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茂:二战以后世界格局的演变和“中美国”陷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6 10:25:48

  中俄联手还是中美共治,是我国现实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留给中国共产党复兴社会主义的最后机会。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脉络是: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蜕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再从两个超级大国演变为美国一超独大的世界霸权,现在的趋势是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和世界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加强。伴随这一世界格局变化的是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降到低谷。但是,社会主义并没有死亡。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已经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看不到未来。俄罗斯在经历一轮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之后,已经重新觉醒并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而主要支撑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中国也已经逐渐失去救美国的动力和能力,面临着迫不得已的艰难转型。中国向左转,回归真正的社会主义,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面临一场艰苦的决战;中国向右转,彻底颠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继续为美国输血,则中国必然成为列宁时代遇到的帝国主义链条中矛盾最集中的爆发点,分裂、战争、革命的条件很快就会准备成熟。

  一、苏共变质改变了两大阵营的世界格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二战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扭转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的格局,二战中形成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矛盾让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之间的矛盾。但是,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阵营。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能够抵抗帝国主义的武装干预,而且还有在经济上尽快赶超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必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对立的相持局面。在这种长期对立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加快追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又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色,不被帝国主义和平演变,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一般来说,这种相持阶段可能争取的前途之一,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通过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最终在经济上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同时能够按照国际主义的原则处理好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兄弟国家之间的关系,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形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使全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阵营,在世界市场和资源占有份额上占据优势,从而使帝国主义自身的经济危机不能转嫁到社会主义阵营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帝国主义剥削世界的经济基础就必然被消弱,进而陷入经济和社会总危机。斯大林曾经分析过这一趋势。他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使这些国家有了高速度的工业发展,“使得这些国家不仅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而且它们自已还会感到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多余商品输往他国。”这就使得“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英、法)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而会缩小,世界销售市场的条件对于这些国家将会恶化,而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将会增大。世界市场的瓦解所造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加深就表现在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那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最终决战才能到来。或者是帝国主义陷入危机而引发内部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帝国主义铤而走险发动战争,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最后的反击,其结果都是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胜利。

  但是,这一历史进程却由于苏共的自身变质而发生逆转,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领头羊的前苏联首先出现了问题。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一套修正主义路线,为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条件。前苏联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首先是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内部,逐渐蜕变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利益的官僚主义阶层,这一阶层的共产主义信念开始动摇,开始修正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以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为标志,丢掉了列宁和斯大林“两把刀子”。赫鲁晓夫否定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对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使社会主义的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世界格局也逐渐由两大阵营的对立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其次,是在种对决中,赫鲁晓夫幻想形成“苏美共治”的世界格局,勃列日涅夫等后继领导人延续这一幻想,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达到顶峰。他们背叛了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同美帝国主义打得火热,互通情报,共同反共、反人民、反革命、反对民族解放运动,以便共同维护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反对世界上一切革命者”(毛泽东语,1965年3月),幻想与美国一起“两大国主宰世界”(毛泽东语)。到叶利钦时期,则干脆推翻苏共,解体苏联,寄希望于与美国和解,结果不但没有换来真正的苏美共治,反而被美国和北约大踏步东扩,步步紧逼,把俄罗斯逼到了墙角。

  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美国不仅不能容忍社会主义的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而且,对复辟了资本主义的俄国也同样不能容忍。这个道理很简单,两次世界大战不是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世界资源和霸权的战争吗?所以,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终于被美国玩垮了,几代领导人的苏美共治的幻想最终破灭。在碰的头破血流之后,才出现了普京这样的强人。

  苏东剧变,彻底改变了世界两霸的格局,成全了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在这种剧变中,对于无力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小国,可以纳入帝国主义的全球体系之中,得到保护。而对于俄国这样的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不论是否复辟资本主义,是否有共产党,都会被美国作为竞争对手而至于死地,这是历史的规律。

  二、毛泽东是最早预见到这一历史趋势的伟大战略家

  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开始,毛泽东就预见到前苏联的退化变质已经难以避免。他一方面组织中苏论战,对苏共提出善意的批评建议,寄希望苏共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团结社会主义阵营,结成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则开始考虑中国自己的问题,开始注意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提出反修防修,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他强调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要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在多个领域,采取多种形式,发动多次运动,甚至不惜打乱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国家秩序,毅然发动文化大革命,也要唤醒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提出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独立自主发展经济,警惕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他站在世界格局演变的高度,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孤立美苏两大霸权。

  毛泽东晚年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应对这种战略格局的演变上。在强大的帝国主义面前,他力图构筑一个防线,从防止共产党的退化变质,到国家的独立自强,到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力图使社会主义在苏联变质后得到新生。因为在前苏联变质以后,只有中国可以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成为抗击帝国主义的大本营。所以,我们今天只有站在全球战略格局演变的高度,才能理解毛泽东坚持阶级斗争理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意义,才能理解他发动文革伟大探索的初衷和重要价值。也正是由于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中国建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在两霸争夺世界的格局中成为新的一级,成为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中心。

  三、重蹈“苏美共治”覆辙的 “中美共治”陷阱

  但是,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被西方新自由主义所误导,对内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行新自由主义,开启私有化和市场化进程;对外开始实行“韬光养晦”的政策,告别革命,投入美国的怀抱。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世界格局演变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是帮助美国强化了世界霸权的统治地位,中国成了美国的附庸,甚至在美帝国主义陷入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还要充当挽救美国的救世主。

  历史的极其相似,是因为背后有规律可循。共产党一旦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初衷,一旦退去自己的阶级本色,就会走上一条和赫鲁晓夫的前苏共一样的投降主义道路。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中国改革开放后不断地非毛化,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为反动阶级的反攻倒算大开方便之门。

  前苏联搞全民党、全民国家,否定党和国家的阶级属性,中国否定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吸收资本家入党,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自我解除武装。

  前苏联向美国妥协,幻想苏美共治,共同统治世界;中国大搞和谐世界,甚至继续幻想取代前苏联的“苏美共治”,大搞“中美共治”,主动宣称遵守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露骨地鼓吹中美是“夫妻关系”,大力建设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的“中美国”。

  有什么不同吗?也有。比如现在俄罗斯的经济体系,虽然经历了一次资本主义复辟的重创,已从前苏联的水平上跌落下来,但并没有完全未融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没有那么多的高官把老婆孩子和存款转移到美国,加之普京果断地打掉卖国的石油和金融寡头,所以使俄罗斯经济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也还有石油资源这样的牌可打,这就使普京在美欧的经济制裁面前还可以抗击一段时间。而我国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的大部分主导产业,已经被外资所控制,国民经济已经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深度融为一体。我们的高级官员要由美国来培训,我们有上百万老婆孩子在西方的裸官;更不知道货币金融和国防主权还有几多?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融为一体,不知是世界共运史上的奇迹,还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本质特征?

  还有一点中俄是不同的。中国有过毛泽东的文革实验,有毛泽东晚年反复阐述的继续革命的整套理论,俄罗斯没有。但据说普京崇拜毛泽东。

  从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苏维埃联邦,到前苏联解体资本主义重新复辟,再到现在的俄罗斯重又被逼到死角,俄罗斯已经完成了一个历史的循环,重又回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相信俄罗斯人民和普京总统从这一轮的崛起和跌落中能够悟出和毛泽东同样的结论,变得成熟起来,不再轻信帝国主义的花言巧语,重新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俄联手还是中美共治,是我国现实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留给中国共产党复兴社会主义的最后机会。中俄联手不但可以抗衡美国的一超独大,改变目前的世界格局,引领世界走向多极化,也是中国共产党重新复兴社会主义的最后战略支撑。中美共治是中国彻底复辟资本主义并进一步碎片化、殖民化的虚幻梦想,是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不归之路,只会强化美国独霸全球的世界格局。

  四、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从二战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和中国改开以来国内经济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后过头来总结社会主义的实践,有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也有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对外关系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竞争关系问题,还包括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提出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是内部问题,第四个是对外关系问题。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强调阶级斗争的关系

  这应该是一个总题目。强调阶级斗争,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在全球的视角下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制定政策和策略。用最简单的说法,强调阶级斗争的本质就是对经济建设和上层建筑要问一个姓社姓资。否定阶级斗争,就是为了不问姓社姓资,为资本主义复辟扫清道路。当然,我们也要吸取过去把阶级斗争简单化、庸俗化的教训,不能把所有社会矛盾都贴上阶级斗争的标签。严格地讲,党内的路线斗争是现实社会阶级斗争在党内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并不完全等同于阶级斗争,有很多是思想认识问题。强调阶级斗争,不但与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而且是经济建设的灵魂所在,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条件。但这种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从政治上保证其社会主义的方向,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能变质,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从世界范围上看,强调阶级斗争,不仅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依据。只要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还没有灭亡,阶级斗争就不会过时。

  列宁说:阶级斗争的原则是社会民主党即布尔什维克党全部学说和全部策略的基础。列宁说阶级斗争这个学说,就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是我们党的全部学说、全部策略的基础。我们用这个学说来观察一切,处理一切。”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问题

  在国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之外,发展一定数量的个体和私营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在后发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也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应完全否定。问题在于,在整个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谁是主体,谁占主导地位。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动摇了,就偏离了方向。在农村,解散了集体经济体制,退回到小农经济;在城市,国有经济大面积私有化,现在还有加快国企私有化的趋势,这就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有制结构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任何淡化所有制的决定作用而片面强调分配的作用的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背叛。我们要深入研究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上概括和说明,不能停留在对一般现象的简单批判上。例如农村问题,最初的承包制只是一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调整,并没有涉及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体制问题。而解散人民公社,则直接动摇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解散人民公社至少在两个基本问题上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一个是阻断了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化进程,造成国内农村市场萎缩;一个是破坏了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组进程,使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都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而这两个问题的形成,恰恰是取消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果,也使现在的乡镇一级失去了统筹的功能和能力。

  3、坚持计划经济体制和利用市场机制问题

  社会主义离开计划调节是说不通的。过去讲计划经济是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来说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就是计划经济,在不发达阶段也可以说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完全的计划调节是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更高形态。一般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这是计划和市场概念最本质的含义。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其运行规则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这是客观规律。而国家的计划和调控则是运用这一规律的主观行为,计划的正确与否,并不能改变这一规律的客观存在。要想使这一规律不再发生作用,只能改变其存在的经济条件,即转型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主义经济是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所以本质上是无政府状态的经济。所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首先是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经济制度的运行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在另外的意义上,计划和市场又可以表述为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手段或机制,称为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一种主观的国家行为。作为调节机制的计划和市场,显然已经淡化了其作为特定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只讲调节机制,或用调节机制替代基本制度属性,是一种偷梁换柱的手法,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区别,抹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在不发达阶段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补充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计划手段的不足,但绝不是建设一个私有化的市场经济体制。

  撇开主义不谈,仅从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看,也必须走上有计划的发展轨道。人类放纵自私的本性而不加限制的恶性消费,必然造成资源的无限开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地球承受的了吗?社会主义最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有计划的生产取代资本主义的无序竞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就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最终也要进入计划调节的理性阶段。

  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在还不能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前提下,社会主义还需要借助市场机制的调节作发展经济。过去一般认为,区别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所以,58年大跃进时期很多同志给予取消商品货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斯大林晚年曾经意识到社会主义还要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称其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特殊的商品生产。毛泽东是坚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在我国,在农业的粮食生产问题基本得到保障以后,农村必须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工副业,直到大规模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要在国家的宏观计划指导下,但更多的是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社队企业和后来的乡镇企业实际上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早地完全取消市场机制是不现实的,或者说是“左”的倾向。因为在国内还存在着国家和集体两种以上的所有制经济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还占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也必然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进行。所以,以计划调节为主导,以市场机制为补充,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必然的选择。

  按照毛泽东规划的发展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就是计划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手段或机制,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以保证国家工业化的顺利推进。这一阶段不可能给市场机制留下很多发挥作用的空间,因为当时面临的就是短缺经济,不靠计划集中资源就不能起步。但是,在国家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为了摆脱短缺经济的局面,为了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和启动人民公社的工业化进程,又需要扩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以增加消费品生产和供给的总量,使社会主义市场繁荣起来,农民富裕起来。但是,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仍然在国家计划的总盘子之内,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进行调控,像陈云同志比喻的那样,是笼子里的鸟,绝不是什么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这一进程的发展,使短缺经济局面得到扭转,但也会逐渐形成供大于求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现象。于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趋势加强,国家的计划指导、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升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经济活动被纳入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过分夸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甚至发展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早已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距马克思主义离题万里了。

  4、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对外关系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关系问题。是在维护社会主义独立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对外关系,还是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按照资本主义的原则改造自己的经济体系,完全接受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融入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斯大林曾经说过:“我们应当这样来建设我们的经济: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使我国不致被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系中去成为它的辅助企业,使我国经济不是作为资本主义的辅助企业发展起来,而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发展起来,这种独立的经济单位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依靠我国工业和我国农民经济的结合”。又说:“这条路线坚决摒弃把我国变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附属品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的建设路线,就是党现在遵循的并且今后还要遵循的路线。只要资本主义包围还存在,这条路线就是必需的。”这是斯大林为前苏联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发展对外贸易,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甚至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建设,都是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失去自我。对国家来说,关键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的主导权,对合资合作企业来说是控股权,如果这些基本的界限都不讲了,那么,还有什么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可言?毛泽东也说过: “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

  而我国的所谓“发展外向型经济”,所谓“全面对外开放”,所谓与“世界接轨”,则完全违背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警告。在80年代初解散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基础上,89年代后期开始全面转向外向型经济,又经过90年代的不懈努力,在20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终于完成与资本主义深度接轨、融合的发展道路。而这种开放的道路必然迫使中国经济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定的规则运转,并且形成开放倒逼改革的态势,最后把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也逼到了墙角。如果我们简单地概括私有化改革的发展,实际上是这样几步棋:先是把农村集体经济瓦解掉,导致农村退回小农经济和进一步两级分化,使国内消费市场萎缩;其次,这就必然使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家工业失去国内市场的支撑,被迫转向外向型发展模式;第三,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和更多的招商引资,又必然引起国内企业、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在廉价输出和牺牲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最后,是金融领域完全服务于这一发展战略,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吸食中国人民血汗的工具,廉价出口挣来的外汇,又被用来购买美国的国债和垃圾债券;并且对国内产业经济按美帝国主义的需求进行捆绑和整合,使之彻底殖民化,社会主义的防线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突破,发展的成果源源不断地输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现在,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的“中美国”的格局已经形成。右派的比喻很贴切,这就是温水煮青蛙,是不同于前苏联的渐进式改革,是渐进式的资本主义式发展。

  国内的改革动力已经接近枯竭,以买办官僚为主的汉奸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两级分化的趋势难以遏制。靠什么维持发展?靠开放倒逼改革,继续走投靠帝国主义的道路。有人说:开放,与改革一样,成为现实最鲜明的标签,这就是现实的主要政策取向。残酷的现实表明,现阶段的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国际上与美帝国主义的之间民族矛盾已经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斗争已经再次上升到主要矛盾的地位。

  总之,社会主义主要是上面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处理好,没有掌握好“度”,导致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共产党人要认真总结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基本点还是要回到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上来。这几个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都提出来了,也进行的艰苦的实践探索,改开以后也有了反面的实践和验证,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所以,不宜提什么新的主义。在理论探索上,要从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的实际出发,站在世界格局演变的高度,研究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理论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问题,研究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研究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开放的程度问题等等。只有通过总结新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实践,真正弄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在理论上真正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现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http://www.dacanka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366&mobile=1
  中俄联手还是中美共治,是我国现实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留给中国共产党复兴社会主义的最后机会。


  二战以后世界格局演变的基本脉络是: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蜕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再从两个超级大国演变为美国一超独大的世界霸权,现在的趋势是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和世界向多极化演变的趋势加强。伴随这一世界格局变化的是全球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降到低谷。但是,社会主义并没有死亡。随着美国霸权地位的动摇,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已经陷入一片恐慌之中,看不到未来。俄罗斯在经历一轮资本主义复辟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之后,已经重新觉醒并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而主要支撑美国保持霸权地位的中国也已经逐渐失去救美国的动力和能力,面临着迫不得已的艰难转型。中国向左转,回归真正的社会主义,意味着全球范围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面临一场艰苦的决战;中国向右转,彻底颠覆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继续为美国输血,则中国必然成为列宁时代遇到的帝国主义链条中矛盾最集中的爆发点,分裂、战争、革命的条件很快就会准备成熟。

  一、苏共变质改变了两大阵营的世界格局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到二战以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扭转了资本主义全球化进程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争夺世界的格局,二战中形成的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矛盾让位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之间的矛盾。但是,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是欠发达国家,这些国家面对的是一个强大的资本主义阵营。所以,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能够抵抗帝国主义的武装干预,而且还有在经济上尽快赶超资本主义的历史任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就必然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长期对立的相持局面。在这种长期对立的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加快追赶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同时又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本色,不被帝国主义和平演变,就成为一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

  一般来说,这种相持阶段可能争取的前途之一,是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通过自己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在与帝国主义的斗争中最终在经济上超越西方资本主义,同时能够按照国际主义的原则处理好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兄弟国家之间的关系,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形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使全球经济中心、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逐渐转移到社会主义阵营,在世界市场和资源占有份额上占据优势,从而使帝国主义自身的经济危机不能转嫁到社会主义阵营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帝国主义剥削世界的经济基础就必然被消弱,进而陷入经济和社会总危机。斯大林曾经分析过这一趋势。他认为,由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和相互帮助,使这些国家有了高速度的工业发展,“使得这些国家不仅不需要从资本主义国家输入商品,而且它们自已还会感到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多余商品输往他国。”这就使得“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美、英、法)夺取世界资源的范围,将不会扩大而会缩小,世界销售市场的条件对于这些国家将会恶化,而这些国家的企业开工不足的现象将会增大。世界市场的瓦解所造成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总危机的加深就表现在里。”(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那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最终决战才能到来。或者是帝国主义陷入危机而引发内部的社会主义革命,或者是帝国主义铤而走险发动战争,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最后的反击,其结果都是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胜利。

  但是,这一历史进程却由于苏共的自身变质而发生逆转,作为社会主义阵营领头羊的前苏联首先出现了问题。斯大林逝世以后,赫鲁晓夫背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一套修正主义路线,为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和平演变提供了条件。前苏联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演变过程:首先是在社会主义的苏联内部,逐渐蜕变形成了一个具有特殊利益的官僚主义阶层,这一阶层的共产主义信念开始动摇,开始修正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方向,以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为标志,丢掉了列宁和斯大林“两把刀子”。赫鲁晓夫否定了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对内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对外屈服于帝国主义的压力,使社会主义的苏联蜕变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世界格局也逐渐由两大阵营的对立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立。其次,是在种对决中,赫鲁晓夫幻想形成“苏美共治”的世界格局,勃列日涅夫等后继领导人延续这一幻想,到戈尔巴乔夫时期达到顶峰。他们背叛了社会主义阵营和第三世界的兄弟国家,“同美帝国主义打得火热,互通情报,共同反共、反人民、反革命、反对民族解放运动,以便共同维护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反对世界上一切革命者”(毛泽东语,1965年3月),幻想与美国一起“两大国主宰世界”(毛泽东语)。到叶利钦时期,则干脆推翻苏共,解体苏联,寄希望于与美国和解,结果不但没有换来真正的苏美共治,反而被美国和北约大踏步东扩,步步紧逼,把俄罗斯逼到了墙角。

  帝国主义的本性决定了美国不仅不能容忍社会主义的苏联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存在,而且,对复辟了资本主义的俄国也同样不能容忍。这个道理很简单,两次世界大战不是帝国主义之间争夺世界资源和霸权的战争吗?所以,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再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终于被美国玩垮了,几代领导人的苏美共治的幻想最终破灭。在碰的头破血流之后,才出现了普京这样的强人。

  苏东剧变,彻底改变了世界两霸的格局,成全了美国一超独大的局面。在这种剧变中,对于无力挑战美国霸权地位的小国,可以纳入帝国主义的全球体系之中,得到保护。而对于俄国这样的拥有核武器的大国,不论是否复辟资本主义,是否有共产党,都会被美国作为竞争对手而至于死地,这是历史的规律。

  二、毛泽东是最早预见到这一历史趋势的伟大战略家

  从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开始,毛泽东就预见到前苏联的退化变质已经难以避免。他一方面组织中苏论战,对苏共提出善意的批评建议,寄希望苏共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团结社会主义阵营,结成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则开始考虑中国自己的问题,开始注意社会主义国家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他提出反修防修,提出社会主义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始终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他强调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要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在多个领域,采取多种形式,发动多次运动,甚至不惜打乱自己亲手建立起来的国家秩序,毅然发动文化大革命,也要唤醒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他提出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独立自主发展经济,警惕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他站在世界格局演变的高度,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团结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争取第二世界国家,孤立美苏两大霸权。

  毛泽东晚年的主要精力花费在应对这种战略格局的演变上。在强大的帝国主义面前,他力图构筑一个防线,从防止共产党的退化变质,到国家的独立自强,到建立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力图使社会主义在苏联变质后得到新生。因为在前苏联变质以后,只有中国可以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成为抗击帝国主义的大本营。所以,我们今天只有站在全球战略格局演变的高度,才能理解毛泽东坚持阶级斗争理论,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意义,才能理解他发动文革伟大探索的初衷和重要价值。也正是由于毛泽东的高瞻远瞩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使中国建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现代工业体系,使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使中国在两霸争夺世界的格局中成为新的一级,成为世界革命和社会主义的中心。

  三、重蹈“苏美共治”覆辙的 “中美共治”陷阱

  但是,毛泽东逝世以后,中国党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逐渐被西方新自由主义所误导,对内否定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推行新自由主义,开启私有化和市场化进程;对外开始实行“韬光养晦”的政策,告别革命,投入美国的怀抱。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世界格局演变中起到的是什么作用?是帮助美国强化了世界霸权的统治地位,中国成了美国的附庸,甚至在美帝国主义陷入金融危机的紧要关头,还要充当挽救美国的救世主。

  历史的极其相似,是因为背后有规律可循。共产党一旦放弃自己的信仰和初衷,一旦退去自己的阶级本色,就会走上一条和赫鲁晓夫的前苏共一样的投降主义道路。

  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否定斯大林,中国改革开放后不断地非毛化,历史虚无主义盛行,为反动阶级的反攻倒算大开方便之门。

  前苏联搞全民党、全民国家,否定党和国家的阶级属性,中国否定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吸收资本家入党,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自我解除武装。

  前苏联向美国妥协,幻想苏美共治,共同统治世界;中国大搞和谐世界,甚至继续幻想取代前苏联的“苏美共治”,大搞“中美共治”,主动宣称遵守美国制定的游戏规则,露骨地鼓吹中美是“夫妻关系”,大力建设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的“中美国”。

  有什么不同吗?也有。比如现在俄罗斯的经济体系,虽然经历了一次资本主义复辟的重创,已从前苏联的水平上跌落下来,但并没有完全未融入美国为首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也没有那么多的高官把老婆孩子和存款转移到美国,加之普京果断地打掉卖国的石油和金融寡头,所以使俄罗斯经济还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也还有石油资源这样的牌可打,这就使普京在美欧的经济制裁面前还可以抗击一段时间。而我国的所谓社会主义经济的大部分主导产业,已经被外资所控制,国民经济已经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深度融为一体。我们的高级官员要由美国来培训,我们有上百万老婆孩子在西方的裸官;更不知道货币金融和国防主权还有几多?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融为一体,不知是世界共运史上的奇迹,还是资本主义复辟的本质特征?

  还有一点中俄是不同的。中国有过毛泽东的文革实验,有毛泽东晚年反复阐述的继续革命的整套理论,俄罗斯没有。但据说普京崇拜毛泽东。

  从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的苏维埃联邦,到前苏联解体资本主义重新复辟,再到现在的俄罗斯重又被逼到死角,俄罗斯已经完成了一个历史的循环,重又回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相信俄罗斯人民和普京总统从这一轮的崛起和跌落中能够悟出和毛泽东同样的结论,变得成熟起来,不再轻信帝国主义的花言巧语,重新选择正确的道路。

  中俄联手还是中美共治,是我国现实面临的重大战略选择,也是留给中国共产党复兴社会主义的最后机会。中俄联手不但可以抗衡美国的一超独大,改变目前的世界格局,引领世界走向多极化,也是中国共产党重新复兴社会主义的最后战略支撑。中美共治是中国彻底复辟资本主义并进一步碎片化、殖民化的虚幻梦想,是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不归之路,只会强化美国独霸全球的世界格局。

  四、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

  从二战以来世界格局的演变和中国改开以来国内经济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的变化,后过头来总结社会主义的实践,有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问题;也有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处理好对外关系的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竞争关系问题,还包括社会主义阵营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这里提出四个问题,其中前三个是内部问题,第四个是对外关系问题。

  第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强调阶级斗争的关系

  这应该是一个总题目。强调阶级斗争,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在全球的视角下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高度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制定政策和策略。用最简单的说法,强调阶级斗争的本质就是对经济建设和上层建筑要问一个姓社姓资。否定阶级斗争,就是为了不问姓社姓资,为资本主义复辟扫清道路。当然,我们也要吸取过去把阶级斗争简单化、庸俗化的教训,不能把所有社会矛盾都贴上阶级斗争的标签。严格地讲,党内的路线斗争是现实社会阶级斗争在党内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它并不完全等同于阶级斗争,有很多是思想认识问题。强调阶级斗争,不但与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矛盾,而且是经济建设的灵魂所在,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根本条件。但这种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从政治上保证其社会主义的方向,保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能变质,避免资本主义复辟。从世界范围上看,强调阶级斗争,不仅是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国际关系的本质,是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依据。只要世界范围内帝国主义还没有灭亡,阶级斗争就不会过时。

  列宁说:阶级斗争的原则是社会民主党即布尔什维克党全部学说和全部策略的基础。列宁说阶级斗争这个学说,就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是我们党的全部学说、全部策略的基础。我们用这个学说来观察一切,处理一切。”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问题

  在国有和农村集体所有制形式之外,发展一定数量的个体和私营经济,作为公有经济的补充,在后发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阶段,也是合理的制度安排,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不应完全否定。问题在于,在整个经济的所有制结构中,谁是主体,谁占主导地位。公有经济的主体地位动摇了,就偏离了方向。在农村,解散了集体经济体制,退回到小农经济;在城市,国有经济大面积私有化,现在还有加快国企私有化的趋势,这就完全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所有制结构是决定一个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础,任何淡化所有制的决定作用而片面强调分配的作用的理论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背叛。我们要深入研究改革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上概括和说明,不能停留在对一般现象的简单批判上。例如农村问题,最初的承包制只是一种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的调整,并没有涉及农村集体所有制的体制问题。而解散人民公社,则直接动摇了农村集体经济体制。解散人民公社至少在两个基本问题上彻底改变了我国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一个是阻断了以农村集体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工业化进程,造成国内农村市场萎缩;一个是破坏了在农村集体经济基础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重组进程,使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都纳入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轨道。而这两个问题的形成,恰恰是取消人民公社制度的结果,也使现在的乡镇一级失去了统筹的功能和能力。

  3、坚持计划经济体制和利用市场机制问题

  社会主义离开计划调节是说不通的。过去讲计划经济是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来说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本质上就是计划经济,在不发达阶段也可以说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完全的计划调节是人类社会经济运行的更高形态。一般来说,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一对对立的概念,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这是计划和市场概念最本质的含义。因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其运行规则是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规律,这是客观规律。而国家的计划和调控则是运用这一规律的主观行为,计划的正确与否,并不能改变这一规律的客观存在。要想使这一规律不再发生作用,只能改变其存在的经济条件,即转型为资本主义私有制。而资本主义经济是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济,所以本质上是无政府状态的经济。所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首先是代表两种完全不同经济制度的运行规律,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在另外的意义上,计划和市场又可以表述为国家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调节手段或机制,称为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是一种主观的国家行为。作为调节机制的计划和市场,显然已经淡化了其作为特定经济制度的本质属性。只讲调节机制,或用调节机制替代基本制度属性,是一种偷梁换柱的手法,混淆了两者的本质区别,抹杀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在不发达阶段可以利用市场机制,补充在短缺经济条件下计划手段的不足,但绝不是建设一个私有化的市场经济体制。

  撇开主义不谈,仅从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系看,也必须走上有计划的发展轨道。人类放纵自私的本性而不加限制的恶性消费,必然造成资源的无限开采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个地球承受的了吗?社会主义最终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有计划的生产取代资本主义的无序竞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就是人类自身的再生产,最终也要进入计划调节的理性阶段。

  但是,在社会主义的不发达阶段,在还不能消灭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的前提下,社会主义还需要借助市场机制的调节作发展经济。过去一般认为,区别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社会主义是产品经济。所以,58年大跃进时期很多同志给予取消商品货币,受到毛泽东的批评。斯大林晚年曾经意识到社会主义还要有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称其为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特殊的商品生产。毛泽东是坚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在我国,在农业的粮食生产问题基本得到保障以后,农村必须发展多种经营,发展工副业,直到大规模推进农村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要在国家的宏观计划指导下,但更多的是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社队企业和后来的乡镇企业实际上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所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早地完全取消市场机制是不现实的,或者说是“左”的倾向。因为在国内还存在着国家和集体两种以上的所有制经济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还占主导地位,国际贸易也必然采取商品交换的形式进行。所以,以计划调节为主导,以市场机制为补充,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必然的选择。

  按照毛泽东规划的发展道路,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本质上就是计划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作为手段或机制,计划和市场两种机制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工业化初期的起步阶段,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体制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以保证国家工业化的顺利推进。这一阶段不可能给市场机制留下很多发挥作用的空间,因为当时面临的就是短缺经济,不靠计划集中资源就不能起步。但是,在国家的现代工业体系基本建成,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问题基本解决以后,为了摆脱短缺经济的局面,为了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和启动人民公社的工业化进程,又需要扩大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空间,以增加消费品生产和供给的总量,使社会主义市场繁荣起来,农民富裕起来。但是,这种市场机制的作用,仍然在国家计划的总盘子之内,国家可以通过各种政策手段进行调控,像陈云同志比喻的那样,是笼子里的鸟,绝不是什么起“决定性作用”的东西。这一进程的发展,使短缺经济局面得到扭转,但也会逐渐形成供大于求和产能相对过剩的现象。于是,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趋势加强,国家的计划指导、调控和市场机制共同发挥作用,推动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升级。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经济活动被纳入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市场机制的作用最终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所以,过分夸大市场机制的作用,强调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甚至发展到现在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早已背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距马克思主义离题万里了。

  4、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的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对外关系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关系问题。是在维护社会主义独立经济体系的基础上发展对外关系,还是放弃自己的独立性,按照资本主义的原则改造自己的经济体系,完全接受资本主义的游戏规则,融入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重大问题。斯大林曾经说过:“我们应当这样来建设我们的经济:使我国不致变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附属品,使我国不致被卷入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系中去成为它的辅助企业,使我国经济不是作为资本主义的辅助企业发展起来,而是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发展起来,这种独立的经济单位主要是依靠国内市场,依靠我国工业和我国农民经济的结合”。又说:“这条路线坚决摒弃把我国变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附属品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的建设路线,就是党现在遵循的并且今后还要遵循的路线。只要资本主义包围还存在,这条路线就是必需的。”这是斯大林为前苏联选择的发展道路,在斯大林的领导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发展对外贸易,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甚至利用外资进行经济建设,都是为了自己的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失去自我。对国家来说,关键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和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的主导权,对合资合作企业来说是控股权,如果这些基本的界限都不讲了,那么,还有什么独立自主的国民经济体系可言?毛泽东也说过: “人家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了几百年,比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得多,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的人口多,民族多,封建社会历史长,地区发展不平衡,近代又被帝国主义弱肉强食,搞得民不聊生,实际上四分五裂。我们这样的条件搞资本主义,只能是别人的附庸。帝国主义在能源、资金等许多方面都有优势。美国对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既合作又排挤,怎么可能让落后的中国独立发展,后来居上?过去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今天走资本主义道路,我看还是走不通。要走,我们就要牺牲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违背了共产党的宗旨。”

  而我国的所谓“发展外向型经济”,所谓“全面对外开放”,所谓与“世界接轨”,则完全违背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警告。在80年代初解散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基础上,89年代后期开始全面转向外向型经济,又经过90年代的不懈努力,在2001年加入WTO,中国经济终于完成与资本主义深度接轨、融合的发展道路。而这种开放的道路必然迫使中国经济按照西方资本主义制定的规则运转,并且形成开放倒逼改革的态势,最后把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也逼到了墙角。如果我们简单地概括私有化改革的发展,实际上是这样几步棋:先是把农村集体经济瓦解掉,导致农村退回小农经济和进一步两级分化,使国内消费市场萎缩;其次,这就必然使以农村集体经济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国家工业失去国内市场的支撑,被迫转向外向型发展模式;第三,为了争取更多的国际市场份额和更多的招商引资,又必然引起国内企业、地区间的恶性竞争,导致经济发展在廉价输出和牺牲资源的基础上进一步开放;最后,是金融领域完全服务于这一发展战略,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吸食中国人民血汗的工具,廉价出口挣来的外汇,又被用来购买美国的国债和垃圾债券;并且对国内产业经济按美帝国主义的需求进行捆绑和整合,使之彻底殖民化,社会主义的防线就这样一步一步被突破,发展的成果源源不断地输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现在,中国人生产、美国人消费的“中美国”的格局已经形成。右派的比喻很贴切,这就是温水煮青蛙,是不同于前苏联的渐进式改革,是渐进式的资本主义式发展。

  国内的改革动力已经接近枯竭,以买办官僚为主的汉奸利益集团已经形成,两级分化的趋势难以遏制。靠什么维持发展?靠开放倒逼改革,继续走投靠帝国主义的道路。有人说:开放,与改革一样,成为现实最鲜明的标签,这就是现实的主要政策取向。残酷的现实表明,现阶段的中国,国内的阶级矛盾和国际上与美帝国主义的之间民族矛盾已经紧紧地交织在一起,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斗争已经再次上升到主要矛盾的地位。

  总之,社会主义主要是上面几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没有处理好,没有掌握好“度”,导致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共产党人要认真总结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基本点还是要回到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上来。这几个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都提出来了,也进行的艰苦的实践探索,改开以后也有了反面的实践和验证,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总结和概括。所以,不宜提什么新的主义。在理论探索上,要从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的实际出发,站在世界格局演变的高度,研究阶级斗争、继续革命理论和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问题,研究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研究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问题,研究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开放的程度问题等等。只有通过总结新中国几十年的历史实践,真正弄清这些基本问题,才能在理论上真正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实现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

http://www.dacankao.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5366&mobil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