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儿庄会战前传(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1:08:26
原来战争打到1938年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抵抗越来越强烈,根本没有停战屈服的意思,日本政府和日军大本营完全看不到在短时间结束战争的任何希望,信心也随之发生了动摇。日本曾经打胜过日清(中日甲午战争)、日俄两场战争,但都是在短期内实现了速胜,而且当时的国力都已打到了支持不下去的程度,实际上皆为险胜。如今日本的国力比之当年大大增强,因而误判认为使中国屈服易如反掌,这才轻率扩大了侵华战争。不料半年打下来,虽然占领了中国东部广大地区,但军队也伤亡达20多万人,已相当于日俄战争的总伤亡,同时花费了大量军费,造成国家财政紧张,而战争胜利却还遥遥无期。日军大本营判断,随着占领区的扩大,日军目前在华兵力使用达到极限,国内已没有后备部队了。与此同时,对已占领的地区却无法完全控制,任凭各种抗日武装横行,造成后方治安极为吃紧,却拿不出更多的兵力去进剿。相反蒋介石的军队却背靠幅员阔的大后方,不断休整和新建部队与日军作战,战争已有持久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发动进攻实在是势穷力蹇,强撑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困难局面。一旦再爆发与美苏列强的战争,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此,日军大本营提出至少在1938年全年不应该再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是要尽力控制现有占领区,扫平区域内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抵抗,并大量扶持伪政权和伪军。同时,抓紧时间在国内新编和训练大量后备部队,以应付可能会到来的对华持久战。对此,日本政府的近卫内阁和裕仁天皇也都表示支持。于是,日军大本营连续向在华陆军下达命令,不得再继续进攻。这样一来,虽然华北方面军已取得了攻占半个山东的既成战果,却也不得不在济宁、邹县一带停了下来。
蒋介石和李宗仁当然不清楚日军大本营是什么意图,他们现在已经打得悲愤满怀,只求英勇战斗下去,绝不屈服,直打到最后一兵一卒。对于李宗仁来说,此时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已改归于学忠指挥,其中于学忠的第51军南调皖北拦截津浦路南线日军;孙桐萱第12军、曹福林第55军和谷良民第56军已溃退至运河以西地区,一时难以集结起来。津浦路正面则再无一支国军正规部队在防守,日军先头距离徐州不到120公里,形势已是危如累卵。偏偏第五战区先天不足,后天亏损,李宗仁身边是缺兵少将,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而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历经淞沪、南京、保定、太原等会战后是损失惨重,残剩之师多调到了后方休整,用在一线的部队已捉襟见肘。从各处挤出来能够支援第五战区的中央军汤恩伯军团、滇军第60军和桂军第7军、第48军等部正在向徐州方向调动,但整补集结都需要时间,一时远水难解近火。万般无奈之下,李宗仁只好伸手横划拉,抓到谁就是谁了。
第一支被他抓到手的部队,是川军,这事还是自己撞上门来的。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向蒋介石告状说川军作战不力,扰民有余,要求将其调走。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一听是阎老西都不要的部队,赶快也摇头免谈。气得蒋介石大骂,这些没用的烂部队,让他们哪来的回哪去,继续回四川称王称霸好了!旁边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这时提出建议,再问问五战区的李长官要不要吧,他要是也不要,就真没人要了。万不成想李宗仁一听后大喜:“当年诸葛亮扎草人作疑兵,川军总比草人强吧。”赶快给我!
白崇禧说的这支川军是邓锡侯指挥的第22集团军。话说在中国现代史上,川军可以说是最能窝里斗的部队。其派系众多,在四川的地盘上你打过来我打过去,20年中竟然混战了470多次,真是名闻全国!抗战爆发后,川军大小将领刘湘、杨森、邓锡侯、孙震、李家钰等人向中央政府请缨,决心结束打内战的日子,为国家民族而出川抵御外侮。蒋介石很高兴,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要求,并调派各路川军分赴淞沪和华北作战。其中第22集团军被调到了第二战区山西战场,紧急支援忻口会战。这个集团军下辖第41军、第45军和第47军,邓锡侯任总司令,孙震任副总司令,李家钰任第47军军长。这是近300年来,川军第一次过黄河打仗。然而川军的战斗力却颇差,令人思之头痛。首先是兵源素质不行。官兵皆好抽大烟,被称为“双枪兵”,多身体瘦弱,个子矮小,体力较弱,烟瘾一上来就打不动了;其次是武器装备不行。由于四川封闭,武器来源有限,川军中多为质量很差的川造土枪,只有少部分是汉阳造和外购枪械。加上使用年头太长,机枪数量少且常出故障,步枪的膛线都磨平了,既打不远又打不准。弹药也严重不足,多数部队只有一个基数的弹药,一到激烈点的战斗很快就打光了;三是战斗经验不上档次。只有打低水平内战的经验,对现代化的飞机、战车、重炮根本就没见识过,既不会打又不会防,两眼一抹黑,徒然送死;四是后勤保障极差。没建立基本的部队保障体系,到哪吃哪,前送后运全靠就地补给,临时调度,难以持久。当北方已进入秋冬之际,川军却还是单衣草鞋,不少人竟穿着制式军装短裤,这怎么打仗?上边这些因素加到一起,川军的表现就好不到哪去了。
出川时第22集团军根本没带上足够的武器弹药与粮草物资,就等着到山西后再补充。结果到了地方后,算你狠的阎老西只拿出了20支冲锋枪,再想要别的物资,对不起,没有!就这样,装备低劣、缺食少衣的第22集团军被紧急投入娘子关战场。和日军一交上手,川军这才知道了什么叫现代化战争。在日军的飞机、坦克、重炮狂轰滥炸下,川军根本无还手之力,伤亡惨重,很多人昏头昏脑就丢了性命。仅一周时间,集团军副总司令孙震兼任军长的第41军就打光了一半,不得不狼狈撤了下来。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在前线督战时还遭到了日军包围,身负重伤,几乎葬身战场。等川军撤下来后,是一无粮食,二无医药,三无棉衣,又饿又冷,苦不堪言。向阎锡山要给养,那是门都没有。无可奈何之下,川军只得沿途抢掠,骚扰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抢来抢去,一家伙把第二战区的军用仓库给端了。这下惹怒了阎老西,立即打电报给蒋介石,这种部队我不要,请予调走!于是,就出现了前述的那段情节。
李宗仁自己就是杂牌军出身,知道杂牌军的苦处。加上他为人豁达,善于用人之长,所以并不因川军的名声不好就对之歧视。更重要的是,眼下大敌当前,他已是焦头烂额,不要说是川军,更烂的部队他也敢要。李宗仁一向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兵,只有无为之将,一支部队还不信就不能打仗了!
邓锡侯那边也很苦恼。在山西中北部被日军攻占后,邓锡侯率部撤到了河南归德(今河南商丘)地区集结,等候上面命令。此人在川军将领中素有“水晶猴”之称,意为形容其狡诈多智,向来保存实力不吃亏。不过就这次出川参加抗战而言,邓锡侯确实是下了决心,要一雪川军多年打内战的耻辱。然而形势比人强,在见识了日军的强大战斗力后,邓锡侯也是输得无话可说。尽管阎老西的抠门令人愤怒,但他更痛苦之处在于:面对现代化战争,川军实在是太落后了,真有无能为力之感。现在第二战区不要他们,真要是让军事委员会一纸命令给打道回府,还有什么脸去见川中父老呀!就在进退两难之时,第五战区李长官接纳了他们,这真令邓锡侯很是意外。他立即将部队集结起来,除了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卫立煌指挥留在山西作战外,命令其余的2个军速向徐州地区进发。随后,邓锡侯与孙震先一步赶到了徐州。见到了李宗仁后,李长官二话没说就打报告批了500条崭新的中正式步枪给川军,并打开军火库说:子弹和手榴弹管够,拿吧。另外,这里还有几门迫击炮!要知道,川军的弹药供给向来紧张,以前打仗时往往是放了几枪后就只好人肉冲锋了,手中的步枪当烧火棍使吧。现在见到可劲造的弹药,那种喜悦心情是甭提了。邓锡侯非常感动,当时就表示:“一、二战区都不要我们,天下之大,川军却无容身之处。李长官肯要我们到五战区来,真是恩高德厚!长官有什么命令,我们都会绝对服从。”
李宗仁也不多客套,指着地图就对邓锡侯和孙震说:“现在日军矶谷师团前锋已到了邹县,津浦路正面门户洞开,非常危险。你们速向邹县以南至滕县地区布防,先挡住矶谷师团,为主力完成歼敌部署争取时间。如能收复邹县,加强防御纵深,则更好。” 邓锡侯、孙震当即领命回去集结部队,然后即速向滕县进军。趁着矶谷师团奉方面军命令停止进攻的间隙,第22集团军急行军赶到了滕县地区,迅速建立防线。经过忻口会战后,第22集团军的2个军损失很大,只剩下2万多人。邓锡侯和孙震商议后,决定由第45军为一线在滕县以北及其侧翼布防,第41军为二线在滕县周围及以南地区布防,集团军总司令部设在距滕县以南20多公里的临城(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在此期间,李宗仁已下令炸断了津浦路北段的铁路和滕县以北的北沙河铁路桥,并在滕县至临城之间的几座铁路桥上也安放了炸药,准备于危急时刻断桥破路,尽量迟滞日军的进攻速度。后因刘湘病逝,邓锡侯被调回四川出任绥靖主任主持川康事务,由孙震代理第22集团军总司令职务,继续指挥部队作战。至此,津浦路正面防线的缺口总算是填上了。
第二支被李宗仁抓到手的部队,是西北军老将庞炳勋的第3军团。庞炳勋是老西北军中的旧将,因作战勇敢曾多次负伤,还瘸了一条腿,由此落了一个外号叫“庞瘸子”。中原大战时,庞炳勋率部叛冯投蒋,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40军军长,长期驻扎河南。抗战爆发后,庞炳勋带部队北上河北担任津浦路北段防御,在与日军作战中损失较大。后奉蒋介石命令移驻江苏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休整,同时担任海岸防务。为了表彰庞炳勋部作战出力,蒋介石批准第40军扩编为第3军团,可就地扩充整编。不过庞炳勋的职务看着是不小,但其长期属于独门独户的杂牌部队,在夹缝中求生存,久为中央军所歧视,地位并不高。
李宗仁见到庞炳勋时吓了一跳,因为庞炳勋的年纪可真不小,当时已59岁,比李宗仁整整大了12岁。年轻长官见到岁数大的下级,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另外,李宗仁耳闻庞炳勋这个人的品质不太好,是个老油条。不过时下战情紧急,李宗仁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直接就问庞炳勋有什么困难。庞炳勋张嘴提了俩:一个是虽然第40军已扩编为军团,但实际上只下辖一个第40军军部和一个第39师,编制上是2旅4团。由于扩编补充新兵,又组建了一个补充团,总兵力也就1.3万余人。然而上边口惠而实不至,就是不给番号,补充团也就领不到粮饷。庞炳勋素来爱兵如子,这可把他急坏了。他提出希望李长官能向上边给补充团要一个编制;另一个要求是第3军团武器陈旧,弹药很少,希望能予以补充。李宗仁当即点头,立即拨了一批步机枪和弹药给庞军团。然后又打电话给蒋介石,很快就给庞炳勋又要了一个团的番号。庞炳勋混了大半辈子,还从来没见过这么知冷知热的长官,一时间有些感激涕零。李长官,有什么差遣你就说吧,我庞炳勋为抗日绝不再保存实力,一定和鬼子拼到底!李宗仁要的就是他这句话:现在临沂方向兵力空虚,你赶快把部队移驻过去,并可统一指挥鲁南各县地方武装,警戒青岛、蒙阴方向的日军动向。庞炳勋当即接令,率部赶往临沂布防。
接下来李宗仁又令李品仙率所部第11集团军(辖桂系第31军),并指挥廖磊的第21集团军(辖桂系第7军、第48军)和于学忠的第51军,在淮河南北地区布防,阻止沿津浦路南段北上的日军;韩德勤指挥第24集团军(辖东北军系统的缪澄流第57军),在高邮、宝应一带拒止由扬州北进之日军,掩护运河的交通。
李宗仁深知,面对日军中的板垣、矶谷师团这两个空前大敌,手下没有几张王牌是对付不过去的。在第五战区的部队序列中,蒋介石从第一战区调过来的中央军汤恩伯第20军团战斗力堪称最强,可作为战区总预备队使用,要到关键时刻才拿出来。同时,还必须有一支能打的战略机动部队,哪里危急哪里去,及时填补防线空隙。但从哪里找这支部队呢?实际上李宗仁早就看好了目标,而且一直在运作中,很快就要到位了。这就是张自忠的第59军。
张自忠也是老西北军旧将,军政经验丰富,能打仗,所部战斗力极强。不过,由于“七七事变”时他代表宋哲元的第29军和冀察政务委员会留在北平与日本人周旋,最后平津仍然沦陷,张自忠也落了个“汉奸”的骂名,一时举国上下人人喊杀。后来张自忠乔装改扮逃回了南京,当面向蒋介石请罪。然而蒋介石并没有怎么怪罪他,要张先安心保养身体,暂时避免与外人来往。实际上,由于张自忠的铁杆兄弟、第29军另一位巨头萧振瀛的内外斡旋,已先后疏通了关键的宋哲元、冯玉祥、李宗仁等大佬,都开始替张自忠向中央说情。蒋介石在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对张自忠已怒气渐消。加上张自忠亲来悔过,态度诚恳,蒋介石考虑到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便有心免了他的罪过。几天后,蒋介石又召见了张自忠,勉励了他一顿,只给了张自忠一个“撤职查办”的处分,令其回去等候中央通知。由于张自忠的事情在国内舆论汹汹,直接起用显然不合适,蒋介石便任命他为军政部中将部附,还要冷藏一阵再说。
此时张自忠原来统率的第29军所属第38师已扩编为第59军,撤到河南归属第一战区序列。但第59军官兵骨干系张自忠一手训练出来的,暂代军长行使权力的副军长李文田不能服众,全军上下情绪动荡,一片混乱,都盼着老长官张自忠能回来。蒋介石曾先后考虑了几个军长人选,却都不能满意。如果就这么放张自忠回第59军,又有被下边要挟之嫌,这令蒋介石很是踌躇。在此期间,李宗仁一直思谋第五战区还缺一支战略机动部队,遂想到了第59军。不过李宗仁对张自忠还不摸底,于是找机会两人见了一面。这一见令李宗仁放心了。张自忠秉持军人礼节,站坐有板有眼,谈吐谦虚谨慎,对长官毕恭毕敬,首先就让李宗仁好感大生。深谈之下,张自忠一心要戴罪立功,抗战意志坚定,令李宗仁也是频频点头。最后他要张自忠先回去,表示自己会向委员长进言要张自忠回第59军。接着李宗仁就去找了何应钦探口风,了解到蒋介石也有心放张自忠回第59军,但还缺个台阶下。这下李宗仁有了底,于是直接蒋介石进言请求起用张自忠。一来二去,水到渠成,张自忠终于回到了第59军接任军长之职,所部划归第五战区指挥。第59军下辖2个师10个团共2.2万余人,轻武器多为捷克式,并有一批重机枪和少量山野炮,装备在当时的国内军队中属于中上之列。更重要的是,第59军的各级军官是张自忠亲自训练出来的,兵员也经过严格挑选,军事训练水平和军纪在全国军队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因为张自忠平素对部队的严格要求,他便有了一个外号叫“张扒皮”。不过这不是骂他,而是来自于爱戴。
张自忠率部到第五战区报到后,第一仗就是紧急守淮河。前边已经说过了,日军大本营原定在1938年内不再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日军在华将领的强硬派却无视大本营军令,一再发动攻势。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他早早就联络了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要求两个方面军实施南北对进打通津浦路。畑俊六倒是比较谨慎,对于这个战略不太积极。寺内寿一则提醒畑俊六,华中方面军现在是西南北三面受敌,东面还是大海,战略态势很不好。如果被中国军队缓过手来,向其发起三面围攻,能不能保住上海、南京等打下来的地盘就难说了。只有打通与华北方面军的联系,华中方面军才能解除后顾之忧。畑俊六仔细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不过他手下的部队多陷在苏南、浙北、皖东一带巩固占领区,能抽出来的只有部署在安徽滁县的第13师团。从滁县到徐州,直线距离就有260公里,若沿津浦路进攻距离就增加到了300多公里,仅靠一个师团2万余人的进攻兵力显然不足。但确实又抽不出别的部队,畑俊六只好加强了相当数量的特种兵部队给第13师团。1937年12月底,第13师团就在师团长荻洲立兵率领下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推进,配合渡过黄河南下的华北方面军作战。
李宗仁则已制定了渐次抵抗战术,首先在津浦路南北两端阻止日军深入,消耗敌人;然后以北路日军为主要歼击对象,在兖州附近集中兵力歼敌一部。对于南路日军北犯,李宗仁当时能抽出来抵挡的兵力也只有刚刚开到徐州的桂系刘士毅第31军。这个军是组建不久的新军,战斗力远远比不上桂系的“钢7军”和第48军。好在桂军的作战风格素来是机动迅速,狡悍顽强,又狠又刁,连红军都非常忌惮。在刘士毅的训练和指挥下,第31军很快步入正轨,以防守战与夜袭战相结合的打法与日军周旋,机动灵活,出手迅速,打得日军日夜不得安宁。第31军还将沿途河流上的桥梁全部破坏,村庄都搞了坚壁清野,以节节迟滞日军。结果打了将近一个月,第13师团才推进到滁县北面50多公里的明光、定远一线,每天前进不足2公里。由于日军配备了数量较多的火炮、战车,火力上占了极大优势,第31军也打得相当艰苦,伤亡很大。就在此时,李宗仁已紧急调来了于学忠的第51军,接替第31军防守淮河。
按照李宗仁预定的战术方针,第31军转入侧翼隐蔽待机,准备侧击日军。2月1日,第13师团攻占了淮河南岸的临淮关。2月2日,日军继续向蚌埠进攻,并出动飞机猛烈轰炸淮河北岸的中国军队阵地,掩护一部开始渡河。于学忠指挥第51军全力阻止日军渡河,并炸毁了淮河上的铁路大桥。双方当即在淮河两岸展开了拼死激战。第51军是东北军出身,蒙受了国破家亡之耻,雪恨之心强烈。于学忠也早已下了死命令:现在是证明我们东北军的时候,如果谁要胆敢后退,当场军法处置!面对日军的汹汹攻势,于学忠采取了半渡而击的战术,待日军渡河到北岸一部后,再集中兵力发起,将敌人包围歼灭或赶回南岸去。就这样,连续数次粉碎了日军的渡河攻势。荻洲立兵见攻势受挫,遂改变战术,转而攻击淮河北岸津浦铁路旁的重镇小蚌埠。此处向淮河南岸方向突出,易遭日军三面围攻,地形易攻难守。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渡河猛攻,双方激烈扭杀在一起,历经反复争夺,小蚌埠多次易手。由于日军火力占有绝对优势,第51军伤亡重大,不少部队的指挥官全部伤亡,阵地遭到日军突破。血战到2月12日,小蚌埠终于被日军攻占,第51军损失达7000多人,已元气大伤。
关键时刻,张自忠奉李宗仁之命,率领第59军赶到了淮河北岸。此时第51军因伤亡太大已被迫开始后撤,日军正源源不断地渡河到北岸,形势非常危急。不过第13师团也打得筋疲力尽,暂时停止了攻势,转而巩固滩头阵地。2月13日,张自忠部接替了于学忠部在淮河北岸正面的防线。张自忠早就怀了必死之心,他对部下们说:“中国所以闹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军人的罪恶。我们军人今天要想洗刷他的罪恶,完成对于国家的义务,也只有一条路,去死,早点死,早点光荣地死!” 面对骄横狂妄的日军,张自忠上来就打出了一记重拳。他不等日军从容巩固阵地,立即组织部队向淮河北岸之敌发起反击。日军根本没料到中国军队会突然发动如此猛烈的反击,一时阵脚大乱。第59军迅速夺下曹老集,接着又猛攻小蚌埠。日军缓了一口气后,在优势火力支援下与第59军展开了反复争夺,小蚌埠内外杀声震天,尸堆如山。就在这个时候,奉李宗仁命令,在淮河南岸隐蔽待机的第31军,协同刚刚赶到战地的桂系第7军,突然向尚在淮河南岸的日军第13师团后续部队发起夹攻。由于兵力不足,淮河南岸的日军抵挡不住,只好纷纷后撤。荻洲立兵慌了,如此一来北岸的日军已显孤立,有被中国军队切断后路包围吃掉的危险。无奈之下,他只好命令过河日军边打边撤,立即向南岸转进。第59军趁机发起猛攻,力夺小蚌埠,又将北岸日军全部赶过了淮河,形势终于转危为安。
在淮河一战中,第51军伤亡7000多人,第59军、第31军等部也伤亡在5000人以上,付出了重大代价。而日军第13师团伤亡亦有7000多人,战斗力大减,一时无力北进。李宗仁即调整部署,命令第31军、第51军仍以渐次抵抗战术防守淮河一线;第7军南下阻击沿津浦路北上的后续日军,并相机威胁南京;第59军立即北上徐州,准备增援滕县,协同川军向邹县反攻。应白崇禧的要求,中共方面也派遣新四军张云逸支队扰乱南线日军后方,牵制其攻势。此后,南线日军与中国军队沿淮河对峙,间有小规模战斗,但未发起大规模进攻,直到台儿庄会战结束。南线战事得以稳定,使李宗仁能够腾出手来专注于北线。实际上,就在南线日军停止进攻后,北线日军突然再次发力,台儿庄大战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原来战争打到1938年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抵抗越来越强烈,根本没有停战屈服的意思,日本政府和日军大本营完全看不到在短时间结束战争的任何希望,信心也随之发生了动摇。日本曾经打胜过日清(中日甲午战争)、日俄两场战争,但都是在短期内实现了速胜,而且当时的国力都已打到了支持不下去的程度,实际上皆为险胜。如今日本的国力比之当年大大增强,因而误判认为使中国屈服易如反掌,这才轻率扩大了侵华战争。不料半年打下来,虽然占领了中国东部广大地区,但军队也伤亡达20多万人,已相当于日俄战争的总伤亡,同时花费了大量军费,造成国家财政紧张,而战争胜利却还遥遥无期。日军大本营判断,随着占领区的扩大,日军目前在华兵力使用达到极限,国内已没有后备部队了。与此同时,对已占领的地区却无法完全控制,任凭各种抗日武装横行,造成后方治安极为吃紧,却拿不出更多的兵力去进剿。相反蒋介石的军队却背靠幅员阔的大后方,不断休整和新建部队与日军作战,战争已有持久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要继续发动进攻实在是势穷力蹇,强撑下去只会造成更大的困难局面。一旦再爆发与美苏列强的战争,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因此,日军大本营提出至少在1938年全年不应该再发动大规模进攻,而是要尽力控制现有占领区,扫平区域内国军正规军和游击队的抵抗,并大量扶持伪政权和伪军。同时,抓紧时间在国内新编和训练大量后备部队,以应付可能会到来的对华持久战。对此,日本政府的近卫内阁和裕仁天皇也都表示支持。于是,日军大本营连续向在华陆军下达命令,不得再继续进攻。这样一来,虽然华北方面军已取得了攻占半个山东的既成战果,却也不得不在济宁、邹县一带停了下来。
蒋介石和李宗仁当然不清楚日军大本营是什么意图,他们现在已经打得悲愤满怀,只求英勇战斗下去,绝不屈服,直打到最后一兵一卒。对于李宗仁来说,此时韩复榘的第3集团军已改归于学忠指挥,其中于学忠的第51军南调皖北拦截津浦路南线日军;孙桐萱第12军、曹福林第55军和谷良民第56军已溃退至运河以西地区,一时难以集结起来。津浦路正面则再无一支国军正规部队在防守,日军先头距离徐州不到120公里,形势已是危如累卵。偏偏第五战区先天不足,后天亏损,李宗仁身边是缺兵少将,已经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而蒋介石的嫡系主力历经淞沪、南京、保定、太原等会战后是损失惨重,残剩之师多调到了后方休整,用在一线的部队已捉襟见肘。从各处挤出来能够支援第五战区的中央军汤恩伯军团、滇军第60军和桂军第7军、第48军等部正在向徐州方向调动,但整补集结都需要时间,一时远水难解近火。万般无奈之下,李宗仁只好伸手横划拉,抓到谁就是谁了。
第一支被他抓到手的部队,是川军,这事还是自己撞上门来的。当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向蒋介石告状说川军作战不力,扰民有余,要求将其调走。而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一听是阎老西都不要的部队,赶快也摇头免谈。气得蒋介石大骂,这些没用的烂部队,让他们哪来的回哪去,继续回四川称王称霸好了!旁边的副参谋总长白崇禧这时提出建议,再问问五战区的李长官要不要吧,他要是也不要,就真没人要了。万不成想李宗仁一听后大喜:“当年诸葛亮扎草人作疑兵,川军总比草人强吧。”赶快给我!
白崇禧说的这支川军是邓锡侯指挥的第22集团军。话说在中国现代史上,川军可以说是最能窝里斗的部队。其派系众多,在四川的地盘上你打过来我打过去,20年中竟然混战了470多次,真是名闻全国!抗战爆发后,川军大小将领刘湘、杨森、邓锡侯、孙震、李家钰等人向中央政府请缨,决心结束打内战的日子,为国家民族而出川抵御外侮。蒋介石很高兴,当即批准了他们的要求,并调派各路川军分赴淞沪和华北作战。其中第22集团军被调到了第二战区山西战场,紧急支援忻口会战。这个集团军下辖第41军、第45军和第47军,邓锡侯任总司令,孙震任副总司令,李家钰任第47军军长。这是近300年来,川军第一次过黄河打仗。然而川军的战斗力却颇差,令人思之头痛。首先是兵源素质不行。官兵皆好抽大烟,被称为“双枪兵”,多身体瘦弱,个子矮小,体力较弱,烟瘾一上来就打不动了;其次是武器装备不行。由于四川封闭,武器来源有限,川军中多为质量很差的川造土枪,只有少部分是汉阳造和外购枪械。加上使用年头太长,机枪数量少且常出故障,步枪的膛线都磨平了,既打不远又打不准。弹药也严重不足,多数部队只有一个基数的弹药,一到激烈点的战斗很快就打光了;三是战斗经验不上档次。只有打低水平内战的经验,对现代化的飞机、战车、重炮根本就没见识过,既不会打又不会防,两眼一抹黑,徒然送死;四是后勤保障极差。没建立基本的部队保障体系,到哪吃哪,前送后运全靠就地补给,临时调度,难以持久。当北方已进入秋冬之际,川军却还是单衣草鞋,不少人竟穿着制式军装短裤,这怎么打仗?上边这些因素加到一起,川军的表现就好不到哪去了。
出川时第22集团军根本没带上足够的武器弹药与粮草物资,就等着到山西后再补充。结果到了地方后,算你狠的阎老西只拿出了20支冲锋枪,再想要别的物资,对不起,没有!就这样,装备低劣、缺食少衣的第22集团军被紧急投入娘子关战场。和日军一交上手,川军这才知道了什么叫现代化战争。在日军的飞机、坦克、重炮狂轰滥炸下,川军根本无还手之力,伤亡惨重,很多人昏头昏脑就丢了性命。仅一周时间,集团军副总司令孙震兼任军长的第41军就打光了一半,不得不狼狈撤了下来。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在前线督战时还遭到了日军包围,身负重伤,几乎葬身战场。等川军撤下来后,是一无粮食,二无医药,三无棉衣,又饿又冷,苦不堪言。向阎锡山要给养,那是门都没有。无可奈何之下,川军只得沿途抢掠,骚扰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抢来抢去,一家伙把第二战区的军用仓库给端了。这下惹怒了阎老西,立即打电报给蒋介石,这种部队我不要,请予调走!于是,就出现了前述的那段情节。
李宗仁自己就是杂牌军出身,知道杂牌军的苦处。加上他为人豁达,善于用人之长,所以并不因川军的名声不好就对之歧视。更重要的是,眼下大敌当前,他已是焦头烂额,不要说是川军,更烂的部队他也敢要。李宗仁一向认为,世界上没有无用之兵,只有无为之将,一支部队还不信就不能打仗了!
邓锡侯那边也很苦恼。在山西中北部被日军攻占后,邓锡侯率部撤到了河南归德(今河南商丘)地区集结,等候上面命令。此人在川军将领中素有“水晶猴”之称,意为形容其狡诈多智,向来保存实力不吃亏。不过就这次出川参加抗战而言,邓锡侯确实是下了决心,要一雪川军多年打内战的耻辱。然而形势比人强,在见识了日军的强大战斗力后,邓锡侯也是输得无话可说。尽管阎老西的抠门令人愤怒,但他更痛苦之处在于:面对现代化战争,川军实在是太落后了,真有无能为力之感。现在第二战区不要他们,真要是让军事委员会一纸命令给打道回府,还有什么脸去见川中父老呀!就在进退两难之时,第五战区李长官接纳了他们,这真令邓锡侯很是意外。他立即将部队集结起来,除了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卫立煌指挥留在山西作战外,命令其余的2个军速向徐州地区进发。随后,邓锡侯与孙震先一步赶到了徐州。见到了李宗仁后,李长官二话没说就打报告批了500条崭新的中正式步枪给川军,并打开军火库说:子弹和手榴弹管够,拿吧。另外,这里还有几门迫击炮!要知道,川军的弹药供给向来紧张,以前打仗时往往是放了几枪后就只好人肉冲锋了,手中的步枪当烧火棍使吧。现在见到可劲造的弹药,那种喜悦心情是甭提了。邓锡侯非常感动,当时就表示:“一、二战区都不要我们,天下之大,川军却无容身之处。李长官肯要我们到五战区来,真是恩高德厚!长官有什么命令,我们都会绝对服从。”
李宗仁也不多客套,指着地图就对邓锡侯和孙震说:“现在日军矶谷师团前锋已到了邹县,津浦路正面门户洞开,非常危险。你们速向邹县以南至滕县地区布防,先挡住矶谷师团,为主力完成歼敌部署争取时间。如能收复邹县,加强防御纵深,则更好。” 邓锡侯、孙震当即领命回去集结部队,然后即速向滕县进军。趁着矶谷师团奉方面军命令停止进攻的间隙,第22集团军急行军赶到了滕县地区,迅速建立防线。经过忻口会战后,第22集团军的2个军损失很大,只剩下2万多人。邓锡侯和孙震商议后,决定由第45军为一线在滕县以北及其侧翼布防,第41军为二线在滕县周围及以南地区布防,集团军总司令部设在距滕县以南20多公里的临城(今山东枣庄市薛城区)。在此期间,李宗仁已下令炸断了津浦路北段的铁路和滕县以北的北沙河铁路桥,并在滕县至临城之间的几座铁路桥上也安放了炸药,准备于危急时刻断桥破路,尽量迟滞日军的进攻速度。后因刘湘病逝,邓锡侯被调回四川出任绥靖主任主持川康事务,由孙震代理第22集团军总司令职务,继续指挥部队作战。至此,津浦路正面防线的缺口总算是填上了。
第二支被李宗仁抓到手的部队,是西北军老将庞炳勋的第3军团。庞炳勋是老西北军中的旧将,因作战勇敢曾多次负伤,还瘸了一条腿,由此落了一个外号叫“庞瘸子”。中原大战时,庞炳勋率部叛冯投蒋,后被蒋介石任命为第40军军长,长期驻扎河南。抗战爆发后,庞炳勋带部队北上河北担任津浦路北段防御,在与日军作战中损失较大。后奉蒋介石命令移驻江苏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休整,同时担任海岸防务。为了表彰庞炳勋部作战出力,蒋介石批准第40军扩编为第3军团,可就地扩充整编。不过庞炳勋的职务看着是不小,但其长期属于独门独户的杂牌部队,在夹缝中求生存,久为中央军所歧视,地位并不高。
李宗仁见到庞炳勋时吓了一跳,因为庞炳勋的年纪可真不小,当时已59岁,比李宗仁整整大了12岁。年轻长官见到岁数大的下级,还真有点不好意思。另外,李宗仁耳闻庞炳勋这个人的品质不太好,是个老油条。不过时下战情紧急,李宗仁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他直接就问庞炳勋有什么困难。庞炳勋张嘴提了俩:一个是虽然第40军已扩编为军团,但实际上只下辖一个第40军军部和一个第39师,编制上是2旅4团。由于扩编补充新兵,又组建了一个补充团,总兵力也就1.3万余人。然而上边口惠而实不至,就是不给番号,补充团也就领不到粮饷。庞炳勋素来爱兵如子,这可把他急坏了。他提出希望李长官能向上边给补充团要一个编制;另一个要求是第3军团武器陈旧,弹药很少,希望能予以补充。李宗仁当即点头,立即拨了一批步机枪和弹药给庞军团。然后又打电话给蒋介石,很快就给庞炳勋又要了一个团的番号。庞炳勋混了大半辈子,还从来没见过这么知冷知热的长官,一时间有些感激涕零。李长官,有什么差遣你就说吧,我庞炳勋为抗日绝不再保存实力,一定和鬼子拼到底!李宗仁要的就是他这句话:现在临沂方向兵力空虚,你赶快把部队移驻过去,并可统一指挥鲁南各县地方武装,警戒青岛、蒙阴方向的日军动向。庞炳勋当即接令,率部赶往临沂布防。
接下来李宗仁又令李品仙率所部第11集团军(辖桂系第31军),并指挥廖磊的第21集团军(辖桂系第7军、第48军)和于学忠的第51军,在淮河南北地区布防,阻止沿津浦路南段北上的日军;韩德勤指挥第24集团军(辖东北军系统的缪澄流第57军),在高邮、宝应一带拒止由扬州北进之日军,掩护运河的交通。
李宗仁深知,面对日军中的板垣、矶谷师团这两个空前大敌,手下没有几张王牌是对付不过去的。在第五战区的部队序列中,蒋介石从第一战区调过来的中央军汤恩伯第20军团战斗力堪称最强,可作为战区总预备队使用,要到关键时刻才拿出来。同时,还必须有一支能打的战略机动部队,哪里危急哪里去,及时填补防线空隙。但从哪里找这支部队呢?实际上李宗仁早就看好了目标,而且一直在运作中,很快就要到位了。这就是张自忠的第59军。
张自忠也是老西北军旧将,军政经验丰富,能打仗,所部战斗力极强。不过,由于“七七事变”时他代表宋哲元的第29军和冀察政务委员会留在北平与日本人周旋,最后平津仍然沦陷,张自忠也落了个“汉奸”的骂名,一时举国上下人人喊杀。后来张自忠乔装改扮逃回了南京,当面向蒋介石请罪。然而蒋介石并没有怎么怪罪他,要张先安心保养身体,暂时避免与外人来往。实际上,由于张自忠的铁杆兄弟、第29军另一位巨头萧振瀛的内外斡旋,已先后疏通了关键的宋哲元、冯玉祥、李宗仁等大佬,都开始替张自忠向中央说情。蒋介石在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对张自忠已怒气渐消。加上张自忠亲来悔过,态度诚恳,蒋介石考虑到国家正在用人之际,便有心免了他的罪过。几天后,蒋介石又召见了张自忠,勉励了他一顿,只给了张自忠一个“撤职查办”的处分,令其回去等候中央通知。由于张自忠的事情在国内舆论汹汹,直接起用显然不合适,蒋介石便任命他为军政部中将部附,还要冷藏一阵再说。
此时张自忠原来统率的第29军所属第38师已扩编为第59军,撤到河南归属第一战区序列。但第59军官兵骨干系张自忠一手训练出来的,暂代军长行使权力的副军长李文田不能服众,全军上下情绪动荡,一片混乱,都盼着老长官张自忠能回来。蒋介石曾先后考虑了几个军长人选,却都不能满意。如果就这么放张自忠回第59军,又有被下边要挟之嫌,这令蒋介石很是踌躇。在此期间,李宗仁一直思谋第五战区还缺一支战略机动部队,遂想到了第59军。不过李宗仁对张自忠还不摸底,于是找机会两人见了一面。这一见令李宗仁放心了。张自忠秉持军人礼节,站坐有板有眼,谈吐谦虚谨慎,对长官毕恭毕敬,首先就让李宗仁好感大生。深谈之下,张自忠一心要戴罪立功,抗战意志坚定,令李宗仁也是频频点头。最后他要张自忠先回去,表示自己会向委员长进言要张自忠回第59军。接着李宗仁就去找了何应钦探口风,了解到蒋介石也有心放张自忠回第59军,但还缺个台阶下。这下李宗仁有了底,于是直接蒋介石进言请求起用张自忠。一来二去,水到渠成,张自忠终于回到了第59军接任军长之职,所部划归第五战区指挥。第59军下辖2个师10个团共2.2万余人,轻武器多为捷克式,并有一批重机枪和少量山野炮,装备在当时的国内军队中属于中上之列。更重要的是,第59军的各级军官是张自忠亲自训练出来的,兵员也经过严格挑选,军事训练水平和军纪在全国军队中都是名列前茅的。因为张自忠平素对部队的严格要求,他便有了一个外号叫“张扒皮”。不过这不是骂他,而是来自于爱戴。
张自忠率部到第五战区报到后,第一仗就是紧急守淮河。前边已经说过了,日军大本营原定在1938年内不再发动大规模进攻。然而日军在华将领的强硬派却无视大本营军令,一再发动攻势。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他早早就联络了华中方面军司令官畑俊六,要求两个方面军实施南北对进打通津浦路。畑俊六倒是比较谨慎,对于这个战略不太积极。寺内寿一则提醒畑俊六,华中方面军现在是西南北三面受敌,东面还是大海,战略态势很不好。如果被中国军队缓过手来,向其发起三面围攻,能不能保住上海、南京等打下来的地盘就难说了。只有打通与华北方面军的联系,华中方面军才能解除后顾之忧。畑俊六仔细想了想,确实是这个道理。不过他手下的部队多陷在苏南、浙北、皖东一带巩固占领区,能抽出来的只有部署在安徽滁县的第13师团。从滁县到徐州,直线距离就有260公里,若沿津浦路进攻距离就增加到了300多公里,仅靠一个师团2万余人的进攻兵力显然不足。但确实又抽不出别的部队,畑俊六只好加强了相当数量的特种兵部队给第13师团。1937年12月底,第13师团就在师团长荻洲立兵率领下沿津浦路向徐州方向推进,配合渡过黄河南下的华北方面军作战。
李宗仁则已制定了渐次抵抗战术,首先在津浦路南北两端阻止日军深入,消耗敌人;然后以北路日军为主要歼击对象,在兖州附近集中兵力歼敌一部。对于南路日军北犯,李宗仁当时能抽出来抵挡的兵力也只有刚刚开到徐州的桂系刘士毅第31军。这个军是组建不久的新军,战斗力远远比不上桂系的“钢7军”和第48军。好在桂军的作战风格素来是机动迅速,狡悍顽强,又狠又刁,连红军都非常忌惮。在刘士毅的训练和指挥下,第31军很快步入正轨,以防守战与夜袭战相结合的打法与日军周旋,机动灵活,出手迅速,打得日军日夜不得安宁。第31军还将沿途河流上的桥梁全部破坏,村庄都搞了坚壁清野,以节节迟滞日军。结果打了将近一个月,第13师团才推进到滁县北面50多公里的明光、定远一线,每天前进不足2公里。由于日军配备了数量较多的火炮、战车,火力上占了极大优势,第31军也打得相当艰苦,伤亡很大。就在此时,李宗仁已紧急调来了于学忠的第51军,接替第31军防守淮河。
按照李宗仁预定的战术方针,第31军转入侧翼隐蔽待机,准备侧击日军。2月1日,第13师团攻占了淮河南岸的临淮关。2月2日,日军继续向蚌埠进攻,并出动飞机猛烈轰炸淮河北岸的中国军队阵地,掩护一部开始渡河。于学忠指挥第51军全力阻止日军渡河,并炸毁了淮河上的铁路大桥。双方当即在淮河两岸展开了拼死激战。第51军是东北军出身,蒙受了国破家亡之耻,雪恨之心强烈。于学忠也早已下了死命令:现在是证明我们东北军的时候,如果谁要胆敢后退,当场军法处置!面对日军的汹汹攻势,于学忠采取了半渡而击的战术,待日军渡河到北岸一部后,再集中兵力发起,将敌人包围歼灭或赶回南岸去。就这样,连续数次粉碎了日军的渡河攻势。荻洲立兵见攻势受挫,遂改变战术,转而攻击淮河北岸津浦铁路旁的重镇小蚌埠。此处向淮河南岸方向突出,易遭日军三面围攻,地形易攻难守。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渡河猛攻,双方激烈扭杀在一起,历经反复争夺,小蚌埠多次易手。由于日军火力占有绝对优势,第51军伤亡重大,不少部队的指挥官全部伤亡,阵地遭到日军突破。血战到2月12日,小蚌埠终于被日军攻占,第51军损失达7000多人,已元气大伤。
关键时刻,张自忠奉李宗仁之命,率领第59军赶到了淮河北岸。此时第51军因伤亡太大已被迫开始后撤,日军正源源不断地渡河到北岸,形势非常危急。不过第13师团也打得筋疲力尽,暂时停止了攻势,转而巩固滩头阵地。2月13日,张自忠部接替了于学忠部在淮河北岸正面的防线。张自忠早就怀了必死之心,他对部下们说:“中国所以闹到这个地步,可以说是军人的罪恶。我们军人今天要想洗刷他的罪恶,完成对于国家的义务,也只有一条路,去死,早点死,早点光荣地死!” 面对骄横狂妄的日军,张自忠上来就打出了一记重拳。他不等日军从容巩固阵地,立即组织部队向淮河北岸之敌发起反击。日军根本没料到中国军队会突然发动如此猛烈的反击,一时阵脚大乱。第59军迅速夺下曹老集,接着又猛攻小蚌埠。日军缓了一口气后,在优势火力支援下与第59军展开了反复争夺,小蚌埠内外杀声震天,尸堆如山。就在这个时候,奉李宗仁命令,在淮河南岸隐蔽待机的第31军,协同刚刚赶到战地的桂系第7军,突然向尚在淮河南岸的日军第13师团后续部队发起夹攻。由于兵力不足,淮河南岸的日军抵挡不住,只好纷纷后撤。荻洲立兵慌了,如此一来北岸的日军已显孤立,有被中国军队切断后路包围吃掉的危险。无奈之下,他只好命令过河日军边打边撤,立即向南岸转进。第59军趁机发起猛攻,力夺小蚌埠,又将北岸日军全部赶过了淮河,形势终于转危为安。
在淮河一战中,第51军伤亡7000多人,第59军、第31军等部也伤亡在5000人以上,付出了重大代价。而日军第13师团伤亡亦有7000多人,战斗力大减,一时无力北进。李宗仁即调整部署,命令第31军、第51军仍以渐次抵抗战术防守淮河一线;第7军南下阻击沿津浦路北上的后续日军,并相机威胁南京;第59军立即北上徐州,准备增援滕县,协同川军向邹县反攻。应白崇禧的要求,中共方面也派遣新四军张云逸支队扰乱南线日军后方,牵制其攻势。此后,南线日军与中国军队沿淮河对峙,间有小规模战斗,但未发起大规模进攻,直到台儿庄会战结束。南线战事得以稳定,使李宗仁能够腾出手来专注于北线。实际上,就在南线日军停止进攻后,北线日军突然再次发力,台儿庄大战才真正拉开了帷幕。
光头辣么厉害,指挥辣么有么,忠于打赢了这场会战,本菜不明白,为什么果军不继续向北推进,收复失地将鬼子赶出中国呢,为什么后来又把徐州让给了鬼子,本菜水平有限,请解毒!
秦始皇赢政 发表于 2015-5-12 14:56
光头辣么厉害,指挥辣么有么,忠于打赢了这场会战,本菜不明白,为什么果军不继续向北推进,收复失地将鬼子 ...
这里不是你灌水的地方,想讨论历史就来点干货。
在鬼子面前,川军还是识大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