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博物馆纪行之四:拉彭兰塔要塞及骑兵博物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3:12:03
芬兰博物馆纪行总目录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一:劳马海事博物馆
展馆特点:小型博物馆 以航海工具为主
http://lt.cjdby.net/thread-1936376-1-1.html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二:图尔库古城堡
展馆特点:中世纪城堡及收藏
http://lt.cjdby.net/thread-1942529-1-1.html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三:图尔库海事博物馆
展馆特点:大型博物馆,大量船模、实船及船只部件
http://lt.cjdby.net/thread-1946810-1-1.html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四:拉彭兰塔要塞及骑兵博物馆
展馆特点:18世纪工事及小型博物馆,以19世纪末展品为主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五:芬兰堡
展馆特点:经典棱堡体系、18世纪船模、19世纪末火炮、绝版IIa级潜艇

芬兰博物馆纪行番外篇:比利时皇家军事历史博物馆(特别推荐)
展馆特点:大型国家博物馆,大量拿战制服胸甲、19世纪下半叶后装枪械、精品盔甲馆芬兰博物馆纪行总目录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一:劳马海事博物馆
展馆特点:小型博物馆 以航海工具为主
http://lt.cjdby.net/thread-1936376-1-1.html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二:图尔库古城堡
展馆特点:中世纪城堡及收藏
http://lt.cjdby.net/thread-1942529-1-1.html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三:图尔库海事博物馆
展馆特点:大型博物馆,大量船模、实船及船只部件
http://lt.cjdby.net/thread-1946810-1-1.html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四:拉彭兰塔要塞及骑兵博物馆
展馆特点:18世纪工事及小型博物馆,以19世纪末展品为主


芬兰博物馆纪行之五:芬兰堡
展馆特点:经典棱堡体系、18世纪船模、19世纪末火炮、绝版IIa级潜艇

芬兰博物馆纪行番外篇:比利时皇家军事历史博物馆(特别推荐)
展馆特点:大型国家博物馆,大量拿战制服胸甲、19世纪下半叶后装枪械、精品盔甲馆
拉彭兰塔位于芬兰东南角的塞马湖畔,是南卡累利阿大区的首府。地理上属于芬兰南部的最东侧,恰好与图尔库相反。从赫尔辛基驱车大约三小时以上,但其与圣彼得堡的距离比到赫尔辛基还近。此地一度是面对俄国的最前线,1728年在 Linnoitusniemi 半岛上修建了要塞。


要塞为夯土结构,不知是完全人工堆砌还是利用了点天然地形。我之所以没有用“棱堡”一词,是因为仅我们游览的部分,还不具备非常典型的棱堡特征,由于没有看到全貌所以不好判断。这和后面的芬兰堡有较大区别。




要塞一角.JPG

从广场上拍的要塞一角,可以看见要塞基本由夯土构筑的斜坡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两阶,从左边三层高的建筑物对比,第一阶高度大概10米左右,第二阶略矮,总高度可能在20米以内
从刚才的广场往前走,接近入口处



DSC_0219.JPG

要塞两阶斜面.JPG

从上面可以看到入口处左右两侧高低不一的斜面,但倾角几乎相同,大约30°左右



要塞斜面.jpg

从反方向拍的斜坡,也几乎是30°角,坡上的园艺是拉彭兰塔的市徽——手持大棒的半裸蛮族基佬

总的来说,斜坡不陡,有游客直接从坡上爬上去。尽管有些费力,但仅就地形而言算不上很难的障碍
要塞通道.JPG

要塞的木制台阶,一个细节是在此巡游的龙骑兵可以骑马不费力地由台阶上下要塞
反过来通道入口处的阵地,由砌石加覆土构成,可以看到覆土层上的缺口,不知是供火炮射击或是士兵出入用

入口阵地.JPG
这张照片所处位置是上到要塞顶后,站在第一幅图所示的左侧拐角尖端,石砌胸墙大约及膝,加上覆土可能不到半人高,缺口可作通道,不知是否也作为火炮射击口

要塞顶右角.JPG
站到上一幅照片的胸墙上往下拍,可以看到下面两阶,拐角处勉强有个类似棱堡的凸角堡形状。值得注意的是画面右侧,能够看到斜坡直达底部的道路,这意味着站在坡顶拥有良好的射界,打到坡低没有射击盲区。而且两阶的胸墙高度几乎在同一斜面上,相互没有阻挡,能够发挥双重火力。

右角下一阶.JPG
然后我站在原地镜头左转,可以看见靠近入口处的斜面,同样没有射击盲区

从右往左 第一阶斜面.JPG
继续向左是掩护通道口的阵地,如果那些胸墙上的缺口是炮口的话,意味着其可以射击两侧接近坡底的敌人

从右往左 入口阵地.JPG



再一张,其本身受到坡顶火力的保护

DSC_0230.JPG



通道口另一边的斜面,高度介于这边一二阶之间,那边似乎只有一阶了。我推测如果要塞平面是方形的话,大部分都是这样的一阶,只是在拐角处是较复杂的两阶

从右往左 左侧斜面.JPG
退回到顶部,照片右侧那个缺口便是之前站的位置,往左可以看到要塞顶部的胸墙和垛口

从右往左 要塞顶通道缺口或炮口.JPG



再往里退,整个要塞顶端拐角处呈现出来。其内部地坪标高至少矮1米多,车辙印很容易让人联想运输火炮的样子

要塞顶右角平台.JPG
总的来说,要塞采用了最古老的夯土结构,但边缘却精心修缮为平直的斜面。具有一些棱堡特征,但从看到的部分而言并不十分典型。这与后面采用砌筑结构有明显星形堡垒的芬兰堡有一定区别。

关于其为何采用这种方式,我也尝试进行一点分析。
首先,夯土结构由于是一个实体,单纯的实心炮弹轰击几乎对其无效。传统的城墙被轰塌后不仅会暴露出缺口,还会因垮塌的渣滓堆积成一条有利于进攻方的堤道。然而面对这座要塞,不仅炮弹几乎无法将其轰塌,实际上将其轰塌后形成的反而是不利于进攻的障碍,相比之下其本身30°的平整斜坡更容易攀爬。
那问题来了,为何要造这么个利于敌人的斜坡?个人认为这里有夯土结构本身的原因,也就是结构需要,必须放坡,这样这些没有挡土墙的夯土才不会因自身重量压垮。但放坡的角度显然是建造者考虑过的,太缓对敌人起不到障碍作用,太陡容易形成射击盲区。现在的坡度使坡脚延伸了足够的距离,守军火力能充分发挥,没有直墙脚的射击盲区。当然,敌人也可以更容易地向上射击守军,但考虑到守军可以在胸墙的掩护下从容装填瞄准,甚至能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进行一次突然性的齐射,我认为这样的地形仍对守军有利,不知可否能将其视作人为制造的背坡战术。当然,这里的射击主要是步枪,火炮很难达到这样的俯角,坡顶火炮主要还是轰击距离较远的敌人。
面对这样的结构,大部分土工作业也将失去意义,挖垮这样的斜坡是在给己方攀登找麻烦,靠近坡底的作业也很容易遭到打击。使用冷山或一战时澳洲佬爆破德军阵地那种级别的爆破也许行之有效,但要塞面前的赛玛湖几乎杜绝了这种可能。
新地龙骑兵团龙骑兵,不知属现役还是民间组织的纯表演。龙骑兵在骑马通过台阶爬上要塞的过程并不费力,可见马匹本身是有一定地形适应力的。

20140713_132646.jpg

DSC_0225.JPG

DSC_0223.JPG
骑兵博物馆

骑兵博物馆 柠檬茶.jpg


骑兵博物馆号称是要塞上最古老的建筑,建于18世纪。博物馆规模很小,更像是驻守该地的骑兵团团史馆。
本来奢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我大芬兰砍人骑兵的东西,但一想到要塞本身都建于18世纪就不报多大希望了。果然,进去后发现和砍人骑兵的那段历史相关的,不过寥寥两幅画而已。

新地省骑兵团总指挥托斯坦森在吕岑战场夺回古二爷尸体.JPG

上面这幅画表现的是吕岑战场上的历史瞬间:新地省龙骑兵团总指挥托斯坦森夺回古二爷遗体。画面中间卧倒在地者大约就是古二爷了,脱帽持剑者应为托斯坦森上校(Torsten Stalhandske),对面的帝国军穿着四分之三甲,虽装备精良却成溃退状。



DSC_0258.JPG

另一幅表现吕岑战场的作品,对于帝国军的盔甲可能想象的成分多一些,更像是18世纪后期的画家参照当时的样子画的。
图文并茂,非常不错
馆藏拿战时期燧发手枪,品相有些破损,通条似乎也遗失了

燧发手枪.JPG
1741年拉彭兰塔战役时期,不知这场战役的具体情况。左边似乎是瑞典军,右边是俄国人,展柜里的步枪应该是文物,表面破损很严重。

拉彭兰塔战役1741 瑞典 俄国?.JPG
一支指挥矛矛尖,上面的铭文表面它属于大卢基团(Velikije Luki)。矛尖很大,但经岁月侵蚀现在已看不出它是否开锋。

指挥矛 矛尖铭文大卢基团(Velikije Luki).JPG



18世纪大卢基团士兵

矛尖属大卢基团 1700拉彭兰塔战役.JPG
1778年的卡宾枪,看长度快赶上步枪了。特别之处在于其燧发机,击锤处于半击发也就是保险位置,后方的钩子钩住了击锤,再往下压一下即可解除保险。奇怪的是拿战时期没看见燧发枪的保险有这种外露结构。

卡宾枪 1778 半击发.JPG



特写,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钩住击锤的保险。芬兰堡收藏的一支步枪也有同样的结构。

卡宾枪 1778 半击发特写.JPG
芬兰人的民族英雄,元帅,总统,卡尔.古斯塔夫.埃米尔.曼纳海姆

曼纳海姆元帅.JPG
1896年胸甲骑兵行头,介绍特别提到曼纳海姆在俄国当差时也用过一套这样的胸甲
胸甲骑兵装备 1896 特别提到曼纳海姆在俄国近卫服役时装备相同.JPG



这是一副背甲
背甲.JPG



背甲内侧
背甲内侧.JPG



边缘特写。可以看到,背甲的金属部分其实很薄,不足1mm,而且是用较软的材质制成,否则无法在颈部边缘弯曲包边还把皮革包在里面(大家可以和我后面拍的比利时军博收藏的拿战胸甲作比较,那些胸甲不仅厚度,质地也完全不同)。鱼鹰社介绍1870年代普鲁士骑兵的那本曾提到普鲁士胸甲骑兵使用了两种胸甲,一种为钢制防弹胸甲(bullet-proof cuirass),另一种为军官和近卫军使用的黄铜甲。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样的钢胸甲能抵御1870年的米尼弹和锥形弹,但黄铜肯定仅用于仪仗。显然,这幅胸甲属于后者。
背甲厚不足1mm.JPG
同一套装备里的头盔,盔徽已经遗失
头盔 缺徽章.JPG



盔顶的双头鹰似乎也丢了一顶王冠
头盔 鹰.JPG



头盔侧面,可以看到后方的护颈和前面的盔檐。结构有些像17世纪的契斯卡格盔,不过盔檐角度很大而非鸭舌帽般水平伸出,这在19世纪末骑兵头盔特别是普鲁士钉盔上很常见(也有水平伸出的形式,盔檐先是起一个褶皱再水平伸出),这样做得目的是什么?
头盔侧面.JPG



头盔后部,可以看到护颈与虾尾盔的区别:契斯卡格盔护颈展开后呈扇形,19世纪后期头盔护颈则是两头粗中间细,有一个明显的“腰”。这种形状用意何在,更符合颈部形状?节省材料和重量?
头盔后部护颈形状.JPG
这套行头的最后一个组成部分——肩章

肩章.JPG

肩章侧.JPG

第一眼看上去这套肩章非常威武,象节肢动物的甲壳。我马上联想起米帝内战时期,那种戴黄铜鳞片的肩章兼具防御军刀劈砍的功能,甚至因其重量还让不少佩戴者丢弃。不过后面看到一套军礼服也配有同样的肩章,加之前面的胸甲和头盔基本都是仪仗性质,我对这副肩章是否具有防御功能就不报希望了。
毡面钉盔,芬兰骑兵团里的步兵单位佩戴,1916年起被钢制钉盔取代

毡面钉盔,芬兰骑兵团属步兵佩戴,1916年被钢制钉盔取代.JPG



钉盔侧面,不知毡布里面的材质是什么,皮革?

毡面钉盔.JPG
检阅盔,芬兰第55骑兵团于1909年使用,材质像是皮革,毛饰类似横版的塔勒顿帽盔

检阅盔 第55芬兰骑兵团 1909年.JPG
paslik帽,1917年驻防此地的库班哥萨克曾用此装束
paslik帽 1917年驻防此地的库班哥萨克使用.JPG



最右边那顶就是paslik帽,有个尖尖的帽筒
DSC_0275.JPG
老家有本筑垒体系的书,不过是英文版的,记得有路易十四和杜邦时期棱堡体系发展的内容,啥时候有空回去查一下。芬兰防御体系在苏芬战争期间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作者去的时候应该是夏季吧,芬兰的冬天漫长而严酷,封冻结冰的棱堡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堡前结冰的湖面将成为敌军进退两难的噩梦,冰冷光滑的墙面可没那么容易爬上去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4-15 14:46
作者去的时候应该是夏季吧,芬兰的冬天漫长而严酷,封冻结冰的棱堡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堡前结冰的湖面将成为 ...
7月底去的,正值晚上11点都还大亮的夏季。夏季和冬季各有利弊,如果湖面真的结冰到足够厚度也许反而能让敌人在冰面上展开攻击阵地,至少是能利用冰面快速机动。而且防守方不能指望敌人总在最不利进攻的冬季入侵。总的来说我认为这个夯土斜面更多是出于结构和射界上的考虑,而非传统垂直城墙那种反攀爬的功能。面对攀上要塞的入侵者,它更多依靠要塞上射界良好的反击火力而非地形障碍解决,要知道你在给敌人制造障碍的同时也很可能阻碍到自己。
h__l 发表于 2015-4-15 22:24
7月底去的,正值晚上11点都还大亮的夏季。夏季和冬季各有利弊,如果湖面真的结冰到足够厚度也许反而能让 ...
这个并不是独创,trace italienne的原理就是这样的,通过在堡垒外使用壕沟跟土堆,保证己方火力能够不受影响而对方的火力基本被土堆吸收,文艺复兴之后挺常见的
但其他地区的堡垒要么随着国境线改变而废除,要么直接被更新的模式更新,可能芬兰这个保存比较完好

Cidane 发表于 2015-4-16 16:25
这个并不是独创,trace italienne的原理就是这样的,通过在堡垒外使用壕沟跟土堆,保证己方火力能够不受 ...


拉彭兰塔要塞当然不是什么独特的要塞,相反,它反映的应该是18世纪军事建筑的常态,只是我个人第一次有机会实勘这种建筑罢了。不过兄台觉得它算得上棱堡么?
Cidane 发表于 2015-4-16 16:25
这个并不是独创,trace italienne的原理就是这样的,通过在堡垒外使用壕沟跟土堆,保证己方火力能够不受 ...


拉彭兰塔要塞当然不是什么独特的要塞,相反,它反映的应该是18世纪军事建筑的常态,只是我个人第一次有机会实勘这种建筑罢了。不过兄台觉得它算得上棱堡么?
1897式中尉军礼服,肩章就是胸甲骑兵用的那种

1897式中尉军礼服.JPG



1897式龙骑兵中尉夏常服

1897式龙骑兵中尉夏常服.JPG
1918年骑兵中尉制服

1918年骑兵中尉制服.JPG



1918式龙骑兵制服,新地龙骑兵团装束

1918式龙骑兵制服(新地省龙骑兵团).JPG



身着1918制服的Gaston Ahrenberg,其为saksanniemi骑兵团(新地省骑兵团前身)创始人。从照片上看,帽子的翻边让它看上去更象三角帽。

saksanniemi骑兵团(新地省骑兵团前身)创始人Gaston Ahrenberg.JPG
身着1919式制服的新地龙骑兵团下士
1919式新地龙骑兵团下士.JPG



1922式骑兵制服,帽子是1927式的
1922式骑兵制服(帽子为1927).JPG
剩下这些则涵盖了内战、冬季战争、二战直至现代的制服

内战、苏芬、二战、现代.JPG
h__l 发表于 2015-4-16 21:46
拉彭兰塔要塞当然不是什么独特的要塞,相反,它反映的应该是18世纪军事建筑的常态,只是我个人第一次有 ...
棱堡在这种地形修建一般都会受地形影响不太规则,不过我觉得他火力设计采用了star fort的标准,可以算吧
h__l 发表于 2015-4-16 21:58
剩下这些则涵盖了内战、冬季战争、二战直至现代的制服
右二的雪地装模特挂的应该是萨米冲锋枪吧
topmvp 发表于 2015-4-17 16:47
右二的雪地装模特挂的应该是萨米冲锋枪吧
对,应该是苏米,都忘了来张近照了
从上到下有介绍牌的部分:骟马工具(个人推测是固定住马的XX器官的)、牙搓、吹药管、拔牙钳、阉钳、木质嘴夹,中间那些碎片是手术取出的弹片
上到下:阉马工具 牙搓 吹药管 拔牙钳 阉钳 木质嘴夹及取出的弹片.JPG
兽医的手术工具,下面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反映了野战状态下给马做手术的过程,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战马是一种具有一定生存能力的动物,虽然目标大,但中枪并不一定意味着致命。

兽医工具.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