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四号“旋风”防空炮 低空的杀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00:31:08
http://www.kongjun.com/lishi/neimu/20140411/45639.html



四号“旋风”防空炮(英语:Flakpanzer IV "Wirbelwind"德语:Flakpanzer IVMöbelwagen)是在四号坦克底盘的基础上发展的自行式高射炮。 1944年研制并装备部队。

类型:自行式高射炮 产地:德国 重量: 22吨 长度 5.89 m(19.32英尺) 宽度 2.88 m(9.44英尺) 高度 2.76 m(9英尺) 全体人员 5(指挥官、炮手、两名装填手、无线电联络员驾驶员) 装甲 10 - 80 mm 主武器 4x 2cm Flak38火炮、四联装高炮38 L/112.5 辅助武器 MG34机枪 发动机 12缸迈巴赫 HL 120 TRM 。



272马力(202.83千瓦) 功率/重量 12.36马力/吨 悬挂系统 钢板弹簧 最大作战距离 200 km(124英里) 速度 40 km/h(25英里) 。



在战争开始的头几年,德军很少装备高射炮。随着战争的推移,盟国的空中优势越来越明显,德军装备了更多的自行式高射炮。



旋风在四号坦克的的底盘基础上研制,拆除四号坦克炮塔,改成由9片装甲钢板围成并敞棚的炮塔。

http://www.kongjun.com/lishi/neimu/20140411/45639.html



四号“旋风”防空炮(英语:Flakpanzer IV "Wirbelwind"德语:Flakpanzer IVMöbelwagen)是在四号坦克底盘的基础上发展的自行式高射炮。 1944年研制并装备部队。

类型:自行式高射炮 产地:德国 重量: 22吨 长度 5.89 m(19.32英尺) 宽度 2.88 m(9.44英尺) 高度 2.76 m(9英尺) 全体人员 5(指挥官、炮手、两名装填手、无线电联络员驾驶员) 装甲 10 - 80 mm 主武器 4x 2cm Flak38火炮、四联装高炮38 L/112.5 辅助武器 MG34机枪 发动机 12缸迈巴赫 HL 120 TRM 。



272马力(202.83千瓦) 功率/重量 12.36马力/吨 悬挂系统 钢板弹簧 最大作战距离 200 km(124英里) 速度 40 km/h(25英里) 。



在战争开始的头几年,德军很少装备高射炮。随着战争的推移,盟国的空中优势越来越明显,德军装备了更多的自行式高射炮。



旋风在四号坦克的的底盘基础上研制,拆除四号坦克炮塔,改成由9片装甲钢板围成并敞棚的炮塔。

这在当时算很牛的防空武器了。
在现在也是步兵克星啊。
在闪电战里的打步兵神器
在闪电战里的打步兵神器
在战争之人里也是,根本无法上前,就算对付坦克也不怕,一个点射,履带炮管全毁,然后就干瞪眼了
WT里这货还是没ZSU-37好用
空军之翼
http://www.afwing.com/weapon/soviet-self-propelled-aagun_3.html


“叶尼塞”高炮列传

  相对于步兵为主的中国军队,苏联陆军就是一只机械化怪兽,它的大部分师团都是坦克和机械化部队。苏军也一贯重视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二战后到 50 年代末,苏军伴随坦克部队的野战防空炮兵由少量单管 ZSU-37 和双联 ZSU-57-2 自行高炮组成,这两种高炮都是身管气冷方式,射击速度低,系统机动能力较差,无雷达火控,不具备全天候交战能力。到 60 年代末期,它们已不能满足防空任务的需求。



ZSU-37-2 双联 37 毫米自行高炮“叶尼塞”

  为此,苏军从 50 年代初开始,在 57 毫米、37 毫米和 23 毫米自动炮的基础上进行了各种试验研究,力图研制一种性能优良、机动性好的野战防空自行高炮。1957 年 4 月 7 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了 №426-211 号武器研制命令,命令规定同时研制 ZSU-37-2 双联 37 毫米“叶尼塞”和 ZSU-23-4“石勒喀”4 联 23 毫米两种自行高炮,以及“奥比”厘米波目标指示和火控雷达。其中 ZSU-23-4 装备陆军摩托化步兵团的高炮连,执行对空防御任务,能够对付高度在 1,500 米、射程在 2,500 米以内的目标。而 ZSU-37-2 自行高炮则计划装备坦克师的高炮团和坦克团的高炮营,负责高度 3,000 米以下,射程为 4,500 米以内的对空防御任务。

  1958 年 4 月 21 日,以首席设计师 Г.С.叶菲莫夫(Г.С.Ефимов)和主任设计师 Ю.В.杜马硕夫(Ю.В.Томашов)为首的设计团队造出了第一台 ZSU-37-2 自行高炮样车,该车重达 25.5 吨,装甲底盘由 OKB-3 中央试验设计局的乌拉尔重型机器厂负责研制,火炮直接采用了 OKB-43 设计局的 37 毫米双联高炮,小型雷达火控系统由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 20 设计局(НИИ-20 ГКРЭ)负责研制。1959 年 3 月,该车完成了工厂测试。1959 年 8 月 14 日,“叶尼塞”自行高炮系统被赋予 2A1 的正式型号。1960 年 12 月至 1961 年间,“叶尼塞”高炮先后完成了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的火炮测试,库宾卡国家装甲武器靶场的 1,200 公里跑车试验,和国家无线电靶场的 375 小时雷达电子设备鉴定试验。1961 年 8 月 14 日,正式定型,在利佩茨克拖拉机厂开始批量生产并试装,计划 1963 年至 1965 年间生产并部 署450 辆该型高炮。但天有不测风云,1962 年 9 月 5 日,苏联部长会议下达(№925-401)号命令,停止了 ZSU-37-2“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生产,只保留 ZSU-23-4“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

  “叶尼塞”自行高炮下马的原因,据笔者分析,一是师级野战高炮,其防空范围和战斗性能相比团级“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没有太大提高(前者 3,000 米,后者 2,500 米)。 二是过于昂贵,“叶尼塞”高达 40 万卢布的造价(当时一辆 T-64 超级坦克也就十几万卢布),使得苏军望而却步,苏联也没有太多的余钱,没有力量在师团两级装备两种口径的自行高炮。苏军还认为如此昂贵的高炮,不如近距地空导弹给力。加之其 27.5 吨的战斗全重,战略机动性远差于只有十几吨的“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这样,“叶尼塞”的下马就在意料之中了。

  1962 年初,“叶尼塞”自行高炮还计划进行两个改进型号。第一个仍采用 OB119 型履带式通用底盘,加长了车体,但负重轮改为 7 个,提高了越野性能和射击稳定性。第二个型号更改了底盘,采用 T-54/T-55 主战坦克的车体。但随着“叶尼塞”的下马,这两个型号只停留在了图纸上。



“叶尼塞”和“石勒喀”自行高炮研发进程比较








正在进行靶场测试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



在顿库斯科高射武器靶场接受国家鉴定的“叶尼塞”自行高炮原型车





“叶尼塞”自行高炮设计阶段效果图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工程样车



ЗСУ-37-2 / 2А1 定型样车车



采用 7 个负重轮 OB119 型履带式通用底盘的“叶尼塞”改进型



ЗСУ-37-2 投影图

火控和瞄准系统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指挥火控系统非常完善,其每个高炮连配备一辆“鄂毕河”机动型搜索和目标指示雷达,和一辆“涅瓦”指挥车组成完整的作战系统,可同时控制 6~8 门高炮同时作战。“叶尼塞”自行高炮的火控系统由 1A11 型“贝加尔”雷达和电视/光学向量瞄准系统,以及“圆点”稳定跟踪系统平台组成,该系统性能先进,可在全天候行进中作战,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善的高炮火控系统,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 20 设计局研制。

  根据苏军在 1961 年 8 月 10 日做出的测试验收鉴定记录指出,“贝加尔”雷达可靠性极高,可抗有源和无源干扰,对低空高速飞行目标捕捉能力大大高于当时现役的“松-9”和“松-9A”炮瞄雷达(“松-9A”也是中国第一部国产炮瞄雷达的原准型号)。

  雷达波长:3cm 雷达平均无故障时间(状态测试):25 小时内
  最大连续运行时间:8 小时 作战准备时间:10-15 秒
  目标跟踪距离(米格-17,前半球 30 度):18 公里
  目标探测距离(米格-17,最大距离):20 公里
  目标垂直跟踪速度:40 度/秒
  目标最大速度:
    飞行高度 300 米以上,660 米/秒
    飞行高度 100-300 米,415 米/秒



“贝加尔”火控雷达五面图



图为我军装备的松-9A 雷达

跨时代的扭杆液压混合悬挂

  “叶尼塞”自行高炮采用 OB119 型履带式通用底盘(Объект-119),由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于 50 年代中期研制,该底盘的第一个用户是准备装备空降兵的 SU-100PM 自行火炮,ZSU-37-2 自行高炮是第二个应用该底盘的项目(随后该底盘被广泛应用于萨姆-4 地空导弹、2S3 式 152 自行加榴炮等武器型号)。OB119 型履带式通用底盘使用 6 个负重轮,悬挂系统由利佩茨克拖拉机厂生产,采用了当时很罕见的扭杆加液压组合减震器,其第二至第五负重轮采用扭杆减震器,第一和第二负重轮采用液压减震器,这在当时世界上还是首次将液压减震器技术应用于自行高炮上,极大的增强了该炮在行进中射击的稳定性,使该车在行进间射击的速度与当时主战坦克的越野速度相当,可以在行进中为装甲部队提供伴随防空。

  发动机:B-54-105 柴油机,功率 400 马力。
  装甲防护能力:在 400 米距离上可以抗击 7.62 毫米 B-32 穿甲燃烧弹的射击。
  车长:6.46 米;车高:3.1 米;轮距 2.66 米。
  空重:25.5 吨;战斗全重:27.5 吨
  最大公路速度:60 公里/小时
  最大行进间射击速度:20~25 公里/小时
  越野速度:
    干燥土路:33.3 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 158 升)
    泥泞土路:27.5 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 237 升)
    干燥搓板路:15.1 公里/小时(国家试验场,百公里油耗 230 升)
  最大续航里程:
    310 公里(干燥土路) 210 公里(泥泞土路和搓板路)
  越障能力:
    爬坡和下坡均大于 28 度;可跨越 4~6 米宽,1.5 米深弹坑。

火炮分系统

  该炮的火炮系统使用 ОКБ-43 设计局的 2A12 型“鸡棚”双联高炮炮架和 ОКБ-16 设计局的 37 毫米高炮自动机(总设计师 А.Э.努杰里曼“А.Э.Нудельман”),火炮的技术原型是以二战前瑞典博福斯 40mm 高炮为基础设计而成的,为炮管短后坐式自动炮,采用立楔式炮闩、液压制退机和弹簧式复进机,使用 5 发弹夹供弹。该炮原来是为海军 500П 型 4X37 毫米“暴风”(Шквал)试验高炮而全新设计的,零部件与以往老式 37 毫米高炮不通用,火炮系统由伊热夫斯克重型机器厂生产。

  火炮伺服系统为液压伺服系统(后改为电控),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173研究所生产,稳定系统由173研究所科夫罗夫分所研制。

  高低射界:-1~+85 度 方向射界:360 度
  方向瞄速:90 度/秒 火炮全重:2,900 公斤
  初速:1,010 米/秒 直射距离:1,200 米
  空中目标最大斜距:4,500 米 地面目标最大射程:5,000 米
  有效射高:100~3,000 米 目标最大速度:660 米/秒
  射速:1,048 发/分钟 冷却系统:风冷
  最大连续射弹数:150 发/身管(中间风冷 30 秒)



针对以 250 米/秒速度飞行的米格-17 歼击机目标,在不同高度上的毁歼概率

  该炮靶场测试表明,使用穿甲弹可以在 500 米内击穿 50 毫米的垂直均质装甲板,或 40 毫米的以 60 度角安装的靶板。而在 600~700 米距离上的 3 至 5 轮扫射,也能达到上述毁伤效果。

  靶场测试表明,在使用 1 门单炮和对飞行高度 2,000~3,000 米的伊尔-28 强击机目标进行了总量 140 发炮弹的齐射,其打击效果相当于 6 门由 PUAZO-6-60 火控系统和松-9A 雷达控制的 S-60 式 57 毫米牵引高炮连,或一个 4 门制 ZSU-57-2 自行高炮连。

  而针对飞行高度 200~300 米的米格-17 高速喷气歼击机目标的射击,ZSU-37-2 高炮则相对于老式 ZSU-57-2 自行高炮提高打击效率 2 倍以上。

  行进间射击精度,在坦克靶场以 10 公里/小时速度行进间射击的精度,比老式 ZSU-57-2 自行高炮提高 2~2.5 倍。

  采购费用:40 万卢布(1961 年新卢布价格,大概相当于 36 万美元)
  备弹:540 发
  可发射 3  种弹药,即 OP—167 式和 OP-167H 式曳光高爆榴弹、БP-167 式曳光穿甲弹。
  曵光高爆榴弹:弹重 0.733 公斤
  曵光穿甲弹:弹重 0.685 公斤

“叶尼塞”自行高炮的中国亲戚

  在整个 80 年代,中苏关系紧张,中苏两军互为对手、完全没有接触和交集,但中国军队武器研制却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就是大量模仿当时苏军的装备设计思想,从神似米格-23 的歼-8II 战机,到完全仿制的 122 榴弹炮和火箭炮。同样的,60 年代初短命夭折的 ZSU-37-2“叶尼塞”37 毫米自行高炮,其设计思想却于 20 年后在中国自行高炮型号上得以还魂,那就是我军的 88 式 37 毫米自行高炮。不过悲剧的是,88 式高炮在中国军队也仅仅装备了 38 军装甲 6 师的高炮团,并未大规模生产,命运依然坎坷。





中国的 88 式双管 37 毫米履带式自行高炮



  从技战术性能对比可以看出,国产 88 式自行高炮在机械性能上比苏联“叶尼塞”高炮要稍微逊色,88 式的理论射速只有 760 发/分钟,而“叶尼塞”高炮则高达 1,048 发/分钟,88 式的火力密度明显弱于“叶尼塞”。但 88 式高炮的搜索-跟踪三位一体式火控和电子系统明显强于只有跟踪功能火控系统,不具有独立作战能力的“叶尼塞”高炮,这主要归功于时间老人,毕竟“叶尼塞”是一门上世纪 60 年代初技术水平的火炮,而 88 式问世晚的多,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对西方先进电子和光学技术的借鉴,即便是这样,88 式仍没有得到中国军队的青睐,只生产了大约一个高炮团的数量。到了 90 年代,中国军队仍然对野战自行高炮拿不定主意,对 25、30、35 各种口径进行了全面开花式的研制,又开始折腾明显落后于时代的 4 管 25 毫米高炮,即 PGZ95 式 4 管 25 毫米自行高炮系统,作为举棋不定阶段的应急装备。中国军队这种犹豫寡断的态度,极大地影响了装甲机械化部队的野战防空能力,至今多数装甲部队仍然要靠牵引式高炮来进行防空作战。
空军之翼
http://www.afwing.com/weapon/soviet-self-propelled-aagun_3.html


PGZ95式原来这么差劲。
2015-5-2 13:44 上传


北宅就算甲板上停几辆这玩意儿也不会被高脚杯重创了
波斯猫就算有两门靠谱的20炮也不会被剑鱼断腿了
纳粹海军的防空炮真他妈逗
20炮的威力小了点,实际防控效果一般,不然德国人下一代的球形闪电也不会改口径。
rardar 发表于 2015-5-2 14:49
20炮的威力小了点,实际防控效果一般,不然德国人下一代的球形闪电也不会改口径。
比37手拉机强不就得了
印象最深的是拯救大兵里德军的20mm机关炮打的美军血肉横飞。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5-2 13:50
北宅就算甲板上停几辆这玩意儿也不会被高脚杯重创了
波斯猫就算有两门靠谱的20炮也不会被剑鱼断腿 ...
北宅用得好。难道是自己人
WOT快和WOWP合体吧,这货接在“棺材板”后边正好。
关键这货的炮塔造型真心有味道。
除了这款之外 貌似还有一款采用4号坦克底盘的4联装20毫米高炮 外号叫四轮马车?
空军之翼
http://www.afwing.com/weapon/soviet-self-propelled-aagun_6.html



“石勒喀”高炮列传

  进入 60 年代后,防空导弹技术愈发成熟,能够有效地防御中、高空飞机,作战飞机不得不转入低空突防空攻击。寻找一种性能优良、打击有力的现代化的理想自行高炮,一直是卫国战争后苏联军队的梦想。1955 年,В.Э.毕科尔(В.Э. Пиккель)领导的第 825 特别设计局(后并入图拉仪表设计局)奉命进行了一项代号“黄玉”的预研项目,旨在研究全天候作战的自行高炮在苏联军队未来战场上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配备雷达指挥系统的小口径多管自行高炮对 400 米/秒以下的低空目标具有很高的毁伤概率,小口径高射炮反应快,命中率高,能迅速对付低空、超低空飞机,在防低空作战中的特殊重要作用是地空导弹所不能替代的。此外,研究认为中大口径高炮(76 或 85 毫米)在进行机动而仓促的野战防空时,其失效落弹容易对友邻部队造成巨大附带伤害,为了避开落弹区也给高炮阵地的部署造成困难。因此,苏军认为防空导弹和小口径高射炮各有所长,可搭配使用,中、高空远程防御依靠防空导弹,低空近程防御依靠高射炮和近程地空导弹。23~37 毫米的小口径高射炮高射炮应该重新受到重视,恢复其应有的地位。





“石勒喀”的设计团队,左为首席设计师 В.Э.毕科尔,右为副总设计师 В.Б.别列别洛夫斯科

  几乎与 ZSU-57-2 式自行高炮在 1957 年开始生产的同时,苏联部长会议通过了 9 号文件,即《关于加快研制“石勒喀”和“叶尼塞”两种自行高炮的决定》。文件决定由图拉仪表设计局研制“石勒喀”23 毫米自行高炮系统,并任命 В.Э.毕科尔担任首席设计师,В.Б.别列别洛夫斯科(В.Б.Перепеловск)担任副总设计师。二人在研制过程中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譬如选择通用底盘,确定高炮类型,分系统和元器件的选择,调整系统重量的均衡。根据第 825 特别设计局“黄玉”预研工程的要求,下达了全天候火控系统的设计要求,包括确定采用“托波尔”1PЛЗЗ 型火控雷达,以及计算机火控系统、稳定系统的设计。

  苏联对野战防空武器系统绰号的命名特别意思,多是以西伯利亚一带的河流湖泊来命名的,譬如“叶尼塞”自行高炮和它的 1A11 型“贝加尔”雷达,譬如 ZSU-23-4“石勒喀”高炮和它的“托波尔”雷达,托波尔是流经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的一条河流,是额尔齐斯河左岸的一条支流;至于“石勒喀”,没错,石勒喀河就是我国黑龙江的源头,流经俄罗斯西伯利亚赤塔州一带。在西伯利亚有三条河流以“通古斯卡”来命名,分别是黑龙江支流的通古斯卡河,叶尼塞河支流的上、下通古斯卡河,下通古斯卡河是叶尼塞河水量最大的支流,也是“通古斯卡大爆炸”的所在地。



ZSU-23-4V1 三面图

  1960 年 2 月,第一门样炮试制出来,立即投入工厂测试和国家靶场测试,1961 年 8 月 26 日至 10 月 24 日,“石勒喀”自行高炮完成了国家鉴定(几乎是同一时间,“叶尼塞”高炮也完成了鉴定)。苏联高射武器鉴定委员会还对“石勒喀”和“叶尼塞”两种高炮做了性能比较,结论如下:

  1、“石勒喀”和“叶尼塞”都配备了完善的雷达火控系统,能够在任何复杂的天气状况下昼夜作战。

  2、“叶尼塞”高达 28 吨的战斗全重,是坦克部队、机械化步兵部队和空降部队不可接受的。苏联的野战自行高炮应该尽可能的轻量,并考虑空运。

  3、在防御 200~500 米高度上低空突袭的米格-17 和伊尔-28 战机时,“石勒喀”的单位时间必射弹药量和打击效率,要比“叶尼塞”高 1.5 倍~2 倍。

  4、“叶尼塞”比较适用于坦克团和装甲师的防空作战,由于苏军坦克部队的部署范围较广阔,战斗队形变化频繁,“叶尼塞”可以在各个战斗阶段提供很好的对空防御,在高度 3,000 米,斜距 4,500 米范围内保护坦克部队不受敌机的低空精确轰炸,而“石勒喀”能提供的防空范围就很小;

  5、“叶尼塞”配备的高爆榴弹和穿甲弹威力较大,在进行地面作战时可在更有效地打击地面目标;“石勒喀”的射速较高,火力密度大,弹丸威力一般。

  6、苏军未来的自行高炮应考虑通用化、标准化与批量化生产,这一点“石勒喀”的 23 毫米高炮自动机具有较大优势(因为这时苏联陆军准备淘汰所有 37 毫米牵引高炮)。

  7、“叶尼塞”自行高炮配备的火控系统性能先进,维护性好;“石勒喀”的火控系统稳定耐用,易于生产。

  8、“石勒喀”采用 ПT-76 水陆两栖坦克底盘,重量比较轻,易于实现后勤通用化,而“叶尼塞”采用全新的 OB119 型履带式底盘则可能面临一定技术风险。

  9、两种高炮的总体生产成本都很高,“石勒喀”稍微便宜些。



  国家高射武器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并没有明确指出哪种型号的综合性能更加优越,建议苏军同时装备这两种高炮。但 1962 年 9 月 5 日,苏联部长会议国防委员会做出决定只批准“石勒喀”定型服役,同时决定停止“叶尼塞”的研制。原本按照计划“石勒喀”应该在 1963 年投入批量生产,但该炮的制造厂—图拉兵工机械厂在生产中发现原设计容易出现退壳迟滞的现象,遂做一些改进,于 1964 年进行了大约 40 辆的小批量生产,1965 年进入高速生产期,当年该厂生产高炮 300 门。该炮到 1983 年停产,总产量粗略估计高达 4,000 多门,捷克、波兰等国也有仿制。1965 年 11 月首次在莫斯科红场阅兵式中露面,引起西方国家高度重视。该炮的面世,刺激了北约国家发展先进自行高炮的劲头,促使“猎豹”等数种先进高炮相继面世。

  “石勒喀”是苏联装备的第一种全天候、全自动多管联装的自行高射炮,全系统由改进的 AЗП 式 23 毫米 4 管自动炮、封闭式炮塔、ГM575 底盘和雷达火控系统组成。“石勒喀”的单个组部件都不是最先进的,但由于选用成熟技术,合理匹配,注重总体综合性能,是当时发展比较成功的自行高射炮之一,而且也是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自行高射炮。



“石勒喀”与坦克协同

火炮结构

  4 管 AЗП 式 23mm 自动炮分上下两组对称布置在炮塔前半部的中间部位。上部身管和下部身管各有自己的摇架和耳轴,由拉杆构成平行四边形,炮身作俯仰运动时不前后摆动,只绕各自的耳轴转动,可保证供弹稳定性。这种布局形式可使4管自动炮的供弹线互不干扰。

  身管长为 80 倍口径,采用混合膛线结构,身管内膛镀铬,寿命为 3,000 发。炮口部装有消焰器。使用加压循环水冷却系统,以提高身管寿命和火炮持续射击能力。上、下摇架悬臂前端还装有身管减振箍,以减小炮口振动对射弹散布的影响。药室内有 12 条刻槽,便于空药筒退出。缓冲器为弹簧式。自动机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立楔式炮闩。杠杆加速器连接输弹臂与炮闩架的拉杆确保高速输弹和退壳。

  采用左右两侧弹链供弹。炮塔两侧各有一弹箱,分别向左、右侧火炮供弹。每个弹箱装 1,000 发炮弹,并由隔舱隔开。内隔舱装有 480 发装好弹链的炮弹,外隔舱有 520 发装好弹链的炮弹,内隔舱向上炮供弹、外隔舱向下炮供弹。弹链上的炮弹每隔 3 发榴弹有一发穿甲弹。可单管或双管射击,通常每管炮以 3~5 发或 5~10 发的点射攻击目标,在打击低空高速目标时,也能以单管 50 发长点射射击。火炮的高低和方向瞄准通过电液压传动系统完成,必要时也可手动瞄准。采用瞄准线稳定系统和射击线稳定系统,可在时速 25km 以下、车体侧倾不大于 10° 的状态下行进间射击。

炮塔结构

  炮塔位于车体中部,采用大尾舱全封闭平衡式炮塔结构,由 8 毫米装甲板焊接而成。炮塔隔板将炮塔分成火力舱和火控系统舱。有 3 名乘员在火控系统舱内工作,工作空间窄小。

  炮塔分上吊篮和下吊篮两部分,弹药箱放在上吊篮内,下吊篮内设有弹链收集器。炮塔内有通风系统和防原子辐射系统。顶部有指挥塔,塔上装有车长观察器材。炮塔右侧弹箱前装有空气压缩机、气瓶等组成的火炮气动装填系统、用于首发装填和退弹等,可随时启动压缩机向气瓶充气。

底盘结构

  GM575 型底盘采用 PT-76 水陆两栖坦克的部分部件。车体为平均厚度 8mm 薄钢板焊接结构,最厚处 13mm,最薄处为 4mm。驾驶室在前部,昼间使用 BMO-190 电热式潜望镜或 B-1 直视镜观察道路,夜间则用 TBHO-2 夜视仪观察。动力室位于车体后部,其内装有 V-BP-1 型柴油机,辅机为 DGM-1 型燃气轮机,功率 51.5kW。悬挂装置为独立扭杆式,车体两侧各有 6 个挂胶负重轮。车体前斜装甲底部装有溅水板,以防止涉水时车内进水。车内除装有导航设备外,还有三防装置和 R-123 短波电台。车体动力室内装有灭火装置,可自动或由驾驶员控制灭火。

火控设备

  火控系统包括 1PL33“托波尔”炮瞄准雷达、光学瞄准装置、计算机、瞄准线和射击线稳定装置等。火控系统的组成使火炮具有雷达、雷达/主瞄准镜、计算机记忆、光环瞄准镜对空、光环瞄准镜对地射击 5 种工作方式。

  1PL33 型雷达是以跟踪为主的采用圆锥扫描体制的炮瞄雷达,雷达天线装在炮塔后部,以跟踪为主,搜索为辅,兼有搜索和跟踪两种功能。采用球面反射体,可确保在 15° 仰角范围内 23 次/秒的宽角扫瞄以及使天线具有良好跟踪性能。一旦雷达捕捉到目标,通过搜索跟踪转换开关,即可转入跟踪状态。

  雷达有动目标和静目标显示系统两种工作方式。在背影干扰严重时接通静目标显示系统,通常情况下则只接通动目标显示系统,以便提高雷达发现目标的概率。雷达搜索距离为 20km,跟踪距离为 8km。





ZSU-23-4“石勒喀”自行高炮的潜望式光学瞄准镜

  光学瞄准镜是一种潜望式瞄准镜,目镜在炮塔内位于搜索瞄准手前方。左物镜头与雷达天线同步运动(光电轴平行),右物镜头与火炮同步(光轴膛轴平行)。左瞄准镜用于自动跟踪时观察目标和在主瞄准镜测角座标、雷达测距工作方式时测定目标现在点座标;右瞄准镜在雷达计算机不工作时,以光环实施瞄准射击。

  机电模拟式计算机性能可靠,坚固耐用,并具有记忆跟踪能力,其记忆跟踪持续时间为 10s,主要在短期外界干扰或丢失目标时使用,但其平滑与解算时间较长,加上捕捉目标时间及工作程序转换时间,造成该系统反应时间较长。该炮反应时间为 14 秒。由于姿态修正和行进间瞄准射击的需要,配装有结构简单和性能可靠的瞄准线和射击线稳定装置,采用双路间接稳定,用一个共用陀螺实现稳定瞄准线和稳定射击线。火炮配装有定位导航系统,由航空用半罗盘、座标仪、路程传送器、航向指示器、控制台等组成,可随时给出车体相对出发点座标及航向。



ZSU-23-4 的火控系统舱

战术技术性能:

  口径 23mm 高低射界 -4°~+85°
  初速 970m/s 方向射界 360°
  最大膛压 314MPa 高低瞄准速度 60°/s
  最大射程 7,000m 方向瞄准速度 70°/s
  有效射程 2,500m 高低瞄准加速度 35°/s2
  最大射高 5,100m 方向瞄准加速度 55°/s2
  有效射高 1,500m 炮塔重 7,000kg
  理论射速 3,400~4,000 发/分钟
  实际射速 800 发/分钟
  携弹量 2,000 发
  OFZT式曳光燃烧榴弹: BZT式曳光穿甲燃烧弹:
    全弹重 0.45kg                 全弹重 0.45kg
    弹丸重 0.1885kg             弹丸重 0.19kg
    发射药重 0.77kg             发炸药重 0.73kg
           配用引信 MG-25式触发引信
  身管长(不含消焰器)1,880mm 80 倍口径
    膛线 右旋渐速-等齐
  穿甲厚度(距离 1,000m/着角 0°,19.3mm)
  发动机型号 B-БР-1 型柴油机
    功率 191kW
  最大行驶速度 44km/h
  最大行程(公路) 450km
  爬坡度 30°
  车体型号 ГM575 型(ПT-76 改进型)
  底盘通过垂直墙高 1,000mm
  越壕宽 2,500mm
  涉水深 1,000mm
  车体长 6,540mm
  车体宽 3,125mm
  战斗状态全重 19,000kg
  乘员人数 4











ZSU-23-4 图集

  ZSU-23-4“石勒喀”自行高炮于 1965 年正式服役,到 70 年代初,已基本取代了摩步师和坦克师高炮团里的所有 ZSU-57-2 自行高炮。60 年代以前苏军坦克团和摩步团通常下辖一个高炮营,辖两个高炮连,每个连装备 4 门 ZSU-57-2 自行高炮。70 年代以后,苏军开始对基层部队的野战防空进行导弹化改装,团属高炮营改组为防空导弹连(不要以为这个名称是完全的导弹化,其实全称是“防空高炮-防空导弹连”,由高炮和导弹混编。这种称谓比较类似于我军的师属“反坦克导弹营”,其全称是“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营”,是导弹连和反坦克炮连组成的混编分队),每连辖一个装备 4 门 ZSU-23-4 自行高炮的高炮排,和一个装备 4 套 9K31 或 9K35 地空导弹的导弹排。作战时,“石勒喀”自行高炮排通常以间隔 200 米的双炮配置于主攻坦克营或摩步营战斗队形后 400 米处,行军时则靠近营部;而 9K31 或 9K35 地空导弹排通常用于掩护团的直属单位,行军时靠近团部,进攻时在距前沿 1 至 3 公里处展开。

  该炮在服役后经过多次改进,至少有 9 种变型,其中包括 1964 年试批生产型、1965 年批生产型、1968 年的 ZSU-23-4B 式、1972 年的 ZSU-23-4B1 式以及 1977 年的 ZSU-23-4M 式。各型主要的改进反映在弹仓形式、炮塔、外部装备和冷却管等方面,其中 ZSU-23-4M 式在炮塔两侧装有大弹仓,车体的每侧有 3 个进弹口,火炮装有装甲护板,而且火控系统也有改进。采用改进的“炮盘”雷达和数字式计算机,对雷达和活动目标指示系统进行了改进,需要时可与炮外雷达和火控设备联用。1985 年生产的 ZSU-23-4M 式还采用了新的抗干扰装置和敌我识别装置。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也继续对该炮进行改进,改进内容主要包括:用现代化设备对“托波尔”雷达进行改进,加装指示中心数据接收系统,以及安装抗干扰过滤器。据称改进后该系统对飞机的杀伤概率从 0.3 提高到了 0.6,可靠性提高了 2.5 倍。除此之外乌克兰和波兰等国也有不同的该新型号。



ZSU-23-4 的乘员位置

  “石勒喀”自行高炮问世以来,参加了几乎所有 70 年代以后的战争,在 1973 年的赎罪日战争中,按照阿拉伯联军的统计,以色列空军损失的三百余架战机,有三分之一是“石勒喀”高炮打下来的。据被俘的以色列飞行员供述,以军对“石勒喀”自行高炮的恐惧一度超过了苏制萨姆导弹。1985 年,德国军事杂志《士兵与装备》在报道“石勒喀”自行高炮时曾写下这样的评语:这种高炮虽然已经生产了 20 年,但仍然是迄今为止对抗高速超低空敌机的最佳武器。

  在 1991 年的海湾战争开始阶段,联军飞行员也被告知在地面有“石勒喀”高炮存在的空域作战,其飞行高度不得小于 1,300 米,以免被这种火力凶猛的高炮击落。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石勒喀”更是充当了多面手的角色,由于其高低射界大,在遭遇位于高山上的游击队伏击时,可以迅速开火反击,以猛烈的弹雨覆盖敌人阵地。而这时其他坦克往往还在寻找合适的射击位置以克服射角限制带来无法开火的尴尬。以至于有的苏军老兵曾说过:“石勒喀的炮管在阿富汗至少拯救了数千名红军官兵的性命”。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5-2 14:50
比37手拉机强不就得了
昨天才在贴吧里跟人撕X了一天这个问题。。。。。你莫非是。。。。。。
说二战高炮,使用量最大最受好评的,不得不提博福斯40毫米和美帝的山寨货系列。。。美帝海军防空炮的第一把交椅
昨天才在贴吧里跟人撕X了一天这个问题。。。。。你莫非是。。。。。。
很久没上贴吧了
北宅就算甲板上停几辆这玩意儿也不会被高脚杯重创了
波斯猫就算有两门靠谱的20炮也不会被剑鱼断腿 ...
俾斯麦想要有效地打鱼雷机,需要的是37/40级别的速射炮,20炮的射程太短。

Алексей 发表于 2015-5-2 20:49
俾斯麦想要有效地打鱼雷机,需要的是37/40级别的速射炮,20炮的射程太短。


FLAK 30/38有效射程已经大于剑鱼投弹距离了,英国的航空鱼雷到战争末期的Mk13也不过2300米射程……
Алексей 发表于 2015-5-2 20:49
俾斯麦想要有效地打鱼雷机,需要的是37/40级别的速射炮,20炮的射程太短。


FLAK 30/38有效射程已经大于剑鱼投弹距离了,英国的航空鱼雷到战争末期的Mk13也不过2300米射程……
FLAK 30/38有效射程已经大于剑鱼投弹距离了,英国的航空鱼雷到战争末期的Mk13也不过2300米射程……
那样很不保险,敌机带伤投弹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那样很不保险,敌机带伤投弹是很有可能发生的。
在波斯猫试图闯大西洋那段时间,英国航空鱼雷射程还只有1公里多,剑鱼在印度洋也被本子的25弹夹炮瓦解过攻势……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5-2 13:50
北宅就算甲板上停几辆这玩意儿也不会被高脚杯重创了
波斯猫就算有两门靠谱的20炮也不会被剑鱼断腿 ...
首相被断腿那次,别都怪37手拉机上,剑鱼的攻击时间都是21时了,15架剑鱼中有2架干脆能鱼雷都没投下,首相的37手拉机。能打中才有鬼

而且有些时候运气也很重要,比如当晚的攻击任务中,818中队的有架剑鱼就是带着175个弹洞,3名机组乘员都受伤的情况下成功返回皇家方舟的
这个是步兵的噩梦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5-2 21:01
FLAK 30/38有效射程已经大于剑鱼投弹距离了,英国的航空鱼雷到战争末期的Mk13也不过2300米射程……
20毫米高炮有效射程不会超过2000米,靠谱点的距离估计也就1500米左右。
20毫米高炮有效射程不会超过2000米,靠谱点的距离估计也就1500米左右。
对付鱼雷机几乎是平射,射程1500米还不如.50BMG呢←_←
做模型的時候做過這個
荣誉勋章里打爆护士
变态武器,腰斩屠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