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垂与符坚的博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10:16:49
慕容垂与符坚的博奕
泪痕春雨
  
  淝水之战失败后,符坚率一千多人跑到慕容垂大营中。当时慕容大营有三万人,许多人都劝慕容垂应该趁机杀掉符坚。慕容垂却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这个建议,实在说不上是一个好建议。
  
  认为慕容垂可以杀掉符坚的人,必须得清楚这样一个问题。符坚真的信任过慕容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符坚从来也没有真正信任过慕容垂。
  
  慕容垂在前秦帝国,一直都是一个拥有尊贵头衔的荣誉委员;慕容垂在前秦十多年,无论在军事、政治上都没有拥有过独当一面的机会;更没有建立过什么值得一提的功绩。前秦南征之时,动员的军队接近百万,慕容垂也不过就指挥三万军队罢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符坚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慕容垂。
  
  不要说淝水之战刚刚结束时了,就是在慕容垂刚刚表白完忠心后,符坚也不会真正信任慕容垂。慕容垂想东归时,符坚的亲信就劝符坚不要放过慕容垂回河北。符坚虽然同意慕容垂东归,却也承认这是自己一时疏忽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符坚对慕容垂控制的三万军队缺乏最起码的信心,不要说符坚本人不敢到慕容垂大营了,就是符坚敢去,他手下的人也会劝符坚不要冒险的。换而言之,符坚在局势一片混乱的背景下,敢直接进入慕容垂军队,而且他手下也没有人因此劝阻他,本身就证明符坚对慕容垂那三万军队的政治可靠性,有足够的把握。
  
  认为慕容垂可以杀掉符坚的人,必须还得清楚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慕容垂真能控制住那三万军队吗?
  
  人们常说,符坚一进入慕容垂的军队,慕容垂就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了符坚,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伦不类的,因为皇帝本身就是帝国最高的军政长官,他对军队的所有权、指挥权,绝不需要某个将领给予。
  
  符坚曾让河北、西北的豪门贵族大换防。换而言之,符氏家族成员大举进入河北,慕容家族成员,大举进入西北。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并不会让各大豪门贵族代表控制自己的原班人马。既然如此,那慕容垂所率领的军队,真会是他的嫡系力量吗?显然是不会的!
  
  慕容垂所率的三万军队,在淝水之战后没有溃散,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慕容垂治军有方,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这支军队的成员多为前秦嫡系将士。在人心思变的时候,这种军队才不会趁机给前秦帝国捣乱。
  
  慕容垂依靠这样一支军队,就想诛杀帝国皇帝,恐怕也太不现实了。
  
  劝慕容垂杀符坚的人,通常都说假如我们率这支军队进入河北,就能如何如之何。如果一切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乐观,那慕容垂在撤出淝水战场后,就可以直奔河北复国去了。何必等到符坚进入自己军营后,才开始作这种美梦呢?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手下鼓动慕容垂杀符坚,本身就是在劝慕容垂冒险赌博。
  
  就算符坚进入他军营后,如果慕容垂真有把握控制这三万军队,并且率领这三万军队能如何如之何。那慕容垂也完全可以对符坚说:“感谢你多年对我的厚待,但我是燕国的皇族,所以我不能忘记我的祖国,现在有机会复国了,所以我要回河北了。如果以后沙场上相见,我会对您退避三舍的。”然后率领这三万军队直奔河北,不也同样潇洒吗?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慕容垂当时显然缺乏控制这三万军队的信心。
  
  如果慕容垂不杀符坚,就注定无法控制这三万军队。那慕容垂因此就去杀符坚,就不过是拿全家人的脑袋去赌博罢了。因为杀掉符坚后有可能还是控制不了这支军队,到时慕容垂恐怕连这个军营也无法走出去了。
  
  如果慕容垂真能控制这三万军队。那慕容垂不杀符坚也许还能勉强解释。但慕容垂跟符坚西行入关就难以解释了。因为慕容垂不杀符坚也许是因为他讲情谊,但他跟符坚西行入关,就不能靠这种所谓的情谊去解释了。因为慕容垂做出这种选择后,能不能东归就要看符坚一念之差了。
  
  在符坚进入慕容垂军营后,慕容垂内心应该的进退两难的。因为冒险杀符坚,可能会因为无力控制这支军队而命丧军中。如果与符坚西行,就有可能永远丧失东归的机会。在这种两难中,慕容垂选择了陪符坚西行,却一直伺机回到河北。在快时入西北时(到达潼关),河北局势已越来越不稳定了,于是慕容垂请求回到河北安抚局势。而符坚也答应了他这种请求。
  
  我们常常把慕容垂说成是非凡的英雄,但我们不要忘了,他也是时事造出来的英雄,如果他真能造什么时事,那他就用不着被慕容评一直骑在头上了,那他就不用长久受制于符坚了。
  
  如果在前秦发生砖崩瓦解之前慕容垂就死了,那慕容垂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就会降低许多。因为作为皇族亲王,却被慕容评压制得连头也抬不起来,本身证明他能力是有限的;因为作为皇族亲王,却跑到敌国帮助敌国灭亡自己国家,本身就证明他的道德也是有限的。但慕容垂终于多活了几年,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形象终于彻底改变了。
  
  甚至而言,符坚当时也没有把慕容垂当成与自己并世的英雄。他优待慕容垂只是为了瓦解燕国的抵抗决心罢了。
  
  符坚曾对梁琛说:你从前把慕容评、慕容垂夸得跟朵花似的,但这两个人身居高位,却都也无法让自己国家免于灭亡。
  
  基于符坚当时的角度去看,慕容垂实在是不能和自己相比的。符坚杀符生、符法、符腾、符柳、符幼、符武取得对帝国的控制权,慕容垂却让慕容评压制的连头也抬不起来,最后只有亡命敌国。符坚率军统一天下,慕容垂却只能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名誉委员。同样是皇族亲王起家,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梁琛说了:一个人的成功失败,那是时也、势也。绝不是简单的靠才能高低就可以决定。
  
  当时的符坚听到这种话,也许会感到非常扫兴,因为此时的符坚正处于事业鼎盛的阶段,而梁琛竟然说一个人的成败,与个人的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等淝水之战后,如果符坚还能想起梁琛这番话,应该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因为英雄都是时事造就的,符坚自认英雄无敌,符坚还是高高在上,但他显然也无法挽救帝国的灭亡了。
  
  二、慕容垂与符坚的博奕(中)
  
  在慕容垂的请求下,符坚竟然同意了慕容垂东归。
  
  从结果去看,符坚的这种作法,绝对是错误的;而且符坚这样做时,就有人告诉过符坚这绝对是错误的。但符坚终于还是这样做了。
  
  符坚为什么会同意慕容垂东归呢?据符坚自己说,那是因为他一时不慎答应了慕容垂;但为了个人的信用,所以明知这样会对帝国不利,却也无法改过了。
  
  真实情况,会这样简单吗?显然是不会的!
  
  认为符坚不应该让慕容垂回河北的人,应该首先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把慕容垂带回西北,那符坚应该如何安置慕容垂呢?
  
  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军队呈一片溃散之势,只有慕容垂带领的军队保持完整。当符坚率一千人跑到慕容垂军营后,慕容垂以一个救驾忠臣的形象出现。这一切,固然是因为众多客观原因促成的,但慕容垂因此立下的功劳、表现出的忠心,相信一时是无人能及。对于这样一个有功的忠臣,符坚回到帝国都城后,自然应该信任他、重用他。否则,于情于理都也说不下去。
  
  泪痕前面分析过,符坚从来也没有信任、重用过慕容垂。但在淝水之战前,慕容垂只是一个叛国而来的降臣,符坚不信任、不重用他,谁也无可非议。但以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立下的功劳、表现出的忠心;加上前秦帝国反叛势力蠢蠢欲动的背景。符坚再这样对待慕容垂,相信肯定会引来无法抑制的非议,更会刺激反叛势力的情绪。从这层意义上,回到帝国都城后,符坚只有去信任、重用慕容垂,但符坚显然是不想这样做的。
  
  在灭亡燕国后,符坚为了强有力的控制燕国旧势力,曾把燕国主要贵族都迁到了西北地区。从这层意义上,在帝国一片动荡不安之时,西北也绝不是什么清静之地。慕容垂虽然没有回到西北,但慕容泓、慕容冲、姚苌也把整个西北搅得天翻地覆,最后符坚连帝国都城都无法守住,以致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如果我们考虑到上面这层内容,就应该知道符坚让慕容垂东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失误可以解释了。因为西北地区的异己力量本来就是强大的,如果符坚让慕容垂回到西北,自然更会加重西北的危机。西北是前秦帝国的根本所在,这种地方的安全比河北更重要。
  
  如果慕容垂在淝水之战时的表现很一般,那符坚自然敢把慕容垂带回西北的;因为符坚还可以继续给慕容垂尊荣的头衔、却不给他任何实权。但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慕容垂在淝水之战时的表现太突出了。以慕容垂的地位、影响;加上淝水之战后的功劳、忠心,符坚如果再不重用慕容垂,相信自己也感觉无法向天下人交待了。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要求回河北。符坚自然就跟着顺坡下驴了。
  
  让慕容垂回到河北,对前秦帝国自然会有许多不利,但前燕的主要豪门贵族都在西北地区,慕容垂回到河北,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兴起风作起浪。更主要的是,符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继续执行表面尊崇慕容垂,而实际压制慕容垂的政策。。
  
  符坚让慕容垂回河北时,只派了三千人护送慕容垂。以慕容垂的身份、地位、影响,以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立下的功劳、表现出的忠心,竟然只落了个三千人护送东归的结局?如果抛开人们都知道的原因(慕容垂有可能趁机回河北复国),慕容垂一系的人肯定都会大呼小叫起来,因为这与慕容垂立下的功劳、表现出来的忠心,太不相称了。如果抛开人们都知道的这种原因,相信符坚也没脸这样对待慕容垂的;但因为有人们都知道的这种原因(慕容垂有可能趁机回河北复国),所以符坚虽然对慕容垂刻薄到了极点,但人们也认为符坚对慕容垂太大方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符坚让慕容垂东归。那就等于剥夺了慕容垂的兵权(更不要给慕容垂更多的兵权了),慕容垂曾率领三万军队,现在却只有三千人护送他东归。更主要的是,这等于把慕容垂可能获得的奖赏都抵消了,以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的表现,从普遍观点去看,符坚怎样奖赏慕容垂都不算过分。但符坚好像对他什么奖赏也没有,只是让三千人护送他回到了河北。
  
  这种博奕的结局,对符坚、慕容垂而言,实在不能说谁输谁赢。因为前秦帝国在河北的统治还保持着完整,以慕容垂这样的力量进入河北,只要河北的最高军政长官(符坚的儿子符丕)能很好的控制他,慕容垂也飞不到天上去的。但河北的最高军政长官符丕,终于还是没能控制住慕容垂。对此,我们也实在不应该过分苛责符丕的能力,因为符坚亲自坐镇帝国都城,连慕容泓、慕容冲都控制不住,我们有什么理由过分苛责符丕在河北地区无法控制慕容垂呢?
  
  慕容垂回到河北时,实际上一无所有。因为符坚仅仅是让李蛮、闵亮、尹国率领三千人马护送慕容垂东归的。让三千人马护送慕容垂东归,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慕容垂连这三千人马的指挥权也没有。换而言之,慕容垂当时除了自己的一些亲信可供利用外,他实际上一无所有。
  
  符坚虽然让慕容垂回到了河北,但符坚并没有给慕容垂任何实际的军政职务。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慕容垂回到河北后,还是一个只拥有尊贵头衔,却没有任何实权的名誉委员,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当时对慕容垂的防范可谓是严密的。
  
  慕容垂进入邺城后,河北最高军政长官符丕有很多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最干脆利索,那就是把慕容垂当场杀掉。符丕当时有这种能力。但符丕却没敢这样做,因为慕容垂有功无过、又是皇帝亲自派来的,符丕二话不说就杀了他,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慕容垂的亲信,也都劝慕容垂一见面就杀掉符丕。但从当时的情形去看,慕容垂如果真敢这样干,那是实在等于把头伸到了符丕的刀下面。因为以慕容垂当时的实力,想一见面就解决符丕,那也太有些异想天开了。
  
  符丕的第二种选择,就是表面上尊崇慕容垂,却不给慕容垂任何军政实权。符丕最初也是如此作的,但这种选择显然也是有弊端的。因为在河北一片动荡不安之时,符丕一个防不住,慕容垂在邺城里面捣起乱来,那前秦帝国在河北的统治岂非更危险。在这种背景下,符丕只能做出第三种选择了。
  
  符丕的第三种选择,就是把慕容垂弄得远远的,再派人监视他、控制他。于是符丕就给了慕容垂两千老弱残兵,让他去攻打翟斌去了;并且嘱咐自己的亲信严密防范慕容垂。但在前秦帝国一片动荡的背景下,慕容垂终于还是如蛟龙入海一样无法控制了。
  
  当时的慕容垂,对符坚而言,怎样处理都是错。
  
  杀慕容垂,是绝不可以想象的。在帝国一片动荡不安之时,皇帝把一个立有大功、表现忠心耿耿的臣子杀掉,这不是明着刺激反叛势力吗?继续压制慕容垂,也是一样的。
  
  重用慕容垂吧!在当时的局势下,如果给了慕容垂太多的军政权力,这不是倒持太阿吗?放慕容垂东归,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但显然会给河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人生的许多选择,都是两难的。换而言之,这样做有利也有弊;不这样做还是有利也有弊。历史上大人物的选择,通常都是类似的选择。当我们认为他某个选择有弊无利之时,当我们认为他某个选择有利无弊之时,那也实在太低估当事人的能力了,也太低估了历史的复杂程度了。
  
  前秦帝国就像一座质量很差,而且盖得越来越高的楼房。当人们发现他倾斜倒塌时,相信人力已无可挽救了。
  
  三、慕容垂与符坚的博奕(下)
  
  在符坚进入慕容垂军营后,许多人都认为慕容垂应该杀掉符坚。好像慕容垂愿意这样作,那燕国就可以席卷天下了。
  
  在慕容垂想东归时,许多人都认为符坚应该扣留慕容垂、甚至杀掉慕容垂。好像符坚愿意这样做,那秦国就可以避免灭亡了。
  
  如果只是一些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对历史缺乏足够了解的人,看到这些历史片段得出这种结论,绝说不上不奇怪。如果是一些专业学习历史的人,也有意无意的这样认为,那泪痕只想说,这也把历史想得太简单了吧!
  
  一个人何去何从,真有了不起的意义吗?
  
  我们只要看看符氏家族的兴亡就可以知道了。符洪死后,有符健;符健死后有符生,符生死后有符坚;如果符氏家族能控制局面,那他们一个首领的死活,并不会影响什么的。如果符氏家族不能控制局面了,那就是符坚活着又有什么用,岂非还是得接受灭亡的结局?
  
  从这层意义上,认为慕容垂应该杀符坚的人,也实在把一个人的何去何从,看得太重要了。
  
  在各地豪门贵族都蠢蠢欲动之时,慕容垂死不死又能有什么区别?因为慕容垂死了,自然还另外有人代替他。前秦帝国陷入崩溃的边缘,绝不是因为有慕容垂,前秦帝国四处遍布蠢蠢欲动的反叛者,也绝不是因为有了慕容垂。
  
  慕容垂回到了河北,于是遂把河北搅得天翻地覆;但西北没有慕容垂,岂非也一样让反叛势力搅得了个天翻地覆?从这层意义上,认为符坚应该杀掉慕容垂的人;也把慕容垂一个人的何去何从看得太重要了。
  
  为了权力,符坚可以杀掉自己堂哥(皇帝符生),自己哥哥(符法)、自己弟弟(符双)、至于杀的掉堂兄弟就更多了。如果杀掉慕容垂就可以挽救帝国灭亡的命运,符坚肯定不会手软的。问题是,杀掉慕容垂显然没有这种作用。
  
  符坚不敢公然猜忌慕容垂、甚至杀掉慕容垂,主要是因为;在前秦帝国处于崩溃有边缘。在普遍豪门贵族都心怀叛乱之心的背景下,如果符坚再对一个表面上立有大功、且忠心耿耿人表示猜忌、甚至杀戮,那从道义上谁还有理由支持他?从利害上考虑,哪个稍有实力的人还敢继续追随他呢?
  
  从这层意义上,当时符坚如果选择杀掉慕容垂只会死得更快一些,因为这只会给反叛者寻找更有力的借口,因为这更会加剧人们背叛符坚的步伐。
  
  符坚如果现在不敢信任慕容垂,那他还敢信任谁呢?从某种意义上,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他都也不敢信任了。因为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利用这种天下蠢蠢欲动的机会背叛他。
  
  自己家族的人可以信任吗?从符氏家族成员接连造反的情形去看,自己家族的人自然也不可以信任。顺着这种思路去思考,那有才能的人都应该猜忌、防范、甚至杀掉。
  
  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当时如果连慕容垂都不敢信任,那他马上就会堕落成一个下三滥的统治者,那等于他承认自己已穷途末路,无可挽回自己的失败了。
  
  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必须得信任慕容垂,虽然信任慕容垂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慕容垂,他与符坚的合作,完全是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的。因为符坚对慕容垂的重用、信任,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绝不是因为什么惺惺相惜。
  
  慕容垂在投降前秦后,符坚从来也没有让慕容垂担任过独当一面的军政职务,慕容垂也从未建立过任何值得一提的功绩。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只是给了他一些荣誉头衔把他养活了起来。而且《通鉴》上还有一段让人值得深思的话,那就是符坚曾与慕容垂的妻子同坐一车,在听到宦官赵整讽谏后,于是让慕容垂的夫人下车了。从这些内容去看,所谓符坚对慕容垂惺惺相惜、所谓符坚信任、重用慕容垂,都也不过是一个传说罢了。
  
  慕容垂开口闭口符坚对自己有多好多好,所以不忍背叛他,都不过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话罢了。真实的原因,是慕容垂一直都觉得时机还不太成熟。慕容农后来说过一段话:“在果子快成熟时摘下果子,与果子成熟落地时摘果子。时间不过差着十来天罢了,但味道、难易程度那可差得远了。”
  
  符坚、慕容垂两人在做出各自的选择之时,都曾说过一些相信天意的话。这种说法,似乎很玄妙。但大致都体现了他们两难的心理。
  
  他们都也知道自己的选择弊端重重,但他们又实在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选择。因为其它的选择表面上不错,但仔细思考时,恐怕弊端更多。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所说的天意,实际上就等于在说:“如果我这样做也会失败,那只能证明老天不让我成功了。如果老天让我成功,那我们这样做,自然不会失败的。”
  
  他们下属提出的建议(击杀对方),表面是不错的,但实际上都是昏招。因为按这种建议做事,更存在无可克服的弊端。只是既然提出建议的人,都没有提及它的弊端(或是看不到它的弊端),他们自然也不便用这种纯功利的内容去否定他们的建议。因为用纯功利的内容向大家解释自己做事的动机,很容易损害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一举杀掉竞争对手;这自然最直接干脆的竞争方法。但这种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任何时候。
  
  所以慕容垂将要离开邺城时,石越就积极鼓动符丕杀掉慕容垂。但符丕并没有采纳石越的这种意见。
  
  所以慕容垂到邺城后,他的手下又积极的鼓动慕容垂杀掉符丕。而慕容垂也没有采纳手下这种意见。
  
  慕容垂与符丕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惺惺相惜的意思。慕容垂与符丕之间,都也是一心想杀掉对方,但他们都也没有作出直接击杀对方的选择。因为直接击杀对方,都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在慕容垂并没有公开反叛之时,如果符丕只因为猜忌就杀掉慕容垂,那只会刺激各种反叛、观望的利益群体。在普遍反叛、观望的利益群体并没有起来行动之前,以慕容垂的实力就去杀符丕,且不说他能不能杀掉符丕,就算他能杀掉符丕,恐怕也得给符丕偿命。
  
  历史不是武侠小说,政治更不是武侠小说。
  
  如果直接击杀对方首脑,就能改变自己失败的命运。那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在重庆会谈时,没有趁机把我朝太祖和我朝周宰相解决了。我朝太祖、我朝周宰相的何去何从,都不能改变历史的命运,那区区一个慕容垂就更不具备这种影响力了。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慕容垂与符坚的博奕
泪痕春雨
  
  淝水之战失败后,符坚率一千多人跑到慕容垂大营中。当时慕容大营有三万人,许多人都劝慕容垂应该趁机杀掉符坚。慕容垂却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这个建议,实在说不上是一个好建议。
  
  认为慕容垂可以杀掉符坚的人,必须得清楚这样一个问题。符坚真的信任过慕容垂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符坚从来也没有真正信任过慕容垂。
  
  慕容垂在前秦帝国,一直都是一个拥有尊贵头衔的荣誉委员;慕容垂在前秦十多年,无论在军事、政治上都没有拥有过独当一面的机会;更没有建立过什么值得一提的功绩。前秦南征之时,动员的军队接近百万,慕容垂也不过就指挥三万军队罢了。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符坚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慕容垂。
  
  不要说淝水之战刚刚结束时了,就是在慕容垂刚刚表白完忠心后,符坚也不会真正信任慕容垂。慕容垂想东归时,符坚的亲信就劝符坚不要放过慕容垂回河北。符坚虽然同意慕容垂东归,却也承认这是自己一时疏忽的结果。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符坚对慕容垂控制的三万军队缺乏最起码的信心,不要说符坚本人不敢到慕容垂大营了,就是符坚敢去,他手下的人也会劝符坚不要冒险的。换而言之,符坚在局势一片混乱的背景下,敢直接进入慕容垂军队,而且他手下也没有人因此劝阻他,本身就证明符坚对慕容垂那三万军队的政治可靠性,有足够的把握。
  
  认为慕容垂可以杀掉符坚的人,必须还得清楚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慕容垂真能控制住那三万军队吗?
  
  人们常说,符坚一进入慕容垂的军队,慕容垂就把军队指挥权交给了符坚,这种说法本身就是不伦不类的,因为皇帝本身就是帝国最高的军政长官,他对军队的所有权、指挥权,绝不需要某个将领给予。
  
  符坚曾让河北、西北的豪门贵族大换防。换而言之,符氏家族成员大举进入河北,慕容家族成员,大举进入西北。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并不会让各大豪门贵族代表控制自己的原班人马。既然如此,那慕容垂所率领的军队,真会是他的嫡系力量吗?显然是不会的!
  
  慕容垂所率的三万军队,在淝水之战后没有溃散,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慕容垂治军有方,但另一方面恐怕也是因为这支军队的成员多为前秦嫡系将士。在人心思变的时候,这种军队才不会趁机给前秦帝国捣乱。
  
  慕容垂依靠这样一支军队,就想诛杀帝国皇帝,恐怕也太不现实了。
  
  劝慕容垂杀符坚的人,通常都说假如我们率这支军队进入河北,就能如何如之何。如果一切真如他们所说的那样乐观,那慕容垂在撤出淝水战场后,就可以直奔河北复国去了。何必等到符坚进入自己军营后,才开始作这种美梦呢?从这层意义上,慕容垂手下鼓动慕容垂杀符坚,本身就是在劝慕容垂冒险赌博。
  
  就算符坚进入他军营后,如果慕容垂真有把握控制这三万军队,并且率领这三万军队能如何如之何。那慕容垂也完全可以对符坚说:“感谢你多年对我的厚待,但我是燕国的皇族,所以我不能忘记我的祖国,现在有机会复国了,所以我要回河北了。如果以后沙场上相见,我会对您退避三舍的。”然后率领这三万军队直奔河北,不也同样潇洒吗?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慕容垂当时显然缺乏控制这三万军队的信心。
  
  如果慕容垂不杀符坚,就注定无法控制这三万军队。那慕容垂因此就去杀符坚,就不过是拿全家人的脑袋去赌博罢了。因为杀掉符坚后有可能还是控制不了这支军队,到时慕容垂恐怕连这个军营也无法走出去了。
  
  如果慕容垂真能控制这三万军队。那慕容垂不杀符坚也许还能勉强解释。但慕容垂跟符坚西行入关就难以解释了。因为慕容垂不杀符坚也许是因为他讲情谊,但他跟符坚西行入关,就不能靠这种所谓的情谊去解释了。因为慕容垂做出这种选择后,能不能东归就要看符坚一念之差了。
  
  在符坚进入慕容垂军营后,慕容垂内心应该的进退两难的。因为冒险杀符坚,可能会因为无力控制这支军队而命丧军中。如果与符坚西行,就有可能永远丧失东归的机会。在这种两难中,慕容垂选择了陪符坚西行,却一直伺机回到河北。在快时入西北时(到达潼关),河北局势已越来越不稳定了,于是慕容垂请求回到河北安抚局势。而符坚也答应了他这种请求。
  
  我们常常把慕容垂说成是非凡的英雄,但我们不要忘了,他也是时事造出来的英雄,如果他真能造什么时事,那他就用不着被慕容评一直骑在头上了,那他就不用长久受制于符坚了。
  
  如果在前秦发生砖崩瓦解之前慕容垂就死了,那慕容垂在历史上的地位自然就会降低许多。因为作为皇族亲王,却被慕容评压制得连头也抬不起来,本身证明他能力是有限的;因为作为皇族亲王,却跑到敌国帮助敌国灭亡自己国家,本身就证明他的道德也是有限的。但慕容垂终于多活了几年,所以他在历史上的形象终于彻底改变了。
  
  甚至而言,符坚当时也没有把慕容垂当成与自己并世的英雄。他优待慕容垂只是为了瓦解燕国的抵抗决心罢了。
  
  符坚曾对梁琛说:你从前把慕容评、慕容垂夸得跟朵花似的,但这两个人身居高位,却都也无法让自己国家免于灭亡。
  
  基于符坚当时的角度去看,慕容垂实在是不能和自己相比的。符坚杀符生、符法、符腾、符柳、符幼、符武取得对帝国的控制权,慕容垂却让慕容评压制的连头也抬不起来,最后只有亡命敌国。符坚率军统一天下,慕容垂却只能成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名誉委员。同样是皇族亲王起家,做人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呢?
  
  梁琛说了:一个人的成功失败,那是时也、势也。绝不是简单的靠才能高低就可以决定。
  
  当时的符坚听到这种话,也许会感到非常扫兴,因为此时的符坚正处于事业鼎盛的阶段,而梁琛竟然说一个人的成败,与个人的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
  
  等淝水之战后,如果符坚还能想起梁琛这番话,应该就是另一种感觉了。因为英雄都是时事造就的,符坚自认英雄无敌,符坚还是高高在上,但他显然也无法挽救帝国的灭亡了。
  
  二、慕容垂与符坚的博奕(中)
  
  在慕容垂的请求下,符坚竟然同意了慕容垂东归。
  
  从结果去看,符坚的这种作法,绝对是错误的;而且符坚这样做时,就有人告诉过符坚这绝对是错误的。但符坚终于还是这样做了。
  
  符坚为什么会同意慕容垂东归呢?据符坚自己说,那是因为他一时不慎答应了慕容垂;但为了个人的信用,所以明知这样会对帝国不利,却也无法改过了。
  
  真实情况,会这样简单吗?显然是不会的!
  
  认为符坚不应该让慕容垂回河北的人,应该首先考虑一个问题:如果把慕容垂带回西北,那符坚应该如何安置慕容垂呢?
  
  淝水之战后,前秦帝国军队呈一片溃散之势,只有慕容垂带领的军队保持完整。当符坚率一千人跑到慕容垂军营后,慕容垂以一个救驾忠臣的形象出现。这一切,固然是因为众多客观原因促成的,但慕容垂因此立下的功劳、表现出的忠心,相信一时是无人能及。对于这样一个有功的忠臣,符坚回到帝国都城后,自然应该信任他、重用他。否则,于情于理都也说不下去。
  
  泪痕前面分析过,符坚从来也没有信任、重用过慕容垂。但在淝水之战前,慕容垂只是一个叛国而来的降臣,符坚不信任、不重用他,谁也无可非议。但以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立下的功劳、表现出的忠心;加上前秦帝国反叛势力蠢蠢欲动的背景。符坚再这样对待慕容垂,相信肯定会引来无法抑制的非议,更会刺激反叛势力的情绪。从这层意义上,回到帝国都城后,符坚只有去信任、重用慕容垂,但符坚显然是不想这样做的。
  
  在灭亡燕国后,符坚为了强有力的控制燕国旧势力,曾把燕国主要贵族都迁到了西北地区。从这层意义上,在帝国一片动荡不安之时,西北也绝不是什么清静之地。慕容垂虽然没有回到西北,但慕容泓、慕容冲、姚苌也把整个西北搅得天翻地覆,最后符坚连帝国都城都无法守住,以致落了个兵败身死的下场。
  
  如果我们考虑到上面这层内容,就应该知道符坚让慕容垂东归,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失误可以解释了。因为西北地区的异己力量本来就是强大的,如果符坚让慕容垂回到西北,自然更会加重西北的危机。西北是前秦帝国的根本所在,这种地方的安全比河北更重要。
  
  如果慕容垂在淝水之战时的表现很一般,那符坚自然敢把慕容垂带回西北的;因为符坚还可以继续给慕容垂尊荣的头衔、却不给他任何实权。但因为种种机缘巧合,慕容垂在淝水之战时的表现太突出了。以慕容垂的地位、影响;加上淝水之战后的功劳、忠心,符坚如果再不重用慕容垂,相信自己也感觉无法向天下人交待了。
  
  在这种背景下,慕容垂要求回河北。符坚自然就跟着顺坡下驴了。
  
  让慕容垂回到河北,对前秦帝国自然会有许多不利,但前燕的主要豪门贵族都在西北地区,慕容垂回到河北,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兴起风作起浪。更主要的是,符坚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继续执行表面尊崇慕容垂,而实际压制慕容垂的政策。。
  
  符坚让慕容垂回河北时,只派了三千人护送慕容垂。以慕容垂的身份、地位、影响,以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立下的功劳、表现出的忠心,竟然只落了个三千人护送东归的结局?如果抛开人们都知道的原因(慕容垂有可能趁机回河北复国),慕容垂一系的人肯定都会大呼小叫起来,因为这与慕容垂立下的功劳、表现出来的忠心,太不相称了。如果抛开人们都知道的这种原因,相信符坚也没脸这样对待慕容垂的;但因为有人们都知道的这种原因(慕容垂有可能趁机回河北复国),所以符坚虽然对慕容垂刻薄到了极点,但人们也认为符坚对慕容垂太大方了。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来,符坚让慕容垂东归。那就等于剥夺了慕容垂的兵权(更不要给慕容垂更多的兵权了),慕容垂曾率领三万军队,现在却只有三千人护送他东归。更主要的是,这等于把慕容垂可能获得的奖赏都抵消了,以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的表现,从普遍观点去看,符坚怎样奖赏慕容垂都不算过分。但符坚好像对他什么奖赏也没有,只是让三千人护送他回到了河北。
  
  这种博奕的结局,对符坚、慕容垂而言,实在不能说谁输谁赢。因为前秦帝国在河北的统治还保持着完整,以慕容垂这样的力量进入河北,只要河北的最高军政长官(符坚的儿子符丕)能很好的控制他,慕容垂也飞不到天上去的。但河北的最高军政长官符丕,终于还是没能控制住慕容垂。对此,我们也实在不应该过分苛责符丕的能力,因为符坚亲自坐镇帝国都城,连慕容泓、慕容冲都控制不住,我们有什么理由过分苛责符丕在河北地区无法控制慕容垂呢?
  
  慕容垂回到河北时,实际上一无所有。因为符坚仅仅是让李蛮、闵亮、尹国率领三千人马护送慕容垂东归的。让三千人马护送慕容垂东归,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慕容垂连这三千人马的指挥权也没有。换而言之,慕容垂当时除了自己的一些亲信可供利用外,他实际上一无所有。
  
  符坚虽然让慕容垂回到了河北,但符坚并没有给慕容垂任何实际的军政职务。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慕容垂回到河北后,还是一个只拥有尊贵头衔,却没有任何实权的名誉委员,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当时对慕容垂的防范可谓是严密的。
  
  慕容垂进入邺城后,河北最高军政长官符丕有很多种选择。
  
  第一种选择最干脆利索,那就是把慕容垂当场杀掉。符丕当时有这种能力。但符丕却没敢这样做,因为慕容垂有功无过、又是皇帝亲自派来的,符丕二话不说就杀了他,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慕容垂的亲信,也都劝慕容垂一见面就杀掉符丕。但从当时的情形去看,慕容垂如果真敢这样干,那是实在等于把头伸到了符丕的刀下面。因为以慕容垂当时的实力,想一见面就解决符丕,那也太有些异想天开了。
  
  符丕的第二种选择,就是表面上尊崇慕容垂,却不给慕容垂任何军政实权。符丕最初也是如此作的,但这种选择显然也是有弊端的。因为在河北一片动荡不安之时,符丕一个防不住,慕容垂在邺城里面捣起乱来,那前秦帝国在河北的统治岂非更危险。在这种背景下,符丕只能做出第三种选择了。
  
  符丕的第三种选择,就是把慕容垂弄得远远的,再派人监视他、控制他。于是符丕就给了慕容垂两千老弱残兵,让他去攻打翟斌去了;并且嘱咐自己的亲信严密防范慕容垂。但在前秦帝国一片动荡的背景下,慕容垂终于还是如蛟龙入海一样无法控制了。
  
  当时的慕容垂,对符坚而言,怎样处理都是错。
  
  杀慕容垂,是绝不可以想象的。在帝国一片动荡不安之时,皇帝把一个立有大功、表现忠心耿耿的臣子杀掉,这不是明着刺激反叛势力吗?继续压制慕容垂,也是一样的。
  
  重用慕容垂吧!在当时的局势下,如果给了慕容垂太多的军政权力,这不是倒持太阿吗?放慕容垂东归,可以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但显然会给河北增加不必要的麻烦。
  
  人生的许多选择,都是两难的。换而言之,这样做有利也有弊;不这样做还是有利也有弊。历史上大人物的选择,通常都是类似的选择。当我们认为他某个选择有弊无利之时,当我们认为他某个选择有利无弊之时,那也实在太低估当事人的能力了,也太低估了历史的复杂程度了。
  
  前秦帝国就像一座质量很差,而且盖得越来越高的楼房。当人们发现他倾斜倒塌时,相信人力已无可挽救了。
  
  三、慕容垂与符坚的博奕(下)
  
  在符坚进入慕容垂军营后,许多人都认为慕容垂应该杀掉符坚。好像慕容垂愿意这样作,那燕国就可以席卷天下了。
  
  在慕容垂想东归时,许多人都认为符坚应该扣留慕容垂、甚至杀掉慕容垂。好像符坚愿意这样做,那秦国就可以避免灭亡了。
  
  如果只是一些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对历史缺乏足够了解的人,看到这些历史片段得出这种结论,绝说不上不奇怪。如果是一些专业学习历史的人,也有意无意的这样认为,那泪痕只想说,这也把历史想得太简单了吧!
  
  一个人何去何从,真有了不起的意义吗?
  
  我们只要看看符氏家族的兴亡就可以知道了。符洪死后,有符健;符健死后有符生,符生死后有符坚;如果符氏家族能控制局面,那他们一个首领的死活,并不会影响什么的。如果符氏家族不能控制局面了,那就是符坚活着又有什么用,岂非还是得接受灭亡的结局?
  
  从这层意义上,认为慕容垂应该杀符坚的人,也实在把一个人的何去何从,看得太重要了。
  
  在各地豪门贵族都蠢蠢欲动之时,慕容垂死不死又能有什么区别?因为慕容垂死了,自然还另外有人代替他。前秦帝国陷入崩溃的边缘,绝不是因为有慕容垂,前秦帝国四处遍布蠢蠢欲动的反叛者,也绝不是因为有了慕容垂。
  
  慕容垂回到了河北,于是遂把河北搅得天翻地覆;但西北没有慕容垂,岂非也一样让反叛势力搅得了个天翻地覆?从这层意义上,认为符坚应该杀掉慕容垂的人;也把慕容垂一个人的何去何从看得太重要了。
  
  为了权力,符坚可以杀掉自己堂哥(皇帝符生),自己哥哥(符法)、自己弟弟(符双)、至于杀的掉堂兄弟就更多了。如果杀掉慕容垂就可以挽救帝国灭亡的命运,符坚肯定不会手软的。问题是,杀掉慕容垂显然没有这种作用。
  
  符坚不敢公然猜忌慕容垂、甚至杀掉慕容垂,主要是因为;在前秦帝国处于崩溃有边缘。在普遍豪门贵族都心怀叛乱之心的背景下,如果符坚再对一个表面上立有大功、且忠心耿耿人表示猜忌、甚至杀戮,那从道义上谁还有理由支持他?从利害上考虑,哪个稍有实力的人还敢继续追随他呢?
  
  从这层意义上,当时符坚如果选择杀掉慕容垂只会死得更快一些,因为这只会给反叛者寻找更有力的借口,因为这更会加剧人们背叛符坚的步伐。
  
  符坚如果现在不敢信任慕容垂,那他还敢信任谁呢?从某种意义上,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他都也不敢信任了。因为任何一个有能力的人,都有可能利用这种天下蠢蠢欲动的机会背叛他。
  
  自己家族的人可以信任吗?从符氏家族成员接连造反的情形去看,自己家族的人自然也不可以信任。顺着这种思路去思考,那有才能的人都应该猜忌、防范、甚至杀掉。
  
  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当时如果连慕容垂都不敢信任,那他马上就会堕落成一个下三滥的统治者,那等于他承认自己已穷途末路,无可挽回自己的失败了。
  
  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必须得信任慕容垂,虽然信任慕容垂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慕容垂,他与符坚的合作,完全是建立在利害关系之上的。因为符坚对慕容垂的重用、信任,完全是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绝不是因为什么惺惺相惜。
  
  慕容垂在投降前秦后,符坚从来也没有让慕容垂担任过独当一面的军政职务,慕容垂也从未建立过任何值得一提的功绩。从这层意义上,符坚只是给了他一些荣誉头衔把他养活了起来。而且《通鉴》上还有一段让人值得深思的话,那就是符坚曾与慕容垂的妻子同坐一车,在听到宦官赵整讽谏后,于是让慕容垂的夫人下车了。从这些内容去看,所谓符坚对慕容垂惺惺相惜、所谓符坚信任、重用慕容垂,都也不过是一个传说罢了。
  
  慕容垂开口闭口符坚对自己有多好多好,所以不忍背叛他,都不过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话罢了。真实的原因,是慕容垂一直都觉得时机还不太成熟。慕容农后来说过一段话:“在果子快成熟时摘下果子,与果子成熟落地时摘果子。时间不过差着十来天罢了,但味道、难易程度那可差得远了。”
  
  符坚、慕容垂两人在做出各自的选择之时,都曾说过一些相信天意的话。这种说法,似乎很玄妙。但大致都体现了他们两难的心理。
  
  他们都也知道自己的选择弊端重重,但他们又实在也想不出比这更好的选择。因为其它的选择表面上不错,但仔细思考时,恐怕弊端更多。
  
  在这种背景下,他们所说的天意,实际上就等于在说:“如果我这样做也会失败,那只能证明老天不让我成功了。如果老天让我成功,那我们这样做,自然不会失败的。”
  
  他们下属提出的建议(击杀对方),表面是不错的,但实际上都是昏招。因为按这种建议做事,更存在无可克服的弊端。只是既然提出建议的人,都没有提及它的弊端(或是看不到它的弊端),他们自然也不便用这种纯功利的内容去否定他们的建议。因为用纯功利的内容向大家解释自己做事的动机,很容易损害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一举杀掉竞争对手;这自然最直接干脆的竞争方法。但这种方法,显然并不适用于任何时候。
  
  所以慕容垂将要离开邺城时,石越就积极鼓动符丕杀掉慕容垂。但符丕并没有采纳石越的这种意见。
  
  所以慕容垂到邺城后,他的手下又积极的鼓动慕容垂杀掉符丕。而慕容垂也没有采纳手下这种意见。
  
  慕容垂与符丕之间,并不存在什么惺惺相惜的意思。慕容垂与符丕之间,都也是一心想杀掉对方,但他们都也没有作出直接击杀对方的选择。因为直接击杀对方,都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弊端。
  
  在慕容垂并没有公开反叛之时,如果符丕只因为猜忌就杀掉慕容垂,那只会刺激各种反叛、观望的利益群体。在普遍反叛、观望的利益群体并没有起来行动之前,以慕容垂的实力就去杀符丕,且不说他能不能杀掉符丕,就算他能杀掉符丕,恐怕也得给符丕偿命。
  
  历史不是武侠小说,政治更不是武侠小说。
  
  如果直接击杀对方首脑,就能改变自己失败的命运。那国民党失败的主要原因,恐怕就是在重庆会谈时,没有趁机把我朝太祖和我朝周宰相解决了。我朝太祖、我朝周宰相的何去何从,都不能改变历史的命运,那区区一个慕容垂就更不具备这种影响力了。
  
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721961197_0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