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原创』抗战采风——悲情的平型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3:08:32
<P>      但凡提起抗战史,大概无人会忘记平型关。但凡提起平型关,大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抗战。平型关似乎注定是个深刻烙上中国抗战历史痕迹的地方,而且应该是深刻烙上中国人民第一次抗战斗争大胜利之光荣和荣耀的地方。可是,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我首先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悲情,一种历史的悲情。最少,我没有感到荣光,而更多感受的是历史之悲情,是世事之沧桑,人间之炎凉! <br>       朋友,如果您理解我上述的心情,我想您一定去过平型关。如果,您不理解我的话语,请跟着我的笔墨去一趟平型关!</P>
<P>       灵丘,这个山西小县的名头如果不和平型关联系在一起,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最起码,我是先知道平型关,后知道灵丘县的。</P>
<P>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爬山越岭,我从河南郑州辗转北京行程上千公里为的就是来到灵丘拜访我心中的抗战圣地——平型关。</P>
<P>      车窗外,景色已经从险峻的山隘变成了和缓的丘陵。洼地里,前不久暴雨留下的山洪还在以涓涓细流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这在缺水的山区无疑是珍稀和宝贵的。于是,无数的村姑、大嫂便把一盆盆的衣物拿来浣洗,孩童们则兴奋地光着腚在溪水中疯狂着。水不大,也不清澈,可妇女和孩子们的愉悦和欢喜却那么真切,宛如过节一样。</P>
<P>     “到了!”随行的一位空军上尉突然指着窗外,“这就是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P>
<P>      停车驻步,大家走下汽车。眼前,是个不大的山沟,远处百米外还可以依稀听到那些在混浊溪流里浣衣、戏耍的妇女和孩子们的笑声。乔沟,这就是当年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乔沟!</P>
<P>     “1937年9月20日,吸引林彪的却并不是平型关口,而是在关口以东5公里白崖台下的乔沟。当年从河北涞源到山西太原的公路正是从乔沟沟底经过,是日军前往太原的必经之地。今天站在乔沟沟底,仍不难理解林彪当年为什么一眼就看中这里,作为他出师第一仗的设伏阵地。记者徒手艰难地下到沟底,踏上的是仅能勉强容一辆汽车通过的土路,两边则是高达20米左右的陡崖,沟内没有任何可以躲藏之处。尤其是沟北面,几乎不可能攀越。”这是《三联生活周刊》一位记者对当年乔沟的描述。那么今天的乔沟呢?“乔沟附近的几个当地老人告诉记者,当年沟底是平整的土路,十几年前还曾经重修过一次。但由于多次暴雨,沟底的路已经被坍塌的泥土掩埋了。今天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在乔沟的北沿经过,几个当地东之河镇的治安员说,这条马路是2002年新修的,从蔡家峪直通白崖台山腰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长达5公里的乔沟此后就变成了人迹罕至的一条荒沟。 ”</P>
<P>       荒沟!再也没有比这个词语来更贴切描述乔沟了。难道,这就是我千里寻访的抗战圣地?难道这就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八年抗战之荣耀胜利的平型关战役主战场?远处,微风再次将那些围着一条浑浊小溪洗涤、欢愉的妇女和孩童的笑声飘送过来。我突然间喉头有点发紧,眼睛有点发涩。这或许是我在现实中失落的一种悲情。</P>
<P>       汽车沿着那条2002年新修的柏油路前行。突然,一条平整的水泥路面出现在眼前。空军上尉解释说,这是最近修缮的,为的是方便那些来平型关纪念馆拜谒的人们。我的心中升腾起一丝希望:毕竟,向来注重历史的国人,怎么能轻易遗忘这在抗战历史上有着浓重一笔的平型关呢?</P>
<P>       共两层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简直可以用寒酸来形容,而且主要以历史图片为主,只有少量的实物。二层有一平型关战役战场的模拟沙盘,同样简陋和寒酸。看管纪念馆的老人告诉我,七八年来,平时一年最多也就来四千多人参观,这让他常常觉得很寂寞。今年,山西省在平型关战役遗址举行了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到目前为止,来这里旅游的人数已超万人。可是,我细心数了一下,即便是老人描述中已经很红火的今天,算上我们一行十二个人,整个平型关纪念馆里的参观人数也没有突破五十。</P>
<P>      “长长的山沟里,到处都倾覆着鬼子的汽车,烧着了的还在冒烟,汽车上面和车轮下面都是鬼子尸体,有的还挂在汽车挡板上,从姿势看,显然是没来得及下车就被击毙了。半山坡上鬼子的骑兵,连人带马横尸遍地。死尸中间,有的是被我们战士用刺刀捅死的。横七竖八,倚躺仰卧,各式各样的丑态都有。公路上的汽车和大车还满载着弹药、装备、被服、粮食、饼干、香烟……遍地都扔着枪支弹药,东洋兵的黄尼军服,大头鞋子……不可尽数。”687团供给处负责打扫战场的刘炳华说,“当时我要有照相机,真想把这些照下来,让全世界人民看看日本侵略军在华北战场上这一可耻的失败。”时任687团副排长的程光耀回忆说:“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块河卵石上都滴有血迹……河滩的每一个角落里,有一个死尸垛,十几具日军尸体码成个半圆形,垒了尺把高,垛后还有尸体,身边堆着厚厚的一层子弹壳。” </P>
<P>       平型关战斗次日赶到现场的日军第5师团野战仓库主计岛尾又治郎记述了战后乔沟的战场情况:“无论在烧焦的卡车周围,还是在背后丘陵的斜坡上,都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十分可怜的日军士兵的尸体……”战后第4天,日军第21联队旅团长派遣日军部队前往乔沟清理战场。《滨田联队史》记载,龙泽中队在得到友军支援继续向乔沟开进时,突然被眼前的一切“吓得停步不前”。“……行进中的汽车惨遭烧毁,每隔约20米,倒着几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阵亡者,以及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尸体……”“用了长达3个小时,才把一辆辆烧焦的汽车拖到公路的一边……从岭上向峡谷一看,辎重车辆不是也全部覆灭了吗!公路不是被辎重车辆、层层叠叠的人马的尸体堵塞了吗?!”“这里正是粟饭原秀部队的大行李队及山口、中岛两个大队的大小行李队遭到覆灭,宛如地狱图画的悲惨情景。” </P>
<P>       以上的文字,我分别摘抄于各类回忆录。目的,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平型关战役的惨烈和伟大。说实在话,八路军以优势兵力在极为有利地形上对日军辎重部队而非战斗部队进行的这场伏击战,虽杀敌1000,也自损600,且没有抓到一个俘虏,绝对不能算得上完胜。可是,正如当时任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的续范亭所言:“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突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长驱直入。” 可惜,所有这些,如果你想仅仅从平型关纪念馆或者平型关战役主战场的实地来了解和收获,恐怕就是一种奢望了。</P>
<P>      就在来山西之前。我刚刚陪几个友人去了一趟郑州附近的巩县康百万庄园参观了一次。毫不夸张地说,非旅游旺季来这个靠镇压白莲教起家的土财主庄园里参观的人数,也远远多于在目前红色旅游高峰期前来平型关战役纪念馆拜谒的人数。更不要拿出康百万庄园那精美的纪念册来和平型关纪念馆的说明书来对比了。有人说,这是因为指挥这场战役的主帅的原因。在林彪摔死之前,平型关这里也曾经有过喧闹和辉煌。闻此言,我不知道这是历史的悲情?现实的悲情?还是我们将来即将延续的悲情?</P>
<P>     回来后。 电视里,无数爱国的、激愤的学者和青年正在热烈地讨论着日本首相和靖国神社。我无语,甚至思想都凝固起来,做不出任何反应。我的脑海中,依然是荒凉的乔沟,依然是门可罗雀的平型关纪念馆,依然是是那条混浊溪流里浣衣的妇女,依然是那光着屁股在山涧撒欢的儿童……<br></P>
[此贴子已经被S.W.A.T@L.Z.P.D于2005-8-18 22:16:44编辑过]
<P>      但凡提起抗战史,大概无人会忘记平型关。但凡提起平型关,大概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抗战。平型关似乎注定是个深刻烙上中国抗战历史痕迹的地方,而且应该是深刻烙上中国人民第一次抗战斗争大胜利之光荣和荣耀的地方。可是,当我来到这里的时候,我首先感受到的却是一种悲情,一种历史的悲情。最少,我没有感到荣光,而更多感受的是历史之悲情,是世事之沧桑,人间之炎凉! <br>       朋友,如果您理解我上述的心情,我想您一定去过平型关。如果,您不理解我的话语,请跟着我的笔墨去一趟平型关!</P>
<P>       灵丘,这个山西小县的名头如果不和平型关联系在一起,相信没有多少人知道。最起码,我是先知道平型关,后知道灵丘县的。</P>
<P>      汽车在蜿蜒的山路上爬山越岭,我从河南郑州辗转北京行程上千公里为的就是来到灵丘拜访我心中的抗战圣地——平型关。</P>
<P>      车窗外,景色已经从险峻的山隘变成了和缓的丘陵。洼地里,前不久暴雨留下的山洪还在以涓涓细流的方式延续着自己的生命。这在缺水的山区无疑是珍稀和宝贵的。于是,无数的村姑、大嫂便把一盆盆的衣物拿来浣洗,孩童们则兴奋地光着腚在溪水中疯狂着。水不大,也不清澈,可妇女和孩子们的愉悦和欢喜却那么真切,宛如过节一样。</P>
<P>     “到了!”随行的一位空军上尉突然指着窗外,“这就是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P>
<P>      停车驻步,大家走下汽车。眼前,是个不大的山沟,远处百米外还可以依稀听到那些在混浊溪流里浣衣、戏耍的妇女和孩子们的笑声。乔沟,这就是当年平型关战役的主战场乔沟!</P>
<P>     “1937年9月20日,吸引林彪的却并不是平型关口,而是在关口以东5公里白崖台下的乔沟。当年从河北涞源到山西太原的公路正是从乔沟沟底经过,是日军前往太原的必经之地。今天站在乔沟沟底,仍不难理解林彪当年为什么一眼就看中这里,作为他出师第一仗的设伏阵地。记者徒手艰难地下到沟底,踏上的是仅能勉强容一辆汽车通过的土路,两边则是高达20米左右的陡崖,沟内没有任何可以躲藏之处。尤其是沟北面,几乎不可能攀越。”这是《三联生活周刊》一位记者对当年乔沟的描述。那么今天的乔沟呢?“乔沟附近的几个当地老人告诉记者,当年沟底是平整的土路,十几年前还曾经重修过一次。但由于多次暴雨,沟底的路已经被坍塌的泥土掩埋了。今天一条新修的柏油马路在乔沟的北沿经过,几个当地东之河镇的治安员说,这条马路是2002年新修的,从蔡家峪直通白崖台山腰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长达5公里的乔沟此后就变成了人迹罕至的一条荒沟。 ”</P>
<P>       荒沟!再也没有比这个词语来更贴切描述乔沟了。难道,这就是我千里寻访的抗战圣地?难道这就是承载着中华民族八年抗战之荣耀胜利的平型关战役主战场?远处,微风再次将那些围着一条浑浊小溪洗涤、欢愉的妇女和孩童的笑声飘送过来。我突然间喉头有点发紧,眼睛有点发涩。这或许是我在现实中失落的一种悲情。</P>
<P>       汽车沿着那条2002年新修的柏油路前行。突然,一条平整的水泥路面出现在眼前。空军上尉解释说,这是最近修缮的,为的是方便那些来平型关纪念馆拜谒的人们。我的心中升腾起一丝希望:毕竟,向来注重历史的国人,怎么能轻易遗忘这在抗战历史上有着浓重一笔的平型关呢?</P>
<P>       共两层的平型关大捷纪念馆简直可以用寒酸来形容,而且主要以历史图片为主,只有少量的实物。二层有一平型关战役战场的模拟沙盘,同样简陋和寒酸。看管纪念馆的老人告诉我,七八年来,平时一年最多也就来四千多人参观,这让他常常觉得很寂寞。今年,山西省在平型关战役遗址举行了红色旅游启动仪式,到目前为止,来这里旅游的人数已超万人。可是,我细心数了一下,即便是老人描述中已经很红火的今天,算上我们一行十二个人,整个平型关纪念馆里的参观人数也没有突破五十。</P>
<P>      “长长的山沟里,到处都倾覆着鬼子的汽车,烧着了的还在冒烟,汽车上面和车轮下面都是鬼子尸体,有的还挂在汽车挡板上,从姿势看,显然是没来得及下车就被击毙了。半山坡上鬼子的骑兵,连人带马横尸遍地。死尸中间,有的是被我们战士用刺刀捅死的。横七竖八,倚躺仰卧,各式各样的丑态都有。公路上的汽车和大车还满载着弹药、装备、被服、粮食、饼干、香烟……遍地都扔着枪支弹药,东洋兵的黄尼军服,大头鞋子……不可尽数。”687团供给处负责打扫战场的刘炳华说,“当时我要有照相机,真想把这些照下来,让全世界人民看看日本侵略军在华北战场上这一可耻的失败。”时任687团副排长的程光耀回忆说:“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每块河卵石上都滴有血迹……河滩的每一个角落里,有一个死尸垛,十几具日军尸体码成个半圆形,垒了尺把高,垛后还有尸体,身边堆着厚厚的一层子弹壳。” </P>
<P>       平型关战斗次日赶到现场的日军第5师团野战仓库主计岛尾又治郎记述了战后乔沟的战场情况:“无论在烧焦的卡车周围,还是在背后丘陵的斜坡上,都横七竖八地躺着无数十分可怜的日军士兵的尸体……”战后第4天,日军第21联队旅团长派遣日军部队前往乔沟清理战场。《滨田联队史》记载,龙泽中队在得到友军支援继续向乔沟开进时,突然被眼前的一切“吓得停步不前”。“……行进中的汽车惨遭烧毁,每隔约20米,倒着几辆汽车残骸。公路上有新庄中佐等无数阵亡者,以及被烧焦躺在驾驶室里的尸体……”“用了长达3个小时,才把一辆辆烧焦的汽车拖到公路的一边……从岭上向峡谷一看,辎重车辆不是也全部覆灭了吗!公路不是被辎重车辆、层层叠叠的人马的尸体堵塞了吗?!”“这里正是粟饭原秀部队的大行李队及山口、中岛两个大队的大小行李队遭到覆灭,宛如地狱图画的悲惨情景。” </P>
<P>       以上的文字,我分别摘抄于各类回忆录。目的,只是想让大家了解平型关战役的惨烈和伟大。说实在话,八路军以优势兵力在极为有利地形上对日军辎重部队而非战斗部队进行的这场伏击战,虽杀敌1000,也自损600,且没有抓到一个俘虏,绝对不能算得上完胜。可是,正如当时任第二战区战地动员委员会主任的续范亭所言:“八路军的大捷,其估价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提高我们的士气。在敌人方面,从南口战役以来,日寇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在平型关突然受到惨重的打击与包围被歼,使日寇知道中国大有人在,锐气挫折,不敢如以前那样长驱直入。” 可惜,所有这些,如果你想仅仅从平型关纪念馆或者平型关战役主战场的实地来了解和收获,恐怕就是一种奢望了。</P>
<P>      就在来山西之前。我刚刚陪几个友人去了一趟郑州附近的巩县康百万庄园参观了一次。毫不夸张地说,非旅游旺季来这个靠镇压白莲教起家的土财主庄园里参观的人数,也远远多于在目前红色旅游高峰期前来平型关战役纪念馆拜谒的人数。更不要拿出康百万庄园那精美的纪念册来和平型关纪念馆的说明书来对比了。有人说,这是因为指挥这场战役的主帅的原因。在林彪摔死之前,平型关这里也曾经有过喧闹和辉煌。闻此言,我不知道这是历史的悲情?现实的悲情?还是我们将来即将延续的悲情?</P>
<P>     回来后。 电视里,无数爱国的、激愤的学者和青年正在热烈地讨论着日本首相和靖国神社。我无语,甚至思想都凝固起来,做不出任何反应。我的脑海中,依然是荒凉的乔沟,依然是门可罗雀的平型关纪念馆,依然是是那条混浊溪流里浣衣的妇女,依然是那光着屁股在山涧撒欢的儿童……<br></P>
[此贴子已经被S.W.A.T@L.Z.P.D于2005-8-18 22:16:44编辑过]
<BR>
<P> 历史的悲情?现实的悲情?还是我们将来即将延续的悲情?</P>
<P>是我们不能忘记得历史</P>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会好起来的
<P>远处就是平型关战斗主战场--乔沟。</P>
<P>与我们的想象完全不同:</P><BR>
遥望昔日的战场:<BR>
<BR>
<BR>
<BR>
<BR>
<BR>
<BR>
平型关乔沟附近的山头上矗立着烈士纪念碑(远远望去)<BR>
<BR>
<BR>
<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8 16:02:31编辑过]
<BR>
<BR>
一文兄辛苦了!
<BR>
<BR>
汗.很险恶的地形啊......如果是冷兵器时代那就是死地了[em08]
可见日本人当时猖狂到什么程度了,这种地形居然在不事先侦察的情况下就让辎重部队进入..[em06]同时也不难想象出国军望风而逃的实际情况了
平型关战斗中,那个都要提到的"老爷庙":<BR>
只有一个老人在守看着,然后就是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人.<BR>
<BR>
我们不能忘记得历史
向反抗侵略,为民族解放事业牺牲的烈士们致敬!!!
<BR>
无言以对
<P>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绥路西进的侵华日军占领大同后,分兵两路向雁门关、平型关一线进攻,企图进逼太原。为了配合友军作战,阻挡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在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下,奉命开抵平型关地区集结待机。 <BR>  9月23日,第115师派出独立团和骑兵营插到灵丘——涞源——广灵之间地区活动,以钳制和打击增援平型关之日军。24日夜,又以3个团的兵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山地,等待来犯之敌。 <BR>  25日7时许,日军第5师团(板垣师团)第21旅团后续部队全部进入设伏地域,八路军预伏部队居高临下,迅速向敌发起猛烈攻击,顿时打乱了日军的指挥系统,敌军的车辆自相碰撞,人仰马翻,乱成一团。这时,我军战士勇猛地冲向公路,对敌实行分割围歼,双方展开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战。经过一天的激战,八路军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 <BR>  八路军在平型关战役中共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马车200余辆,缴获步枪1000余支,机枪20余挺,火炮1门,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取得了全国抗战开始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利。<BR></P>
<P>       平型关战斗遗址 <BR><BR>  位于山西繁峙县附近,灵丘县城西桥沟一带,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为我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BR>  平型关战斗遗址,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脉,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峪谷幽深,危岩突起。一条峡谷山路,长达七公里,东通河北,西接雁门,地势险要,关城虎踞岭上,正方形,周长3000余米。城楼巍巍,高约八米,南北各置一门。原皆有瓮城,现仅存北瓮城。城内正中有过街楼,旧曾设显赫的反武衙门,现改建为民房。城东2.5公里处为关门,门洞内置一块大型石碑,上镌“平型关”三个大字,字体雄健峭拔。城南面东西高处,各有烽火台一座,远远可见。城北有大郎城遗址,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 <BR>  1937年9月,山西北部日军第五师团及关东军五部,由广灵进攻灵丘、平型关一线,企图会同正(定)太(原)线之敌,夺取太原。国民党第二战区司 令长官阎 锡山命傅 作义部前往抵抗,中共领导的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在师长林彪率领下赶到平型关以配合友军。平型关战役是抗日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国共两党军队第一次联 手阻击进犯日军并取得胜利的著名战役。 <BR>  如今,京原铁路、公路顺沟通过。昔日的战场已成为今天的交通要道。北京南到代县的火车,每天早7点从北京南发车,下午14点到达平型关车站。<BR></P>
<P>      林彪对平型关战斗的总结 <BR><BR>  第八路军终于在9月中旬开到了晋北的前线,它开始执行它在抗日战争中的神圣任务了。在全国同胞热烈的期许下,我们于9月25日在平型关与日军接触了。不负全国民众与友军的期望,不负的八路军10年来的荣誉,我们的这次第一次接战获得了伟大的胜利。这一仗的确给了日寇以重创,提高了全国军民的抗战的信心,特别是更加提高了第八路军的威信。在这次初步与日寇交锋的战斗中,我们更获得了不少抗战的经验,这不但值得的八路军全体指挥员与战斗员学习,我们也愿意把它贡献与全国的抗战的友军与一切抗日民众,作为今后抗战的认识。据我个人在这次战斗中所感觉到的是: <BR>  1、一到山地,敌人的战斗力与特长均要大大降低,甚至于没有。步兵穿着皮 <BR>鞋爬山简直不行。虽然他们已爬到半山,我们还在山脚,但结果我们还是要先抢上去,给他们一顿猛烈的手榴弹。他们只好像滚萝卜一样滚下去了。至于炮兵则难于运动与找阵地。坦克呢?有些地方真使它有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飞机的作用也不大。 <BR>  2、敌人轻视中国军队,成了习惯,便由骄矜而疏忽,不注意侦察警戒,不爱做工事。打起仗来,先让飞机和大炮显神通。来到猛攻时,他们步兵连阵地也不爱占领,只隐蔽在沟里休息。这样的敌人,当然便利我们袭击。所以我们这次,一切都布置得妥妥当当了,向他们开枪了,冲锋了。他们才知道。 <BR>  3、敌人不仅是弹药要靠后方输送,连粮食都要靠日本送来。他们的后方线已扯长有几千里。在这样情形下,把他们后方线一切断,他们的困难就可想而知了,可以弄得他们进退维谷。所以发展游击战在敌后方线上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此次平型关战斗,我们正是派了一部分人在敌后路上阻滞其增援部队及粮食供给…… <BR>  4、利用敌人攻击友军阵地时,袭击敌人侧后方,这是最好的战法,比其在行动中和刚到阵地而未站住脚时去袭击还要好些。这次就是利用敌以全副兵力注意对付 <BR>友军时,突然在他们的后方大打起来。 <BR>  5、为了避免他们的炮兵和飞机,战斗开始后要迅速接近敌人,投入肉搏,连续冲锋,使敌人的炮不好放,要放就连他们自己的队伍也遭了殃。 <BR>  6、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他们自订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 <BR>坚决打。他们的部队本来既不充实,在一个出击中,却以区区的八个团兵力分成叁大路,还留了总预备队,而每路又相隔十多里或二十多里,这样不仅缺乏出击力,而且连我们打败了而退下的敌人,他们碰着了,竟不但不能消灭之,反而被这些突围的敌人冲坍了。他们的指挥真笨极了,特别不能真正了解与运用在战役上于决战的地点与时机集中绝对优于敌人的步兵、炮兵、飞机以猛攻敌人。 <BR>  7、敌人实在有许多弱点可为我乘。但敌人确是有战斗力的,也可以说,我们过去 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过这样强的敌人。我所说的强,是说他们步兵也有战斗力,能各自为战,虽打败负伤了亦有不肯缴枪的。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骸遍野,却捉不着活的。敌人射击的准确,运动的隐蔽,部队的掌握,都颇见长。对此种敌人作战,如稍存轻敌观念,作浮躁行动,必易受损失。我们的部队仍不善作疏散队形之作战,特别是把敌人打坍(原件如此)后,大家拢在一团,喧嚷‘老乡,缴枪呀!’──其实对日本人喊‘老乡缴枪’,不但他们不懂,而且他们也不是老乡──这种时候,伤兵往往很多。在‘抗大’的军事教育中,特别要教育干部了解正规战斗中的战斗队形之运用。 <BR>  8、日本兵之死不肯缴枪,一来因日本武士道的教育、法西斯教育,同时也因他们对中国军民太残暴,恐怕中国人报复。但最主要的,是过去华北军队对日军俘 <BR>虏政策不正确,采用野蛮的活埋、火烧、剖肚等办法。故我们今后须加紧日本士兵的日文日语的政治宣传与优待俘虏。 <BR>  9. “夜袭是战胜日寇的重要作战手段,敌怕夜袭,他们的技术威力一到夜间竟至全无作用。我们要努力,非常努力地去学习夜战,以此为特长以战胜日寇。” <BR>  10、我军(八路军)在目前兵力与技术条件下,基本上应以在敌后方击其后路为主。击敌后路是我们阻敌前进争取持久的最好方法,如经常集中大的兵力与敌作 <BR>运动战,是不适宜的。 <BR>  11、 “中央军队如果还是守着挨打战术,便是糟糕透了。他们对主要点应坚持固守,而不应到处守,应行决战防御与运动战,应集中优势兵力、飞机、大炮于决战点。至于他们军官的调动,政治工作的建立和对群众关系的改善,都是他们很重要的问题。 <BR>  12、 “我军的军事技术,特别是战斗员与班排长的技术与战术教育,实在还 <BR>需大大的努力。过去大半年,部队虽然得到了休息整顿的机会,在风纪、礼节与正规化上进步很多,但对战术训练还很差,今后当努力此方教育。 <BR>  经过这次战争,部队中的一般情情形活跃了,战斗的情绪及生活高涨到万分。战地群众对我与友军完全是两个态度,见友军就逃,见我军到了则又转回,八路军 <BR>所到之处,受群众热烈的欢迎与夸扬,不是无因的。 <BR>  这一切经验与教训多值得我们虚心地学习,运用在今后的抗战中,这些都是我们争取抗战胜利的必要条件。 <BR><BR>              1937年10月17日</P>
<P>  其实战斗中还是抓了一个日军俘虏,不过不是115师,而是附近农民抓的。农民们绑住俘虏的手想把他送给八路军,可日本兵却疯狂反抗,被愤怒的农民打死埋在山上。孙毅感叹说,敌人的确有很强的战斗力。“也可以说,我们过去从北伐到苏维埃战争中还不曾碰到过这样强的敌人。战后只见战场上敌人尸体遍野,却捉不到活的。”</P>
<P>  1937年9月26日,蒋介石在给朱德、彭德怀的贺电中说: <BR>  “二十五日一战,歼敌如麻,足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P>
<P>      林彪负伤经过 <BR><BR>  平型关大捷后,一一五师从板垣师团丢弃的大量辎重中得到补充,发了“洋财”,团以上所有干部都得到了一件黄呢子军大衣,林彪也不例外。林彪还挑了一匹丰神健骨的骏马。这匹马是关外良种,名唤“千里雪”,周身没有一根杂毛,一眼望去,就像一道白色的闪电,发光耀眼。林彪有了这匹马,便慢慢养成了遛马的习惯。 <BR>  1938年3月2日清晨,突然降了一场大雾。迷雾把大地笼罩着,一切都是朦朦胧胧的。林彪不听警卫员的劝说,独自一人到住地村外去遛马。林彪一出村,便策马奔驰。“千里雪”飞踏腾空,闯村过店,清脆的马蹄声沿山区小道一路响起,不知不觉的,林 彪已进入了阎 锡山部队的防区。 <BR>  阎锡山的部队紧邻一一五师。由于正和日本人打仗,他们在防区边缘布置了警戒线,放了流动哨。防区外的蹄声和马嘶引起了士兵的注意。带队的一个班长从浓雾中看见一个军官模样的人身穿黄呢大衣,骑着一匹洋种马,正朝这边飞驰而来。他认定这是日军军官无疑,下令开枪。 <BR>  枪声过后,林彪和马仆倒在地上。子弹从他的前胸打入,洞穿了右肺叶。当时他是自己从马上下来的,只说了一句:“这可怎么得了哇!”等大惊失色的阎军士兵把林彪认出来时,他已由于失血过多,昏死过去。 <BR>  闻讯赶来的警卫员赶紧把林彪抬回一一五师师部,进行急救。阎锡山听到消息,大为惊讶,亲自带着医官前来为林彪会诊。经过紧张的抢救,出血是止住了,但是弹头还留在体内。战时医疗条件太差,开刀取弹头的危险性很大,弄不好会造成重大医疗事故,更何况林彪是大名鼎鼎的传奇式人物,谁也不敢动这个手术。 <BR>  几天以后,林彪才清醒过来。望着病床前一双双忧虑、诚挚的眼睛,他露出一丝苦笑,说:“没想到阴沟里翻了船。”这句湖北土话的确代表了林彪当时的心情。</P>
<P>留影在当年师指挥所遗址、现纪念馆前</P>
<P><BR></P>
<BR>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