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贴】批驳《决定淮海战役的五个生死瞬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27:58
最近在网上多处看到一篇烂文,名曰《决定国民党军淮海战役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题目惊人得狠,内容非常垃圾。果然又给转到西西河里来了。看了讨论,大家固然都明白真实的淮海战役大概是怎么回事,但囿于资料不足,细节不清,还没有能够针锋相对地驳斥原作的荒谬观点。等了好几天,发现温相等大拿或是太忙,或是不屑于出手,俺这个粗人碰巧又比较了解这段历史,就只好亲自操刀乐。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剖析这五个所谓的“生死瞬间”,看看都是些什么货色:



“生死瞬间一”:杜聿明梦中的进攻计划
“一、48年十月初,实际负责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一个计划,趁华野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野东进,集中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祥攻济宁而收复济南,具体计划是:邱清泉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由商邱、扬山向济宁、兖州疾进;黄伯韬第七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新安镇、曹八集向北攻击前进,吸引华野主力并逼迫其在滕县附近决战。由于此计划是杜聿明向蒋介石、何应钦直接汇报的,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国防部的两位高级特工刘斐和郭汝瑰并不知情,所以华野方面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计划真的付诸实施,毫无准备的华野方面肯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也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了。但是蒋预定发起战役的十月十五日这天,蒋军苯踔菔兀怕抑薪讯诺魍本然穑熘莸闹鹘踔牌质歉鲇共牛邮率迦盏绞辉铝照舛斓氖奔淅锉呔谷缓廖蘩碛傻孛钏母霰旁卮人谠G逍压床⑹┮灾厝!?
谈淮海战役,就不能不谈之前的济南战役。济南战役是九月十六日开始的,因为这是第一次“打这样坚固设防的省会”(济南的守军和工事都比豫东战役中的开封强得多),原来军委估计要打一两个月,给粟裕的指示是“攻济打援”,即“我们要求你们的是以一部兵力真攻济南,而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和打援”。粟裕决定“将参战兵力的百分之四十四组成攻城集团,将参战兵力的百分之五十六组成打援集团”,攻城集团有六个半纵队加上特纵(火炮和工兵)大部,共十四万人,指挥者是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打援集团有八个半纵队加上特纵一部,共十八万人,粟裕亲自指挥。实际上由于准备充分,军政双管齐下,加上防守济南外围西线的“反复将军”吴化文在猛烈打击和彻底覆灭的压力下率部起义,只用了八天济南就解放乐。
济南战役是经过激烈的外围战和攻城战之后才大获全胜的,但是我军伤亡(两万六千余人)并不很大,战果(攻克济南,毙伤敌两万三千人,俘虏六万一千人,起义两万人,缴获军械弹药极多)却非常大。整个战役过程中,粟裕亲自指挥的打援集团始终稳坐济南南面的曲阜邹县一带,完全没有动用(见上图右下角的整体态势图)。直到九月二十四日济南攻克,第二兵团(邱清泉)方进至城武、曹县地区(都在鲁西南,立济南直线距离两百公里左右),第七(黄伯韬)、第十三兵团(李弥)尚在集结中。按照文中所说杜聿明计划十月十五日集中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北进,岂不是济南被围时不救,吃紧时不救,告急时不救,非要等到济南已经被攻克两三周,死的死降的降俘的俘,共军已经完全腾出手来,济南城里的弹药火炮都装备到了共军手里的时候,再跑去搞武装大游行,难道是为了祭奠尽忠党国的英灵吗?这是其一。
济南乃是国军在山东战场的战略支撑点,意义非常重大。在战役过程中,蒋介石一再催督徐州方面增援,但三个兵团不是龟爬缓进,就是干脆“尚在集结”,这是大有原因的。如果要追究,还要追到一九四八年五月到七月间的中原大战。正是由于粟裕指挥华野先攻开封(开封战役),后打援敌(睢杞战役),国民党军动用中原全部机动兵力蜂拥来援,才导致本来就已支离破碎的防御体系漏洞百出。结果华野山东兵团趁机拔掉兖州,华野苏北兵团趁机攻克涟水,中野趁机拿下襄樊,中野华野合作还在宛东歼灭了整五十八师,连同豫东(开封睢杞两战役并称)共歼敌二十万。此役使得国民党的“重点防御”战略完全被打破,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域已经无力组织有效防御。特别是在兖州解放之后,津浦线切断,济南就成了孤悬的死棋,离最近的国军重兵集团(徐州方面)也有两三百公里之遥,丢掉是早晚的事。更重要的是,此役中共军攻城能克开封,野战能灭欧寿年兵团,完全打垮了国军的心理,从此是坚城不敢死守,被围不敢增援,野战全无自信。济南战役时国军增援不力,一方面是共军八天搞定,动作实在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没有人愿意冒着自己完蛋的危险去增援,心里都在盼着王耀武在济南早点挂掉了事。对比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李弥增援被围在碾庄的黄伯韬,五六十公里打了两周也过不去,难道增援济南的时候八天就能怎么样?所以传来济南城破的消息时,大家心里应该是如蒙大赦的。济南丢了,战略态势已经转优为劣,士气更低,何谈进攻,还要大放厥词迫敌决战?此其二。[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回到杜聿明的计划上来,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时机选择上莫名其妙、既没有考虑到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国军的士气和厌战心理的方案,是不可能有效执行的。一支在国统区的内线防御作战中以八十万败给六十万的军队,怎么可能在深入解放区的进攻作战中击败兵力相当的对手呢?原作称:“吸引华野主力并逼迫其在滕县附近决战”,乃是一厢情愿。此时济南已克,粟裕背靠广阔的山东大地,机动和回旋余地前所未有的大,兵力和来犯的国军相当,又怎么可能愚蠢到在国军选择的战场上开战呢?不妨看一看解放战争史,国军可有一次成功“逼迫共军于某某地决战”?都是空话而已。至于说“毫无准备的华野方面肯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更是无稽之谈。如前文所述,粟裕一直亲提华野主力于济南以南,为打援做了心理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加上此时攻济部队都腾出手来可以加入,国军此时来岂非送肉上门?国军进攻山东,前有宿北鲁南的损兵折将,后有莱芜孟良崮的一塌糊涂,这还是在华野受到济南徐州两方面的敌人南北夹击之下的成果;现在山东尽在我手,武器装备大大改善,后勤条件更有保障,士气正高,兵力正雄,国军又怎敢再攻?其实国军的实际行动早就给出了答案:济南易手之后,荷泽、临沂、烟台等地敌军纷纷胆破出逃,山东就基本解放乐
原文作者想要指责国军,就该指责国军在济南战役中的按兵不动,而不是把气撒在虚无缥缈的某些“作战计划”没有得到执行上。即使这个计划是杜聿明做的,也没有任何用处——以老杜对国军的了解和战况的掌握,心里难道不明白这个方案凶多吉少,顶多表明一下“我军还能进攻”,聊鼓士气而已?作者还说“坐等粟裕清醒过来”,真让人捧腹了。实际上因为济南战役中徐州之敌不敢出援,在战斗尚未完全结束的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就电请中央,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建议。大棒就要打下来了,某些人还在幻想进攻,到底梦中的是谁?
“生死瞬间二”:白崇禧屡辞总指挥
“二、刘峙是个庸才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所以蒋介石在十月二十日的会议上征求了白崇禧的意见后,提议由白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部队,以对付刘伯承和粟裕的联合攻势,在当日的会上白满口答应,并主动提出让桂系主力张轸第三兵团开赴徐州作战。不料到了十月三十日白又突然变卦,坚决不肯负责统一指挥,蒋介石临战前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是其徐蚌会战惨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临时拆台对淮海战役的影响是很致命的,甚至超过了刘峙在指挥上的无能。”


淮海战役过程中,国军高层一直是无序甚至混乱的。然而把这个责任丢给桂系来背,实在是强词夺理。白崇禧不干这个总指挥,原因非常简单:没有老蒋的直接命令,他根本指挥不动邱清泉李弥黄伯韬孙元良黄维这些嫡系部队,所以这个总指挥一定是空头的,目的只是为了把桂系的第三兵团或者更多的部队骗进来当替死鬼。老蒋一辈子算计人,利用人,背叛人,就不能容许别人如法炮制一下?白崇禧刚开始可能有点激动兴奋,应承下来,回过味来之后立刻坚决不干,还是很精明的。抱怨老蒋“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这也是空对空得不着边际。主帅不一直就是他老人家自己嘛!杜聿明提出的方案,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然而最后不都是按老蒋的意思来?就算此时老蒋派突击队把粟裕绑票了,洗脑之后让他来干这个主帅,他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所谓的总指挥不过是个执行员,一切都还是“听上面的”。这样搞指挥,焉能不败。[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桂系代表人物之一,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注意他提出要求蒋介石下野的时间:12月24日,就是杜聿明被围20日,已经死透了之后)
直到杜聿明兵困陈官庄,白崇禧也还是不肯把武汉方面的二十万国军调出来增援。淮海大败之后,老蒋黯然下野,桂系弹冠相庆。然而最后白崇禧的人马也在林彪的大棒子底下交待了。蒋介石是一个什么样的领袖,国民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国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不幸在这些个历史镜头中全都暴露出来。

然而至今有人为之哭坟。若不是党国的忠臣孝子,遗老遗少,岂非有病欤?

生死瞬间三”:张克侠、何基沣究竟何许人也?
“三、徐蚌会战中共军史上叫淮海战役,按早先毛泽东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步向运河线的淮阴、宝应、高邮守军攻击,争取消灭蒋第一绥区周岩部;第二步向陇海路东段的海州、连云港进攻,全歼蒋第九绥区李延年部,这叫先取淮阴后打海州,故称为淮海战役,整个计划比后来的实际战局小得多。当时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前线的刘伯承、粟裕都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想一口吃掉徐州五十万蒋军,淮海战役的真正发起人是两位国民党军中将张克侠、何基沣。十一月七日华野部队正在按原计划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两个中将突然异想天开地带领部队向中共投降,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在当代中共官方史料中把这两个人说成中共地下党员,其实两个人此前虽然和中共有所联系,但根本就不是什么地下党员。真正导致两人叛变的原因是两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贪污军饷,而且两人和当时的第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关系一直不和,此时风闻冯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乱之下两个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59和77两个军投降了中共。张克侠、何基沣带走的虽然只有两万杂牌军,但是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粟裕的应变能力在此时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未等西柏坡的指示,命令华野 7、10、13三个纵队临时变向,一枪不放就占领了原来张克侠、何基沣的防区,筑有完整工事的临城、枣庄、贾汪、台儿庄全部落入共军手里,10纵直抵徐州西北三十里的茅村镇,控制了引河铁桥,占领陇海路上的大许家车站,在一夜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切断了黄伯韬第七兵团十二万人的退路。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张克侠、何基沣两人出人意料的投降改变了徐蚌战场国共两军的命运,导致国民党军淮海一开战就处于一个极端不利的局面,以后虽竭尽全力无法扭转乾坤,最终败走陈官庄。”[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在不朽的历史唯物主义作品《鹿鼎记》中,韦小宝同志以亲身的革命体验,对我们有如下的敦敦教诲:

“精通说谎的诀窍,知道不用句句都是假,九句真话中夹一句假话,骗人就容易得多。”

——《第十六回 粉麝余香衔语燕 佩环新鬼泣啼乌》

“说谎有个诀窍,一切细节不厌求详,而且全部真实无误。只有在重要关头却胡说一番”。

—— 《第三十五回 曾随东西南北路 独结冰霜雨雪缘》

原文的作者对这个技巧是掌握了的。他到底讲了一些真东西,否则怎能显得有鼻子有眼。比如这一段先讲淮海战役的初始作战计划,先取淮阴后打海州,说得又详又细,不厌其烦,就是这个套路。正因为这些细节大家大概有个印象,但又不太熟悉,作者这么仔仔细细地一讲,与大家脑海中的模糊印象无不一一相应,顿时就获得了信任——看来此人肚里还是有货的,于是就愿意继续看下去。[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岂料作者才讲了几句真话,就开始加塞私货乐。文中称张克侠、何基沣起义是“异想天开”,还称“根本就不是什么地下党员”,这是第一个谎话。那么,张克侠、何基沣究竟何许人也?
何基沣(1898-1980),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北平陆军大学,西北军将领。中原大战失败后任第29军第37师109旅副旅长,旅长就是七七事变中为国捐躯的赵登禹。1933年喜峰口抗战,正是何基沣身先士卒,率领大刀队直扑已占据有利地形的日军,才夺回阵地。在得到赵登禹等率军增援后,何赵二人根据日军火力强,而29军擅长野战、肉搏的特点,于3月9日夜,选出500名战士组成大刀队,踏着大雪袭击敌人炮兵阵地,用大刀砍杀敌人数百名,杀得敌人抱头鼠窜,夺得机枪十余挺。3月11日夜,29军组织了4个团再次夜袭敌营,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的威力,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烧毁敌军车200多辆。此战不仅夺回了喜峰口,而且大挫了日军士气,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大刀进行曲》,就是因此而作,它的副标题就是——献给29军的大刀队;后来传唱全国,永垂青史。[cchere
喜峰口战役后,因战功卓著,何基沣晋升为110旅旅长。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8日黎明,何基沣即亲临前沿阵地指挥,并向所部官兵发出了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命令;下午,何基沣亲率突击队从长辛店以北及八宝山以南一齐向敌人发起反攻,并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终于打退了敌人,一度夺回铁路桥及龙王庙等地。7月28日,日军向南苑发起大举进攻。在南苑战斗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以身殉国。由于寡不敌众,29军伤亡极大,被迫撤离北平。11月上旬,何基沣率部退守大名府,与大举围攻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血战三天两夜,终因弹尽援绝而失守,何本人负气自杀,经抢救方得脱险。[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1938年,何基沣养伤期间,认真思考探索救国之路,终于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他阅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经周恩来介绍于1938年2月秘密到达延安,当晚毛泽东就亲自去看望,还请他在抗大作报告。离开延安前夕,何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中央决定他回到国民党军队去工作。1939年1月,何基沣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仍回到国民党第77军任副军长。
张克侠(1900-1984),同样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但是走上革命道路比何基沣还要早十年。1927年曾赴苏联留学,1929年秘密加入中共,接受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同年,周恩来派他重回西北军任师参谋长;为了更好的隐蔽,1931年张克侠就读于南京陆军大学,在西北军的背景上涂上了服从中央拥护中央的迷彩。七七事变前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参谋长,与何基沣等人共同经历了全面抗战的开端;1939年任国民党五十九军参谋长,后任三十三集团军参谋长,转战于豫、鲁一带,辅佐的不是别人,正是张自忠将军!台儿庄血战时,张自忠率部于临沂力挫板垣师团,使其无法增援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立下大功,然而自身也损失惨重。他的参谋长张克侠目睹张自忠痛彻肺腑,潸然泪下,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此为余与公共历百战中所见惟一之惨泪。”[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第三十三集团军驻防到鄂西北和豫南一带之后,张克侠何基沣一个是集团军参谋长,一个是77军副军长,更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党工作。他们在部队中安插延安派来的干部,为共产党的公开和地下活动提供方便,还支援了彭雪枫部两万发子弹和二三百支步枪和短枪,支援了李先念部不少枪支弹药和经费。其间张克侠曾经因为强烈反对国民党对第三十三集团军“用得多,整训少;伤亡大,补充少”,被剥夺参谋长一职,经张自忠力保才贬为干训团教育长。抗战后期,尤其是张自忠壮烈牺牲后,这支西北军血统的部队在国民党最高当局排挤下编制不断缩小,抗战结束后,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只剩下四旅八团,人数2万,该部官兵又对蒋介石将他们推上内战前线极为愤怒。老蒋也知道他们不可靠,所以也一直没有敢于逼迫他们充当先锋,而是默许其长期屯住徐州以北消极避战。哪料到豫东、济南两场大战之后,张克侠何基沣原本不起眼的防区一下子成了关键地域,共产党二十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收获。[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综上所述,张克侠何基沣实际上连“起义”都不能算,根本就是拉起本部人马归队而已。敌营二十年,一朝见青天。若真是临时起意,毫无准备,又怎能哗啦啦一下子带走两万三千人?其实张何所部之中,关键位置早就被共产党员或者是亲共分子把持,从上到下无不痛恨老蒋消灭异己,借刀杀人,加上平时待遇最烂,装备最差,就连最基层的小兵都反感不已。张克侠何基沣从十月中旬,也就是淮海战役开始的二十天之前,就派人和华野联系,协商动手的最佳时机,终于选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起义,还有五千多人连夜逃回徐州报喜去乐。

撒了第一个谎还不够,原作者还要继续撒第二个谎,诬称何张二人是因为贪污受贿怕被追查才投降的。这真是失心疯的狂吠。张克侠何基沣二人,秉承的是西北军不贪财不怕死的精神,上阵能杀敌御侮,敌营能周旋潜伏,都是铁骨铮铮光明正大的中华好汉,岂容尔等宵小信口雌黄,满嘴喷粪!众所周知,国民党军政系统中最贪婪最腐败的正是中央和中央军,真个到了无人不贪,个个爱财的地步,为了发家致富,倒卖武器者有之,吃空饷喝兵血者有之,走私贩毒者有之,垄断经营者有之,甚至连贩卖人口和投资当铺妓院的都有,杂牌军安敢望其项背!郭汝瑰家中清寒,沙发上有洞,不就差一点被杜聿明识破了吗?靠观察生活是否简朴来甄别共党分子,这等世间奇闻竟然发生在党国干将杜聿明身上,难怪他虽然怀疑郭汝瑰,但却有口难言。国军中从来没有“害怕贪污受贿被追查”这一说,一窝都是臭蛋,除非你摆不平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即使冯治安出于某种原因有心修理何张,早不动手晚不动手,非要等到粟裕大兵压境,把何张摆到了极端重要的防区之后再动手,还用了人人都知道是扯淡的借口,他难道是偏偏想逼反二人,破坏蒋总裁的徐蚌会战大计?看来依这个作者的见解,冯治安如果不是有病,就是真正的隐藏得很深的共产党。[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纵观国民党的回忆类文章,一个清晰的脉络就是把所有最后选择中共的文臣武将定位成贪污腐败分子,而所有“杀身成仁”或者“从龙赴台”的才是千古完人,道德典范。陈明仁在四平血战林彪的时候是“党国栋梁”,和程潜一块起义之后就成了贪污腐化喝兵血的典型;傅作义主持华北,屡有胜捷的时候是“为官清廉,颇有令名”,一旦接受和平改编就被打成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的地方军阀典型;李宗仁出任代总统的时候捧场的还有不少,流落海外的时候眼看就没人理了,最后叶落归根,被台湾方面骂得狗血淋头,顺便整个桂系也全都成了贪财怕死的大集合。说来也好笑,就是这个“贪财怕死”的大集合,从北伐到抗日到内战,单位作战能力一向胜过“正人君子”领衔的中央军,你不服都不行。

整个解放战争的过程,在党国御用史学家眼里,就是恶人集团共产党不断的从国民党集团中剥离腐化堕落分子,通过招降纳叛巧取豪夺窃得天下的过程。其实过程中有无数的“可以改变中国现代史的方向”的“生死瞬间”,只不过是由于以蒋中正为代表的正人君子集团太过高洁,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才一个都没有抓住,最后只好是所有的正人君子集合赴台。好人都去了台湾,从此大陆昏昏,台湾昭昭,光阴苒荏,遂致如今……

】“生死瞬间四”:卖掉黄伯韬,向西捕捉刘伯承?!

“四、如果蒋介石和刘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几天里边能够有多一点的自信心,也许淮海战役和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当时国民党军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都表明刘伯承部十万人正在宿县以西地区集结,当时杜聿明和邱清泉这两位少壮派都主张以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共三个兵团(其中两个是国民党王牌兵团)先击破刘伯承部六个纵队,然后回师向东,同解放军华野决战,以解黄伯韬之围。如用这个方案,蒋军可以马上从现有态势发起攻击,以三个兵团的绝对优势,用7~9天的时间击败中野6个纵队。如能够做到这一步,只徐州会战的第一回合,就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蒋介石和刘峙对黄伯韬守碾庄的信心不足,刘峙甚至认为黄伯韬至多只能够守一周,所以否决了杜聿明的主动进攻的方案。实际上粟裕从十一月九日开始,动用了最能够攻坚的五个纵队日夜不停地轮番攻击,整整打了两个星期才解决问题,我对蒋介石并无特别的恶感,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还是缺乏毛泽东的狠劲,过于瞻前顾后,缺乏那种赌徒式的精神,从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败为胜的一次机会。”[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这种翻案烂文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常故作惊人之语,动不动“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这种不知所云的一惊一乍在第三个“瞬间”中已经出现一次了,即“(何张起义)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每次看到这种语言,我就感慨作者的神经之强劲,能够经受这么多的“改变历史方向”的事件的冲击。须知类似量级的事情,淮海战役中有几十起之多,解放战争中有成千上万起。这种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其根源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正如蒋先生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念可以丧邦”。他老人家一时糊涂,没有采用某个奇效良方,没有听进某句金石之言,这就铸成了大错,输掉了决战,导致了大陆沦陷。这种腔调,听得真是太多了。好像一切历史的前进方向,完全在于某某领导人的个性、习惯和一时兴起,只要蒋公再打几针兴奋剂,多一点“那种赌徒式的精神”,这个世界就会不一样了。其实我偷偷地告诉你,蒋公之所以没有采纳杜聿明的灵丹妙药,根本原因乃是他当天得了感冒,心情不好,懒得听刘杜二人吵架;而毛泽东之所以敢于在兵力和装备的双重劣势之下发动淮海决战,则完全是因为济南战役中缴获的王耀武的轿车送到了西柏坡,老毛坐在车上一边兜风一边嚼红辣子,吃红烧肉,心怀大畅,来了兴致而已。这才是“改变中国现代史方向”的重大事件,这才是翻案文章今后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你说的那些个只关系几万人生死存亡的小破事,压根就排不上号。

说正经的,先集中兵力攻击中野,再回头解黄伯韬之围,这个方案也是杜聿明搞出来的。在他的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

“第一案: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一周至十天,以十三 兵团守备徐州,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十六兵团会合十二兵团先击破二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三野以解黄百韬之围。 [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理由:这一案蒋军可从现有态势迅速攻击,并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将近十个军,计:邱兵团三个半军,黄维兵团四个军,孙元良兵团两个军),以击破二野六个纵队。但此案能否实施,关键在于黄百韬是否可以坚守一定时期。

第二案:以十六兵团守备徐州,以二兵团、十三兵团之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同时令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理由:这一案可以安定黄百韬部心理,稳扎稳打,徐州不受威胁。但如黄维兵团被二野牵制,不能及时到达徐州以东参加战斗,则感击破三野之兵力不足。”

我的第一案提出后,刘峙、李树正坚决反对,认为黄百韬决不能久守,坐视黄百韬被吃,太冒险。而且这时对二野情况尚未完全明了,如果中野主力不在涡、蒙附近,西路扑空,东路黄兵团被歼,简直闹成笑话。我对二野情况也不明,万一扑空,黄百韬又被吃,蒋介石向我追究责任,别人骂我见危不救,难以逃避责任。心中虽认为第一案是战略决战的上策,也不敢坚持。”[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我个人认为,第一方案是绝不可取的。因为国军的情报侦查一塌糊涂,根本就搞不清中原野战军(二野)的主力位置。情报侦查一靠内线间谍,二靠群众基础,三靠电报破译,四靠空中力量。国民党此时被共产党的内线和间谍渗透得千疮百孔,而共产党内则鲜有国军间谍,此其一;国民党早已民心丧尽,老百姓恨不得共军快点来,也不会跟他们讲真话,各种便衣探子常常被共产党的地方武装捉得一干二净,此其二;内战中国军的密电屡被共军所破,而较少破译共军密电,此其三;唯一收放自如的就只有空中侦察,但是共军夜行晓宿,而且早就掌握了欺骗和戏弄国军侦察飞机的种种技巧,还经常故意隐真示假。况且刘伯承素来是机动高手,号称“战场不败”,是能从太行山一路“流窜”到大别山的主,怎么可能让国军给轻易包围呢?此时郑州洛阳开封都已经被中野攻克,中原有巨大的回旋空间,一片平原之上,两眼摸黑的国军需要多少倍的兵力优势才能捕捉到刘伯承?国军如果向西,刘伯承必然后撤腾挪,又开始玩牵牛鼻子的战术,等到和国军玩上两周,黄伯韬尸体都凉乐。[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所以这个方案还不如实际执行的第二案,至少粟裕为了解决黄伯韬,不得不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阻击国军增援部队,国军利用机械化优势还是给共军造成了万余人的伤亡。这总比“向西捕捉刘伯承”的画饼要实际得多。最近在网上多处看到一篇烂文,名曰《决定国民党军淮海战役失败的五个生死瞬间》,题目惊人得狠,内容非常垃圾。果然又给转到西西河里来了。看了讨论,大家固然都明白真实的淮海战役大概是怎么回事,但囿于资料不足,细节不清,还没有能够针锋相对地驳斥原作的荒谬观点。等了好几天,发现温相等大拿或是太忙,或是不屑于出手,俺这个粗人碰巧又比较了解这段历史,就只好亲自操刀乐。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剖析这五个所谓的“生死瞬间”,看看都是些什么货色:



“生死瞬间一”:杜聿明梦中的进攻计划
“一、48年十月初,实际负责国民党徐州剿总指挥的杜聿明秘密制定了一个计划,趁华野济南之战后正在休整,由武汉白崇禧部牵制中野东进,集中徐州四个主力兵团向山东华野发动闪电进攻,以祥攻济宁而收复济南,具体计划是:邱清泉第二兵团和孙元良第十六兵团由商邱、扬山向济宁、兖州疾进;黄伯韬第七兵团和李弥的第十三兵团新安镇、曹八集向北攻击前进,吸引华野主力并逼迫其在滕县附近决战。由于此计划是杜聿明向蒋介石、何应钦直接汇报的,中共安插在国民党国防部的两位高级特工刘斐和郭汝瑰并不知情,所以华野方面对此基本上是一无所知,如果杜聿明的计划真的付诸实施,毫无准备的华野方面肯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也肯定不会有后来的淮海战役了。但是蒋预定发起战役的十月十五日这天,蒋军苯踔菔兀怕抑薪讯诺魍本然穑熘莸闹鹘踔牌质歉鲇共牛邮率迦盏绞辉铝照舛斓氖奔淅锉呔谷缓廖蘩碛傻孛钏母霰旁卮人谠G逍压床⑹┮灾厝!?
谈淮海战役,就不能不谈之前的济南战役。济南战役是九月十六日开始的,因为这是第一次“打这样坚固设防的省会”(济南的守军和工事都比豫东战役中的开封强得多),原来军委估计要打一两个月,给粟裕的指示是“攻济打援”,即“我们要求你们的是以一部兵力真攻济南,而集中最大兵力于阻援和打援”。粟裕决定“将参战兵力的百分之四十四组成攻城集团,将参战兵力的百分之五十六组成打援集团”,攻城集团有六个半纵队加上特纵(火炮和工兵)大部,共十四万人,指挥者是许世友、谭震林、王建安;打援集团有八个半纵队加上特纵一部,共十八万人,粟裕亲自指挥。实际上由于准备充分,军政双管齐下,加上防守济南外围西线的“反复将军”吴化文在猛烈打击和彻底覆灭的压力下率部起义,只用了八天济南就解放乐。
济南战役是经过激烈的外围战和攻城战之后才大获全胜的,但是我军伤亡(两万六千余人)并不很大,战果(攻克济南,毙伤敌两万三千人,俘虏六万一千人,起义两万人,缴获军械弹药极多)却非常大。整个战役过程中,粟裕亲自指挥的打援集团始终稳坐济南南面的曲阜邹县一带,完全没有动用(见上图右下角的整体态势图)。直到九月二十四日济南攻克,第二兵团(邱清泉)方进至城武、曹县地区(都在鲁西南,立济南直线距离两百公里左右),第七(黄伯韬)、第十三兵团(李弥)尚在集结中。按照文中所说杜聿明计划十月十五日集中邱清泉、黄伯韬、李弥、孙元良四个兵团北进,岂不是济南被围时不救,吃紧时不救,告急时不救,非要等到济南已经被攻克两三周,死的死降的降俘的俘,共军已经完全腾出手来,济南城里的弹药火炮都装备到了共军手里的时候,再跑去搞武装大游行,难道是为了祭奠尽忠党国的英灵吗?这是其一。
济南乃是国军在山东战场的战略支撑点,意义非常重大。在战役过程中,蒋介石一再催督徐州方面增援,但三个兵团不是龟爬缓进,就是干脆“尚在集结”,这是大有原因的。如果要追究,还要追到一九四八年五月到七月间的中原大战。正是由于粟裕指挥华野先攻开封(开封战役),后打援敌(睢杞战役),国民党军动用中原全部机动兵力蜂拥来援,才导致本来就已支离破碎的防御体系漏洞百出。结果华野山东兵团趁机拔掉兖州,华野苏北兵团趁机攻克涟水,中野趁机拿下襄樊,中野华野合作还在宛东歼灭了整五十八师,连同豫东(开封睢杞两战役并称)共歼敌二十万。此役使得国民党的“重点防御”战略完全被打破,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域已经无力组织有效防御。特别是在兖州解放之后,津浦线切断,济南就成了孤悬的死棋,离最近的国军重兵集团(徐州方面)也有两三百公里之遥,丢掉是早晚的事。更重要的是,此役中共军攻城能克开封,野战能灭欧寿年兵团,完全打垮了国军的心理,从此是坚城不敢死守,被围不敢增援,野战全无自信。济南战役时国军增援不力,一方面是共军八天搞定,动作实在快,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没有人愿意冒着自己完蛋的危险去增援,心里都在盼着王耀武在济南早点挂掉了事。对比淮海战役中邱清泉李弥增援被围在碾庄的黄伯韬,五六十公里打了两周也过不去,难道增援济南的时候八天就能怎么样?所以传来济南城破的消息时,大家心里应该是如蒙大赦的。济南丢了,战略态势已经转优为劣,士气更低,何谈进攻,还要大放厥词迫敌决战?此其二。[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回到杜聿明的计划上来,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时机选择上莫名其妙、既没有考虑到战场上的实际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国军的士气和厌战心理的方案,是不可能有效执行的。一支在国统区的内线防御作战中以八十万败给六十万的军队,怎么可能在深入解放区的进攻作战中击败兵力相当的对手呢?原作称:“吸引华野主力并逼迫其在滕县附近决战”,乃是一厢情愿。此时济南已克,粟裕背靠广阔的山东大地,机动和回旋余地前所未有的大,兵力和来犯的国军相当,又怎么可能愚蠢到在国军选择的战场上开战呢?不妨看一看解放战争史,国军可有一次成功“逼迫共军于某某地决战”?都是空话而已。至于说“毫无准备的华野方面肯定将面临极大的困难”,更是无稽之谈。如前文所述,粟裕一直亲提华野主力于济南以南,为打援做了心理和物质上的充分准备,加上此时攻济部队都腾出手来可以加入,国军此时来岂非送肉上门?国军进攻山东,前有宿北鲁南的损兵折将,后有莱芜孟良崮的一塌糊涂,这还是在华野受到济南徐州两方面的敌人南北夹击之下的成果;现在山东尽在我手,武器装备大大改善,后勤条件更有保障,士气正高,兵力正雄,国军又怎敢再攻?其实国军的实际行动早就给出了答案:济南易手之后,荷泽、临沂、烟台等地敌军纷纷胆破出逃,山东就基本解放乐
原文作者想要指责国军,就该指责国军在济南战役中的按兵不动,而不是把气撒在虚无缥缈的某些“作战计划”没有得到执行上。即使这个计划是杜聿明做的,也没有任何用处——以老杜对国军的了解和战况的掌握,心里难道不明白这个方案凶多吉少,顶多表明一下“我军还能进攻”,聊鼓士气而已?作者还说“坐等粟裕清醒过来”,真让人捧腹了。实际上因为济南战役中徐州之敌不敢出援,在战斗尚未完全结束的九月二十四日粟裕就电请中央,提出举行淮海战役建议。大棒就要打下来了,某些人还在幻想进攻,到底梦中的是谁?
“生死瞬间二”:白崇禧屡辞总指挥
“二、刘峙是个庸才蒋介石也不是不知道,所以蒋介石在十月二十日的会议上征求了白崇禧的意见后,提议由白统一指挥徐州和武汉部队,以对付刘伯承和粟裕的联合攻势,在当日的会上白满口答应,并主动提出让桂系主力张轸第三兵团开赴徐州作战。不料到了十月三十日白又突然变卦,坚决不肯负责统一指挥,蒋介石临战前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是其徐蚌会战惨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白崇禧的临时拆台对淮海战役的影响是很致命的,甚至超过了刘峙在指挥上的无能。”


淮海战役过程中,国军高层一直是无序甚至混乱的。然而把这个责任丢给桂系来背,实在是强词夺理。白崇禧不干这个总指挥,原因非常简单:没有老蒋的直接命令,他根本指挥不动邱清泉李弥黄伯韬孙元良黄维这些嫡系部队,所以这个总指挥一定是空头的,目的只是为了把桂系的第三兵团或者更多的部队骗进来当替死鬼。老蒋一辈子算计人,利用人,背叛人,就不能容许别人如法炮制一下?白崇禧刚开始可能有点激动兴奋,应承下来,回过味来之后立刻坚决不干,还是很精明的。抱怨老蒋“迟迟不能够确定主帅”,这也是空对空得不着边际。主帅不一直就是他老人家自己嘛!杜聿明提出的方案,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然而最后不都是按老蒋的意思来?就算此时老蒋派突击队把粟裕绑票了,洗脑之后让他来干这个主帅,他也没有任何办法——因为所谓的总指挥不过是个执行员,一切都还是“听上面的”。这样搞指挥,焉能不败。[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桂系代表人物之一,人称小诸葛的白崇禧
(注意他提出要求蒋介石下野的时间:12月24日,就是杜聿明被围20日,已经死透了之后)
直到杜聿明兵困陈官庄,白崇禧也还是不肯把武汉方面的二十万国军调出来增援。淮海大败之后,老蒋黯然下野,桂系弹冠相庆。然而最后白崇禧的人马也在林彪的大棒子底下交待了。蒋介石是一个什么样的领袖,国民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党,国军是一支什么样的军队,不幸在这些个历史镜头中全都暴露出来。

然而至今有人为之哭坟。若不是党国的忠臣孝子,遗老遗少,岂非有病欤?

生死瞬间三”:张克侠、何基沣究竟何许人也?
“三、徐蚌会战中共军史上叫淮海战役,按早先毛泽东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步向运河线的淮阴、宝应、高邮守军攻击,争取消灭蒋第一绥区周岩部;第二步向陇海路东段的海州、连云港进攻,全歼蒋第九绥区李延年部,这叫先取淮阴后打海州,故称为淮海战役,整个计划比后来的实际战局小得多。当时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前线的刘伯承、粟裕都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想一口吃掉徐州五十万蒋军,淮海战役的真正发起人是两位国民党军中将张克侠、何基沣。十一月七日华野部队正在按原计划发起进攻的时候,这两个中将突然异想天开地带领部队向中共投降,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在当代中共官方史料中把这两个人说成中共地下党员,其实两个人此前虽然和中共有所联系,但根本就不是什么地下党员。真正导致两人叛变的原因是两人在此前都曾大量贪污军饷,而且两人和当时的第三绥区司令冯治安关系一直不和,此时风闻冯治安要清查二人,慌乱之下两个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带着59和77两个军投降了中共。张克侠、何基沣带走的虽然只有两万杂牌军,但是对整个战局的影响却是决定性的,粟裕的应变能力在此时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他未等西柏坡的指示,命令华野 7、10、13三个纵队临时变向,一枪不放就占领了原来张克侠、何基沣的防区,筑有完整工事的临城、枣庄、贾汪、台儿庄全部落入共军手里,10纵直抵徐州西北三十里的茅村镇,控制了引河铁桥,占领陇海路上的大许家车站,在一夜之间就轻而易举地切断了黄伯韬第七兵团十二万人的退路。一招失误,满盘皆输,张克侠、何基沣两人出人意料的投降改变了徐蚌战场国共两军的命运,导致国民党军淮海一开战就处于一个极端不利的局面,以后虽竭尽全力无法扭转乾坤,最终败走陈官庄。”[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在不朽的历史唯物主义作品《鹿鼎记》中,韦小宝同志以亲身的革命体验,对我们有如下的敦敦教诲:

“精通说谎的诀窍,知道不用句句都是假,九句真话中夹一句假话,骗人就容易得多。”

——《第十六回 粉麝余香衔语燕 佩环新鬼泣啼乌》

“说谎有个诀窍,一切细节不厌求详,而且全部真实无误。只有在重要关头却胡说一番”。

—— 《第三十五回 曾随东西南北路 独结冰霜雨雪缘》

原文的作者对这个技巧是掌握了的。他到底讲了一些真东西,否则怎能显得有鼻子有眼。比如这一段先讲淮海战役的初始作战计划,先取淮阴后打海州,说得又详又细,不厌其烦,就是这个套路。正因为这些细节大家大概有个印象,但又不太熟悉,作者这么仔仔细细地一讲,与大家脑海中的模糊印象无不一一相应,顿时就获得了信任——看来此人肚里还是有货的,于是就愿意继续看下去。[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岂料作者才讲了几句真话,就开始加塞私货乐。文中称张克侠、何基沣起义是“异想天开”,还称“根本就不是什么地下党员”,这是第一个谎话。那么,张克侠、何基沣究竟何许人也?
何基沣(1898-1980),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北平陆军大学,西北军将领。中原大战失败后任第29军第37师109旅副旅长,旅长就是七七事变中为国捐躯的赵登禹。1933年喜峰口抗战,正是何基沣身先士卒,率领大刀队直扑已占据有利地形的日军,才夺回阵地。在得到赵登禹等率军增援后,何赵二人根据日军火力强,而29军擅长野战、肉搏的特点,于3月9日夜,选出500名战士组成大刀队,踏着大雪袭击敌人炮兵阵地,用大刀砍杀敌人数百名,杀得敌人抱头鼠窜,夺得机枪十余挺。3月11日夜,29军组织了4个团再次夜袭敌营,在近距离的拼杀中充分发挥大刀的威力,砍死砍伤敌人逾千名,烧毁敌军车200多辆。此战不仅夺回了喜峰口,而且大挫了日军士气,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这《大刀进行曲》,就是因此而作,它的副标题就是——献给29军的大刀队;后来传唱全国,永垂青史。[cchere
喜峰口战役后,因战功卓著,何基沣晋升为110旅旅长。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七七事变。8日黎明,何基沣即亲临前沿阵地指挥,并向所部官兵发出了与卢沟桥共存亡的命令;下午,何基沣亲率突击队从长辛店以北及八宝山以南一齐向敌人发起反攻,并与敌人展开白刃战,终于打退了敌人,一度夺回铁路桥及龙王庙等地。7月28日,日军向南苑发起大举进攻。在南苑战斗中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以身殉国。由于寡不敌众,29军伤亡极大,被迫撤离北平。11月上旬,何基沣率部退守大名府,与大举围攻的日军展开殊死搏斗,血战三天两夜,终因弹尽援绝而失守,何本人负气自杀,经抢救方得脱险。[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1938年,何基沣养伤期间,认真思考探索救国之路,终于在中国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他阅读了斯诺的《西行漫记》,经周恩来介绍于1938年2月秘密到达延安,当晚毛泽东就亲自去看望,还请他在抗大作报告。离开延安前夕,何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党中央决定他回到国民党军队去工作。1939年1月,何基沣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仍回到国民党第77军任副军长。
张克侠(1900-1984),同样是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出身,但是走上革命道路比何基沣还要早十年。1927年曾赴苏联留学,1929年秘密加入中共,接受周恩来的直接领导。同年,周恩来派他重回西北军任师参谋长;为了更好的隐蔽,1931年张克侠就读于南京陆军大学,在西北军的背景上涂上了服从中央拥护中央的迷彩。七七事变前任国民党二十九军副参谋长,与何基沣等人共同经历了全面抗战的开端;1939年任国民党五十九军参谋长,后任三十三集团军参谋长,转战于豫、鲁一带,辅佐的不是别人,正是张自忠将军!台儿庄血战时,张自忠率部于临沂力挫板垣师团,使其无法增援台儿庄的矶谷师团,立下大功,然而自身也损失惨重。他的参谋长张克侠目睹张自忠痛彻肺腑,潸然泪下,留下了这样的记录:“此为余与公共历百战中所见惟一之惨泪。”[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第三十三集团军驻防到鄂西北和豫南一带之后,张克侠何基沣一个是集团军参谋长,一个是77军副军长,更是充分利用自己的身份为党工作。他们在部队中安插延安派来的干部,为共产党的公开和地下活动提供方便,还支援了彭雪枫部两万发子弹和二三百支步枪和短枪,支援了李先念部不少枪支弹药和经费。其间张克侠曾经因为强烈反对国民党对第三十三集团军“用得多,整训少;伤亡大,补充少”,被剥夺参谋长一职,经张自忠力保才贬为干训团教育长。抗战后期,尤其是张自忠壮烈牺牲后,这支西北军血统的部队在国民党最高当局排挤下编制不断缩小,抗战结束后,第五十九、第七十七军只剩下四旅八团,人数2万,该部官兵又对蒋介石将他们推上内战前线极为愤怒。老蒋也知道他们不可靠,所以也一直没有敢于逼迫他们充当先锋,而是默许其长期屯住徐州以北消极避战。哪料到豫东、济南两场大战之后,张克侠何基沣原本不起眼的防区一下子成了关键地域,共产党二十年的辛勤耕耘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收获。[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综上所述,张克侠何基沣实际上连“起义”都不能算,根本就是拉起本部人马归队而已。敌营二十年,一朝见青天。若真是临时起意,毫无准备,又怎能哗啦啦一下子带走两万三千人?其实张何所部之中,关键位置早就被共产党员或者是亲共分子把持,从上到下无不痛恨老蒋消灭异己,借刀杀人,加上平时待遇最烂,装备最差,就连最基层的小兵都反感不已。张克侠何基沣从十月中旬,也就是淮海战役开始的二十天之前,就派人和华野联系,协商动手的最佳时机,终于选在最关键的时候出手。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愿意起义,还有五千多人连夜逃回徐州报喜去乐。

撒了第一个谎还不够,原作者还要继续撒第二个谎,诬称何张二人是因为贪污受贿怕被追查才投降的。这真是失心疯的狂吠。张克侠何基沣二人,秉承的是西北军不贪财不怕死的精神,上阵能杀敌御侮,敌营能周旋潜伏,都是铁骨铮铮光明正大的中华好汉,岂容尔等宵小信口雌黄,满嘴喷粪!众所周知,国民党军政系统中最贪婪最腐败的正是中央和中央军,真个到了无人不贪,个个爱财的地步,为了发家致富,倒卖武器者有之,吃空饷喝兵血者有之,走私贩毒者有之,垄断经营者有之,甚至连贩卖人口和投资当铺妓院的都有,杂牌军安敢望其项背!郭汝瑰家中清寒,沙发上有洞,不就差一点被杜聿明识破了吗?靠观察生活是否简朴来甄别共党分子,这等世间奇闻竟然发生在党国干将杜聿明身上,难怪他虽然怀疑郭汝瑰,但却有口难言。国军中从来没有“害怕贪污受贿被追查”这一说,一窝都是臭蛋,除非你摆不平上下级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即使冯治安出于某种原因有心修理何张,早不动手晚不动手,非要等到粟裕大兵压境,把何张摆到了极端重要的防区之后再动手,还用了人人都知道是扯淡的借口,他难道是偏偏想逼反二人,破坏蒋总裁的徐蚌会战大计?看来依这个作者的见解,冯治安如果不是有病,就是真正的隐藏得很深的共产党。[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纵观国民党的回忆类文章,一个清晰的脉络就是把所有最后选择中共的文臣武将定位成贪污腐败分子,而所有“杀身成仁”或者“从龙赴台”的才是千古完人,道德典范。陈明仁在四平血战林彪的时候是“党国栋梁”,和程潜一块起义之后就成了贪污腐化喝兵血的典型;傅作义主持华北,屡有胜捷的时候是“为官清廉,颇有令名”,一旦接受和平改编就被打成贪污受贿贪赃枉法的地方军阀典型;李宗仁出任代总统的时候捧场的还有不少,流落海外的时候眼看就没人理了,最后叶落归根,被台湾方面骂得狗血淋头,顺便整个桂系也全都成了贪财怕死的大集合。说来也好笑,就是这个“贪财怕死”的大集合,从北伐到抗日到内战,单位作战能力一向胜过“正人君子”领衔的中央军,你不服都不行。

整个解放战争的过程,在党国御用史学家眼里,就是恶人集团共产党不断的从国民党集团中剥离腐化堕落分子,通过招降纳叛巧取豪夺窃得天下的过程。其实过程中有无数的“可以改变中国现代史的方向”的“生死瞬间”,只不过是由于以蒋中正为代表的正人君子集团太过高洁,太过爱惜自己的羽毛,才一个都没有抓住,最后只好是所有的正人君子集合赴台。好人都去了台湾,从此大陆昏昏,台湾昭昭,光阴苒荏,遂致如今……

】“生死瞬间四”:卖掉黄伯韬,向西捕捉刘伯承?!

“四、如果蒋介石和刘峙在1948年11月初那几天里边能够有多一点的自信心,也许淮海战役和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当时国民党军从各方面得到的情报都表明刘伯承部十万人正在宿县以西地区集结,当时杜聿明和邱清泉这两位少壮派都主张以邱清泉第二兵团、孙元良十六兵团会合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共三个兵团(其中两个是国民党王牌兵团)先击破刘伯承部六个纵队,然后回师向东,同解放军华野决战,以解黄伯韬之围。如用这个方案,蒋军可以马上从现有态势发起攻击,以三个兵团的绝对优势,用7~9天的时间击败中野6个纵队。如能够做到这一步,只徐州会战的第一回合,就能够取得胜利。但是蒋介石和刘峙对黄伯韬守碾庄的信心不足,刘峙甚至认为黄伯韬至多只能够守一周,所以否决了杜聿明的主动进攻的方案。实际上粟裕从十一月九日开始,动用了最能够攻坚的五个纵队日夜不停地轮番攻击,整整打了两个星期才解决问题,我对蒋介石并无特别的恶感,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关键时刻他还是缺乏毛泽东的狠劲,过于瞻前顾后,缺乏那种赌徒式的精神,从而也失去了最有可能反败为胜的一次机会。”[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这种翻案烂文有一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常故作惊人之语,动不动“中国现代史都要重写”。这种不知所云的一惊一乍在第三个“瞬间”中已经出现一次了,即“(何张起义)从而也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方向”。每次看到这种语言,我就感慨作者的神经之强劲,能够经受这么多的“改变历史方向”的事件的冲击。须知类似量级的事情,淮海战役中有几十起之多,解放战争中有成千上万起。这种思维方式和行文风格,其根源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和世界观,正如蒋先生最喜欢引用的一句话:“(大人物)一言可以兴邦,一念可以丧邦”。他老人家一时糊涂,没有采用某个奇效良方,没有听进某句金石之言,这就铸成了大错,输掉了决战,导致了大陆沦陷。这种腔调,听得真是太多了。好像一切历史的前进方向,完全在于某某领导人的个性、习惯和一时兴起,只要蒋公再打几针兴奋剂,多一点“那种赌徒式的精神”,这个世界就会不一样了。其实我偷偷地告诉你,蒋公之所以没有采纳杜聿明的灵丹妙药,根本原因乃是他当天得了感冒,心情不好,懒得听刘杜二人吵架;而毛泽东之所以敢于在兵力和装备的双重劣势之下发动淮海决战,则完全是因为济南战役中缴获的王耀武的轿车送到了西柏坡,老毛坐在车上一边兜风一边嚼红辣子,吃红烧肉,心怀大畅,来了兴致而已。这才是“改变中国现代史方向”的重大事件,这才是翻案文章今后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你说的那些个只关系几万人生死存亡的小破事,压根就排不上号。

说正经的,先集中兵力攻击中野,再回头解黄伯韬之围,这个方案也是杜聿明搞出来的。在他的回忆录中,讲得很清楚:

“第一案:以黄百韬兵团坚守碾庄圩一周至十天,以十三 兵团守备徐州,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以第二兵团、十六兵团会合十二兵团先击破二野六个纵队,然后回师东向,击破三野以解黄百韬之围。 [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理由:这一案蒋军可从现有态势迅速攻击,并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将近十个军,计:邱兵团三个半军,黄维兵团四个军,孙元良兵团两个军),以击破二野六个纵队。但此案能否实施,关键在于黄百韬是否可以坚守一定时期。

第二案:以十六兵团守备徐州,以二兵团、十三兵团之全力解黄百韬兵团之围,同时令十二兵团向徐州急进,以七十二军为总预备队。

理由:这一案可以安定黄百韬部心理,稳扎稳打,徐州不受威胁。但如黄维兵团被二野牵制,不能及时到达徐州以东参加战斗,则感击破三野之兵力不足。”

我的第一案提出后,刘峙、李树正坚决反对,认为黄百韬决不能久守,坐视黄百韬被吃,太冒险。而且这时对二野情况尚未完全明了,如果中野主力不在涡、蒙附近,西路扑空,东路黄兵团被歼,简直闹成笑话。我对二野情况也不明,万一扑空,黄百韬又被吃,蒋介石向我追究责任,别人骂我见危不救,难以逃避责任。心中虽认为第一案是战略决战的上策,也不敢坚持。”[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我个人认为,第一方案是绝不可取的。因为国军的情报侦查一塌糊涂,根本就搞不清中原野战军(二野)的主力位置。情报侦查一靠内线间谍,二靠群众基础,三靠电报破译,四靠空中力量。国民党此时被共产党的内线和间谍渗透得千疮百孔,而共产党内则鲜有国军间谍,此其一;国民党早已民心丧尽,老百姓恨不得共军快点来,也不会跟他们讲真话,各种便衣探子常常被共产党的地方武装捉得一干二净,此其二;内战中国军的密电屡被共军所破,而较少破译共军密电,此其三;唯一收放自如的就只有空中侦察,但是共军夜行晓宿,而且早就掌握了欺骗和戏弄国军侦察飞机的种种技巧,还经常故意隐真示假。况且刘伯承素来是机动高手,号称“战场不败”,是能从太行山一路“流窜”到大别山的主,怎么可能让国军给轻易包围呢?此时郑州洛阳开封都已经被中野攻克,中原有巨大的回旋空间,一片平原之上,两眼摸黑的国军需要多少倍的兵力优势才能捕捉到刘伯承?国军如果向西,刘伯承必然后撤腾挪,又开始玩牵牛鼻子的战术,等到和国军玩上两周,黄伯韬尸体都凉乐。[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所以这个方案还不如实际执行的第二案,至少粟裕为了解决黄伯韬,不得不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阻击国军增援部队,国军利用机械化优势还是给共军造成了万余人的伤亡。这总比“向西捕捉刘伯承”的画饼要实际得多。
】“生死瞬间五”:杜聿明到底跑不跑得掉
“生死瞬间五”:杜聿明到底跑不跑得掉

“五、看了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后,我很有点为郭汝瑰鸣不平,这位当时的中华民国国防部作战厅长对于中共能够在淮海战役中取胜的贡献被完全埋没了。实际上,郭厅长在这场战役中的贡献决不亚于刘邓粟等人,至少如果没有郭汝瑰的精心策划,杜聿明是完全能够带领邱李孙三个兵团撤到淮河以南的。

杜聿明十一月三十日从徐州撤出来的时候,粟裕几乎是绝望了,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里边专门有一个情节对此有很深刻的描述。郭汝瑰在这个关键时刻说动蒋介石迫使杜聿明改变行军路线和行军计划,从而使杜部陷入粟裕的重围,事已至此,一切都如推石下河不可扭转了。”

杜聿明率领邱清泉李弥孙元良三个兵团弃徐州出逃,乃是淮海战役的一个关键时刻。此时杜聿明对于郭汝瑰已经产生怀疑,所以并没有按照“国防部”的方案向东南出逃,而是逃向西南方向。但是军委通过郭汝瑰获得的情报称杜聿明会走东南趋淮阴淮安,命令粟裕按此布防,还指示粟裕先打试图从南面解救黄维的李延年兵团,造成粟裕极大紧张。幸好李延年意识到危险而回缩,同时粟裕坚持自己的判断,并作了杜聿明走西南方的部署,才能在其出逃后加以有效兜剿。杜聿明一出徐州,其命运就基本上定了——因为他的动向不出粟裕所料,而且后勤补给已经完全切断,三十万人除了带出来的粮弹(根据杜聿明回忆录,各部队只携带足七日给养),就靠空投过日子,更糟糕的是他的动作非常缓慢。从11月30日出逃到12月4日基本被围,五天时间只向西南方向前进了四五十公里,却几乎耗尽了所携给养。原来杜聿明的计划是沿徐州——永城——涡阳——阜阳这条线前进的,但是还没到永城,永城和涡阳就已经在共军手里了,阜阳虽然没有共军,但是也没有国军主力来策应,更不会有能供养三十万大军的粮食和弹药供应。这个当口蒋介石又来插一脚,命令杜聿明向东南折回,经青龙集——遂溪口去救被刘邓包围的黄维。这一下方向又变,还没有打进青龙集,就完全陷入了包围。随后在一场乱哄哄的突围中,最弱的孙元良十六兵团莫名其妙的崩溃了,孙元良着便服侥幸逃命。这还是12月6、7日的事情。[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节选自《粟裕谈淮海战役》:

“对于杜聿明突围的方向,分析有三个可能,一是沿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要迅速解决装载三个兵团的船只、码头是困难的。二是直奔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路河川纵横,要经过水网地区,不便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三是沿津浦路西侧绕过山区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距黄维兵团又近,可以同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呼应,南北对进,既解黄维之围,又可集中兵力防守淮河。敌人极大可能走这一路。一旦杜聿明与黄维会合,战场形势将发生不利于我的大变化,所以这也是对我们威胁最大的一着。正在这时,我们收到军委发来的军情通报,得息杜聿明将从两淮方向撤退。这使我左右为难。我虽认为敌人不会由此方向逃窜,但又有情报。万一敌人由此方向逃窜,而我军部署失当,个人贻误军机且不说,势将影响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相信这个情报吧,如果杜聿明不从这边走,而是向西南,与黄维会合,后果更难设想。我再三分析,认为敌人走两淮的可能性不大。我们将北线七个纵队部署于徐州以南津浦路的东西两侧,注意力的重心放在西南,如杜聿明三个兵团向两淮突围,要经过水网地区,速度不会快,我们也可以赶得上。[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但是,我在指挥上的难处还不仅在于此,还有南线一头。南线的敌人有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黄维兵团被合围后,有个估计三天可以全歼。中央军委于11月27 日电示我们,当黄维兵团快要歼灭,但尚未能歼灭之际,对李延年正面阻击兵力后退一步,引其前进,以主力从侧后打去,求得歼其一部。这使我极度紧张。我担心我们打上了李延年,而围歼黄维兵团的作战未能迅速结束,杜聿明又跑出来了,不仅不能再增调兵力打黄维,而且只靠北线七个纵队,也难于完成追击合围杜聿明的任务,杜聿明集团可能跑掉(当然完全跑掉也不可能)。如果杜、黄会合,战场形势将起重大变化。当时我日夜守候,注视着情况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

军委28日还发来电报。要我们在歼灭固镇、曹老集之敌以后,考虑以2、6、7、11、13等五个纵队乘胜渡淮南进,切断蚌浦线,合围并相机夺取蚌埠,但29日军委取消了这个决定。李延年这个人动作不积极,我们一动,他就向后缩,我们没有打上。幸好没有打上,当杜聿明突围时我们才得以从南线又抽出三个纵队,和北线的七个纵队,以及刚南下的渤海纵队,共十一个纵队,一起参加兜围。[cchere.net 西西河 李根]

杜聿明于12月1日率30万人全部撤离徐州。我们以多路多层尾追、平行追击、迂回截击、超越拦截相结合,尽全力追击。实际上我们对杜聿明是网开三面,你向西去也好,向北去也好,向东去也好,就是不让你向南。其他方向都是唱空城计。说明我们的力量也差不多用尽了。12月4日拂晓,我们将杜聿明集团全部合围于陈官庄地区,并于12月6日全歼了向西南方向突围的孙元良兵团,仅孙元良化装逃脱。杜聿明被我们“夹”住了,这时我才松了一口气。”
杜聿明一直怀疑是郭汝瑰影响了蒋介石的决策,认为改变方向去救黄维是郭汝瑰的鬼点子。其实郭汝瑰是否真的影响了老蒋并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国军的机动能力太差,即便是一个劲地向西南猛冲,凭那个速度也很难甩开华野。便是冲到了永城,又能如何呢?共军早就在预定道路的前面恭候了。铁路全被截断,国军又没有几百万人民群众推着小车供应粮弹,杜聿明的三十万人只能靠空投和抢劫民间存粮为生,吃饭都非常成问题,偏偏还奇慢如猪,一天走不了三十里路,共军就是围而不打都能把你变成难民,何谈作战!更加可笑可恨可耻的是,国军在逃出徐州的时候后面还跟着大批党政人员和他们的家属,还有周围地区的地主,甚至还裹胁了不少徐州各大专院校的女学生随军慰劳,堪称今古奇观。杜聿明如果真的打算跑,那就应该严令部下,打破一切坛坛罐罐,抛弃一切累赘负担,除了装备、弹药和油料,什么金银细软,什么衣服首饰,什么女人佣人,什么文件辎重,统统都给他扔掉,否则一个杂耍班子,怎么快得起来呢?要知道共军不要命起来,可是创造过“昼夜兼程二百四”的高速纪录的,粟裕一再强调的就是“打得、跑得、饿得”,追击的时候连饭都是沿途先做好,部队经过的时候每人拿手抓一把就吃,脚下还不带停的。好比肥猪几头,拼命想摆脱群狼的追捕,这本身就是办不到的事情,再讨论向哪个方向“突围”,途中是否还要改变方向,根本就是多此一举。淮海战役时粟裕紧张得根本不敢上床休息,还导致了脑部旧伤复发。如果他知道杜聿明是准备这样子“突围”,动作是这样子缓慢,他肯定会骂一声俺多虑了,再发个电报给中央要求核实杜聿明是否潜伏的共党同志,然后直接装猪睡大觉去乐。[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最后杜聿明的杂货铺子被包围在离徐州四五十公里的陈官庄一带,离计划中的第一站永城还有十几公里路呢。至于涡阳、阜阳这后两站,分别还有六十多公里和一百二十多公里,按照平均速度杜聿明至少还要走一周多才能到。当然,猪都不会给他这个机会。

在包围圈中,小兵命如蝼蚁,长官不忘看戏,妇女靠陪军官睡觉来换活命粮,最后连老天爷都看不下去了,干脆下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来遮盖人世间的丑恶。雪从12月20日下到28日,由于空投断绝,包围圈变成了人间地狱——饥疲颓坐,抢粮火拼,掘坟烧棺,杀马剔骨,外围士兵纷纷投降,后面就只剩下给死硬分子最后一击的问题了。这场雪落地时,杜聿明已经被围的水桶一般,三个兵团报销了一个,军中无数日之粮,弹药奇缺,从上到下惶惶不可终日,没有这场雪,这还是一局死棋。假设郭汝瑰果真起了作用,也只是和老天爷下的那场雪一样,加快了国军覆灭的进程,帮助解放军减少伤亡,加快速度,最终把胜利的态势顺利变成了到手的果实。况且,雪花不长眼睛,既飘到了国军头上,同样也飘到了共军头上,相比起来国军装备好,帐篷棉衣帽子手套比共军的强太多了,结果反而比共军还怕冷,过了几十年还在抱怨老天爷,这真是让后人吐血不止了。[
就淮海战役本身来讲,老蒋如果聪明,辽沈之后就应该下决心把华北和华东的军队都撤到淮河以南甚至是长江以南,从根本上避免战役的发生,方有希望给国民政府延寿一年半载。一旦开打,以国军的高层昏庸无能、指挥系统紊乱、将领相互倾轧、内部匪谍丛生,是绝对讨不了好的。以整个解放战争来说,共产党首先是赢在政治上,上下齐心协力,高层从谏如流,友邻密切合作,人民全力支援,所谓“战胜于朝廷”。一个无能而且混账的政府不可能拥有和使用一支强大的军队,政治上的昏庸和腐败总要通过某种途径在军事上体现出来,不是在这里就是在那里,不是今天就是明天,这就是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无情的辩证法。[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共产党和解放军的胜利,根本在于人民群众的支持。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大战,没有人民群众全心全意的支前拥军,是绝对不可能取胜的。具体到华东战场,鲁南战役之后,粟裕决心北上莱芜,“最为担心的是粮草、弹药等能否及时转移”。最后已经把物资运到南线的山东支前群众,“毅然掉转方向,随军北上,以顽强的意志,高度的智慧和艰苦卓绝的行动,长途跋涉,翻山越岭,风餐露宿,昼夜不停,将急需的粮弹和各种物资,及时转运到北线”,“长达一百七十余公里的战场上,几乎全靠人挑,畜驮、独轮小车装”,使我军能够突袭莱芜,以很小的代价一战歼敌六万。在淮海战役中,山东江苏河南安徽四省共有数百万民工随军运输,使得我军六十万人能够远离出发地作战达两个月,“粮足饭香,兵强马壮。待战役结束时,前方尚存余粮二千多万公斤”。“我军在河南永城东北陈官庄地区围歼杜聿明集团时,北风刺骨,地冻天寒。鲁中一分区为给前线送粮,从泰安经兖州、济宁、韩庄、徐州、肖县,到随军粮站,最后运到部队炊事单位,共用了小车、火车、木船,汽车、小挑等五种运输工具,经过七道手续,征途千里,辗转换载,保证了前线的粮食供应。胶东有位农民,为给前线送粮,涉冰河、顶风雪,日夜奔波,鞋子磨烂了,就光着脚推车子。他带了—根在旧社会讨饭用的小竹棍,每到一地就在上面刻上地名。支前结束时,上面刻满了山东、江苏、安徽三个省八十八个城镇和乡村的名字。”“尽管是在遭受敌人摧残,自然灾害严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极端艰苦的情况下,山东广大翻身农民却自觉自愿地为革命节衣缩食、茹苦含辛,甚至不惜破产毁家,承担着战争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消耗,全心全意地爱护军队,支援前线”。“在三年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有七百多万人参加了支前行列,将四亿二千五百多万公斤粮食及巨量的作战物资运达前方,保证了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使我数十万华东野战军,在大兵团运动作战中,有了可靠的物资保障。”“在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山东人民共发动了四次大的参军运动,送出了五十八万九千余名优秀子弟参军。他们象千百条小溪流渠,汇成了奔腾万里的大江长河,源远流长,滚滚向前,使华东野战军越打越多,越战越强。”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才是改天换地的伟大力量,这才是共军胜利的根本保证。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赞叹林粟刘彭徐等将领的赫赫战功时,永远也不能忘记最高的赞美是要献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没有他们再高明的战略设想也是空想,没有他们再完美的作战计划也是空谈。至于那些到今天也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到今天也不能明白为什么国民党会输掉内战,还在那里一再慨叹“曾经有那么多次机会改变历史的命运,却一个也没有抓住”的某些人,就让他们永远沉浸在哀鸣、狂吠、臆想和虚幻中吧,他们不正是在被历史和现实抛弃吗?

现在网上经常出现类似的军事类翻案文章,多半是幻想个把鬼点子半星小聪明改变历史的。在技术路线上,一般是在标题中大鸣大放,哗众取宠;在正文中采用韦小宝式的撒谎法,即“陈述部分事实——偷偷加塞私货——开始胡扯乱喷”的成功模式,利用不可能人人都对现代战争史熟悉这点,先陈述一些比较细节化的真相,表明自己中立不偏袒的立场和高超的认识水平,然后抛出一些模棱两可貌似合理的观点,再逐步过渡到胡说八道,并最终得出形而上学的荒谬结论。其目的都是在于暗示“其实国军也是很有机会的”,“内战的结果是偶然的”,“不是国军无能,实在是内部出了奸细”,等等等等。这种猴把戏,老蒋时代就玩起;先是说共军是靠苏援,还讲过苏军直接参战的故事,又是人海战术说,又是国军内奸说,又是共军驱赶妇孺抵挡枪弹说;先如今都已经花样翻新,吹吹打打地在网上到处流传了,甚至还有辽沈战役共军几百辆坦克几千门重炮驱杀国军如老鹰捉小鸡,淮海战役共军捉到国军士兵的妻儿老小押上战场打头阵,中共收编数十万投降日军打国军,国民党所有地方军阀早就通共图谋颠覆中央,共军使用神经毒气攻城,借助气象武器下雪,依靠迷幻类药物提高俘虏转化效率之类,非常适合作为茶余饭后的笑料。现在就差共党头目能掐会算,财政部长点石成金,前线将领撒豆成兵,作战参谋呼风唤雨,共军士兵刀枪不入这一档次的乐。[cchere.com 西西河 李根]

估计我写的这篇文章,也会被转来转去,总有一天转到原作者手里。我建议他按照以上的提纲,用发散性思维去写,只要神经不分裂,肯定能够写出更加真实动人的东西。如果原作者亲自看到,也麻烦您登陆西西河网站,发短信(放心,不收费)或者发帖子同李根联系,因为他最近正在找工作,手头紧的狠,类似《某某某某生死瞬间》一类的文章他一天可以写出好几篇,正需要拿文章换饭吃。大不了俺写出一篇《某某某某生死瞬间》,再改头换面发一篇《批驳某某某某生死瞬间》,这样既拿到了钱,又教育了人民群众,你的任务轻松完成,我的目的顺利达到,岂不各取所得,两相其宜?反正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咱们真真假假还能交个朋友嘛。
好文!!!!有理!![em17][em17][em17][em17][em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