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发动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45:44


前苏联及俄罗斯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大致也经历上述四个阶段,但在电子控制控制方面,却走了一条与欧美截然不同的道路。20 世纪70 年代, 前苏联正在开展配装飞机的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由于受制于本国落后的电子技术,留里卡设计局另辟蹊径,依托本国较为先进的机械设计、加工技术,结合模拟电子技术,为该型发动机开发了机械液压+模拟电子的混合控制系统,作为该系列型号的标准配置

20 世纪70 年代初,欧美等国开始发展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技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单通道带机械液压备份的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发展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主要由数字电子控制器、燃油泵、机械液压执行机构、发动机载传感器等组成,数字电子控制器作为发动机的“大脑”,通过传感器采集转速、温度、压力等发动机参数, 以及燃油计量活门开度、导向叶片角度、喷口面积等控制变量,控制软件实现发动机控制规律, 机械液压装置仅作为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 能够实现复杂控制规律等优点, 是目前欧美等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基本配置。

数字化改进的总体思路是用数字电子控制器,替代综合电子调节器和起动箱,同时取消机械液压控制装置,其功能由控制软件实现,机械装置仅仅作为数控系统的执行机构,

上述数字化改进方案, 在保留控制系统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大幅度减轻控制系统重量。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发动机的潜力,提高发动机的适应性、可靠性,主要体现在:

(1)数字电子控制器能够进行复杂运算,实现更为复杂的控制规律;
(2)能够实现起动闭环控制功能,提高发动机在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地面起动性能,以及不同飞行高度、马赫数下的空中起动性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3)可以布置更多的发动机载传感器,用于监控发动机工作状态;
(4)使发动机控制系统具备故障诊断和故障重构能力,大大提高可靠性;
(5)可以在控制器内嵌发动机数学模型,实现发动机自适应控制。


 http://sky.cssn.cn/jsx/jsjj_jsx/201505/t20150507_1729993.shtml
航空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就像人的大脑,负责接收各个传感器信号,进行计算处理,再控制执行器进行操作,它控制着发动机的启动、运行、调节等一系列活动。“大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影响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研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中航工业动力所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项目团队经过近十年的风雨历程,开辟了国内数字电子控制系统的先河,使得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赶超了国外第三代战斗机控制系统水平,真正打造出了航空发动机的“最强大脑”。

  一支优秀的团队,始终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航空发动机“最强大脑”的团队由动力所第六研究室及航机总体一部的人员组成。项目研制初期,由于技术难度大,数控系统基础薄弱,研制体系及设计流程不完善,试验条件、试验手段及试验标准不完备,工程化研制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想打造出航空发动机的“最强大脑”仿佛天方夜谭。但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项目团队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所长助理蔚夺魁的带领下,全力开展技术攻关。孙志岩、吴新、梁彩云三位副总师各司其职,从前期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决策、控制系统与发动机总体匹配,到后期发动机试飞、关键技术鉴定,带领团队稳扎稳打,合作攻坚。

  成功的路上总是坎坷泥泞,问题也总是接踵而来。从数学模型的建构、修模,到控制参数及控制品质优化,再到半物理模拟实验,从无到有,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际,在历经了3年零3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后,项目团队突破了多项技术难关,数控系统动态响应、稳态精度等控制品质不断优化,产品可靠性不断提高,技术质量问题逐步归零,航空发动机的“最强大脑”应运而生。

  在数控系统研制的过程中,动力所航机总体一部负责站在发动机全局的立场上对“最强大脑”的功能进行设计,研制人员充分利用了数控系统实现复杂设计要求的优势。在施磊、邴连喜、刘亚君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设计的起动闭环技术、高空小表速加力接通控制以及数控系统总体技术状态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动力所第六研究室的栾东、李春光、荣莉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行家里手,也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在面对突发问题时他们沉着冷静,利用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带领和指导团队成员集智攻关,使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作为集团一级技术专家的荣莉,带领成员攻坚克难,在工作中不仅严于律己、刻苦钻研、事事率先垂范,更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

  经过近10年的戮力拼搏,经历了方案设计、产品设计、数值仿真、台架试车、飞行试验和技术鉴定的六个阶段,某型发动机数字控制系统完成了从暴露问题到完善设计直至试验验证的多次迭代。这是一支目标清晰、分工明确、团结互爱的团队,是一支敢拼、敢做、甘于平淡、善于创新、为梦想不懈追求的优秀团队。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个打造了发动机“最强大脑”的团队中“80后”占了一大半。在10年的时间里,“80后”们陆续结婚生子,身份和角色的变化带来了更多的牺牲:李利新婚不久就奔赴外场,高原、阎良都有他的足迹;李昌红孩子体质差、有哮喘,经常生病住院,作为母亲却因为出差和加班不能陪伴在生病的孩子身边;柳阳的父亲身患恶疾,她却无暇在身边照料,远赴离家千里的高原,参加发动机试验;赵明阳顾不上刚刚出生的女儿,连续参加调试多日,保证了新机顺利出厂……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类似的故事,只要有发动机出现的地方,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外场保障、长试考核、排故攻关、小批交付常常是披星戴月,连续奋战。发动机内外场累计试车试飞数千小时,团队人员精心地伴随发动机度过每分每秒。

  型号成功我成才!伴随着“最强大脑”的研制,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项目团队青年人已经成长为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骨干,而倾尽他们十年的青春和汗水的“最强大脑”也成为我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征程上的里程碑。


前苏联及俄罗斯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发展,大致也经历上述四个阶段,但在电子控制控制方面,却走了一条与欧美截然不同的道路。20 世纪70 年代, 前苏联正在开展配装飞机的发动机的研制工作,由于受制于本国落后的电子技术,留里卡设计局另辟蹊径,依托本国较为先进的机械设计、加工技术,结合模拟电子技术,为该型发动机开发了机械液压+模拟电子的混合控制系统,作为该系列型号的标准配置

20 世纪70 年代初,欧美等国开始发展发动机数字电子控制技术。经过30 多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单通道带机械液压备份的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发展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主要由数字电子控制器、燃油泵、机械液压执行机构、发动机载传感器等组成,数字电子控制器作为发动机的“大脑”,通过传感器采集转速、温度、压力等发动机参数, 以及燃油计量活门开度、导向叶片角度、喷口面积等控制变量,控制软件实现发动机控制规律, 机械液压装置仅作为控制系统的执行机构。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 能够实现复杂控制规律等优点, 是目前欧美等国军、民用航空发动机基本配置。

数字化改进的总体思路是用数字电子控制器,替代综合电子调节器和起动箱,同时取消机械液压控制装置,其功能由控制软件实现,机械装置仅仅作为数控系统的执行机构,

上述数字化改进方案, 在保留控制系统原有功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大幅度减轻控制系统重量。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发动机的潜力,提高发动机的适应性、可靠性,主要体现在:

(1)数字电子控制器能够进行复杂运算,实现更为复杂的控制规律;
(2)能够实现起动闭环控制功能,提高发动机在不同地域、气候条件下的地面起动性能,以及不同飞行高度、马赫数下的空中起动性能,有效提高发动机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3)可以布置更多的发动机载传感器,用于监控发动机工作状态;
(4)使发动机控制系统具备故障诊断和故障重构能力,大大提高可靠性;
(5)可以在控制器内嵌发动机数学模型,实现发动机自适应控制。


 http://sky.cssn.cn/jsx/jsjj_jsx/201505/t20150507_1729993.shtml
航空发动机的控制系统就像人的大脑,负责接收各个传感器信号,进行计算处理,再控制执行器进行操作,它控制着发动机的启动、运行、调节等一系列活动。“大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影响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研制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中航工业动力所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项目团队经过近十年的风雨历程,开辟了国内数字电子控制系统的先河,使得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赶超了国外第三代战斗机控制系统水平,真正打造出了航空发动机的“最强大脑”。

  一支优秀的团队,始终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打造出前所未有的航空发动机“最强大脑”的团队由动力所第六研究室及航机总体一部的人员组成。项目研制初期,由于技术难度大,数控系统基础薄弱,研制体系及设计流程不完善,试验条件、试验手段及试验标准不完备,工程化研制经验不足等诸多问题,想打造出航空发动机的“最强大脑”仿佛天方夜谭。但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项目团队带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在动力所总设计师刘永泉、所长助理蔚夺魁的带领下,全力开展技术攻关。孙志岩、吴新、梁彩云三位副总师各司其职,从前期方案设计、关键技术决策、控制系统与发动机总体匹配,到后期发动机试飞、关键技术鉴定,带领团队稳扎稳打,合作攻坚。

  成功的路上总是坎坷泥泞,问题也总是接踵而来。从数学模型的建构、修模,到控制参数及控制品质优化,再到半物理模拟实验,从无到有,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际,在历经了3年零3个月艰苦卓绝的努力后,项目团队突破了多项技术难关,数控系统动态响应、稳态精度等控制品质不断优化,产品可靠性不断提高,技术质量问题逐步归零,航空发动机的“最强大脑”应运而生。

  在数控系统研制的过程中,动力所航机总体一部负责站在发动机全局的立场上对“最强大脑”的功能进行设计,研制人员充分利用了数控系统实现复杂设计要求的优势。在施磊、邴连喜、刘亚君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设计的起动闭环技术、高空小表速加力接通控制以及数控系统总体技术状态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动力所第六研究室的栾东、李春光、荣莉是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行家里手,也是团队的中坚力量。在面对突发问题时他们沉着冷静,利用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带领和指导团队成员集智攻关,使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作为集团一级技术专家的荣莉,带领成员攻坚克难,在工作中不仅严于律己、刻苦钻研、事事率先垂范,更积极做好传帮带工作。

  经过近10年的戮力拼搏,经历了方案设计、产品设计、数值仿真、台架试车、飞行试验和技术鉴定的六个阶段,某型发动机数字控制系统完成了从暴露问题到完善设计直至试验验证的多次迭代。这是一支目标清晰、分工明确、团结互爱的团队,是一支敢拼、敢做、甘于平淡、善于创新、为梦想不懈追求的优秀团队。你可能不会想到,这个打造了发动机“最强大脑”的团队中“80后”占了一大半。在10年的时间里,“80后”们陆续结婚生子,身份和角色的变化带来了更多的牺牲:李利新婚不久就奔赴外场,高原、阎良都有他的足迹;李昌红孩子体质差、有哮喘,经常生病住院,作为母亲却因为出差和加班不能陪伴在生病的孩子身边;柳阳的父亲身患恶疾,她却无暇在身边照料,远赴离家千里的高原,参加发动机试验;赵明阳顾不上刚刚出生的女儿,连续参加调试多日,保证了新机顺利出厂……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有类似的故事,只要有发动机出现的地方,就有他们忙碌的身影。外场保障、长试考核、排故攻关、小批交付常常是披星戴月,连续奋战。发动机内外场累计试车试飞数千小时,团队人员精心地伴随发动机度过每分每秒。

  型号成功我成才!伴随着“最强大脑”的研制,某型发动机数控系统项目团队青年人已经成长为控制系统设计技术骨干,而倾尽他们十年的青春和汗水的“最强大脑”也成为我国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征程上的里程碑。
据说就是和B一起定型的
推力是不是14就不知道了
发动机肯定不是14T
也许还真是14T那个
啃下来也是大功一件
kwah 发表于 2015-5-7 19:26
据说就是和B一起定型的
推力是不是14就不知道了
"据说就是和B一起定型的"------好一个"据说",可进可退......这运用的可谓是炉火纯青.
"据说就是和B一起定型的"------好一个"据说",可进可退......这运用的可谓是炉火纯青.
好吧,9ifly的空版版主说:这只是说太行的FADEC搞完了,但生产质量如何还要看黎明了
太行b是厕所写小米所说
加个零就好了
kwah 发表于 2015-5-7 20:28
好吧,9ifly的空版版主说:这只是说太行的FADEC搞完了,但生产质量如何还要看黎明了
太行b是厕所写小米 ...
原来是太行b,还以为是11b......
哪里有写减重?
那是值得高兴的事啊,
我现在想知道su-35的发动机上用了FADEC了吗?
一般用FADEC后都会减重,F100当年好像也减重30KG来着
一般用FADEC后都会减重,F100当年好像也减重30KG来着
砍了不少机械部件所以轻了?
砍了不少机械部件所以轻了?
是的,简化了外部部件,减轻了质量
还有主要的减少故障提高寿命等等,总之十分的高大上
好消息啊,我们太行的FADEC终于瓜熟蒂落了。
无锡614这回又爽了
无图无真相!!
我不懂...減20公斤好像不是很明顯的效果。
第二天上午到工厂去看发动机和它的飞机附件机匣。"米格"-29是双发,但只有一个飞机附件机匣装在双发上头中间,维护工作都在飞机背部进行,超-7机背不能开大口搞维护,故要用PД33,就非改不可。发动机控制是电子模拟式的,又大又重,要装在飞机上,每个发动机配两个盒子,共重25千克,总体积达36升。而西方发动机的电调盒附在发动机上只一本书大小,两者间的差距可见一斑。我问他们为什么这样大?他们回答说,这是70年代干出来的,一直用到现在,以后也不打算改。当然要改是设计局的事,工厂设计科没有权改。飞机附件机匣的传动轴也是又大又重。
最后几段看得真眼熟~~~~~~
。下午他们带我们去试车台,看发动机的开车情况,而且让我自己动手去推拉油门杆,同时通过工业电视看到喷口收拢加力接通等情况。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发动机采用计算机控制的电调系统后,操纵油门杆不受时间限制,用力轻松,喷口调节和加力点火的跟随性很好,决不会出现飞行员拉推油门杆不当造成发动机工作不正常这类情况。  
好吧,9ifly的空版版主说:这只是说太行的FADEC搞完了,但生产质量如何还要看黎明了
太行b是厕所写小米 ...
9ifly是什么?
我不懂...減20公斤好像不是很明顯的效果。
经济效益很明显的,提高了推比,降低了油耗
航空减重是以克算的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5-5-7 21:29
经济效益很明显的,提高了推比,降低了油耗
航空减重是以克算的
12.5加个FADEC,就能增到13.1吧?
按照毛子的奖励办法,可以给科研团队奖励20公斤黄金了!
12.5加个FADEC,就能增到13.1吧?
那也不会,推力提高看整体设计
9ifly是什么?
航空航天港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5-5-7 21:44
那也不会,推力提高看整体设计


所以FADEC版太行只可能是14T太行改了?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5-5-7 21:44
那也不会,推力提高看整体设计


所以FADEC版太行只可能是14T太行改了?
所以FADEC版太行只能是14T太行改了?
可能是某一款太行改上专门做的,14吨太行肯定是要用的
不过成熟了这套控制系统可以推广到以前的太行上做升级套件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5-5-7 21:50
可能是某一款太行改上专门做的,14吨太行肯定是要用的
不过成熟了这套控制系统可以推广到以前的太行上做 ...

旧太行加这个升级套件,无法增大推力?
旧太行加这个升级套件,无法增大推力?
控制系统更换和推力没有直接关系
只是变得更好用,更好维护,更可靠
期待更详细的解读,这是个好事情
这个八股文说的fadec看起来不是太行用的,而是31上用的

旧太行加这个升级套件,无法增大推力?
最急需的应该还是可靠性的提升吧
pengdongqing 发表于 2015-5-7 21:59
控制系统更换和推力没有直接关系
只是变得更好用,更好维护,更可靠
所以不会有恢复台架测试推力的太行,增推版就只有14T这个了吧?
xmyyc 发表于 2015-5-7 22:00
这个八股文说的fadec看起来不是太行用的,而是31上用的
太行原来的控制系统是照搬31的
kwah 发表于 2015-5-7 19:26
据说就是和B一起定型的
推力是不是14就不知道了
推力是不是有增加,也不及这数控重要啊。
所以不会有恢复台架测试推力的太行,增推版就只有14T这个了吧?
前批次不换估计不会增推了,发动机和进气道有匹配关系
徒然增大推力进气道不匹配反而不好
gaohuaide 发表于 2015-5-7 22:05
太行原来的控制系统是照搬31的
嗯,这我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