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斯到访火上浇油 黎巴嫩掀起反叙浪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3:40:46
本报驻黎巴嫩特约记者  龙潜

  “一位好邻居不应该关闭他与邻居的边界”,7月22日,在结束访问黎巴嫩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国务卿赖斯再次将矛头指向叙利亚。几乎与此同时,似乎是对赖斯讲话的回应,也好像是为她送行,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东部的穆努大街上1枚汽车炸弹爆炸,造成1死多伤。

  本是来斡旋巴以冲突问题的赖斯对黎的访问很突然,在几小时的短暂访问中,她会见了黎总统、议长、新任总理、反叙派领袖和议会中“未来阵线”党团领袖哈里里之子等人。赖斯多次批评叙利亚对黎实行“卡脖子”政策。伴随赖斯来访的是近日在黎巴嫩国内掀起的反叙浪潮。有人形容,她的访问似乎是在这把大火中又加了几根“美国干柴”。

  自叙利亚4月底从黎巴嫩撤军后,黎国内的反叙浪潮再次涌动。6月份,反叙派在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不久,带有反叙色彩的黎巴嫩新政府成立,与此同时,一些著名反叙人士纷纷回国从政或被释放出狱。在此情况下,在黎叙利亚人处境悲惨。据叙社会事务和劳工部长达娅拉21日宣称,自哈里里被刺以来,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工人即遭受迫害,至今已有37人被杀,150人受到身体摧残,130多名工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叙利亚曾与黎巴嫩政府达成协议,黎方赔偿叙工人损失,但至今黎方未执行协议。另外,她还透露,原本有25万至30万叙工人在黎打工,但现在这个数目锐减到了数百人。

  作为回应,最近一个时期,叙方加强了对叙黎边界的控制,从黎巴嫩入境的车辆受到仔细盘查,致使大批农产品烂在货车里。另外,前后数批黎巴嫩渔民因误入叙方海域,被叙方关押。这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张。连续不停的爆炸和暗杀事件,虽未确认元凶,但许多黎巴嫩人还是习惯性地认定事件系潜伏在黎境内的叙利亚情报人员所为。记者最近到叙利亚出差,曾向两位黎巴嫩妇女问路,她们不悦地指着叙利亚方向说:“那边就是叙利亚,在黎巴嫩没人愿意到那个鬼地方去。”尽管叙黎两国出现隔阂,但不能就此说双方走向敌对。首先,支持反叙浪潮的主要是基督教马龙派民众,以及部分逊尼派的哈里里支持者。其次,在评价叙黎关系上,黎高层并不统一。比如在此次赖斯访问期间,出身什叶派的议长贝里在真主党问题上与美存在分歧,总统拉胡德也为叙方控制叙黎边境进行辩护。此外,黎巴嫩人受叙控制近30年,初获“自由”时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反叙情绪,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关系会走向成熟与平和,因为叙黎双方都知道,谁离了谁都不会好过。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25日 第三版)本报驻黎巴嫩特约记者  龙潜

  “一位好邻居不应该关闭他与邻居的边界”,7月22日,在结束访问黎巴嫩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国务卿赖斯再次将矛头指向叙利亚。几乎与此同时,似乎是对赖斯讲话的回应,也好像是为她送行,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东部的穆努大街上1枚汽车炸弹爆炸,造成1死多伤。

  本是来斡旋巴以冲突问题的赖斯对黎的访问很突然,在几小时的短暂访问中,她会见了黎总统、议长、新任总理、反叙派领袖和议会中“未来阵线”党团领袖哈里里之子等人。赖斯多次批评叙利亚对黎实行“卡脖子”政策。伴随赖斯来访的是近日在黎巴嫩国内掀起的反叙浪潮。有人形容,她的访问似乎是在这把大火中又加了几根“美国干柴”。

  自叙利亚4月底从黎巴嫩撤军后,黎国内的反叙浪潮再次涌动。6月份,反叙派在议会选举中大获全胜。不久,带有反叙色彩的黎巴嫩新政府成立,与此同时,一些著名反叙人士纷纷回国从政或被释放出狱。在此情况下,在黎叙利亚人处境悲惨。据叙社会事务和劳工部长达娅拉21日宣称,自哈里里被刺以来,黎巴嫩境内的叙利亚工人即遭受迫害,至今已有37人被杀,150人受到身体摧残,130多名工人受到不公正待遇。叙利亚曾与黎巴嫩政府达成协议,黎方赔偿叙工人损失,但至今黎方未执行协议。另外,她还透露,原本有25万至30万叙工人在黎打工,但现在这个数目锐减到了数百人。

  作为回应,最近一个时期,叙方加强了对叙黎边界的控制,从黎巴嫩入境的车辆受到仔细盘查,致使大批农产品烂在货车里。另外,前后数批黎巴嫩渔民因误入叙方海域,被叙方关押。这使两国关系更加紧张。连续不停的爆炸和暗杀事件,虽未确认元凶,但许多黎巴嫩人还是习惯性地认定事件系潜伏在黎境内的叙利亚情报人员所为。记者最近到叙利亚出差,曾向两位黎巴嫩妇女问路,她们不悦地指着叙利亚方向说:“那边就是叙利亚,在黎巴嫩没人愿意到那个鬼地方去。”尽管叙黎两国出现隔阂,但不能就此说双方走向敌对。首先,支持反叙浪潮的主要是基督教马龙派民众,以及部分逊尼派的哈里里支持者。其次,在评价叙黎关系上,黎高层并不统一。比如在此次赖斯访问期间,出身什叶派的议长贝里在真主党问题上与美存在分歧,总统拉胡德也为叙方控制叙黎边境进行辩护。此外,黎巴嫩人受叙控制近30年,初获“自由”时会出现比较强烈的反叙情绪,但随着时间推移,双方关系会走向成熟与平和,因为叙黎双方都知道,谁离了谁都不会好过。

  《环球时报》 (2005年07月25日 第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