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垂与后燕的兴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32:43
慕容垂与后燕的兴衰
泪痕春雨
  
  后燕复辟(河北战场)
  
  符丕、符晖等人控制的河北、中原地区,是从前燕国的国土。而符丕坐镇的邺城,更是燕国从前的都城。
  
  从这层意义上,符丕、符晖对当地的统治;就像一个侵略者统治着一片征服的地区。在帝国本土强大、稳定时,符丕、符晖自然可以很容易的统治这片地区。因为一旦出现意外,符丕、符晖随时可以从前秦本土获得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在这种背景下,前燕故地虽然存在着众多蠢蠢欲动的利益群体,却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的。
  
  但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对自己本土(西北地区)的统治也感到力不从心了。在这种背景下,前燕故地(河北、中原)一旦出现意外,符丕、符晖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了,因为帝国中央政府已不可能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了。在这种背景下,前燕故地那些蠢蠢欲动的利益群体,自然再也不会安分守己了。
  
  一个依靠军事征服,迅速膨胀起来的帝国,当他膨胀到一定程度后,本身的统治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当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重创后,那些被帝国军事征服的地区,自然会通过各种形式试图脱离帝国。这也就是淝水之战后仅仅几天,前燕故地(河北、中原)就陷入一片动荡不安之中的主要原因。
  
  在淝水之战后,符丕、符晖感觉河北、中原等地一片动荡不安,所以就希望能从前秦本土获得足够的军事、政治援助。于是他们就都向自己父皇汇报当地的危险状况。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符坚只是象征性的给他们提供了一点点援助(向洛阳派了四千军队、向邺城派了三千军队),却把慕容垂打发回了河北。从这层意义上,符坚不但没有向河北、中原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相反把西北的危机也转嫁到了河北、中原。
  
  当慕容泓在西北地区造反后,有人竟然鼓吹应该把慕容泓驱赶到河北地区了事。从这层意义上,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对继续统治前燕故地,已没有多少信心了。所以为了保证帝国本土的安全,动不动就想把西北地区的困难转嫁到河北等地。
  
  因为中原是四战之地,所以符晖在进行有限的努力后,就率军撤回了前秦本土;但他返回前秦本土后,却因无力应对前秦本土越来越强大的反叛势力,最后在自己父皇的责骂下自杀了。
  
  符丕一直坐镇邺城,作着最顽强的努力;但在三年后他也终于绝望了。于是他决定率军撤回前秦本土,但当他走到晋阳时,却听到帝国都城已沦陷,自己父皇也被人杀死了。
  
  当慕容垂回到河北时,整个河北地区。分为三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是前秦的嫡系力量,他们以符坚的儿子符丕为代表。因为他们与前秦帝国的利益最为密切,所以他们自然希望前秦帝国能继续维持当地的统治。但因为是在前燕故地,所以他们的力量是弱小的;他们之所以能统治那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帝国中央政府作后盾;当来自帝国中央政府的支持消失后,他们在当地就变得越来越衰弱了。
  
  另一种力量,则是燕帝国的旧势力,他们以慕容家族成员为代表。他们在前秦混乱之时,自然而然的会兴起复国的念头。他们最初对前秦帝国表示臣服,那是因为前秦帝国有着强大的中央政府,而且燕国从前的统治秩序已被打乱了。但当前秦帝国中央政府衰弱后,这些燕国旧势力自然开始想着重新恢复自己的统治秩序。因为这是前燕故地,而且前秦帝国对这里的统治已变衰弱,所以慕容垂一系力量,所过之处自然是应者如云。
  
  第三种力量,就是燕、秦之外的地方势力,在前秦帝国混乱之后,他们也是蠢蠢欲动。因为燕、秦两系力量在相互角力,所以这些力量可以趁乱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
  
  这种力量的代表人物,以丁零人翟斌为代表。失去燕、秦两系力量相互角力,翟斌是无法崛起于燕国故地的。对此翟斌也非常清楚,所以他最先挑战前秦帝国,并拥有巨大的力量,却一直都希望与慕容垂合作,并愿意向慕容垂称臣。
  
  当然了,这种燕、秦之外的地方势力,都也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地方势力。所以他们都也是有奶就是娘的主;他们绝不会忠于秦国、也不会忠心燕国。但最后他们都被慕容垂一个接一个的打败或征服了。
  
  随着前秦嫡系力量(驻守信都的符定、驻守高城的苻绍,驻守常山的苻亮、苻谟,驻守中山的苻鉴),一个接一个的被打败。符丕就只能守着一个孤零零的邺城(燕国从前的都城),这座城池之外的地区,都已成为反叛势力的天地。现在整个河北地区,实际上已陷入秦人失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慕容垂、符丕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两大领衔主角,其它地方豪强都在这种夹缝中试图追求最大的利益。
  
  慕容垂一时无法把符丕彻底打败,那是因为河北地区虽然遍布反叛势力,但这些反叛势力却未必都愿意真正归顺慕容垂,而东晋帝国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河北的角逐。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不但需要攻打符丕,还需要与河北地区形形色色的实力派作战。但是,也就过了短短两三年时间,符氏家族在河北的统治,终于彻底无法维持了。
  
  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分为两大战场,一个是河北战场(也就是从前的燕国),一个是西北战场(也就是从前的秦国);这两大战场从某种意义上是独立存在的。
  
  在河北战场,慕容垂一系纵横开合、东征西讨,渐渐恢复了从前燕国的版图。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是因为慕容垂才能出众,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也是因为他的弟弟(慕容德)、儿子(慕容麟、慕容农、慕容隆)都也是独当一面的人才;如果失去这些杰出的子弟相助,慕容垂恐怕也是无法成功的。
  
  因为后燕帝国的建立,是源于这种原因,所以后燕帝国从建立时起,就存在着崩溃的阴影。慕容家族后来的危机,绝不是因为他优秀的子弟太少了,而实在是因为优秀的子弟太多了;当然,更主要也是因为慕容垂缺乏驾驭他们的能力,所以后燕帝国,一直都笼罩着诸王内哄的阴影。
  
  我们读历史,总感觉后燕帝国的灭亡,是源于北魏拓跋圭的强大,但真正的原因,显然是因为后燕帝国的诸王内哄太严重了。
  
  我们读历史,总感觉后燕帝国的灭亡,是因为太子慕容宝的才能太差劲。但真实的原因,却显然是因为慕容垂留下的摊子太滥了。
  
  慕容宝的才能也许很低(真实情况未必如此),但慕容农、慕容隆却一直忠心耿耿辅佐慕容宝,慕容宝也一直信任、重用自己这两个弟弟。司马光在写到慕容农、慕容隆(尤其是慕容农)时,从来都是不吝惜笔墨、也不吝惜赞美之词的。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兄弟齐心协力都无法控制局面,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慕容垂留下的摊子,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好摊子。
  
  处处受制的太子慕容宝(上)
  
  我们通常认为,后燕帝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太子慕容宝的才能太低了。但处于慕容宝的位置,相信谁也无法成功的;因为他老爸给他设下的障碍太多了。
  
  从某种意义上,慕容宝是绝对幸运的;因为慕容宝有两个称得上有大智慧、大勇气的弟弟,那就是慕容农、慕容隆。慕容农、慕容隆都是第一流的军政人才,《通鉴》在写到这两个人时,是绝不吝惜笔墨的,也绝不吝惜赞美之词的。以他们的才能、实力、地位,都也有机会窥视皇位的。但他们却死心塌地给自己哥哥慕容宝当助手,而慕容宝也是一直信任、重用自己这两个弟弟。
  
  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兄弟联手协作,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局面出现,足以抵消慕容宝的才能不足。后燕帝国在这种背景下,都无法避免衰亡,本身就证明它的衰亡绝不是皇位继承人能力问题。
  
  北魏拓跋圭的兴起,是慕容垂毫无节制支持的结果。当拓跋圭进攻后燕帝国时,慕容垂的反应又实在太草率了。当时的慕容垂已七十岁了,而且病卧在床。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病卧在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随时都可能会死的。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发生这种事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慕容垂作为后燕帝国的皇帝,他如果突然死了,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后燕帝国的主要军政权力需要重新分配了。
  
  如果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帝国,发生这种事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在一个诸王争雄的帝国,这种事一旦发生,常常意味着皇族内哄、骨肉相残。
  
  现在慕容垂最应该做的事,实际上就是好好安排后事。因为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博奕是不对等的(游牧民族可以一直玩游击战、运动战,中原王朝只能被动接招),所以后燕帝国想一举重创新兴的北魏帝国,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当然了,因为中原王朝占据着经济上的、人口上的优势,所以游牧民族政权想灭亡中原王朝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后燕帝国与北魏帝国大举开战的事,完全可以往后搁一搁。
  
  老皇帝七十高龄病卧在床,诸王各怀心机的背景下;慕容垂最应该作的事是安排后事。而绝不是去与新兴的游牧民族政权一争长短。
  
  慕容垂认为自己不会死的,慕容垂认为自己还可以在军政舞台上称雄的。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慕容垂的这种想法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哪会轻易把权力交给太子慕容宝呢?
  
  基于后燕帝国的利益,慕容垂此时的最佳选择就是:在保证帝国稳定的背景下,尽量让太子慕容宝的亲信占据帝国主要军政要职。但这种选择,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中;除非慕容垂愿意承认自己快要死亡的事实,除非慕容垂愿意做出一定的牺牲。否则在慕容垂能完全控制局势的背景下,他实在没有理由主动做出这种安排。
  
  慕容垂对太子慕容宝的心情,也许是极度矛盾的。一方面,他是真心真意的想加强太子慕容宝的权力、地位;所以他很早就让太子慕容宝主持帝国政务了。另一方面,他又对太子慕容宝充满了猜忌与恐惧,所以他在不经意中又总给太子慕容宝设置太多的障碍。
  
  《通鉴》上说:“慕容宝刚当太子时,有好名声的,不久后荒忽懈怠,韩廷内外对他大失所望。”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太子慕容宝应该是很有才能的。否则,他在什么时候,也无法获得好名声的。
  
  慕容宝为什么刚当太子时有好名声,而后来名声就臭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有能力的人当了太子,都会是这种结果。如果他没有能力,他开始也无法获得好名声的。而在他获得好名声后,马上就会发现,如果自己再这样继续下去,恐怕随时都会丢掉太子之位的。
  
  因为老皇帝还在健在,太子这样拼命表现自己,他这是想干什么呢?他是想提前接班呢?还是想抢班夺权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老皇帝随时都会死的,而太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让一个人选择站队,这个人会选择站在谁的后边呢?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站在太子身后的!
  
  因为皇帝与太子有这种矛盾关系,所以太子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皇帝对自己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猜疑了。在这种背景下,太子自然只有学会假装平庸。
  
  如果慕容垂对太子的限制只在这方面,那太子总有翻身机会的。但慕容垂对太子的限制绝不只这些。
  
  看后燕帝国的历史,我们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那就是慕容农、慕容隆在前期太英雄了,而在后期太无能了。从某种意义上,如果慕容农、慕容隆还像前期那样英雄,后燕帝国就不会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慕容垂身上。
  
  慕容农、慕容隆绝对称得上有大智慧、大勇气。这不但表现在他们杰出的军政才能,更表现在他们都心甘情愿的给自己哥哥慕容宝作助手。作为强势亲王,能有这种觉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看看两晋南北朝各个帝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但慕容农、慕容隆的军政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下降了。
  
  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人联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为代表的力量,将在后燕帝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显然会让老皇帝慕容垂感到不安的,既然如此,这两个人的军政地位会莫名其妙的下降,也就好理解了。
  
  按理说,慕容宝是太子(后来是皇帝),慕容农、慕容隆是功勋卓著的亲王。他们三个人联合在一起的力量,自然可以在后燕帝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很可惜,在面对北魏进攻时,这三个人既有无力调动清河王慕容会,又无力节制王赵慕容麟,还无法指挥范阳王慕容德。面对强敌进攻,帝国几大强势亲王各自为政,自然难以躲过灭亡的命运了。从这层意义上,后燕帝国的灭亡,绝不是因为拓跋圭太厉害了,而是因为后燕帝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力量。
  
  按理说,以慕容农、慕容隆的功劳、地位,他们随便拿出一个人来,也足以与任何一个强势亲王相提并论。就算没有太子慕容宝支持,他们两个人联合在一起,也会对赵王、清河王、范阳王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因为上述三大强势亲王并没有实现过什么联合。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太子(后来是皇帝)与慕容农、慕容隆三人联手,却无法对赵王、清河王、范阳王拥有绝对的优势。于是面对强敌,整个后燕帝国竟然四分五裂了;在这种背景下,后燕帝国自然无法逃过灭亡的命运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按通常的解释,自然是慕容宝才能太低了,慕容农、慕容隆后来才能退化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结果。但真实的原因呢?恐怕还得从慕容垂对太子的种种限制上寻找答案。
  
  处处受制的太子慕容宝(下)
  
  关于赵王慕容麟的历史,史书都写得非常戏剧化。据说,慕容麟曾出卖过自己父亲慕容垂,害得慕容垂只有亡命敌国。据说,慕容麟曾出卖过自己大哥慕容令,害怕得世子慕容令死于非命。因为慕容麟当时年幼,所以慕容垂回到邺城后,就迁怒于慕容麟的母亲并杀了她。从此对慕容麟也是不理不睬。但在十四年后,也就是后燕复国时,因为慕容麟才能太过突出,所以慕容垂就一直信任、重用慕容麟,从此慕容麟就成为后燕帝国一个举足轻重的强势亲王。
  
  关于赵王慕容麟的这些历史,是不是真的可信?就我的理解,可信度是非常低的,因为它太过戏剧性了。而且抛开这些戏剧性的内容,也可以正常解读这段历史;所以我认为,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把这些戏剧性的内容当真。
  
  抛开那些戏剧性的内容,我们似乎可以这样介绍慕容麟的历史。慕容麟是慕容垂一个普通姬妾生的儿子,她的母亲因为触怒慕容垂,被慕容垂杀掉了(或许只是死得比较早)。慕容垂开始一直不喜欢这个儿子,但在后燕复国时,因为这个儿子的表现太过突出,所以就一直信任、重用他。
  
  慕容麟与太子慕容宝的关系并不融洽,这从后来慕容麟一系一再阴谋作乱可以看出来(在参合陂之役时就已开始了)。但这个与太子慕容宝关系并不融洽的赵王慕容麟,在太子慕容宝当皇帝后,却一直位居慕容农、慕容隆之上。
  
  慕容宝当皇帝后,赵王慕容麟任尚书左仆射、而高阳王慕容隆只担任右仆射。在北魏深入后燕境内后,辽西王慕容农被调离帝国都城,而赵王慕容麟全权负责帝国都城的军务。
  
  赵王慕容麟的这种军政地位,绝不是单纯的因为他能力出众,因为慕容农、慕容隆的军政能力都也不比他逊色。
  
  赵王慕容麟这种军政地位,更不会是因为皇帝慕容宝的信任,因为早在参合陂之役时,慕容麟一系就已开始阴谋挑战慕容宝的地位了。
  
  从这层意义上,慕容麟能凌驾于慕容农、慕容隆之上。主要是因为慕容垂生前就把局布成这个样子了。
  
  那我们现在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慕容垂要让慕容麟凌驾于慕容农、慕容隆之上呢?我们即使抛开那些云遮雾罩的传说,比如慕容麟曾出卖过慕容垂、害死过慕容令,慕容麟也实在不是个值得信任的人。更主要的是,慕容麟与太子慕容宝的关系并不融洽。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这样拔高赵王慕容麟的军政地位,主要是为了制约太子慕容宝一系的力量。从结果去看,慕容垂是成功的,因为太子慕容宝与慕容农、慕容隆三人联手都无法控制住慕容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仅赵王慕容麟的存在,就足以让太子慕容宝难以挑战老皇帝的权威了。而慕容垂更培养出一个能与太子分庭抗礼的太孙来。
  
  从积极的意义去看,慕容垂培养太孙慕容会是为了巩固太子慕容宝的地位。因为有人想挑战慕容宝的太子地位,同时也会侵犯了太孙慕容会的地位。
  
  但从消极的意义去看,慕容垂这样作,恐怕还是为了限制太子慕容宝的权力。因为太孙慕容会的权力、地位,实在有些不伦不类。慕容会曾坐镇东宫主持帝国日常工作,并且享受与太子同样的待遇。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只要再把慕容会的地位稍微提高一点,继承慕容垂皇位的人就不是太子慕容宝了。
  
  慕容宝后来虽然当了皇帝,虽然有慕容农、慕容隆给他当左膀右臂。但帝国内部却至少还有两个人可以与他分庭抗礼。他们就是赵王慕容麟、太孙(后来的清河王)慕容会。而后燕帝国的衰亡,主要就是因为这两个人先后起来挑战慕容宝造成的。
  
  我们常常认为,后来慕容宝、慕容会父子反目成仇,主要是因为慕容宝废了慕容会的太子的地位。但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慕容会的军政地位太高了,高的已足可以与慕容宝分庭抗礼了。失去这种背景下,慕容会哪有资格与慕容宝反目成仇呢?
  
  我无意认为,假如慕容垂信任重用慕容农、慕容隆就可以避免帝国内哄。因为人的道德、忠心从来也是靠不住的。我只是想说,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兄弟联手都无力驾驭帝国各大实力派,本身就证明后燕衰亡,与慕容宝能力无关。一切只是因为慕容垂给后燕帝国布的局就有问题。
  
  慕容垂对慕容宝的限制,实际上并不单纯表现在他过分拔高了慕容麟、慕容会的军政地位。
  
  据说,段皇后曾对慕容垂说:“太子慕容宝能力平庸,慕容农、慕容隆才能优秀,您应该废掉太子,让慕容农或慕容隆当太子。赵王慕容麟阴险强悍,您应该想办法对付他。”
  
  段皇后应该肯定说过类似的话,这毫无疑问的。我们现在的最大疑问是,段皇后对慕容垂所说的这些话,是如何传的满世界都知道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皇帝与皇后的私房话。就算段皇后与自己妹妹曾说过这件事,这也不过是闺房秘语罢了。而这种事,段皇后的妹妹是没有理由乱说的,因为乱说这种事会害死自己姐姐的,而且对她也没有任何利益。从这层意义上,这件事应该是慕容垂有意无意透露出来的。
  
  单纯的看这个事件本身,慕容垂自然是十分支持太子慕容宝的。但如果慕容垂真的十分支持太子慕容宝,那他又为什么会把这种事透露出去呢?
  
  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是想利用这件事,给慕容宝树立一个可怕的政治对手。因为段皇后密谋废太子的事公开后,段皇后与太子之间就会谁也无法信任谁了。太子因此不信任皇后很容易理解,皇后为什么会无法信任太子呢?因为皇后无法确定太子会不会原谅自己。在这种背景下,段皇后就会成为太子慕容宝无可化解的政治对手。
  
  太子慕容宝,在上面有母后段氏牵制他,在旁边有皇弟慕容麟牵制他,在下面有儿子慕容会牵制他。本身就让他这个太子(皇帝)的权力地位渗了太多的水分。而身后他还有一个皇叔范阳王慕容德在牵制他。
  
  范阳王慕容德,是慕容垂的小弟弟,也是慕容垂的连襟。在参合陂之役前,北魏拓跋仪谈到自己对后燕帝国的印象时说:“慕容德自认为非常了不起,绝不是太子慕容宝可以驾驭的人。”
  
  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兄弟联手,都无法控制局势。那把太子换成慕容农或慕容隆,真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显然是没有的。
  
  把太子换成慕容农或慕容隆,也许会有一些有利的变化;但这种有利的变化,显然无法抵消因此产生的不利变化。
  
  就算慕容宝愿意接受太子地位被废的事实,那慕容农或慕容隆当了太子后,又该如何对待这个曾经当过太子的哥哥呢?那个曾经当过太子的哥哥,又会怎样看待这个取代自己地位的弟弟呢?在诸王争雄的权力格局下,如果慕容家族核心成员的关系出现这种裂痕,将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撕得越来越大。
  
  慕容垂临死前的布局
  
  在慕容垂率军征伐拓跋圭时,后燕帝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已经七十岁且大病初愈的慕容垂,实在称得上风烛残年了。换而言之,无论谁听到他突然死亡的消息,也不会感到太意外的。
  
  “慕容垂死了!”上次后燕军队征伐拓跋圭时,就是被这个真假难辩的消息给打垮的。
  
  后燕帝国这次征伐拓跋圭,依然还会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我们可想象,在慕容垂率军深入敌境后,如果后燕帝国本土突然传出“慕容垂死了”的消息,人们该怎么办?又会怎么办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谁听到这个消息,也会惊疑不定的。因为风烛残年的老皇帝突然死了,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关键是慕容垂的身份太特殊了,所以他死亡的消息一旦传出去,帝国各大实力派想的最多的事,恐怕都是如何重新分配帝国的权力。
  
  所以慕容垂在率军远征前,就已作好了两手准备。
  
  一手准备,自然是按自己“万寿无疆,永远健康”的前提布局,换而言之,他绝不会容许别人有机会挑战自己的权力地位。当然了,最主要的防范对象就是太子慕容宝。
  
  另一手准备,就是自己如果突然死了,应该怎么办?换而言之,他是真心希望太子慕容宝能顺利继承皇位的。所以他最害怕的事,就有人与太子争夺皇位继承权。
  
  这个局是难布的,但慕容垂还是布置成功了。如果单从太子顺利继位去看,慕容垂出征前的安排,那可谓天衣无缝。因为在诸王争雄的背景下,老皇帝突然死于前线;太子依然可以顺利继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慕容垂必须把太子领在身边。如果把太子留在帝国都城。一来容易把太子置于嫌疑的地方,因为万一再突然有消息说“慕容垂死了”,太子慕容宝在帝国都城又该怎么办呢?他肯定还会像参合陂之役时的表现,那就是惊疑不定,自乱了阵脚。二来也容易让随军的强势亲王有可趁之机,因为假如慕容垂突然死于前线,随军的强势亲王密不发丧,那太子慕容宝远在帝国都城,恐怕就会完全丧失主动权。这从赵高、李斯杀扶苏可以看出来。
  
  但把太子领在身边,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老皇帝风烛残年,他在任何时候死亡,恐怕也没有奇怪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太子急于接班,和他玩点邪的。那慕容垂恐怕就只有提前归位了。所以慕容垂对太子的防范,依然不可以放松。
  
  所以慕容垂在率军出征后,就让自己弟弟慕容德监国。慕容德从来都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如果太子敢用不明不白的方法继承皇位,慕容德自然可以打着维护皇权的旗号打击太子。
  
  慕容垂为什么在自己率军远征时,让自己弟弟监国,而不让自己的儿子监国呢?因为太子的地位并不巩固,所以让太子的某个弟弟(或太孙)监国,他就有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或是被别人利用。一旦产生这样的结果,那慕容垂的子孙一系就会无形中出现分裂。而让自己弟弟监国,即使他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或是被别人利用了,慕容垂子孙一系还可以保持完整。而从实力上看,慕容垂子孙一系在帝国内部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德虽然拥有了监国的地位,但他却只能作为皇权的守护者。换而言之,只要太子是完全合法的继承皇位,那慕容德就根本无法与太子争夺皇位。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太子不但拥有远征军队的统帅之权,更拥有法理上的优势,还作为慕容垂子孙一系的代表人物。如果慕容德利用监国的机会窥视皇权,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但这样的布局,似乎也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危机。那就是如果慕容垂死于前线,太子与几个弟弟又损兵折将逃回到后燕帝国。那慕容德自然有机会利用监国之权窥视皇位了。
  
  为了克服上述的危险,慕容垂就安排了太孙慕容会出镇龙城。慕容会的存在,显然可以防止慕容德利用远征军失败的机会窥视皇权,因为即使远征军失败了,但只要有慕容会这股有生力量存在,加上他父亲慕容宝(或自己)法理上的优势,就足以让慕容德不敢心生异想的。
  
  但在这种背景下,太孙慕容会的权力地位,实在有点不伦不类了。因为第二代领导人慕容宝的地位没有稳定,第三代领导人慕容会的地位就已巩固了下来。
  
  如果说慕容垂临死前的布局,有什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太孙慕容会的地位有些不伦不类了。太孙慕容一直与太子享有同等地位,现在又出镇龙城,配备高级僚属、享有巨大的军政权力。在慕容宝继位前,他自然是慕容宝可以顺利继位的重要保证,但在慕容宝继位后呢?你叫慕容宝拿什么驾驭慕容会呢?
  
  我们通常认为,慕容宝与慕容会的矛盾,是因为慕容宝压制慕容会造成的。但是,慕容宝对慕容一再压制,都无力驾驭慕容会,如果放任慕容会,以后就更没有机会驾驭慕容会了。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宝父子反目的种子,是在慕容垂死前就已埋下了。(关于这一点,我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先简单说一下)
  
  如果仅仅是慕容会的权势太大,慕容宝称帝后也许还有机会挽救后燕帝国。但是,慕容德、慕容麟的权势也太大了。
  
  虽然因为慕容垂的子孙一系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慕容德不敢公然挑战慕容宝的地位。但慕容德所代表的力量,却显然是一股自成系统的、绝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从后来慕容德一直独当一面,且在慕容宝活着的时候就能另立中央可以看出来。
  
  因为慕容会、慕容德的权势太大,所以慕容垂一死,后燕帝国就分裂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军政集团。
  
  第一大军政集团,自然是皇帝慕容宝为代表的军政集团,这个军政集团以帝国都城中山为中心。
  
  第二大军政集团,自然是以清河王(从前的太孙)慕容会为代表的军政集团,这个军政集团以东北龙城为中心。
  
  第三大军政集团,就是以范阳王慕容德为代表的军政集团,这个军政集团以邺城为中心。
  
  这三大军政集团,在慕容垂死后,就是一直分庭抗礼、各自为政。这种权力格局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后燕帝国已难以与新兴的北魏相抗衡了。更可悲的还在于,以皇帝慕容宝为代表的军政集团,内部还存在矛盾。皇帝慕容宝坐镇帝国都城,主要助手是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赵王慕容麟。如果他们四个兄弟保持着团结协作,自然有机会让龙城(慕容会)、邺城(慕容德)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表示臣服,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持后燕帝国的统一。但赵王慕容麟最初的居心叵测、后来的公然造反,让后燕帝国能避免灭亡的希望越来越小了。
  
  后燕帝国之所以灭亡,绝不是因为北魏拓跋圭太厉害了;而是因为继位的皇帝根本无法控制帝国的局势。
  
  在北魏进攻后燕帝国时,清河王慕容会坐镇东北,好像一个局外人,皇帝慕容宝再三催促,他就是不率军前来。
  
  在北魏进攻后燕帝国时,赵王慕容麟更一再破坏皇帝慕容宝与高阳王慕容隆的作战布署,最后干脆公然造反了。
  
  如果仅此后燕帝国还是有机会反败为胜的,但慕容宝后来与清河王慕容会正式决裂,慕容隆因此而死,慕容农因此身受重伤、慕容会本人被杀;却显然使后燕帝国元气大伤难以恢复了。因为这种结果出现后,皇帝慕容宝一系再也无力控制自己叔叔慕容德了,更无力控制帝国皇族之外的势力了。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北魏帝国无法彻底征服后燕帝国;但后燕帝国也只能苟延残喘了。
  
  慕容宝继位
  
  在慕容垂临终前,就已为慕容宝选了一个太子,那就是慕容会。慕容垂临终前的这种布置,也许对太子慕容宝并没有任何恶意,却实在是给太子慕容宝出了一道无法解决的难题。
  
  慕容宝与慕容会和解的机会,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慕容宝当皇帝后,慕容会马上主动申请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他们父子惟一的和解机会。否则,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帝坐镇帝国都城,太子坐镇龙城(燕国早期的都城),这叫什么事?
  
  从这层意义上,慕容会失去太子地位,那是他自找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谁处于慕容宝的位置,也不会把太子之位留给慕容会的。但是,慕容会不愿意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对放弃东北军政大权的前途毫无信心。
  
  首先,慕容会曾经拥有的军政地位实在太高了,高的已不可能让皇帝再信任他了。更主要的是,即使慕容会愿意自废武功,试图用忠心感动皇帝,也是看不到希望的。因为慕容会的母亲身份太卑微了;而段皇后却有亲生的儿子;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慕容会自废了武功,他的政治前途更会一片暗淡。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谁处于慕容会的位置,恐怕也不会主动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因为不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慕容会就是一个可以与皇帝慕容宝分庭抗礼的实权人物。如果慕容会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最理想的状态无非就是得到一个只能看皇帝脸色的太子之位。
  
  慕容会放弃东北军政大权后,正常也不会得到太子之位的;因为慕容会的母亲身份太卑微了。当时后燕帝国的皇后是段氏,段氏家族在后燕帝国的影响一直很大,这从慕容垂、慕容德、慕容宝的妻子都是段氏家族成员可以看出来。段皇后的儿子慕容策当时已十一岁了,有这样一个弟弟存在,慕容会如果自废了武功,恐怕比西晋的愍怀太子更不幸。
  
  慕容垂有意无意的害了慕容会,因为,假如慕容会不曾获得太孙的地位,也不曾独镇龙城,那他就不会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现在的慕容会如果不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那他就会成为争夺皇权的牺牲品(他与皇帝的矛盾将无可调和);如果慕容会放弃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就有可能成为争夺太子权力的牺牲品(他将无力与段皇后的亲生儿子争夺太子之位)。从某种意义上,当时的慕容会是看不到前途的。所以他只有硬着头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然,慕容会当时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主动交出东北军政大权,并主动让出太子之位。但这种选择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更主要的是,这种选择也未必正确。就好像符法主动把皇位让给了符坚,但符坚母子依然要一心置符法于死地。古语有云:高处不胜寒、亢龙有悔。当时,年青的慕容会恐怕就有了这种感觉,因为在他的处境上,恐怕怎样选都是个错。
  
  于是,在慕容宝继位后。慕容会竟然连一点点表示也没有。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帝坐镇帝国都城,先皇指定的太子却坐镇东北军政中心龙城,这叫什么事呢?表面上,这是因为慕容会缺乏远见的结果,实际上是这是因为慕容会当时别无选择,谁叫他的祖父已把他推上了如此高处不胜寒的地方呢?
  
  既然慕容会选择了要与皇帝继续分庭抗礼,那他就注定无法获得太子之位了。在这种背景下,段皇后的儿子慕容策,遂取得了太子之位。表面上,慕容策能取得太子之位,只是慕容宝、慕容盛、慕容麟的意见决定,但真实原因远比这个要复杂。
  
  但事情并没有如此了结。因为先皇指定的太子慕容会,现在成了清河王坐镇龙城。对帝国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皇帝让章武王慕容宙护送慕容垂、段太后的灵柩回东北祖坟安葬时,还交给了他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趁机削弱清河王慕容会在东北的军政大权。
  
  但皇帝慕容宝显然低估了自己这个儿子的能力、实力、决心。章武王慕容宙虽然辈份高、年纪大,但清河王慕容会却对他毫无尊敬之心,相反一再给这个老长辈脸色看。因为现在的东北地区,就是慕容会的私人领地,谁敢把手伸进这里,慕容会都会给他好看的。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慕容宝削弱清河王慕容会军政大权的计划自然落空了。
  
  人们在评论这段历史时,常常会说:“假如慕容宝听从慕容垂的安排,让慕容会当太子,也许就可以避免后来的父子相残了。”但这也这实在是把政治当童话去讲了。
  
  慕容会没有太子之位,中央政府的命令到了龙城,也只是一纸空文。最初,章武王慕容宙到龙城,奉皇帝之命调动东北部分军队,慕容会一再公然拒绝;后来,皇帝一再催促慕容会率军南下,慕容会同样是带理不理。这种局面的出现,绝不是简单的因为慕容会对皇帝有意见;而是因为慕容会拥有着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实力。
  
  慕容会拥有着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实力,且拒不交出东北的军政大权。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如果把太子之位给了他,并且一再迁就他,那龙城(东北军政中心)与中山(帝国都城)之间,岂非就拥有了对等的地位。皇帝坐镇帝国都城,太子坐镇东北军政中心,这叫什么事呢?
  
  慕容宝和慕容会的矛盾,并不是慕容宝不让慕容会当太子造成的。他们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源于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既然慕容宝无力驾驭慕容会(慕容会不主动交出东北军政大权,慕容宝连一点办法也没有),既然慕容会不愿意向慕容宝臣服(在慕容宝当皇帝后,并没有主动交出东北军政大权的意思)。那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无可调和的。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宝让慕容会当太子,并无助于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相反只会让慕容会的权势、地位进一步上升。从而使慕容更丧失了可能驾驭慕容会的机会。
  
  慕容宝虽然当了皇帝。但面对自己叔叔慕容德,他表现的却是那样无力;面对自己弟弟慕容麟,他同样表现的是很无力;甚至面对自己儿子慕容会,他也表现的同样无力。
  
  北魏之所以能轻易打垮后燕帝国,主要就是因为后燕帝国当时已呈四分五裂之势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实际上与慕容宝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慕容德、慕容麟、慕容会都也有着过人的智慧与勇气,更主要的是他们都是独当一面的、有着自成系统势力的实权人物。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宝想利用皇权的优势驾驭他们,本身就是很困难的。而新兴的北魏一直威胁着后燕帝国,皇帝慕容宝就更不敢放手巩固皇权了。因为他放手巩固皇权的结果,就是随时可能激化自己与上述几大实权派之间的矛盾。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
慕容垂与后燕的兴衰
泪痕春雨
  
  后燕复辟(河北战场)
  
  符丕、符晖等人控制的河北、中原地区,是从前燕国的国土。而符丕坐镇的邺城,更是燕国从前的都城。
  
  从这层意义上,符丕、符晖对当地的统治;就像一个侵略者统治着一片征服的地区。在帝国本土强大、稳定时,符丕、符晖自然可以很容易的统治这片地区。因为一旦出现意外,符丕、符晖随时可以从前秦本土获得源源不断的军事援助。在这种背景下,前燕故地虽然存在着众多蠢蠢欲动的利益群体,却是谁也不敢轻举妄动的。
  
  但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对自己本土(西北地区)的统治也感到力不从心了。在这种背景下,前燕故地(河北、中原)一旦出现意外,符丕、符晖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了,因为帝国中央政府已不可能给他们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了。在这种背景下,前燕故地那些蠢蠢欲动的利益群体,自然再也不会安分守己了。
  
  一个依靠军事征服,迅速膨胀起来的帝国,当他膨胀到一定程度后,本身的统治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当中央政府的权威受到重创后,那些被帝国军事征服的地区,自然会通过各种形式试图脱离帝国。这也就是淝水之战后仅仅几天,前燕故地(河北、中原)就陷入一片动荡不安之中的主要原因。
  
  在淝水之战后,符丕、符晖感觉河北、中原等地一片动荡不安,所以就希望能从前秦本土获得足够的军事、政治援助。于是他们就都向自己父皇汇报当地的危险状况。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符坚只是象征性的给他们提供了一点点援助(向洛阳派了四千军队、向邺城派了三千军队),却把慕容垂打发回了河北。从这层意义上,符坚不但没有向河北、中原提供有效的军事援助,相反把西北的危机也转嫁到了河北、中原。
  
  当慕容泓在西北地区造反后,有人竟然鼓吹应该把慕容泓驱赶到河北地区了事。从这层意义上,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对继续统治前燕故地,已没有多少信心了。所以为了保证帝国本土的安全,动不动就想把西北地区的困难转嫁到河北等地。
  
  因为中原是四战之地,所以符晖在进行有限的努力后,就率军撤回了前秦本土;但他返回前秦本土后,却因无力应对前秦本土越来越强大的反叛势力,最后在自己父皇的责骂下自杀了。
  
  符丕一直坐镇邺城,作着最顽强的努力;但在三年后他也终于绝望了。于是他决定率军撤回前秦本土,但当他走到晋阳时,却听到帝国都城已沦陷,自己父皇也被人杀死了。
  
  当慕容垂回到河北时,整个河北地区。分为三种力量。
  
  第一种力量,是前秦的嫡系力量,他们以符坚的儿子符丕为代表。因为他们与前秦帝国的利益最为密切,所以他们自然希望前秦帝国能继续维持当地的统治。但因为是在前燕故地,所以他们的力量是弱小的;他们之所以能统治那里,主要是因为他们有强大的帝国中央政府作后盾;当来自帝国中央政府的支持消失后,他们在当地就变得越来越衰弱了。
  
  另一种力量,则是燕帝国的旧势力,他们以慕容家族成员为代表。他们在前秦混乱之时,自然而然的会兴起复国的念头。他们最初对前秦帝国表示臣服,那是因为前秦帝国有着强大的中央政府,而且燕国从前的统治秩序已被打乱了。但当前秦帝国中央政府衰弱后,这些燕国旧势力自然开始想着重新恢复自己的统治秩序。因为这是前燕故地,而且前秦帝国对这里的统治已变衰弱,所以慕容垂一系力量,所过之处自然是应者如云。
  
  第三种力量,就是燕、秦之外的地方势力,在前秦帝国混乱之后,他们也是蠢蠢欲动。因为燕、秦两系力量在相互角力,所以这些力量可以趁乱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
  
  这种力量的代表人物,以丁零人翟斌为代表。失去燕、秦两系力量相互角力,翟斌是无法崛起于燕国故地的。对此翟斌也非常清楚,所以他最先挑战前秦帝国,并拥有巨大的力量,却一直都希望与慕容垂合作,并愿意向慕容垂称臣。
  
  当然了,这种燕、秦之外的地方势力,都也是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地方势力。所以他们都也是有奶就是娘的主;他们绝不会忠于秦国、也不会忠心燕国。但最后他们都被慕容垂一个接一个的打败或征服了。
  
  随着前秦嫡系力量(驻守信都的符定、驻守高城的苻绍,驻守常山的苻亮、苻谟,驻守中山的苻鉴),一个接一个的被打败。符丕就只能守着一个孤零零的邺城(燕国从前的都城),这座城池之外的地区,都已成为反叛势力的天地。现在整个河北地区,实际上已陷入秦人失鹿,天下共逐之的局面。慕容垂、符丕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两大领衔主角,其它地方豪强都在这种夹缝中试图追求最大的利益。
  
  慕容垂一时无法把符丕彻底打败,那是因为河北地区虽然遍布反叛势力,但这些反叛势力却未必都愿意真正归顺慕容垂,而东晋帝国也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河北的角逐。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不但需要攻打符丕,还需要与河北地区形形色色的实力派作战。但是,也就过了短短两三年时间,符氏家族在河北的统治,终于彻底无法维持了。
  
  在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分为两大战场,一个是河北战场(也就是从前的燕国),一个是西北战场(也就是从前的秦国);这两大战场从某种意义上是独立存在的。
  
  在河北战场,慕容垂一系纵横开合、东征西讨,渐渐恢复了从前燕国的版图。在这个过程中,固然是因为慕容垂才能出众,但更重要的原因,恐怕也是因为他的弟弟(慕容德)、儿子(慕容麟、慕容农、慕容隆)都也是独当一面的人才;如果失去这些杰出的子弟相助,慕容垂恐怕也是无法成功的。
  
  因为后燕帝国的建立,是源于这种原因,所以后燕帝国从建立时起,就存在着崩溃的阴影。慕容家族后来的危机,绝不是因为他优秀的子弟太少了,而实在是因为优秀的子弟太多了;当然,更主要也是因为慕容垂缺乏驾驭他们的能力,所以后燕帝国,一直都笼罩着诸王内哄的阴影。
  
  我们读历史,总感觉后燕帝国的灭亡,是源于北魏拓跋圭的强大,但真正的原因,显然是因为后燕帝国的诸王内哄太严重了。
  
  我们读历史,总感觉后燕帝国的灭亡,是因为太子慕容宝的才能太差劲。但真实的原因,却显然是因为慕容垂留下的摊子太滥了。
  
  慕容宝的才能也许很低(真实情况未必如此),但慕容农、慕容隆却一直忠心耿耿辅佐慕容宝,慕容宝也一直信任、重用自己这两个弟弟。司马光在写到慕容农、慕容隆(尤其是慕容农)时,从来都是不吝惜笔墨、也不吝惜赞美之词的。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兄弟齐心协力都无法控制局面,仅凭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慕容垂留下的摊子,实在不能说是一个好摊子。
  
  处处受制的太子慕容宝(上)
  
  我们通常认为,后燕帝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太子慕容宝的才能太低了。但处于慕容宝的位置,相信谁也无法成功的;因为他老爸给他设下的障碍太多了。
  
  从某种意义上,慕容宝是绝对幸运的;因为慕容宝有两个称得上有大智慧、大勇气的弟弟,那就是慕容农、慕容隆。慕容农、慕容隆都是第一流的军政人才,《通鉴》在写到这两个人时,是绝不吝惜笔墨的,也绝不吝惜赞美之词的。以他们的才能、实力、地位,都也有机会窥视皇位的。但他们却死心塌地给自己哥哥慕容宝当助手,而慕容宝也是一直信任、重用自己这两个弟弟。
  
  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兄弟联手协作,是可遇不可求的;这种局面出现,足以抵消慕容宝的才能不足。后燕帝国在这种背景下,都无法避免衰亡,本身就证明它的衰亡绝不是皇位继承人能力问题。
  
  北魏拓跋圭的兴起,是慕容垂毫无节制支持的结果。当拓跋圭进攻后燕帝国时,慕容垂的反应又实在太草率了。当时的慕容垂已七十岁了,而且病卧在床。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一个七十岁的老人病卧在床,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随时都可能会死的。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发生这种事并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但慕容垂作为后燕帝国的皇帝,他如果突然死了,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后燕帝国的主要军政权力需要重新分配了。
  
  如果是一个皇权高度集中的帝国,发生这种事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但在一个诸王争雄的帝国,这种事一旦发生,常常意味着皇族内哄、骨肉相残。
  
  现在慕容垂最应该做的事,实际上就是好好安排后事。因为游牧民族与中原王朝博奕是不对等的(游牧民族可以一直玩游击战、运动战,中原王朝只能被动接招),所以后燕帝国想一举重创新兴的北魏帝国,本身就是不现实的。当然了,因为中原王朝占据着经济上的、人口上的优势,所以游牧民族政权想灭亡中原王朝也绝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后燕帝国与北魏帝国大举开战的事,完全可以往后搁一搁。
  
  老皇帝七十高龄病卧在床,诸王各怀心机的背景下;慕容垂最应该作的事是安排后事。而绝不是去与新兴的游牧民族政权一争长短。
  
  慕容垂认为自己不会死的,慕容垂认为自己还可以在军政舞台上称雄的。而后来的事实也证明,慕容垂的这种想法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哪会轻易把权力交给太子慕容宝呢?
  
  基于后燕帝国的利益,慕容垂此时的最佳选择就是:在保证帝国稳定的背景下,尽量让太子慕容宝的亲信占据帝国主要军政要职。但这种选择,只存在于理想状态中;除非慕容垂愿意承认自己快要死亡的事实,除非慕容垂愿意做出一定的牺牲。否则在慕容垂能完全控制局势的背景下,他实在没有理由主动做出这种安排。
  
  慕容垂对太子慕容宝的心情,也许是极度矛盾的。一方面,他是真心真意的想加强太子慕容宝的权力、地位;所以他很早就让太子慕容宝主持帝国政务了。另一方面,他又对太子慕容宝充满了猜忌与恐惧,所以他在不经意中又总给太子慕容宝设置太多的障碍。
  
  《通鉴》上说:“慕容宝刚当太子时,有好名声的,不久后荒忽懈怠,韩廷内外对他大失所望。”其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太子慕容宝应该是很有才能的。否则,他在什么时候,也无法获得好名声的。
  
  慕容宝为什么刚当太子时有好名声,而后来名声就臭了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一个有能力的人当了太子,都会是这种结果。如果他没有能力,他开始也无法获得好名声的。而在他获得好名声后,马上就会发现,如果自己再这样继续下去,恐怕随时都会丢掉太子之位的。
  
  因为老皇帝还在健在,太子这样拼命表现自己,他这是想干什么呢?他是想提前接班呢?还是想抢班夺权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老皇帝随时都会死的,而太子的影响越来越大,如果让一个人选择站队,这个人会选择站在谁的后边呢?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站在太子身后的!
  
  因为皇帝与太子有这种矛盾关系,所以太子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时候,就会发现皇帝对自己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猜疑了。在这种背景下,太子自然只有学会假装平庸。
  
  如果慕容垂对太子的限制只在这方面,那太子总有翻身机会的。但慕容垂对太子的限制绝不只这些。
  
  看后燕帝国的历史,我们总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那就是慕容农、慕容隆在前期太英雄了,而在后期太无能了。从某种意义上,如果慕容农、慕容隆还像前期那样英雄,后燕帝国就不会灭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在慕容垂身上。
  
  慕容农、慕容隆绝对称得上有大智慧、大勇气。这不但表现在他们杰出的军政才能,更表现在他们都心甘情愿的给自己哥哥慕容宝作助手。作为强势亲王,能有这种觉悟,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关于这一点,只要我们看看两晋南北朝各个帝国的历史就可以知道了。但慕容农、慕容隆的军政地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下降了。
  
  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人联合在一起,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他们为代表的力量,将在后燕帝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这显然会让老皇帝慕容垂感到不安的,既然如此,这两个人的军政地位会莫名其妙的下降,也就好理解了。
  
  按理说,慕容宝是太子(后来是皇帝),慕容农、慕容隆是功勋卓著的亲王。他们三个人联合在一起的力量,自然可以在后燕帝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很可惜,在面对北魏进攻时,这三个人既有无力调动清河王慕容会,又无力节制王赵慕容麟,还无法指挥范阳王慕容德。面对强敌进攻,帝国几大强势亲王各自为政,自然难以躲过灭亡的命运了。从这层意义上,后燕帝国的灭亡,绝不是因为拓跋圭太厉害了,而是因为后燕帝国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力量。
  
  按理说,以慕容农、慕容隆的功劳、地位,他们随便拿出一个人来,也足以与任何一个强势亲王相提并论。就算没有太子慕容宝支持,他们两个人联合在一起,也会对赵王、清河王、范阳王拥有压倒性的优势,因为上述三大强势亲王并没有实现过什么联合。但最后的结果,竟然是太子(后来是皇帝)与慕容农、慕容隆三人联手,却无法对赵王、清河王、范阳王拥有绝对的优势。于是面对强敌,整个后燕帝国竟然四分五裂了;在这种背景下,后燕帝国自然无法逃过灭亡的命运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按通常的解释,自然是慕容宝才能太低了,慕容农、慕容隆后来才能退化了,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结果。但真实的原因呢?恐怕还得从慕容垂对太子的种种限制上寻找答案。
  
  处处受制的太子慕容宝(下)
  
  关于赵王慕容麟的历史,史书都写得非常戏剧化。据说,慕容麟曾出卖过自己父亲慕容垂,害得慕容垂只有亡命敌国。据说,慕容麟曾出卖过自己大哥慕容令,害怕得世子慕容令死于非命。因为慕容麟当时年幼,所以慕容垂回到邺城后,就迁怒于慕容麟的母亲并杀了她。从此对慕容麟也是不理不睬。但在十四年后,也就是后燕复国时,因为慕容麟才能太过突出,所以慕容垂就一直信任、重用慕容麟,从此慕容麟就成为后燕帝国一个举足轻重的强势亲王。
  
  关于赵王慕容麟的这些历史,是不是真的可信?就我的理解,可信度是非常低的,因为它太过戏剧性了。而且抛开这些戏剧性的内容,也可以正常解读这段历史;所以我认为,我们实在没有必要把这些戏剧性的内容当真。
  
  抛开那些戏剧性的内容,我们似乎可以这样介绍慕容麟的历史。慕容麟是慕容垂一个普通姬妾生的儿子,她的母亲因为触怒慕容垂,被慕容垂杀掉了(或许只是死得比较早)。慕容垂开始一直不喜欢这个儿子,但在后燕复国时,因为这个儿子的表现太过突出,所以就一直信任、重用他。
  
  慕容麟与太子慕容宝的关系并不融洽,这从后来慕容麟一系一再阴谋作乱可以看出来(在参合陂之役时就已开始了)。但这个与太子慕容宝关系并不融洽的赵王慕容麟,在太子慕容宝当皇帝后,却一直位居慕容农、慕容隆之上。
  
  慕容宝当皇帝后,赵王慕容麟任尚书左仆射、而高阳王慕容隆只担任右仆射。在北魏深入后燕境内后,辽西王慕容农被调离帝国都城,而赵王慕容麟全权负责帝国都城的军务。
  
  赵王慕容麟的这种军政地位,绝不是单纯的因为他能力出众,因为慕容农、慕容隆的军政能力都也不比他逊色。
  
  赵王慕容麟这种军政地位,更不会是因为皇帝慕容宝的信任,因为早在参合陂之役时,慕容麟一系就已开始阴谋挑战慕容宝的地位了。
  
  从这层意义上,慕容麟能凌驾于慕容农、慕容隆之上。主要是因为慕容垂生前就把局布成这个样子了。
  
  那我们现在的疑问就是,为什么慕容垂要让慕容麟凌驾于慕容农、慕容隆之上呢?我们即使抛开那些云遮雾罩的传说,比如慕容麟曾出卖过慕容垂、害死过慕容令,慕容麟也实在不是个值得信任的人。更主要的是,慕容麟与太子慕容宝的关系并不融洽。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这样拔高赵王慕容麟的军政地位,主要是为了制约太子慕容宝一系的力量。从结果去看,慕容垂是成功的,因为太子慕容宝与慕容农、慕容隆三人联手都无法控制住慕容麟。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仅赵王慕容麟的存在,就足以让太子慕容宝难以挑战老皇帝的权威了。而慕容垂更培养出一个能与太子分庭抗礼的太孙来。
  
  从积极的意义去看,慕容垂培养太孙慕容会是为了巩固太子慕容宝的地位。因为有人想挑战慕容宝的太子地位,同时也会侵犯了太孙慕容会的地位。
  
  但从消极的意义去看,慕容垂这样作,恐怕还是为了限制太子慕容宝的权力。因为太孙慕容会的权力、地位,实在有些不伦不类。慕容会曾坐镇东宫主持帝国日常工作,并且享受与太子同样的待遇。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只要再把慕容会的地位稍微提高一点,继承慕容垂皇位的人就不是太子慕容宝了。
  
  慕容宝后来虽然当了皇帝,虽然有慕容农、慕容隆给他当左膀右臂。但帝国内部却至少还有两个人可以与他分庭抗礼。他们就是赵王慕容麟、太孙(后来的清河王)慕容会。而后燕帝国的衰亡,主要就是因为这两个人先后起来挑战慕容宝造成的。
  
  我们常常认为,后来慕容宝、慕容会父子反目成仇,主要是因为慕容宝废了慕容会的太子的地位。但主要原因,恐怕还是因为慕容会的军政地位太高了,高的已足可以与慕容宝分庭抗礼了。失去这种背景下,慕容会哪有资格与慕容宝反目成仇呢?
  
  我无意认为,假如慕容垂信任重用慕容农、慕容隆就可以避免帝国内哄。因为人的道德、忠心从来也是靠不住的。我只是想说,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兄弟联手都无力驾驭帝国各大实力派,本身就证明后燕衰亡,与慕容宝能力无关。一切只是因为慕容垂给后燕帝国布的局就有问题。
  
  慕容垂对慕容宝的限制,实际上并不单纯表现在他过分拔高了慕容麟、慕容会的军政地位。
  
  据说,段皇后曾对慕容垂说:“太子慕容宝能力平庸,慕容农、慕容隆才能优秀,您应该废掉太子,让慕容农或慕容隆当太子。赵王慕容麟阴险强悍,您应该想办法对付他。”
  
  段皇后应该肯定说过类似的话,这毫无疑问的。我们现在的最大疑问是,段皇后对慕容垂所说的这些话,是如何传的满世界都知道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这不过是皇帝与皇后的私房话。就算段皇后与自己妹妹曾说过这件事,这也不过是闺房秘语罢了。而这种事,段皇后的妹妹是没有理由乱说的,因为乱说这种事会害死自己姐姐的,而且对她也没有任何利益。从这层意义上,这件事应该是慕容垂有意无意透露出来的。
  
  单纯的看这个事件本身,慕容垂自然是十分支持太子慕容宝的。但如果慕容垂真的十分支持太子慕容宝,那他又为什么会把这种事透露出去呢?
  
  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是想利用这件事,给慕容宝树立一个可怕的政治对手。因为段皇后密谋废太子的事公开后,段皇后与太子之间就会谁也无法信任谁了。太子因此不信任皇后很容易理解,皇后为什么会无法信任太子呢?因为皇后无法确定太子会不会原谅自己。在这种背景下,段皇后就会成为太子慕容宝无可化解的政治对手。
  
  太子慕容宝,在上面有母后段氏牵制他,在旁边有皇弟慕容麟牵制他,在下面有儿子慕容会牵制他。本身就让他这个太子(皇帝)的权力地位渗了太多的水分。而身后他还有一个皇叔范阳王慕容德在牵制他。
  
  范阳王慕容德,是慕容垂的小弟弟,也是慕容垂的连襟。在参合陂之役前,北魏拓跋仪谈到自己对后燕帝国的印象时说:“慕容德自认为非常了不起,绝不是太子慕容宝可以驾驭的人。”
  
  慕容宝、慕容农、慕容隆三兄弟联手,都无法控制局势。那把太子换成慕容农或慕容隆,真会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显然是没有的。
  
  把太子换成慕容农或慕容隆,也许会有一些有利的变化;但这种有利的变化,显然无法抵消因此产生的不利变化。
  
  就算慕容宝愿意接受太子地位被废的事实,那慕容农或慕容隆当了太子后,又该如何对待这个曾经当过太子的哥哥呢?那个曾经当过太子的哥哥,又会怎样看待这个取代自己地位的弟弟呢?在诸王争雄的权力格局下,如果慕容家族核心成员的关系出现这种裂痕,将会被别有用心的人撕得越来越大。
  
  慕容垂临死前的布局
  
  在慕容垂率军征伐拓跋圭时,后燕帝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年代里,已经七十岁且大病初愈的慕容垂,实在称得上风烛残年了。换而言之,无论谁听到他突然死亡的消息,也不会感到太意外的。
  
  “慕容垂死了!”上次后燕军队征伐拓跋圭时,就是被这个真假难辩的消息给打垮的。
  
  后燕帝国这次征伐拓跋圭,依然还会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我们可想象,在慕容垂率军深入敌境后,如果后燕帝国本土突然传出“慕容垂死了”的消息,人们该怎么办?又会怎么办呢?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谁听到这个消息,也会惊疑不定的。因为风烛残年的老皇帝突然死了,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关键是慕容垂的身份太特殊了,所以他死亡的消息一旦传出去,帝国各大实力派想的最多的事,恐怕都是如何重新分配帝国的权力。
  
  所以慕容垂在率军远征前,就已作好了两手准备。
  
  一手准备,自然是按自己“万寿无疆,永远健康”的前提布局,换而言之,他绝不会容许别人有机会挑战自己的权力地位。当然了,最主要的防范对象就是太子慕容宝。
  
  另一手准备,就是自己如果突然死了,应该怎么办?换而言之,他是真心希望太子慕容宝能顺利继承皇位的。所以他最害怕的事,就有人与太子争夺皇位继承权。
  
  这个局是难布的,但慕容垂还是布置成功了。如果单从太子顺利继位去看,慕容垂出征前的安排,那可谓天衣无缝。因为在诸王争雄的背景下,老皇帝突然死于前线;太子依然可以顺利继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慕容垂必须把太子领在身边。如果把太子留在帝国都城。一来容易把太子置于嫌疑的地方,因为万一再突然有消息说“慕容垂死了”,太子慕容宝在帝国都城又该怎么办呢?他肯定还会像参合陂之役时的表现,那就是惊疑不定,自乱了阵脚。二来也容易让随军的强势亲王有可趁之机,因为假如慕容垂突然死于前线,随军的强势亲王密不发丧,那太子慕容宝远在帝国都城,恐怕就会完全丧失主动权。这从赵高、李斯杀扶苏可以看出来。
  
  但把太子领在身边,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老皇帝风烛残年,他在任何时候死亡,恐怕也没有奇怪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太子急于接班,和他玩点邪的。那慕容垂恐怕就只有提前归位了。所以慕容垂对太子的防范,依然不可以放松。
  
  所以慕容垂在率军出征后,就让自己弟弟慕容德监国。慕容德从来都不把太子放在眼里。如果太子敢用不明不白的方法继承皇位,慕容德自然可以打着维护皇权的旗号打击太子。
  
  慕容垂为什么在自己率军远征时,让自己弟弟监国,而不让自己的儿子监国呢?因为太子的地位并不巩固,所以让太子的某个弟弟(或太孙)监国,他就有可能产生不切实际的想法,或是被别人利用。一旦产生这样的结果,那慕容垂的子孙一系就会无形中出现分裂。而让自己弟弟监国,即使他有了不切实际的想法,或是被别人利用了,慕容垂子孙一系还可以保持完整。而从实力上看,慕容垂子孙一系在帝国内部拥有压倒性的优势。
  
  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德虽然拥有了监国的地位,但他却只能作为皇权的守护者。换而言之,只要太子是完全合法的继承皇位,那慕容德就根本无法与太子争夺皇位。因为在这种背景下,太子不但拥有远征军队的统帅之权,更拥有法理上的优势,还作为慕容垂子孙一系的代表人物。如果慕容德利用监国的机会窥视皇权,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但这样的布局,似乎也有一种显而易见的危机。那就是如果慕容垂死于前线,太子与几个弟弟又损兵折将逃回到后燕帝国。那慕容德自然有机会利用监国之权窥视皇位了。
  
  为了克服上述的危险,慕容垂就安排了太孙慕容会出镇龙城。慕容会的存在,显然可以防止慕容德利用远征军失败的机会窥视皇权,因为即使远征军失败了,但只要有慕容会这股有生力量存在,加上他父亲慕容宝(或自己)法理上的优势,就足以让慕容德不敢心生异想的。
  
  但在这种背景下,太孙慕容会的权力地位,实在有点不伦不类了。因为第二代领导人慕容宝的地位没有稳定,第三代领导人慕容会的地位就已巩固了下来。
  
  如果说慕容垂临死前的布局,有什么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太孙慕容会的地位有些不伦不类了。太孙慕容一直与太子享有同等地位,现在又出镇龙城,配备高级僚属、享有巨大的军政权力。在慕容宝继位前,他自然是慕容宝可以顺利继位的重要保证,但在慕容宝继位后呢?你叫慕容宝拿什么驾驭慕容会呢?
  
  我们通常认为,慕容宝与慕容会的矛盾,是因为慕容宝压制慕容会造成的。但是,慕容宝对慕容一再压制,都无力驾驭慕容会,如果放任慕容会,以后就更没有机会驾驭慕容会了。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宝父子反目的种子,是在慕容垂死前就已埋下了。(关于这一点,我后面会详细分析,这里先简单说一下)
  
  如果仅仅是慕容会的权势太大,慕容宝称帝后也许还有机会挽救后燕帝国。但是,慕容德、慕容麟的权势也太大了。
  
  虽然因为慕容垂的子孙一系拥有压倒性的优势,所以慕容德不敢公然挑战慕容宝的地位。但慕容德所代表的力量,却显然是一股自成系统的、绝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从后来慕容德一直独当一面,且在慕容宝活着的时候就能另立中央可以看出来。
  
  因为慕容会、慕容德的权势太大,所以慕容垂一死,后燕帝国就分裂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军政集团。
  
  第一大军政集团,自然是皇帝慕容宝为代表的军政集团,这个军政集团以帝国都城中山为中心。
  
  第二大军政集团,自然是以清河王(从前的太孙)慕容会为代表的军政集团,这个军政集团以东北龙城为中心。
  
  第三大军政集团,就是以范阳王慕容德为代表的军政集团,这个军政集团以邺城为中心。
  
  这三大军政集团,在慕容垂死后,就是一直分庭抗礼、各自为政。这种权力格局的出现,本身就意味着后燕帝国已难以与新兴的北魏相抗衡了。更可悲的还在于,以皇帝慕容宝为代表的军政集团,内部还存在矛盾。皇帝慕容宝坐镇帝国都城,主要助手是辽西王慕容农、高阳王慕容隆、赵王慕容麟。如果他们四个兄弟保持着团结协作,自然有机会让龙城(慕容会)、邺城(慕容德)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表示臣服,从而最大限度的保持后燕帝国的统一。但赵王慕容麟最初的居心叵测、后来的公然造反,让后燕帝国能避免灭亡的希望越来越小了。
  
  后燕帝国之所以灭亡,绝不是因为北魏拓跋圭太厉害了;而是因为继位的皇帝根本无法控制帝国的局势。
  
  在北魏进攻后燕帝国时,清河王慕容会坐镇东北,好像一个局外人,皇帝慕容宝再三催促,他就是不率军前来。
  
  在北魏进攻后燕帝国时,赵王慕容麟更一再破坏皇帝慕容宝与高阳王慕容隆的作战布署,最后干脆公然造反了。
  
  如果仅此后燕帝国还是有机会反败为胜的,但慕容宝后来与清河王慕容会正式决裂,慕容隆因此而死,慕容农因此身受重伤、慕容会本人被杀;却显然使后燕帝国元气大伤难以恢复了。因为这种结果出现后,皇帝慕容宝一系再也无力控制自己叔叔慕容德了,更无力控制帝国皇族之外的势力了。在这种背景下,虽然北魏帝国无法彻底征服后燕帝国;但后燕帝国也只能苟延残喘了。
  
  慕容宝继位
  
  在慕容垂临终前,就已为慕容宝选了一个太子,那就是慕容会。慕容垂临终前的这种布置,也许对太子慕容宝并没有任何恶意,却实在是给太子慕容宝出了一道无法解决的难题。
  
  慕容宝与慕容会和解的机会,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在慕容宝当皇帝后,慕容会马上主动申请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他们父子惟一的和解机会。否则,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帝坐镇帝国都城,太子坐镇龙城(燕国早期的都城),这叫什么事?
  
  从这层意义上,慕容会失去太子地位,那是他自找的。因为在这种背景下,谁处于慕容宝的位置,也不会把太子之位留给慕容会的。但是,慕容会不愿意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对放弃东北军政大权的前途毫无信心。
  
  首先,慕容会曾经拥有的军政地位实在太高了,高的已不可能让皇帝再信任他了。更主要的是,即使慕容会愿意自废武功,试图用忠心感动皇帝,也是看不到希望的。因为慕容会的母亲身份太卑微了;而段皇后却有亲生的儿子;从这层意义上,如果慕容会自废了武功,他的政治前途更会一片暗淡。
  
  在这种背景下,无论谁处于慕容会的位置,恐怕也不会主动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因为不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慕容会就是一个可以与皇帝慕容宝分庭抗礼的实权人物。如果慕容会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最理想的状态无非就是得到一个只能看皇帝脸色的太子之位。
  
  慕容会放弃东北军政大权后,正常也不会得到太子之位的;因为慕容会的母亲身份太卑微了。当时后燕帝国的皇后是段氏,段氏家族在后燕帝国的影响一直很大,这从慕容垂、慕容德、慕容宝的妻子都是段氏家族成员可以看出来。段皇后的儿子慕容策当时已十一岁了,有这样一个弟弟存在,慕容会如果自废了武功,恐怕比西晋的愍怀太子更不幸。
  
  慕容垂有意无意的害了慕容会,因为,假如慕容会不曾获得太孙的地位,也不曾独镇龙城,那他就不会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
  
  现在的慕容会如果不放弃东北的军政大权,那他就会成为争夺皇权的牺牲品(他与皇帝的矛盾将无可调和);如果慕容会放弃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就有可能成为争夺太子权力的牺牲品(他将无力与段皇后的亲生儿子争夺太子之位)。从某种意义上,当时的慕容会是看不到前途的。所以他只有硬着头皮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当然,慕容会当时还有一种选择。那就是主动交出东北军政大权,并主动让出太子之位。但这种选择似乎有些强人所难,更主要的是,这种选择也未必正确。就好像符法主动把皇位让给了符坚,但符坚母子依然要一心置符法于死地。古语有云:高处不胜寒、亢龙有悔。当时,年青的慕容会恐怕就有了这种感觉,因为在他的处境上,恐怕怎样选都是个错。
  
  于是,在慕容宝继位后。慕容会竟然连一点点表示也没有。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皇帝坐镇帝国都城,先皇指定的太子却坐镇东北军政中心龙城,这叫什么事呢?表面上,这是因为慕容会缺乏远见的结果,实际上是这是因为慕容会当时别无选择,谁叫他的祖父已把他推上了如此高处不胜寒的地方呢?
  
  既然慕容会选择了要与皇帝继续分庭抗礼,那他就注定无法获得太子之位了。在这种背景下,段皇后的儿子慕容策,遂取得了太子之位。表面上,慕容策能取得太子之位,只是慕容宝、慕容盛、慕容麟的意见决定,但真实原因远比这个要复杂。
  
  但事情并没有如此了结。因为先皇指定的太子慕容会,现在成了清河王坐镇龙城。对帝国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所以皇帝让章武王慕容宙护送慕容垂、段太后的灵柩回东北祖坟安葬时,还交给了他一项重要任务,那就是趁机削弱清河王慕容会在东北的军政大权。
  
  但皇帝慕容宝显然低估了自己这个儿子的能力、实力、决心。章武王慕容宙虽然辈份高、年纪大,但清河王慕容会却对他毫无尊敬之心,相反一再给这个老长辈脸色看。因为现在的东北地区,就是慕容会的私人领地,谁敢把手伸进这里,慕容会都会给他好看的。在这种背景下,皇帝慕容宝削弱清河王慕容会军政大权的计划自然落空了。
  
  人们在评论这段历史时,常常会说:“假如慕容宝听从慕容垂的安排,让慕容会当太子,也许就可以避免后来的父子相残了。”但这也这实在是把政治当童话去讲了。
  
  慕容会没有太子之位,中央政府的命令到了龙城,也只是一纸空文。最初,章武王慕容宙到龙城,奉皇帝之命调动东北部分军队,慕容会一再公然拒绝;后来,皇帝一再催促慕容会率军南下,慕容会同样是带理不理。这种局面的出现,绝不是简单的因为慕容会对皇帝有意见;而是因为慕容会拥有着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实力。
  
  慕容会拥有着与皇帝分庭抗礼的实力,且拒不交出东北的军政大权。在这种背景下,皇帝如果把太子之位给了他,并且一再迁就他,那龙城(东北军政中心)与中山(帝国都城)之间,岂非就拥有了对等的地位。皇帝坐镇帝国都城,太子坐镇东北军政中心,这叫什么事呢?
  
  慕容宝和慕容会的矛盾,并不是慕容宝不让慕容会当太子造成的。他们之间的矛盾,主要是源于天无二日、国无二主,既然慕容宝无力驾驭慕容会(慕容会不主动交出东北军政大权,慕容宝连一点办法也没有),既然慕容会不愿意向慕容宝臣服(在慕容宝当皇帝后,并没有主动交出东北军政大权的意思)。那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无可调和的。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宝让慕容会当太子,并无助于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相反只会让慕容会的权势、地位进一步上升。从而使慕容更丧失了可能驾驭慕容会的机会。
  
  慕容宝虽然当了皇帝。但面对自己叔叔慕容德,他表现的却是那样无力;面对自己弟弟慕容麟,他同样表现的是很无力;甚至面对自己儿子慕容会,他也表现的同样无力。
  
  北魏之所以能轻易打垮后燕帝国,主要就是因为后燕帝国当时已呈四分五裂之势了。这种局面的出现,实际上与慕容宝并没有直接关系,因为慕容德、慕容麟、慕容会都也有着过人的智慧与勇气,更主要的是他们都是独当一面的、有着自成系统势力的实权人物。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宝想利用皇权的优势驾驭他们,本身就是很困难的。而新兴的北魏一直威胁着后燕帝国,皇帝慕容宝就更不敢放手巩固皇权了。因为他放手巩固皇权的结果,就是随时可能激化自己与上述几大实权派之间的矛盾。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