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民还是领袖创造的?慈禧、袁、孙、毛等早逝世10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23:01
历史到底是人民创造的还是领袖创造的?

慈禧这个人,真是早10年逝世或者晚10年逝世,都对国家有利,早10年就碍不了光绪的事,晚10年就可以挺到一战结束。

袁世凯早死10年是早死10年帮不了辛亥革命的忙,清廷可以到一战。晚10年可以下野后再当总统,恢复统一,不会出现918让日本轻松占东北的事。

孙中山终于把慈禧、袁世凯熬死了,终于出了头,进了北京城,可以一展身手,统合各方势力,建立松散的国家政权了,偏偏这时就逝世了。早10年坏不了袁的好事,晚10年也不会有那么多军阀混战、国共内战918失东北。

毛要是早10年文革就不用搞了,晚10年是不是直接和苏联一起玩完?还是和朝鲜、古巴一样死扛下来?历史到底是人民创造的还是领袖创造的?

慈禧这个人,真是早10年逝世或者晚10年逝世,都对国家有利,早10年就碍不了光绪的事,晚10年就可以挺到一战结束。

袁世凯早死10年是早死10年帮不了辛亥革命的忙,清廷可以到一战。晚10年可以下野后再当总统,恢复统一,不会出现918让日本轻松占东北的事。

孙中山终于把慈禧、袁世凯熬死了,终于出了头,进了北京城,可以一展身手,统合各方势力,建立松散的国家政权了,偏偏这时就逝世了。早10年坏不了袁的好事,晚10年也不会有那么多军阀混战、国共内战918失东北。

毛要是早10年文革就不用搞了,晚10年是不是直接和苏联一起玩完?还是和朝鲜、古巴一样死扛下来?
你觉得早死十年好,还是晚死十年好。我觉得应该没影响。
慈禧晚死十年,这个可以有。晚清的十年新政是近代不多的的好光景之一。
楼主应该重新去学习高中马列主义基本原理
你觉得早死十年好,还是晚死十年好。我觉得应该没影响。
早10年你领导文革?朱周刘不拍死你个小屁孩?晚10年,邓已经愁死了。西方世界的和平演变集中到经济崩溃的中国身上,几千万返城的下乡中青年没工作,不把中南湖给占了?
按LZ的想法干脆国家的领导人每天换一个好了。
先搞清什么是人民?
历史是人民在领袖的领导下创造的,光有领袖,成不了事,光有人民那就是乌合之众。人民有力量没错,但是有力量不代表能很好的使用力量,而领袖是那个使用力量的人人民就像肌肉,领袖是大脑,没有肌肉的大脑什么都干不了,没有大脑的肌肉也一样,而组织就是神经和骨架
赞同楼上,历史是被很多偶然性造就的,并不是必然如此的。
北纬29° 发表于 2015-4-14 14:39
赞同楼上,历史是被很多偶然性造就的,并不是必然如此的。

甚至可以说,历史就是由各种偶然性组成的
同时,领袖和精英人物的作用远大于普通人民。

想想宋徽宗、明崇祯,换一个靠谱的皇帝,结局完全不同
想想tg,三十年代如果没有毛,其他人根本就是无头苍蝇

甚至可以说,历史就是由各种偶然性组成的
同时,领袖和精英人物的作用远大于普通人民。

没毛就没什么红军根据地,蒋早就荡平几个不服气的军阀,结束内战,推行国家统一货币,建设交通,从32年开始而不是从35年开始军工行业的的建设,五次围剿大大消耗了国民党的财力.兵力和武器积累,。

甚至可以说,历史就是由各种偶然性组成的
同时,领袖和精英人物的作用远大于普通人民。

偶然性中有必然性
xj2000 发表于 2015-4-14 14:32
历史是人民在领袖的领导下创造的,光有领袖,成不了事,光有人民那就是乌合之众。人民有力量没错,但是有力 ...
形而上学的典范!
慈禧早死十年,你觉得立宪派那群废柴还是满清皇族中的谁能挑大梁?还是行将就木的李中堂?还是以道员衔在天津小战编练新军的袁世凯?还是流亡海外的孙文?
袁世凯早死十年,后面的历史没北洋系什么事了,因为领头人没了,徐世昌等人还不足以控制大局。还是没有一个具有很大实力能左右清廷与革命党的人出现,不会有南北议和,战争也许会打到底,直到革命党统一全国,然后革命党分裂内战。晚死十年,在洪宪帝制失败的以后已经名誉扫地,而且北洋系已经出现了裂痕,段、冯两位以后直、皖军阀的代表人物已经开始崛起,袁开始被集团抛弃,想东山再起很难。而且袁实际未统一全国,不然也不会有西南三省和两广、湖南的独立。
孙文早死,中华革命党或国民党可能彻底崩盘,但是袁的皇帝梦也未必成功,因为实际上连梁启超这样的人都反对帝制,而且护国战争最大的功臣是蔡锷与唐继尧。孙文晚死,难保其不和苏俄与共党翻脸,难保其不与军阀妥协,有何区别?
至于本朝太祖,不评论。
没毛就没什么红军根据地,蒋早就荡平几个不服气的军阀,结束内战,推行国家统一货币,建设交通,从32年开 ...
老蒋要真有本事有老毛又能如何,可惜老蒋本身能力不足就不要YY了,不觉的丢脸吗
慈禧早死十年,你觉得立宪派那群废柴还是满清皇族中的谁能挑大梁?还是行将就木的李中堂?还是以道员衔在天 ...
1898年时,革命党还不算个事,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清廷才被越来越多绝望的国人抛弃。慈禧死,光绪独揽皇权,变法就只能继续推进,因为好也好,不够完美也好,没有人人能阻止皇帝变法,后来就不可能招来义和团和八国联军入侵。一部分进步力量就会倒向清廷,国家就会渐渐走向近代化。当时列强和日本也就那么强,中国只要有几个省带头进步,就可以缩小和列强的差距。到1910前后,就有几个而不是一个北洋六镇相互牵制,其中一个六镇是满人主导。

那四川就不会有保路问题,有也有当地和附近军警镇压,不会抽湖北主力去四川,即使哪里有这种中下级军官哗变,也有期待立功受奖的部队愿意去镇压,不会有袁佣兵自重,胁迫朝廷的机会。

李鸿章.张之洞.沈保珍.袁世凯等督抚道台,以及民间商贾,只要上面给政策,自会各施所能,做出一番成绩。一看到政治立宪了,工商百业活跃了,新学洋务办起来了,税收年年增加了,国家渐渐向好,人们就不会寄希望于革命了。

袁世凯早死十年,北洋六镇就只能听命朝廷,北洋将领就只能去压下武昌哗变,争取换两个巡抚.三等侯爵之类的奖赏。清廷还是不会瓦解。1911年不光清廷难,革命党也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而不被世人喜欢,以致汪壮士都想引导成一片算了。此次再败,他日各省议会.国会相继成立,各省新军建成,就再无胜算聊。


慈禧早死十年,你觉得立宪派那群废柴还是满清皇族中的谁能挑大梁?还是行将就木的李中堂?还是以道员衔在天 ...
孙早死10年,国民党就失去了主心骨,汪胡廖就争起来了。国民党的号召力就小多了,察言观色的北洋将领就会全力进缴云南等叛省,大事就成了。当时国人的主流民意是犹豫的,并没有死心塌地的拥护帝制,也不是坚定的支持共和,他们就是希望国家安定,自己好过日子。
山人54 发表于 2015-6-29 16:18
没毛就没什么红军根据地,蒋早就荡平几个不服气的军阀,结束内战,推行国家统一货币,建设交通,从32年开 ...
毛为什么在27年跑山上创建根据地,而不是发动文革直接打倒蒋介石?
如果没有慈禧,光绪还会变法?以光绪的大局观和政见手段就是年青时的慈禧或咸丰,没有改变的,看看1908年的亲王贝勒们只有更废柴的。袁大头?臭在复上面再10年正好给北洋和民国消费政治生命,还不如一死。孙大炮一贯的喊两嗓子还行事坏了就跑,口高手低,还是培养下一代吧
历史是领袖带领人民创造的,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山人54 发表于 2015-6-29 16:18
没毛就没什么红军根据地,蒋早就荡平几个不服气的军阀,结束内战,推行国家统一货币,建设交通,从32年开 ...
五次围剿?老蒋要好好感谢五次围剿,没有五次围剿,老蒋的总统宝座能坐稳?国党的势力能从江浙扩张到整个南方?那些军阀肯乖乖听话?为什么共党2万5千里长征,甚至在遵义会议前一再犯傻都没挂?老蒋得放多少水啊!
如果没有慈禧,光绪还会变法?以光绪的大局观和政见手段就是年青时的慈禧或咸丰,没有改变的,看看1908年的 ...
光绪是秦孝公.宋神宗式的变法君主,只是被慈禧打断了,1895年公车上书代表当时社会基层是支持变法的,百日维新时整个国家只有慈禧和保守官僚贵族集团反对,大部分百姓和官员支持或中立。

1898年维新是重用汉人维新派,洋务派自然也是主要受益群体,列强也十分支持,当时有没有八国联军入侵,国家相对稳定,财力比1908年是要强的多,很多实事都可以很快办起来。国家政策松绑了,各级官员.商贾.民众自己会做事,国家必然向好。
得了吧,太祖早10年,就是林上台,还有286什么事?
一辆汽车在跑,到底是驾驶员开的?还是发动机、变速器、车轮运转的?

狙击手击毙敌人,到底是他的功劳?还是枪、弹、镜的功劳?
得了吧,太祖早10年,就是林上台,还有286什么事?
林比邓差多少?况且66年还是刘接班。他们都不会大发疯,都会全面缓和和苏联.西方的关系,大量的苏联.西方项目被引进,国内重视生产.高等教育.基础建设和出口,10年后的1976年就可以全面达到实际上1986-1990年时水平,2000年的人均收入.工业化程度就可以达到2015年的程度。

今天人民币已经国际化,4个航母群已经到处游弋,GDP20万亿美元,不用那么极端的计划生育人口,只要鼓励生二胎,工业化早早启动的中国人口只有12亿。高校招生额达900万,研究生达300万,技校.素质教育已经普及完善,教育质量远远高于今天的实际情况,产业升级已经全面完成,全国东部地区达到韩国的现代化程度,中部达到东部的程度,西部接近东部的程度。教育.医疗基本实现免费。
山人54 发表于 2015-6-29 16:18
没毛就没什么红军根据地,蒋早就荡平几个不服气的军阀,结束内战,推行国家统一货币,建设交通,从32年开 ...
看不出来啊,居然还是个果粉
没毛就没什么红军根据地,蒋早就荡平几个不服气的军阀,结束内战,推行国家统一货币,建设交通,从32年开 ...
扯淡,说的空一格能搞定各地军阀似的
扯淡,说的空一格能搞定各地军阀似的
打赢了中原大战,他就巩固了中央政府的地位。其他军阀不再挑战他的中央地位,只谋求维持自己的地盘。不打红军,远交近攻,去打败.收降广东-湖南-湖北-河南以内的军阀没问题。不用打仗,中央出一部分钱叫各省搞铁路.公路.教育.发行统一货币.推行统一法令等,大多数军阀只能接受,因为这能让获得利益。
打赢了中原大战,他就巩固了中央政府的地位。其他军阀不再挑战他的中央地位,只谋求维持自己的地盘。不打 ...
有你说的这本事的话,早统一全国了。只想呵呵两声
没毛就没什么红军根据地,蒋早就荡平几个不服气的军阀,结束内战,推行国家统一货币,建设交通,从32年开 ...
哈哈佛。屁股露出来了。
小的个体和团体有偶然性,但对于国家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没有任何偶然性,该发生的肯定会发生,不是有了一个两个圣人就能轻易改变得了历史,国家的历史是按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程度来一步一步推进的,没有任何人能轻易改变。
有你说的这本事的话,早统一全国了。只想呵呵两声
没有日本这个强大外敌入侵,和更出色的毛,他35年已经实现形式统一,40年可以实现实质统一,从成为国民党领导到统一10多年时间,以历史来看不算慢。项羽输给了刘邦不等于项羽是草包,李密输给李渊不等于李密是草包,朱元璋赢到最后不等于张士诚等没用。

每次天下大乱,最终总有一个最厉害的,打败其他厉害的统一全国。
小的个体和团体有偶然性,但对于国家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没有任何偶然性,该发生的肯定会发生,不是有了一 ...
偶然性是跟重要的,明就是亡在那个万历手里,清就是亡在慈禧手里,民国就是输给了毛这个人。如果毛早年被Min团抓去枪毙时,不是发钱逃脱,共产就不会有天下。
没有日本这个强大外敌入侵,和更出色的毛,他35年已经实现形式统一,40年可以实现实质统一,从成为国民党 ...
小学生思维,哈哈哈
小的个体和团体有偶然性,但对于国家这样的庞然大物来说,没有任何偶然性,该发生的肯定会发生,不是有了一 ...
慈禧和毛是两个完全因个人原因,改变中国命运的。
山人54 发表于 2015-6-29 19:16
1898年时,革命党还不算个事,八国联军入侵之后,清廷才被越来越多绝望的国人抛弃。慈禧死,光绪独揽皇权 ...
除了开制度局取代现行各级政府机构之外,康有为在戊戌年还有一条极重要的“救亡之策”,那就是“中日合邦”。据康氏《自编年谱》记载:

“时与日本使矢野文雄约两国合邦大会议,定稿极详,请矢野君行知总署答允,然后可以大会于各省。而俄人知之,矢野君未敢。”

这是戊戌年四月的事情,康氏此时还没有得到皇帝的召见。矢野文雄其人,曾任职日本大藏省,后入“报知新闻”工作,稍后在伊藤博文的推荐下,又再度进入政界,1897年被任命为日本驻华公使。矢野文雄与伊藤博文之间的深厚关系,成了康党在“中日合邦”问题上与伊藤博文建立联系的直接桥梁。

●洪汝冲的旁敲侧击:“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

康氏没有对其“两国合邦大会议”作更详细的描述。要明了其性质究竟是合并、联邦、邦联或仅仅是外交同盟,还需要参考其他资料。

戊戌年七月二十四,刑部主事洪汝冲上书光绪皇帝,提出了迁都、借才、联邦三条建议。除建议朝廷迁都荆襄之外,洪氏“借才”、“联邦”二策均与康氏“中日合邦”的方案颇为类似。

关于“借才”,洪氏建议:“职以为不仿行西法则已,苟仿行西法,则一切内政,尤当广聘东西各国名士,畀以事权,俾资赞助,收效必宏”——意即主张聘请“东西各国名士”来参与新政,而且这些“名士”绝不仅仅是顾问身份,而是要“畀以事权”,要赋予他们具体的职务和权限。

洪氏还向皇帝提出了他心目中的“名士”人选:“甲午之役,则伊藤、陆奥,名震寰区。近日伊藤罢相,将欲来游,藉觇国是。皇上如能縻以好爵,使近在耳目,博访周咨,则新政立行”——也就是说,洪氏心目中的理想人选,是刚刚卸任了日本首相职务的伊藤博文。

在康有为看来,中国的民众都是些“童幼婴孩”,没有了皇帝的专制,搞什么议会宪政,那是毫无出路的;更何况光绪皇帝英明神武,千载难逢,有如此好皇帝,完全没必要设立什么议院,只需要竭尽涓埃之力辅佐皇上就行啦。

关于“联邦”,洪氏则建议:“为日本者,所亲宜无过中国,以我幅员之广,人民之众,物产之饶,诚得与之联合,借彼新法,资我贤才,交换智识,互相援系,不难约束俄人,俾如君士但丁故事,则东西太平之局,可以长保,而祖宗缔造之业,亦巩如磐石矣。此事若在欧西,即合为一国,亦不为怪,挪威以合于瑞典而得自存,匈牙利以合于奥地利而以不灭。他如意、德以众国合成而称帝制,既无碍自主之权利,而有关两国之存亡。故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洪氏的“联邦”究竟是什么意思?其语意颇为含糊,但可以肯定,绝不是一般的国与国之间的结盟,若止于此,洪氏即不必提什么拿挪威、瑞典为例谈什么“合为一国”;两国结盟乃再正常不过的外交行为,洪氏更不必强调什么“坦然行之,并无猜忌”。

据史学家孔祥吉先生考证,洪氏的奏折很可能是康有为代拟的。

●李提摩太在“合邦”问题上与伊藤博文走到了一起

在洪汝冲向皇帝推荐伊藤博文的同时,康有为邀请了在华多年的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自上海赴京。值得注意的是:李提摩太在甲午战后曾撰有《新政策》一文,极力主张“中英合邦”。李氏《新政策》建议中国政府:

一、宜延聘二位可信之西人,筹一良法,速与天下大国立约联交。二、宜立新政部,以八人总管,半用华官,半用西人。三、铁路仍电请西国办理铁路第一有名之人,年约四十岁者与之商办。四、李提摩太本人力强年富,心计最工,在新政部应总管筹款借款各事。五、中国应暂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随时入见皇上,以西国各事详细奏陈。六、国家日报,关系安危,应请英人某某、美人某某,总管报事。七、学部为人才根本,应请德人某某、美人某某总之。八、战阵之事,李氏本人素来不懂,应专精此事之人保荐人才,以备任使。九、以上各事,应请明发谕旨。

李氏的这一连串建议,其实质是希望中国将外交、新政、铁路、借款、报纸、教育等权力,全部交由西人掌管。建议背后的李氏究竟是何居心,姑且不论,但建议所导致的结果,则必然会使中国沦为第二个印度。

戊戌年夏天李提摩太与康有为一度打得火热。李氏曾直接建议康氏:鉴于伊藤博文已经使日本变成一个强盛的国家,对中国政府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请伊藤担任皇帝的顾问。康有为深表赞同,同时希望由李氏出任皇帝的另一名外国顾问。尤为值得注意的是:据《李提摩太在华回忆录记载》,李氏抵达北京后,与伊藤博文住在同一所旅馆,并与伊藤的秘书进行了长谈。稍后,康党及其同情者的奏折里多次出现李提摩太建议“合邦”的字句,鉴于当时英、日已结成同盟,以对抗俄国,对李提摩太的“合邦”建议,伊藤博文是否直接参与尚不得而知,但至少应该是了解而且赞同的。

●杨深秀劝光绪“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

伊藤博文抵京之后,中国朝野一度掀起了一股“伊藤热”。出于对日本维新成功的敬服,许多支持维新的官员建议朝廷礼聘伊藤为新政顾问。康有为也修改了自己之前的“制度局”提案,而改为开设“懋勤殿”——懋勤殿虽然只是制度局的变种,但与制度局有一微妙区别:懋勤殿之策主张——“选集通国英才数十人,并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将一切应兴应革之事,全盘筹算,定一详细规则,然后施行”——增入了“延聘东西各国政治专家共议制度”,即聘请外国政治人物进入朝廷决策层。

戊戌年八月初五,伊藤博文晋见光绪皇帝的同日,康党终于正式向皇帝提出了他们的“合邦”建议,据康有为记载,提案是康氏在八月三日拟定的,呈递奏折的,是康党积极分子杨深秀。杨深秀在奏折中说:

“臣闻刑部主事洪汝冲所上封事中,有迁都、借才两说,而其最要最要者,莫过联结与国之一条,盖亦深恐新政不及布置,猝为强敌所乘,蹈波兰之覆辙耳……今该主事所见与臣闇合,而其语之痛切尤过于臣,是诚按切时势之言也。昨又闻英国牧师李提摩太,新从上海来京,为吾华遍筹胜算,亦云今日危局,非联合英、美、日本,别无图存之策……况值日本伊藤博文游历在都,其人曾为东瀛名相,必深愿联结吾华,共求自保者也。未为借才之举, 先为借箸之筹。臣尤伏愿我皇上早定大计,固结英、美、日本三国,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诚天下苍生之福矣。”

杨深秀在奏折中提到了李提摩太、伊藤博文,也提到了洪汝冲。其“固结英、美、日本三国”究竟是什么意思?显然绝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结盟,外交结盟乃再正常不过之事,不足以让杨氏说出“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这般的话。

●宋伯鲁奏折吐露“合邦”的真实内容

光绪皇帝在八月初五接见了伊藤博文,但没有就“借才”、“合邦”二事作出决策。于是乎,次日,也就是戊戌政变发生的当日,康党骨干宋伯鲁再度上书,就“合邦”一事作最后的努力,宋氏说:

“又闻俄君在其彼得罗堡,邀集德、法、英各国,议分中国,绘图腾报。……昨闻英国教士李提摩太来京,往见工部主事康有为,道其来意,并出示分割图。渠之来也,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今拟请皇上速简通达外务、名震地球之重臣, 如大学士李鸿章者,往见该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与之商酌办法,以工部主事康有为为参赞,必能转祸为福,以保乂我宗社。”

宋氏的奏折,终于将康党“合邦”的具体内容吐露了出来,即:“拟联合中国、日本、美国及英国为合邦,共选通达时务、晓畅各国掌故者百人,专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等事,别练兵若干营,以资御侮”——具体而言是:1、“四国”合为“一邦”;2、四国既有政府作废,另起炉灶,自四国中选出百人,组成新“邦”的新政府;3、新政府拥有管理“四国兵政税则及一切外交”的大权。

康党本来还安排了李提摩太晋见光绪皇帝,但因为政变的爆发,晋见成了泡影。

●英国军舰的可疑行动

康有为、李提摩太与伊藤博文等人积极运作“合邦”之时,英、日两国将与俄国开战的传闻也突然流传开来。戊戌年八月初三,总理衙门接连收到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荣禄的三封电报。荣禄在电报中说,八月初一傍晚,有英国军舰七艘出没于金山嘴、秦王岛附近,八月初二又出没于塘沽、榆关附近,英国军舰并告诉清朝驻榆关官员:“俄国意甚不善,英廷特派来此保护中国。”

英舰来意不明,荣禄遂调动军队,预作戒备。袁世凯日记中对此有所记载:“(初三)将暮,得营中电信,谓有英兵船多只,游弋大沽海口。接荣相传令,饬各营整备听调,即回寓作复电。适有荣相专弁遗书,亦谓英船游弋,已调聂士成带兵十营来津,驻扎陈家沟,盼即日回防。”

稍后,中国东北的盛京、金州等地,也传来了英、俄两国各自调兵即将开战的消息。八月初五,总理衙门又接到荣禄的电报,其中有英国水兵登岸要求进入中国兵营的消息。稍后,英、俄开战的谣言亦渐渐得到澄清。

英国以八艘军舰的庞大战力,出没于塘沽、山海关等地,既非对中国挑衅,亦非对俄国开战,其用意究竟何在?1899年3月,英国官方出版的《中国事件蓝皮书》第394号附件《海军中将系摩致海军部》的信函透漏了其中的内幕。西摩向英国海军部报告:

“参照9月23日我的电报, 我向您报告16、17日(阴历八月初一、初二)我在北戴河晤见了帝国公使窦纳乐,他对我说,事态一般看来似乎是平静的,既没有理由在这海面或在扬子江上集中了、帝国的军舰,也不需要舰队作任何特别的处置……因此,我带着舰队出发,作了一个已经呈报了的短程预定巡航,在二十三日回到威海卫。”

西摩正是在中国塘沽、山海关等地游弋的英舰的统帅。报告透露了两个信息:1、西摩的行动,是在执行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的命令;2、窦纳乐明确告诉西摩,“没有理由在这海面或在扬子江上集中帝国的军舰”,所谓俄国将入侵中国,英、俄即将开战,完全是英方制造的谣言。

至于为何要制造这种谣言,迄今尚无确切史料可资说明。但不妨作一推测:1、李提摩太正在北京运作康党谋划“中英美日大合邦”;2、窦纳乐与李提摩太关系密切;3、英舰主动散播“俄国意甚不善,英廷特派来此保护中国”;4、窦纳乐在政变后保护康有为逃走后,竟向庆亲王奕劻表示,在康成为通缉犯之前,他从未听过康的名字,但是,戊戌年康氏闹到京师无人不知,作为同在京师的英国驻华公使,窦氏显然是在撒谎。由此四点,似乎不难得出一个推论:英舰的行动,目的在于向清廷施加压力,以求促成“合邦”。
除了开制度局取代现行各级政府机构之外,康有为在戊戌年还有一条极重要的“救亡之策”,那就是“中日合邦 ...
异想天开的结盟之策而已,真合并,人家当时那实力也不会答应,选用各国人才做客卿也确无不可,50年代还有苏联专家,秦国就是靠客卿强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