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郑州舰舱门被海浪冲开”的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47:35

央视春节期间对2014年底解放军海军西太平洋大演习进行了追述报道,一个片段引发了网民的热议。在训练中,船舰舱门被海浪冲开,两名舰员用身体去堵门,被海浪瞬间打翻在甲板上,一名舰员(实为军官)被当场打晕,身受重伤。

http://war.163.com/photoview/4T8 ... &from=tj_review
央视春节期间对2014年底解放军海军西太平洋大演习进行了追述报道,一个片段引发了网民的热议。在训练中,船舰舱门被海浪冲开,两名舰员用身体去堵门,被海浪瞬间打翻在甲板上,一名舰员(实为军官)被当场打晕,身受重伤。

http://war.163.com/photoview/4T8 ... &from=tj_review

自然,在广大网民看来,这简直是爆炸性的轰动新闻。恶评如潮是很自然的,解放军海军的装备水平、人员素质被喷了个遍。

进水的部位究竟是什么地方?首先要搞清楚,进水的部位在舰尾,这里位于直升机甲板以下,但又在水线以上部位。是各种水下拖体投放-回收的操作区域,包括拖曳声纳、变深声纳、鱼雷诱饵等。同时,还负责撇系-回收舰船停靠码头系泊时固定的缆绳。一般通称为系缆区。

这里有一个发展过程,本来军舰在舰体上是设置成一层露天全通甲板,在尾部主炮之后,就基本是开放的区域,常用来集合、吸烟、散步,尾部系缆、尾锚、还有以前的深弹及水雷投放区等也设置在这里。

上层连续的露天全通甲板通常称为干舷甲板,其上所有的露天开口设有永久性的封闭装置,其下在船侧的所有开口设有永久性的水密封闭装置,也就是说,干舷甲板下都是水密舱。

但后来随着舰载直升机的出现和多用途化,中小型战斗舰艇搭载直升机成了时代潮流。而为便利直升机着舰需要,往往要在尾部设置完整的直升机甲板和机库,这样的代价是不但取消了尾炮,还挤占了系缆区。

但系缆和声呐布放作业仍是必须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舰船设计师把这个区域塞到了直升机甲板之下。设计了开放式结构的作业区。这样一来,分划出水密区与非水密区的干舷甲板也变得不连续了。

也就是说,这个地方按历史传承,本来就是开敞的“湿甲板”(学名,允许海水上浪的开放地带)、工作甲板、非水密区。海上大风浪航行,甲板上浪很正常。如图所示。系缆作业区以下和之前的舰体区域才是水密区。

从结构看,原先侧面和尾部都仍是开放的,外面的支撑结构之间露空,这样一上浪就会进水,不过上浪后排水也容易。

几个门都漏光漏水是怎么回事?总的来说这里是“湿甲板”,属于人员活动非安全区,环境恶劣,也不利于雷达隐身,遂逐渐改为准封闭式设计。就像这样,像112号哈尔滨舰尾舱在大改后由开放式改装成准闭式,只剩下声呐布放孔、诱饵投放口和观察窗,观察窗也具备了遮挡。

像151号郑州舰仍延续了这样的设计(多了两侧的登舰舱门),就是为了减小信号特征,改善隐身性能而已。当然,很多细心的网民会发现,视频里这些“设备舱门”不但被大浪冲开,甚至在被大浪冲开之前,就是明晃晃地露着一圈光!根本不防水啊!

这是脑残设计还是偷工减料?应该说,设计师和电焊工都算不上“脑残”。按传统,这块工作区本来就是全露天的,由历史演进和隐身要求才一步步变成了舱室,这类舱室根本不需要建成水密舱,进水了乃至灌满水了影响也不大。

具体这里是一个什么窗子呢?是系缆观察窗(也称带缆窗)。这样的窗子左右舷还有两个,都是非水密,露着缝。

所谓的“设备舱门”,其实就是一个遮掩盖而已。这个区域是非水密区,因此门只有一个紧固夹扣本不算大问题。(哪怕这里只留开口不装门也是可以的)。

严格的说,这个“门”,称之为盖子可能更准确。因为连密闭的橡胶边条都没有。

排水不畅是怎么回事?那么这个舱就是可以这样大开门户任由风吹进来浪打进来?是的。当然,既然是非风雨密闭区,上浪就是必然的,就应当有常备排水措施。注意看图上的红箭头所指。
军记无脑,发这样的不加分析解释的新闻就是给喷子提供素材的

首先,这个甲板区域有导缆孔等空隙,大量积水是留不住的。对于少量积水,也设有数个污水井,设计上甲板稍微向污水井倾斜,积水将通过疏排水管路排向舱底水系统。

小结:这个区域是水线以上的工作甲板,为了隐身效果才建成了舱室,不需要建成水密舱,进水了影响也不大,而且设计时就留有排水孔。

“抢险2小时”是怎么回事?因为舰体晃来晃去,积水一时没能完全顺利的下到污水井里,这本都是在设计范畴和预料中的事。现代军舰的破舱稳性设计要求,至少相邻两个大水密舱灌满近千吨水都不会沉。

说白了,这就不是技术问题了,这属于心理和管理艺术范畴。有水兵不慎受伤了,不是事儿这也变成了个事儿。领导就自然要求彻底干净地给摆平了。于是叫来20多个正好岗位没事的水兵变成一个损管的实战演练。

还有,别忘了,大家知晓的一切都是透过记者的摄影机镜头看到的。船上不是正好还有随军记者嘛,他们也正发愁没什么特别的话题可以拍嘛不是?

现代海战的舰员操作在很大意义上已经变成了和白领一样坐在电脑椅上敲键盘动鼠标,视觉冲击效果比传统海战差远了。拍的太细又泄密了不允许。这种人多势众、群情沸腾的活动场面,视觉传播正合适。请注意这四个字,对于电视新闻来说这是很重要的。

因此,即使调来了扫舱泵(对付这种一脚深又晃来晃去的积水也难),指挥者还是“不能容忍”有那点残存的水留在左右摇摆的舰上,一定要尽量打扫干净。所以才有叫了一船舱几十个人去端脸盆,脸盆舀水到大水桶然后用潜水泵抽水的“壮观场面”。

但实际上你看三个观察舱盖干脆都是漏缝的(学名叫非风雨密),在风浪中做到彻底干净是很难的,或者说不可能的。

再说了,电视画面上也看得很清楚了,有污水井呢,污水井都在正常工作呢,大浪打进来几秒钟也就哗啦都下去了。实际上,我个人姑妄猜测,这个视频是记者要求配合拍摄的成分更大,说穿了就是在虚张声势。所以画面才会那么手忙脚乱、充满喜感、非常非常的不专业。因为真正的海军才不会理睬这一脚深的水呢。

当然,从纯技术上看,郑州舰这次闹腾,就是因为系缆作业区已经形成了准封闭结构(但不是抗压水密结构),已经不是像以往的半封闭式舰尾,进水不便直接排出,但舱盖却仍保留传统,没做成密闭舱门。

最新的052D舰已经改成风雨密舱口盖,有橡胶密闭边条,而且用的似乎是电动液压辅助舱门。更关键是外开设计,航行时关好门,浪打过来有四周一圈顶着,基本不怕被向内冲开了。

当然,具体到郑州舰这个事例。一开始赶去关舱盖两个舰员开始的处理上确有不妥,带队并且负伤的还是“干部”也就是军官。图为052D舰的尾舱设计。

任何海军都是从无到有、从缺乏经验到经验丰富走过来的,随着中国海军远海训练的增加,尤其近些年开始常态远洋训练,遇到的种种问题、发现的不足会越来越多,吸取教训得到经验就行。
很简单的道理,既然安了门,为何不装的结实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