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真的昏庸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47:11
万历皇帝真的昏庸吗?
泪痕春雨
  
  谎言千遍成真理
  
  说到明末历史,非常流行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万历皇帝天天躲在宫里酒色财气,所以帝国政府的工作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先看一下樊树志先生的《万历传》。
  
  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科道官员九十国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全国御使巡行差务共三十处,有九处缺官。内阁、吏部负责人多次向神宗提出补授官员,神宗一再不予理会。
  
  到了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南北大僚,强半空署;督抚重臣,经年虚席;藩臬(布政司、按察司)缺员五六十员,郡守(知府)缺至四五十员。
  
  到了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的统计,官僚空缺已达于极限;南北两京六部缺尚书、侍郎十四名,都察院缺御史、副都御史五名,仓场戎政及卿寺京堂缺十余名,总督、巡抚缺四名。
  
  大量官员长期不补,在职官员心灰意懒,杜门不出,使各级政府机构濒临半瘫痪状态。这是神宗怠于临朝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看林金树先生写的《万历传》。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就已缺尚书3人,侍郎10人,科道官94个,全国缺巡抚3人,布政监司66人,知府25人。
  
  是时,因为万历帝怠荒益甚,久不御政,不少衙门几乎空无一人。
  
  在赵焕拜疏自去之前,他一人身兼吏、兵、刑三部尚书。各部侍郎、户、礼、工三部止各一人。都察院自温纯罢去,八年没有正官,六科只有数人,十三道御史皆以一个兼数职。在外,巡按不过十年不得代,总督、巡抚、监司亦屡缺不补,府县官十缺五六。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吏、兵二科缺印官。
  
  赵焕累疏请补缺,不久,补科、道官60余人。由于长期缺官不补,这时补了几十人,人们就以为了不起,时称盛事。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看阎崇年先生写的《明亡清兴六十年》。
  
  万历长期“三不”,不朝、不见、不批,造成朝廷中枢机构近于瘫痪。最典型的是政府官员的缺得不到补充。
  
  这三个明清历史学者,在说到万历昏庸时,都不约而同的说到因为万历昏庸,所以明帝国的官员缺员严重。
  
  绝不是只有这个三个历史学者,拿这种问题非议万历皇帝。事实上,凡写万历皇帝的学者,大都会写到这个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白寿彝先生主编这部作品时,那是把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者,几乎都汇集了起来。[注]所以这部书里的观点,应该可以代表史学界的普遍观点。
  
  但是,这部通史中,在写到万历皇帝时,也是这样说的。
  
  史载:“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章奏不发,大僚不补,起废不行”。“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十之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即万历三十九年),未尝用一人,陛下万事不理”,上下隔绝,而“延臣部党势渐成”。
  
  “陛下万事不理”,此话一针见血,说得何等尖锐、深刻、准确。由于明神宗晏处深宫,不补缺官,早在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已缺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官九十四人;全国缺巡抚三人,布政监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不仅“曹署皆空”,而且自万历三十七年起,不少大臣纷纷封印出城,拜疏自去,许多办事机构陷于瘫痪状态,政务荒废。
  
  我敢说,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盲,听到这种离奇的观点,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这太不可思议了。问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甚至是历史学者),听到这种离奇的观点,却常常会相信它。
  
  为什么在许多问题上,一个纯粹的文盲竟然会比有文化的人,更具有判断力呢?显然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被洗脑的过程。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明帝国有电视台,电台记者上街随机采访几个老百姓。总而言之,“现在政府官员越来越少,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你觉的老百姓会怎样回答?
  
  如果老百姓没有被官员收买,肯定会用惊讶的眼光看着记者。因为这问题,也问的太邪性了。比什么“你幸福吗?”之类的问题,要邪性一百倍。
  
  我敢说,如果现在有记者上街问老百姓,“这些年政府官员变得越来越少,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老百姓肯定会非常生气的。因为,你拿这种问题问我,是不是看我长得像白痴啊?
  
  真是老话说旧了,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你看吧,流氓们控制了话语权,那是什么歪理邪说也能粉墨登场。
  
  万历皇帝昏庸,导致了明帝国官场缺员严重。
  
  我实在奇怪,人们得有多低的智商,多低的社会常识,才会相信这种离奇的观点。因为,当时官员的别名就叫大老爷啊!不要说,在官员这样牛逼的年代了,就是在官员的别名叫公仆的年代里,哭着喊着想当官的人,也是数也数不清。
  
  这样热门的职业,竟然会因为皇帝的昏庸,就变得冷冷清清;竟然因为皇帝的昏庸,官员就少的难以正常工作了;更有甚者,还有许多官员都为此主动离职。
  
  这种荒诞不经的事,就是一个人写小说时,恐怕也不会编出来。因为,作者的脑袋就让驴踢过,也不会弱智到这种境界啊!
  
  幸好当年大明帝国没有网络,所以帝国的话语权就把握各种官僚政客手中。否则,广大网民肯定会愤怒了。因为,你们发表达这种离奇的言论,简直就是在侮辱全国人民的智商。
  
  且不说,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与皇帝昏庸,那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更主要的是,现在官员越来越少了,这是哪个脑袋让驴踢了的家伙说的?
  
  最初,在网上看到,许多官员挑战人类智商的话语、行为。我总觉得,这肯定是网民在丑化、编排他们。因为,一个人既然能当官,肯定有着正常人的智商、情商,他们怎么可能说出那种弱智的话、干出那种弱智的事呢?
  
  但是,我后来终于发现,一切也是可能的。如果一个人的眼睛被利益蒙蔽时,那是什么离奇的话也能说出来、什么离奇的事也能干出来。比如,太祖时代大家集体高呼亩产万斤。再比如,明末因为皇帝昏庸,所以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了,所以政府无法正常工作了;所以埋下了帝国灭亡的种子。
  
  明末官员太多了,我以为,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宋代一直官满为患,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相关问题;清代官员多的以至出现了传说中的灾官;我朝在太祖时代,就有过精兵简政一说,我朝过去的许多年里,什么时候不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
  
  就明朝能解决了相关的问题?而且还是因为一个昏庸、不理朝政的皇帝胡折腾出来的?我们这不是讲童话故事,而是在讲荒诞的故事。
  
  更主要的是,明帝国在立国一百年后,官员在册数目,就翻了近五倍;这随便翻开一本明朝的历史书,都可以看出来相关数据。
  
  明朝历史资料,是官僚集团仗着人多势众,维护自身利益,推卸责任,而且符合满清丑化明帝国皇帝的宣传定位;所以,我们关于万历年间的历史资料,都是一边倒的非议万历皇帝。你让我从历史资料中,找到万历皇帝行为的合理性,我可实在找不到。
  
  但是,我相信,一个只要没有被洗脑,就绝不会相信,一个存在近三百年的帝国,官员竟然会越变越少,最后官员少的,竟然无法开始正常工作了。
  
  而且,我也相信,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皇帝试图减少官员数量的行为,竟然与昏庸不理朝政联系到一块,那是标准的、赤裸裸的丑化、诬蔑。  
  
  皇帝太昏庸了,所以把官员弄得越来越少,最后让政府工作都无法维持了。
  
  这种话已被明末官员重复了一千遍,所以人们自然会觉得,这种话不像弱智的话。问题是,如果拿到现实社会中,相信除了弱智,谁也会觉得,这就是弱智说出来的话。因为,这就不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话。
  
  戈培尔说,谎言千遍成真理。你别说,还真是如此。
  
  许多离奇的言论,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历史书上。就是因为大明帝国当时没有网络。否则,那些离奇的言论,肯定早让广大网民批成臭狗屎了。
  
  问题是,当时没有网络,所以大家天天听着官僚政客胡扯,听得久了,就觉得他们说得太有道理了。所以,许多学者在说到万历皇帝昏庸时,几乎会不加思索的,就把万历年间,官员越来越少,少得无法维持正常工作,当成万历皇帝昏庸的铁证。
  
  其实呢?一个人拿这种例子,证明万历皇帝昏庸,还不如证明他的脑子,已被某种谎言给洗没了。
  
  [注]八十年代初,多卷本《中国通史》各卷编写组陆续成立。明史卷的编写小组也于1984年应运而生。
  
  万历皇帝被文官集团骂的那么惨,是历朝历代很少有的,清朝人读这段历史都表示不敢相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简单的去说。
  
  第一是因为,官僚集团在维护自己利益时,永远是打着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旗号。所以,他们永远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反对皇帝的各种行为。我前面说的到矿税,就是试图证明这一点。
  
  第二是因为,官僚集团已形成了巩固的联盟(他们之间有矛盾,也永远是内部矛盾,在维护共同利益时,意见从来是统一的),所以他们人多势众,又控制着话语权,就可以把各种歪理邪说当成真理的去宣扬。我上面写的,官僚集团攻击皇帝昏庸,所以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了,就是这种经典例子。
  
  第三是因为,皇帝不愿意背负独裁、专制的名声。所以,面对官僚集团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一直不敢放开手去打击。如果明帝国的皇帝,一直就是天启那种执政手段,谁也不敢肆无忌惮非议皇帝的。不要说非议皇帝,就是非议魏忠贤,也没有人敢非议。因为,满清是以异族征服中原,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习惯性的镇压各种反对声音,而官僚集团自然不敢跟皇帝、政府那样肆无忌惮。当然了,官僚集团虽然不敢公开非议皇帝、政府,但是皇权、政府也永远奈何不了官僚集团。
  
  第四是因为,明帝国灭亡了,所以,各种非议明帝国、明帝国皇帝的内容,都被无限放大了。整体的用意呢?无非是证明明帝国是一个昏庸、残暴的政府,明帝国的皇帝或昏庸、或残暴,总而言之,大家应该珍惜满清统治下的幸福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vojr.html
万历皇帝真的昏庸吗?
泪痕春雨
  
  谎言千遍成真理
  
  说到明末历史,非常流行这样一种说法,那就是万历皇帝天天躲在宫里酒色财气,所以帝国政府的工作一直处于半瘫痪状态中。关于这一点,我们先看一下樊树志先生的《万历传》。
  
  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年),南北两京缺尚书三名,侍郎十名、科道官员九十国名;各地缺巡抚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官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全国御使巡行差务共三十处,有九处缺官。内阁、吏部负责人多次向神宗提出补授官员,神宗一再不予理会。
  
  到了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南北大僚,强半空署;督抚重臣,经年虚席;藩臬(布政司、按察司)缺员五六十员,郡守(知府)缺至四五十员。
  
  到了万历四十一年十一月的统计,官僚空缺已达于极限;南北两京六部缺尚书、侍郎十四名,都察院缺御史、副都御史五名,仓场戎政及卿寺京堂缺十余名,总督、巡抚缺四名。
  
  大量官员长期不补,在职官员心灰意懒,杜门不出,使各级政府机构濒临半瘫痪状态。这是神宗怠于临朝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看林金树先生写的《万历传》。
  
  据不完全统计,早在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就已缺尚书3人,侍郎10人,科道官94个,全国缺巡抚3人,布政监司66人,知府25人。
  
  是时,因为万历帝怠荒益甚,久不御政,不少衙门几乎空无一人。
  
  在赵焕拜疏自去之前,他一人身兼吏、兵、刑三部尚书。各部侍郎、户、礼、工三部止各一人。都察院自温纯罢去,八年没有正官,六科只有数人,十三道御史皆以一个兼数职。在外,巡按不过十年不得代,总督、巡抚、监司亦屡缺不补,府县官十缺五六。文武大选急选官及四方教职,积数千人,吏、兵二科缺印官。
  
  赵焕累疏请补缺,不久,补科、道官60余人。由于长期缺官不补,这时补了几十人,人们就以为了不起,时称盛事。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看阎崇年先生写的《明亡清兴六十年》。
  
  万历长期“三不”,不朝、不见、不批,造成朝廷中枢机构近于瘫痪。最典型的是政府官员的缺得不到补充。
  
  这三个明清历史学者,在说到万历昏庸时,都不约而同的说到因为万历昏庸,所以明帝国的官员缺员严重。
  
  绝不是只有这个三个历史学者,拿这种问题非议万历皇帝。事实上,凡写万历皇帝的学者,大都会写到这个问题。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看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白寿彝先生主编这部作品时,那是把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者,几乎都汇集了起来。[注]所以这部书里的观点,应该可以代表史学界的普遍观点。
  
  但是,这部通史中,在写到万历皇帝时,也是这样说的。
  
  史载:“当是时,帝在位日久,倦勤,朝事多废弛”。“章奏不发,大僚不补,起废不行”。“自阁臣至九卿台省,曹署皆空,南都九卿亦止存十之二。天下方面大吏,去秋至今(即万历三十九年),未尝用一人,陛下万事不理”,上下隔绝,而“延臣部党势渐成”。
  
  “陛下万事不理”,此话一针见血,说得何等尖锐、深刻、准确。由于明神宗晏处深宫,不补缺官,早在万历三十年南北两京已缺尚书三人,侍郎十人,科道官九十四人;全国缺巡抚三人,布政监司六十六人,知府二十五人。不仅“曹署皆空”,而且自万历三十七年起,不少大臣纷纷封印出城,拜疏自去,许多办事机构陷于瘫痪状态,政务荒废。
  
  我敢说,一个彻头彻尾的文盲,听到这种离奇的观点,肯定会大吃一惊。因为,这太不可思议了。问题是,一个有文化的人(甚至是历史学者),听到这种离奇的观点,却常常会相信它。
  
  为什么在许多问题上,一个纯粹的文盲竟然会比有文化的人,更具有判断力呢?显然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被洗脑的过程。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明帝国有电视台,电台记者上街随机采访几个老百姓。总而言之,“现在政府官员越来越少,所以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你觉的老百姓会怎样回答?
  
  如果老百姓没有被官员收买,肯定会用惊讶的眼光看着记者。因为这问题,也问的太邪性了。比什么“你幸福吗?”之类的问题,要邪性一百倍。
  
  我敢说,如果现在有记者上街问老百姓,“这些年政府官员变得越来越少,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老百姓肯定会非常生气的。因为,你拿这种问题问我,是不是看我长得像白痴啊?
  
  真是老话说旧了,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你看吧,流氓们控制了话语权,那是什么歪理邪说也能粉墨登场。
  
  万历皇帝昏庸,导致了明帝国官场缺员严重。
  
  我实在奇怪,人们得有多低的智商,多低的社会常识,才会相信这种离奇的观点。因为,当时官员的别名就叫大老爷啊!不要说,在官员这样牛逼的年代了,就是在官员的别名叫公仆的年代里,哭着喊着想当官的人,也是数也数不清。
  
  这样热门的职业,竟然会因为皇帝的昏庸,就变得冷冷清清;竟然因为皇帝的昏庸,官员就少的难以正常工作了;更有甚者,还有许多官员都为此主动离职。
  
  这种荒诞不经的事,就是一个人写小说时,恐怕也不会编出来。因为,作者的脑袋就让驴踢过,也不会弱智到这种境界啊!
  
  幸好当年大明帝国没有网络,所以帝国的话语权就把握各种官僚政客手中。否则,广大网民肯定会愤怒了。因为,你们发表达这种离奇的言论,简直就是在侮辱全国人民的智商。
  
  且不说,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与皇帝昏庸,那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更主要的是,现在官员越来越少了,这是哪个脑袋让驴踢了的家伙说的?
  
  最初,在网上看到,许多官员挑战人类智商的话语、行为。我总觉得,这肯定是网民在丑化、编排他们。因为,一个人既然能当官,肯定有着正常人的智商、情商,他们怎么可能说出那种弱智的话、干出那种弱智的事呢?
  
  但是,我后来终于发现,一切也是可能的。如果一个人的眼睛被利益蒙蔽时,那是什么离奇的话也能说出来、什么离奇的事也能干出来。比如,太祖时代大家集体高呼亩产万斤。再比如,明末因为皇帝昏庸,所以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了,所以政府无法正常工作了;所以埋下了帝国灭亡的种子。
  
  明末官员太多了,我以为,这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宋代一直官满为患,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相关问题;清代官员多的以至出现了传说中的灾官;我朝在太祖时代,就有过精兵简政一说,我朝过去的许多年里,什么时候不说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的问题?
  
  就明朝能解决了相关的问题?而且还是因为一个昏庸、不理朝政的皇帝胡折腾出来的?我们这不是讲童话故事,而是在讲荒诞的故事。
  
  更主要的是,明帝国在立国一百年后,官员在册数目,就翻了近五倍;这随便翻开一本明朝的历史书,都可以看出来相关数据。
  
  明朝历史资料,是官僚集团仗着人多势众,维护自身利益,推卸责任,而且符合满清丑化明帝国皇帝的宣传定位;所以,我们关于万历年间的历史资料,都是一边倒的非议万历皇帝。你让我从历史资料中,找到万历皇帝行为的合理性,我可实在找不到。
  
  但是,我相信,一个只要没有被洗脑,就绝不会相信,一个存在近三百年的帝国,官员竟然会越变越少,最后官员少的,竟然无法开始正常工作了。
  
  而且,我也相信,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皇帝试图减少官员数量的行为,竟然与昏庸不理朝政联系到一块,那是标准的、赤裸裸的丑化、诬蔑。  
  
  皇帝太昏庸了,所以把官员弄得越来越少,最后让政府工作都无法维持了。
  
  这种话已被明末官员重复了一千遍,所以人们自然会觉得,这种话不像弱智的话。问题是,如果拿到现实社会中,相信除了弱智,谁也会觉得,这就是弱智说出来的话。因为,这就不是正常人能说出来的话。
  
  戈培尔说,谎言千遍成真理。你别说,还真是如此。
  
  许多离奇的言论,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历史书上。就是因为大明帝国当时没有网络。否则,那些离奇的言论,肯定早让广大网民批成臭狗屎了。
  
  问题是,当时没有网络,所以大家天天听着官僚政客胡扯,听得久了,就觉得他们说得太有道理了。所以,许多学者在说到万历皇帝昏庸时,几乎会不加思索的,就把万历年间,官员越来越少,少得无法维持正常工作,当成万历皇帝昏庸的铁证。
  
  其实呢?一个人拿这种例子,证明万历皇帝昏庸,还不如证明他的脑子,已被某种谎言给洗没了。
  
  [注]八十年代初,多卷本《中国通史》各卷编写组陆续成立。明史卷的编写小组也于1984年应运而生。
  
  万历皇帝被文官集团骂的那么惨,是历朝历代很少有的,清朝人读这段历史都表示不敢相信,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这个原因比较复杂,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简单的去说。
  
  第一是因为,官僚集团在维护自己利益时,永远是打着维护老百姓利益的旗号。所以,他们永远可以用冠冕堂皇的理由,去反对皇帝的各种行为。我前面说的到矿税,就是试图证明这一点。
  
  第二是因为,官僚集团已形成了巩固的联盟(他们之间有矛盾,也永远是内部矛盾,在维护共同利益时,意见从来是统一的),所以他们人多势众,又控制着话语权,就可以把各种歪理邪说当成真理的去宣扬。我上面写的,官僚集团攻击皇帝昏庸,所以官员变得越来越少了,就是这种经典例子。
  
  第三是因为,皇帝不愿意背负独裁、专制的名声。所以,面对官僚集团这种肆无忌惮的行为,一直不敢放开手去打击。如果明帝国的皇帝,一直就是天启那种执政手段,谁也不敢肆无忌惮非议皇帝的。不要说非议皇帝,就是非议魏忠贤,也没有人敢非议。因为,满清是以异族征服中原,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习惯性的镇压各种反对声音,而官僚集团自然不敢跟皇帝、政府那样肆无忌惮。当然了,官僚集团虽然不敢公开非议皇帝、政府,但是皇权、政府也永远奈何不了官僚集团。
  
  第四是因为,明帝国灭亡了,所以,各种非议明帝国、明帝国皇帝的内容,都被无限放大了。整体的用意呢?无非是证明明帝国是一个昏庸、残暴的政府,明帝国的皇帝或昏庸、或残暴,总而言之,大家应该珍惜满清统治下的幸福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voj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