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丹纪行之四 中苏合作创共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7:04:42
人民日报

 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东北方向7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吉利炼油厂(亦称喀土穆炼油厂)的现代化大型炼油企业。它是由中国与苏丹合作建成的,并被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 涛、苏丹总统巴希尔共同誉为“中苏合作的典范”。

  吉利炼油厂一期工程总投资6.38亿美元,中苏双方各出资50%,年处理原油能力250万吨。该厂1998年5月26日动工,2000年5月16日建成投产。该厂二期工程于2006年6月30日建成投产,原油处理能力增至500万吨。炼油厂总经理赵玉军告诉记者,目前中苏双方正就将该厂的原油处理能力提高至1000万吨的工程进行洽谈。

  吉利炼油厂是中苏合作实现双赢的经典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就使苏丹从一个石油产品进口国转变成为石油产品出口国,为苏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苏双方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中国驻苏丹大使李成文指出,包括经贸项目在内的中苏合作由来已久。上世纪70—80年代,中方曾帮助苏方种植水稻和茶叶等。当时苏丹还没有石油工业,中苏双方的合作项目都是出于友好目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7—2000年,中苏两国以石油项目合作为龙头,开启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新阶段。中苏经济关系由单纯的经济援助转向互利共赢,苏丹现有100多家中资企业。

  如今,中苏经贸合作正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良好势头。日前在喀土穆举行的首届中苏农业合作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继石油开发之后,农业将有望成为中苏经贸合作的另一重要领域。参与中苏经贸合作的中资企业,并不局限于国有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也开始加入其中。例如,在喀土穆的高档星级宾馆中,有一家四星级的“喀土穆广场宾馆”就是由中方一家民营企业经营的。

  必须强调的是,中苏经贸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共赢的局面,因为这种合作不仅惠及中苏双方,还能使第三方甚至多方受益。以中苏双方在苏丹南方自治政府首府朱巴市的经贸合作为例,由于该市及其附近地区邻近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等国,彼此之间有着传统的经贸往来,中苏双方在朱巴展开的经贸合作也促进了朱巴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

  就苏方而言,通过与中方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不仅能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有助于培养、训练人才。


(责任编辑:董菁)
http://world.people.com.cn/GB/9830210.html人民日报

 位于苏丹首都喀土穆东北方向70多公里的地方,有一个名叫吉利炼油厂(亦称喀土穆炼油厂)的现代化大型炼油企业。它是由中国与苏丹合作建成的,并被中国国家主席胡 锦 涛、苏丹总统巴希尔共同誉为“中苏合作的典范”。

  吉利炼油厂一期工程总投资6.38亿美元,中苏双方各出资50%,年处理原油能力250万吨。该厂1998年5月26日动工,2000年5月16日建成投产。该厂二期工程于2006年6月30日建成投产,原油处理能力增至500万吨。炼油厂总经理赵玉军告诉记者,目前中苏双方正就将该厂的原油处理能力提高至1000万吨的工程进行洽谈。

  吉利炼油厂是中苏合作实现双赢的经典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就使苏丹从一个石油产品进口国转变成为石油产品出口国,为苏丹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苏双方也因此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中国驻苏丹大使李成文指出,包括经贸项目在内的中苏合作由来已久。上世纪70—80年代,中方曾帮助苏方种植水稻和茶叶等。当时苏丹还没有石油工业,中苏双方的合作项目都是出于友好目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7—2000年,中苏两国以石油项目合作为龙头,开启了双方经贸合作的新阶段。中苏经济关系由单纯的经济援助转向互利共赢,苏丹现有100多家中资企业。

  如今,中苏经贸合作正不断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多,呈现出全方位发展的良好势头。日前在喀土穆举行的首届中苏农业合作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这标志着继石油开发之后,农业将有望成为中苏经贸合作的另一重要领域。参与中苏经贸合作的中资企业,并不局限于国有企业,许多民营企业也开始加入其中。例如,在喀土穆的高档星级宾馆中,有一家四星级的“喀土穆广场宾馆”就是由中方一家民营企业经营的。

  必须强调的是,中苏经贸合作可以实现双赢、共赢的局面,因为这种合作不仅惠及中苏双方,还能使第三方甚至多方受益。以中苏双方在苏丹南方自治政府首府朱巴市的经贸合作为例,由于该市及其附近地区邻近肯尼亚、乌干达、埃塞俄比亚和刚果(金)等国,彼此之间有着传统的经贸往来,中苏双方在朱巴展开的经贸合作也促进了朱巴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商品贸易和人员往来。

  就苏方而言,通过与中方开展各种形式的经贸合作,不仅能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强和完善基础设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还有助于培养、训练人才。


(责任编辑:董菁)
http://world.people.com.cn/GB/983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