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国公张辅之死看明朝武将勋贵的狠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9:01:30
在《土木堡之变是武官集团策划的大阴谋》一文中,我详细叙述了明朝的武官集团是怎样巧妙设计,达到一石数鸟之计(试图派太监代替武将掌握军权的英宗被俘,宦官头子王振被杀,邝野、王佐、丁铭、王永和等数十名高级文官血染沙场),从而使武官集团一扫仁宗、宣宗时期的颓势,在景帝、英宗复辟、宪宗时期重新开始横行霸道,最终因威胁皇权被孝宗、世宗打压下去的情况。
有人提出了疑问,说土木堡之变英国公张辅不也死在了军中么,武官集团损失惨重,可见土木堡之变并不是武官集团的阴谋。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常识。众所周知,军队里面也分山头派系,如晚清的湘军和淮军,北洋时期的直系、皖系和奉系,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军、桂系、晋绥军和西北军、东北军。
而张辅,恰恰不是属于武官集团的主流派系的。张辅的成名之战就是他在成祖时期的征服越南的战役。随后他在越南一带呆了十年(辅凡四至交阯,前后建置郡邑及增设驿传递运,规画甚备。)。
在他呆在越南的期间,其他的武将勋贵正在陪着朱棣五征漠北。张辅和武官集团的主流怎么能是一个山头呢?

张辅跟武官集团的主流划清界限的标志,则是明仁宗和汉王的权力斗争。稍有明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仁宗和汉王的权力斗争中,文官站在仁宗一边,武官站在汉王一边。而张辅,恰恰是个例外。而且张辅在明宣宗擒拿叔父汉王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加禄三百石。)。这使得张辅在深受皇帝信任的同时,进一步成为武官集团眼中的叛徒。
由于武官集团的跋扈,英宗继位后,开始派亲信太监插手原来由武将勋贵一手包办的军务。恰逢麓川土司头子思伦发叛变,在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英宗在命令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等武将勋贵率师讨伐思任发,同时命令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跟预料中的一样,这遭到了武将勋贵们得群起反对,只有张辅一人表示支持皇帝的决定。这使得张辅成为了武官集团的眼中钉。

所以,在麓川之役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时,由于武将勋贵们的精密设计,皇帝被俘,试图掌握军权的宦官集团头子王振身败名裂(有趣的是,杀王振的不是敌人,而是武将樊忠,可见武官集团清除政敌时的手段狠辣),随驾的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高级文官被瓦刺杀害。三杨辅政以来文官集团蓬勃向上的局面遭到严重打击。
只有武官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土木堡之变之前的仁宗、宣宗时期,武官没有一个封公的,而在土木堡之变之后的景帝至宪宗时期,武将势力大幅增长,石亨、朱永先后晋封国公。

但是,从长远来看,武官集团玩的这出戏,彻底使皇帝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明朝君主从此改变了朱元璋制定的文武平衡的国策改为模仿宋朝的文贵武贱,用文官来监视武将。经过几十年皇权和文官、太监的联手打压,武官集团衰落“正德以来,军职冒滥,为世所轻。内之部科,外之监军、督抚,叠相弹压,五军府如赘疣,弁帅如走卒。总兵官领敕于兵部,皆跽,间为长揖,即谓非礼。”

在《土木堡之变是武官集团策划的大阴谋》一文中,我详细叙述了明朝的武官集团是怎样巧妙设计,达到一石数鸟之计(试图派太监代替武将掌握军权的英宗被俘,宦官头子王振被杀,邝野、王佐、丁铭、王永和等数十名高级文官血染沙场),从而使武官集团一扫仁宗、宣宗时期的颓势,在景帝、英宗复辟、宪宗时期重新开始横行霸道,最终因威胁皇权被孝宗、世宗打压下去的情况。
有人提出了疑问,说土木堡之变英国公张辅不也死在了军中么,武官集团损失惨重,可见土木堡之变并不是武官集团的阴谋。

要回答这个问题,你必须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常识。众所周知,军队里面也分山头派系,如晚清的湘军和淮军,北洋时期的直系、皖系和奉系,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军、桂系、晋绥军和西北军、东北军。
而张辅,恰恰不是属于武官集团的主流派系的。张辅的成名之战就是他在成祖时期的征服越南的战役。随后他在越南一带呆了十年(辅凡四至交阯,前后建置郡邑及增设驿传递运,规画甚备。)。
在他呆在越南的期间,其他的武将勋贵正在陪着朱棣五征漠北。张辅和武官集团的主流怎么能是一个山头呢?

张辅跟武官集团的主流划清界限的标志,则是明仁宗和汉王的权力斗争。稍有明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在仁宗和汉王的权力斗争中,文官站在仁宗一边,武官站在汉王一边。而张辅,恰恰是个例外。而且张辅在明宣宗擒拿叔父汉王的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宣德元年,汉王高煦谋反,诱诸功臣为内应,潜遣人夜至辅所。辅执之以闻,尽得其反状,因请将兵击之。帝决策亲征,命辅扈行。事平,加禄三百石。)。这使得张辅在深受皇帝信任的同时,进一步成为武官集团眼中的叛徒。
由于武官集团的跋扈,英宗继位后,开始派亲信太监插手原来由武将勋贵一手包办的军务。恰逢麓川土司头子思伦发叛变,在正统四年(1439年)正月,英宗在命令镇守云南黔国公沐晟、左都督方政、右都督沐昂等武将勋贵率师讨伐思任发,同时命令太监吴诚、曹吉祥监军。跟预料中的一样,这遭到了武将勋贵们得群起反对,只有张辅一人表示支持皇帝的决定。这使得张辅成为了武官集团的眼中钉。

所以,在麓川之役十年后的土木堡之变时,由于武将勋贵们的精密设计,皇帝被俘,试图掌握军权的宦官集团头子王振身败名裂(有趣的是,杀王振的不是敌人,而是武将樊忠,可见武官集团清除政敌时的手段狠辣),随驾的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名高级文官被瓦刺杀害。三杨辅政以来文官集团蓬勃向上的局面遭到严重打击。
只有武官集团在土木堡之变获得了最大的利益,在土木堡之变之前的仁宗、宣宗时期,武官没有一个封公的,而在土木堡之变之后的景帝至宪宗时期,武将势力大幅增长,石亨、朱永先后晋封国公。

但是,从长远来看,武官集团玩的这出戏,彻底使皇帝失去了对他们的信任,明朝君主从此改变了朱元璋制定的文武平衡的国策改为模仿宋朝的文贵武贱,用文官来监视武将。经过几十年皇权和文官、太监的联手打压,武官集团衰落“正德以来,军职冒滥,为世所轻。内之部科,外之监军、督抚,叠相弹压,五军府如赘疣,弁帅如走卒。总兵官领敕于兵部,皆跽,间为长揖,即谓非礼。”

言过其实了,明朝勋臣到英宗代宗时代,基本都成了衣食租税,高官厚禄养着的纨绔,哪有那么大的能量左右政局?王振统军是皇帝决定的,不是勋臣决定的。土木堡之变恰恰让少数手操大权的勋臣子弟一败涂地,勋臣的影响力大大下降。至于天顺年间的武臣兴盛一时,主要还是因为土木堡之后武臣作战有功而晋封,或者因夺门受赏。没那么多猫腻。
今天和人聊起了土木堡战事,对方说:明英宗就是被坑的,王振就是背黑锅的,还说明朝人都这样看。

于是回家后,对照地图看了看,发现这个土木堡之变,猫腻极大

惯用说法是:

也先犯边,群臣死谏无果,英宗御驾亲征,前锋受挫却又吓得屁滚尿流,于是回师

回师途中,王振因家在蔚州欲圣驾亲临长脸,结果走了一阵又怕大军侵扰于是改线,于是被敌军包饺子。

我们分几个部分来看透历史迷雾:

第一,行军路线

翻阅《明实录》记载,1499年8月18日车驾至大同,19日休整一天,商讨下一步行动,20日开始返回,先打算从紫荆关经蔚州返回,但后来改成原路经宣府返回。选择蔚州的原因据说是王振希望皇帝给自己在父老面前长脸,而走了一段之后,怕大军踩坏庄稼,于是建议皇帝改变路线。

可通过测算我们得出:从大同到宣府直线距离160公里,从宣府再入居庸关,直线距离90公里。直线距离就是250公里。。而如果是王振预想的路线,则直线距离170公里。仅直线距离就少了80公里。

同时,从战场态势图上可以看出,走紫荆关返回,每往南走一步,就往内线收缩一分。而走居庸关返回,则基本都是贴着外线行军,极容易被人突袭。同时需注意的是,王振路线的地形显然不利于也先的骑兵展开,而实际回京路线却是有利于骑兵活动。


第二,军队战斗力

很多记载都说军队在英宗和王振两人的胡乱鼓捣下不堪一击。但根据记载:大军出居庸关,顶着大雨到达大同后,休整一天,第二天立刻启程返回。从大同到宣府,直线距离160公里,如果是实际行走路线,再加上走的冤枉路,加起来不会少于210公里。这是最保守的估算了,这还没算上之前连日雷雨造成的泥泞困扰。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军以每日六十华里的速度,七天到达宣府,这个速度真心不慢。根据记载:白起在华阳之战时,急行军攻击对方,也才八日时间,日行百里,但秦尺短,折合下来日行也就是60至70华里。而要考虑到这还是明军在带着皇帝车驾的情况下行军速度,行军能看出一个军队的战斗力。

综上:明军应该并未像传言中那样,被英宗和王振指挥得毫无战斗力,相反,一直保持着一定的实力。
讨论太多,最后的结果,就是英宗无能了。下面不过文臣集团、武将集团、宦官集团,本就是皇帝用于平衡政权的工具,结果被工具给坑了。这皇帝也就是活该了。
楼主这么一说,竟有些道理。明英宗到底被武官陷害,还是被文官陷害?真是扑朔迷离
各种阴谋论的目的都是为了给英宗洗白 然而机智如我 早就看穿了一切
原始文明 发表于 2016-3-9 12:10
今天和人聊起了土木堡战事,对方说:明英宗就是被坑的,王振就是背黑锅的,还说明朝人都这样看。

于是回 ...

楼主,你这种说法是对文官阴谋论的一个反击。不过可能不是败于内部的阴谋,而是明英宗和高层判断应对失误:

吴克忠与朱勇两部大军共五六万人在鹞儿岭惨败并全军覆没之后,明军移动至土木堡,迅速修筑起了堑壕和工事,以至于也先军队 无法接近。双方僵持了将近三日。到了八月十五日,瓦剌派使者到明军阵营议和。明英宗命令曹 鼐同意其议和,部队走出堑壕,进入行军状态。
进入行军状态。但是没想到,明军刚刚越过壕堑,也先大军突然回转, “四面击之”,明军崩溃。

假如同意议和,但部队保持戒备,不一定会这样惨败
哼哼,都是女医明妃的错!让皇家兄弟相争!
鹞儿岭之败才是一个谜团。

鹞儿岭的五万明军,对瓦剌军也有着数量的绝对优势,而且还是精锐。

居然输的一塌糊涂,而且貌似对也先没造成多少兵力伤害。

文臣、武将、勋戚三大集团都不应该一家独大
南方八省游击队 发表于 2016-3-14 22:30
文臣、武将、勋戚三大集团都不应该一家独大

文臣是铅 武将和勋戚是鹤顶红 所以明朝最后还是选择铅中毒
鹞儿岭之败才是一个谜团。

鹞儿岭的五万明军,对瓦剌军也有着数量的绝对优势,而且还是精锐。

证明这五万明军,和萨尔许那时候一样,都是毫无战斗力
哗众取宠,感觉本文不可信
明朝皇帝御驾亲征
在自己的边塞防御体系附近居然一而再再而三的“中伏”,这件事本身就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