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正在掀起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转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3:26:52
中国是否正在掀起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

  ●孙传炜(联合早报 20031107)
  中国国内是否正在掀起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从今年6月民间组织登上钓鱼岛,8月份网上万人签名反对京沪高速铁路使用日本技术,“九一八”百万网民联署要求日本政府彻底解决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问题,还有近来西安大学生上街抗议日本师生在文艺表演中侮辱中国人等事件来看,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而且,和1990年代不同的是,这一波民族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不再是美国,而是日本。

  

  “中国绝对不是狼”

  反映这个趋势的最新表现来自一本中国社科院下属出版社发行的新书。这本名为《中国人惹谁了》的畅销新书细述了媒体近年来报道的来自国外一连串“妖魔化”中国,“歧视、敌视和仇视”中国人的事例。


  “可能是中国人的礼数太周全了,有些老外已经被宠坏了,对中国人的友好、谦和也习以为常了,好像认为天生中国人就得比它们矮一截。”著书的两名作者分别出生于50和70年代,一人目前是“某电子杂志专栏撰稿人”,另一人“在中央某外事部门从事宣传工作”。


  在沙斯问题上,他们指责一些外国人借机掀起“反华”浪潮,把沙斯称为“中国病”搞种族歧视。


  谈到中国是否对外输出通货紧缩的辩论时,他们强调:“中国绝对不是狼,中国人有时候还会成为羊,一只替罪羊。”


  尽管两人批评美国“有病”,总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敌人,但也盛赞了美国人的独立、务实和诚实。然而在谈到日本时,他们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矮小的巨人”的轻蔑,直批日本人“多礼而虚伪”,“气量狭窄”,即“狂妄自大”又“目中无人”,流露出近年在中国媒体和网上论坛常见的仇日情绪。


  1990年代中期,《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书籍曾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主义抬头的关注。中国上个月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后,一些媒体和观察人士断言,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将再次升温。


  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认为,自90年代初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国内抬头的趋势就不曾中断过,只不过有时候在媒体上没有反映得那么强烈。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让中国人自信心“膨胀”,与外界交往日益频密导致摩擦频率的相应提高,还有中国人在接触其他社会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及再认识,都是导致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


  “中国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原有的意识形态已经崩溃了,又没有类似于国教之类的宗教来发挥作用,如果这个时候连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也没有,那对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是很危险的。”在康晓光看来,民族意识抬头并不是坏事。

  

  掌权者当善于引导人民情绪正确走向

  他相信,关键在于掌权者会不会引导人民的情绪往极端走。“现在看起来,中国政府总的来看还是非常负责任的,在这方面,它需要的时候就利用一下,借助民族主义的情绪,不需要的时候就用各种办法来压制它,总体上相当冷静和务实。”


  如单纯比较《中国人惹谁了》和《中国可以说不》,那结果似乎印证了康晓光比较乐观的评价。


  在质问中国人惹谁了的同时,新书也批判了中国人文化和个性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要慎防民族主义沦为反对改革与开放的武器。相对于《说不》,《惹了谁》体现的民族主义多了一份理性,少了许多情绪。


  不过康晓光承认,他的乐观也只局限在现阶段。“今后十年二十年,如果中国经济持续这样增长,民族自信心不断提高或膨胀,那个时候中国如何处理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实力,如何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可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对于未来的走向,这位学者也没有答案。

  

  如何平息仇日情绪?

  ●郑方生(联合早报 20031107)


  近代史上的恩恩怨怨加上现实中的厉害冲突,使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今年8月12日本是中日签订友好关系条约25周年的纪念日,不幸在8月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工地上发生一起二战期间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毒剂外泄事件,导致1人死亡,42人受伤。这使得民间反日情绪突然高涨。


  由于中国拟议投资250亿美元建造的京沪高速铁路本准备考虑使用日本技术,一个民间网站在互联网上发起抵制日本的运动,一周内征得9万人签名。同时,中国各地出现了身穿印有“不要日本新干线”T恤衫的志愿者。


  反日声浪促使中国政府劝说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推迟访华,后来扇千景访华理由改成“促进旅游”,结果仍无功而返。


  这个本来应从技术层面来评估的方案却让政治情绪淹没了,日本蒙受了损失,但中国是否会因而须以更高造价来建京沪铁道呢?只能说,有待观察。


  除了历史情结,仇日情绪植根的另一部分土壤是中国的民族主义。有人认为,中国民族主义升温是由于国力加强而导致自信心膨胀。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中国近数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的进步超出人们的预期和想象,并给予高度赞扬。而在另一些方面的滞后落伍,也令外国人惊讶,甚至因而失望而加以责难。


  经常面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情绪的起伏是可以理解的。要取得更平实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心态,唯有积极参与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并为国际社会尽更多的义务责任。例如中国促成朝鲜核武问题的六方会谈,更早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都赢得国际的赞赏和尊重。在开放交流环境下培养的民族自尊心,才不会流于狂妄,不会妨碍中国的稳健发展。中国是否正在掀起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

  ●孙传炜(联合早报 20031107)
  中国国内是否正在掀起新一轮民族主义浪潮?从今年6月民间组织登上钓鱼岛,8月份网上万人签名反对京沪高速铁路使用日本技术,“九一八”百万网民联署要求日本政府彻底解决遗留在中国的化学武器问题,还有近来西安大学生上街抗议日本师生在文艺表演中侮辱中国人等事件来看,答案似乎不言自明。


  而且,和1990年代不同的是,这一波民族主义针对的主要对象不再是美国,而是日本。

  

  “中国绝对不是狼”

  反映这个趋势的最新表现来自一本中国社科院下属出版社发行的新书。这本名为《中国人惹谁了》的畅销新书细述了媒体近年来报道的来自国外一连串“妖魔化”中国,“歧视、敌视和仇视”中国人的事例。


  “可能是中国人的礼数太周全了,有些老外已经被宠坏了,对中国人的友好、谦和也习以为常了,好像认为天生中国人就得比它们矮一截。”著书的两名作者分别出生于50和70年代,一人目前是“某电子杂志专栏撰稿人”,另一人“在中央某外事部门从事宣传工作”。


  在沙斯问题上,他们指责一些外国人借机掀起“反华”浪潮,把沙斯称为“中国病”搞种族歧视。


  谈到中国是否对外输出通货紧缩的辩论时,他们强调:“中国绝对不是狼,中国人有时候还会成为羊,一只替罪羊。”


  尽管两人批评美国“有病”,总是自己给自己制造敌人,但也盛赞了美国人的独立、务实和诚实。然而在谈到日本时,他们丝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个矮小的巨人”的轻蔑,直批日本人“多礼而虚伪”,“气量狭窄”,即“狂妄自大”又“目中无人”,流露出近年在中国媒体和网上论坛常见的仇日情绪。


  1990年代中期,《中国可以说不》、《妖魔化中国的背后》等书籍曾引起国际社会对中国民族主义抬头的关注。中国上个月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上天后,一些媒体和观察人士断言,中国人的民族主义将再次升温。


  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研究员康晓光认为,自90年代初以来,民族主义在中国国内抬头的趋势就不曾中断过,只不过有时候在媒体上没有反映得那么强烈。国家经济实力增强让中国人自信心“膨胀”,与外界交往日益频密导致摩擦频率的相应提高,还有中国人在接触其他社会后对自我身份的重新思考及再认识,都是导致民族主义高涨的原因。


  “中国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原有的意识形态已经崩溃了,又没有类似于国教之类的宗教来发挥作用,如果这个时候连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也没有,那对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是很危险的。”在康晓光看来,民族意识抬头并不是坏事。

  

  掌权者当善于引导人民情绪正确走向

  他相信,关键在于掌权者会不会引导人民的情绪往极端走。“现在看起来,中国政府总的来看还是非常负责任的,在这方面,它需要的时候就利用一下,借助民族主义的情绪,不需要的时候就用各种办法来压制它,总体上相当冷静和务实。”


  如单纯比较《中国人惹谁了》和《中国可以说不》,那结果似乎印证了康晓光比较乐观的评价。


  在质问中国人惹谁了的同时,新书也批判了中国人文化和个性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提出“真理再前进一步就是谬误”,要慎防民族主义沦为反对改革与开放的武器。相对于《说不》,《惹了谁》体现的民族主义多了一份理性,少了许多情绪。


  不过康晓光承认,他的乐观也只局限在现阶段。“今后十年二十年,如果中国经济持续这样增长,民族自信心不断提高或膨胀,那个时候中国如何处理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实力,如何当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就可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了。”对于未来的走向,这位学者也没有答案。

  

  如何平息仇日情绪?

  ●郑方生(联合早报 20031107)


  近代史上的恩恩怨怨加上现实中的厉害冲突,使中日关系一波三折。


  今年8月12日本是中日签订友好关系条约25周年的纪念日,不幸在8月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一工地上发生一起二战期间侵华日军遗弃的化学毒剂外泄事件,导致1人死亡,42人受伤。这使得民间反日情绪突然高涨。


  由于中国拟议投资250亿美元建造的京沪高速铁路本准备考虑使用日本技术,一个民间网站在互联网上发起抵制日本的运动,一周内征得9万人签名。同时,中国各地出现了身穿印有“不要日本新干线”T恤衫的志愿者。


  反日声浪促使中国政府劝说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扇千景推迟访华,后来扇千景访华理由改成“促进旅游”,结果仍无功而返。


  这个本来应从技术层面来评估的方案却让政治情绪淹没了,日本蒙受了损失,但中国是否会因而须以更高造价来建京沪铁道呢?只能说,有待观察。


  除了历史情结,仇日情绪植根的另一部分土壤是中国的民族主义。有人认为,中国民族主义升温是由于国力加强而导致自信心膨胀。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中国近数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得中国在某些领域取得的进步超出人们的预期和想象,并给予高度赞扬。而在另一些方面的滞后落伍,也令外国人惊讶,甚至因而失望而加以责难。


  经常面对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中国人情绪的起伏是可以理解的。要取得更平实的处理国际关系的心态,唯有积极参与更多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活动,并为国际社会尽更多的义务责任。例如中国促成朝鲜核武问题的六方会谈,更早前在亚洲金融危机后维持人民币币值稳定,都赢得国际的赞赏和尊重。在开放交流环境下培养的民族自尊心,才不会流于狂妄,不会妨碍中国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