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国军力考证第二弹--以部落数推算辽圣宗时代辽内部族军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7:19
在我第一篇文章<辽史兵卫志所载辽国军力考辨>中已指出辽史兵卫志里存在众多造假夸大兵力的现象。
链接: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4961&mobile=2
本文则将通过另一种渠道粗略推算一下宋辽战争时期(辽圣宗统和时)辽国军队的主力--部族军的总兵力。在我第一篇文章<辽史兵卫志所载辽国军力考辨>中已指出辽史兵卫志里存在众多造假夸大兵力的现象。
链接: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44961&mobile=2
本文则将通过另一种渠道粗略推算一下宋辽战争时期(辽圣宗统和时)辽国军队的主力--部族军的总兵力。
以部落数推算辽圣宗时代辽内部族军的总兵员
所谓辽内部族,即正式纳入辽国体制的部落,主要就是契丹(包括战争中归降的部落被另置为契丹部落)和奚部,其数目见辽史营卫志:

「圣宗之世,分置十有六,增置十有八,并旧为五十四部」

总共54部,而其中的大部族有4个:

「五院部,有知五院事,在朝曰北大王院。六院部,有知六院事,在朝曰南大王院。乙室部,在朝曰乙室王府。奚六部,在朝曰奚王府。已上四大王府,为大部族」(辽史职官志)
「北王府、南王府分掌契丹兵,在云州、归化州之北,二王皆坐在枢宻下,带平章事之上,旧例皆赐御服,节度使叅于旗鼙之南。乙室王府亦掌契丹兵,然稍卑矣,其有居雁门之北,似是契丹别族,其坐在上将军之上。又有奚王府掌奚兵,在中京之南」(武溪集卷8契丹官仪)

北王府、南王府、乙室王府、奚王府即四大部落。不过除去这4个大部落,剩下的并非50部。其中有2个国舅帐脱离了一般部族编制;而奚王府6部在圣宗统和12年被分置为独立的6个部落,奚王府名义上仍领6部。(详见营卫志)
那么,实际圣宗时代应是51部,其中3个大部落,6个以奚王府分置的部落,以及剩余的42个小部落。
这些部落大约都是什么规模呢?

1,曾任赵延寿幕僚的宋琪提到的辽太宗末年的奚部以及辽外各部族:
「別有奚霫,胜兵亦万余人,少馬多步,並髡髮左蟊竊為契丹之飾。復有近界韃靼、尉厥里、室韋、女真、党項亦被脅屬,每部不過千餘騎」

2,辽圣宗统和26年出使辽国的宋人路振所转述的南、北二王府:
「西南至山后八军八百馀里,南大王、北大王统之,皆耶律氏也,控弦之士各万人。二王陆梁难制,虏每有徵发,多不从命,虏亦姑息。(此二王事,得之于檀州知州马寿)」

3,耶律宗福墓志铭中提到的辽兴宗初年西北路招讨司所统部族:
「西北路之所辖者,节度金吾 二十部,精兵勇士馀二万众。地里遥而声教罕暨,民俗旷而礼让不兴。绥之斯徕,逆之斯仇,犹聚鹿之多骇,群鸡之难驱」

燕人宋琪所言的1万奚兵无疑就是指奚王府,辽太宗时代其它奚人早已被分化置为契丹部落。虽然年代上比圣宗时代略早,不过考虑到与奚王府并列的南、北二王府在统和26年也不过各有1万兵,所以这里将圣宗统和年的奚王府兵员同样定为1万(战乱年代部族人口增长极其缓慢)。而乙室王府比南、北二王府"稍卑",显然其掌握的人口兵员当不会超过南、北二王府,估且也以1万计。这样四大部族的兵员都各约1万人。其中奚王府6部,则每部平均约1700人。
而从1、3两条史料来看,辽太宗末年与辽兴宗初年的小部落一般也就1千多兵员。不过要注意的是,42个小部落中有22部是辽圣宗以隶诸宫的战争俘户、诸宫和横帐的奴隶户、或长期戍卫某地的部民在人口增殖后新组建的部落。如:

「特里特勉部。初於八部各析二十户以戍奚,侦候落马河及速鲁河侧,置二十详稳。圣宗以户口蕃息置为部」
「稍瓦部。初,取诸宫及横帐大族奴隶置稍瓦石烈,“稍瓦”,鹰坊也,居辽水东,掌罗捕飞鸟。圣宗以户口蕃息置部」
「自此至河西部,皆俘获诸国之民,初隶诸宫,户口蕃息置部」

这些新置的部落户口大多当不会过千。如特里特勉部原来只是160户牧民,稍瓦部更只是些鹰坊的奴户。42个小部落除去此类性质的22部,就剩下20部。而宋人在辽圣宗死那一年也提到过此时的辽国部族数目:

「分領兵馬則有統軍、侍衛、控鶴司,南王、北王、奚王府五帳分提失哥、東西都省太師兵。又有國舅、鈐轄、遙輦、裳衮諸司,南北皮室、二十部族節度」(长编卷110)

至少在宋人来看,辽圣宗时代小部落的数量仍是20个,而非42个。而这20部如以平均每部1700人算(奚王府6部的平均数),即总共34000兵员。再加上4个王府计4万兵员,总和为74000人。
因人口增殖而新置的另外22部,多数应该是在圣宗晚年的长期和平环境下所置的,而非是在战火纷飞人口增长缓慢的统和年。它们的平均数如果采用1000人推算(实际肯定偏高),总计就是22000人。
Ще


оо

1300
Щ

У|]c•••••


еΡ11


•••••ДIfTc
ν•••••硢б

·13У3
еЩ
以下用一些战役中的零星记载来核实:

「弟迭剌哥图为奚王,与安端拥千馀骑而至」(辽史太祖纪)
「以枢密使雅里斯为行军都统,虎军详稳楚思为行军都监,益以突吕不部军三百,合诸部兵讨之」(辽史穆宗纪)

第一条是阿保机的兄弟叛乱,其时为奚王,仅出兵1千多;第二条则是辽穆宗平乌古之乱,作为辽内元老级的突吕不部出兵数为300。
再来看一些宋人记载的相关战役兵力:

「丁卯,上躬擐甲胄,率兵次岐沟关。東西班指揮使衡水傅潛與孔守正先至涿州,擊契丹,敗之•••••庚午迟明,次幽州城南,驻跸於宝光寺,契丹万余众屯城北」(长编)
「丁卯,北院大王奚底、统军使萧讨古、乙室王撒合击之,战于沙河,失利」、「讨古等不敢复战,退屯清河(幽州城北)」(辽史)

此为第一次宋太宗发动的第一次幽州战役中的片段。通过对比辽史,我们知道「屯城北」的1万辽军包括了北王府、乙室王府、幽州汉军。也就是说北王府、乙室王府这两个大部落的出兵总数不过数千人。而且作为敌人宣称的兵力数字,这总数1万可能都是偏高的。
再接着看第二次幽州战役:

「(曹彬、米信)再往攻涿州•••••有敵酋領萬騎與米信戰,相持不解」(长编)
「宋将曹彬、米信北渡拒马河•••••诏于越休哥、奚王筹宁、宣徽使蒲领、南、北二王等严备水道,无使敌兵得潜至涿州」(辽史)

在往攻涿州的路上,宋人声称是与1万辽军相持。而通过辽史我们知道,这支辽军其实已囊括了奚王府、北王府、南王府3个大部族的兵力。因为还有休哥和蒲领的其它军队在其中,所以这3大部落出兵总数也不过数千人。
以上几个战例中的出兵数字当然不是部落的全部兵员,但也大体可以反映出这些部落的规模。
除了上述51个部落,辽国的部族军其实还有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辽主自己所居的行宫部落,其包括9宫(圣宗统和时的数目)和各旁系亲族帐(遥辇九族、三父房、二国舅)。另外就是由辽主直辖的皮室等部族军。
关于9个宫的总兵员,最直接的记载就来自兵卫志:

「弘义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六千。
长宁宫:正丁一万四千,蕃汉转丁一万二千,骑军五千。
永兴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四千,骑军五千。  
积庆宫:正丁一万,蕃汉转丁一万六千,骑军八千。
延昌宫:正丁二千,藩汉转丁六千,骑军二千。
彰愍宫:正丁一万六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崇德宫:正丁一万二千,蕃汉转丁二万,骑军一万。
兴圣宫:正丁二万,蕃汉转丁四万,骑军五千。
敦睦宫:正丁六千,蕃汉转丁一万,骑军五千。」

不过正像我上一篇文章中所指出的,这组数字与兵卫志中许多其它数字一样是被夸大的。
除了上一篇文章列举的证据外,其实单从规模来看,这些数据就不可信。这9宫的丁口数量外加随行的各旁系亲族帐、奴隶等,意味着将达100多万甚至200万总人口,而与之匹配的牲畜数量也必将达几千万头匹!
诸宫是同在一处伴随辽主迁移游牧的,固辽史中有辽主一日间走访诸宫的记载,如:「任午,谒太祖及诸帝宫」。在一处聚有如此数量的人口、牲畜无异于痴人说梦。不要说游牧部落,就是古代屈指可数的大都市也难以达到如此骇人的规模(况且大城市通常都依靠水运大量物资来供养,一旦水运断绝,饥荒立至)。
这里为了对这些数字有个更清晰的认识,再附两条历史上较可靠的游牧部族人口记载以作对比:

后汉书:「南部连克获纳降,党众最盛,领户三万四千,口二十三万七千三百,胜兵五万一百七十。故事中郎将置从事二人。耿谭以新降者多,上增从事十二人」

蒙古秘史:「此时,成吉思汗已征服了所有居住毡帐的百姓,统一了全蒙古•••••成吉思大汗降旨:“辅佐我的有功之臣,为建立国家而效力的勇将,以千人为一户,委命你们做千户长,享有千户那颜的封号”•••••成吉思汗册封八十九个千户那颜,提名八十九人管理九十五个千户」

第一个是公元90年汉朝方面对内附的南匈奴户口所作的统计。在接连不断的吞并离散的北匈奴部落后,南匈奴总共才有50170男丁,237300总人口。
第二个是1206年铁木真扫平草原后,对草原各部进行编户,理论上总共拥有95000男丁。
外加上文推算的辽内51部落总计96000男丁。
这些均是许多个部落相加后的总数,单个大部落当不过几万人口。对比之下,显然辽主的行宫部落有一两百万人口十分离谱。
既然辽史兵卫志宫分军数字靠不住,如何推算行宫部落之总兵员?

辽史营卫志:
「宫用契丹兵四千人,每日轮番千人祗直。禁围外卓枪为寨,夜则拨枪移卓御寝帐。周围拒马,外设铺,传铃宿卫」

宋会要蕃夷:
统和2年,知雄州賀令圖與其父嶽州刺史懷浦及薛繼昭、劉文裕、侯莫、陳利用等言:「隆緒所居異帳,相去百許步。衛兵千餘人,膳夫三百人,雜以藩漢女奴。國事皆蕭氏與韓參決」
统和21年,辽国供奉官李信言:「其偽命將帥:契丹、九女奚,南北皮室、當直舍利及八部落舍利、山後四鎮諸軍,約十萬八千餘騎,內五千六百餘常衛戎主」

辽史营卫志中4000的宫卫数字其实已经把兵卫志里的10万宫卫骑军否定了(兵卫志里的兵数和辽史其它章节中的兵数不合已非此一处)。以宋会要所录统和21年的李信提供的数字来看,宫卫总数是5600余人。而统和2年賀令圖等人所言卫兵1千多人则应当是4批轮换值勤的宫卫之一。
兵卫志宫卫军数虽说严重夸大,但应当是据现已迭失的原始材料加以夸大的(正如"御帐亲军"条目虽把原材料的数字夸大10倍,却并非凭空编出来的)。假定在未遭夸大的原始史料中,宫丁数字和宫卫军数字的比例和兵卫志现存数字的比例相同,即原始数字被等比放大。兵卫志里现存数字是40万宫丁、10万宫卫,那么这里推测已迭失的原始材料中宫丁与宫卫之比也当为4:1。再以统和21年李信提供的5600名宫卫数字代入,那么整个宫分军(宫丁)总兵员即为22400人。此处顺便提一下辽圣宗以人口增殖而另外新建的22部,其中的大部分就是从行宫部落人口中分离出去建部的,据前文的偏高估计分离出的宫丁总数应接近2万。如果考虑到统和22年宋辽讲和后人口增速加快,到圣宗晚年完全可能有3~4万宫丁,析出1~2万人另建新部落也完全合理。
按此,不计遥辇九族、三父房、二国舅等旁系族帐,统和时辽圣宗的行宫部落即约有22400兵员,10万多总人口,已算是个超大部落。
再看剩下的皮室,以及遥辇、三父房、二国舅等旁系族帐。
首先是皮室,燕人宋琪的平燕蓟十策中提到:

「晋末,契丹主头下兵谓之大帐,有皮室兵约三万,皆精甲也,为其爪牙。国母述律氏头下谓之属珊,有众二万,乃阿保机之牙将,当是时半已老矣,南来时量分借得三五千骑,述律常留馀兵为部族根本。其诸大首领,有太子、伟王、永康、南北王、于越、麻荅、五押等,大者千馀骑,次者数百骑,皆私甲也•••••蕃漢諸族,其數可見矣」

这条史料中3万皮室军、2万属珊军即是辽史兵卫志"御帐亲军"条目中30万皮室军、20万属珊军这组夸张数字的本源。不过这条原始记载中的"皮室"是否真的就是指辽史中所说的那支军队呢?
其实从上下文看不难发现,宋琪这段话描述的是整个辽国的军力:「蕃漢諸族,其數可見矣」。在他的意识里明显是将契丹兵划分成了3部分:
1,皮室军
2,属珊军
3,各贵族的私兵
奇怪的是宋琪压根没有提到本该是主力的契丹各部落,但后面却又说到:「述律常留馀兵为部族根本」。可见在他的语意中"皮室"和"属珊"可能并非仅是指契丹军队其中的两支,而很可能意指所有契丹部落。是否真是如此,接着往下看。
先来看这个"属珊",按宋琪所述是为辽太祖的宿将旧部。然而,按辽史国语解:

「属珊:应天皇后从太祖征讨,所俘人户有技艺者置之帐下,名属珊」

属珊实为战争中的俘虏,并非是太祖牙将,甚至是否为军事性质都是有疑问的。与皮室军不同,属珊军从未在辽史各传、纪的历次战争中被提及过。因此不排除属珊是类似以俘获工匠组成的聚落,这类性质的聚落在游牧民族中很常见。所以说宋琪所说的"属珊"和辽国实际的"属珊"是两个概念。
现在再来看,宋琪所说的这个"皮室"是否为辽人所说的"皮室"呢?
这要先从皮室军的职能说起。皮室军最初为辽太祖所创立的宿卫队,是后来崛起的宫卫军的鼻祖。

辽史百官志-南皮室详稳司条:「初,太祖以行营为宫,选诸部豪健千馀人,置为腹心部,耶律老古以功为右皮室详稳」
耶律曷鲁传:「太祖宫行营始置腹心部,选诸部豪健二千馀充之」

太祖时皮室军数量为2000余人。一直到辽景宗即位之时,皮室军始终担任宿卫行宫的任务:「右皮室详稳萧乌里只宿卫不严,斩之」。皮室军不再担任宿卫,而改由新的由诸宫选出的宫卫军担当,这个转变是在景宗时代完成的。换言之,辽太宗时代的皮室军即宿卫队无疑。
那么,太祖和圣宗宿卫的规模都是清楚的,太祖2000人,圣宗5600人。外加辽史营卫志中记宿卫为4000人(未注明年代)。无论哪组数据都比宋琪所说的3万人差得太远了,何以唯独中间的太宗时代突然变成3万?这显然不合逻辑,也不合情理。
很明显,这是因为宋琪并不真正了解辽人的皮室军具体是指什么,他只是知道辽军有"皮室"这个称号,这与他对"属珊"的理解如出一辙。他可能仅仅是把契丹各部按他的理解归在他所知道的"皮室"和"属珊"这两个名目下。所以在他的整段叙述中都没有各部落军的影子,实则这5万人应当即是指辽太宗时代契丹各部落的兵数。另外加上奚王府1万余人,以及各贵族首领的私兵,这就构成了辽太宗时代辽国军队的核心主力(当时辽主的行宫部落只是初建,只有3宫,而且主要由俘户构成的宫丁未必已经成军)。
那么也就是说,皮室军比较可靠的数字实际就是起初那2000余。辽圣宗时代它已被当作独立的部族军四处调遣征战,在北征蒙古、南征宋朝、东征高丽的战役中均有其身影。成为独立部落的皮室部,即便比一般小部落规模略大,至多也就当在数千人,不太可能达到四王府的规模。

其次就是遥辇、三父房、二国舅等旁系族帐。
这些也可以由宋琪的那段话入手。其中的「于越」,宋琪在后面注到「谓其国舅也」,即宋琪所说的于越实际是指国舅(这里也再次反映出宋琪对辽人那些名号的理解和原意是有出入的)。「永康」就是即位之前的辽世宗。「伟王」、「麻荅」是辽太祖的兄弟和侄子。(详细考证见:邓广铭<辽史兵卫志中“御帐亲军”、“大首领部族军”两事目考源>)
这些旁系亲属不另立部落,但都各自有私属族帐,同居于辽主的行宫部落中(南、北大王除外)。这些私兵规模按宋琪所言,多则千余、少则数百。那么粗略估计遥辇、三父房、二国舅这些族帐可能拥兵达数千之众。
部族军另外还有"舍利"、"群牧"等名目。"舍利"是贵族子弟,"群牧"即牧监的牧民,这些数量都不会很多,基本可忽略。
最后梳理一下本文推算的辽内部族军的各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一般的部落,圣宗时代虽共计51部,总兵员96000人。但在统和年肯定没有这么多,其时51部中必然有许多部落尚未建立(有1部明确记载是开泰4年所建),因此估计总兵员当在7~8万人间。
第二部分:辽圣宗统和时的行宫部落军,即各宫分军总兵员22400人。
第三部分:其它各旁系亲族的私兵、皮室、舍利、群牧等,具体数量变数颇大,总和粗略算为1~2万人。
所以本文推算的结果是:辽圣宗统和年辽内部族总计有102400~122400总兵员。
楼主考证有道理,当年看辽史和宋史时候也注意过军队人数,还是缺乏深入思考了啊,不如楼主远甚!
之前看一部小说,里面把契丹皮室形容成虎狼之师,现在看不过万人..
如何能碾压大宋,降服漠北诸部,东征高丽..
看中国人口史,辽代鼎盛时期人口不到千万。当然这些还包括幽燕的汉人。
之前看一部小说,里面把契丹皮室形容成虎狼之师,现在看不过万人..
如何能碾压大宋,降服漠北诸部,东征高 ...
漠北诸部太平的时候不多。辽太祖太宗时刚被打扒,比较服帖。圣宗一朝开始闹得很欢,后面基本也是时叛时服。
高丽那边也没占到什么便宜,高丽把地占了好处拿了,嘴上认个怂罢了~
大宋那是主动去碾压辽国的,而不是反过来,奈何两次被反推~~这里我觉得要反省的是宋朝本身~~问题不在辽国有多强,其实宋时辽已经相当温和,早没了蛮族崛起时的那种锋芒。
看中国人口史,辽代鼎盛时期人口不到千万。当然这些还包括幽燕的汉人。
辽国人口用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以及兵卫志所载宫卫数目作估算其实根本不靠谱。
地理志里不完全的逐州县分列户数是从兵卫志中的乡兵数字直接以1户2丁换算得来的。其中个别数字出现不匹配或出于传抄错误;或是像"五百丁"这样的数字,在换算成户数时本应该作"二百五十户",却被直接去尾数取"三百户"整。十二宫一府的户数同样是以1户2丁换算得来的,仅有永昌宫一个的正户数字抄错。
更值得注意的是
在地理志中,载有上京道和东京道的两个总户数,分别是「户三万六千五百」和「户四万六百四」。这两个总户数与后面所列的州县分列户数全然不吻合,而且差距巨大(其中上京道残缺的州县分列户数相加已超过8万户,远超总户数)。东京道总户数里更出现了四户的尾数,不再是整千整百的数字。
这些都说明两个总户数与后面所列逐个州县户数并无关系,它们的来源不一样。上京道和东京道总户数极可能是采自真正的辽国户口统计资料,而不同于后面的州县分列户数是换算自兵卫志所载乡兵数。
而辽史兵卫志里对兵数的夸大造假可谓劣迹斑斑
猛犸战象 发表于 2015-6-4 17:16
辽国人口用辽史地理志所载户数以及兵卫志所载宫卫数目作估算其实根本不靠谱。
地理志里不完全的逐州县分 ...
没想到一句话让猛犸兄回复了这么多,汗颜。

道户数和下属州县户数总和对不上,是不是和税收有关系?即道户数是税收基数,下属州县则没有这个压力,所以报的实数?

当然这是我瞎猜的,北宋人口数和户数比例悬殊,貌似就是说避税造成的,所以开了这个脑洞。

灰常认同猛犸兄对于宋时和辽力量的对比,确实是宋自身造成了被反推。
没想到一句话让猛犸兄回复了这么多,汗颜。

道户数和下属州县户数总和对不上,是不是和税收有关系?即 ...
其实都是我在其它地方已经发过的内容,直接粘贴过来了。
问题是庞大的州县户数是用兵卫志乡兵数字除以2得来的
比一道的总户数还不是大一点,如果算上那些缺漏的,要大几倍!
楼主的推理核心是假定同类数据被等比放大,这只能是在对辽史非常了解的情况下才敢运用,与现今的企划预测有相类之处。但是只能作为推测,还无法作为事实来使用。
楼主的推理核心是假定同类数据被等比放大,这只能是在对辽史非常了解的情况下才敢运用,与现今的企划预测有 ...
"等比放大"只是在第二部分推算宫分军数量时所作的假设。
因为辽诸宫「有调发,则丁壮从戎事,老弱居守」,宫丁即等于宫分军兵员。我认为兵卫志的编者不会蛋疼到将同一组数据中的宫丁数放大3倍,却将宫卫单独放大10倍(打个比方)。
同样的"皮室"和"属珊",它们都被兵卫志的编者放大了10倍,而不是一个放大3倍,另一个放大10倍这样。
可以写一篇硕士论文了。
铁马冰河陆川客 发表于 2015-6-4 12:53
楼主考证有道理,当年看辽史和宋史时候也注意过军队人数,还是缺乏深入思考了啊,不如楼主远甚!
读书就要这样读,虽然费些力,但获得的是货真价实的知识。光靠看网文,写不出这样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