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外交政策与“颜色革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01:10:28
布什第一任期伊始,各国的外交政策分析家谈论最多的是布什外交政策与克林顿外交政策的不同;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出台后,人们更加关注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人们发现这是“新帝国战略”的一次实践,或者有人称之为“布什主义的实践”。虽然开战的理由已经是一个笑柄,然而“倒萨”的结果却没有多少人公开反对。2005年,布什在其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中,将其主旨定为“扩展民主”。有人统计过,布什59次提到“民主”这个词。
  实际上,布什外交政策的本质与克林顿外交政策是一致的。1993年初,克林顿提出,美国不仅要“为维护美国的利益而战”,而且要“为维护美国的价值观而战”;克林顿政府坚持将“全球民主化”作为其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力图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美国报刊甚至把克林顿称为“领导美国进行新的十字军运动的总统”。而布什要建立的也是由美国主导的“有利于自由均势”的国际秩序,所不同的只是“包装”。布什政府将“扩展民主”与保卫美国安全挂起钩来,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他说美国的目标是“给伊拉克人民自由,给美国人安全”。此外,克林顿的政策更多地披着多边主义及国际机制的外衣,而布什的政策则赤裸裸地搞单边主义和美国主导。
  其实,美国在全世界推进“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源远流长,更久远的不提,单是以美国总统威尔逊命名的“威尔逊主义”即已向世人宣告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价值观的关系,此后美国外交政策中有罗斯福提倡的“四大自由”、杜鲁门主义、肯尼迪有关民主的就职演说、卡特的人权外交、里根关于“邪恶帝国”的演说、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直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的“民主化”诉求。无论其真实想法如何,美国在推行外交政策的时候,常常用价值观来包装,这样更易于赢得国内公众的支持,无论共和党总统还是民主党总统概莫能外。
  目前,美国正野心勃勃地推行“泛中东和北非民主计划”。对此,不少观察家曾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布什的“外交秀”,并非美国的长效机制。当人们目睹了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以及中东地区出现了新一波的“民主化浪潮”———2005年1月9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选举阿巴斯为主席;1月28日,伊拉克如期举行了选举;2月14日,黎巴嫩反对派利用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上街游行,使亲叙利亚的黎巴嫩内阁倒台,并迫使叙利亚军队从黎主要地区撤出;2月28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将举行有两位以上候选人参加的总统选举———之后,人们开始相信作为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道德主义者的布什做的与他所说的别无二致。已有人将上述提及的现象称为“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
  时下,人们正预测在独联体国家中哪一个国家将是下一个“颜色革命”的对象?有人提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有人提到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对布什政府颇有影响的美国保守派则认为下一次发生“颜色革命”的将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阿里尔·科恩研究员说,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正在考虑在中亚其他国家出现“政权改变”的可能性,首当其冲的将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美国反恐初期曾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在乌建有军事基地,但现在美国越来越对卡里莫夫在国内镇压反对派、拖延早就许诺的经济改革感到失望;美国政策制定者也认为,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尼亚佐夫的古怪行为不利于地区安全,尽管美国与土库曼斯坦签有高达30亿美元的开发能源的投资协议。同时,美国也希望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能仿效吉尔吉斯斯坦的模式进行“和平变革”。因为这两个国家也是中亚五国中比较贫穷的,存在着财富分配不均,权力腐败,宗族、裙带政治比较严重,失业率比较高等累积起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国内形势与吉尔吉斯坦相类似。
  美国上述舆论造势蛊惑人心。实际上,与其说是发生“政权改变”的这些国家的人民渴求“民主”,不如说是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当政者不满,在“民主”外衣的包装下各有其具体的政治目标:独联体国家的民众普遍对生活水平下降不满,伊拉克人对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不满,巴勒斯坦人对阿以冲突不满,黎巴嫩人对叙利亚的间接控制不满,埃及担心美国不给美元,沙特担心美国施加更大压力等等。
  在美国“扩展民主”的攻势下,有关国家要防止外国势力插手搞和平演变、要防止“颜色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震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国内的事情搞好;其次,对于非政府组织,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它们别有用心地策动体制外的、反政府的社会动乱等;第三,循序渐进地进行政治改革,从而降低民主政治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布什第一任期伊始,各国的外交政策分析家谈论最多的是布什外交政策与克林顿外交政策的不同;2002年,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出台后,人们更加关注美国对外战略的调整。2003年伊拉克战争打响后,人们发现这是“新帝国战略”的一次实践,或者有人称之为“布什主义的实践”。虽然开战的理由已经是一个笑柄,然而“倒萨”的结果却没有多少人公开反对。2005年,布什在其第二任期的就职演说中,将其主旨定为“扩展民主”。有人统计过,布什59次提到“民主”这个词。
  实际上,布什外交政策的本质与克林顿外交政策是一致的。1993年初,克林顿提出,美国不仅要“为维护美国的利益而战”,而且要“为维护美国的价值观而战”;克林顿政府坚持将“全球民主化”作为其对外战略的三大支柱之一,力图建立一个美国领导下的“全部由民主国家组成的世界”。美国报刊甚至把克林顿称为“领导美国进行新的十字军运动的总统”。而布什要建立的也是由美国主导的“有利于自由均势”的国际秩序,所不同的只是“包装”。布什政府将“扩展民主”与保卫美国安全挂起钩来,在伊拉克战争之前,他说美国的目标是“给伊拉克人民自由,给美国人安全”。此外,克林顿的政策更多地披着多边主义及国际机制的外衣,而布什的政策则赤裸裸地搞单边主义和美国主导。
  其实,美国在全世界推进“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源远流长,更久远的不提,单是以美国总统威尔逊命名的“威尔逊主义”即已向世人宣告美国的外交政策与美国的价值观的关系,此后美国外交政策中有罗斯福提倡的“四大自由”、杜鲁门主义、肯尼迪有关民主的就职演说、卡特的人权外交、里根关于“邪恶帝国”的演说、老布什的世界新秩序,直到克林顿和小布什的“民主化”诉求。无论其真实想法如何,美国在推行外交政策的时候,常常用价值观来包装,这样更易于赢得国内公众的支持,无论共和党总统还是民主党总统概莫能外。
  目前,美国正野心勃勃地推行“泛中东和北非民主计划”。对此,不少观察家曾持怀疑态度,认为这只是布什的“外交秀”,并非美国的长效机制。当人们目睹了2003年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2004年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以及中东地区出现了新一波的“民主化浪潮”———2005年1月9日,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选举阿巴斯为主席;1月28日,伊拉克如期举行了选举;2月14日,黎巴嫩反对派利用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刺身亡上街游行,使亲叙利亚的黎巴嫩内阁倒台,并迫使叙利亚军队从黎主要地区撤出;2月28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宣布将举行有两位以上候选人参加的总统选举———之后,人们开始相信作为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的道德主义者的布什做的与他所说的别无二致。已有人将上述提及的现象称为“民主化浪潮”的“第四波”。
  时下,人们正预测在独联体国家中哪一个国家将是下一个“颜色革命”的对象?有人提到哈萨克斯坦和白俄罗斯,有人提到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对布什政府颇有影响的美国保守派则认为下一次发生“颜色革命”的将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据美国传统基金会的阿里尔·科恩研究员说,美国的政策制定者正在考虑在中亚其他国家出现“政权改变”的可能性,首当其冲的将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在美国反恐初期曾与美国关系密切,美国在乌建有军事基地,但现在美国越来越对卡里莫夫在国内镇压反对派、拖延早就许诺的经济改革感到失望;美国政策制定者也认为,土库曼斯坦的领导人尼亚佐夫的古怪行为不利于地区安全,尽管美国与土库曼斯坦签有高达30亿美元的开发能源的投资协议。同时,美国也希望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能仿效吉尔吉斯斯坦的模式进行“和平变革”。因为这两个国家也是中亚五国中比较贫穷的,存在着财富分配不均,权力腐败,宗族、裙带政治比较严重,失业率比较高等累积起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其国内形势与吉尔吉斯坦相类似。
  美国上述舆论造势蛊惑人心。实际上,与其说是发生“政权改变”的这些国家的人民渴求“民主”,不如说是他们对自己国家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当政者不满,在“民主”外衣的包装下各有其具体的政治目标:独联体国家的民众普遍对生活水平下降不满,伊拉克人对萨达姆的独裁统治不满,巴勒斯坦人对阿以冲突不满,黎巴嫩人对叙利亚的间接控制不满,埃及担心美国不给美元,沙特担心美国施加更大压力等等。
  在美国“扩展民主”的攻势下,有关国家要防止外国势力插手搞和平演变、要防止“颜色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震荡,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国内的事情搞好;其次,对于非政府组织,要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它们别有用心地策动体制外的、反政府的社会动乱等;第三,循序渐进地进行政治改革,从而降低民主政治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和政治成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