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链的优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7:29:55
中国产业链的优势
handsetft
  
  产业链的优势,是个综合问题,人才,成本,技术,资本的积累,到最后,就变成了产业链的优势。
  
  我估计不少朋友,都看过大国重器这个纪录片,没有看过的朋友,楼主这里强烈推荐看一下。视频类网站上,一搜就有。看完这些纪录片,再回头看楼主的叨叨,可能效果更好一点。
  
  和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不同,中国其实已经是一个重工业国家,中国出口的商品的主流不再是衬衫鞋子。中国出口产品里,占最大部分的是机电产品。
  
  以前有过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中国人出口N万N亿衬衫加鞋子,才能换回一架波音客机。曾经让很多国人的雄心为之一沉。
  
  而今天,这样的故事,还在流传,但是流传的对象已经变了。君不见,泰国和中国规划了大米换高铁。就连骄傲得不能再骄傲的大英帝国,也对中国的核电建造企业开放了。日本开始进口中国的巨型海船,德国开始进口中国的精密机床。奥巴马前两年曾经在一个港口做演讲,说要让制造回归美国,倡导国货,话音未落,他背后的港口大型设备上的美国国旗被风吹落,露出了几个大字:振华重工,这一幕被无数的记者拍了下来。
  
  同学们,是不是有时空穿越的感觉了?
  
  我这次出来,买了不少衣服,数了一下衣服的产地,中国产的衣服,在最近十年来,第一次历史性的占比降到一半以内。现在是谁在为美国和世界人民生产衣服?是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甚至还有南美和东欧的国家,当然中国还在生产,一些比较贵的品牌,依然还在中国生产,基本上,单价在50美元以下的,大部分已经是其它国家在代工了,但是50美元以上的,尤其是名牌包包,名牌的服装,大部分还是中国在生产。我们看得出来,那怕在服装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里,在国外品牌运营人员眼里,中国的质量也是更值得信赖的。
  
  我看过一个讲述工业强国的主要特征的文章。
  
  大意是讲,一个工业强国,需要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2.拥抱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
  
  3.拥抱国际领先的规划影响力。
  
  4.拥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工业体系。
  
  5.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较为突出。
  
  这五条,对中国企业来讲,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也能看到,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第一条,中国已经有了85家世界500强,销售收入超500亿,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数量,在全球总量也是至少前三位的。
  
  第二条,自主创新,的确是中国企业当前的大问题,有这方面素材的朋友,可以帮助补充一些,我虽然有一些中国大企业专利数全球排前列的数据,但是中国企业在现代工业上真正的原创性突破的确还不多。
  
  第三条,其实讲的是企业对行业标准的影响力,以前,中国吃了很多亏,家电,VCD等都付出过血泪代价。不过中国企业现在的发言权也在提升。在通讯行业,GSM时代,2G时代,主要是欧美在定,3G时代,中国的TD标准进来了,但是影响仅在国内,到4GLTE时代,中国主导的TDD已经成为主流标准,不光在国内有应用,国外运营商也开始商用。在家电行业,也慢慢有了中国企业主导的行业标准。
  
  (其实这里边有很多故事,像DVD等标准上,实际上是经历了刺刀见血的斗争的。最早的时候,只能老实交专利费,咬牙忍。到后来,如果你们制定全球性标准时,不带上中国企业一起玩,对不起,国家有关部门主导制定我们自己的国家标准,让你们外企的产品进中国来,通通要重新来过,你的国际标准的产品在我们这里,不能销售,中国以庞大市场,绑架了国际大企业,所以,现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企业也开始慢慢参与了,这真正是大国具备的影响力在帮助企业经营啊。)
  
  第四条,我认为是其它几条的根本,我想,我想讲的产业链优势,也应该是这中间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第五条。应该是讲企业在管理,文化上的软实力了,例如,制造业中的6西格玛,ISO体系等,都是欧美企业搞出来的东西。而日本企业在质量控制上,在企业文化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积累,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都成了经营之神。不过,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任正非,柳传志,甚至是马云,雷军,未尝不会成为新一代的经营之神呢,你看看网上关于他们的段子之多,汇集出来,也快可以出书了吧:)
  
  我准备用手机产业链的故事,来讲讲,中国企业,是如何依托产业链优势崛起的。
  
  在百度百科上,我摘了一段:
  
  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而是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产业链高效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条产业链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
  
  建立起高效的产业链后,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生产越来越强,产业链条被越拉越长。产业链条延伸是一种资源,它体现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未来只存在两种企业,一种是规模超大的企业,另一种就是专业化非常强的中小企业”。任何一个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都不可能在产业链条的任何一个链条环节上都是最优的,只能是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上具有优势。产业关联性越强,产业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不但可以将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相联系,实现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企业产业价值链整体最优,而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资源整合通过诸如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内部管理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产品在产业价值增值环节上的包装、流通、库存、销售与内部部门间协调等成本,获得成本领先优势。
  
  2.有利于新企业的出现。
  
  集群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新企业易于在既有的集群内部而不是在孤立的地区成长起来。集群内的企业由于相互交流机会的增加,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还会获得更多有关发展机会的信息。最早进入的厂商积极寻求创造专业化生产要素的方法,并通过吸引新人才进入来加强所属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深度开发。且由于当地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熟悉集群内的产业特性,使集群容易获得所必须的资产、技能和开发团队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因而降低了新企业进入的门槛并降低了风险。
  
  集群内企业的重组障碍较低,更有利于催生新企业的诞生。比如说,一个计算机配件新供应商能够在计算机产业集群内扩大规模是因为在客户集中的基地可以减少风险,同时由于一个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包括一些相关产业,这些相关产业通常能够吸引相同或相近的要素投入,使供应商得以获得进一步扩张的机会。除此之外,集群内的进入壁垒很低,在集群内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原材料投入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加快新企业的衍生过程。
  
  3.有利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
  
  产业链延伸也是一种环境。有产业链的地方,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还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汇集,促进技术、产品的联动创新。集群式产业链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方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感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由市场的需要引起,企业通过组合各种创新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并进行生产,最终进行商业化,当它商业化成功、企业取得利益时,这项技术创新才算成功。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争取新的客户。
  
  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这些企业能够彼此相互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价值链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进而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集群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集群为创新型区域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4.有利于打造“区位品牌”。
  
  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进而构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一个学习—创新型的区域,能够使区内的各个企业形成相互协作的网络,彼此之间能够共享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区内资源(尤其是流动的人力资源)、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网络乃至形成区位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
  
  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的整体力量,利用群体效应,形成“区位品牌”,会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又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5.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产业一体化、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的形势下,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的提升已成为一个地区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而产业价值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可充分挖掘的有利因素。产业集群是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地方生产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现代区域产业形成发展来看,产业是由龙头企业起主导作用,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发展壮大,既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其他龙头企业发展和聚集,形成产业群体,使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增强,从而壮大了产业经济,给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因此,以产业链为纽带,延伸产业加工生产的深度,以企业综合配套,加强产业内部、产业之问联动并做强做大,逐步兴起专业、特色的企业群体,构筑产业集群支撑框架;以产业价值链为中心,以重点产品、主导产业的联动促进中小企业群的配套发展,并努力进入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个区域的产业能否形成竞争优势,不仅是依靠一个或几个企业大集团,而且还要视其产业价值链体系如何。在全球(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能否利用全球(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建造自己的产业(或企业)价值链,或者成功地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前途,否则就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季度,全球十大手机公司中,六家是中国企业,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加小米和金立,我想,TCL,以及步步高(旗下有OPPO和VIVO品牌),应该也是未来十强有力的候补吧。而国内的各大品牌,大多数都把生产基地放在深圳。
  
  2013年,深圳出货的智能手机,占了全球的40%以上。我讲深圳是中国手机产业链的中心,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据调查,在深圳有400万人,是在手机产业链上的一员。在深圳,以手机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至少有上万家。不夸张的说,在深圳,你能找到手机所有的配件,在你立足之地一个小时车程里,可以找到多家供应商供你挑选。在你打完电话三个小时后,供应商就能把你需要的配件送到你的门上。在这里,你不光能找到规格最全的产品,还能拿到最好的价格,得到最好的服务,并且效率和时间也是最优的。
  
  一家世界排名前十的手机企业,至少有数千甚至上万个工程师,每家至少有数千位生产线工人。同时为这家企业服务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也有数百家,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的整体能力,决定了这家巨头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在深圳,凝聚了国内手机地业最好的人才,设备和理念,有最多的优质供应商,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和最优的成本方案。你的企业,在这里,才能得到最多的机会和最好的支撑。你在深圳,你才是这个圈子里的,你不在圈子里,怎么玩?不论是官场或是职场,都有圈子,你不在圈子里,就永远是边缘人物,在生意场上也一样。
  
  大家都知道,苹果在深圳富士康生产,三星也有深圳工厂。
  
  黑莓玩矫情,在墨西哥和匈牙利生产手机,所以无悬念的死在前面。连把工厂放在天津的MOTO也玩不下去了。你HTC还坚持台湾生产,这就有点不知进退了。所以,曾经是智能手机一方诸侯的HTC,已经找不到影子了。一味的强调台湾之光(产能主要在台湾,上海,在武汉和深圳也有一些),违背市场规律啊。所以,HTC的价格下不来啊。
  
  当然,深圳手机产业链的产生,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有当地政府的扶持,有大小企业的多年耕耘,有人才的聚集,有进出口的便利条件等,但是总之,这个产业链已经成型,成规模了。
  
  在一旦浴火成龙后,对其它区域的同类企业,就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压。在外地的手机企业,不论在设计,生产工艺,产能,零组件供应,成本,质量上都会遇到巨大的挑战。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而新加入这个行业的玩家,自然也会首选在深圳投资,马太效应下,差距会越来越大。你以为郭台铭不想把手机工厂搬到人力更便宜的东南亚?有不少国家,现在人力成本只有深圳的三分之一不到。但是他没有办法把整个产业链也搬过去啊。再说,一个FOXCONN在深圳就几十万员工,十万以上的工程师。你找东南亚那个国家,能给你提供十多万优秀的工程师?就那些全国也没有几个理工院校的国家,就些大学还在教勾股定率的国家,做做旅游和服装是可以的,玩高科技行业,就太为难他们了。
  
  所以人力成本低,不一定是综合成本低。。。
  
  在目前而言,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世界工厂。。。
  
  广义的手机产业链其实包括
  
  一、上游配件供应商
  
  二、操作系统
  
  三、应用软件开发者
  
  四、手机制造商
  
  五、电信运营商
  
  六、渠道
  
  七、用户
  
  但是我这里讲的主要是狭义的产业链,也就是和生产研发紧密关联的配件供应链。
  
  一个手机,成本最大的几块,就是芯片(CPU,RAM,ROM)和屏幕等。这也是目前国外企业比较有优势的地方(其它技术含量比较低,单价比较低的部件,国内企业已经有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了)
  
  芯片部分,除了苹果和三星是由自己独立设计和制造之外,其余智能手机公司的芯片一般都是由芯片供应商提供的。ARM架构处理器占据主要地位,主要的芯片供应商有高通、MTK等。现在TNTEL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国内手机芯片也有参与者,例如展讯等。华为和中兴也在开发自己的芯片。有一些产品上,也开始应用了。当然,开发也不等于一定都要自己生产,在国内也有代工企业可以代劳。国内的就有中芯国际,华润等。触摸屏。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触摸屏供应商:深圳有天马、莱宝高科和欧菲光以及台湾的面板厂商和代加工厂商,其中包括鸿海、友达、宸鸿、胜华、奇美等。
  
  大家可以看到,先不说这个生态圈里的大玩家大多数把工厂放在深圳,这中间,中国本土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了,中国玩家在规模和技术能力也慢慢上来。像屏幕的欧菲光最近就把宸鸿、胜华打压得不轻。台湾东森台的关键时刻还刚刚做了一期节目说这个事。应该讲,在微观上看,末端的生产商和前端的供应商,在技术和规模上和世界一流厂商的差距已经无限缩小了。在二十年前,中国企业不论在技术和规模上,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几十年的差距,但是短短二十年不到,中国企业和国际顶尖企业,基本上开始同台竞争了。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但没有垄断中国市场,相反,还把中国的同类企业催生出来了。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发现问题没?
  
  产业链和手机企业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少了另一半,彼此就都无法存活。只要这个关系存在,其它地区的企业,就无法挑战这个共同体的地位。这是在全球化的新的竞争格局下,被强化的一种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会封杀其它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没有生长出这样的产业链条件的国家,就再也没有机会成长出参天大树。。
  
  在全球化之前,每个大企业,都是大而全,他在自己所在的国家,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为自己生产所有的配件。这是以前的玩法。松下幸之助时代的松下就是这样的,小到螺丝,也要自己生产。
  
  但是在全球化之后,这样的玩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大企业,需要在产业链的土壤上生长出来,这样才会得到技、效率和成本的最佳组合。新成长起来企业,都是一个品牌经营者和一个系统集成者,他要依靠一大群在各自己领域里最优的供应商来存活(雷军的小米,就是这样的典型)。也就是说,以前搞制造业,要自己生长成一颗大树,再国际化。
  
  而现在,企业要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在产业链基础上,组出一张大网,再撒向全球。以前是先成长,再国际化。现在是先有全球化的运作模式,才能成长起来。
  
  这也是全球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前一类的王者企业,正在慢慢消退。(就连瑞士大多数手表厂商,法国和意大利的奢侈品供应商,也已经把生产线和供应链建到中国了,而他们供应链迁移的过程中,也在催生中国本土同类品牌的诞生,这真是无解的双刃剑啊)。
  
  中国正在慢慢的形成各行各业的产业链群。中国有40个工业大类上,都有规模以上企业,都有相关人才基础,目前来看,各行各业的产业链群都在慢慢生成,而且中国覆盖的产业类型之多,超过了当前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像服装大家都知道杭州,鞋子大家公认的晋江,家电在广东,物联网在无锡等。而当这些产业链群在中国成长起来后,就会改写今后世界经济的格局和发展规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vn7y.html
中国产业链的优势
handsetft
  
  产业链的优势,是个综合问题,人才,成本,技术,资本的积累,到最后,就变成了产业链的优势。
  
  我估计不少朋友,都看过大国重器这个纪录片,没有看过的朋友,楼主这里强烈推荐看一下。视频类网站上,一搜就有。看完这些纪录片,再回头看楼主的叨叨,可能效果更好一点。
  
  和大多数人想象中的不同,中国其实已经是一个重工业国家,中国出口的商品的主流不再是衬衫鞋子。中国出口产品里,占最大部分的是机电产品。
  
  以前有过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是中国人出口N万N亿衬衫加鞋子,才能换回一架波音客机。曾经让很多国人的雄心为之一沉。
  
  而今天,这样的故事,还在流传,但是流传的对象已经变了。君不见,泰国和中国规划了大米换高铁。就连骄傲得不能再骄傲的大英帝国,也对中国的核电建造企业开放了。日本开始进口中国的巨型海船,德国开始进口中国的精密机床。奥巴马前两年曾经在一个港口做演讲,说要让制造回归美国,倡导国货,话音未落,他背后的港口大型设备上的美国国旗被风吹落,露出了几个大字:振华重工,这一幕被无数的记者拍了下来。
  
  同学们,是不是有时空穿越的感觉了?
  
  我这次出来,买了不少衣服,数了一下衣服的产地,中国产的衣服,在最近十年来,第一次历史性的占比降到一半以内。现在是谁在为美国和世界人民生产衣服?是越南,印度,斯里兰卡,甚至还有南美和东欧的国家,当然中国还在生产,一些比较贵的品牌,依然还在中国生产,基本上,单价在50美元以下的,大部分已经是其它国家在代工了,但是50美元以上的,尤其是名牌包包,名牌的服装,大部分还是中国在生产。我们看得出来,那怕在服装这个劳动密集型行业里,在国外品牌运营人员眼里,中国的质量也是更值得信赖的。
  
  我看过一个讲述工业强国的主要特征的文章。
  
  大意是讲,一个工业强国,需要具备以下五个特征。
  
  1.是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
  
  2.拥抱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能力。
  
  3.拥抱国际领先的规划影响力。
  
  4.拥有较强竞争优势的现代工业体系。
  
  5.制度,文化等软实力较为突出。
  
  这五条,对中国企业来讲,都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也能看到,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第一条,中国已经有了85家世界500强,销售收入超500亿,有一定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数量,在全球总量也是至少前三位的。
  
  第二条,自主创新,的确是中国企业当前的大问题,有这方面素材的朋友,可以帮助补充一些,我虽然有一些中国大企业专利数全球排前列的数据,但是中国企业在现代工业上真正的原创性突破的确还不多。
  
  第三条,其实讲的是企业对行业标准的影响力,以前,中国吃了很多亏,家电,VCD等都付出过血泪代价。不过中国企业现在的发言权也在提升。在通讯行业,GSM时代,2G时代,主要是欧美在定,3G时代,中国的TD标准进来了,但是影响仅在国内,到4GLTE时代,中国主导的TDD已经成为主流标准,不光在国内有应用,国外运营商也开始商用。在家电行业,也慢慢有了中国企业主导的行业标准。
  
  (其实这里边有很多故事,像DVD等标准上,实际上是经历了刺刀见血的斗争的。最早的时候,只能老实交专利费,咬牙忍。到后来,如果你们制定全球性标准时,不带上中国企业一起玩,对不起,国家有关部门主导制定我们自己的国家标准,让你们外企的产品进中国来,通通要重新来过,你的国际标准的产品在我们这里,不能销售,中国以庞大市场,绑架了国际大企业,所以,现在,国际标准的制定,中国企业也开始慢慢参与了,这真正是大国具备的影响力在帮助企业经营啊。)
  
  第四条,我认为是其它几条的根本,我想,我想讲的产业链优势,也应该是这中间最基础的内容之一。
  
  第五条。应该是讲企业在管理,文化上的软实力了,例如,制造业中的6西格玛,ISO体系等,都是欧美企业搞出来的东西。而日本企业在质量控制上,在企业文化上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积累,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等,都成了经营之神。不过,随着中国企业的成长,任正非,柳传志,甚至是马云,雷军,未尝不会成为新一代的经营之神呢,你看看网上关于他们的段子之多,汇集出来,也快可以出书了吧:)
  
  我准备用手机产业链的故事,来讲讲,中国企业,是如何依托产业链优势崛起的。
  
  在百度百科上,我摘了一段:
  
  产业链高效整合是现代成本控制的新思维,它打破了传统意义上在运费和劳动力上节约成本的思想,而是从高效出发,加快资金和商品的周转率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市场的快速反应者。
  
  产业链高效整合就是以更高的效率走完整条产业链的产品设计、仓储运输、原料采购、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从而在市场适应和消费者互动上取得主动和领先地位,达到高效整合的目的。
  
  建立起高效的产业链后,有以下作用:
  
  1.有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生产越来越强,产业链条被越拉越长。产业链条延伸是一种资源,它体现产业集聚的规模效应。“未来只存在两种企业,一种是规模超大的企业,另一种就是专业化非常强的中小企业”。任何一个企业在当前条件下都不可能在产业链条的任何一个链条环节上都是最优的,只能是在某一个或者几个环节上具有优势。产业关联性越强,产业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通过产业价值链的整合不但可以将不同优势环节的企业相联系,实现产业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达到最优,进而实现企业产业价值链整体最优,而且基于产业价值链的资源整合通过诸如实施标准化生产、对内部管理费用进行严格控制等,可以有效降低产品在产业价值增值环节上的包装、流通、库存、销售与内部部门间协调等成本,获得成本领先优势。
  
  2.有利于新企业的出现。
  
  集群是新企业诞生的催生婆。新企业易于在既有的集群内部而不是在孤立的地区成长起来。集群内的企业由于相互交流机会的增加,不仅能够及时发现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且还会获得更多有关发展机会的信息。最早进入的厂商积极寻求创造专业化生产要素的方法,并通过吸引新人才进入来加强所属行业的知识和技术深度开发。且由于当地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熟悉集群内的产业特性,使集群容易获得所必须的资产、技能和开发团队以及高素质的劳动力,因而降低了新企业进入的门槛并降低了风险。
  
  集群内企业的重组障碍较低,更有利于催生新企业的诞生。比如说,一个计算机配件新供应商能够在计算机产业集群内扩大规模是因为在客户集中的基地可以减少风险,同时由于一个发展完善的产业集群包括一些相关产业,这些相关产业通常能够吸引相同或相近的要素投入,使供应商得以获得进一步扩张的机会。除此之外,集群内的进入壁垒很低,在集群内更容易得到所需要的资本、技术、原材料投入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从而加快新企业的衍生过程。
  
  3.有利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形成。
  
  产业链延伸也是一种环境。有产业链的地方,企业不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还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交流、汇集,促进技术、产品的联动创新。集群式产业链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方的温床。企业彼此接近,会感受到竞争的隐形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是由市场的需要引起,企业通过组合各种创新资源,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创造出新产品、新工艺,并进行生产,最终进行商业化,当它商业化成功、企业取得利益时,这项技术创新才算成功。由于存在着竞争压力和挑战,集群内企业需要在产品设计、开发、包装、技术和管理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需要,争取新的客户。
  
  一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因为通过实地参观访问和经常性的面对面交流,这些企业能够彼此相互较快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术。在产业价值链中,比邻而居的企业之间由于频繁的交往和经常性的合作,产生了面对面的观察与学习的便利性,一项技术创新很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发现,其他企业通过对此项技术创新的消化、吸收与模仿,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技术改良,进而又导致渐进性的技术创新不断发生,从而形成强大的挤压效应。集群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很好的“栖息地”,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集群在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创新所需的组织架构、产业文化基础、知识积累和扩散的内在机制,集群为创新型区域的构建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4.有利于打造“区位品牌”。
  
  产业关联企业及其支撑企业、相应辅助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部门与教育培训机构都会在空间上相应集聚,形成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进而构成区域的核心竞争力。此外,集群的形成使政府更愿意投资于相关的教育、培训、检测和鉴定等公用设施;另外,这些设施的设立又明显地促进了集群内企业的发展。公共物品共享使资源在产业集群内具有更高的运用效率。一个学习—创新型的区域,能够使区内的各个企业形成相互协作的网络,彼此之间能够共享市场信息、基础设施、区内资源(尤其是流动的人力资源)、生产能力和供应链网络乃至形成区位品牌。“区位品牌”即产业区位是品牌的象征,如法国的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手表等。
  
  单个企业要建立自己的品牌,需要庞大的资金投入,然而企业通过集群的整体力量,利用群体效应,形成“区位品牌”,会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是一种珍贵的无形资产。这种区域品牌是由企业共同的生产区位产生的,一旦形成,就可以为区内的所有企业所享受。因此,区域品牌同样具有外部效应。这种区域品牌效应,不仅有利于企业对外交往,开拓国内外市场,确定合适的销售价格,也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的形象,为招商引资和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而区域品牌共享又大大增强了集群内企业的比较竞争优势。
  
  5.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产业一体化、产业全球化的趋势势不可挡的形势下,产业的发展及其竞争力的提升已成为一个地区能否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而产业价值链是产业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区域经济发展中可充分挖掘的有利因素。产业集群是以产业价值链为纽带的地方生产系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从现代区域产业形成发展来看,产业是由龙头企业起主导作用,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产业链中的配套企业发展壮大,既可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又促进其他龙头企业发展和聚集,形成产业群体,使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增强,从而壮大了产业经济,给地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因此,以产业链为纽带,延伸产业加工生产的深度,以企业综合配套,加强产业内部、产业之问联动并做强做大,逐步兴起专业、特色的企业群体,构筑产业集群支撑框架;以产业价值链为中心,以重点产品、主导产业的联动促进中小企业群的配套发展,并努力进入国际分工协作体系和供应链,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个区域的产业能否形成竞争优势,不仅是依靠一个或几个企业大集团,而且还要视其产业价值链体系如何。在全球(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无论是对于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能否利用全球(或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机遇,建造自己的产业(或企业)价值链,或者成功地成为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一环,直接关系着未来的前途,否则就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一季度,全球十大手机公司中,六家是中国企业,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加小米和金立,我想,TCL,以及步步高(旗下有OPPO和VIVO品牌),应该也是未来十强有力的候补吧。而国内的各大品牌,大多数都把生产基地放在深圳。
  
  2013年,深圳出货的智能手机,占了全球的40%以上。我讲深圳是中国手机产业链的中心,大家应该没有意见吧。据调查,在深圳有400万人,是在手机产业链上的一员。在深圳,以手机为主营业务的企业,至少有上万家。不夸张的说,在深圳,你能找到手机所有的配件,在你立足之地一个小时车程里,可以找到多家供应商供你挑选。在你打完电话三个小时后,供应商就能把你需要的配件送到你的门上。在这里,你不光能找到规格最全的产品,还能拿到最好的价格,得到最好的服务,并且效率和时间也是最优的。
  
  一家世界排名前十的手机企业,至少有数千甚至上万个工程师,每家至少有数千位生产线工人。同时为这家企业服务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也有数百家,他们是一个整体,他们的整体能力,决定了这家巨头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在深圳,凝聚了国内手机地业最好的人才,设备和理念,有最多的优质供应商,提供了最好的解决方案和最优的成本方案。你的企业,在这里,才能得到最多的机会和最好的支撑。你在深圳,你才是这个圈子里的,你不在圈子里,怎么玩?不论是官场或是职场,都有圈子,你不在圈子里,就永远是边缘人物,在生意场上也一样。
  
  大家都知道,苹果在深圳富士康生产,三星也有深圳工厂。
  
  黑莓玩矫情,在墨西哥和匈牙利生产手机,所以无悬念的死在前面。连把工厂放在天津的MOTO也玩不下去了。你HTC还坚持台湾生产,这就有点不知进退了。所以,曾经是智能手机一方诸侯的HTC,已经找不到影子了。一味的强调台湾之光(产能主要在台湾,上海,在武汉和深圳也有一些),违背市场规律啊。所以,HTC的价格下不来啊。
  
  当然,深圳手机产业链的产生,也不是凭空出现的。有当地政府的扶持,有大小企业的多年耕耘,有人才的聚集,有进出口的便利条件等,但是总之,这个产业链已经成型,成规模了。
  
  在一旦浴火成龙后,对其它区域的同类企业,就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压。在外地的手机企业,不论在设计,生产工艺,产能,零组件供应,成本,质量上都会遇到巨大的挑战。没有核心能力的企业,是很难存活下去的。
  
  而新加入这个行业的玩家,自然也会首选在深圳投资,马太效应下,差距会越来越大。你以为郭台铭不想把手机工厂搬到人力更便宜的东南亚?有不少国家,现在人力成本只有深圳的三分之一不到。但是他没有办法把整个产业链也搬过去啊。再说,一个FOXCONN在深圳就几十万员工,十万以上的工程师。你找东南亚那个国家,能给你提供十多万优秀的工程师?就那些全国也没有几个理工院校的国家,就些大学还在教勾股定率的国家,做做旅游和服装是可以的,玩高科技行业,就太为难他们了。
  
  所以人力成本低,不一定是综合成本低。。。
  
  在目前而言,中国依然是世界上性价比最高的世界工厂。。。
  
  广义的手机产业链其实包括
  
  一、上游配件供应商
  
  二、操作系统
  
  三、应用软件开发者
  
  四、手机制造商
  
  五、电信运营商
  
  六、渠道
  
  七、用户
  
  但是我这里讲的主要是狭义的产业链,也就是和生产研发紧密关联的配件供应链。
  
  一个手机,成本最大的几块,就是芯片(CPU,RAM,ROM)和屏幕等。这也是目前国外企业比较有优势的地方(其它技术含量比较低,单价比较低的部件,国内企业已经有比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了)
  
  芯片部分,除了苹果和三星是由自己独立设计和制造之外,其余智能手机公司的芯片一般都是由芯片供应商提供的。ARM架构处理器占据主要地位,主要的芯片供应商有高通、MTK等。现在TNTEL也进入了这个领域。国内手机芯片也有参与者,例如展讯等。华为和中兴也在开发自己的芯片。有一些产品上,也开始应用了。当然,开发也不等于一定都要自己生产,在国内也有代工企业可以代劳。国内的就有中芯国际,华润等。触摸屏。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触摸屏供应商:深圳有天马、莱宝高科和欧菲光以及台湾的面板厂商和代加工厂商,其中包括鸿海、友达、宸鸿、胜华、奇美等。
  
  大家可以看到,先不说这个生态圈里的大玩家大多数把工厂放在深圳,这中间,中国本土的企业也越来越多了,中国玩家在规模和技术能力也慢慢上来。像屏幕的欧菲光最近就把宸鸿、胜华打压得不轻。台湾东森台的关键时刻还刚刚做了一期节目说这个事。应该讲,在微观上看,末端的生产商和前端的供应商,在技术和规模上和世界一流厂商的差距已经无限缩小了。在二十年前,中国企业不论在技术和规模上,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几十年的差距,但是短短二十年不到,中国企业和国际顶尖企业,基本上开始同台竞争了。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但没有垄断中国市场,相反,还把中国的同类企业催生出来了。
  
  我讲了这么多,大家发现问题没?
  
  产业链和手机企业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少了另一半,彼此就都无法存活。只要这个关系存在,其它地区的企业,就无法挑战这个共同体的地位。这是在全球化的新的竞争格局下,被强化的一种关系。这种组合关系,会封杀其它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进程。没有生长出这样的产业链条件的国家,就再也没有机会成长出参天大树。。
  
  在全球化之前,每个大企业,都是大而全,他在自己所在的国家,要建立自己的一套体系,为自己生产所有的配件。这是以前的玩法。松下幸之助时代的松下就是这样的,小到螺丝,也要自己生产。
  
  但是在全球化之后,这样的玩法已经过时了,现在的大企业,需要在产业链的土壤上生长出来,这样才会得到技、效率和成本的最佳组合。新成长起来企业,都是一个品牌经营者和一个系统集成者,他要依靠一大群在各自己领域里最优的供应商来存活(雷军的小米,就是这样的典型)。也就是说,以前搞制造业,要自己生长成一颗大树,再国际化。
  
  而现在,企业要在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下,在产业链基础上,组出一张大网,再撒向全球。以前是先成长,再国际化。现在是先有全球化的运作模式,才能成长起来。
  
  这也是全球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前一类的王者企业,正在慢慢消退。(就连瑞士大多数手表厂商,法国和意大利的奢侈品供应商,也已经把生产线和供应链建到中国了,而他们供应链迁移的过程中,也在催生中国本土同类品牌的诞生,这真是无解的双刃剑啊)。
  
  中国正在慢慢的形成各行各业的产业链群。中国有40个工业大类上,都有规模以上企业,都有相关人才基础,目前来看,各行各业的产业链群都在慢慢生成,而且中国覆盖的产业类型之多,超过了当前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像服装大家都知道杭州,鞋子大家公认的晋江,家电在广东,物联网在无锡等。而当这些产业链群在中国成长起来后,就会改写今后世界经济的格局和发展规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a30aed0102vn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