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称中共党报批“颜色革命”与“占中”有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51:22
2015-06-16 10:52: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宋宇
核心提示:5名学者分析了“颜色革命”的原因与教训,警告“颜色革命”危害深重、不能陷入“颜色革命”的陷阱,强调民主制度不能强制移植。
参考消息网6月16日报道 英媒称,中共喉舌《人民日报》14日用整版刊登了中国内地5名学者的署名文章,警告“颜色革命”的灾难性后果。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15日报道,《人民日报》编者首先为“颜色革命”定性说,“颜色革命”指21世纪初期,在前苏联和中东北非地区发生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更迭运动。
报道说,5名学者分析了“颜色革命”的原因与教训,警告“颜色革命”危害深重、不能陷入“颜色革命”的陷阱,强调民主制度不能强制移植。
报道称,虽然中国官方媒体不时提到“颜色革命”,但是像《人民日报》这样集体发文、高调警示并不常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自2012年底执政以来多次警告,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采取的许多政策也被外界诠释为防止中国发生“颜色革命”的举措。比如严打引发强烈民愤的腐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遏制公开传播西方价值观等。
观察人士注意到,最近中国讨论“颜色革命”的声音确实更大,也许与香港“占中”、台湾“太阳花运动”有关。
报道称,2014年香港发生以黄色雨伞为标志的“占领运动”以来,中共舆论一直将它与“颜色革命”联系起来,并始终称这是国外政治势力和金钱支持策动下的行动。
纵观这五篇文章,几名学者选取不同角度,评论“颜色革命”的危害,以及生搬民主对中国的不适用。
报道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崇温在题为《民主制度不能强制移植》一文中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归根到底要由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和变革,而不能照搬照抄他国。这一说法也与习近平此前提出的“鞋子合脚论”相呼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撰文说:“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始终没有放弃颠覆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在文中说,必须在观念上“去西方化”,破除“西方制度迷信”。
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寒竹的文章说:“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小心掉入‘颜色革命’的陷阱,整个社会将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邵峰说,对待西方所谓“颜色革命”的企图,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打铁还须自身硬。
【延伸阅读】澳媒:西方媒体报道香港“占中”心存偏见
参考消息网2月2日报道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1月31日发表题为《热爱民主的媒体对香港抗议活动具有误导性的报道》的文章,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荣誉教授李玉玲在文章中称,对西方国家来说,民主不仅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还代表着对各国而言可能最好的政府形式。这种观点决定了西方媒体如何看待、解读和报道2014年香港抗议行动中的事件。
文章称,当成千上万的学生呼吁举行为期一周的罢课要求公开提名香港特首候选人时,对香港居民要求“真普选”的描述打动了西方媒体的心弦,并令他们顿生同情。西方媒体不仅复述了抗议者的要求,还在香港要向内地争取民主的框架中报道后续抗议。
文章称,西方媒体由此否决了这场大规模骚乱的其他可能解释,比如年轻示威者的脱节感、理想工作和廉价住房的稀缺、其他经济因素以及对中国内地和内地人的反感。有些人将最后一个因素称为认同危机,事实证明它很难切合媒体的民主框架,因为它促使年轻人要求香港“回归”英国。在“占中”——此次抗议活动的统称——之前和期间,在各种游行中香港年轻人引人注目地打出标有“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的英国殖民地旗帜以展示这种愿望。
抗议活动早期,媒体常常弱化了香港警察动用武力的背景。它们不相信以下事实:警察和学生间的首次冲突实际上是学生领袖挑起的。在报道学生领袖鼓励抗议者闯入政府大楼禁止外人进入的公共空间的新闻中,潜台词很明确:鉴于北京拒绝了“选举自由”的要求,抗议者采取这种行动是可以理解的,而警察在后续骚乱中使用催泪瓦斯则是不可原谅的。
文章称,媒体的表述促使更多香港居民走出家门去占领中环,使市中心陷入瘫痪。9月28日警方试图驱散人群的场面出现在某视频中,题为“发起攻击的是谁”。相比之下人数少很多的警察紧张地站在低矮的路障后面对蜂拥而来的愤怒抗议者。他们举起横幅警告人群不要往前冲,否则要动武。突然,前面的抗议者用尖尖的雨伞攻击警察。
但媒体报道此事的新闻通常以雨伞攻击后警察的镇压活动为开头。警察向人群投掷催泪瓦斯的图像把那些认为警方行动不正当且过分的人动员了起来。
文章称,西方媒体抱定抗议者是“和平的”这个神话不放,但早在10月3日,他们就曾堵住一辆救护车不让它接近一名倒地的警察。与和平呼吁民主的表述不一致的抗议者施暴的事件无人报道:不当班的警官受到攻击,灭火器被打开,砖头或有钉子的板子被用来对付警察。10月底支持警察采取行动把道路还给公民的请愿运动(征集到超过183万个签名)也少有人报道。
负责任的媒体会在给抗议打上“亲民主”的标签时探究抗议者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北京真如抗议者所说违反了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列出的原则并违背了普选的承诺吗?尽管民主是核心的号召力量,但抗议者对“民主”有明确的概念和一致的定义吗?什么是“真普选”和“公开提名”?“公开提名”的规则和程序——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公开提名——直接民主的形式之一——是唯一可接受的模式吗?西方的代议民主能满足需要吗?媒体未能解决这些核心问题。
文章称,带着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对抗议者的动机与要求的理想化臆测,西方媒体机构不仅心存偏见,还没有认识到局势的复杂性。他们转而将报道加以精简以切合它们先入为主的民主观念。因此,“如果你不看新闻,那你会孤陋寡闻;如果你看新闻,那你会得知错误的消息”。这句俗语很适合用来形容西方媒体对香港抗议活动的报道。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5/0616/819599.shtml2015-06-16 10:52:00 来源:参考消息网 责任编辑:宋宇
核心提示:5名学者分析了“颜色革命”的原因与教训,警告“颜色革命”危害深重、不能陷入“颜色革命”的陷阱,强调民主制度不能强制移植。
参考消息网6月16日报道 英媒称,中共喉舌《人民日报》14日用整版刊登了中国内地5名学者的署名文章,警告“颜色革命”的灾难性后果。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6月15日报道,《人民日报》编者首先为“颜色革命”定性说,“颜色革命”指21世纪初期,在前苏联和中东北非地区发生的以颜色命名,以和平的非暴力方式进行的政权更迭运动。
报道说,5名学者分析了“颜色革命”的原因与教训,警告“颜色革命”危害深重、不能陷入“颜色革命”的陷阱,强调民主制度不能强制移植。
报道称,虽然中国官方媒体不时提到“颜色革命”,但是像《人民日报》这样集体发文、高调警示并不常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自2012年底执政以来多次警告,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习近平采取的许多政策也被外界诠释为防止中国发生“颜色革命”的举措。比如严打引发强烈民愤的腐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遏制公开传播西方价值观等。
观察人士注意到,最近中国讨论“颜色革命”的声音确实更大,也许与香港“占中”、台湾“太阳花运动”有关。
报道称,2014年香港发生以黄色雨伞为标志的“占领运动”以来,中共舆论一直将它与“颜色革命”联系起来,并始终称这是国外政治势力和金钱支持策动下的行动。
纵观这五篇文章,几名学者选取不同角度,评论“颜色革命”的危害,以及生搬民主对中国的不适用。
报道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徐崇温在题为《民主制度不能强制移植》一文中说,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归根到底要由各国人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和变革,而不能照搬照抄他国。这一说法也与习近平此前提出的“鞋子合脚论”相呼应。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撰文说:“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始终没有放弃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始终没有放弃颠覆我们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权的图谋。”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在文中说,必须在观念上“去西方化”,破除“西方制度迷信”。
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寒竹的文章说:“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小心掉入‘颜色革命’的陷阱,整个社会将会为此付出巨大代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邵峰说,对待西方所谓“颜色革命”的企图,最好的应对策略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集中精力发展自己。打铁还须自身硬。
【延伸阅读】澳媒:西方媒体报道香港“占中”心存偏见
参考消息网2月2日报道 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1月31日发表题为《热爱民主的媒体对香港抗议活动具有误导性的报道》的文章,作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荣誉教授李玉玲在文章中称,对西方国家来说,民主不仅是一种核心价值观,还代表着对各国而言可能最好的政府形式。这种观点决定了西方媒体如何看待、解读和报道2014年香港抗议行动中的事件。
文章称,当成千上万的学生呼吁举行为期一周的罢课要求公开提名香港特首候选人时,对香港居民要求“真普选”的描述打动了西方媒体的心弦,并令他们顿生同情。西方媒体不仅复述了抗议者的要求,还在香港要向内地争取民主的框架中报道后续抗议。
文章称,西方媒体由此否决了这场大规模骚乱的其他可能解释,比如年轻示威者的脱节感、理想工作和廉价住房的稀缺、其他经济因素以及对中国内地和内地人的反感。有些人将最后一个因素称为认同危机,事实证明它很难切合媒体的民主框架,因为它促使年轻人要求香港“回归”英国。在“占中”——此次抗议活动的统称——之前和期间,在各种游行中香港年轻人引人注目地打出标有“我是香港人,不是中国人”的英国殖民地旗帜以展示这种愿望。
抗议活动早期,媒体常常弱化了香港警察动用武力的背景。它们不相信以下事实:警察和学生间的首次冲突实际上是学生领袖挑起的。在报道学生领袖鼓励抗议者闯入政府大楼禁止外人进入的公共空间的新闻中,潜台词很明确:鉴于北京拒绝了“选举自由”的要求,抗议者采取这种行动是可以理解的,而警察在后续骚乱中使用催泪瓦斯则是不可原谅的。
文章称,媒体的表述促使更多香港居民走出家门去占领中环,使市中心陷入瘫痪。9月28日警方试图驱散人群的场面出现在某视频中,题为“发起攻击的是谁”。相比之下人数少很多的警察紧张地站在低矮的路障后面对蜂拥而来的愤怒抗议者。他们举起横幅警告人群不要往前冲,否则要动武。突然,前面的抗议者用尖尖的雨伞攻击警察。
但媒体报道此事的新闻通常以雨伞攻击后警察的镇压活动为开头。警察向人群投掷催泪瓦斯的图像把那些认为警方行动不正当且过分的人动员了起来。
文章称,西方媒体抱定抗议者是“和平的”这个神话不放,但早在10月3日,他们就曾堵住一辆救护车不让它接近一名倒地的警察。与和平呼吁民主的表述不一致的抗议者施暴的事件无人报道:不当班的警官受到攻击,灭火器被打开,砖头或有钉子的板子被用来对付警察。10月底支持警察采取行动把道路还给公民的请愿运动(征集到超过183万个签名)也少有人报道。
负责任的媒体会在给抗议打上“亲民主”的标签时探究抗议者心里真正想的是什么。北京真如抗议者所说违反了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列出的原则并违背了普选的承诺吗?尽管民主是核心的号召力量,但抗议者对“民主”有明确的概念和一致的定义吗?什么是“真普选”和“公开提名”?“公开提名”的规则和程序——如果有的话——是什么?公开提名——直接民主的形式之一——是唯一可接受的模式吗?西方的代议民主能满足需要吗?媒体未能解决这些核心问题。
文章称,带着对中国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对抗议者的动机与要求的理想化臆测,西方媒体机构不仅心存偏见,还没有认识到局势的复杂性。他们转而将报道加以精简以切合它们先入为主的民主观念。因此,“如果你不看新闻,那你会孤陋寡闻;如果你看新闻,那你会得知错误的消息”。这句俗语很适合用来形容西方媒体对香港抗议活动的报道。

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5/0616/81959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