急救网络信息化建设,并建立全国急救中心联网的数字化网络信息系统,规范调度系统数据库标准,统一调度模式,倡导急救从呼救电话开始的理念,合理调度急救资源,优化行动方案,并在全国不同的区域建立数据备份中心,以应对大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航空医疗救援,使其尽快成为院前急救新的一支力量,尤其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真正体现对生命的敬畏。

     大力推广“第一目击者”培训计划,积极推动公众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加大公众普及培训力度,统一宣传材料,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课程及教材、统一培训认证机制。积极推动在公众场所放置AED,以法律为保障,强制对公众服务人员和高危工作从业者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在海南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推广。提高志愿者的参与性,组建由志愿者组成的院前急救辅助队伍,参加节假日公众场合的医疗巡逻、大型活动或应急医疗保障等。

     积极推动院前急救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一是积极开展“支援西部地区”院前基础建设,加快西部地区院前急救的发展。结合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风俗、自然环境等,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者进行人才的交叉培养。二是积极推动县级急救中心(站)的建设,指导乡镇建设急救站,县级及乡镇急救中心(站)的建立要结合当地的现状,避免建设不足或重复建设。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院前急救建设的扶持力度,给予物质设备捐助或者短期的人才支持。

     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灾难医疗救援快速自动反应机制和储备机制。探索建立覆盖全中国范围的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实行应急反应的网格化管理,以灾区或事件为中心,形成快速反应的同心圆和自动反应圈,建立分层支援体系,真正形成一小时反应圈、两小时反应圈……等若干小时的急救资源体系。

     进一步加快院前急救标识系统建设,统一院前急救中心的标志、制服、车辆涂装等,规范院前急救的公众形象,便于公众识别。积极推动院前急救文化建设,提高行业公信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危机发生时的媒体应对能力。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建立特色文化,提高从业者的成就感、使命感、忠诚度,推动院前急救行业文化建设。

     通过举办各种行业活动和公益活动,打造中国院前急救的品牌和形象。定期举办行业技能比赛如“院前急救技能大赛”、“救护车驾驶员大赛”等。定期举办行业评比,如“年度人物评比”、“救命之星”选拔、“模范社区”的建设等。定期举办公益宣传活动,如“急救日宣传”、社区急救宣传等。

     重视对历史保护和传承,挖掘院前急救的历史底蕴。重视院前急救历史保护和传承,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如照片、表格资料、文件的修复、保存,对装备设备的收集,建设“院前急救博物馆”等。
中国院前急救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化急救”,应该是一个法制健全、标准化的“规范化急救”,应该是一个信息通畅、网络覆盖全面、自动响应的“信息化急救”,应该是一个反应迅速、机动性强、人员梯队合理、资源储备充足的“准军事化急救”。行文至此,希望与同行们共勉,再接再砺,为中国院前急救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分享:
4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214)┊ 评论 (0)┊         收藏(0) ┊转载(0)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转载]梅德韦杰夫记者会上玩悬疑(多图)
后一篇:重要提示:《峥嵘岁月——全国急救人员培训中心老照片(1993--2007)选辑》发布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95b5470100rx8x.html

正文字体大小:大 中 小

中国院前急救近十年的发展及未来展望(转载) (2011-05-23 23:07:40)转载▼

作者:海南医学院 吕传柱  来源: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中国的院前急救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经历过SARS、“5.12”汶川地震等公共卫生事件后,政府及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走向了更加开放、文明和与世界同步,表现为社会需求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中国的院前急救的迅猛发展,直接的反映就是从单纯的、粗放的院前转运变成代表政府职能的,集医疗急救、灾难救援、医疗保障、危重病监护转运、急救车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全国300多个地级市和2000多个县级市的大部分基本上都建设了以城市为单位的急救中心和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从业人员达数万人,初步形成了二级或三级的城市急救网络,7*24小时提供急救医疗服务和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根据各地不同社会经济情况,形成了独立型、院前型、依托型、指挥型等多种运作模式,成为保障社会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近十年来,中国的院前急救发展的最明显特征就是从单一职能的急救中心发展成为能够应对日常急救、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应急医疗保障等多种功能的紧急医疗救援中心。院前急救的学术组织除2002年成立的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外,在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下还设置了院前急救的学术组,各省市也成立了本地的院前急救学术组织。这些不同级别的学术组织,每年都开展一系列的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科研,其目的就是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推动行业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学科的发展。其中包括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院前急救学术大会和每年一届的灾难医疗救援案例分析会,尤其后者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实用的内涵、及时的总结,逐渐成为行业内的品牌学术活动,每两年一届的全国院前急救技能大赛更是院前急救的一大盛事。北京、天津、上海、武汉、海口、贵阳等城市的急救中心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台湾、香港、澳门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急救医疗机构或医学院校进行了密切的合作以及学术科研交流合作,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急救水平的差距。2003年由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发起成立的中国急救网(www.emss.cn)已经成为行业的旗帜网站。2009年8月,《医学参考报急诊医学频道》创刊,这份报纸将国外先进的院前急救理论带给国内的从业者。2010年12月,《院前急救》内部资料发刊,相信不久的将来,一报、一刊、一网站,将会成为院前急救从业者的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借此逐步形成院前急救的理论体系。

     近几年,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学会组织积极推动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2005年,由中国医院协会急救中心(站)管理分会组织编写的《院前急救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出版,成为行业的技术规范。2007年12月27日,新中国成立以来院前急救的第一部行业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行业标准《救护车》(WS/T 292-2008)发布,并于2008年4月1日正式实施。2009和2010年,卫生部医政司组织专家起草了“院前急救专业技术职称系列”标准、《急救中心(站)管理条例》和“院前急救人才规划”等一系列文件草案,并正在积极推动其出台实施。2010年,卫生部开展全国院前急救资源调查研究,在全国3000多家县以上行政区域范围内,对全国急救中心的资源现状进行全面、客观、系统准确的普查。此外,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中,院前急救医疗体系也有专门的章节进行了阐述,标志着我国的院前急救已经上升到国家卫生战略规划的层面。

     针对公众的急救普及也是院前急救工作的一个重点,部分急救中心成立了专门的培训部门,开设了公众急救普及培训课程,如心肺复苏术、外伤急救、AED的使用等等。同时,积极推动公众急救的立法,2010年10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在新修改的《海南省红十字会条例》,在国内首次正式立法要求AED的公共场所的配置及社会化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求公众服务人员和高危职业从业者应是接受急救技能培训的重点人群等。2002年美国国会出台了公共场所设置AED的法案,2004年7月日本出台了类似的法规,海南在推动公众参与急救的立法方面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目前国内基本上没有医学院校开设院前急救医学的专业学历教育。已经有一部分人意识到国内在院前急救系统教育方面存在的重大缺陷,现在正在联合国内外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积极促成开设院前急救的本科教育甚至研究生教育。

     院前急救在解决了有没有、快不快的问题之后,现在要完善的是能及时、充分、规范、标准、完美地解决各种复杂院前急救问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各地院前急救的内涵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在理论体系建设、标准化、制度化、教育、培训、科研、以及公众普及等方面还存在着更多的困难和相当的差距,中国的院前急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思路的引导下,我国的院前急救应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行业专业水平发展为主线,为公众提供更快、更好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坚持行业规范和标准建设的主攻方向,参照“健康中国2020”规划,尽快完善立法、应急预案、快速反应、信息通讯、人才队伍建设、物质储备等机制。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急救医疗服务需求。

     积极推动和协助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快院前急救行业标准化建设。如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院前急救专业技术职称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细则》、《急救中心(站)管理条例》、《全民医疗救援知识普及与实践管理办法》,《急救中心(站)评审标准》的颁布和实施,加快推动行业标准及操作规范的制定和实施。

     走内涵发展之路,积极推动院前急救学术建设,提高行业学术水平。推动行业学术期刊的建设,积极申办国家级的正式期刊,努力争取使其进入核心期刊。并积极创办一本相关的、面对全球发行的英文期刊。鼓励和推动从业者发表论文和论著,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并与医学院校、科研机构或者企业合作建立基础或临床实验室。定期召开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会议,鼓励和推动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知名高校、教育机构或科研机构在教育、培训及科研等方面开展合作。

     积极推动院前急救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从业者专业化水平。一是要推动院前急救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院前急救专业的本科、研究生。二是要鼓励和推动院前急救继续医学教育,并利用网络开展远程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三是推动院前急救专业人才梯队建设及储备,参考国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医改新思路,应对人力成本攀升,针对院前急救对象的医疗需求特点,进一步细化服务,探索建立符合我们国家实际状况的,以急救士为主体的,以急救医师和护士为骨干的,结构合理的多层次的院前急救综合队伍。

      推动院前急救网络信息化建设,并建立全国急救中心联网的数字化网络信息系统,规范调度系统数据库标准,统一调度模式,倡导急救从呼救电话开始的理念,合理调度急救资源,优化行动方案,并在全国不同的区域建立数据备份中心,以应对大灾。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航空医疗救援,使其尽快成为院前急救新的一支力量,尤其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这一点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真正体现对生命的敬畏。

     大力推广“第一目击者”培训计划,积极推动公众急救知识技能普及,提高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加大公众普及培训力度,统一宣传材料,统一培训内容、统一培训课程及教材、统一培训认证机制。积极推动在公众场所放置AED,以法律为保障,强制对公众服务人员和高危工作从业者进行急救技能培训,在海南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在全国推广。提高志愿者的参与性,组建由志愿者组成的院前急救辅助队伍,参加节假日公众场合的医疗巡逻、大型活动或应急医疗保障等。

     积极推动院前急救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一是积极开展“支援西部地区”院前基础建设,加快西部地区院前急救的发展。结合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风俗、自然环境等,对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或者进行人才的交叉培养。二是积极推动县级急救中心(站)的建设,指导乡镇建设急救站,县级及乡镇急救中心(站)的建立要结合当地的现状,避免建设不足或重复建设。三是加大对贫困地区院前急救建设的扶持力度,给予物质设备捐助或者短期的人才支持。

     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灾难医疗救援快速自动反应机制和储备机制。探索建立覆盖全中国范围的灾害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实行应急反应的网格化管理,以灾区或事件为中心,形成快速反应的同心圆和自动反应圈,建立分层支援体系,真正形成一小时反应圈、两小时反应圈……等若干小时的急救资源体系。

     进一步加快院前急救标识系统建设,统一院前急救中心的标志、制服、车辆涂装等,规范院前急救的公众形象,便于公众识别。积极推动院前急救文化建设,提高行业公信力。加强新闻宣传工作和人才队伍的建设,提高危机发生时的媒体应对能力。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建立特色文化,提高从业者的成就感、使命感、忠诚度,推动院前急救行业文化建设。

     通过举办各种行业活动和公益活动,打造中国院前急救的品牌和形象。定期举办行业技能比赛如“院前急救技能大赛”、“救护车驾驶员大赛”等。定期举办行业评比,如“年度人物评比”、“救命之星”选拔、“模范社区”的建设等。定期举办公益宣传活动,如“急救日宣传”、社区急救宣传等。

     重视对历史保护和传承,挖掘院前急救的历史底蕴。重视院前急救历史保护和传承,对有价值的资料进行收集与整理,如照片、表格资料、文件的修复、保存,对装备设备的收集,建设“院前急救博物馆”等。
中国院前急救的未来应该是一个全民参与的“社会化急救”,应该是一个法制健全、标准化的“规范化急救”,应该是一个信息通畅、网络覆盖全面、自动响应的“信息化急救”,应该是一个反应迅速、机动性强、人员梯队合理、资源储备充足的“准军事化急救”。行文至此,希望与同行们共勉,再接再砺,为中国院前急救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努力。

分享:
4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214)┊ 评论 (0)┊         收藏(0) ┊转载(0)         ┊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前一篇:[转载]梅德韦杰夫记者会上玩悬疑(多图)
后一篇:重要提示:《峥嵘岁月——全国急救人员培训中心老照片(1993--2007)选辑》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