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裔,你是中国人还是华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49:01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50213/c13aw/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市中心,建于19世纪的天福宫门口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和吉祥的标语,看起来比往常更加华丽。这座寺院正准备迎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未来几个星期,将有成千上万的进香者前来捐款,并为农历新年祈福。在这个时候,即使是像我这样最不经常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人,也会尽量保持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祖上有关的习俗。

在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场景下质疑一个人的传统似乎很不合时宜,但如今,在新加坡生活就意味着要挑战关于华人特性的传统观念。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它正在向外输出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理念,这在海外的华人社区制造了新的紧张气氛。在新加坡,华裔过去被称做中国人或是华人,这两种说法经常相互替代使用:它们的小小区别被认为意义不大,前者关联的是拥有中国国籍或在中国出生的人;后者是任何在种族和文化上与中国存在关联的人。但这种微妙的区分已经成了在这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内涵中的关键部分。

四分之三的新加坡人是华人,他们大多是讲闽南语的中国南方福建省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是19世纪上半叶来到这座岛屿的,这里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人和印度裔长期以来在这里形成了重要的社区,他们中既包括本土人,也包括19世纪抵达马来西亚的移民。但华人在数量上的优势则首先对新加坡的建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5年,新加坡脱离了刚刚独立的马来西亚,直接原因是在这个新成立的由马来人主导的国家里,华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所引发的分歧。(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最初都属于一个松散的联盟。)如今,新加坡这个由华人占多数的小国的人均GDP,是面积更大、资源更丰富的邻国马来西亚的五倍左右。

然而,正是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关于在现代新加坡作为华人意味着什么的疑问。2013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列出了保持经济增长,以及在2030年之前将人口从530万增至650万到690万的计划。在这个人口密集、新建设空间有限的岛屿,该计划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前所未有的公众抗议:考虑到新加坡较低的出生率,这种增长将不得不由移民来驱动,而许多人推测,这其中主要得靠来自中国的移民来驱动。

表面上看,几乎没有哪种文化融合会更加天衣无缝。在新加坡的多语言教育系统中,普通话事实上被视作英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前,新加坡采用了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体中文书写,而不是香港和台湾的繁体。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发起了一项说普通话的运动,限制各种汉语方言的使用。从食物上的相似性以及根植于儒释道文化的共同习俗可以推断,人们对中国文化十分熟悉。

然而,在新加坡华人和中国大陆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裂痕,当代社会价值观和本应让他们紧密相连的语言却将他们分隔开。

在热闹的新加坡互联网媒体和网络论坛上,新加坡人对中国移民存在偏见的例子屡见不鲜。新加坡人经常抱怨大陆人粗鲁、不文明:最近,在真实新加坡(The Real Singapore)和《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的“市民新闻网站”STOMP这样的公众门户网站上,一则文章讲述了一名“中国大陆女人”在地铁站本来干净整洁的地板上小便的事情,引发了众怒。而另一边,中国移民又认为新加坡华人高傲冷漠,标准普通话说得不够流利,觉得这证明了新加坡华人不是真正的华人,他们因此感到失望。

这种紧张关系的结果,就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双向排外,每一方都指责另一方是种族主义,尽管他们都是汉族华人。可以预见,这导致了文化身份的一种再主张。尽管新加坡电视和电台节目采用经典的大陆式的发音,但在商店、公共交通工具和岛内著名的摊贩集中点,新加坡汉语——带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其中含有特别词汇以及英语等外来语的变形词——完全没有标准化的迹象。地方方言依然相当流行,尤其是闽南语。虽然新加坡学校必须让华人学生学习普通话,但有相当大比例的华人更习惯于使用英文,而非普通话,这些人主要来自富裕阶层。

中国对新加坡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力清晰可见,这激发了他们作为新加坡人的认同感,而不是中国内地人后裔的认同感。如果说新加坡的华人曾经把自己界定为华人,以对抗马来西亚,那么如今他们正在和中国保持距离。一个新加坡华人朋友去年秋天前往日本工作,当时中日之间的关系正因钓鱼岛/尖阁群岛争端变得高度紧张,他告诉我,“我只是需要确保他们知道我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就行了。”

但是在天福宫,当我与其他信徒一起准备传统香火供品时,要把周围的一切看做“与中国无关”是很困难的。我(用普通话)与大多数新加坡华人交谈的时候,他们仍称自己为“华人”,或者仍然遵循中国的风俗传统。然而,通过把其悠久的传统融合到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身份中,新加坡的中华侨民已经创建了一种混合式文化,它对单一的华人身份提出了质疑。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50213/c13aw/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市中心,建于19世纪的天福宫门口挂起了红红的灯笼和吉祥的标语,看起来比往常更加华丽。这座寺院正准备迎接一年中最繁忙的时段:未来几个星期,将有成千上万的进香者前来捐款,并为农历新年祈福。在这个时候,即使是像我这样最不经常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人,也会尽量保持这样一个与自己的祖上有关的习俗。

在这样一个典型的中国文化场景下质疑一个人的传统似乎很不合时宜,但如今,在新加坡生活就意味着要挑战关于华人特性的传统观念。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崛起,它正在向外输出中国的文化和民族理念,这在海外的华人社区制造了新的紧张气氛。在新加坡,华裔过去被称做中国人或是华人,这两种说法经常相互替代使用:它们的小小区别被认为意义不大,前者关联的是拥有中国国籍或在中国出生的人;后者是任何在种族和文化上与中国存在关联的人。但这种微妙的区分已经成了在这里作为一名中国人的内涵中的关键部分。

四分之三的新加坡人是华人,他们大多是讲闽南语的中国南方福建省移民的后代。这些移民是19世纪上半叶来到这座岛屿的,这里当时是英国的殖民地。马来人和印度裔长期以来在这里形成了重要的社区,他们中既包括本土人,也包括19世纪抵达马来西亚的移民。但华人在数量上的优势则首先对新加坡的建立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965年,新加坡脱离了刚刚独立的马来西亚,直接原因是在这个新成立的由马来人主导的国家里,华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权利保护所引发的分歧。(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最初都属于一个松散的联盟。)如今,新加坡这个由华人占多数的小国的人均GDP,是面积更大、资源更丰富的邻国马来西亚的五倍左右。

然而,正是经济的发展引发了关于在现代新加坡作为华人意味着什么的疑问。2013年,新加坡政府发表了一份白皮书,列出了保持经济增长,以及在2030年之前将人口从530万增至650万到690万的计划。在这个人口密集、新建设空间有限的岛屿,该计划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前所未有的公众抗议:考虑到新加坡较低的出生率,这种增长将不得不由移民来驱动,而许多人推测,这其中主要得靠来自中国的移民来驱动。

表面上看,几乎没有哪种文化融合会更加天衣无缝。在新加坡的多语言教育系统中,普通话事实上被视作英语之后的第二大语言。差不多半个世纪之前,新加坡采用了中国大陆所使用的简体中文书写,而不是香港和台湾的繁体。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发起了一项说普通话的运动,限制各种汉语方言的使用。从食物上的相似性以及根植于儒释道文化的共同习俗可以推断,人们对中国文化十分熟悉。

然而,在新加坡华人和中国大陆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一条裂痕,当代社会价值观和本应让他们紧密相连的语言却将他们分隔开。

在热闹的新加坡互联网媒体和网络论坛上,新加坡人对中国移民存在偏见的例子屡见不鲜。新加坡人经常抱怨大陆人粗鲁、不文明:最近,在真实新加坡(The Real Singapore)和《海峡时报》(The Straits Times)的“市民新闻网站”STOMP这样的公众门户网站上,一则文章讲述了一名“中国大陆女人”在地铁站本来干净整洁的地板上小便的事情,引发了众怒。而另一边,中国移民又认为新加坡华人高傲冷漠,标准普通话说得不够流利,觉得这证明了新加坡华人不是真正的华人,他们因此感到失望。

这种紧张关系的结果,就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双向排外,每一方都指责另一方是种族主义,尽管他们都是汉族华人。可以预见,这导致了文化身份的一种再主张。尽管新加坡电视和电台节目采用经典的大陆式的发音,但在商店、公共交通工具和岛内著名的摊贩集中点,新加坡汉语——带有浓重口音的普通话,其中含有特别词汇以及英语等外来语的变形词——完全没有标准化的迹象。地方方言依然相当流行,尤其是闽南语。虽然新加坡学校必须让华人学生学习普通话,但有相当大比例的华人更习惯于使用英文,而非普通话,这些人主要来自富裕阶层。

中国对新加坡人日常生活的影响力清晰可见,这激发了他们作为新加坡人的认同感,而不是中国内地人后裔的认同感。如果说新加坡的华人曾经把自己界定为华人,以对抗马来西亚,那么如今他们正在和中国保持距离。一个新加坡华人朋友去年秋天前往日本工作,当时中日之间的关系正因钓鱼岛/尖阁群岛争端变得高度紧张,他告诉我,“我只是需要确保他们知道我是新加坡人,不是中国人就行了。”

但是在天福宫,当我与其他信徒一起准备传统香火供品时,要把周围的一切看做“与中国无关”是很困难的。我(用普通话)与大多数新加坡华人交谈的时候,他们仍称自己为“华人”,或者仍然遵循中国的风俗传统。然而,通过把其悠久的传统融合到一个比较年轻的国家身份中,新加坡的中华侨民已经创建了一种混合式文化,它对单一的华人身份提出了质疑。
国家不强大人家是不会认祖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