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专家谈阿玛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2:30:37
根纳季·涅恰耶夫《军工信使报》
《现代兵器》2015年第6期

2015年5月9日,倍受世界关注的俄罗斯T-14“阿玛塔”(此刊之前意译为“舰队”)坦克终于在红场阅兵式上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是一款怎样的坦克?作战能力如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俄罗斯教授、博士、自动化控制系统教研室主任根纳季·涅恰耶夫就此在2015年5月13日的《军工信使报》上发表了题为《“阿玛塔”将引领世界坦克制造业主要发展趋势》文章,进行了阐述。作者从专业角度上分析了这款新型坦克诞生的来龙去脉、技术特点和发展前景。作者认为,该坦克将引领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
  
  很多事实表明,“阿玛塔”坦克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坦克发展的领跑者,这是一型具有超强动力和革命性结构布局的坦克,从外表看,该型坦克不仅与所有西方同类产品有着惊人的不同,与苏联和俄罗斯之前发展的坦克也有着天壤之别。
  
  坦克的百年发展
  
  虽然令人惊奇,但却是事实:从1918年5月31日,3个轻型坦克营的30辆1917年生产的雷诺FT-17坦克参加对德军雷斯防御战的那一刻起,这种战车的配置就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0年中,飞机、舰艇的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从任何一辆现代坦克上可以轻而易举地窥视出其鼻祖—FT-17坦克的踪影。美国的“艾布拉姆斯”也好,俄罗斯的T-90也罢,基本上和法国鼻祖一样,可谓中规中矩—车体内分为3个部分:动力舱—配置有发动机的传动装置,舱内设防火隔板;战斗舱—包括可以旋转360°的炮塔和武器,以及存放弹药的空间;驾驶舱—位于坦克前部,内有坦克驾驶员。
  
  坦克的行走部分由某种结构的履带式行驶装置组成。这样结构布局非常传统,历经百年从未改变。实际上,当今所研制的大多数量产坦克都大同小异,只是装甲厚度、武器装备构成和发动机功率大小有所变化而已。
  
  当然,坦克制造的历史也有过“另类”结构布局。比如,上世纪20~30年代的多炮塔坦克(“维克斯A6”、T-28、T-35)。还有像舰艇上那样按层分布武器的坦克,法国雷诺公司生产的B-1重型坦克和美国生产的M3中型坦克(全称为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或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生产的M11/39中型坦克便是其中的代表。但从构思上没有任何改变:从多炮塔坦克结构布局中,我们看到了确保在突破防线时360°全向射击的尝试;从按层分布武器的坦克配置中,我们看到了根据目标划分武器的尝试,在可360°旋转的炮塔中安装机枪以对付步兵,而通过整个坦克的转向进行主炮的瞄准以打击坚固目标,包括火力点和坦克。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能获得非常成功的坦克—诸如法国重型坦克B-1和苏联坦克T-28,此二者在1940年没有1辆被德国反坦克火炮摧毁。T-28有3个炮塔,重达28吨,在1940年突破芬兰曼纳海姆防线的进攻行动中表现非常突出。
  
  今天看来,1辆坦克有1个炮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为什么设计师会钟情于多炮塔式坦克呢?首先,多炮塔式坦克是受军舰启发的,“陆地战舰”思想在一些坦克设计师头脑中占据重要地位。一艘军舰通常有许多独立的炮塔,各自配置超过1门火炮,因此在坦克上设计几个炮塔和几门火炮在他们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其次,这也是坦克突破前沿阵地后发展胜利的需要。英国人就认为,英军的坦克在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后,应能对四周的敌人展开火力攻击,这仅靠1门火炮及人力缓慢转动的炮塔是很难应付的。
  
  不过,传统的结构布局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主流,比如德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变速箱前置,发动机后置,传动轴穿过车体;而苏联、英国和日本习惯将变速箱直接安装在发动机旁边。无论是哪一种结构布局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传动装置前置的坦克通常具有比较高的轮廓,因此更易受到攻击。当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变速箱后置,通常与发动机组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一次更换整个动力设备,如美国“艾布拉姆斯”、德国“豹”2、法国“勒克莱尔”均是如此。
  
  传统的结构布局存在的缺陷是什么呢?就是驾驶舱和战斗舱彼此相互连接,乘员、弹药和燃滑油料位于相邻的空间。在炮塔遭到反坦克炮弹(聚能装药破甲弹或穿甲弹)攻击时,车长和/或装填手通常会牺牲,而驾驶员和无线电报务员会被震伤。在车体被洞穿的情况下,在遭受爆炸的二次破片打击或聚能装弹药射流冲击殃及战斗舱时,T-34或“克伏”重型坦克(以克利姆·伏罗希洛夫命名的苏联重型坦克型号)乘员只能听天由命了。(“克伏”重型坦克就是KV重型坦克)
  
  因为,在这类坦克车体内部两侧通常放置用于首轮发射的弹药,这些弹药架上的弹药以及后续弹药被命中则意味着致命的爆轰,进而是所有乘员的阵亡。考虑到,比如在T-34坦克内炮塔下面的所有空间(从发动机防火隔板到驾驶员和无线电报务员的座椅)都被弹药箱占据,炮弹箱的底板实际上就是战斗舱底板,而1枚反跳的破片就能足以造成悲惨的后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弹药易遭受攻击问题一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俄罗斯坦克来说显得更为迫切。要解决这个问题,简单地增加装甲厚度是不行的,必须考虑坦克质量与包裹了装甲的容积的关系问题。最理想的方案是把弹药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同时又不把它移出装甲—至少不完全移出装甲。美国人似乎解决了这个难题。从1944年年中开始,美国产量最大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获得了新的弹药架结构,弹药架被移至战斗舱底板,而防冻液和阻化剂腐蚀混合水流进了弹药架孔之间的间隙。在坦克两侧遭到炮弹打击以及在发生火灾时,“潮湿的”弹药架发生燃烧的可能性极小。苏联坦克手也对“潮湿的”弹药架的优点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在战争的最后1年,根据租借法案,美国也向苏联提供过M4“谢尔曼”坦克。但在遭到巨大动能炮弹打击时,弹药架会被炸毁,而这种系统今天只有英国的两型坦克使用,分别是“挑战者”或“奇伏坦”。西方坦克还广泛采用所谓的泄压板设计,其本质在于,弹药部署在被隔开的带有用于炮弹存取装甲闸门的存储箱里,存储箱上方安装有内压盖。在弹药发生爆轰的情况下,火药气体会打落内压盖,大部分爆炸能量在空间消散。包括日本90式和10式主战坦克,以及意大利“公羊”和韩国K-1主战坦克在内的大多数西方现代化坦克都采用有这种系统。
  
  坦克最重要的技术完善指标之一,坦克质量与装甲防护舱室容积相互关系问题。质量与容积的比值指标越高,防护性越好,同时腾出来的重量储备用于完善另外的指标。长期以来,M/V (质量与容积比)指标一直是俄罗斯国家坦克制造业的标杆。苏联坦克的结构布局所走的发展之路是坦克舱室、机组和系统占据的容积小型化。相反,西方大部分主战坦克拥有更大的内部容积,结果比俄罗斯国产同类产品的质量(平均)重了1.5倍。
  
  增强防护的新思路
  
  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侵彻性能的提高迫使设计师们必须大大提升坦克的防护能力。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简单地增加均质钢装甲的厚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为了提高较小质量的装甲强度,西方开始使用“乔巴姆”型(英国复合装甲名称)的多层复合装甲,但是甚至与主动装甲配合使用都不能把复合装甲提高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坦克战斗力和生存力的问题也可通过完善火控系统和运用主动防护综合系统来加以解决。但同时不得不承认,世界坦克制造业的危机正在向我们一步一步地走来,危机涉及到两大学派。如果说以前一代接一代的坦克在战斗力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其前辈的话,那么今天在付出极大物力消耗的情况下,才能换来战斗力不大的提升。
  
  看来,俄罗斯的设计师们找到了摆脱危机的锦囊妙计,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全新结构布局。俄罗斯设计师的理念在于,把主战坦克的舱室全部分开并相互隔离。不要以为这种想法是空穴来风:早在1971年,哈尔科夫马雷舍夫厂集体发挥主动性提出了新的坦克设计方案(项目代号“450工程”,工厂代号T-74)。坦克分为5个舱:发动机传动舱、弹药舱、乘员舱、火炮和辅助武器舱、燃料舱。但是,苏联领导人认为这一坦克概念太过昂贵,生产工艺太复杂。大约过了一年,项目下马了。
  
  这个项目虽然下马了,但并没有被忘记,搭载2名乘员和采用隔舱化设计的高防护坦克后来由俄罗斯“特种机器制造与冶金”开放式股份公司取得了专利权。德国布洛姆-福斯公司也提出了类似的方案,但没有获得发展。“195工程”(研发型号),也就是广为人知的T-95坦克是T-14“阿玛塔”坦克真正的前辈。该坦克于1990~2010年由位于俄罗斯下塔吉尔的乌拉尔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尽管在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该坦克的照片和视频,但大部分关于它的信息仍然是保密的。此后,这个项目于2010年被放弃,其借口是该型坦克“已经过时了”,但这个理由实在太过牵强。据俄罗斯“观点报”圈内消息人士称,直到俄罗斯前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下台之后,T-14“阿玛塔”坦克的财政拨款才恢复正常,因为这位前家具商从来不会为类似的贵重“玩具”花钱的。其实,在新型坦克中融入了很多在研制“195工程”和“640工程”(广为人知的“黑鹰”坦克)时得到验证的技术。
  
  T-14“阿玛塔”的隔舱化设计优势十分明显:
  
  第一,它在显著减少装甲包覆舱室的体积的同时,为乘员提供更可靠的环型保护。在弹药被命中或车内起火时,引发的效应不会危及乘员。所有乘员都位于车体内部单独的装甲防护舱里,与武器弹药舱和燃料舱完全隔开。即便密封的燃料舱遭到打击,发动机传动舱内的局部火灾也不会危及到被防火隔板隔离的弹药,更不会影响到乘员的安全。此外,安装辅助隔板可以增强坦克底部结构的强度—地雷爆炸时,坦克底部在冲击波的作用下会变形,而在底部与自动装弹机之间的间隙可以保证自动装弹机继续工作。
  
  其次,采用战斗模块结构设计。大部分弹药从无人炮塔移至炮塔后部储弹舱,有利于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这种设计似乎在T-90MS坦克上采用过。模块化设计方案提高了坦克的升级潜力,在对基本结构不进行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将战斗模块换成更加先进的模块。目前,T-14“阿玛塔”坦克大概装备2A82型125毫米滑膛炮。该炮采用自紧和部分镀铬身管,可以发射所有现有炮弹和未来新型弹种。就技术水平而言,2A82型火炮高出所有现有型号坦克炮20%~25%。比如,2A82型火炮的炮口能量超过最精锐的北约火炮—“豹2A6”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而且炮管长度比后者短60厘米。如果潜在的竞争对手尝试缩短这种差距的话,俄罗斯还有威力更大的2A83型152毫米火炮进行应对,其作战性能从理论上看显然是难以超越的。需要补充的是,在研制“195工程”时,设计师们曾计划大幅提高它的火力,为坦克装备2A83型152毫米火炮,不排除在可预见的将来重新回到这个话题上来的可能性。另外还有一种未来方案,就是为坦克装备电磁炮。
  
  大幅提升的机动力与火力
  
  T-14有一个突出特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它采用了7对负重轮的底盘,这在俄罗斯大概也是首次,此前俄军坦克一直使用6对负重轮。增加负重轮,一方面可能会增加装甲车体正面上部装甲构件的重量,在现有从坦克上方来袭的现代化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最佳化地确定坦克重心位置,要知道,坦克是一种需要极度平衡的装备。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该型坦克行走部分的悬挂显而易见采用了和F-1赛车一样的自适应“智能”化系统,可以根据坦克行驶的路面情况进行微调。从伴随某些机动动作呼啸而过的独特声音判断,T-14“阿玛塔”坦克安装有悬挂控制系统,气动或液压气动悬挂系统。
  
  T-14“阿玛塔”坦克动力强劲、功率巨大。同时,动力装置采用功率高达1300~1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该坦克的引擎有可能是由车里雅宾斯克坦克设计局研制,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生产的四冲程、X型、12缸柴油发动机12N360.一些专业刊物确认,该型发动机在2011年已经通过了俄罗斯国家试验,目前完全做好了批量生产的准备。根据试验结果,该型柴油发动机的寿命不低于2000小时—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指标,可与任何一个竞争对手相提并论,不要忘记,俄罗斯国产发动机的寿命长期以来一直是被诟病的软肋。正如专家们窃窃私语的那样,如果12N360发动机能够完全地输出1500马力,而T-14坦克的重量又不超过55吨的话,那么其单位功率就会达到27.3马力/吨,大幅度超过美国“艾布拉姆斯”的最新改进型M1A2 SEP(22.3马力/吨),德国“豹2A6”(22.1马力/吨)和英国“挑战者2”(19.1马力吨)。只有法国“勒克莱尔”和日本10式主战坦克在这项参数上可与T-14相提并论。T-14的最大速度应当达到75千米/小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正处于大规模改型中的T-90的指标是21.6马力/吨,速度为60千米/小时。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款坦克的被动防护情况,引人注目的是T-14“阿玛塔”坦克两侧厚重的装甲防弹钢板,类似于作为“城市作战综合体”为T-72坦克研制的装甲防弹钢板。动力保护装置立体模块是为坦克量身打造的,容易拆卸以便于铁路运输。在坦克尾部安装有类似于在T-90SM坦克上使用的格栅,在正面投影中对乘员提供最强有力保护的凶猛的坦克尖型车头,无疑也是用来对付另一种威胁的,而这种威胁最近一些年实际上被人们遗忘了—坦克的流线型车头应当对付核爆炸冲击波,防止坦克倾覆(翻车)。
  
  从公开的信息渠道还获悉了T-14“阿玛塔”坦克结构中所使用的装甲钢的型号,不仅有装甲防护装置,而且有结构材料。T-14坦克采用的是最新型的44S-SV-SH型装甲板,由俄罗斯钢铁研究院研制,并在2014俄罗斯莫斯科国际防务展“INTERPOLITEX 2014”上进行了公开展示。据悉,与其他量产钢相比,这种材料的硬度得到了加强,但同时保留了过去钢的塑性指标。这样一来,在不损害其强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装甲的厚度,能够减轻数百千克的重量。由于采用了细晶粒结构、更好的合金化工艺及特殊的热加工处理,新品种钢材具有极佳的防护性能。新装甲的任务是保护坦克的战斗模块、光电仪器及外接设备不被轻武器子弹和机关炮的炮弹损毁。


  
  革命性的主动防护系统
  
  显而易见,在现代条件下,一种被动防护装置是远远不够的:杀伤兵器在加速发展。从外表上看,T-14“阿玛塔”坦克具有不错的主动防护武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坦克履带牵引架(翼板)正面部署的天线和防带电磁引信地雷的主动防护系统传感器(现在大部分是这样的地雷)。传感器可以使被防护目标的电磁信号失真,迫使地雷在坦克投影范围之外操控,或者冻结其工作。从外表上看,这或许是批量生产的电磁防护系统СПМЗ-2Э,或者是该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型。
  
  从T-14“阿玛塔”坦克照片上可以看出,在车体得到相当强悍的装甲保护下,通过使用“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装置来减轻炮塔的防护压力。在炮塔下翼板的炮塔筒式发射装置也非常引人注目。此外,在与机枪结对行动的周视瞄准镜的护罩旁边,可以看到主动防护系统的雷达。辅助天线更准确地说是相控阵天线。
  
  “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装置根据“打击核”的原则工作。在“打击核”原则中,就行动原则而言,酷似聚能装药穿甲弹,不过,“打击核”不是在炮弹打击障碍物时形成的,而是通过被金属镶面的特型弹药爆炸而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熔化开的炽热金属射流具有以每秒数千米速度飞行的常规动能穿甲弹的特性。同时,要选择好炮弹形状(弹形),在射击后,飞行中的“打击核”会伸长,似乎在形成1个弹头和1条“裙子”—在后端的稳定尾翼。“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装置的每门臼炮都配置有几十枚这样的装弹,后者根据雷达信号从任何1门臼炮里向目标方向射击。在200米内的距离上进行目标拦截(“打击核”会迅速失去动能)。可以肯定的是,该系统能够拦截任何攻击坦克的弹药:从反坦克导弹到炮弹,以及航空导弹和轻型反坦克火箭弹。据部分资料显示,最小拦截距离大约4米。
  
  “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装置的臼炮主要集中在炮塔的正面,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研究表明,在远距离的决斗中(也就是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之间的对决)达到的命中次数,往往表明所谓的命中概率分布,根据命中概率分布情况,坦克44%的中弹概率集中在正面60°的扇形区域,36%—集中在45°的扇形区域。鉴于这个原因,针对正面的扇面用装甲来保护坦克非常有效。其实,在后半球也装有2门臼炮。此外,在炮塔的顶部还有一个过去不为人知型号的主动防护系统发射装置。可能这是一个用来防止攻顶弹药袭击的系统(比如,“标枪”型反坦克导弹)。
  
  考虑到乘员位于坦克的装甲车体内并失去了通过光学观察仪器观察地形和战场态势的能力,T-14“阿玛塔”坦克配备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高分辨率电视摄像机、热视仪、车长全景瞄准仪、作战指挥和导航系统。除了上面提到的车长全景瞄准仪外,判断火控系统的情况目前比较复杂。此外,在炮塔的正面从右边可以看到被装甲板遮盖的大凹槽,可能用于放置坦克瞄准手使用的夜视瞄准具。
  
  T-14“阿玛塔”无疑是真正革命性的坦克。也许只有英国皇家海军1906年下水的世界上最大的划时代的战列舰“无畏”号可与T-14“阿玛塔”坦克的意义相提并论,“无畏”号问世后,所有“无畏”舰之前的舰队装甲舰在世界各国舰队中无一例外地瞬间都被归到了过时舰艇的类别里。可以说,俄罗斯坦克在未来20~30年将会引领世界坦克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http://www.fyjs.cn/forum.php?mod ... 7785&mobile=yes
————————
《现代军事》2015年第7期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在胜利日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新型“舰队”(Армата)通用装甲平台系列车族。该车族代表了俄罗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装甲车族的最大变革。“舰队”通用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动力传动舱可前置或后置。这种配置方案是为满足“舰队”通用平台的需要,以便能够在其基础上打造步兵战车、输送车、自行火炮等一系列车族,这在俄罗斯战车制造史上尚属首次。此举将极大降低装备的研发成本,并实现装备后勤技术保障一体化,对提高俄军战斗力有着重要意义。
  
  而在此次阅兵中,T-14“舰队”主战坦克无疑是该车族中最闪亮的“明星”。“舰队”坦克的设计不仅有设计细节的革命性进步,更涉及到根本性的变化。正如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亚历山大·苏哈诺夫对《透视俄罗斯》记者所说:“这是一款全新武器,是坦克制造业的一个创新。俄罗斯国产坦克的制造经验已经告别了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东西,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款概念上完全不同的装备。目前其紧凑性已被作为次要考虑,重点已放在高强度防护甲板和乘员组人员生命安全保障上。”
  
  尽管关于“舰队”坦克的设计在阅兵之前有所报道,但大部分内容都仅限于猜测,而此次阅兵揭开面纱后可以看到许多新细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该型坦克设计的理解。
  
  创新理念的总体布局
  
  “舰队”坦克是一款采用底盘3人乘员舱前置、动力后置和无人炮塔布局的新型主战坦克,而“舰队”重型步兵战车则采用动力传动舱前置方案。“舰队”坦克战斗全重48~50吨,其车体稍长,采用7对负重轮悬挂系统布局方案(但总体重量并未提高太多),乘员、弹药、燃料和发动机分别置于独立装甲隔舱中,车长位于车体前部右侧,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炮长位于驾驶员后方(也有分析认为位于车长与驾驶员之间),这种革命性的总体设计将显著增强坦克和乘员的生存性。
  
  目前,“舰队”坦克主要采用三种减重措施:
  
  (1)严格控制动力舱尺寸,得益于使用高功率密度的X型发动机和紧凑的传动系统,其动力舱容积4立方米,这比西方3代坦克省掉了不少空间和重量;
  
  (2)车体承力结构与基体装甲二合一,采用高韧性中等硬度的装甲钢车体结构,其重量较T-90A减轻了不少;
  
  (3)采用无人炮塔可以减小炮塔容积,省出炮塔正面装甲块的重量用于加强底盘乘员舱的防护。
  
  精准打击的武器系统
  
  主要武器
  
  “舰队”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首次采用了远射程、全数字式遥控无人炮塔,可发射杀伤爆破榴弹、次口径穿甲弹、破甲弹和光电、红外、卫星制导的“地对地”导弹,以及地对空防空导弹。实际上,该型坦克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坦克,而是陆军通用突击战车,是包括了全方位的战术导弹系统、防空系统、军事侦察和目标指示的多用途作战装备。其无人炮塔上配备全新设计的2A82-1M型125毫米滑膛炮。军事专家认为,目前不需要威力更强大的火炮,125毫米火炮完全可以承担赋予的所有任务。当然俄罗斯也有为该型坦克配置威力更大的152毫米火炮的预案。
  
  据报道,乌拉尔机车制造厂科研生产联合体公司坦克设计局在研制“舰队”坦克时,特别注意确保高火力性能。2A82型滑膛炮采用自紧和部分镀铬身管,与现役滑膛炮相比,技术性能提高20%~25%。设计人员声称,按技术水平,与北约标准120毫米坦克炮相比,该炮炮口动能高出20%,比德国火炮高出17%,而且俄坦克炮身管长度要短600毫米,可发射现役和新研制炮弹。据俄专家估计,“舰队”坦克配备该型火炮后,至少可保证其火力在未来10年是最强的。
  
  该型滑膛炮在炮塔内耳轴支架上的固定采用了反向键。反后坐部分的后部支撑配置在摇架的支撑部位。摇架颈部加长160毫米,并增强了刚度,配置有2个附加的活动间隙调节装置,2个导向架为棱形。采取上述措施可使发射所有弹种的平均技术射弹散布率比射表规定值下降15%。
  
  “舰队”坦克采用的2A82-1M滑膛炮为改进升级型,身管长度增加了1米,达到7米。为了自动测定射击时炮管的弯曲度,在身管的炮口处固定有身管弯曲测定装置。该装置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装置,能够对影响身管的所有干扰和使用因素进行测定。所获得的数据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处理,并给出修正参数,以确保射击精度的提高。
  
  为与新型滑膛炮匹配,自动装弹机的外廓作了适当的改进升级,但与标准型自动装弹机区别甚微。新开发的 “真空-1”次口径穿甲弹长900毫米,配备的弹药还有新开发的“海魂衫”新型空爆弹和3UBK21“短跑运动员”炮射导弹。这些新弹药已经于2013年顺利通过俄罗斯国家试验,首批生产的弹药已于2013年由俄国防部代表验收,并被送往弹药库,形成规范储备。“舰队”坦克装备部队后,上述新型弹药将作为标准储备弹药和作战训练所需的弹药。弹药基数45发,自动装弹机携弹量32发,战斗射速10~12发/分,探测目标距离5千米以上,摧毁目标距离7~8千米。
  
  目前,2A82-1M滑膛炮正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第9火炮厂加紧生产。已经决定对该型火炮及使用的弹药继续进行改进升级。
  
  辅助武器
  
  “舰队”坦克无人炮塔顶部安装与车长周视瞄准镜整合的 “科尔德”(6P49)12.7毫米机枪。从理论上讲,这种布局能令机枪伴随车长周视仪获得360°的全方位射界,同时车长周视仪的全方位视角也能为遥控机枪提供较常规遥控武器站更强的观察能力。该机枪与车长周视瞄准镜配合使用,跟踪其反射镜实现垂直稳定以及水平向旋转。机枪俯仰角度为-10°~+70°。待发弹药基数300发,配置在1条弹链上。另有配弹300发的弹链存放在炮塔后部备品附件箱中。该机枪只是作为车长的辅助武器,有一定的防空能力,但不能作为高射机枪使用。
  
  “舰队”坦克安装PKTM型7.62毫米并列机枪位于火炮防盾上方,该机枪将通过1个平行四边形联动机构与火炮连接。乘员借助计算机和电传动装置操控。机枪配备的弹链上携带待发弹基数为1000发,另有配有1000发机枪弹的弹链存放在炮塔后部备品附件箱中。
  
  “舰队”坦克辅助武器比较单一,采用这种布局不能满足俄军在复杂作战环境,尤其是城市战与丘陵山地战中打击不同种类目标的实际需求。对此,俄罗斯专家认为,陆战中单打独斗的万能兵器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此次阅兵式上,俄军还展示了配置“时代”武器站通用平台的T-15“舰队”重型步兵战车、“库尔干人”-25步兵战车和 “飞镖”轮式装甲输送车,能够弥补“舰队”坦克在城市战、山地战等作战环境中的不足。
  
  火控系统
  
  “舰队”坦克炮长瞄准镜安装在无人炮塔一侧,车长周视瞄准镜则安装于炮塔顶部右后侧,两者通过电缆将信息显示在乘员舱的屏幕上,以便车长和炮长观察战场态势及操控主炮和辅助武器进行射击。
  
  炮长主瞄准镜为带有热成像通道、激光测距仪、内置激光控制通道的多通道综合瞄准镜。瞄准通道放大倍率为4×、12×。通过瞄准镜通道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为5000米。通过热成像通道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不小于3500米。激光测距仪最大测量距离为7500米。
  
  车长周视瞄准镜配置有电视和热成像通道,激光测距仪。通过电视通道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为5000米。夜间通过热成像通道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不小于3500米。值得注意的是,“舰队”坦克周视瞄准镜和遥控机枪塔合二为一,看起来比较庞大,实际尺寸并不大。
  
  弹道计算机与气象地形条件传感器、身管弯曲度传感器配套,实现电子数字化。炮长和车长具有独立自动跟踪目标能力,并实现实时 “猎-歼”作战。
  
  “舰队”坦克采用了更先进的双向武器稳定器,水平向机电驱动,高低向电液驱动。此外,它还配有依赖瞄准线的备用瞄准镜,其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为:白天不小于2000米,阴天不小于1000米。
  
  全新设计的动力传动装置
  
  俄罗斯为“舰队”坦克研发装备了全新的功率为882千瓦的A-85-3A型(也称为2A12-3、12CHN15/16或12N360)12缸X型活塞式涡轮增压柴油机,配有辅助动力装置。动力传动舱的容积为4立方米。按照外廓-重量-功率特性,该发动机优于国外动力装置。该型发动机标定功率为1102.5千瓦,为增强其动力储备,发动机功率被“强制调低”为882千瓦使用;扭矩储备系数为25%。对于战斗全重为50吨的“舰队”坦克来说,此功率足以显著提高其机动性。公路最大速度为80~9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00千米以上。  
  
   “舰队”坦克变速箱为带有手动换挡的新型12速自动变速器。此外,还配置片式减震器,带有静液压传动的差速转向机构。控制装置有:方向盘、排档杆、油门和刹车踏板。
  
  乌拉尔机车制造厂副总经理哈利托夫肯定地说,按动力性能指标,“舰队”将超越其前辈。俄专家也满怀信心地预期,“舰队”坦克以营销为目的展示其性能时,表演“跳板跳跃”、“坦克芭蕾”,必然会超越其前辈,预示其在战场上拥有非常高的机动性。
  
  A-85-3A(12N360)发动机由车里雅宾斯克国营特种 “运输车辆柴油机”设计局设计,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生产。该型发动机为X型4冲程12缸涡轮增压空-空中冷液冷柴油机,2011年完成了包括寿命到装车行驶在内的全部试验。该型发动机为燃油直接喷射式,预计使用寿命至少为2000摩托小时。发动机重量为1550千克,单位重量功率为0.74千瓦/千克,燃料消耗率为217.9克/(千瓦·小时),即160克/ (马力·小时)。单位体积功率为1026千瓦/立方米,单位功率重量为1.32千克/千瓦,发动机长813毫米,宽度1300毫米,高度为820毫米,更换发动机时间为30分钟。
  
  主被动结合的综合防护系统
  
  “舰队”坦克采用金属、陶瓷和复合材料制成的 “馅饼”多层复合装甲,抗弹击能力相当于900毫米以上的匀质钢装甲。此外,该型坦克将率先配备防御导弹和次口径穿甲弹的“阿富汗尼特”新型主动防护系统。该系统由科洛姆纳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与西方坦克炮塔硕大的外形相比,“舰队”坦克炮塔明显小了一圈,毕竟炮塔内无需乘坐人员,可大幅减小体积,降低被弹面。“舰队”坦克炮塔后部的尾舱尺寸很小,应该是为平衡主炮重量而设计。“舰队”坦克的车载弹药放置在全封闭的炮塔内专用的模块化隔舱中,这种“存储”炮弹方式提高了坦克的生存性,以防止敌人炮弹击穿车体后引爆车内弹药。即使坦克弹药被击中殉爆,由于处于独立的装甲隔舱中,乘员活下来的概率也大大提升。
  
  基体装甲
  
  “舰队”坦克基体装甲是俄罗斯钢铁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44S-sv-SH新型钢装甲,抗弹性能提高15%以上。该装甲能够在保持抗穿甲能力达到必要水平的同时,将坦克的结构重量减轻15%。这种钢装甲不仅用于车辆的装甲防护,也可作为结构材料。
  
  尽管新型装甲钢的硬度不比54HRC装甲钢低,其韧度仍保持在具有45~48HRC硬度的批量生产型钢的水平。44S-sv-SH装甲钢目前仍处于试生产阶段,对开发者、用户和制造商来说,还有数十项技术工艺和组织问题需要解决。  
  
    爆炸反应装甲
  
  “舰队”坦克车体两侧各安装有附加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组件,其结构类似于俄罗斯钢铁科学研究所此前研制的反应装甲。反应装甲组件由分层安装有爆炸反应防护模块的集装盒组成。平时反应装甲组件中不安装爆炸反应防护模块,只在作战行动之前才安装使用。
  
  为保护坦克车体侧部,车体两侧安装有10组箱式附加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组件,下部装有侧裙板,车体后部还安装有格栅式装甲。为加强内置有制式爆炸反应装甲护板的车体正面的防护,在每个制式爆炸反应装甲护板上,还将固定厚度更小的附加爆炸反应装甲组件。车体侧部安装的爆炸反应装甲组件为可拆卸式,也是在作战行动之前安装。
  
  而车体侧面需防护的面积大大减小,因此主动防护系统可以集中在正面,步兵可以安心地在坦克的侧后方一同行进,不用担心侧向来袭的导弹触发了主动防御系统而被误伤。
  
  配置车体的爆炸反应装甲组件和格栅装甲防护仅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城市作战)才于作战行动前安装到坦克上。所有配装上的附加防护组件的总重量约为1吨,坦克的机动性基本上不受影响。
  
  主动防护系统
  
  “舰队”坦克一大亮点在于“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系统的采用,炮塔两侧下部接近车体处,各装有5个圆柱状拦截弹发射装置,主要用于拦截反坦克导弹、火箭弹等相对较低速的目标。当导弹来袭时,坦克上的毫米波雷达发现目标后进行计算,发射拦截弹进行截击,拦截弹射出后在近距离范围内(不超过15~20米)拦截来袭导弹附近爆炸将其彻底击毁。
  
  该型主动防护系统由俄罗斯科洛姆纳设计局研制,与毫米波雷达配套使用,采用了撞击芯型战斗部(弹头),而不是此前主动防护系统采用防护弹破片,在近短距离内拦截导弹、炮弹或者火箭弹,以及拦截最大速度为1700米/秒的次口径穿甲弹。  
  
    据俄军事专家推测,与国内外现有的主动防护系统相比,该系统首次使用了俄罗斯RU 2263268专利技术,发射装置由1个垂直向和水平向旋转的弹架组成,战斗部的辅助引爆借助引信(起爆管)的预编程序实现。引信在战斗部爆炸物质模块后部排列成矩阵。
  
  俄专家分析认为,这种主动防护系统打击小尺寸高速穿甲弹最为有效,但需要高性能的雷达和火控系统来确定来袭弹药的坐标、速度和飞行方向。
  
  “舰队”坦克炮顶前两侧各装1组12具烟幕弹发射装置,炮塔顶部左侧中部内嵌2组各12具向上发射的烟幕弹发射装置(能有效防御攻顶导弹)。其烟幕弹很可能采用新型的含碳颗粒的发烟剂,以遮蔽激光、红外成像仪的探测,不仅用来反制反坦克导弹,还能反制机载激光、电视、红外制导的精确打击弹药。上述主、被动防护系统的采用,加之复合装甲的采用,很可能让类似“海尔法”的反坦克导弹失效。
  
  更加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舰队”坦克采用车载数字化战斗信息管理系统。据俄罗斯联合仪器仪表制造公司网站2015年3月3日报道,该公司为“舰队”坦克研制了一款名为“通用程序-技术系统”的战场管理系统。采用该系统后,坦克的大多数作战任务将能以自动方式完成,明显降低乘员的工作负荷,并将坦克纳入统一的战术网络指挥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第5代无线电设备、自动化与指挥系统、导航设备等,整合了现代坦克所必需的各种功能,使其在信息接收与发送、与各种指挥网络和其他编队的互动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升。该系统将使车长能够实时了解作战环境,与其他指挥网络进行无线电通信,交换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并在战术网络自动化指挥系统中解决计算问题。借助该系统可实现坦克启动、操控、故障诊断、调整、防护等的自动化管控。也就是说,坦克系统、部件出现损伤或故障时,会自动形成电子报告,向乘员提出处置建议。该系统是通用的,不仅可用于主战坦克,未来还将应用于其他作战平台。
  
  此外,“舰队”坦克炮塔上装有大量主、被动传感器,包括雷达、激光报警、红外成像系统。炮塔还装有两个鞭状天线,其中一个为数据传输天线,这意味着该型坦克信息化水准将上一个新台阶。
  
  未来展望
  
  “舰队”坦克未来走向是加快定型试验步伐、降低成本和批量生产装备部队。2015年5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武装力量发展会议上要求将这些参加阅兵的新武器尽快完成试验并投入批量生产。“舰队”坦克现处于样车试验阶段,计划2015-2016年完成全部试验工作,之后可以投入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前的准备和开始批量生产的结果,将决定新型坦克交付部队的时间,批量交付部队的时间可能是2017-2018年。俄罗斯国防部原计划,该型坦克在2015-2020年间批量生产,数量不低于2300辆。据俄媒体报道,采用了全自动装弹的无人炮塔等先进技术的“舰队”坦克是未来40年俄军的坦克主力。
  
  目前,乌拉尔机车制造厂按照国防部的委托,在努力降低成品技术装备价格。“舰队”坦克开始批量生产后,其价格将得到优化。厂家声称,将在新坦克进入批量生产时,专注于降低该型坦克的价格。明显降低价格确有可能,但前提是军队要保证购买大量的坦克。要收回研制新坦克的成本和工厂有合理盈利,该型坦克的订单数量要达到:2016年至少要生产40辆,2017年为70辆,之后每年为120辆。  
  采用先进雷达技术
  
  “舰队”坦克将配备采用类似T-50第5代战机雷达技术的有源主动相控阵(AFAR)雷达。这种解决方案在世界其他坦克上还未采用。根据俄工业贸易部相关技术任务书,“舰队”坦克将加装采用低温陶瓷技术的Ka波段(26.5~40千兆赫)有源主动相控阵雷达。
  
  有源主动相控天线阵列由数百个微波发射机组成,因此可以快速改变测距方向(不需要雷达天线进行机械位移),并具有较高可靠性,单个元件出现故障不会导致功率明显下降和波束失真。在装甲装备中使用这种雷达,有助于坦克装甲战车遂行防御和进攻任务。雷达有2种使用方式:一种作为火控系统的一部分加以使用,另一种则是作为主动防护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天线阵列中包括可探测来袭弹药的天线。主动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首先由雷达的天线阵列来确定威胁的坐标和参数,然后由坦克使用武器系统将其摧毁。
  
  该雷达系统能够同时“引导”40个地面运动目标或25个空中目标,俄军装备的其他雷达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该系统能侦测监控半径达100千米的地域,并可在自动工况下,引导武器系统摧毁该地域内0.3米2大小的目标。安装有源主动相控阵雷达的“舰队”坦克可作为陆军通用突击战车的定位坐标,其中包括战术导弹、防空系统、军事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有分析称,“舰队”坦克将在城市战中发挥更大威力。
  
  为“舰队”坦克配备的新型雷达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其组件可以替换,从而保证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维修工作。按俄工业贸易部计划,新型车载雷达电子设备量产技术的研发工作将持续至2016年初。这彼此并不冲突:届时可在已定型的坦克上加装雷达。
  
  结语
  
  在短时间内,俄军“舰队”坦克将引领世界各国坦克发展潮流。通过“舰队”坦克进一步的研发及列装,俄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一是整合统一了俄军陆战大型装备第4代基础平台,为其他武器的研发铺平道路。
  
  “舰队”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以该型坦克作为下一代陆战武器通用平台的思路。随着未来“舰队”成功列装,为其它战斗车辆研发铺平了技术道路,其底盘及动力系统可以直接移植到自行火炮、重型步兵战车等作战系统。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俄军将有一系列基于“舰队”设计理念新型作战装备列装。
  
  二是基于信息系统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将大大提升俄罗斯陆军基于系统的作战能力。
  
  “舰队”坦克之所以称为新一代坦克,不仅在于该型坦克有着优良的动力、火力、装甲防护技术参数,最关键在于该车引入了全新的信息平台,使其对于战场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送能力大大增强。一辆单车在战场上可以搜索、锁定多个目标,并能将信息快速传送至指挥中心、飞机、火炮、友邻等指挥控制中心及作战平台。这无疑将大大提升俄陆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能力。
  
  综上所述,“舰队”坦克的出现,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坦克未来发展之路的热议。目前虽然各国4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普遍处于停滞阶段,但是各国仍在各自积蓄力量,只待出现一个明确的动因,4代坦克的研制便将进入快车道。当前,第4代坦克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各国军方、论证单位和军工部门就“何为第4代坦克”、“第4代坦克要解决什么问题”没有达成明确共识。就像俄罗斯“舰队”坦克出现后,有人将其称之为第4代坦克,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一款披着时髦外衣的第3代半坦克。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只不过是参照的标准各不相同而已。因为坦克代的划分有多种标准,例如俄罗斯将“舰队”称为二战后苏俄第5代坦克,如果按主战坦克划分,则可将其称为第4代主战坦克,当然其是否是人们心目中的第4代主战坦克,则另当别论。

http://www.fyjs.cn/forum.php?mod ... p;page=1#pid4100049根纳季·涅恰耶夫《军工信使报》
《现代兵器》2015年第6期

2015年5月9日,倍受世界关注的俄罗斯T-14“阿玛塔”(此刊之前意译为“舰队”)坦克终于在红场阅兵式上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这是一款怎样的坦克?作战能力如何?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俄罗斯教授、博士、自动化控制系统教研室主任根纳季·涅恰耶夫就此在2015年5月13日的《军工信使报》上发表了题为《“阿玛塔”将引领世界坦克制造业主要发展趋势》文章,进行了阐述。作者从专业角度上分析了这款新型坦克诞生的来龙去脉、技术特点和发展前景。作者认为,该坦克将引领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
  
  很多事实表明,“阿玛塔”坦克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坦克发展的领跑者,这是一型具有超强动力和革命性结构布局的坦克,从外表看,该型坦克不仅与所有西方同类产品有着惊人的不同,与苏联和俄罗斯之前发展的坦克也有着天壤之别。
  
  坦克的百年发展
  
  虽然令人惊奇,但却是事实:从1918年5月31日,3个轻型坦克营的30辆1917年生产的雷诺FT-17坦克参加对德军雷斯防御战的那一刻起,这种战车的配置就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100年中,飞机、舰艇的形态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从任何一辆现代坦克上可以轻而易举地窥视出其鼻祖—FT-17坦克的踪影。美国的“艾布拉姆斯”也好,俄罗斯的T-90也罢,基本上和法国鼻祖一样,可谓中规中矩—车体内分为3个部分:动力舱—配置有发动机的传动装置,舱内设防火隔板;战斗舱—包括可以旋转360°的炮塔和武器,以及存放弹药的空间;驾驶舱—位于坦克前部,内有坦克驾驶员。
  
  坦克的行走部分由某种结构的履带式行驶装置组成。这样结构布局非常传统,历经百年从未改变。实际上,当今所研制的大多数量产坦克都大同小异,只是装甲厚度、武器装备构成和发动机功率大小有所变化而已。
  
  当然,坦克制造的历史也有过“另类”结构布局。比如,上世纪20~30年代的多炮塔坦克(“维克斯A6”、T-28、T-35)。还有像舰艇上那样按层分布武器的坦克,法国雷诺公司生产的B-1重型坦克和美国生产的M3中型坦克(全称为M3“格兰特”/“李”中型坦克)或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生产的M11/39中型坦克便是其中的代表。但从构思上没有任何改变:从多炮塔坦克结构布局中,我们看到了确保在突破防线时360°全向射击的尝试;从按层分布武器的坦克配置中,我们看到了根据目标划分武器的尝试,在可360°旋转的炮塔中安装机枪以对付步兵,而通过整个坦克的转向进行主炮的瞄准以打击坚固目标,包括火力点和坦克。在这种情况下,有时也能获得非常成功的坦克—诸如法国重型坦克B-1和苏联坦克T-28,此二者在1940年没有1辆被德国反坦克火炮摧毁。T-28有3个炮塔,重达28吨,在1940年突破芬兰曼纳海姆防线的进攻行动中表现非常突出。
  
  今天看来,1辆坦克有1个炮塔,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那么在20世纪30年代的一段时间里,为什么设计师会钟情于多炮塔式坦克呢?首先,多炮塔式坦克是受军舰启发的,“陆地战舰”思想在一些坦克设计师头脑中占据重要地位。一艘军舰通常有许多独立的炮塔,各自配置超过1门火炮,因此在坦克上设计几个炮塔和几门火炮在他们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其次,这也是坦克突破前沿阵地后发展胜利的需要。英国人就认为,英军的坦克在突破敌人前沿阵地后,应能对四周的敌人展开火力攻击,这仅靠1门火炮及人力缓慢转动的炮塔是很难应付的。
  
  不过,传统的结构布局到现在为止仍然是主流,比如德国人和美国人更喜欢变速箱前置,发动机后置,传动轴穿过车体;而苏联、英国和日本习惯将变速箱直接安装在发动机旁边。无论是哪一种结构布局都有各自的优点,但传动装置前置的坦克通常具有比较高的轮廓,因此更易受到攻击。当今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变速箱后置,通常与发动机组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一次更换整个动力设备,如美国“艾布拉姆斯”、德国“豹”2、法国“勒克莱尔”均是如此。
  
  传统的结构布局存在的缺陷是什么呢?就是驾驶舱和战斗舱彼此相互连接,乘员、弹药和燃滑油料位于相邻的空间。在炮塔遭到反坦克炮弹(聚能装药破甲弹或穿甲弹)攻击时,车长和/或装填手通常会牺牲,而驾驶员和无线电报务员会被震伤。在车体被洞穿的情况下,在遭受爆炸的二次破片打击或聚能装弹药射流冲击殃及战斗舱时,T-34或“克伏”重型坦克(以克利姆·伏罗希洛夫命名的苏联重型坦克型号)乘员只能听天由命了。(“克伏”重型坦克就是KV重型坦克)
  
  因为,在这类坦克车体内部两侧通常放置用于首轮发射的弹药,这些弹药架上的弹药以及后续弹药被命中则意味着致命的爆轰,进而是所有乘员的阵亡。考虑到,比如在T-34坦克内炮塔下面的所有空间(从发动机防火隔板到驾驶员和无线电报务员的座椅)都被弹药箱占据,炮弹箱的底板实际上就是战斗舱底板,而1枚反跳的破片就能足以造成悲惨的后果。
  
  从某种程度上讲,弹药易遭受攻击问题一直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而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俄罗斯坦克来说显得更为迫切。要解决这个问题,简单地增加装甲厚度是不行的,必须考虑坦克质量与包裹了装甲的容积的关系问题。最理想的方案是把弹药与周围环境分隔开来,同时又不把它移出装甲—至少不完全移出装甲。美国人似乎解决了这个难题。从1944年年中开始,美国产量最大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获得了新的弹药架结构,弹药架被移至战斗舱底板,而防冻液和阻化剂腐蚀混合水流进了弹药架孔之间的间隙。在坦克两侧遭到炮弹打击以及在发生火灾时,“潮湿的”弹药架发生燃烧的可能性极小。苏联坦克手也对“潮湿的”弹药架的优点给予了正面的评价—在战争的最后1年,根据租借法案,美国也向苏联提供过M4“谢尔曼”坦克。但在遭到巨大动能炮弹打击时,弹药架会被炸毁,而这种系统今天只有英国的两型坦克使用,分别是“挑战者”或“奇伏坦”。西方坦克还广泛采用所谓的泄压板设计,其本质在于,弹药部署在被隔开的带有用于炮弹存取装甲闸门的存储箱里,存储箱上方安装有内压盖。在弹药发生爆轰的情况下,火药气体会打落内压盖,大部分爆炸能量在空间消散。包括日本90式和10式主战坦克,以及意大利“公羊”和韩国K-1主战坦克在内的大多数西方现代化坦克都采用有这种系统。
  
  坦克最重要的技术完善指标之一,坦克质量与装甲防护舱室容积相互关系问题。质量与容积的比值指标越高,防护性越好,同时腾出来的重量储备用于完善另外的指标。长期以来,M/V (质量与容积比)指标一直是俄罗斯国家坦克制造业的标杆。苏联坦克的结构布局所走的发展之路是坦克舱室、机组和系统占据的容积小型化。相反,西方大部分主战坦克拥有更大的内部容积,结果比俄罗斯国产同类产品的质量(平均)重了1.5倍。
  
  增强防护的新思路
  
  反坦克武器的发展、侵彻性能的提高迫使设计师们必须大大提升坦克的防护能力。正如上面所说的那样,简单地增加均质钢装甲的厚度根本解决不了问题。为了提高较小质量的装甲强度,西方开始使用“乔巴姆”型(英国复合装甲名称)的多层复合装甲,但是甚至与主动装甲配合使用都不能把复合装甲提高到尽善尽美的程度。
  
  在某种程度上,提升坦克战斗力和生存力的问题也可通过完善火控系统和运用主动防护综合系统来加以解决。但同时不得不承认,世界坦克制造业的危机正在向我们一步一步地走来,危机涉及到两大学派。如果说以前一代接一代的坦克在战斗力方面都大大地超过了其前辈的话,那么今天在付出极大物力消耗的情况下,才能换来战斗力不大的提升。
  
  看来,俄罗斯的设计师们找到了摆脱危机的锦囊妙计,提出了标本兼治的全新结构布局。俄罗斯设计师的理念在于,把主战坦克的舱室全部分开并相互隔离。不要以为这种想法是空穴来风:早在1971年,哈尔科夫马雷舍夫厂集体发挥主动性提出了新的坦克设计方案(项目代号“450工程”,工厂代号T-74)。坦克分为5个舱:发动机传动舱、弹药舱、乘员舱、火炮和辅助武器舱、燃料舱。但是,苏联领导人认为这一坦克概念太过昂贵,生产工艺太复杂。大约过了一年,项目下马了。
  
  这个项目虽然下马了,但并没有被忘记,搭载2名乘员和采用隔舱化设计的高防护坦克后来由俄罗斯“特种机器制造与冶金”开放式股份公司取得了专利权。德国布洛姆-福斯公司也提出了类似的方案,但没有获得发展。“195工程”(研发型号),也就是广为人知的T-95坦克是T-14“阿玛塔”坦克真正的前辈。该坦克于1990~2010年由位于俄罗斯下塔吉尔的乌拉尔运输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尽管在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该坦克的照片和视频,但大部分关于它的信息仍然是保密的。此后,这个项目于2010年被放弃,其借口是该型坦克“已经过时了”,但这个理由实在太过牵强。据俄罗斯“观点报”圈内消息人士称,直到俄罗斯前国防部长阿纳托利·谢尔久科下台之后,T-14“阿玛塔”坦克的财政拨款才恢复正常,因为这位前家具商从来不会为类似的贵重“玩具”花钱的。其实,在新型坦克中融入了很多在研制“195工程”和“640工程”(广为人知的“黑鹰”坦克)时得到验证的技术。
  
  T-14“阿玛塔”的隔舱化设计优势十分明显:
  
  第一,它在显著减少装甲包覆舱室的体积的同时,为乘员提供更可靠的环型保护。在弹药被命中或车内起火时,引发的效应不会危及乘员。所有乘员都位于车体内部单独的装甲防护舱里,与武器弹药舱和燃料舱完全隔开。即便密封的燃料舱遭到打击,发动机传动舱内的局部火灾也不会危及到被防火隔板隔离的弹药,更不会影响到乘员的安全。此外,安装辅助隔板可以增强坦克底部结构的强度—地雷爆炸时,坦克底部在冲击波的作用下会变形,而在底部与自动装弹机之间的间隙可以保证自动装弹机继续工作。
  
  其次,采用战斗模块结构设计。大部分弹药从无人炮塔移至炮塔后部储弹舱,有利于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这种设计似乎在T-90MS坦克上采用过。模块化设计方案提高了坦克的升级潜力,在对基本结构不进行大的改变的情况下可以将战斗模块换成更加先进的模块。目前,T-14“阿玛塔”坦克大概装备2A82型125毫米滑膛炮。该炮采用自紧和部分镀铬身管,可以发射所有现有炮弹和未来新型弹种。就技术水平而言,2A82型火炮高出所有现有型号坦克炮20%~25%。比如,2A82型火炮的炮口能量超过最精锐的北约火炮—“豹2A6”坦克120毫米滑膛炮,而且炮管长度比后者短60厘米。如果潜在的竞争对手尝试缩短这种差距的话,俄罗斯还有威力更大的2A83型152毫米火炮进行应对,其作战性能从理论上看显然是难以超越的。需要补充的是,在研制“195工程”时,设计师们曾计划大幅提高它的火力,为坦克装备2A83型152毫米火炮,不排除在可预见的将来重新回到这个话题上来的可能性。另外还有一种未来方案,就是为坦克装备电磁炮。
  
  大幅提升的机动力与火力
  
  T-14有一个突出特点不能不提,那就是它采用了7对负重轮的底盘,这在俄罗斯大概也是首次,此前俄军坦克一直使用6对负重轮。增加负重轮,一方面可能会增加装甲车体正面上部装甲构件的重量,在现有从坦克上方来袭的现代化反坦克武器的情况下,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最佳化地确定坦克重心位置,要知道,坦克是一种需要极度平衡的装备。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该型坦克行走部分的悬挂显而易见采用了和F-1赛车一样的自适应“智能”化系统,可以根据坦克行驶的路面情况进行微调。从伴随某些机动动作呼啸而过的独特声音判断,T-14“阿玛塔”坦克安装有悬挂控制系统,气动或液压气动悬挂系统。
  
  T-14“阿玛塔”坦克动力强劲、功率巨大。同时,动力装置采用功率高达1300~1500马力的柴油发动机。该坦克的引擎有可能是由车里雅宾斯克坦克设计局研制,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生产的四冲程、X型、12缸柴油发动机12N360.一些专业刊物确认,该型发动机在2011年已经通过了俄罗斯国家试验,目前完全做好了批量生产的准备。根据试验结果,该型柴油发动机的寿命不低于2000小时—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指标,可与任何一个竞争对手相提并论,不要忘记,俄罗斯国产发动机的寿命长期以来一直是被诟病的软肋。正如专家们窃窃私语的那样,如果12N360发动机能够完全地输出1500马力,而T-14坦克的重量又不超过55吨的话,那么其单位功率就会达到27.3马力/吨,大幅度超过美国“艾布拉姆斯”的最新改进型M1A2 SEP(22.3马力/吨),德国“豹2A6”(22.1马力/吨)和英国“挑战者2”(19.1马力吨)。只有法国“勒克莱尔”和日本10式主战坦克在这项参数上可与T-14相提并论。T-14的最大速度应当达到75千米/小时。需要指出的是,目前正处于大规模改型中的T-90的指标是21.6马力/吨,速度为60千米/小时。
  
  我们再来看一看这款坦克的被动防护情况,引人注目的是T-14“阿玛塔”坦克两侧厚重的装甲防弹钢板,类似于作为“城市作战综合体”为T-72坦克研制的装甲防弹钢板。动力保护装置立体模块是为坦克量身打造的,容易拆卸以便于铁路运输。在坦克尾部安装有类似于在T-90SM坦克上使用的格栅,在正面投影中对乘员提供最强有力保护的凶猛的坦克尖型车头,无疑也是用来对付另一种威胁的,而这种威胁最近一些年实际上被人们遗忘了—坦克的流线型车头应当对付核爆炸冲击波,防止坦克倾覆(翻车)。
  
  从公开的信息渠道还获悉了T-14“阿玛塔”坦克结构中所使用的装甲钢的型号,不仅有装甲防护装置,而且有结构材料。T-14坦克采用的是最新型的44S-SV-SH型装甲板,由俄罗斯钢铁研究院研制,并在2014俄罗斯莫斯科国际防务展“INTERPOLITEX 2014”上进行了公开展示。据悉,与其他量产钢相比,这种材料的硬度得到了加强,但同时保留了过去钢的塑性指标。这样一来,在不损害其强度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装甲的厚度,能够减轻数百千克的重量。由于采用了细晶粒结构、更好的合金化工艺及特殊的热加工处理,新品种钢材具有极佳的防护性能。新装甲的任务是保护坦克的战斗模块、光电仪器及外接设备不被轻武器子弹和机关炮的炮弹损毁。


  
  革命性的主动防护系统
  
  显而易见,在现代条件下,一种被动防护装置是远远不够的:杀伤兵器在加速发展。从外表上看,T-14“阿玛塔”坦克具有不错的主动防护武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在坦克履带牵引架(翼板)正面部署的天线和防带电磁引信地雷的主动防护系统传感器(现在大部分是这样的地雷)。传感器可以使被防护目标的电磁信号失真,迫使地雷在坦克投影范围之外操控,或者冻结其工作。从外表上看,这或许是批量生产的电磁防护系统СПМЗ-2Э,或者是该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型。
  
  从T-14“阿玛塔”坦克照片上可以看出,在车体得到相当强悍的装甲保护下,通过使用“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装置来减轻炮塔的防护压力。在炮塔下翼板的炮塔筒式发射装置也非常引人注目。此外,在与机枪结对行动的周视瞄准镜的护罩旁边,可以看到主动防护系统的雷达。辅助天线更准确地说是相控阵天线。
  
  “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装置根据“打击核”的原则工作。在“打击核”原则中,就行动原则而言,酷似聚能装药穿甲弹,不过,“打击核”不是在炮弹打击障碍物时形成的,而是通过被金属镶面的特型弹药爆炸而形成的。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熔化开的炽热金属射流具有以每秒数千米速度飞行的常规动能穿甲弹的特性。同时,要选择好炮弹形状(弹形),在射击后,飞行中的“打击核”会伸长,似乎在形成1个弹头和1条“裙子”—在后端的稳定尾翼。“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装置的每门臼炮都配置有几十枚这样的装弹,后者根据雷达信号从任何1门臼炮里向目标方向射击。在200米内的距离上进行目标拦截(“打击核”会迅速失去动能)。可以肯定的是,该系统能够拦截任何攻击坦克的弹药:从反坦克导弹到炮弹,以及航空导弹和轻型反坦克火箭弹。据部分资料显示,最小拦截距离大约4米。
  
  “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装置的臼炮主要集中在炮塔的正面,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研究表明,在远距离的决斗中(也就是坦克与反坦克武器之间的对决)达到的命中次数,往往表明所谓的命中概率分布,根据命中概率分布情况,坦克44%的中弹概率集中在正面60°的扇形区域,36%—集中在45°的扇形区域。鉴于这个原因,针对正面的扇面用装甲来保护坦克非常有效。其实,在后半球也装有2门臼炮。此外,在炮塔的顶部还有一个过去不为人知型号的主动防护系统发射装置。可能这是一个用来防止攻顶弹药袭击的系统(比如,“标枪”型反坦克导弹)。
  
  考虑到乘员位于坦克的装甲车体内并失去了通过光学观察仪器观察地形和战场态势的能力,T-14“阿玛塔”坦克配备了很多不同种类的高分辨率电视摄像机、热视仪、车长全景瞄准仪、作战指挥和导航系统。除了上面提到的车长全景瞄准仪外,判断火控系统的情况目前比较复杂。此外,在炮塔的正面从右边可以看到被装甲板遮盖的大凹槽,可能用于放置坦克瞄准手使用的夜视瞄准具。
  
  T-14“阿玛塔”无疑是真正革命性的坦克。也许只有英国皇家海军1906年下水的世界上最大的划时代的战列舰“无畏”号可与T-14“阿玛塔”坦克的意义相提并论,“无畏”号问世后,所有“无畏”舰之前的舰队装甲舰在世界各国舰队中无一例外地瞬间都被归到了过时舰艇的类别里。可以说,俄罗斯坦克在未来20~30年将会引领世界坦克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http://www.fyjs.cn/forum.php?mod ... 7785&mobile=yes
————————
《现代军事》2015年第7期

2015年5月9日,俄罗斯在胜利日阅兵式上首次展示了新型“舰队”(Армата)通用装甲平台系列车族。该车族代表了俄罗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装甲车族的最大变革。“舰队”通用平台采用模块化设计,动力传动舱可前置或后置。这种配置方案是为满足“舰队”通用平台的需要,以便能够在其基础上打造步兵战车、输送车、自行火炮等一系列车族,这在俄罗斯战车制造史上尚属首次。此举将极大降低装备的研发成本,并实现装备后勤技术保障一体化,对提高俄军战斗力有着重要意义。
  
  而在此次阅兵中,T-14“舰队”主战坦克无疑是该车族中最闪亮的“明星”。“舰队”坦克的设计不仅有设计细节的革命性进步,更涉及到根本性的变化。正如俄罗斯军事历史学家亚历山大·苏哈诺夫对《透视俄罗斯》记者所说:“这是一款全新武器,是坦克制造业的一个创新。俄罗斯国产坦克的制造经验已经告别了苏联时期遗留下来的东西,如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款概念上完全不同的装备。目前其紧凑性已被作为次要考虑,重点已放在高强度防护甲板和乘员组人员生命安全保障上。”
  
  尽管关于“舰队”坦克的设计在阅兵之前有所报道,但大部分内容都仅限于猜测,而此次阅兵揭开面纱后可以看到许多新细节,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该型坦克设计的理解。
  
  创新理念的总体布局
  
  “舰队”坦克是一款采用底盘3人乘员舱前置、动力后置和无人炮塔布局的新型主战坦克,而“舰队”重型步兵战车则采用动力传动舱前置方案。“舰队”坦克战斗全重48~50吨,其车体稍长,采用7对负重轮悬挂系统布局方案(但总体重量并未提高太多),乘员、弹药、燃料和发动机分别置于独立装甲隔舱中,车长位于车体前部右侧,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左侧,炮长位于驾驶员后方(也有分析认为位于车长与驾驶员之间),这种革命性的总体设计将显著增强坦克和乘员的生存性。
  
  目前,“舰队”坦克主要采用三种减重措施:
  
  (1)严格控制动力舱尺寸,得益于使用高功率密度的X型发动机和紧凑的传动系统,其动力舱容积4立方米,这比西方3代坦克省掉了不少空间和重量;
  
  (2)车体承力结构与基体装甲二合一,采用高韧性中等硬度的装甲钢车体结构,其重量较T-90A减轻了不少;
  
  (3)采用无人炮塔可以减小炮塔容积,省出炮塔正面装甲块的重量用于加强底盘乘员舱的防护。
  
  精准打击的武器系统
  
  主要武器
  
  “舰队”坦克在世界坦克发展史上首次采用了远射程、全数字式遥控无人炮塔,可发射杀伤爆破榴弹、次口径穿甲弹、破甲弹和光电、红外、卫星制导的“地对地”导弹,以及地对空防空导弹。实际上,该型坦克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坦克,而是陆军通用突击战车,是包括了全方位的战术导弹系统、防空系统、军事侦察和目标指示的多用途作战装备。其无人炮塔上配备全新设计的2A82-1M型125毫米滑膛炮。军事专家认为,目前不需要威力更强大的火炮,125毫米火炮完全可以承担赋予的所有任务。当然俄罗斯也有为该型坦克配置威力更大的152毫米火炮的预案。
  
  据报道,乌拉尔机车制造厂科研生产联合体公司坦克设计局在研制“舰队”坦克时,特别注意确保高火力性能。2A82型滑膛炮采用自紧和部分镀铬身管,与现役滑膛炮相比,技术性能提高20%~25%。设计人员声称,按技术水平,与北约标准120毫米坦克炮相比,该炮炮口动能高出20%,比德国火炮高出17%,而且俄坦克炮身管长度要短600毫米,可发射现役和新研制炮弹。据俄专家估计,“舰队”坦克配备该型火炮后,至少可保证其火力在未来10年是最强的。
  
  该型滑膛炮在炮塔内耳轴支架上的固定采用了反向键。反后坐部分的后部支撑配置在摇架的支撑部位。摇架颈部加长160毫米,并增强了刚度,配置有2个附加的活动间隙调节装置,2个导向架为棱形。采取上述措施可使发射所有弹种的平均技术射弹散布率比射表规定值下降15%。
  
  “舰队”坦克采用的2A82-1M滑膛炮为改进升级型,身管长度增加了1米,达到7米。为了自动测定射击时炮管的弯曲度,在身管的炮口处固定有身管弯曲测定装置。该装置采用了数字信号处理装置,能够对影响身管的所有干扰和使用因素进行测定。所获得的数据自动输入弹道计算机处理,并给出修正参数,以确保射击精度的提高。
  
  为与新型滑膛炮匹配,自动装弹机的外廓作了适当的改进升级,但与标准型自动装弹机区别甚微。新开发的 “真空-1”次口径穿甲弹长900毫米,配备的弹药还有新开发的“海魂衫”新型空爆弹和3UBK21“短跑运动员”炮射导弹。这些新弹药已经于2013年顺利通过俄罗斯国家试验,首批生产的弹药已于2013年由俄国防部代表验收,并被送往弹药库,形成规范储备。“舰队”坦克装备部队后,上述新型弹药将作为标准储备弹药和作战训练所需的弹药。弹药基数45发,自动装弹机携弹量32发,战斗射速10~12发/分,探测目标距离5千米以上,摧毁目标距离7~8千米。
  
  目前,2A82-1M滑膛炮正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的第9火炮厂加紧生产。已经决定对该型火炮及使用的弹药继续进行改进升级。
  
  辅助武器
  
  “舰队”坦克无人炮塔顶部安装与车长周视瞄准镜整合的 “科尔德”(6P49)12.7毫米机枪。从理论上讲,这种布局能令机枪伴随车长周视仪获得360°的全方位射界,同时车长周视仪的全方位视角也能为遥控机枪提供较常规遥控武器站更强的观察能力。该机枪与车长周视瞄准镜配合使用,跟踪其反射镜实现垂直稳定以及水平向旋转。机枪俯仰角度为-10°~+70°。待发弹药基数300发,配置在1条弹链上。另有配弹300发的弹链存放在炮塔后部备品附件箱中。该机枪只是作为车长的辅助武器,有一定的防空能力,但不能作为高射机枪使用。
  
  “舰队”坦克安装PKTM型7.62毫米并列机枪位于火炮防盾上方,该机枪将通过1个平行四边形联动机构与火炮连接。乘员借助计算机和电传动装置操控。机枪配备的弹链上携带待发弹基数为1000发,另有配有1000发机枪弹的弹链存放在炮塔后部备品附件箱中。
  
  “舰队”坦克辅助武器比较单一,采用这种布局不能满足俄军在复杂作战环境,尤其是城市战与丘陵山地战中打击不同种类目标的实际需求。对此,俄罗斯专家认为,陆战中单打独斗的万能兵器是不存在的;况且在此次阅兵式上,俄军还展示了配置“时代”武器站通用平台的T-15“舰队”重型步兵战车、“库尔干人”-25步兵战车和 “飞镖”轮式装甲输送车,能够弥补“舰队”坦克在城市战、山地战等作战环境中的不足。
  
  火控系统
  
  “舰队”坦克炮长瞄准镜安装在无人炮塔一侧,车长周视瞄准镜则安装于炮塔顶部右后侧,两者通过电缆将信息显示在乘员舱的屏幕上,以便车长和炮长观察战场态势及操控主炮和辅助武器进行射击。
  
  炮长主瞄准镜为带有热成像通道、激光测距仪、内置激光控制通道的多通道综合瞄准镜。瞄准通道放大倍率为4×、12×。通过瞄准镜通道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为5000米。通过热成像通道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不小于3500米。激光测距仪最大测量距离为7500米。
  
  车长周视瞄准镜配置有电视和热成像通道,激光测距仪。通过电视通道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为5000米。夜间通过热成像通道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不小于3500米。值得注意的是,“舰队”坦克周视瞄准镜和遥控机枪塔合二为一,看起来比较庞大,实际尺寸并不大。
  
  弹道计算机与气象地形条件传感器、身管弯曲度传感器配套,实现电子数字化。炮长和车长具有独立自动跟踪目标能力,并实现实时 “猎-歼”作战。
  
  “舰队”坦克采用了更先进的双向武器稳定器,水平向机电驱动,高低向电液驱动。此外,它还配有依赖瞄准线的备用瞄准镜,其识别“坦克”目标的距离为:白天不小于2000米,阴天不小于1000米。
  
  全新设计的动力传动装置
  
  俄罗斯为“舰队”坦克研发装备了全新的功率为882千瓦的A-85-3A型(也称为2A12-3、12CHN15/16或12N360)12缸X型活塞式涡轮增压柴油机,配有辅助动力装置。动力传动舱的容积为4立方米。按照外廓-重量-功率特性,该发动机优于国外动力装置。该型发动机标定功率为1102.5千瓦,为增强其动力储备,发动机功率被“强制调低”为882千瓦使用;扭矩储备系数为25%。对于战斗全重为50吨的“舰队”坦克来说,此功率足以显著提高其机动性。公路最大速度为80~90千米/小时,最大行程500千米以上。  
  
   “舰队”坦克变速箱为带有手动换挡的新型12速自动变速器。此外,还配置片式减震器,带有静液压传动的差速转向机构。控制装置有:方向盘、排档杆、油门和刹车踏板。
  
  乌拉尔机车制造厂副总经理哈利托夫肯定地说,按动力性能指标,“舰队”将超越其前辈。俄专家也满怀信心地预期,“舰队”坦克以营销为目的展示其性能时,表演“跳板跳跃”、“坦克芭蕾”,必然会超越其前辈,预示其在战场上拥有非常高的机动性。
  
  A-85-3A(12N360)发动机由车里雅宾斯克国营特种 “运输车辆柴油机”设计局设计,车里雅宾斯克拖拉机厂生产。该型发动机为X型4冲程12缸涡轮增压空-空中冷液冷柴油机,2011年完成了包括寿命到装车行驶在内的全部试验。该型发动机为燃油直接喷射式,预计使用寿命至少为2000摩托小时。发动机重量为1550千克,单位重量功率为0.74千瓦/千克,燃料消耗率为217.9克/(千瓦·小时),即160克/ (马力·小时)。单位体积功率为1026千瓦/立方米,单位功率重量为1.32千克/千瓦,发动机长813毫米,宽度1300毫米,高度为820毫米,更换发动机时间为30分钟。
  
  主被动结合的综合防护系统
  
  “舰队”坦克采用金属、陶瓷和复合材料制成的 “馅饼”多层复合装甲,抗弹击能力相当于900毫米以上的匀质钢装甲。此外,该型坦克将率先配备防御导弹和次口径穿甲弹的“阿富汗尼特”新型主动防护系统。该系统由科洛姆纳机械制造设计局研制。与西方坦克炮塔硕大的外形相比,“舰队”坦克炮塔明显小了一圈,毕竟炮塔内无需乘坐人员,可大幅减小体积,降低被弹面。“舰队”坦克炮塔后部的尾舱尺寸很小,应该是为平衡主炮重量而设计。“舰队”坦克的车载弹药放置在全封闭的炮塔内专用的模块化隔舱中,这种“存储”炮弹方式提高了坦克的生存性,以防止敌人炮弹击穿车体后引爆车内弹药。即使坦克弹药被击中殉爆,由于处于独立的装甲隔舱中,乘员活下来的概率也大大提升。
  
  基体装甲
  
  “舰队”坦克基体装甲是俄罗斯钢铁科学技术研究所研制的44S-sv-SH新型钢装甲,抗弹性能提高15%以上。该装甲能够在保持抗穿甲能力达到必要水平的同时,将坦克的结构重量减轻15%。这种钢装甲不仅用于车辆的装甲防护,也可作为结构材料。
  
  尽管新型装甲钢的硬度不比54HRC装甲钢低,其韧度仍保持在具有45~48HRC硬度的批量生产型钢的水平。44S-sv-SH装甲钢目前仍处于试生产阶段,对开发者、用户和制造商来说,还有数十项技术工艺和组织问题需要解决。  
  
    爆炸反应装甲
  
  “舰队”坦克车体两侧各安装有附加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组件,其结构类似于俄罗斯钢铁科学研究所此前研制的反应装甲。反应装甲组件由分层安装有爆炸反应防护模块的集装盒组成。平时反应装甲组件中不安装爆炸反应防护模块,只在作战行动之前才安装使用。
  
  为保护坦克车体侧部,车体两侧安装有10组箱式附加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组件,下部装有侧裙板,车体后部还安装有格栅式装甲。为加强内置有制式爆炸反应装甲护板的车体正面的防护,在每个制式爆炸反应装甲护板上,还将固定厚度更小的附加爆炸反应装甲组件。车体侧部安装的爆炸反应装甲组件为可拆卸式,也是在作战行动之前安装。
  
  而车体侧面需防护的面积大大减小,因此主动防护系统可以集中在正面,步兵可以安心地在坦克的侧后方一同行进,不用担心侧向来袭的导弹触发了主动防御系统而被误伤。
  
  配置车体的爆炸反应装甲组件和格栅装甲防护仅在特定条件下(例如城市作战)才于作战行动前安装到坦克上。所有配装上的附加防护组件的总重量约为1吨,坦克的机动性基本上不受影响。
  
  主动防护系统
  
  “舰队”坦克一大亮点在于“阿富汗尼特”主动防护系统的采用,炮塔两侧下部接近车体处,各装有5个圆柱状拦截弹发射装置,主要用于拦截反坦克导弹、火箭弹等相对较低速的目标。当导弹来袭时,坦克上的毫米波雷达发现目标后进行计算,发射拦截弹进行截击,拦截弹射出后在近距离范围内(不超过15~20米)拦截来袭导弹附近爆炸将其彻底击毁。
  
  该型主动防护系统由俄罗斯科洛姆纳设计局研制,与毫米波雷达配套使用,采用了撞击芯型战斗部(弹头),而不是此前主动防护系统采用防护弹破片,在近短距离内拦截导弹、炮弹或者火箭弹,以及拦截最大速度为1700米/秒的次口径穿甲弹。  
  
    据俄军事专家推测,与国内外现有的主动防护系统相比,该系统首次使用了俄罗斯RU 2263268专利技术,发射装置由1个垂直向和水平向旋转的弹架组成,战斗部的辅助引爆借助引信(起爆管)的预编程序实现。引信在战斗部爆炸物质模块后部排列成矩阵。
  
  俄专家分析认为,这种主动防护系统打击小尺寸高速穿甲弹最为有效,但需要高性能的雷达和火控系统来确定来袭弹药的坐标、速度和飞行方向。
  
  “舰队”坦克炮顶前两侧各装1组12具烟幕弹发射装置,炮塔顶部左侧中部内嵌2组各12具向上发射的烟幕弹发射装置(能有效防御攻顶导弹)。其烟幕弹很可能采用新型的含碳颗粒的发烟剂,以遮蔽激光、红外成像仪的探测,不仅用来反制反坦克导弹,还能反制机载激光、电视、红外制导的精确打击弹药。上述主、被动防护系统的采用,加之复合装甲的采用,很可能让类似“海尔法”的反坦克导弹失效。
  
  更加完善的信息化系统
  
  “舰队”坦克采用车载数字化战斗信息管理系统。据俄罗斯联合仪器仪表制造公司网站2015年3月3日报道,该公司为“舰队”坦克研制了一款名为“通用程序-技术系统”的战场管理系统。采用该系统后,坦克的大多数作战任务将能以自动方式完成,明显降低乘员的工作负荷,并将坦克纳入统一的战术网络指挥系统。该系统采用了第5代无线电设备、自动化与指挥系统、导航设备等,整合了现代坦克所必需的各种功能,使其在信息接收与发送、与各种指挥网络和其他编队的互动方面的能力有明显提升。该系统将使车长能够实时了解作战环境,与其他指挥网络进行无线电通信,交换信息并对其进行处理,并在战术网络自动化指挥系统中解决计算问题。借助该系统可实现坦克启动、操控、故障诊断、调整、防护等的自动化管控。也就是说,坦克系统、部件出现损伤或故障时,会自动形成电子报告,向乘员提出处置建议。该系统是通用的,不仅可用于主战坦克,未来还将应用于其他作战平台。
  
  此外,“舰队”坦克炮塔上装有大量主、被动传感器,包括雷达、激光报警、红外成像系统。炮塔还装有两个鞭状天线,其中一个为数据传输天线,这意味着该型坦克信息化水准将上一个新台阶。
  
  未来展望
  
  “舰队”坦克未来走向是加快定型试验步伐、降低成本和批量生产装备部队。2015年5月13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俄罗斯武装力量发展会议上要求将这些参加阅兵的新武器尽快完成试验并投入批量生产。“舰队”坦克现处于样车试验阶段,计划2015-2016年完成全部试验工作,之后可以投入批量生产。批量生产前的准备和开始批量生产的结果,将决定新型坦克交付部队的时间,批量交付部队的时间可能是2017-2018年。俄罗斯国防部原计划,该型坦克在2015-2020年间批量生产,数量不低于2300辆。据俄媒体报道,采用了全自动装弹的无人炮塔等先进技术的“舰队”坦克是未来40年俄军的坦克主力。
  
  目前,乌拉尔机车制造厂按照国防部的委托,在努力降低成品技术装备价格。“舰队”坦克开始批量生产后,其价格将得到优化。厂家声称,将在新坦克进入批量生产时,专注于降低该型坦克的价格。明显降低价格确有可能,但前提是军队要保证购买大量的坦克。要收回研制新坦克的成本和工厂有合理盈利,该型坦克的订单数量要达到:2016年至少要生产40辆,2017年为70辆,之后每年为120辆。  
  采用先进雷达技术
  
  “舰队”坦克将配备采用类似T-50第5代战机雷达技术的有源主动相控阵(AFAR)雷达。这种解决方案在世界其他坦克上还未采用。根据俄工业贸易部相关技术任务书,“舰队”坦克将加装采用低温陶瓷技术的Ka波段(26.5~40千兆赫)有源主动相控阵雷达。
  
  有源主动相控天线阵列由数百个微波发射机组成,因此可以快速改变测距方向(不需要雷达天线进行机械位移),并具有较高可靠性,单个元件出现故障不会导致功率明显下降和波束失真。在装甲装备中使用这种雷达,有助于坦克装甲战车遂行防御和进攻任务。雷达有2种使用方式:一种作为火控系统的一部分加以使用,另一种则是作为主动防护系统的组成部分,其天线阵列中包括可探测来袭弹药的天线。主动相控阵雷达的工作原理是,首先由雷达的天线阵列来确定威胁的坐标和参数,然后由坦克使用武器系统将其摧毁。
  
  该雷达系统能够同时“引导”40个地面运动目标或25个空中目标,俄军装备的其他雷达达不到这样的水平。该系统能侦测监控半径达100千米的地域,并可在自动工况下,引导武器系统摧毁该地域内0.3米2大小的目标。安装有源主动相控阵雷达的“舰队”坦克可作为陆军通用突击战车的定位坐标,其中包括战术导弹、防空系统、军事侦察和目标指示系统。有分析称,“舰队”坦克将在城市战中发挥更大威力。
  
  为“舰队”坦克配备的新型雷达设备采用模块化设计,其组件可以替换,从而保证了在较短时间内完成维修工作。按俄工业贸易部计划,新型车载雷达电子设备量产技术的研发工作将持续至2016年初。这彼此并不冲突:届时可在已定型的坦克上加装雷达。
  
  结语
  
  在短时间内,俄军“舰队”坦克将引领世界各国坦克发展潮流。通过“舰队”坦克进一步的研发及列装,俄军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一是整合统一了俄军陆战大型装备第4代基础平台,为其他武器的研发铺平道路。
  
  “舰队”设计之初,就确定了以该型坦克作为下一代陆战武器通用平台的思路。随着未来“舰队”成功列装,为其它战斗车辆研发铺平了技术道路,其底盘及动力系统可以直接移植到自行火炮、重型步兵战车等作战系统。可以预见,未来几年,俄军将有一系列基于“舰队”设计理念新型作战装备列装。
  
  二是基于信息系统的新一代主战坦克,将大大提升俄罗斯陆军基于系统的作战能力。
  
  “舰队”坦克之所以称为新一代坦克,不仅在于该型坦克有着优良的动力、火力、装甲防护技术参数,最关键在于该车引入了全新的信息平台,使其对于战场信息的搜集、处理、传送能力大大增强。一辆单车在战场上可以搜索、锁定多个目标,并能将信息快速传送至指挥中心、飞机、火炮、友邻等指挥控制中心及作战平台。这无疑将大大提升俄陆军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能力。
  
  综上所述,“舰队”坦克的出现,重新引起了人们对坦克未来发展之路的热议。目前虽然各国4代主战坦克的研制普遍处于停滞阶段,但是各国仍在各自积蓄力量,只待出现一个明确的动因,4代坦克的研制便将进入快车道。当前,第4代坦克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各国军方、论证单位和军工部门就“何为第4代坦克”、“第4代坦克要解决什么问题”没有达成明确共识。就像俄罗斯“舰队”坦克出现后,有人将其称之为第4代坦克,另外一些人则认为是一款披着时髦外衣的第3代半坦克。其实这两种说法都对,只不过是参照的标准各不相同而已。因为坦克代的划分有多种标准,例如俄罗斯将“舰队”称为二战后苏俄第5代坦克,如果按主战坦克划分,则可将其称为第4代主战坦克,当然其是否是人们心目中的第4代主战坦克,则另当别论。

http://www.fyjs.cn/forum.php?mod ... p;page=1#pid4100049


MB873性能数据
型号&MB873Ka-501&MB873Ka-500
冲程&4&4
缸数及排列&12V90°&12V90°
冷却方式&水冷&水冷
燃烧室形式&多种燃料&多种燃料
增压方式&涡轮增压&涡轮增压
压比&2.5
有无中冷&有&有

缸径/行程
&170mm/175mm&165mm/155mm
总排量&47.64L&39.7L
压缩比&18&20.5
标定功率&1103KW&1103KW
标定转速&2600r/min&2600r/min
最大扭矩&4709N·m&4316N·m
最大扭矩转速&1600r/min&1600r/min
平均有效压&1.07MPa&1.28MPa
活塞平均速度&15.2m/s&13.43m/s
升功率&23.2kW·h&27.8kW·h
燃油消耗率(标定)
&244.8g/kW·h&244.8g/kW·h
燃油消耗率(最低)
&288.5g/kW·h?233.9g/kW·h

外形尺寸
长&1703mm&1640mm
宽&1970mm&1950mm
高&1100mm&883mm
单位体积功率
&299kW/m3&391kW/m3
重量(干重)&2250kg&1940kg
比重量&2.04kg/kW&1.76kg/kW
动力装置*重量&5125kg&5130kg
动力装置体积&4.05**m3&4.03m3

*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空
气滤清器、传动装置、润滑油和冷却
水;**为估算值。

150HB与Ka501比较区别:
150:缸排夹角60°,后传动,顶置凸轮轴,小缸心距,汽缸直径小许多
873:缸排夹角90°,前传动,推挺摇,大缸心距,汽缸直径170mm

150比873
升功率大12%,平均有效压力大约33%,本体体积功率大约18%,燃油消耗率少约9%,单位功率质量小约13%

1982年正式提出采用涡轮增压中冷技术,改造旧150系列柴油机,开发150HB的建议,建议顺利通过并实施
当时选定MB873ka—501为追赶对象

制定“以V型12缸为主机型,采用中等缸径增压中冷,选取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在预研的基础上设计”的技术路线

主要零部件预研工作
1,机体,缸盖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以及表面应力以及三维光弹性研究、超载30%动态模拟疲劳试验。
曲轴、连杆也进行了类似的预研
2,活塞、连杆、轴瓦和衬套进行了500小时满负荷试验
3,配气机构零部件500小时模拟试验
4,附件驱动机构70小时台架模拟试验
5,喷油泵模拟计算,与调速器一起350小时结构考核试验
6,水泵,机油泵,柴油泵分别350小时结构考核试验
7,涡轮增压器叶片进行激光全息振动测试,超速破坏试验
8,进行单缸性能的全面试验研究和精确计算分析

150HB燃油消耗比预计指标低9.5%,最高燃烧压力比预计值小6.5%
十几年过去,150HB又有了改进提高

MB873性能数据
型号&MB873Ka-501&MB873Ka-500
冲程&4&4
缸数及排列&12V90°&12V90°
冷却方式&水冷&水冷
燃烧室形式&多种燃料&多种燃料
增压方式&涡轮增压&涡轮增压
压比&2.5
有无中冷&有&有

缸径/行程
&170mm/175mm&165mm/155mm
总排量&47.64L&39.7L
压缩比&18&20.5
标定功率&1103KW&1103KW
标定转速&2600r/min&2600r/min
最大扭矩&4709N·m&4316N·m
最大扭矩转速&1600r/min&1600r/min
平均有效压&1.07MPa&1.28MPa
活塞平均速度&15.2m/s&13.43m/s
升功率&23.2kW·h&27.8kW·h
燃油消耗率(标定)
&244.8g/kW·h&244.8g/kW·h
燃油消耗率(最低)
&288.5g/kW·h?233.9g/kW·h

外形尺寸
长&1703mm&1640mm
宽&1970mm&1950mm
高&1100mm&883mm
单位体积功率
&299kW/m3&391kW/m3
重量(干重)&2250kg&1940kg
比重量&2.04kg/kW&1.76kg/kW
动力装置*重量&5125kg&5130kg
动力装置体积&4.05**m3&4.03m3

*动力装置包括发动机、冷却系统、空
气滤清器、传动装置、润滑油和冷却
水;**为估算值。

150HB与Ka501比较区别:
150:缸排夹角60°,后传动,顶置凸轮轴,小缸心距,汽缸直径小许多
873:缸排夹角90°,前传动,推挺摇,大缸心距,汽缸直径170mm

150比873
升功率大12%,平均有效压力大约33%,本体体积功率大约18%,燃油消耗率少约9%,单位功率质量小约13%

1982年正式提出采用涡轮增压中冷技术,改造旧150系列柴油机,开发150HB的建议,建议顺利通过并实施
当时选定MB873ka—501为追赶对象

制定“以V型12缸为主机型,采用中等缸径增压中冷,选取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在预研的基础上设计”的技术路线

主要零部件预研工作
1,机体,缸盖进行有限元分析计算以及表面应力以及三维光弹性研究、超载30%动态模拟疲劳试验。
曲轴、连杆也进行了类似的预研
2,活塞、连杆、轴瓦和衬套进行了500小时满负荷试验
3,配气机构零部件500小时模拟试验
4,附件驱动机构70小时台架模拟试验
5,喷油泵模拟计算,与调速器一起350小时结构考核试验
6,水泵,机油泵,柴油泵分别350小时结构考核试验
7,涡轮增压器叶片进行激光全息振动测试,超速破坏试验
8,进行单缸性能的全面试验研究和精确计算分析

150HB燃油消耗比预计指标低9.5%,最高燃烧压力比预计值小6.5%
十几年过去,150HB又有了改进提高
吹得再天花乱坠,毛子你先让阿玛塔通过国家测试再说,车厢厂因为阿玛塔都资不抵债了
阿玛塔的各种参数毛子官方根本没公布出来就别多加评论了,然并卵的。突出吹一下他的设计理念,主动防御系统倒是可以有。
说了一大堆废话
说这些,是为了忽悠某些人拿钱的?
就她那信息技术的基础,怎么可能达到真正的四代标准?二人制都没能实现,也没有把重量控制在40吨以提高通过性能。不能算真正的四代。
一堆天花乱坠,看看能骗出三哥的银子否?
饱食而乱喷 发表于 2015-8-14 00:09
MB873性能数据
型号&MB873Ka-501&MB873Ka-500
冲程&4&4
发展新型坦克对毛子有什么意义,谁还跟你打大规模坦克战,把90A更新一下就堪用了,老实发展核武库就行了,本来就缺钱
真正的好武器还是要经历战火的淬炼,话说现在的阿玛塔是量产版本吗?估计还会改吧 ~
......
这主动防护系统是防护正面的?
T14好像还没验收通过吧
我们先且看着
双人坦克美国早就研究过,后来觉得坦克乘员负担太重,所以就先耽着了。
一堆天花乱坠,看看能骗出三哥的银子否?
当了那么多年凯子,也精了。
抽不要脸的毛子!!!还有人采访,说了一大堆废话
特警4587 发表于 2015-8-14 09:03
说这些,是为了忽悠某些人拿钱的?
这个坦克不能卖的吧,不然阿三就要砸钱了
拿T-14比无畏舰显然过头了,不过类比一下美帝的All or nothing防御理念倒是可以,T14的特色主要还是在无人炮塔、人员集中布置带来的防御力提升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