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 徐州-台儿庄会战 by manstein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07:21:34
前言
     公元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夺取东北,此后,中日两国便进入长达十四年的对抗状态,前六年两国的中.小型冲突不绝,但双方都还相当自制,是故日军虽节节进逼,国府寸寸退守,可这些冲突都未引发全面战争在这些冲突中,日本基本上都能夺取符合其预期的利益,而国民政府虽然丧失了东北及热河,并让日军势力伸入平津,可双方势力隔长城线对抗的基本态势并未改变,不料,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边一声枪响改变了这一切

   战争准备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件事,日本军方当然是野心勃勃的想向外扩张,可是,他们并没有想打一场全面战争---至少,他们没准备那么快就开打,这可从三点获得证实,首先,就作战方面,日军地面作战在一九三八年中之前并没有一个整体战略构想与战场协调,华北与华东两方面战场可说各自为战,反证日军参谋本部并未进行过全面战争的前置规划;其次,在军需生产方面,日本也是到一九三八年才开始推动国家总动员法;最后则是在兵力整建方面,按照日军对华作战计要所引日军内部文件,到了一九三八年一月,日本陆军才鉴于中日战事拖延及日苏关系日益紧张两个因素,请求扩编部队,除原有的十七个常备师团和十六个特设(基干后备)师团外,日军高层希望在一九四零年之前再扩编二十二个师团---他们只想靠着不停的武力威胁.冲突来压迫国府,一步步的扩大其在华利益与势力范围,当然,他们最终目标是为了吞并---或是附佣化---中国,可他们还没想过一口吞下中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国府自然不会不懂日本人的盘算,因此自一九三五年起,国府也开始对那庞大落后的一百八十万陆军进行调整与充实,特别是着手开始整训六十个师,最后目标是希望这六十个师全数换装德式装备,并采用德国步兵师的编装,以作为与日军对抗的主力这个"六十个师计画"其实已经大到超过中国能力所能及,事实上到一九三七年中,虽号称已有三十个师完成整训,可是其中只有约八个师全面换装了德式装备---而且还未扩编,仍维持原本中国式师级编制---其它的仅是进行过较精良的训练,并将其装备用国械---或许有少量德械---予以补足而已

   战争初起

     两边的算盘都打得顶响,可芦沟桥边枪声一响,两军一阵乱打破坏了一切计画,先是日军判断这又是个引爆中型冲突,藉以夺取华北的好机会,于是大举增兵平津前线,希望一举摧毁宋哲元的七个师并击退少数前来增援的国府军,将之前成功获利的经验再复制一次;却不料这次钓到了条鳄鱼,国府寸土不让且调动四十个师大举北上增援---丢个东北老蒋都已被人骂到臭头,再不抵抗丢掉平津,恐怕连黄埔系都会开始怀疑他们的校长---日军虽然成功的逼退了宋哲元军,可是援军却已集结于保定及张家口两地,随时可能反攻平津,这导致日军必须分头攻击两地以扩大平津占领区的战略纵深,这一打可不得了,一路军就杀进了山西,另一路军则直冲黄河边上

     在华东方面,日本在上海租界区本有驻军,租界中又有码头,日军可以迅速增援,卧榻之旁便有一只老虎,老蒋在南京自然也不会睡的太好;可能仅仅是为了替华北战场减减压,也可能是为了向日本人示威---吸引日本改变战略方向?嗯,人家连战略计画都没有,何来方向给你改?---总之,国府选择在上海投入了精锐中的精锐,以出身党卫军的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三个德式装备师,主动进攻上海日租界,日军为免上海日租界被我军扫掉---真掉了,大日本帝国颜面何存?---于是立即海运重兵增援反击,淞沪绞肉会战爆发,我军先后投入七十个师固守上海,日军则先后投入五个师团又一个旅团与我军对抗,两军经过两个半月的对绞之后,日军再一举投入三个师团登陆金山卫,迂回了我军右侧翼,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分路向南京与浙西溃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军进占南京

     就日本人来看,这场冲突他们已经胜了,在半年内我军伤亡超过六十万人,丢掉了长江三角洲与河北.山西两省的大部分,国府该求和了

     老蒋不想谈和吗?这答案大概是否定的,只要有点理智的人都看得出来,我们六个月内伤亡了六十万人,日本却只使用了十五个师团又四个旅团,且这些部队虽然多数已颇为劳瘁,但却仍有作战之力---换言之,伤亡不会太重,如以编制的两成来算,伤亡还不到八万人---中国部队的装备跟训练实在不足以打,只是,谈和的条件呢?

     毫无疑问的,日本人一定要华北,可老蒋已经丢了那么多部队,这种本大利小的条件他绝不可能接受,想当然耳,谈是谈不拢的,大家就只有再打下去了

   不扩大方针

     日军参谋本部一贯的想法便是"不扩大方针",也就是勇猛一击粉碎当面我军主力后压迫我方谈和,只是在华北及华东战场上,由于日军投入的兵力始终不足,屡次会战均只能---或是说:只懂---对我军进行短浅的迂回,以致虽然使我军伤亡惨重,却总无法以数十师计的包围歼灭我军

     当日军夺取南京后---此时北方日军也已兵临黄河---日军参谋本部开始认为中国战场可能会进入持久战,因此重新界定了不扩大方针:巩固现有占领区,在六个新编师团完成战备前(一九三八年七月)绝不再进行任何大规模会战,并应力求准备在一九三九年展开大攻势,一举解决中国的战事

     在这个前提下,为了巩固占领区而进行扩大防卫纵深的战斗是被允许的,因此,华北日军以第五.第十师团渡河进攻山东,而华东日军以第十三师团渡江向北进击蚌埠,战争再次迈向失控

   初期战斗

     在南线,日军第十三师团一路攻击前进,于一九三八年二月六日攻抵蚌埠;北线方面,日军渡河攻占济南后,以第五师团为左路军直取青岛,第十师团为右路军向南攻占济宁,在二月六日时,这两个师团都已攻抵目标,第五师团还继续追击到莒县一带

     但此时日军第十师团主力所处的位置,西为大运河东为鲁南丘陵地带,可说相当不利,位于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当即命令位于大运河西侧的第三集团军---就是不战而逃给毙掉了的韩复渠的部队,共有五个师又一个旅,战力完整---渡河反击济宁-汶上线,并以位于邹县以南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四川系,共四个师,训练不足装备恶劣---向北发起牵制攻击

     二月十二日,第三集团军以两个师又一个旅渡河发起攻击,对手是日军第三十九联队的主力;二月十四日,第二十二集团军则以三个师向日军第三十三旅团发动攻势,后者很轻易的便被日军击退---日军战史上根本不觉得值得记录这一笔---而前者则较令日军头痛,于是第十师团调动了第八旅团主力---三十九联队所属的上级单位---进行反击,国军攻击济.汶二城五日未下,日军反击部队一至便迅速破围,随即追击我军渡过运河直至嘉祥为止,自十二日至二十六日不过两周,第三集团军即被重创---共计伤亡九千人,差不多等同损失了一个师

     可是第二十二集团军的牵制攻击与日军窃听所取得的情报却都提醒了日军一件事:徐州以北国军正在集结,其中尚有中央嫡系精锐在内,可能会再次向北发动攻势,负责山东战场的日本第二军乃认为,应该派点人先南下扫荡一下,以破坏我军攻势企图,于是第十师团在接获通知后便于三月十四日以第三十三旅团主力(五个步兵大队.五个炮兵大队.一个机枪大队与两个轻装甲车中队,即我方战史上所称濑谷支队)发起攻势

     面对这种兵力的攻击,第二十二集团军第一线的三个师马上被粉碎,三月十五日敌方即兵临滕县,两天内挺进了三十公里滕县守军为四十一军一二二师主力(三个团)与一二四师的一个旅残部,共约七千人,日军以第十联队主攻,而以第六十三联队主力(两个大队)对第二十二集团军进行追击,三月十七日黄昏,日军即进入三十公里外的临城;但是进攻滕县的日军第十联队却受到我军拼命抵抗,直到十八日黄昏才攻下,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将军阵亡

     另一方面,日军第五师团则奉命向临沂攻击前进,以支持第十师团的作战,第五师团于是投入了第二十一旅团攻向临沂,第二十一旅团先击败我海军陆战队与第三军团(即庞炳勋的第四十军,仅一个师!!对,不要怀疑!!)的抵抗,迫进临沂,随后我方第五十九军(张自忠)的两个师抵达战场向敌反击,将之暂时逼退

     三月十八日晨,日军第十师团以第六十三联队继续追击,该联队编成两路纵队,分路袭取韩庄及峄县,三月二十日,两地均入日军之手,又是个三十公里,只不过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他们在临城已经与我军第八十九师前卫交了一下手,而八十九师是第二十军团(汤恩伯)的先头师!

   第五战区意图

     位于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部由桂系掌门李宗仁上将坐镇指挥,该战区的辖区横跨苏北.皖北及山东,在这广大的空间内最初只布署了不到三十个师,且均为杂牌军,对照该战区的任务便可了然此种兵力配置之因,该战区的初始任务为:巩固徐州南北地区,分头阻塞敌军于鲁南山区及淮河以南,以确保徐州并防止敌军打通津浦路

     可在三月初,面对日军三个师团的压力,第五战区所有兵力均已投入第一线进行牵制或堵击,当日军第十师团以第三十三旅团发起攻势时,在他们与徐州之间就是只有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四个师,后方再无预备队可调,情况危及面对这种情况,军委会立即自后方抽调第二十军团与第二集团军增援前线,这两个单位在之前的战斗中虽均颇有损伤,但已经自前线抽出转作预备队,数月整补之后战力恢复不少;第二十军团于三月十七日开始抵达前线,堵击日军不成后便往东侧的鲁南山区转移

     第五战区获得了多达十一个师又一个旅的增援,而日军三个师团又处于各自分离之势,于是,李宗仁开始打冲在最前面的日军三十三旅团的主意了,他决定以第二集团军封锁大运河线,堵住日军南下,而以正往日军东侧集结中的第二十军团自东向西侧击日军,将第三十三旅团赶下微山湖洗澡去,计议已定马上发令,第二十军团奉命自三月二十四日发起攻击

     日军第三十三旅团可一点都没察觉我军正在其曝露的左(东)侧翼集结部队,也在此时,日本第二军接获第五师团急报,表示该师团在临沂受到顽强阻击,因此第二军下令第十师团派兵东进协同第五师团夹击临沂地区,第十师团当即命令才刚刚在临城一带重行集中完成的第三十三旅团,应该在确保现有占领区之余,兵分两路出击,一路向东进击临沂,一路则向南扫荡直抵台儿庄之线以掩护占领区,一场激战就这样引爆

   台儿庄战斗

     三月二十三日,日军第六十三联队以两个大队自峄县发起扫荡攻击,直奔台儿庄,就在庄北直直撞上第二集团军的三十军第三十一师,日军立即对三十一师前卫发动猛攻,将我军逼退,次日,日军再兴攻势,到当天黄昏时逼近到台儿庄前,我军第三十一师主力正固守台儿庄

     当第二十军团正往日军东侧集结时,第二集团军也开始运抵前线,就在二十四日这天,第二集团军主力抵达大运河线,该集团军以独立第四十四旅.第三十师的一个旅及配属该集团军的第二十军团一一零师守备大运河线,以三十一师全力守备台儿庄桥头堡,并以第二十七师渡过运河向台儿庄东测迂回接下来的两日,台儿庄正面的日军为了发起总攻而进行准备,因此相对稳定;在北方,第二十军团以两个军对峄县.枣庄的日军发起攻击,日军随即以第十联队逆袭将我军击退,此时,第五战区司令部发现台儿庄北的日军一直未发起进攻亦未回援第十联队,乃急令第二十军团向东南集结,准备将之击碎二十七日,日军第六十三联队向台儿庄发动总攻,第三十一师拼命抵抗,而第二十七师则自台儿庄东侧向日军侧击,第三十师也以一个旅渡过运河,向台儿庄西侧迂回,可日军攻势不受阻挠,持续进行,两军对攻至二十九日,日军已攻占部分村庄,却也无力再进

     日军见攻势受阻,乃决定投入第十联队以"肃清"台儿庄,同时,日军此时已确认我军第二十军团在其第十师团开放的左侧翼,第十师团第三十三旅团形势不利,于是,日本第二军急令第五师团停止对临沂的攻击,以第二十一旅团主力西进夹击我军

     三月三十日,日军两个师团都有了新动作,第十师团第三十三旅团主力南下直指台儿庄东侧,全力投入对台儿庄的攻势;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力---即阪本支队,由旅团长阪本顺少将指挥的两个炮兵大队又四个步兵大队组成,该旅团仍留置两个大队监视临沂一线---则自临沂北方出发,向西急进

     三十一日,台儿庄正面压力因日军第十联队的投入攻击而激增,第二集团军虽顶住日军攻势却伤亡惨重,当天黄昏,日军阪本支队主力抵达爱曲.兰陵镇一带,离台儿庄不足三十公里

     日军第二十一旅团的抵达,使刚集结好准备向第三十三旅团发动攻击的第二十军团(五个师)处于被夹击的不利状况下,军团当即决定以五十二军向西南转东北回旋以开放包围圈,让日军援军进入后再予以夹击,因此,四月一日,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杀到台儿庄外围,第二集团军第二十七师被日军夹击逼退,第五战区则以新赶抵战场的第七十五军投入台儿庄东侧,攻击日军第二十一旅团

     日军于四月二日.三日连续猛攻台儿庄附近地区,以九个大队与我军九个旅---第二十七.三十一师全部.第三十师一个旅.七十五军第六.一三九师全部---激烈攻防,双方伤亡均重,日军仍处优势

     四月三日,第二十军团调整占位完成,以第十三师攻占向城镇掩护后方,而以第五十二(第二.二十五师).第八十五(第四.八十九师)军向日军展开夹击四日,日军仍猛攻台儿庄,但在东侧的第二十一联队(阪本支队主力)已陷入第七十五军与第二十七师的夹击,无力投入对台儿庄的攻击,五日,第二十军团推进至台儿庄东北的底阁.谭庄一线,离台儿庄不足十五公里,并开始攻击日军外围的警戒部队,战况急转直下,这迫使日军不得不停止猛攻台儿庄,以将第十联队抽出迎击第二十军团

     六日,我军八个半师自北.东.西南等方向对日军进行向心攻击,日军缺乏足以维持战线的兵力,全线受到重压,两军相持至七日,日军在前方的两位旅团长决心动摇,于当晚下令总撤退,八日,日军退至枣庄-峄县一带再行集结,第二十军团虽追击至峄县,但猛攻数日无法突破日军防线,战斗乃暂告终止

   双方的徐州会战计画

     正当台儿庄方面激战之际,日军经由无线电监听发现我军正不断向徐州方面增调兵力,且由监听的内容判断我军已在徐州四周集中约"五十个师"的庞大兵力,并有发起大规模攻势的企图---这企图判定是正确的---而汤恩伯军团出现在前方更使日军相信他们的判断,日军大本营认定这是个给予中国军重击的好机会,于是修正之前的不扩大方针,决定以重兵南北对进夺取徐州歼灭我军,随即在六个新编师团编组完成后,发动武汉攻略战

     四月三日,日军大本营向华北方面军及华中派遣军下达进行徐州会战的指令,其意图大概如下:

1.      华北方面军以第一军主力(三个师团又三个旅团)担任河北及山西的占领

2.      第一军以一个师团(第十四)南渡黄河进占开封.郑州,斩断陇海路,以掩护主攻军的右侧翼

3.      第二军以一个师团担任后方(山东省)警备,而以三个半师团投入第一线进行主攻,置重心于右翼以斩断陇海线以免我军向西撤退

4.      华中派遣军以两个师团集中于蚌埠,兵分两路,右路沿津浦路北进取宿县,左路向西北经蒙城.永城向黄口迂回

5.      南北两路日军将于徐州西方的砀山.黄口等地完成会师,意图将我军向徐州压缩予以包围歼灭


     与之相对的第五战区则不停获得援军,到四月底时已有六十四个师又三个旅的重兵(在淮河以北者为五十七个师又三个旅);第五战区司令部将各部队按所处正面不同,区分为鲁南.鲁西.苏北.淮南.淮北.预备等六个兵团,意图为分区抵抗以免敌军会师,再以预备部队投入,将分散之敌各个击破;另一方面,位于河南的第一战区司令部(拥有三十五个师又三个旅)则以大部固守河防,并掌握约十二个师集结于商丘一带作为预备队,准备当日军一突破鲁西一带的河防后,立即投入与之决战;就这样,两军排兵布阵完毕,日军以约七个师团的兵力向我发起会战

   后期会战

     日军预计使用于徐州会战的各主攻师团中,在四月中仅第五.十.十三位于攻击发起位置,第九.十四.十六.一一四各师团尚待前运集中,这个过程约要到五月初才能完成,为了让徐州四周我军无休整之机,因此,日本第二军下令第五.第十师团全力防守现有阵地,另以新获配属的第五独立混成旅团及刚运抵山东的第一一四师团之半接替第五.第十师团的后方警备单位,当警备单位归建后,第五.第十师团将率先发起攻击以持续牵制.消耗我军

     四月十六日,第五师团主力(约八个大队)向临沂发动猛攻,十八日第十师团(配属阪本支队)也以全力(十六个大队)发起攻势,两路日军的目标为将正面向南方压迫,以便进入平原地带,并重建两师团联系;第五战区虽前后投入三十个师与敌接战,但仍无从破坏其达成意图,五月初,日军两师团重建联系,敌军且再临台儿庄

     日军对徐州的总攻是以华中派遣军领先发动的,五月五日,第九及第十三师团渡淮北进,第十三师团与第九师团于九日攻抵蒙城-板桥集线,当日,北线日军发动攻势,第十四师团渡黄河南下,第十六师团自济宁渡过大运河,两师团一齐杀进鲁西南,但第十六师团的主攻轴只向南方,第十四师团却指向西南,当第十四师团主力于二十二日推进至兰封时,第一战区司令部曾经集中预备队,以十二个师向其反击,但仍未将之摧毁,该师团于六月六日进占开封

     第十六师团渡过运河后轻易击破我第三集团军主力向南猛进,此时,南线日军于十二日再兴攻势,除第九师团第十九联队仍留置板桥集一线掩护其右翼外,两个师团将主力指向西北方的永城,同时,日军华中派遣军有鉴于北方第二军方面进展缓慢,决定抽调原担任南京地区警备的第三师团之半(一个旅团.工兵联队及炮兵三个大队)投入前线以加强攻势;另一方面,日本第二军则自五月六日起便以第一一四师团主力(师团直辖部队及第一二八旅团)替换下第十师团主力,准备将该师团使用于右翼

     五月十五日,日军全线发起猛攻,北线方面,日军第十六师团出金乡.鱼台直趋黄口,第十师团也于当晚渡过微山湖投入右翼,第五及第一一四师团主力(配属第十师团第四十联队)也对鲁南正面发动强攻;南线方面,日军于当晚兵至永城,而第三师团的单位也开始在大营集(板桥集以东)集结

     日军三路进逼,第五战区各部队分头抵抗,但是双方战力相差过远---除鲁南正面,敌我营级单位之数量比为十三比一外,其余正面均不及七比一,故我军仅仅在鲁南正面能与之抗衡不被突穿---我军伤亡惨重,至十五日当天,徐州已有被包围的可能,位于武汉的军委会见此决定回避决战,乃于当晚下令第五战区放弃徐州西撤

     十六日,日军夺取黄口.砀山,南北两路日军已取得联系,当天,第五战区下令各军往西南方向脱离包围圈;次日,日军第三师团部分(配属第十九联队)自大营集发起攻势,向东渡过浍河进占南平集,并继续东进直指宿县-符离集线;而在徐西的日军也突破我军最后的堵击,斩断陇海路;两军继续交战到十九日,日军攻占徐州.宿县,会战结束

   评论

     就日军而言,其最初的构想---修正过的"不扩大方针"---是正确的,以其可能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而言,巩固占领区绝对游刃有余,不论坐待我军反攻或是待准备充足后投入庞大兵力一举摧毁我军,都可掌握主动,但此种决心并未彻底贯彻,为扩张若干战略纵深,放纵前线部队任意追击,虽名为扫荡以先行弥平我军企图,唯使用部队规模及深入之深度均已非小小的追剿,然又并未大到足以进行会战或不畏我军反击,使之为我军重兵先后逼退于临沂.台儿庄两地;经此小挫,敌突觉我重兵群集于徐州,意此为难得战机浮现,乃变更原订计画,扩大战场,以七个师团之力,图抗我七十六师重兵,虽包围得手并夺得徐.宿,开通津浦路,复致我军以重大伤亡,然在此一东西绵延五百六十公里南北纵深三百六十公里之空间中,日军欲以不足二十万人遂行包围歼灭,兵力密度不足,虽成功包围却仍让我军突围成功,我参与会战诸军仅一军部(第二十二军)为敌所破,可见其会战想定及评估过于乐观;且经此一役,占领区更形扩大,兵力日形分散,又未大量歼灭我军,迫使敌不得不连续执行武汉.广州之侵攻,以破坏我军之整补能力,从而更进一步稀释其兵力密度,换言之,本会战为日军放弃战略主动权之始

     但就战场上之作战计画来看,日军的徐州会战计画为落实其包围歼灭之意图,而置攻击重心于徐西正面,此构想并不算差,所不足者乃兵力也;与其相对的,第五战区防守徐州,因徐州地处平原,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使之无从判断日军可能的主攻方向,我军之防守也因此陷入分区防守的陷阱,名为分区防守各个击破,但部队训练不足火力薄弱,机动力更差,根本无法以地区兵力挶限敌之进击,预备队也往往成了救火队而非决战之兵,于是实际上成了"分区防守,打光拉倒",一副标准的败局之相

     或言,日军如坚持不扩大方针,仅巩固原占领区不向内陆追击,岂不坐待我军整补反击?然以敌我交战之兵力比及伤亡来看,日军即使坐待我军完成整补,以当年中国之力,要独自收复占领区是几近不可能的;就这次会战来看,日军敢以七个师团挑战我七十六个师(一.五战区总和),看似狂妄,但其成功夺徐之背后亦反证了我军战力之低劣,再证诸台儿庄之役,我第二十军团便伤亡超过两万,如加计第二.二十二集团军之伤亡,当在四万人以上,可日军仅投入九个步兵大队,即使加上配属部队,总计不过一万五千人左右,以日军被逼退后仍有绪战之力观之,绝不到伤亡殆尽的地步,如参考日军官方记录---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发回的报告---第五.第十师团加起来,整场徐州会战约伤亡一万两千人,则台儿庄一战敌之伤亡顶多不过四千上下而已,且在台儿庄,我以九师之众,加强炮十团一部之强大火力---日军有提及我军炮火也令他们颇头疼---对敌包围攻击犹未破其九个大队,足证日军之狂妄其来有自,亦足反证敌关于此部分的官方记录---两个师团伤亡总计一万两千---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如我攻敌守,我军欲确保胜利,可能必须以两个师对抗敌一个大队,那么,当年若要收复失地,我们需要三百六十个师的有效兵力,当然,要抓人不是问题,但以当年我国装备生产能力之不足及财政困难,不论轻装备或重装备,要在两到三年内达到此一数字根本是天方夜谭,如是观之,日本原本的算盘还硬是要得;可日军以眼前的小利和过度乐观的兵力---战力可抗衡与足以封闭包围圈的兵力,两者是不同的观念---投入会战放弃了原始计画,随即追攻武汉.广州,的确使我军损耗惨重并丧失快速整补之力,但其本已不足的兵力再次稀释,终于失去了再发动大规模攻势之力,我军已残却未被持续施压,因此亦不至崩解,双方只有进入长期消耗战,以待其它力量的介入

   附图一:台儿庄附近

       *临城        *枣庄
                                           *向城
                        *峄县             *爱曲
                                         *兰陵
                                     *底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台儿庄
                                                                                                      \大运河

   附图二:徐州附近

               *济宁


                                *滕县
                                                        *临沂
                                    *临城

                                          *台儿庄


     *砀山      *黄口              *徐州

           *永城

                                   *宿县
                          *大营集
               *蒙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淮河
                                      *蚌埠前言
     公元一九三一年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夺取东北,此后,中日两国便进入长达十四年的对抗状态,前六年两国的中.小型冲突不绝,但双方都还相当自制,是故日军虽节节进逼,国府寸寸退守,可这些冲突都未引发全面战争在这些冲突中,日本基本上都能夺取符合其预期的利益,而国民政府虽然丧失了东北及热河,并让日军势力伸入平津,可双方势力隔长城线对抗的基本态势并未改变,不料,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边一声枪响改变了这一切

   战争准备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件事,日本军方当然是野心勃勃的想向外扩张,可是,他们并没有想打一场全面战争---至少,他们没准备那么快就开打,这可从三点获得证实,首先,就作战方面,日军地面作战在一九三八年中之前并没有一个整体战略构想与战场协调,华北与华东两方面战场可说各自为战,反证日军参谋本部并未进行过全面战争的前置规划;其次,在军需生产方面,日本也是到一九三八年才开始推动国家总动员法;最后则是在兵力整建方面,按照日军对华作战计要所引日军内部文件,到了一九三八年一月,日本陆军才鉴于中日战事拖延及日苏关系日益紧张两个因素,请求扩编部队,除原有的十七个常备师团和十六个特设(基干后备)师团外,日军高层希望在一九四零年之前再扩编二十二个师团---他们只想靠着不停的武力威胁.冲突来压迫国府,一步步的扩大其在华利益与势力范围,当然,他们最终目标是为了吞并---或是附佣化---中国,可他们还没想过一口吞下中国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国府自然不会不懂日本人的盘算,因此自一九三五年起,国府也开始对那庞大落后的一百八十万陆军进行调整与充实,特别是着手开始整训六十个师,最后目标是希望这六十个师全数换装德式装备,并采用德国步兵师的编装,以作为与日军对抗的主力这个"六十个师计画"其实已经大到超过中国能力所能及,事实上到一九三七年中,虽号称已有三十个师完成整训,可是其中只有约八个师全面换装了德式装备---而且还未扩编,仍维持原本中国式师级编制---其它的仅是进行过较精良的训练,并将其装备用国械---或许有少量德械---予以补足而已

   战争初起

     两边的算盘都打得顶响,可芦沟桥边枪声一响,两军一阵乱打破坏了一切计画,先是日军判断这又是个引爆中型冲突,藉以夺取华北的好机会,于是大举增兵平津前线,希望一举摧毁宋哲元的七个师并击退少数前来增援的国府军,将之前成功获利的经验再复制一次;却不料这次钓到了条鳄鱼,国府寸土不让且调动四十个师大举北上增援---丢个东北老蒋都已被人骂到臭头,再不抵抗丢掉平津,恐怕连黄埔系都会开始怀疑他们的校长---日军虽然成功的逼退了宋哲元军,可是援军却已集结于保定及张家口两地,随时可能反攻平津,这导致日军必须分头攻击两地以扩大平津占领区的战略纵深,这一打可不得了,一路军就杀进了山西,另一路军则直冲黄河边上

     在华东方面,日本在上海租界区本有驻军,租界中又有码头,日军可以迅速增援,卧榻之旁便有一只老虎,老蒋在南京自然也不会睡的太好;可能仅仅是为了替华北战场减减压,也可能是为了向日本人示威---吸引日本改变战略方向?嗯,人家连战略计画都没有,何来方向给你改?---总之,国府选择在上海投入了精锐中的精锐,以出身党卫军的八十七.八十八.三十六三个德式装备师,主动进攻上海日租界,日军为免上海日租界被我军扫掉---真掉了,大日本帝国颜面何存?---于是立即海运重兵增援反击,淞沪绞肉会战爆发,我军先后投入七十个师固守上海,日军则先后投入五个师团又一个旅团与我军对抗,两军经过两个半月的对绞之后,日军再一举投入三个师团登陆金山卫,迂回了我军右侧翼,在这种情况下,我军分路向南京与浙西溃退,一九三七年十二月,日军进占南京

     就日本人来看,这场冲突他们已经胜了,在半年内我军伤亡超过六十万人,丢掉了长江三角洲与河北.山西两省的大部分,国府该求和了

     老蒋不想谈和吗?这答案大概是否定的,只要有点理智的人都看得出来,我们六个月内伤亡了六十万人,日本却只使用了十五个师团又四个旅团,且这些部队虽然多数已颇为劳瘁,但却仍有作战之力---换言之,伤亡不会太重,如以编制的两成来算,伤亡还不到八万人---中国部队的装备跟训练实在不足以打,只是,谈和的条件呢?

     毫无疑问的,日本人一定要华北,可老蒋已经丢了那么多部队,这种本大利小的条件他绝不可能接受,想当然耳,谈是谈不拢的,大家就只有再打下去了

   不扩大方针

     日军参谋本部一贯的想法便是"不扩大方针",也就是勇猛一击粉碎当面我军主力后压迫我方谈和,只是在华北及华东战场上,由于日军投入的兵力始终不足,屡次会战均只能---或是说:只懂---对我军进行短浅的迂回,以致虽然使我军伤亡惨重,却总无法以数十师计的包围歼灭我军

     当日军夺取南京后---此时北方日军也已兵临黄河---日军参谋本部开始认为中国战场可能会进入持久战,因此重新界定了不扩大方针:巩固现有占领区,在六个新编师团完成战备前(一九三八年七月)绝不再进行任何大规模会战,并应力求准备在一九三九年展开大攻势,一举解决中国的战事

     在这个前提下,为了巩固占领区而进行扩大防卫纵深的战斗是被允许的,因此,华北日军以第五.第十师团渡河进攻山东,而华东日军以第十三师团渡江向北进击蚌埠,战争再次迈向失控

   初期战斗

     在南线,日军第十三师团一路攻击前进,于一九三八年二月六日攻抵蚌埠;北线方面,日军渡河攻占济南后,以第五师团为左路军直取青岛,第十师团为右路军向南攻占济宁,在二月六日时,这两个师团都已攻抵目标,第五师团还继续追击到莒县一带

     但此时日军第十师团主力所处的位置,西为大运河东为鲁南丘陵地带,可说相当不利,位于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部当即命令位于大运河西侧的第三集团军---就是不战而逃给毙掉了的韩复渠的部队,共有五个师又一个旅,战力完整---渡河反击济宁-汶上线,并以位于邹县以南的第二十二集团军---四川系,共四个师,训练不足装备恶劣---向北发起牵制攻击

     二月十二日,第三集团军以两个师又一个旅渡河发起攻击,对手是日军第三十九联队的主力;二月十四日,第二十二集团军则以三个师向日军第三十三旅团发动攻势,后者很轻易的便被日军击退---日军战史上根本不觉得值得记录这一笔---而前者则较令日军头痛,于是第十师团调动了第八旅团主力---三十九联队所属的上级单位---进行反击,国军攻击济.汶二城五日未下,日军反击部队一至便迅速破围,随即追击我军渡过运河直至嘉祥为止,自十二日至二十六日不过两周,第三集团军即被重创---共计伤亡九千人,差不多等同损失了一个师

     可是第二十二集团军的牵制攻击与日军窃听所取得的情报却都提醒了日军一件事:徐州以北国军正在集结,其中尚有中央嫡系精锐在内,可能会再次向北发动攻势,负责山东战场的日本第二军乃认为,应该派点人先南下扫荡一下,以破坏我军攻势企图,于是第十师团在接获通知后便于三月十四日以第三十三旅团主力(五个步兵大队.五个炮兵大队.一个机枪大队与两个轻装甲车中队,即我方战史上所称濑谷支队)发起攻势

     面对这种兵力的攻击,第二十二集团军第一线的三个师马上被粉碎,三月十五日敌方即兵临滕县,两天内挺进了三十公里滕县守军为四十一军一二二师主力(三个团)与一二四师的一个旅残部,共约七千人,日军以第十联队主攻,而以第六十三联队主力(两个大队)对第二十二集团军进行追击,三月十七日黄昏,日军即进入三十公里外的临城;但是进攻滕县的日军第十联队却受到我军拼命抵抗,直到十八日黄昏才攻下,一二二师师长王铭章将军阵亡

     另一方面,日军第五师团则奉命向临沂攻击前进,以支持第十师团的作战,第五师团于是投入了第二十一旅团攻向临沂,第二十一旅团先击败我海军陆战队与第三军团(即庞炳勋的第四十军,仅一个师!!对,不要怀疑!!)的抵抗,迫进临沂,随后我方第五十九军(张自忠)的两个师抵达战场向敌反击,将之暂时逼退

     三月十八日晨,日军第十师团以第六十三联队继续追击,该联队编成两路纵队,分路袭取韩庄及峄县,三月二十日,两地均入日军之手,又是个三十公里,只不过他们没有注意到的是,他们在临城已经与我军第八十九师前卫交了一下手,而八十九师是第二十军团(汤恩伯)的先头师!

   第五战区意图

     位于徐州的第五战区司令部由桂系掌门李宗仁上将坐镇指挥,该战区的辖区横跨苏北.皖北及山东,在这广大的空间内最初只布署了不到三十个师,且均为杂牌军,对照该战区的任务便可了然此种兵力配置之因,该战区的初始任务为:巩固徐州南北地区,分头阻塞敌军于鲁南山区及淮河以南,以确保徐州并防止敌军打通津浦路

     可在三月初,面对日军三个师团的压力,第五战区所有兵力均已投入第一线进行牵制或堵击,当日军第十师团以第三十三旅团发起攻势时,在他们与徐州之间就是只有第二十二集团军的四个师,后方再无预备队可调,情况危及面对这种情况,军委会立即自后方抽调第二十军团与第二集团军增援前线,这两个单位在之前的战斗中虽均颇有损伤,但已经自前线抽出转作预备队,数月整补之后战力恢复不少;第二十军团于三月十七日开始抵达前线,堵击日军不成后便往东侧的鲁南山区转移

     第五战区获得了多达十一个师又一个旅的增援,而日军三个师团又处于各自分离之势,于是,李宗仁开始打冲在最前面的日军三十三旅团的主意了,他决定以第二集团军封锁大运河线,堵住日军南下,而以正往日军东侧集结中的第二十军团自东向西侧击日军,将第三十三旅团赶下微山湖洗澡去,计议已定马上发令,第二十军团奉命自三月二十四日发起攻击

     日军第三十三旅团可一点都没察觉我军正在其曝露的左(东)侧翼集结部队,也在此时,日本第二军接获第五师团急报,表示该师团在临沂受到顽强阻击,因此第二军下令第十师团派兵东进协同第五师团夹击临沂地区,第十师团当即命令才刚刚在临城一带重行集中完成的第三十三旅团,应该在确保现有占领区之余,兵分两路出击,一路向东进击临沂,一路则向南扫荡直抵台儿庄之线以掩护占领区,一场激战就这样引爆

   台儿庄战斗

     三月二十三日,日军第六十三联队以两个大队自峄县发起扫荡攻击,直奔台儿庄,就在庄北直直撞上第二集团军的三十军第三十一师,日军立即对三十一师前卫发动猛攻,将我军逼退,次日,日军再兴攻势,到当天黄昏时逼近到台儿庄前,我军第三十一师主力正固守台儿庄

     当第二十军团正往日军东侧集结时,第二集团军也开始运抵前线,就在二十四日这天,第二集团军主力抵达大运河线,该集团军以独立第四十四旅.第三十师的一个旅及配属该集团军的第二十军团一一零师守备大运河线,以三十一师全力守备台儿庄桥头堡,并以第二十七师渡过运河向台儿庄东测迂回接下来的两日,台儿庄正面的日军为了发起总攻而进行准备,因此相对稳定;在北方,第二十军团以两个军对峄县.枣庄的日军发起攻击,日军随即以第十联队逆袭将我军击退,此时,第五战区司令部发现台儿庄北的日军一直未发起进攻亦未回援第十联队,乃急令第二十军团向东南集结,准备将之击碎二十七日,日军第六十三联队向台儿庄发动总攻,第三十一师拼命抵抗,而第二十七师则自台儿庄东侧向日军侧击,第三十师也以一个旅渡过运河,向台儿庄西侧迂回,可日军攻势不受阻挠,持续进行,两军对攻至二十九日,日军已攻占部分村庄,却也无力再进

     日军见攻势受阻,乃决定投入第十联队以"肃清"台儿庄,同时,日军此时已确认我军第二十军团在其第十师团开放的左侧翼,第十师团第三十三旅团形势不利,于是,日本第二军急令第五师团停止对临沂的攻击,以第二十一旅团主力西进夹击我军

     三月三十日,日军两个师团都有了新动作,第十师团第三十三旅团主力南下直指台儿庄东侧,全力投入对台儿庄的攻势;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主力---即阪本支队,由旅团长阪本顺少将指挥的两个炮兵大队又四个步兵大队组成,该旅团仍留置两个大队监视临沂一线---则自临沂北方出发,向西急进

     三十一日,台儿庄正面压力因日军第十联队的投入攻击而激增,第二集团军虽顶住日军攻势却伤亡惨重,当天黄昏,日军阪本支队主力抵达爱曲.兰陵镇一带,离台儿庄不足三十公里

     日军第二十一旅团的抵达,使刚集结好准备向第三十三旅团发动攻击的第二十军团(五个师)处于被夹击的不利状况下,军团当即决定以五十二军向西南转东北回旋以开放包围圈,让日军援军进入后再予以夹击,因此,四月一日,日军第二十一旅团杀到台儿庄外围,第二集团军第二十七师被日军夹击逼退,第五战区则以新赶抵战场的第七十五军投入台儿庄东侧,攻击日军第二十一旅团

     日军于四月二日.三日连续猛攻台儿庄附近地区,以九个大队与我军九个旅---第二十七.三十一师全部.第三十师一个旅.七十五军第六.一三九师全部---激烈攻防,双方伤亡均重,日军仍处优势

     四月三日,第二十军团调整占位完成,以第十三师攻占向城镇掩护后方,而以第五十二(第二.二十五师).第八十五(第四.八十九师)军向日军展开夹击四日,日军仍猛攻台儿庄,但在东侧的第二十一联队(阪本支队主力)已陷入第七十五军与第二十七师的夹击,无力投入对台儿庄的攻击,五日,第二十军团推进至台儿庄东北的底阁.谭庄一线,离台儿庄不足十五公里,并开始攻击日军外围的警戒部队,战况急转直下,这迫使日军不得不停止猛攻台儿庄,以将第十联队抽出迎击第二十军团

     六日,我军八个半师自北.东.西南等方向对日军进行向心攻击,日军缺乏足以维持战线的兵力,全线受到重压,两军相持至七日,日军在前方的两位旅团长决心动摇,于当晚下令总撤退,八日,日军退至枣庄-峄县一带再行集结,第二十军团虽追击至峄县,但猛攻数日无法突破日军防线,战斗乃暂告终止

   双方的徐州会战计画

     正当台儿庄方面激战之际,日军经由无线电监听发现我军正不断向徐州方面增调兵力,且由监听的内容判断我军已在徐州四周集中约"五十个师"的庞大兵力,并有发起大规模攻势的企图---这企图判定是正确的---而汤恩伯军团出现在前方更使日军相信他们的判断,日军大本营认定这是个给予中国军重击的好机会,于是修正之前的不扩大方针,决定以重兵南北对进夺取徐州歼灭我军,随即在六个新编师团编组完成后,发动武汉攻略战

     四月三日,日军大本营向华北方面军及华中派遣军下达进行徐州会战的指令,其意图大概如下:

1.      华北方面军以第一军主力(三个师团又三个旅团)担任河北及山西的占领

2.      第一军以一个师团(第十四)南渡黄河进占开封.郑州,斩断陇海路,以掩护主攻军的右侧翼

3.      第二军以一个师团担任后方(山东省)警备,而以三个半师团投入第一线进行主攻,置重心于右翼以斩断陇海线以免我军向西撤退

4.      华中派遣军以两个师团集中于蚌埠,兵分两路,右路沿津浦路北进取宿县,左路向西北经蒙城.永城向黄口迂回

5.      南北两路日军将于徐州西方的砀山.黄口等地完成会师,意图将我军向徐州压缩予以包围歼灭


     与之相对的第五战区则不停获得援军,到四月底时已有六十四个师又三个旅的重兵(在淮河以北者为五十七个师又三个旅);第五战区司令部将各部队按所处正面不同,区分为鲁南.鲁西.苏北.淮南.淮北.预备等六个兵团,意图为分区抵抗以免敌军会师,再以预备部队投入,将分散之敌各个击破;另一方面,位于河南的第一战区司令部(拥有三十五个师又三个旅)则以大部固守河防,并掌握约十二个师集结于商丘一带作为预备队,准备当日军一突破鲁西一带的河防后,立即投入与之决战;就这样,两军排兵布阵完毕,日军以约七个师团的兵力向我发起会战

   后期会战

     日军预计使用于徐州会战的各主攻师团中,在四月中仅第五.十.十三位于攻击发起位置,第九.十四.十六.一一四各师团尚待前运集中,这个过程约要到五月初才能完成,为了让徐州四周我军无休整之机,因此,日本第二军下令第五.第十师团全力防守现有阵地,另以新获配属的第五独立混成旅团及刚运抵山东的第一一四师团之半接替第五.第十师团的后方警备单位,当警备单位归建后,第五.第十师团将率先发起攻击以持续牵制.消耗我军

     四月十六日,第五师团主力(约八个大队)向临沂发动猛攻,十八日第十师团(配属阪本支队)也以全力(十六个大队)发起攻势,两路日军的目标为将正面向南方压迫,以便进入平原地带,并重建两师团联系;第五战区虽前后投入三十个师与敌接战,但仍无从破坏其达成意图,五月初,日军两师团重建联系,敌军且再临台儿庄

     日军对徐州的总攻是以华中派遣军领先发动的,五月五日,第九及第十三师团渡淮北进,第十三师团与第九师团于九日攻抵蒙城-板桥集线,当日,北线日军发动攻势,第十四师团渡黄河南下,第十六师团自济宁渡过大运河,两师团一齐杀进鲁西南,但第十六师团的主攻轴只向南方,第十四师团却指向西南,当第十四师团主力于二十二日推进至兰封时,第一战区司令部曾经集中预备队,以十二个师向其反击,但仍未将之摧毁,该师团于六月六日进占开封

     第十六师团渡过运河后轻易击破我第三集团军主力向南猛进,此时,南线日军于十二日再兴攻势,除第九师团第十九联队仍留置板桥集一线掩护其右翼外,两个师团将主力指向西北方的永城,同时,日军华中派遣军有鉴于北方第二军方面进展缓慢,决定抽调原担任南京地区警备的第三师团之半(一个旅团.工兵联队及炮兵三个大队)投入前线以加强攻势;另一方面,日本第二军则自五月六日起便以第一一四师团主力(师团直辖部队及第一二八旅团)替换下第十师团主力,准备将该师团使用于右翼

     五月十五日,日军全线发起猛攻,北线方面,日军第十六师团出金乡.鱼台直趋黄口,第十师团也于当晚渡过微山湖投入右翼,第五及第一一四师团主力(配属第十师团第四十联队)也对鲁南正面发动强攻;南线方面,日军于当晚兵至永城,而第三师团的单位也开始在大营集(板桥集以东)集结

     日军三路进逼,第五战区各部队分头抵抗,但是双方战力相差过远---除鲁南正面,敌我营级单位之数量比为十三比一外,其余正面均不及七比一,故我军仅仅在鲁南正面能与之抗衡不被突穿---我军伤亡惨重,至十五日当天,徐州已有被包围的可能,位于武汉的军委会见此决定回避决战,乃于当晚下令第五战区放弃徐州西撤

     十六日,日军夺取黄口.砀山,南北两路日军已取得联系,当天,第五战区下令各军往西南方向脱离包围圈;次日,日军第三师团部分(配属第十九联队)自大营集发起攻势,向东渡过浍河进占南平集,并继续东进直指宿县-符离集线;而在徐西的日军也突破我军最后的堵击,斩断陇海路;两军继续交战到十九日,日军攻占徐州.宿县,会战结束

   评论

     就日军而言,其最初的构想---修正过的"不扩大方针"---是正确的,以其可能投入中国战场的兵力而言,巩固占领区绝对游刃有余,不论坐待我军反攻或是待准备充足后投入庞大兵力一举摧毁我军,都可掌握主动,但此种决心并未彻底贯彻,为扩张若干战略纵深,放纵前线部队任意追击,虽名为扫荡以先行弥平我军企图,唯使用部队规模及深入之深度均已非小小的追剿,然又并未大到足以进行会战或不畏我军反击,使之为我军重兵先后逼退于临沂.台儿庄两地;经此小挫,敌突觉我重兵群集于徐州,意此为难得战机浮现,乃变更原订计画,扩大战场,以七个师团之力,图抗我七十六师重兵,虽包围得手并夺得徐.宿,开通津浦路,复致我军以重大伤亡,然在此一东西绵延五百六十公里南北纵深三百六十公里之空间中,日军欲以不足二十万人遂行包围歼灭,兵力密度不足,虽成功包围却仍让我军突围成功,我参与会战诸军仅一军部(第二十二军)为敌所破,可见其会战想定及评估过于乐观;且经此一役,占领区更形扩大,兵力日形分散,又未大量歼灭我军,迫使敌不得不连续执行武汉.广州之侵攻,以破坏我军之整补能力,从而更进一步稀释其兵力密度,换言之,本会战为日军放弃战略主动权之始

     但就战场上之作战计画来看,日军的徐州会战计画为落实其包围歼灭之意图,而置攻击重心于徐西正面,此构想并不算差,所不足者乃兵力也;与其相对的,第五战区防守徐州,因徐州地处平原,四战之地易攻难守,使之无从判断日军可能的主攻方向,我军之防守也因此陷入分区防守的陷阱,名为分区防守各个击破,但部队训练不足火力薄弱,机动力更差,根本无法以地区兵力挶限敌之进击,预备队也往往成了救火队而非决战之兵,于是实际上成了"分区防守,打光拉倒",一副标准的败局之相

     或言,日军如坚持不扩大方针,仅巩固原占领区不向内陆追击,岂不坐待我军整补反击?然以敌我交战之兵力比及伤亡来看,日军即使坐待我军完成整补,以当年中国之力,要独自收复占领区是几近不可能的;就这次会战来看,日军敢以七个师团挑战我七十六个师(一.五战区总和),看似狂妄,但其成功夺徐之背后亦反证了我军战力之低劣,再证诸台儿庄之役,我第二十军团便伤亡超过两万,如加计第二.二十二集团军之伤亡,当在四万人以上,可日军仅投入九个步兵大队,即使加上配属部队,总计不过一万五千人左右,以日军被逼退后仍有绪战之力观之,绝不到伤亡殆尽的地步,如参考日军官方记录---华北方面军参谋部发回的报告---第五.第十师团加起来,整场徐州会战约伤亡一万两千人,则台儿庄一战敌之伤亡顶多不过四千上下而已,且在台儿庄,我以九师之众,加强炮十团一部之强大火力---日军有提及我军炮火也令他们颇头疼---对敌包围攻击犹未破其九个大队,足证日军之狂妄其来有自,亦足反证敌关于此部分的官方记录---两个师团伤亡总计一万两千---是正确的;由此可知,如我攻敌守,我军欲确保胜利,可能必须以两个师对抗敌一个大队,那么,当年若要收复失地,我们需要三百六十个师的有效兵力,当然,要抓人不是问题,但以当年我国装备生产能力之不足及财政困难,不论轻装备或重装备,要在两到三年内达到此一数字根本是天方夜谭,如是观之,日本原本的算盘还硬是要得;可日军以眼前的小利和过度乐观的兵力---战力可抗衡与足以封闭包围圈的兵力,两者是不同的观念---投入会战放弃了原始计画,随即追攻武汉.广州,的确使我军损耗惨重并丧失快速整补之力,但其本已不足的兵力再次稀释,终于失去了再发动大规模攻势之力,我军已残却未被持续施压,因此亦不至崩解,双方只有进入长期消耗战,以待其它力量的介入

   附图一:台儿庄附近

       *临城        *枣庄
                                           *向城
                        *峄县             *爱曲
                                         *兰陵
                                     *底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台儿庄
                                                                                                      \大运河

   附图二:徐州附近

               *济宁


                                *滕县
                                                        *临沂
                                    *临城

                                          *台儿庄


     *砀山      *黄口              *徐州

           *永城

                                   *宿县
                          *大营集
               *蒙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淮河
                                      *蚌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