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影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5:35:28
handsetft: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宏观上的大道理很多,我这里就讲点小的理解。
  
  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借进入WTO的东风,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短短不到十年,就建立起世界工厂的地位,我在想,这个过程之快,可能是超过当局领导人的预期的,同时也超过了西方观察家们的想象。要知道中国在2000年时候,还在为下岗工人问题发愁,然后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普遍出现用工荒了。这10年里出现的转变,是革命性的。
  
  中国人充分就业了(相对的,中国也有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结构性问题),就必然有其它国家就业不足,看看意大利,看看西班牙,葡萄牙,看看希腊,看看他们青年人动不动30-50%的失业率,看看这十年,这些国家退出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以及倒掉的中小企业数,就明白,全球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对的,全球化的本质还是零和。
  
  发达国家的国民,如果想维持高收入,高福利,你这个国家就需要有足够多产品(不论是实体的或是虚拟的产品)输出,来换回支撑这些美好生活的财富。
  
  每个发达国家,都需要有在全球一招鲜,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且这样的产业要有足够大的体量,才能让自己的国民在二次分配后保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如果你这个国家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去参与全球竞争和交换了。凭什么你的国人还能维持高收入?
  
  光依靠旅游,足球,奢侈品这些产业,很难让这些国家的国民维持发达的生活水平。当然,意大利西班牙也不是没有工业,但是他们真的很少有在全球,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行业。这就是欧猪四国混不下去的真相。
  
  欧洲的一体化,就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以希腊为例,在没有加入欧盟,没有加入申根协定,没有加入欧元区之前。一个希腊企业,如果想采购小型设备,他会怎么办?在买家面前,有两家供应商,一家德国企业和一家希腊企业,德国的产品比希腊的要便宜20%,而且更好用。
  
  在一体化前,希腊的大多数企业,可能还是会采购希腊的产品。因为,你首先要先派人去德国谈业务,你的业务人员要先办签证才能去德国。在德国谈成生意后,你要把希腊货币换成美元,再从美元换成德国马克。当然,德国的东西发过来,还要走非常繁琐的法律流程,还有海关清关,交关税等。很多企业为了省时间,省麻烦,最后还是会选择采购本国的产品。
  
  而在过去的十多年,欧洲各国纷纷加入申根国和欧元区后,会发生什么?一个希腊的老板只需要在德国的网站上下单,直接用欧元就结算了,德国人发货过来,不再需要经过海关,货物就直接运到希腊了。这不是要了希腊本土工业的命吗?
  
  欧洲一体化,得利是工业实力最强的德国和德国以及北欧国家,其它工业实力的比较弱的国家,有从狼变成羊的危险。
  
  所谓的欧债危机,现在只是中场休息。在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其它中小国家的去工业化,以及带来的一系统问题,还会逐渐爆发。
  
  可以预见到,在接下来日子里,贸易冲突还会越来越频繁。但是中国企业依托自己的天然大市场,基本可以先立于不败之地。在贸易过程中,有很多手法可以操作(例如转口贸易,或是CKD出口到所在市场,再在当地组建企业最后组装之类),欧美的贸易壁垒,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中国企业的攻城拔寨,但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企业的战斗力。
  
  中国企业用几大优势(后面会提及)凝结成的综合实力,还是可以轻易的碾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抵抗,发达国家情况会好一点,但是但是随着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的不断爬升,非高附加值的产业,一样会受到中国企业的强有力的挑占。能坚持住,产业持续升级的,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地位。坚持不了的,就从狼变成羊。
  
  我们拿大陆企业和台湾企业相比,就明显能看出中国企业更有雄心,大陆的大国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企业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我们的企业家,目光所到之处一定是全球市场和全球竞争。
  
  联想敢收购比自己大得多的IBM的PC业务,吉利敢贷款收购比自己大好N倍Volvo汽车。就是这个性格的典型体现。中国的华为中兴,在企业还很弱的时候,就敢到100多个百家设办事处和全球顶级电信企业对垒,这样的魄力是台湾企业所没有的。
  
  台湾的岛民文化,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比较谨慎,能够西进到大陆,很多台湾企业家一生的梦想就实现了。台湾在90年代,就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科技企业了,但是这些企业,极少在全球范围里取得成功的,反观中国企业,虽然出发的晚,但是在国际化,明显已经后来居上了。看看联想,看看中国电信设备,手机行业,看看中国的数码家电企业,中国企业在站稳中国市场后,立马转身杀出了国门。
  
  2000年前后,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家电,手机,数据市场上,还有半壁江山。十多年一过,新崛起的中国企业,把日本企业基本超出了中国市场(现在日本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到10%了),然后转身,反攻入日本本土,在全球主要市场上,也开始侵蚀日本品牌的市场。
  
  根据我的观察,我们当代的年轻中国人,完全具备和全球顶尖人才竞争的能力。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胜日本和韩国,中国大学生进入企业后的专业能力(我仅指理工类,尤其是科技类企业),也完胜大多数国家的学生。
  
  批评中国教育产业化的人们,也需要正视这个问题,那些批评强制英语教育人们,也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中国批量生产出来的大学生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让中国企业们在全球竞争中展现了十足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中国也有年轻且有激情的企业家。四十多岁的马云,马化腾,雷军,杨元庆,刘强东等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vodz.html
  


handsetft:全球化的影响
  
  全球化是一个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宏观上的大道理很多,我这里就讲点小的理解。
  
  过去的十多年,中国借进入WTO的东风,利用了自己的优势,短短不到十年,就建立起世界工厂的地位,我在想,这个过程之快,可能是超过当局领导人的预期的,同时也超过了西方观察家们的想象。要知道中国在2000年时候,还在为下岗工人问题发愁,然后在2010年前后,就已经普遍出现用工荒了。这10年里出现的转变,是革命性的。
  
  中国人充分就业了(相对的,中国也有大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结构性问题),就必然有其它国家就业不足,看看意大利,看看西班牙,葡萄牙,看看希腊,看看他们青年人动不动30-50%的失业率,看看这十年,这些国家退出世界500强的企业数,以及倒掉的中小企业数,就明白,全球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对的,全球化的本质还是零和。
  
  发达国家的国民,如果想维持高收入,高福利,你这个国家就需要有足够多产品(不论是实体的或是虚拟的产品)输出,来换回支撑这些美好生活的财富。
  
  每个发达国家,都需要有在全球一招鲜,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且这样的产业要有足够大的体量,才能让自己的国民在二次分配后保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如果你这个国家已经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去参与全球竞争和交换了。凭什么你的国人还能维持高收入?
  
  光依靠旅游,足球,奢侈品这些产业,很难让这些国家的国民维持发达的生活水平。当然,意大利西班牙也不是没有工业,但是他们真的很少有在全球,具备核心竞争力的行业。这就是欧猪四国混不下去的真相。
  
  欧洲的一体化,就是全球化的一个缩影。
  
  以希腊为例,在没有加入欧盟,没有加入申根协定,没有加入欧元区之前。一个希腊企业,如果想采购小型设备,他会怎么办?在买家面前,有两家供应商,一家德国企业和一家希腊企业,德国的产品比希腊的要便宜20%,而且更好用。
  
  在一体化前,希腊的大多数企业,可能还是会采购希腊的产品。因为,你首先要先派人去德国谈业务,你的业务人员要先办签证才能去德国。在德国谈成生意后,你要把希腊货币换成美元,再从美元换成德国马克。当然,德国的东西发过来,还要走非常繁琐的法律流程,还有海关清关,交关税等。很多企业为了省时间,省麻烦,最后还是会选择采购本国的产品。
  
  而在过去的十多年,欧洲各国纷纷加入申根国和欧元区后,会发生什么?一个希腊的老板只需要在德国的网站上下单,直接用欧元就结算了,德国人发货过来,不再需要经过海关,货物就直接运到希腊了。这不是要了希腊本土工业的命吗?
  
  欧洲一体化,得利是工业实力最强的德国和德国以及北欧国家,其它工业实力的比较弱的国家,有从狼变成羊的危险。
  
  所谓的欧债危机,现在只是中场休息。在核心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其它中小国家的去工业化,以及带来的一系统问题,还会逐渐爆发。
  
  可以预见到,在接下来日子里,贸易冲突还会越来越频繁。但是中国企业依托自己的天然大市场,基本可以先立于不败之地。在贸易过程中,有很多手法可以操作(例如转口贸易,或是CKD出口到所在市场,再在当地组建企业最后组装之类),欧美的贸易壁垒,可以一定程度上延缓中国企业的攻城拔寨,但是决定性的因素,还是企业的战斗力。
  
  中国企业用几大优势(后面会提及)凝结成的综合实力,还是可以轻易的碾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抵抗,发达国家情况会好一点,但是但是随着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品牌的不断爬升,非高附加值的产业,一样会受到中国企业的强有力的挑占。能坚持住,产业持续升级的,继续保持发达国家地位。坚持不了的,就从狼变成羊。
  
  我们拿大陆企业和台湾企业相比,就明显能看出中国企业更有雄心,大陆的大国文化思维决定了中国企业的目标是星辰大海,我们的企业家,目光所到之处一定是全球市场和全球竞争。
  
  联想敢收购比自己大得多的IBM的PC业务,吉利敢贷款收购比自己大好N倍Volvo汽车。就是这个性格的典型体现。中国的华为中兴,在企业还很弱的时候,就敢到100多个百家设办事处和全球顶级电信企业对垒,这样的魄力是台湾企业所没有的。
  
  台湾的岛民文化,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比较谨慎,能够西进到大陆,很多台湾企业家一生的梦想就实现了。台湾在90年代,就已经有很多成功的科技企业了,但是这些企业,极少在全球范围里取得成功的,反观中国企业,虽然出发的晚,但是在国际化,明显已经后来居上了。看看联想,看看中国电信设备,手机行业,看看中国的数码家电企业,中国企业在站稳中国市场后,立马转身杀出了国门。
  
  2000年前后,日本企业在中国的家电,手机,数据市场上,还有半壁江山。十多年一过,新崛起的中国企业,把日本企业基本超出了中国市场(现在日本品牌的市场占有率都不到10%了),然后转身,反攻入日本本土,在全球主要市场上,也开始侵蚀日本品牌的市场。
  
  根据我的观察,我们当代的年轻中国人,完全具备和全球顶尖人才竞争的能力。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胜日本和韩国,中国大学生进入企业后的专业能力(我仅指理工类,尤其是科技类企业),也完胜大多数国家的学生。
  
  批评中国教育产业化的人们,也需要正视这个问题,那些批评强制英语教育人们,也需要正视这个问题。
  
  中国批量生产出来的大学生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让中国企业们在全球竞争中展现了十足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中国也有年轻且有激情的企业家。四十多岁的马云,马化腾,雷军,杨元庆,刘强东等人,是中国的宝贵财富。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vod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