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颜色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19:39:17
<p>  “颜色革命”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有一定势力的反对派;(2)军队等强力机构中立;(3)外部势力大力介入。</p><p>  从变色国家的外部介入看,“颜色革命”是美国及其盟友谋求全球利益,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上佳工具。为了获得在波斯湾的战略利益,美国以武力的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花费几千亿美元,伤亡千余人,还搞坏了与欧洲盟国的关系,在自己国内也引起了很大争论,成本甚高,到目前为止伊拉克局势仍难以平静。而一场“颜色革命”成本只有几千万美元,在国内没有批评声,在国外还得到了欧洲盟友的支持。2006年初,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公开宣称:“我们成为了玫瑰花、橙色、紫色、郁金香革命见证者,而上述革命只是一个开始。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正在不断扩展,地球上所有人没有得到‘自由’,我们就不会停止努力,因为这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可见,美国对“颜色革命”的效果是非常满意的。在美国看来:通过“颜色革命”,即能够“革”去俄罗斯对前苏联国家的长期影响,使之投入西方怀抱;又能够“革”去多年来的权威主义治国方式,建立更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政体和更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可谓“一石两鸟”。</p><p>  表面看,“颜色革命”都是因为选举不公引发的,但没有把国内经济搞上去才是政权更迭的最主要原因。独立十多年来,格鲁吉亚经济沦落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期处于独联体国家的低下水平,生活艰难,而腐败却渗入各个方面,人民“看不到隧道尽头的光亮”。独立后的吉尔吉斯斯坦一直是中亚五国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人生活甚至不如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有过一段相当精彩的评论“格鲁吉亚多年来在内政、外交和经济政策方面犯了一系列错误,政权更迭是‘必然结果’”。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颜色革命”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它反映了民众对于新体制和新生活的一种模糊的渴求。当反对派以选举不公为由鼓动群众上街时,自然有许多人起来响应。</p><p>  随着“革命”的激情逐渐退去,人们发现国家“变色”后并没有真正变好。通过“颜色革命”上台的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2004年1月支持率超过90%,2005年支持率则降至30%。萨卡什维利掌权后,不断扩张总统权力,议会变得越来越像是个“花瓶”。为此,欧盟驻格鲁吉亚代表曾向欧盟总部提交过报告,“对格鲁吉亚民主化进程的倒退表示深切担忧”。报告列举了萨卡什维利就任总统后,格出现的“民主倒退”,其中包括随意修改宪法、无限扩大总统权力;打击独立媒体、限制新闻自由;以反腐为名迫害谢瓦尔德纳泽政权的官员;将检察机关变为权力执行机构,严重破坏了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原则等。“颜色革命”后,格鲁吉亚国内经济没有任何好转迹象。2002年格鲁吉亚的通胀率为5.4%,2005年增长到9.6%,达到5年来最高,那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为了扭转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萨卡什维利开始对格鲁吉亚重要的电力、能源、银行等机构实施私有化,欲通过拍卖收入来充实国库。</p><p>  发动“橙色革命”登上乌克兰总统宝座的尤先科日子也不好过。尤先科上台后,西方并没有提供多少经济实惠,乌克兰摆脱俄罗斯的梦想没能如愿。俄罗斯为了报复乌克兰向欧盟和北约的靠拢,自2006年开始大幅提高输往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对于困境中的乌克兰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乌克兰的经济增长率为12.1%,2005年仅有2.8%,经济的不景气迫使尤先科不得不亲自处理各地面包涨价这样的“小事”。“黄色革命”后的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增加了3.3%,物价上涨了4.9%,投资则下降了17.6%,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有舆论认为,在“变色国家”中,吉尔吉斯斯坦有可能发生二次“颜色革命”。</p><p>  实际上,对于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来说,这种革命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变革运动。这一系列“革命”的爆发,根本上看是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的。少数政治人物在西方支持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民众对现实不满进行夺权运动。变色国家的反对派既没有政治纲领,更缺乏治国理念,他们也无法解决各国迫切和根本的发展问题。反对派通过政变上台所完成的只是政权的更迭,一种政治势力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势力。通过改变“颜色”成为各国新老政治精英利益再分配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不能带来新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民主。正如2006年2月在第42届国际安全政策会议上,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反击欧美政客所言,“民主并不是一袋土豆,想把它栽到什么地方,都能成活”,强行更换政权并不能摆脱困境,“变色”国家的国内国际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因此,“颜色革命”的黯淡和褪色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p><p>  2005年12月哈萨克斯坦举行总统选举,原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以91%的高得票率胜出。纳扎尔巴耶夫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原因在于执政期间积极消除民族矛盾,改善哈族以外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利用石油优势大力发展经济,连续4年GDP以10%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许多私家车都由过去的伏尔加、拉达换成了欧美和日韩的名牌车。大多数民众认为纳扎尔巴耶夫领导这个国家巩固了独立成果,希望这样的稳定能够长期维持下去。</p><p>  2006年3月20日,白俄罗斯现任总统卢卡申科以压倒性优势战胜对手,再次连任总统。卢卡申科赢得了82.6%的选票,反对派联合推选的候选人米林克维奇的得票率只有6%。从1994年开始担任白俄罗斯总统的卢卡申科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6-2004年,白俄罗斯的GDP年均增长6.6%,是经济状况最好的独联体国家之一;欧洲银行数据显示:白俄罗斯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足2%,乌克兰高达31.4%;白俄罗斯实现广泛的福利制度,民众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和教育。这些成绩使老百姓感受到了切实的好处,也成为卢卡申科赢得大选的致胜法宝。因此,当选后的卢卡申科立即宣布:“很多人谈论的、一些人在准备的那种(颜色)革命已经失败”。面对“颜色革命”的失败,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不予承认的抵制态度,支持反对派继续抗争,以破坏白俄罗斯国内稳定。为此,卢卡申科警告说,如果反对派“越线”,政府将采取“最严厉”的手段予以打击。实际上,即使那些频频抨击卢卡申科的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卢卡申科国内基础牢固,反对派的抗议是难以达到目的的。</p><p>  激进的革命往往伴生着无序与混乱,而动荡和痛苦却需要各国的老百姓去承担,使得“变色”国家的人民陷入失望大于希望的苦恼之中,民众开始清醒地看到:那些选前口口声声大喊反腐败的人,往往上台后更加腐败。塔吉克斯坦2005年举行了议会选举,没有引发动荡,就是因为该国独立后曾陷入长达5年之久的内战,国民饱受战乱之苦,向往安宁稳定的心理占了主导。一位阿塞拜疆大学教授讲过“让那些想搞革命的人回自己家去闹吧!我们需要正常的生活!”这表明,“颜色革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对“革命”不买帐了。 <br/></p><p>  “颜色革命”发生的主要特点是(1)有一定势力的反对派;(2)军队等强力机构中立;(3)外部势力大力介入。</p><p>  从变色国家的外部介入看,“颜色革命”是美国及其盟友谋求全球利益,挤压俄罗斯战略空间的上佳工具。为了获得在波斯湾的战略利益,美国以武力的方式解决伊拉克问题,花费几千亿美元,伤亡千余人,还搞坏了与欧洲盟国的关系,在自己国内也引起了很大争论,成本甚高,到目前为止伊拉克局势仍难以平静。而一场“颜色革命”成本只有几千万美元,在国内没有批评声,在国外还得到了欧洲盟友的支持。2006年初,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公开宣称:“我们成为了玫瑰花、橙色、紫色、郁金香革命见证者,而上述革命只是一个开始。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正在不断扩展,地球上所有人没有得到‘自由’,我们就不会停止努力,因为这符合我们的国家利益”,可见,美国对“颜色革命”的效果是非常满意的。在美国看来:通过“颜色革命”,即能够“革”去俄罗斯对前苏联国家的长期影响,使之投入西方怀抱;又能够“革”去多年来的权威主义治国方式,建立更符合西方标准的民主政体和更廉洁的行政管理体系,可谓“一石两鸟”。</p><p>  表面看,“颜色革命”都是因为选举不公引发的,但没有把国内经济搞上去才是政权更迭的最主要原因。独立十多年来,格鲁吉亚经济沦落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期处于独联体国家的低下水平,生活艰难,而腐败却渗入各个方面,人民“看不到隧道尽头的光亮”。独立后的吉尔吉斯斯坦一直是中亚五国中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人生活甚至不如以前。俄罗斯总统普京对格鲁吉亚前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有过一段相当精彩的评论“格鲁吉亚多年来在内政、外交和经济政策方面犯了一系列错误,政权更迭是‘必然结果’”。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颜色革命”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意义,它反映了民众对于新体制和新生活的一种模糊的渴求。当反对派以选举不公为由鼓动群众上街时,自然有许多人起来响应。</p><p>  随着“革命”的激情逐渐退去,人们发现国家“变色”后并没有真正变好。通过“颜色革命”上台的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2004年1月支持率超过90%,2005年支持率则降至30%。萨卡什维利掌权后,不断扩张总统权力,议会变得越来越像是个“花瓶”。为此,欧盟驻格鲁吉亚代表曾向欧盟总部提交过报告,“对格鲁吉亚民主化进程的倒退表示深切担忧”。报告列举了萨卡什维利就任总统后,格出现的“民主倒退”,其中包括随意修改宪法、无限扩大总统权力;打击独立媒体、限制新闻自由;以反腐为名迫害谢瓦尔德纳泽政权的官员;将检察机关变为权力执行机构,严重破坏了司法公正和司法独立原则等。“颜色革命”后,格鲁吉亚国内经济没有任何好转迹象。2002年格鲁吉亚的通胀率为5.4%,2005年增长到9.6%,达到5年来最高,那些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必需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为了扭转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萨卡什维利开始对格鲁吉亚重要的电力、能源、银行等机构实施私有化,欲通过拍卖收入来充实国库。</p><p>  发动“橙色革命”登上乌克兰总统宝座的尤先科日子也不好过。尤先科上台后,西方并没有提供多少经济实惠,乌克兰摆脱俄罗斯的梦想没能如愿。俄罗斯为了报复乌克兰向欧盟和北约的靠拢,自2006年开始大幅提高输往乌克兰的天然气价格,对于困境中的乌克兰经济无疑是雪上加霜。据乌克兰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4年,乌克兰的经济增长率为12.1%,2005年仅有2.8%,经济的不景气迫使尤先科不得不亲自处理各地面包涨价这样的“小事”。“黄色革命”后的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仅增加了3.3%,物价上涨了4.9%,投资则下降了17.6%,国内经济政治形势更加严峻,因此,有舆论认为,在“变色国家”中,吉尔吉斯斯坦有可能发生二次“颜色革命”。</p><p>  实际上,对于发生“颜色革命”的国家来说,这种革命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变革运动。这一系列“革命”的爆发,根本上看是少数人强加给多数人的。少数政治人物在西方支持下,为了达到个人目的,利用民众对现实不满进行夺权运动。变色国家的反对派既没有政治纲领,更缺乏治国理念,他们也无法解决各国迫切和根本的发展问题。反对派通过政变上台所完成的只是政权的更迭,一种政治势力代替了另一种政治势力。通过改变“颜色”成为各国新老政治精英利益再分配的一种有效途径,并不能带来新的社会变革和政治民主。正如2006年2月在第42届国际安全政策会议上,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反击欧美政客所言,“民主并不是一袋土豆,想把它栽到什么地方,都能成活”,强行更换政权并不能摆脱困境,“变色”国家的国内国际问题依然困难重重。因此,“颜色革命”的黯淡和褪色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p><p>  2005年12月哈萨克斯坦举行总统选举,原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以91%的高得票率胜出。纳扎尔巴耶夫之所以能够大获全胜,原因在于执政期间积极消除民族矛盾,改善哈族以外少数民族的生存环境;利用石油优势大力发展经济,连续4年GDP以10%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得到普遍改善,许多私家车都由过去的伏尔加、拉达换成了欧美和日韩的名牌车。大多数民众认为纳扎尔巴耶夫领导这个国家巩固了独立成果,希望这样的稳定能够长期维持下去。</p><p>  2006年3月20日,白俄罗斯现任总统卢卡申科以压倒性优势战胜对手,再次连任总统。卢卡申科赢得了82.6%的选票,反对派联合推选的候选人米林克维奇的得票率只有6%。从1994年开始担任白俄罗斯总统的卢卡申科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1996-2004年,白俄罗斯的GDP年均增长6.6%,是经济状况最好的独联体国家之一;欧洲银行数据显示:白俄罗斯贫困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不足2%,乌克兰高达31.4%;白俄罗斯实现广泛的福利制度,民众可以享受免费的医疗和教育。这些成绩使老百姓感受到了切实的好处,也成为卢卡申科赢得大选的致胜法宝。因此,当选后的卢卡申科立即宣布:“很多人谈论的、一些人在准备的那种(颜色)革命已经失败”。面对“颜色革命”的失败,美国等西方国家采取不予承认的抵制态度,支持反对派继续抗争,以破坏白俄罗斯国内稳定。为此,卢卡申科警告说,如果反对派“越线”,政府将采取“最严厉”的手段予以打击。实际上,即使那些频频抨击卢卡申科的媒体也不得不承认,卢卡申科国内基础牢固,反对派的抗议是难以达到目的的。</p><p>  激进的革命往往伴生着无序与混乱,而动荡和痛苦却需要各国的老百姓去承担,使得“变色”国家的人民陷入失望大于希望的苦恼之中,民众开始清醒地看到:那些选前口口声声大喊反腐败的人,往往上台后更加腐败。塔吉克斯坦2005年举行了议会选举,没有引发动荡,就是因为该国独立后曾陷入长达5年之久的内战,国民饱受战乱之苦,向往安宁稳定的心理占了主导。一位阿塞拜疆大学教授讲过“让那些想搞革命的人回自己家去闹吧!我们需要正常的生活!”这表明,“颜色革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对“革命”不买帐了。 <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