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企业“撤离”中国:山东日企比10年前少了一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1 14:11:37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227/13519282_0.shtml

“中国游客赴日抢购电饭锅、马桶盖,致日本商场马桶盖断货”的消息成为了羊年春节假期热议的话题,就在人们关心“到底是中国制造出了问题,还是中国消费者的层次提高了”的同时,一部分外商在华投资的制造企业已经或是正在悄然“撤离”。

2015年的第一个月刚刚结束,松下电器发布了一份“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事业终结通知”。该通知称,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松下电子”)的生产事业已于1月30日终止,并将开始企业清算手续。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韩国企业正以每年减少500家的速度“撤离”山东,日资企业与10年前相比,数量减少了50%。

锐财经网首席分析师王政认为,此举意味着松下电器电视机生产业务全部撤离中国,也是日资企业撤离山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中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外商投资企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不过就全国而言,2015年1月日本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和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均为增长。商务部发言人认为,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过程中,经常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对其全球业务进行调整和布局,属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松下退出

2015年2月5日,山东松下电子厂区所在地已处于停产状态。来自其内部职工介绍,2月2日,公司公布了停产消息,目前正在整理资产,处理职工离职等相关事宜。“在这之前没有一点停产的迹象。”职工们坦言。

松下电器发布的一份“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事业终结通知”称,由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以及济南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出资设立的超薄型电视机生产企业——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生产事业已于1月30日终止,并将开始企业清算手续。据山东松下电子官网介绍,山东松下电子成立于1995年,1996年开始生产显像管电视机。

关于山东松下电子解散的原因,通知如此解释:在超薄型电视机价格竞争愈发激烈的过程中,松下电器作出难以继续自行生产的经营判断。今后,松下电器将开展委托生产等业务,继续销售松下电器品牌的超薄型电视机。当地媒体报道称,据初步估算,截至2015年1月底,山东松下电子约有300名员工。此举被业界解读为松下电器在中国境内的电视机生产业务终结。

当然,这并不是松下电器第一次退出中国市场。

公开信息显示,松下电器是进入中国内地的首家日资企业,以其为代表的日本电子企业曾经在中国家电市场上攻城略地。然而,此前2009年、2013年,松下电器先后两次转让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股权,2013年,关闭了在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

就在几天之后,2月5日,日本西铁城集团在华重要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突然通知和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并宣布清算解散。该公司1997年9月开始生产,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

一份公开资料介绍,截至2013年年底,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9和亚洲的70%。2012年山东与日本、韩国进出口额达525.7亿美元,日韩在山东的直接投资合计18.3亿美元,山东共有超过7000家的日韩投资企业,日韩已成为山东最重要的投资贸易伙伴。

日韩企业数递减

“投资成本越来越大。”烟台一家韩资企业负责人坦言,仅人工成本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在2014年确定最低工资上升幅度为16.9%,中国政府计划每年平均上调最低工资13%,“钱不再那么好挣了”。

相对于韩国企业,日本企业在山东面临的挑战则更为明显。王政分析称,除外企在山东生产成本近年不断提升外,其国内经济环境不景气,特别是进入2015年以来,在华日企资本动荡更加明显。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1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不含金融业)比前年同期减少39.7%,降至40亿8000万美元(55亿1657万新元)。来自中国商务部2014年8月发布的数据介绍,当年1月至7月,日、美、欧盟、东盟对华投资均大幅下降,其中日本对华投资28.3亿美元,同比下降45.4%。

山东省社科院有关人士介绍,山东在对日韩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曾一度是两国企业趋之若鹜的投资对象。仅距离而言,中国山东和韩国基本处于同一纬度上,两地相距最近处只有90海里。该人士说,以烟台为例,其与韩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民间交流频繁,并成为一个“传统”,烟台来往韩国的航班最高峰时一周曾达到54个,平常为每周4个。

与此形成反差的则是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和韩国进出口银行在2014年11月16日发布的一组数据:在中国新投资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前者对此解释称,这一数据说明,近来山东省韩资企业每年平均减少500家。

锐财经网提供的数据介绍,山东省的韩企总数为4800家,而过去的总数一度超过1万家。青岛作为韩国企业在中国最先进入的地区、投资金额最大的地区,其韩企数量为2200家。

上述韩企负责人直言,相对于10年前,如今无论在华生存环境、招商政策,还是日韩国内自身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华投资“遍地是黄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王政对此印证,这一切让日韩企业必须重新作出选择。来自韩联社公开报道,韩国大企业在中国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

据相关报道,2005年,山东省的日本企业近2000家,截至2014年11月,这一数字变为1000家左右。

不过,商务部则对“日韩企业撤退”观点予以否认。2月16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会上介绍,近年来受到我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跨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调整,包括关停个别工厂,像日本企业确实关停了个别工厂,但是总体上看数量是有限的。沈丹阳认为,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过程中,经常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对其全球业务进行调整和布局,属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就山东而言,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山东新批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50个,引进1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22个项目,实际到账外资152亿美元,增长8.1%。

转战东南亚?

就在日、韩等外资企业撤离山东时,其却加快了布局东南亚的脚步。

早在2013年4月,松下电器称,该公司将在越南兴建生产插座等线路配线工厂;三星电子已有三家下属生产工厂位于越南;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等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印度等地开设新厂。其中,越南新工厂是松下继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之后在东南亚地区的第三个生产基地。

“日韩企业撤离山东,开始转战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王政介绍,众多日韩企业撤离山东后,选择转移上述国家,用以维持原有利润率。上海市锦天城(成都)律师事务所李桂云律师告诉记者,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在中国从事纺织、鞋类、珠宝加工行业的韩企竞争优势大大削弱,很多企业迁移到越南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弥补其在中国失去的劳动力、政策等优势。

官方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政府取消了提供给外企的税收、就业、选址优惠;2011年取消了免除职工社会保险费用的政策。

李桂云认为,外资进入中国,归根到底是为了盈利,无利不起早。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小日韩企业而言,抗风险能力差,有的不得不面临倒闭,与此同时,本国经济持续低迷,进一步制约了其在国外投资的能力。

早在2013年7月25日,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曹宏瑛表示,“外资企业向中国周边国家转移是个别现象,并没有形成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趋势。”

2月16日,沈丹阳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日资企业的终止和减资情况比较平稳,终止企业数基本和2013年持平,减资的企业数下降了3.2%;从今年1月份最新数据来看,日本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增长3.5%,合同外资大幅度增长46.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增长3.2%。他分析认为,从上述数据看,整体上日资企业对华投资仍处于增长趋势,并没有出现日资企业全面退出的情况。

商务部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的结构在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达662.3亿美元,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资金密集度进一步提升,2014年新设企业平均合同外资金额812万美元,比2013年(713万美元)提高13.9%。外资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在外向型产业转移的带动下,中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长7.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升至9.1%。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为18.1%,比2013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227/13519282_0.shtml

“中国游客赴日抢购电饭锅、马桶盖,致日本商场马桶盖断货”的消息成为了羊年春节假期热议的话题,就在人们关心“到底是中国制造出了问题,还是中国消费者的层次提高了”的同时,一部分外商在华投资的制造企业已经或是正在悄然“撤离”。

2015年的第一个月刚刚结束,松下电器发布了一份“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事业终结通知”。该通知称,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东松下电子”)的生产事业已于1月30日终止,并将开始企业清算手续。

一组公开数据显示,韩国企业正以每年减少500家的速度“撤离”山东,日资企业与10年前相比,数量减少了50%。

锐财经网首席分析师王政认为,此举意味着松下电器电视机生产业务全部撤离中国,也是日资企业撤离山东的一个缩影。据了解,近年中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外商投资企业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

不过就全国而言,2015年1月日本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和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均为增长。商务部发言人认为,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过程中,经常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对其全球业务进行调整和布局,属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松下退出

2015年2月5日,山东松下电子厂区所在地已处于停产状态。来自其内部职工介绍,2月2日,公司公布了停产消息,目前正在整理资产,处理职工离职等相关事宜。“在这之前没有一点停产的迹象。”职工们坦言。

松下电器发布的一份“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事业终结通知”称,由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松下电器(中国)有限公司以及济南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出资设立的超薄型电视机生产企业——山东松下电子信息有限公司的生产事业已于1月30日终止,并将开始企业清算手续。据山东松下电子官网介绍,山东松下电子成立于1995年,1996年开始生产显像管电视机。

关于山东松下电子解散的原因,通知如此解释:在超薄型电视机价格竞争愈发激烈的过程中,松下电器作出难以继续自行生产的经营判断。今后,松下电器将开展委托生产等业务,继续销售松下电器品牌的超薄型电视机。当地媒体报道称,据初步估算,截至2015年1月底,山东松下电子约有300名员工。此举被业界解读为松下电器在中国境内的电视机生产业务终结。

当然,这并不是松下电器第一次退出中国市场。

公开信息显示,松下电器是进入中国内地的首家日资企业,以其为代表的日本电子企业曾经在中国家电市场上攻城略地。然而,此前2009年、2013年,松下电器先后两次转让了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股权,2013年,关闭了在上海的等离子电视工厂。

就在几天之后,2月5日,日本西铁城集团在华重要生产基地——西铁城精密(广州)有限公司突然通知和全体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并宣布清算解散。该公司1997年9月开始生产,至今已有十余年历史。

一份公开资料介绍,截至2013年年底,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1/9和亚洲的70%。2012年山东与日本、韩国进出口额达525.7亿美元,日韩在山东的直接投资合计18.3亿美元,山东共有超过7000家的日韩投资企业,日韩已成为山东最重要的投资贸易伙伴。

日韩企业数递减

“投资成本越来越大。”烟台一家韩资企业负责人坦言,仅人工成本而言,中国地方政府在2014年确定最低工资上升幅度为16.9%,中国政府计划每年平均上调最低工资13%,“钱不再那么好挣了”。

相对于韩国企业,日本企业在山东面临的挑战则更为明显。王政分析称,除外企在山东生产成本近年不断提升外,其国内经济环境不景气,特别是进入2015年以来,在华日企资本动荡更加明显。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1月至11月,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不含金融业)比前年同期减少39.7%,降至40亿8000万美元(55亿1657万新元)。来自中国商务部2014年8月发布的数据介绍,当年1月至7月,日、美、欧盟、东盟对华投资均大幅下降,其中日本对华投资28.3亿美元,同比下降45.4%。

山东省社科院有关人士介绍,山东在对日韩贸易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曾一度是两国企业趋之若鹜的投资对象。仅距离而言,中国山东和韩国基本处于同一纬度上,两地相距最近处只有90海里。该人士说,以烟台为例,其与韩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与民间交流频繁,并成为一个“传统”,烟台来往韩国的航班最高峰时一周曾达到54个,平常为每周4个。

与此形成反差的则是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和韩国进出口银行在2014年11月16日发布的一组数据:在中国新投资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前者对此解释称,这一数据说明,近来山东省韩资企业每年平均减少500家。

锐财经网提供的数据介绍,山东省的韩企总数为4800家,而过去的总数一度超过1万家。青岛作为韩国企业在中国最先进入的地区、投资金额最大的地区,其韩企数量为2200家。

上述韩企负责人直言,相对于10年前,如今无论在华生存环境、招商政策,还是日韩国内自身经济形势,都发生了根本变化,在华投资“遍地是黄金”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王政对此印证,这一切让日韩企业必须重新作出选择。来自韩联社公开报道,韩国大企业在中国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

据相关报道,2005年,山东省的日本企业近2000家,截至2014年11月,这一数字变为1000家左右。

不过,商务部则对“日韩企业撤退”观点予以否认。2月16日,商务部发言人沈丹阳在商务部例会上介绍,近年来受到我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上升,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以及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经营不善等因素的影响,有少数跨国公司对其在中国的业务进行调整,包括关停个别工厂,像日本企业确实关停了个别工厂,但是总体上看数量是有限的。沈丹阳认为,跨国公司在实施全球化战略过程中,经常采取兼并重组等措施,对其全球业务进行调整和布局,属于企业正常经营活动。

就山东而言,公开信息显示,2014年,山东新批总投资过亿美元项目50个,引进1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22个项目,实际到账外资152亿美元,增长8.1%。

转战东南亚?

就在日、韩等外资企业撤离山东时,其却加快了布局东南亚的脚步。

早在2013年4月,松下电器称,该公司将在越南兴建生产插座等线路配线工厂;三星电子已有三家下属生产工厂位于越南;优衣库、耐克、富士康、船井电机、歌乐等企业也纷纷在东南亚、印度等地开设新厂。其中,越南新工厂是松下继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之后在东南亚地区的第三个生产基地。

“日韩企业撤离山东,开始转战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王政介绍,众多日韩企业撤离山东后,选择转移上述国家,用以维持原有利润率。上海市锦天城(成都)律师事务所李桂云律师告诉记者,自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后,在中国从事纺织、鞋类、珠宝加工行业的韩企竞争优势大大削弱,很多企业迁移到越南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以弥补其在中国失去的劳动力、政策等优势。

官方资料显示,2010年,中国政府取消了提供给外企的税收、就业、选址优惠;2011年取消了免除职工社会保险费用的政策。

李桂云认为,外资进入中国,归根到底是为了盈利,无利不起早。环境的变化,对于中小日韩企业而言,抗风险能力差,有的不得不面临倒闭,与此同时,本国经济持续低迷,进一步制约了其在国外投资的能力。

早在2013年7月25日,中国商务部外资司副司长曹宏瑛表示,“外资企业向中国周边国家转移是个别现象,并没有形成外资大规模撤离中国的趋势。”

2月16日,沈丹阳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2014年日资企业的终止和减资情况比较平稳,终止企业数基本和2013年持平,减资的企业数下降了3.2%;从今年1月份最新数据来看,日本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增长3.5%,合同外资大幅度增长46.9%,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增长3.2%。他分析认为,从上述数据看,整体上日资企业对华投资仍处于增长趋势,并没有出现日资企业全面退出的情况。

商务部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吸收外资的结构在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吸收外资占比上升,达到55.4%,高出制造业22个百分点,达662.3亿美元,成为吸收外资新增长点。资金密集度进一步提升,2014年新设企业平均合同外资金额812万美元,比2013年(713万美元)提高13.9%。外资区域布局日趋合理,在外向型产业转移的带动下,中部地区吸收外资增长7.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升至9.1%。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比为18.1%,比2013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
高污染,低技术的血汗工厂是该撤了!
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和韩国进出口银行在2014年11月16日发布的一组数据:在中国新投资的韩国企业2006年为2294家,2008年为1301家,2010年减至901家,2013年减至817家,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

韩企减少的更多 2006年为2294家 2014年上半年进一步锐减到368家
日媒批日企突袭式关闭在华工厂 曝光辞退职工手段
http://finance.ifeng.com/a/20150228/13519666_0.shtml

凤凰财经讯 据日经中文网报道,西铁城于2月上旬突然关闭了位于中国广州的手表零部件工厂,一下子解雇了全部约1000名中国员工。在日本企业之中称得上罕见的强硬手段招致了反对,同时其冲击波及到日本人社会。自2014年11月中日首脑会谈实现以来,一部分领域出现了解冻的迹象,在这种背景下,西铁城为何采取如此行动呢?

被扔掉的工作服和员工证

2月10日,日本经济新闻走访了位于广州的西铁城集团旗下中国子公司“西铁城精密有限公司”。大部分员工已经同意解除劳动合同,但仍有不同意解除合同的十多位女性员工等聚集在工厂前。在周围,员工直到最近还在使用的工作服和员工证像垃圾一样被胡乱抛弃,满地一片狼藉。突然遭到解雇、被无情抛弃的员工的愤怒似乎仍未消除。

对这种情况进行采访的中国女记者在得知笔者是日本记者之后,接连提出尖锐的问题——“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想法?这样一来,日本人无论被如何看待都没办法”。口吻就好像是以前看错了日本人。

“要宣布重要通知,员工请集合”,女员工张明(化名,35岁)在2月5日下午2点得知“重要通知”的内容之后感到愕然。

“明天工厂将进行破产清算。因此明天与全部1000名员工解除劳动合同。要签字接受劳动合同的解除条件。如果拒绝签字,将不支付补偿金”

具有大约20年历史的这家工厂的关闭显得突如其来。由于是在春节之前,很多员工都在期待着回家探亲,结果热烈的氛围一扫而空。不断有女员工因陷入焦虑而大声哭泣,进而逼问管理人员。

“幸福”突然消失

一名张姓员工自从广东一所高中毕业之后,就开始在西铁城精密公司工作,至今已有18年时间。不但结婚生了孩子,而且“多亏工厂,才获得了幸福”。在这个日子之前,对于西铁城精密公司的工厂满怀感激之情,但如今人生突然发生了改变。

在同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期限临近的2月8日,很多员工仍然并不情愿,在这种情况下,有2名年轻人来到负责人面前,开始签字解除劳动合同。“只能签字吧?”就在无可奈何的空气开始弥漫时,有一位员工说“他们不是我们厂的人”,于是2个人想要逃跑。这2个人是不知从哪里来的“托儿”,目的是营造签字的气氛。虽然工厂员工去追赶,但正在执勤的警察没有抓住那两个“托儿”,反而殴打工人,让“托儿”逃跑了。

由于此次事件,员工之间签字进展不顺利,8日晚间,有陌生男子给员工打来电话威胁:“最好老实签字”。但是,至今没有签字的员工仍有70人。从四川省来此打工的李小红(40岁)带着愤怒说:“怎么能接受这种解雇形式!”。“西铁城不知道到了这个年龄,农民工再就业有多么困难。为什么直到前一天才通知我们?希望公司早点告诉我们。春节之后到哪里工作才好呢?”

解雇通知要提前1个月

李小红的抱怨并非没有道理。在中国,如果解雇20名以上员工时,有义务提前1个月发布通知,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员工有时间寻找新工作。但是,如果是工厂破产清算这种情况,则无需履行提前1个月通知的义务。此次西铁城突如其来的解雇通知符合法律,但在提前1个月通知解雇已成为常识的中国,则很难被接受。

对此,西铁城总部的解释是:“公司员工人数众多,各厂区的电力设备繁多,而且生产现场使用部分化学药品,如果员工长时间滞留厂区并且情绪不稳定,工厂陷于无法控制的状态,不仅不能正常生产,更可能会导致员工人身安全的重大问题”。另一方面,当地工厂则解释称,“提前通知可能影响工人情绪,无法正常工作”,两种说法存在差异。

中国舆论立即做出了反应。“不允许这种不负责任的日本企业存在”、“赶快滚出中国”、“这是高反日的良机”……,在互联网上,西铁城遭遇了一片骂声,覆盖全国的电视台还播出了批评西铁城的专题节目。

中日之间存在历史认识问题,因此即使是做出相同事情,与欧美企业相比,日本企业也更容易遭受批评。突袭式解散有可能招致中国消费者的反感,进而损害西铁城的品牌价值。那么,西铁城为什么要以如此方式关闭工厂呢?

西铁城的解释是,这是“全球业务重组的一环”。有观点认为,关闭工厂的原因之一是人工费暴涨。与5年前相比,中国最低工资迅速涨至大约2倍。而广州市的工资水平更高,自5月起,最低工资(1个月)将提高22%,达到1895元。与周边的亚洲各国相比,类似手表零部件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位置优势正在逐步降低。

无法轻易撤出的中国

此外,还复杂地牵涉到中国特有的“撤出难题”。

与在有些时候只需提前通知当地地方政府即可的日本不同,在中国,如果不与当地政府进行详尽的事先疏通,并得到批准,就无法轻易撤出。在有可能对当地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产生负面影响时,经常出现政府提出某些理由,拒绝企业撤出的情况。而如果是在进驻时获得了税收优惠,原则上撤出时要完全退还这些优惠。有时将演变为庞大的金额。

由于这种事务性程序非常复杂,一名为日资企业提供工厂撤出咨询的人士说:从启动撤出准备工作到完成,“对当地经济影响较小的中小企业需要1年,而大企业则最低需要2年时间”。

最后的难关是遣散员工。围绕补偿金的支付额,员工表示反对、进而发生骚动的情况在中国时有发生。这不仅仅是日本企业的问题。美国摩托罗拉在2012年夏季关闭江苏省南京的研发基地之际,400名员工由于认为补偿金太少,强烈表示反对,进而发展为骚动。

在补偿金问题上发生纠纷,大部分是由于在与法律规定金额相比增加多少的问题上存在分歧。法定金额为“工作年限×1个月平均工资”。如果是工作5年,则必须最低支付5个月工资。在此基础上,“+α”就成为问题,在大企业,增加2~3个月工资被视为普遍标准。

西铁城作为“+α”最先提出的是,增加支付1月份工资,由于工作天数较少,其金额少于通常的1个月平均工资。最终补偿金高于最初的提示,西铁城在2月12日之前与全部员工签署了解除合同协议。

但是,此次西铁城的“精彩表现”从何而来呢?

“在中国(工厂等的)劳资问题中,政府也是当事方”,一直在中国从事劳资纠纷咨询的虎门中央律师事务所(东京港区)律师陈轶凡这样表示。换句话说,如果巧妙地让政府支持自己,事情就能顺利进行。

担心群体事件

近年来,中国由于人工费上升,工厂迁移和关闭引发的劳资纠纷时常出现。当局最为担心的是劳动者的反对演变为群体暴力事件,最终导致政府遭受批评。因此,最近为了让企业平稳地撤出,出现了协助企业的倾向。

在中国,不仅是日本企业,一般企业原本也都设置了根据当局意向发挥作用的“组织”。只要有3名以上共产党员,企业内部就必然存在党组织。这成为企业的监督者,一有什么事情采取行动的就是这个组织。

尤其是在像关闭工厂这样利害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中,将由包括企业内部的党员在内的“中方”(中国员工)来主导,这是中国企业社会的常识。很多时候有一种约定俗成,中方由哪些人组成?会采取怎样的交涉?这些“日方”(日本员工)无需知晓。此次西铁城总部在多大程度上详细掌握了关闭中国工厂的方法,并考虑到相关影响,存在不明确的地方。

在华日企对西铁城的不满

西铁城自2月5日宣布关闭工厂,在短短1周内完成了突袭式解散,其他驻中国的日本企业社会对此发出了批评的声音。

“真心希望不要采取那种做法。因为我们今后还要留在这里拓展业务”(广东省的日资企业高管)。“难道不了解2年半之前的反日游行后的艰辛……”(日本大型商社的高管)

在2年半之前的反日游行中,松下和永旺[0.91%]等日资企业遭受袭击的恶梦似乎正在大脑中复活。

最近,东芝和松下等大型电子企业相继宣布撤出在华生产和关闭工厂,“去中国化”的趋势非常突出,但相关人士称:“实际上,是从很多年前就进行准备,直到最近才在金钱方面达成协议,并最终公布”。

自反日游行发生以后,很多日资企业都在加强与中国员工的沟通,煞费苦心地营造“一体感”。撤出的日子企业也多采用灵活做法。但令人担忧的是,由于西铁城的突袭式关闭工厂,日本企业的形象将出现恶化,此前的努力有可能化为泡影。

在中国的日本人社会,原本就在密切关注预定今年夏季发布的“安倍谈话”将出现何种内容。其担忧的焦点是,如出现修改对过去的殖民统治表示道歉的“村山谈话”的内容,在中国进退两难的我们将何去何从?而西铁城的突袭式关闭工厂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担忧。
真正高科技的东西没见他们拿出来,那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业走了就算了。
就是干不下去了,这还不简单
广州西铁城有党支部的话,工会在哪里?广州市总工会在干什么?别忘了广州西铁城的员工也给广州纳税过的
赚钱的赶也赶不走,赔钱的留也留不住,
我们老家韩企很多,这些家伙在一个地方干几年,税收优惠期到了之后马上就把企业搬迁到临近县市去,继续享受税收优惠,过几年又到期,再搬。金融危机那会棒子老板不声不响跑路回国的很多,扔下一堆烂摊子,一群讨债的债主和讨薪的工人
我中华企业取代日韩企业是必然的趋势
山东早就提高外企的门槛要求了,就该这样
骗完钱了,走人了,不很正常么?
韩国在国内那种服装,化妆品厂家很多,基本都属于没有技术含量,严重依赖品牌宣传的。
好走不送。。。。。
对山东省就业率影响大吗?
很正常的,本来就是为了挣钱来这里的,现在利润下来了,自然要走。
稍微年长的朋友一定记得,80年代中期左右开始,大量外资企业涌入国内,确实给国内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差不多30年过去了,现在这种情形无非就是当年的反过程,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吃相难看一点罢了。
正常情况,优胜劣汰而已。
中国民营企业逐步的做大做强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这样也可以减少被经济殖民经济控制的危险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广州西铁城有党支部的话,工会在哪里?广州市总工会在干什么?别忘了广州西铁城的员工也给广州纳税过的
还有警察打员工怎么回事?这就是人民警察?哈哈!
有骨气的民族有骨气的日本人
没钱的不买手表,有钱的的买瑞士手表
西铁城关门也是正常的
优胜劣汰。
我们不需要我们的敌人在我们的土地上生产,利用我们资源,创造消灭我们的财富!
这些外资企业撤离关键的原因还是产品在中国已经没有了市场,比如微软诺基亚手机、西铁城手表,要真还有市场,人工再贵他们也会想办法留下来!
撤资?大战的节奏吗


不就是法规政策越来越健全 漏洞越来越少   血汗钱不好榨了么~~ 资本家榨不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自然转进了


看看之前的文章,说为什么一家在其他国家文明守法的企业来中国就不那么守法了,那文章里说的其实很好。
可以通过不良手段低成本取得利益,商家傻了才会按规矩办事~

商家来不来,走不走,守不守法  都是为了自己,跟良心、节操以及职业操守无关。


这种现象未必是坏事,市场转型期是另一种际遇,二次际遇。这和当年的银行淘汰票号 钱庄是一样的

不就是法规政策越来越健全 漏洞越来越少   血汗钱不好榨了么~~ 资本家榨不到更多的剩余价值  自然转进了


看看之前的文章,说为什么一家在其他国家文明守法的企业来中国就不那么守法了,那文章里说的其实很好。
可以通过不良手段低成本取得利益,商家傻了才会按规矩办事~

商家来不来,走不走,守不守法  都是为了自己,跟良心、节操以及职业操守无关。


这种现象未必是坏事,市场转型期是另一种际遇,二次际遇。这和当年的银行淘汰票号 钱庄是一样的
外资依存度适当下降好,高污染产业转移出去也好。内资本来就应该站主流嘛
对山东省就业率影响大吗?
我也想问!那些反对抵制日货的,不是说抵制日货是砸工人的饭碗么?
没钱的不买手表,有钱的的买瑞士手表
西铁城关门也是正常的
手表只是西铁城的一个产品。
至少还需要数据来说明这些企业走向何方,还有相关领域国内市场有没有替代者出现,否则仅凭 "撤走"不能得出什么有意义的结论.事实上中国政府还是鼓励国内替代的.

另外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就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鼓励中国资本投资海外(这比金融危机更早)
外资低端企业的撤离,正说明中国在进行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