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成为忠臣的典范(兼论司马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16:38


诸葛亮为什么成为忠臣的典范(兼论司马懿)
泪痕春雨
  
  一、蜀汉的政治格局
  
  蜀汉的政治格局,那是刘备设计的。这个政治格局,使刘氏的江山稳如象铁桶一般。刘备活着的时候,就已通过联姻、拜把子等手段,构建起一个以刘禅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一个人如果想窥视刘禅的宝座,那刘禅的母亲、叔叔、舅舅、弟弟们会同意吗?显然是不会的。而与刘禅叔叔、舅舅、弟弟们利益相关的人会同意吗?显然也是不会的。
  
  蜀汉的皇后(后来的皇太后),那是刘璋的嫂子;刘备进入四川时,刘璋的嫂子已寡居;人们都劝刘备娶刘璋这个寡居的嫂子,刘备认为与刘瑁(刘璋的哥哥)是同宗,娶这个女人实在有些不合适。最后在人们的一再劝说下终于娶了这个女人。人们为什么非劝刘备娶一个寡居的女人呢?刘备为什么会冒着让人非议的危险娶一个同宗寡妻呢?显然一切都是基于政治上的利益。这个政治联姻使刘氏皇族与蜀中大族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皇后本身就着深远的政治背景;而刘备为了让她能更好的保护后主刘禅;更一个劲的重用皇后家的成员。皇后姓吴,皇后的族兄吴壹是车骑大将军、族弟吴班是骠骑大将军。吴氏一门,单凭这两个人的地位,就足以成为蜀汉帝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了,更何况这个家族首席代表人物是帝国的皇后(后来的皇太后),而且与从前蜀中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吴太后一系力量的影响,就足以让想窥视后主刘禅地位的人望而怯步;何况维持后主刘禅地位的人还不止这一系力量。
  
  关羽、张飞的后人,好象都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他们能继续享有父辈们取得一切,仅仅因为帝国皇帝是他们的伯父刘备,仅仅是因为帝国皇帝是他们兄弟刘禅。更何况刘禅先后所娶的两个皇后还是张飞的女儿。既然如此,有人如果敢窥视后主刘禅的宝座,关羽、张飞的后人会同意他们吗?
  
  刘禅的两个弟弟,都也是帝国尊贵的亲王(安平王刘理、甘陵王刘永)。安平王刘理的媳妇还是马超的女儿。如果有人威胁刘禅的地位,这些人会同意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刘禅地位受到威胁,他们利益都会受到威胁。
  
  以后主刘禅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只有后主刘禅高高在上,才能最大限度的、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后主刘禅被人赶下了台,他们的利益靠什么保障?事实上如果后主刘禅被赶下台了,新来的权力者肯定会对他们猜忌、压制的,因为这个利益集团与刘氏皇族利益关系太过密切了。所以一个人想挑战后主刘禅的地位,首先得惦量自己能不能把这个集团打垮。
  
  忠君并不是基于人们的道德思想;如果真的只是基于这一切,那圣人也不会忠君的。有人嘲笑孔、孟两位圣人,当时周天子还在,您两位老兄不好好为天子效力,却没完没了的游说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算什么事?
  
  辅政大臣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高级管家、高助组理罢了,但面对一个年幼的、能力弱的皇帝,辅政大臣常常会产生一种幻觉,他很容易就以为自己是帝国的的真正的主宰。只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人,才能拒绝这种幻想,才能不让这种幻想支配自己的行为。
  
  比如诸葛亮,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如果向前走一步就能成为皇帝。但诸葛亮却一直选择忠于后主刘禅。
  
  诸葛亮忠于后主,那自然可以得到后主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支持。如果诸葛亮不忠于后主,那他就会把这个利益集团逼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是让诸葛亮忠于后主的主要原因。泪痕这里无意贬低诸葛亮的忠心,事实上一个人处于诸葛亮相若的地位,还能忠于皇帝的人,在历史也是极为罕见的。
  
  二、人们会支持诸葛亮当乱臣贼子吗?
  
  诸葛亮死后,谁会接替诸葛亮从前的地位、权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蜀汉帝国那些军政大佬们都有这种机会。魏延、杨仪这两个人都一心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后来一看诸葛亮的接班人竟然另有其人,这两个人马上变得大吵大闹得连点理智也没有了!
  
  问题是,假如诸葛亮成为乱臣贼子,这两个人还敢有这种念头,那诸葛亮也肯定会把他们满门抄斩的。
  
  如果诸葛亮有了后来司马懿一样的地位,(都不用说诸葛亮有了后来司马炎的地位),那诸葛亮死后,接替诸葛亮从前地位、权力的人自然是诸葛亮的儿子;这根本没有任何疑问。如果有人敢对此报以怀疑,那他肯定是活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诸葛亮想当乱臣贼子。就会有意无意的把帝国普遍军政大佬都逼到自己的对立面。后主刘禅当皇帝,普遍军政大佬都有一种希望;那就是诸葛亮死后,他们会代替诸葛亮成为帝国的执政官。假如诸葛亮去当乱臣贼子,那会让帝国普遍军政大佬的这种希望彻底破灭的。
  
  诸葛亮如果想当乱臣贼子;一方面会把后主刘禅的母亲、叔叔、舅舅、弟弟们全部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更会把帝国普遍军政大佬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以诸葛亮的能力敢干这种事,成功的机率有多大呢?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蜀汉帝国的执政官,主要是因为他恪守臣子的道德。这样会得到刘禅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支持,也会得到蜀汉普遍军政大佬的支持。如果他想背离这一切,恐怕随时会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付之东流。
  
  诸葛亮想实现这种图谋,实际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子侄、亲信全面介入蜀汉帝国权力舞台。然后以此为基础不断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最后靠这种力量取代后主的皇位。但诸葛亮只是诸葛亮,他永远也不是刘备。刘备走到哪里都是当大哥的,就是曹操见了走投无路的刘备,也不敢奢求刘备会成为自己下属的。但诸葛亮不同,他从小到大都是想着如何给别人当下属的,他仅仅是想挑一个前途的主公罢了;仅此而已。
  
  换而言之诸葛亮缺乏一种才能,那就是领袖才能。这种才能缺乏,对于一个想当乱臣贼子的人而言,也许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缺点。
  
  如果诸葛亮敢按上述的办法做事,恐怕诸葛亮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力量。就已把自己推到了帝国的对立面上;如果诸葛亮敢这样干,那他的结局恐怕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了,那就是凶多吉少;如果让我们非加另外四个字,那就是利令智晕。
  
  司马懿第二次辅政之时,诸葛亮仅仅死去五六年时间罢了。面对诸葛亮的成就,司马懿或许真有心成为诸葛亮第二的。诸葛亮不是皇帝,但诸葛亮是蜀汉帝国的实际执政者;诸葛亮没有成为皇帝,但他一生的成就已盖过大多数的皇帝。
  
  问题是,以司马懿所代表的力量,使他很难安份于诸葛亮的地位。问题是,以魏明帝国留下的辅政格局,也根本没有司马懿留下做诸葛亮的机会。
  
  三、刘备、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我们抛开盖棺定论的历史观;就应该知道司马懿实际上和诸葛亮一样。他们都拥有功高震主的威望、实力,却都能让皇帝愿意信任、重用自己。孔明如此,自然是用不着多说的了;司马懿能接受曹丕、曹叡两代皇帝托孤重任,本身就证明他也是如此的。他们最后走的路之所以完全不同,仅仅是因为他们后来面对的环境实太不一样了。
  
  魏明帝国在托孤之时,让一个草包的皇亲凌驾于司马懿之上;而这个草包的皇亲更利用这种地位一再排挤司马懿。如果刘备在托孤之时,也是做出这种安排。那诸葛亮即使不当乱臣贼子,那诸葛亮肯定也不是后来的看到的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如果不当乱臣贼子,那他就只能从政治舞台上渐渐丧失了影响。
  
  知臣莫若君。刘备不是信任诸葛亮的忠心,刘备只是信任诸葛亮的智慧。以诸葛亮的智慧,如果真看不到背叛后主刘禅的结局,那他就不配叫诸葛亮了。所以刘备有足够的自信对诸葛亮说:你想当皇帝就自己当吧。所以刘备有足够的自信让自己儿子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看待;所以刘备并没有让一个草包的皇亲、国戚凌驾于诸葛亮之上。我们在说孔明伟大之时,常常忘了刘备同样伟大。做为皇帝,对于一个功高震主的臣子,报以如此的信任、重用。这容易吗?这绝对不容易!
  
  我们在嘲笑后主刘禅智力之时,却常常忘了一件事。如果后主刘禅成天想着,我才是蜀汉的皇帝,凭什么大小事都让诸葛亮说了算?如果后主刘禅成天想着,帝国大事小事都由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有一天他想把我踢到一边该怎么办呀?一个人有这种念头是自然而然的,就是所谓的聪明人,也都会产生这种念头的,而且这种念头一经产生恐怕压也压不住。
  
  我们在嘲笑后主刘禅的智慧之时,却常常忘了一件事。如果后主刘禅也就曹爽那种智商;那蜀汉帝国早就乱成一锅粥了。如果后主刘禅就曹爽那种智商,肯定也会在别人的怂恿下让诸葛亮明升暗降,肯定也会表面上越来越尊崇诸葛亮,而实质让诸葛亮越来越远离实际政务。
  
  如果后主刘禅也这样对付诸葛亮,诸葛亮又能怎样呢?如果诸葛亮不敢报以反抗,那诸葛亮就会渐渐接受退出政治舞台的事实。如果诸葛亮对此敢报以反抗,那诸葛亮和后来的司马懿能有什么区别呢?
  
  争权夺势,那是人的本能;就是随便拉出一个阿猫阿狗的人物,也有这种本能。做为一个皇帝,却让一个臣子成天对自己指手划脚;做为皇帝,却任由一个臣子决定帝国的大事小事。试问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忍受这种事。不要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皇帝了,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也常常会忍无可忍干出不理智的事来。不要说一个成年的皇帝了,就是一个幼儿的皇帝,也常常会忍无可忍干出不理智的事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诸葛亮能成为忠臣的典范,绝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忠诚就能实现的。如果刘备对他心生猜忌之心。那刘备自然会做出与魏明帝一样的选择。如果刘禅对他心生猜忌之心。那刘禅自然会做出与曹爽一样的选择。换而言之,两任皇帝随便有一个人对诸葛亮心生猜忌,那诸葛亮就不会是我们后来看到的诸葛亮了。因为皇帝一旦心生猜忌之心,那孔明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条路就是渐渐退出政治舞台,另一条路就是渐渐心生不臣之心。司马懿在面对曹爽的猜忌、排挤时。他实际上也只有两条路走了,一条路就是渐渐退出政治舞台,另一条路就是奋起一击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四、我们在评判忠奸善恶之时有一个标准吗?
  
  蜀汉帝国对诸葛亮的信任、重用,虽然不敢说是空前绝后,但从历史上看绝对是罕见的。但我们却普遍觉得,诸葛亮不当乱臣贼子,真是愚忠的可以!曹魏帝国把司马家族逼到了边缘地位,让司马家族一步步退出政治舞台,司马家族只是想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但我们却普遍觉得,司马懿当乱臣贼子,真是辜负了魏明帝对他的信任。泪痕实在奇怪,我们在评论历史时;有没有一个标准呢?也许根本就没有。
  
  按理说,处于诸葛亮的地位最没有理由做乱臣贼子,但我们却认为诸葛亮应该做乱臣贼子。
  
  按理说,处于司马懿的地位有着足够的理由做乱臣贼子,但我们却认为他不应该做乱臣贼子。
  
  也许我们有的只是一种喜欢居高临下评判历史人物的廉价优越感。用这种廉价优越感,诸葛亮值得非议;司马懿也值得非议。好象人们处于他相同的地位,肯定会比他们都做得好。如果我们基于这种矛盾的,不符合人情的观点去评判历史;实际上永远只能在皇权政治中留下的史料中来回溜圈,却永远无法触及历史的真相。
  
  蜀汉的小皇帝一直把孔明当父亲一样的看待,永远尊重孔明、重用孔明。孔明虽然是人臣,但他一直是帝国最主要的决策者、执政者。对于这种皇帝,孔明实在没有必要冒险去当乱臣贼子。
  
  曹魏皇族代表人物曹爽一直排斥司马懿。以司马懿的资历、地位、实力、能力,却一直让一个草包皇亲压制的连头都抬不起来。司马懿长久的处于这种境地,自然难免会想着冒险去当乱臣贼子。
  
  当一个乱臣贼子,实际上就是等于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去赌明天。因为当一个乱臣贼子,绝没有人们想象那样容易。如果当一个乱臣贼子真的如此容易,那世袭制早就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懿才甘愿对一个草包皇亲忍了十年之久。
  
  五、诸葛亮的神话
  
  诸葛亮的忠心只是一个神话。皇帝在托孤之时,都希望自己所托付的人能象诸葛亮一样忠于幼主。但结果?托孤之臣通常都是无法善终的。总而言之,托孤之臣不是死于非命,就是当了乱臣贼子。三国之时,一枝独大的托孤之臣实际上只有诸葛亮善终。曹魏的司马懿当了乱臣贼子,孙吴的诸葛恪、张布都是死于非命。西晋的杨骏、司马亮都也是死于非命。至于东晋、南北朝之时的托孤之臣死于非命的、成为乱臣贼子的就更多的数也不数不清了。
  
  诸葛亮与后主刘禅的和睦相处,那实际上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的产生,是建立在众多因素之上的的,绝不是一个诸葛亮的忠心可以解释。如果诸葛亮也是一个兄弟、子侄众多占据帝国中央、地方权力要职的豪门家族;刘备、刘禅还敢那样信任诸葛亮吗?显然也是不会的。
  
  诸葛亮只是一个官僚,这里所说的官僚绝没有任何贬意。这里所说的官僚,是说诸葛亮没有豪门背景,也没有自己政治集团的背景;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如果不尊崇后主刘禅,就根本无法保持自己在蜀汉帝国一把手的地位。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的利益是与后主刘禅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这也就是刘备、刘禅敢信任诸葛亮,诸葛亮能一直忠于蜀汉政权的主要原因。如果失去这种背景下,指望一个人的忠心成为诸葛亮,那永远是一种想象。
  
  臣子的势力比皇帝还大,那臣子永远也不会忠于皇帝的。如果有这种例外,那从来都是一种传说,一种皇权政治编造出来的传说。就是李世民那种据说伟大的人物,一旦感觉有机会当皇帝,都会去逼自己的父亲(老皇帝)退位、杀自己的哥哥(太子)去争太子之位。总而言之冠冕堂皇的理由多的是,最经典的理由就是,如果我不去篡位,天下百姓就将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了。
  
  强者不会长久听命于弱者的。让一个强者长久的接受一个弱者的指挥。这本身就是违背人本性的。换而言之,让一个强势的臣子长久的听命于一个弱势的皇帝,这本身就违背人本性的。
  
  孙权做为与刘备相提并论的乱世之雄;只因后来设计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偏差;所以孙权死后不久,孙吴帝国内部君臣关系就已开始了鱼大吃虾、虾大吃鱼的游戏了。曹氏家族费尽心机建立的帝国,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就发生了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至于两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年间,没有一个皇帝能构建起稳定的政治格局,所以皇帝被控制、被废、被杀已成为最司空见惯的事情。
  
  皇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在权力面前也是没有什么温情可言的,人的忠心、道德也都是靠不住的。人们忠于皇帝,仅仅是源于利害关系、力量关系;如果皇帝缺乏控制臣子的力量、利害关系,那臣子自然不会把皇帝当回事了。
  
  曹魏帝国的灭亡,实际上早在魏文帝曹丕之时就已奠定了。曹丕用人制度,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显然是代表着豪门大族的利益。当然这种制度绝不是曹丕造就的,也不是曹丕能改变的;因为随着豪门家族势力越来越大,这种制度自然会无可避免的出现。
  
  曹丕对皇族的态度,一直是报以猜忌、防范的态度;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皇族势力越来越弱。曹魏帝国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皇帝在缺乏私人力量的背景下,驾驭着一个由众多豪门代表、军政大佬构成的政府。泪痕并无意说魏明帝大力发展皇族、外戚、亲信的力量,就能够保障皇权的稳固。因为后来的司马炎看到了魏明帝的错误,于是他就大力发展皇族、外戚、亲信的力量,但结果呢?他并不能挽救晋帝国的迅速灭亡。因为在豪门家族兴起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时,皇权本身就已陷入了极度衰弱的阶段。


诸葛亮为什么成为忠臣的典范(兼论司马懿)
泪痕春雨
  
  一、蜀汉的政治格局
  
  蜀汉的政治格局,那是刘备设计的。这个政治格局,使刘氏的江山稳如象铁桶一般。刘备活着的时候,就已通过联姻、拜把子等手段,构建起一个以刘禅为中心的利益集团。一个人如果想窥视刘禅的宝座,那刘禅的母亲、叔叔、舅舅、弟弟们会同意吗?显然是不会的。而与刘禅叔叔、舅舅、弟弟们利益相关的人会同意吗?显然也是不会的。
  
  蜀汉的皇后(后来的皇太后),那是刘璋的嫂子;刘备进入四川时,刘璋的嫂子已寡居;人们都劝刘备娶刘璋这个寡居的嫂子,刘备认为与刘瑁(刘璋的哥哥)是同宗,娶这个女人实在有些不合适。最后在人们的一再劝说下终于娶了这个女人。人们为什么非劝刘备娶一个寡居的女人呢?刘备为什么会冒着让人非议的危险娶一个同宗寡妻呢?显然一切都是基于政治上的利益。这个政治联姻使刘氏皇族与蜀中大族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皇后本身就着深远的政治背景;而刘备为了让她能更好的保护后主刘禅;更一个劲的重用皇后家的成员。皇后姓吴,皇后的族兄吴壹是车骑大将军、族弟吴班是骠骑大将军。吴氏一门,单凭这两个人的地位,就足以成为蜀汉帝国最显赫的家族之一了,更何况这个家族首席代表人物是帝国的皇后(后来的皇太后),而且与从前蜀中大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吴太后一系力量的影响,就足以让想窥视后主刘禅地位的人望而怯步;何况维持后主刘禅地位的人还不止这一系力量。
  
  关羽、张飞的后人,好象都没有什么过人的才能。他们能继续享有父辈们取得一切,仅仅因为帝国皇帝是他们的伯父刘备,仅仅是因为帝国皇帝是他们兄弟刘禅。更何况刘禅先后所娶的两个皇后还是张飞的女儿。既然如此,有人如果敢窥视后主刘禅的宝座,关羽、张飞的后人会同意他们吗?
  
  刘禅的两个弟弟,都也是帝国尊贵的亲王(安平王刘理、甘陵王刘永)。安平王刘理的媳妇还是马超的女儿。如果有人威胁刘禅的地位,这些人会同意吗?显然是不会的,因为刘禅地位受到威胁,他们利益都会受到威胁。
  
  以后主刘禅为中心的利益集团;只有后主刘禅高高在上,才能最大限度的、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后主刘禅被人赶下了台,他们的利益靠什么保障?事实上如果后主刘禅被赶下台了,新来的权力者肯定会对他们猜忌、压制的,因为这个利益集团与刘氏皇族利益关系太过密切了。所以一个人想挑战后主刘禅的地位,首先得惦量自己能不能把这个集团打垮。
  
  忠君并不是基于人们的道德思想;如果真的只是基于这一切,那圣人也不会忠君的。有人嘲笑孔、孟两位圣人,当时周天子还在,您两位老兄不好好为天子效力,却没完没了的游说那些割据一方的诸侯算什么事?
  
  辅政大臣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高级管家、高助组理罢了,但面对一个年幼的、能力弱的皇帝,辅政大臣常常会产生一种幻觉,他很容易就以为自己是帝国的的真正的主宰。只有大智慧、大勇气的人,才能拒绝这种幻想,才能不让这种幻想支配自己的行为。
  
  比如诸葛亮,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如果向前走一步就能成为皇帝。但诸葛亮却一直选择忠于后主刘禅。
  
  诸葛亮忠于后主,那自然可以得到后主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支持。如果诸葛亮不忠于后主,那他就会把这个利益集团逼到自己的对立面。这是让诸葛亮忠于后主的主要原因。泪痕这里无意贬低诸葛亮的忠心,事实上一个人处于诸葛亮相若的地位,还能忠于皇帝的人,在历史也是极为罕见的。
  
  二、人们会支持诸葛亮当乱臣贼子吗?
  
  诸葛亮死后,谁会接替诸葛亮从前的地位、权力呢?从某种意义上,蜀汉帝国那些军政大佬们都有这种机会。魏延、杨仪这两个人都一心想成为诸葛亮的接班人;后来一看诸葛亮的接班人竟然另有其人,这两个人马上变得大吵大闹得连点理智也没有了!
  
  问题是,假如诸葛亮成为乱臣贼子,这两个人还敢有这种念头,那诸葛亮也肯定会把他们满门抄斩的。
  
  如果诸葛亮有了后来司马懿一样的地位,(都不用说诸葛亮有了后来司马炎的地位),那诸葛亮死后,接替诸葛亮从前地位、权力的人自然是诸葛亮的儿子;这根本没有任何疑问。如果有人敢对此报以怀疑,那他肯定是活腻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诸葛亮想当乱臣贼子。就会有意无意的把帝国普遍军政大佬都逼到自己的对立面。后主刘禅当皇帝,普遍军政大佬都有一种希望;那就是诸葛亮死后,他们会代替诸葛亮成为帝国的执政官。假如诸葛亮去当乱臣贼子,那会让帝国普遍军政大佬的这种希望彻底破灭的。
  
  诸葛亮如果想当乱臣贼子;一方面会把后主刘禅的母亲、叔叔、舅舅、弟弟们全部推向自己的对立面,更会把帝国普遍军政大佬都推向自己的对立面。以诸葛亮的能力敢干这种事,成功的机率有多大呢?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诸葛亮之所以能成为蜀汉帝国的执政官,主要是因为他恪守臣子的道德。这样会得到刘禅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支持,也会得到蜀汉普遍军政大佬的支持。如果他想背离这一切,恐怕随时会让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付之东流。
  
  诸葛亮想实现这种图谋,实际上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让自己的子侄、亲信全面介入蜀汉帝国权力舞台。然后以此为基础不断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利益集团,最后靠这种力量取代后主的皇位。但诸葛亮只是诸葛亮,他永远也不是刘备。刘备走到哪里都是当大哥的,就是曹操见了走投无路的刘备,也不敢奢求刘备会成为自己下属的。但诸葛亮不同,他从小到大都是想着如何给别人当下属的,他仅仅是想挑一个前途的主公罢了;仅此而已。
  
  换而言之诸葛亮缺乏一种才能,那就是领袖才能。这种才能缺乏,对于一个想当乱臣贼子的人而言,也许是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缺点。
  
  如果诸葛亮敢按上述的办法做事,恐怕诸葛亮还没有积累起足够的力量。就已把自己推到了帝国的对立面上;如果诸葛亮敢这样干,那他的结局恐怕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了,那就是凶多吉少;如果让我们非加另外四个字,那就是利令智晕。
  
  司马懿第二次辅政之时,诸葛亮仅仅死去五六年时间罢了。面对诸葛亮的成就,司马懿或许真有心成为诸葛亮第二的。诸葛亮不是皇帝,但诸葛亮是蜀汉帝国的实际执政者;诸葛亮没有成为皇帝,但他一生的成就已盖过大多数的皇帝。
  
  问题是,以司马懿所代表的力量,使他很难安份于诸葛亮的地位。问题是,以魏明帝国留下的辅政格局,也根本没有司马懿留下做诸葛亮的机会。
  
  三、刘备、刘禅对诸葛亮的信任
  
  如果我们抛开盖棺定论的历史观;就应该知道司马懿实际上和诸葛亮一样。他们都拥有功高震主的威望、实力,却都能让皇帝愿意信任、重用自己。孔明如此,自然是用不着多说的了;司马懿能接受曹丕、曹叡两代皇帝托孤重任,本身就证明他也是如此的。他们最后走的路之所以完全不同,仅仅是因为他们后来面对的环境实太不一样了。
  
  魏明帝国在托孤之时,让一个草包的皇亲凌驾于司马懿之上;而这个草包的皇亲更利用这种地位一再排挤司马懿。如果刘备在托孤之时,也是做出这种安排。那诸葛亮即使不当乱臣贼子,那诸葛亮肯定也不是后来的看到的诸葛亮了;因为诸葛亮如果不当乱臣贼子,那他就只能从政治舞台上渐渐丧失了影响。
  
  知臣莫若君。刘备不是信任诸葛亮的忠心,刘备只是信任诸葛亮的智慧。以诸葛亮的智慧,如果真看不到背叛后主刘禅的结局,那他就不配叫诸葛亮了。所以刘备有足够的自信对诸葛亮说:你想当皇帝就自己当吧。所以刘备有足够的自信让自己儿子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看待;所以刘备并没有让一个草包的皇亲、国戚凌驾于诸葛亮之上。我们在说孔明伟大之时,常常忘了刘备同样伟大。做为皇帝,对于一个功高震主的臣子,报以如此的信任、重用。这容易吗?这绝对不容易!
  
  我们在嘲笑后主刘禅智力之时,却常常忘了一件事。如果后主刘禅成天想着,我才是蜀汉的皇帝,凭什么大小事都让诸葛亮说了算?如果后主刘禅成天想着,帝国大事小事都由诸葛亮一个人说了算,有一天他想把我踢到一边该怎么办呀?一个人有这种念头是自然而然的,就是所谓的聪明人,也都会产生这种念头的,而且这种念头一经产生恐怕压也压不住。
  
  我们在嘲笑后主刘禅的智慧之时,却常常忘了一件事。如果后主刘禅也就曹爽那种智商;那蜀汉帝国早就乱成一锅粥了。如果后主刘禅就曹爽那种智商,肯定也会在别人的怂恿下让诸葛亮明升暗降,肯定也会表面上越来越尊崇诸葛亮,而实质让诸葛亮越来越远离实际政务。
  
  如果后主刘禅也这样对付诸葛亮,诸葛亮又能怎样呢?如果诸葛亮不敢报以反抗,那诸葛亮就会渐渐接受退出政治舞台的事实。如果诸葛亮对此敢报以反抗,那诸葛亮和后来的司马懿能有什么区别呢?
  
  争权夺势,那是人的本能;就是随便拉出一个阿猫阿狗的人物,也有这种本能。做为一个皇帝,却让一个臣子成天对自己指手划脚;做为皇帝,却任由一个臣子决定帝国的大事小事。试问历史上有几个皇帝能忍受这种事。不要说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皇帝了,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也常常会忍无可忍干出不理智的事来。不要说一个成年的皇帝了,就是一个幼儿的皇帝,也常常会忍无可忍干出不理智的事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诸葛亮能成为忠臣的典范,绝不是因为他一个人的忠诚就能实现的。如果刘备对他心生猜忌之心。那刘备自然会做出与魏明帝一样的选择。如果刘禅对他心生猜忌之心。那刘禅自然会做出与曹爽一样的选择。换而言之,两任皇帝随便有一个人对诸葛亮心生猜忌,那诸葛亮就不会是我们后来看到的诸葛亮了。因为皇帝一旦心生猜忌之心,那孔明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条路就是渐渐退出政治舞台,另一条路就是渐渐心生不臣之心。司马懿在面对曹爽的猜忌、排挤时。他实际上也只有两条路走了,一条路就是渐渐退出政治舞台,另一条路就是奋起一击夺回属于自己的一切。
  
  四、我们在评判忠奸善恶之时有一个标准吗?
  
  蜀汉帝国对诸葛亮的信任、重用,虽然不敢说是空前绝后,但从历史上看绝对是罕见的。但我们却普遍觉得,诸葛亮不当乱臣贼子,真是愚忠的可以!曹魏帝国把司马家族逼到了边缘地位,让司马家族一步步退出政治舞台,司马家族只是想夺回曾经属于自己的一切。但我们却普遍觉得,司马懿当乱臣贼子,真是辜负了魏明帝对他的信任。泪痕实在奇怪,我们在评论历史时;有没有一个标准呢?也许根本就没有。
  
  按理说,处于诸葛亮的地位最没有理由做乱臣贼子,但我们却认为诸葛亮应该做乱臣贼子。
  
  按理说,处于司马懿的地位有着足够的理由做乱臣贼子,但我们却认为他不应该做乱臣贼子。
  
  也许我们有的只是一种喜欢居高临下评判历史人物的廉价优越感。用这种廉价优越感,诸葛亮值得非议;司马懿也值得非议。好象人们处于他相同的地位,肯定会比他们都做得好。如果我们基于这种矛盾的,不符合人情的观点去评判历史;实际上永远只能在皇权政治中留下的史料中来回溜圈,却永远无法触及历史的真相。
  
  蜀汉的小皇帝一直把孔明当父亲一样的看待,永远尊重孔明、重用孔明。孔明虽然是人臣,但他一直是帝国最主要的决策者、执政者。对于这种皇帝,孔明实在没有必要冒险去当乱臣贼子。
  
  曹魏皇族代表人物曹爽一直排斥司马懿。以司马懿的资历、地位、实力、能力,却一直让一个草包皇亲压制的连头都抬不起来。司马懿长久的处于这种境地,自然难免会想着冒险去当乱臣贼子。
  
  当一个乱臣贼子,实际上就是等于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去赌明天。因为当一个乱臣贼子,绝没有人们想象那样容易。如果当一个乱臣贼子真的如此容易,那世袭制早就在人类历史上消失了。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懿才甘愿对一个草包皇亲忍了十年之久。
  
  五、诸葛亮的神话
  
  诸葛亮的忠心只是一个神话。皇帝在托孤之时,都希望自己所托付的人能象诸葛亮一样忠于幼主。但结果?托孤之臣通常都是无法善终的。总而言之,托孤之臣不是死于非命,就是当了乱臣贼子。三国之时,一枝独大的托孤之臣实际上只有诸葛亮善终。曹魏的司马懿当了乱臣贼子,孙吴的诸葛恪、张布都是死于非命。西晋的杨骏、司马亮都也是死于非命。至于东晋、南北朝之时的托孤之臣死于非命的、成为乱臣贼子的就更多的数也不数不清了。
  
  诸葛亮与后主刘禅的和睦相处,那实际上是一个奇迹。这种奇迹的产生,是建立在众多因素之上的的,绝不是一个诸葛亮的忠心可以解释。如果诸葛亮也是一个兄弟、子侄众多占据帝国中央、地方权力要职的豪门家族;刘备、刘禅还敢那样信任诸葛亮吗?显然也是不会的。
  
  诸葛亮只是一个官僚,这里所说的官僚绝没有任何贬意。这里所说的官僚,是说诸葛亮没有豪门背景,也没有自己政治集团的背景;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如果不尊崇后主刘禅,就根本无法保持自己在蜀汉帝国一把手的地位。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的利益是与后主刘禅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的;这也就是刘备、刘禅敢信任诸葛亮,诸葛亮能一直忠于蜀汉政权的主要原因。如果失去这种背景下,指望一个人的忠心成为诸葛亮,那永远是一种想象。
  
  臣子的势力比皇帝还大,那臣子永远也不会忠于皇帝的。如果有这种例外,那从来都是一种传说,一种皇权政治编造出来的传说。就是李世民那种据说伟大的人物,一旦感觉有机会当皇帝,都会去逼自己的父亲(老皇帝)退位、杀自己的哥哥(太子)去争太子之位。总而言之冠冕堂皇的理由多的是,最经典的理由就是,如果我不去篡位,天下百姓就将陷入水生火热之中了。
  
  强者不会长久听命于弱者的。让一个强者长久的接受一个弱者的指挥。这本身就是违背人本性的。换而言之,让一个强势的臣子长久的听命于一个弱势的皇帝,这本身就违背人本性的。
  
  孙权做为与刘备相提并论的乱世之雄;只因后来设计的政治格局出现了偏差;所以孙权死后不久,孙吴帝国内部君臣关系就已开始了鱼大吃虾、虾大吃鱼的游戏了。曹氏家族费尽心机建立的帝国,在短短不到三十年时,就发生了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至于两晋、南北朝长达三百年间,没有一个皇帝能构建起稳定的政治格局,所以皇帝被控制、被废、被杀已成为最司空见惯的事情。
  
  皇权并没有什么神圣的。在权力面前也是没有什么温情可言的,人的忠心、道德也都是靠不住的。人们忠于皇帝,仅仅是源于利害关系、力量关系;如果皇帝缺乏控制臣子的力量、利害关系,那臣子自然不会把皇帝当回事了。
  
  曹魏帝国的灭亡,实际上早在魏文帝曹丕之时就已奠定了。曹丕用人制度,实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显然是代表着豪门大族的利益。当然这种制度绝不是曹丕造就的,也不是曹丕能改变的;因为随着豪门家族势力越来越大,这种制度自然会无可避免的出现。
  
  曹丕对皇族的态度,一直是报以猜忌、防范的态度;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皇族势力越来越弱。曹魏帝国这样发展的结果就是,皇帝在缺乏私人力量的背景下,驾驭着一个由众多豪门代表、军政大佬构成的政府。泪痕并无意说魏明帝大力发展皇族、外戚、亲信的力量,就能够保障皇权的稳固。因为后来的司马炎看到了魏明帝的错误,于是他就大力发展皇族、外戚、亲信的力量,但结果呢?他并不能挽救晋帝国的迅速灭亡。因为在豪门家族兴起的三国两晋南北朝之时,皇权本身就已陷入了极度衰弱的阶段。
刘禅绝对不是演义中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单看“乐不思蜀”这场戏,就可以看出他城府极深
方孝孺的《深虑论》跟此文差不多。方大儒博古通今,天下太平之时,能隐约感觉到大地震的来临。但他也无力去阻止,最终也只能赔上十族殉葬,可叹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5-2-2 20:41
刘禅绝对不是演义中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单看“乐不思蜀”这场戏,就可以看出他城府极深
刘禅平庸有之,但按照古代君主的标准来说绝不昏。不然也不可能在位40年(这个是三国时代乃至很长一个时期内中国君主的纪录)。

蜀汉没能“兴复汉室”是蜀汉自身社会经济实力不足,无论蜀汉政权怎么剥夺四川人民都不可能完成的。古人由于正统论的影响对刘禅没有“完成任务”的指责现代人没有必要追随。
pripet 发表于 2015-2-2 20:52
刘禅平庸有之,但按照古代君主的标准来说绝不昏。不然也不可能在位40年(这个是三国时代乃至很长一个时期 ...
刘禅平庸也不见得,诸葛亮死后,他成功地维持了蜀汉统治集团的内部平衡,只不过蜀汉一开国格局就太小,本钱太少,玩三足鼎立对蜀汉是不可承受之重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5-2-2 21:19
刘禅平庸也不见得,诸葛亮死后,他成功地维持了蜀汉统治集团的内部平衡,只不过蜀汉一开国格局就太小,本 ...
我一直觉得,蜀国最后的国力是被诸葛亮所谓攻势防御给玩没了,最后一丝是被姜维玩完了。
诸葛亮作为政治家是合格的,军事家还是算了吧。
刘禅在这么一个权臣笼罩下已经做得很不错了。
zzx1027 发表于 2015-2-2 21:51
我一直觉得,蜀国最后的国力是被诸葛亮所谓攻势防御给玩没了,最后一丝是被姜维玩完了。
诸葛亮作为政治 ...
蜀汉不搞攻势防御也不行吧....
不主动出击人家准备好了可是可以一波推的.....
zzx1027 发表于 2015-2-2 21:51
我一直觉得,蜀国最后的国力是被诸葛亮所谓攻势防御给玩没了,最后一丝是被姜维玩完了。
诸葛亮作为政治 ...
不主动攻过去,就蜀汉那实力受的住吗?呆在四川等死?诸葛亮和刘禅一起乐不思蜀得了,刘邦能成功就是很顺利的功出去了
丫丫狗狗狗 发表于 2015-2-2 23:28
不主动攻过去,就蜀汉那实力受的住吗?呆在四川等死?诸葛亮和刘禅一起乐不思蜀得了,刘邦能成功就是很顺 ...
楼上的两位,攻势防御的结果三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不玩攻势防御魏国能一波推掉蜀国?我不信。
蜀国丢失荆州后本就不可能了,诸葛亮不玩攻势防御应该能撑更久。攻势防御说好听点叫以攻代守,说难听点叫找死。其实是诸葛亮自己不服输,不服气自己刚掌权却没了用武之地而已。
zzx1027 发表于 2015-2-2 23:41
楼上的两位,攻势防御的结果三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不玩攻势防御魏国能一波推掉蜀国?我不信。
蜀国丢失 ...

难道历史不是这样的吗?只要你打不出去,等人家准备好了,就是被一波带走的命,不仅是蜀汉,中国历代在四川的政权,无一例外
楼上的两位,攻势防御的结果三国的历史已经证明了。不玩攻势防御魏国能一波推掉蜀国?我不信。
蜀国丢失 ...

胜利或失败,原因既不在于攻或防,也不在于强和弱,而是取决于领导的能力水平。
很明显,诸葛亮只有理政能力,无战斗力,而司马懿既会打仗又会执政,所以他胜了。
诸葛亮用自己的人品,知识,才能以及表现,证明了自己不是乱臣贼子。而且刘备父子对此也深信不疑。这简直就是君臣关系的典范。
很多人从利益的角度分析结果,很多时候忘了,诸葛亮不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的。
苏联派1 发表于 2015-2-2 20:45
方孝孺的《深虑论》跟此文差不多。方大儒博古通今,天下太平之时,能隐约感觉到大地震的来临。但他也无力去 ...
深虑论 点出了政策左右为难的困境 却也无力挽救专制社会的危亡
司马懿就是个机会主义者,他的政变风险极大。 之前曹魏皇室对他的态度,也说明了此人本身人品就不让人放心,所以才会一直被限制使用。 他跟诸葛亮不是一个级别。
三味书屋 发表于 2015-2-3 08:34
司马懿就是个机会主义者,他的政变风险极大。 之前曹魏皇室对他的态度,也说明了此人本身人品就不让人放心 ...
这个我比较赞同。刘备集团虽然实力弱小,但是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重信义,所以乱臣贼子相对较少,没有魏、吴两国那么多的宫廷政变,直到刘禅投降,大将军姜维还在苦心设计如何复国,相比之下钟会进了蜀地就想造反独立了,可见刘备虽然智谋不及孟德,但是以他的作风确实能吸引到一批忠心耿耿的臣子。
曹魏皇权的衰亡与司马懿的抉择
泪痕春雨
  
  一、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
  
  魏明帝曹叡也许没有想到自己会在三十多岁时就死掉,所以他在后事的安排上本身就是缺乏周密性。他在当皇帝的时间内没有积极培养皇族子弟,没有帮助皇族子弟逐步剥夺军政大佬们的权力。直到快死之时,却妄想通过一纸诏书,用所谓的辅政名单让皇族成员控制帝国主要军政大权,他也把他那一纸诏书想得太了不起了。于是魏明帝最初拟定的辅政名单,自然而然的遭到了被否定的命运。
  
  对于这种结果,许多人充满了遗憾之情。因为在他们看来,假如这个辅政名单能变成现实,那司马家族就无法篡夺曹魏政权了。但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大约忘了一个事实,在皇族势力衰弱、豪门势力巨大的背景下,这份辅政名单如果变成现实,恐怕只是使皇族与豪门之间的矛盾提前激化罢了。在这种背景下,魏明帝自然就得重新拟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辅政名单。这个辅政名单,必须得体现着皇族的利益,也得体现着各大豪门的利益。于是皇族只派出一个代表当辅政大臣,但因为他是代表着皇族的利益,所以他必须得当帝国首席执政官。在这种背景下,曹爽做为一个皇族的幸运儿遂一步登天了。
  
  一方面出于政治的平衡术,所以皇帝需要再选一个辅政大臣牵制曹爽。另一方面因为曹爽并没有过人的才能、威望、资历,所以皇帝需要选一个辅政大臣协助曹爽工作。这个辅政大臣应该选谁呢?显然不能再从皇族中选取了;既然如此,那这个辅政大臣自然就只能是司马懿了;因为帝国内再也没有一个人的资历、威望能与司马懿相提并论了;因为司马懿在13年前,就曾给魏明帝当过辅政大臣。但魏明帝对司马懿显然怀有一种无可去除的戒心。这绝不是因为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值得他怀疑。事实上,司马懿此前的所有行为,都也符合人臣的典范,换而言之他是帝国的栋梁,做事又完全循规蹈矩。
  
  一切仅仅是因为,司马懿所代表的力量实在太大了。司马懿的兄弟子侄人数众多、影响巨大;仅从司马家族的影响来说,就足以让皇帝不敢放心任用。司马懿历任务军政要职,其人脉之深恐怕足可以深入到帝国任何一个角落。这种势力与影响,加上其家族的影响,更让皇帝一百个不放心了。
  
  问题是,既然清一色的皇族成员辅政方案无法实施,那选一个军政元老辅政,不选择司马懿又能选谁呢?因为帝国现在实在没有一个人能与司马懿相提并论了。已知生命无多的魏明帝,显然已无力做更多的选择了。于是他只有接受了曹爽与司马懿辅政的名单。
  
  二、魏明帝对刘备的模仿
  
  面对这种难以更改的事实,魏明帝只有在临死前再演一场感人的大戏了。当司马懿来到他面前之时,病卧在床魏明帝对司马懿说:“我一直忍着这口气,就是想等你回来,现在你回来了,我终于可以放心了。”说完后魏明帝让自己儿子搂着司马懿的脖子说:“我把我儿子托付给你了。”
  
  真是一场感人至深的大戏,但他显然只是一场感人至深的戏罢了。因为魏明帝最初根本没有打算把自己儿子托付给司马懿,更主要的是,后来魏明帝也是让才能、威望都很一般的曹爽位居司马懿之上了。
  
  不过这一切,我们实在并不应该去太计较;因为在政治场上,从古到今都是由各种或真或假的表演构成。一个皇帝能这样对一个臣子,即使是在做戏,对臣子来说也是一种了不起的荣誉。所以司马懿说了:“您小的时候,先皇也曾把您托负给了我;我从没有辜负过先皇的嘱托;现在您把自己儿子托付给我,我也绝不会让辜负您的嘱托。”
  
  那一年是公元239年。
  
  司马懿能成为诸葛亮吗?也许能!问题是:魏明帝显然不是刘备;先皇不是刘备,而奢求臣子象诸葛亮,那实在是一种奢求了。我们可以想象,如果刘备在临死前,也是对诸葛亮玩了一大堆虚伪的信任;最后却让一个草包皇亲凌驾于诸葛亮之上,而这个草包皇亲还一个劲的排挤诸葛亮。那诸葛亮又该怎样办呢?如果诸葛亮不变成司马懿,那就只能从政治舞台上渐渐消失影响了。
  
  三、魏明帝为什么不能成为刘备
  
  刘备在托孤之时,对诸葛亮也是玩了一大堆虚伪的信任。但不管怎么说,刘备最终显然是让诸葛亮成为帝国第一执政官,全权代表后主刘禅管理帝国事务。魏明帝对司马懿玩了一大堆虚伪的信任之后,却是让一个草包皇亲凌驾于了司马懿之上,而这个草包皇亲更把司马懿排挤得一退再退。单从这件事的结果去看,我们的确可以说魏明帝缺乏刘备的胸怀。问题是历史显然不能这样简单的去看。
  
  魏明帝的确不是刘备,问题是司马懿也不是诸葛亮。这绝不是说司马懿的人格、品德不如诸葛亮。一切仅仅是因为诸葛亮只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所以刘备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诸葛亮没有当乱臣贼子的实力。而司马懿不但是一个普通的官员,更是一个豪门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个潜在的军政集团首脑人物;这样一个人物自然有着足够的实力威胁皇权。
  
  我们先从家族的背景分析司马懿与诸葛亮之间的区别。司马懿兄弟八人。除大哥司马朗早死外,其余七兄弟都也在帝国担任着各种职务,而司马懿与三弟司马孚更都是帝国举足轻重的实权人物。魏明帝死时,司马懿已59岁了,司马懿有九个儿子,这些儿子都已长大成人,并逐步走上政治舞台了。单看司马懿的兄弟、儿子,就足够称得上人多势众,如果加上司马懿的侄子们,再加上司马懿的其余亲戚,其家族的影响实在足以称得上声势浩大了。
  
  诸葛亮与此相比,实在可以称得上是单门独户、人丁稀少了。换而言之,司马懿在挑战皇权之时可以从家族内吸取到足够的力量,而诸葛亮显然缺乏这种背景。
  
  我们再从履历上分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的差别。
  
  诸葛亮从未独当一面的担任过军政要职;在刘备死前诸葛亮主要是刘备的助手身份存在。从这层意义上诸葛亮从没有机会建立以自己为中心的军政集团,而司马懿在魏明帝之时,征孟达、公孙渊、对抗诸葛亮,都是以独当一面的统帅身份存在着。虽然司马懿并不敢构建以自己为中心的军政集团,但这种履历加上他的资历,使司马懿想实现这种野心时自然有着太多的便利条件。
  
  魏明帝自然不是刘备;而司马懿也绝不是诸葛亮。这绝不是源于他们的道德、能力,一切仅仅是源于他们所处于的背景不同罢了。
  
  四、一心想当大哥的曹爽
  
  最初,曹爽因为司马懿在帝国有着崇高的地位、威望;所以对司马懿一直报以尊重、谦恭的态度。司马懿也因为曹爽是曹氏皇族的代表人物,所以对曹爽一直也报以尊重、礼让的态度。他们这种做法,获得了外界的高度认可;如果这种局面一直保持下去,那历史也许就是另一番样子了。
  
  但在利益面前,是没有什么温情可言的。在利益面前,利令智晕,那是千古名言!芸芸众生有谁能真正拒绝利益对自己智力的腐蚀呢?大约只有真正的大智慧者。
  
  曹爽之所以能成为帝国最主要的权力者,仅仅因为他是皇族子弟;如果抛开这种原因,以曹爽的才能、资历、表现,说什么也没有机会、有资格与司马懿相提并论的。对此曹爽最初也非常明白;但渐渐的,曹爽开始忘乎所以了。加上曹爽所亲近的人,实际上都是急近功利的浅薄之徒,所以他们都劝说曹爽应该把司马懿挤到一边去;于是曹爽遂玩了一个小把戏把剥夺了司马懿的实权。
  
  曹爽让皇帝封司马懿为太傅,表面上更尊崇司马懿了,实际上却剥夺了司马懿的应该拥有的权力。司马懿面对曹爽这种小把戏,那真是又气、又恨、又憋屈。但司马懿却只有对此做出让步,因为司马懿此时对前途恐怕是充满了恐惧。
  
  早在魏明帝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就已爬上了人臣尊荣的顶点。一个人已爬到了人臣尊荣的顶点,再向上将是什么呢?
  
  当年李斯处于这个阶段之时,想起了自己老师曾说过的一句话“物禁太盛”。于是顿时感到前途一片茫然;人都想爬到如此高的地方,问题是:爬上之后呢?
  
  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懿只有对曹爽表示退缩。
  
  魏明帝死后,帝国两大辅政之臣相争结果;竟然是如此的滑稽、出人意料,一个草包的皇亲、在几个政治暴发户的支持下,竟然一举打败了老谋深算的、资深望重的司马懿。这次胜利,对曹爽的影响也许是非常深远的。因为曹爽在这次胜利中终于找到了自信,所以他沿着这条路开始越走越远。
  
  在《水浒传》中,梁山最早期的大哥是王伦;这位老兄一直有独霸梁山的雄心与抱负。但这位老兄,实在没有与此相匹配的能力;所以这位老兄见到能力、威望、影响比自己强的人,都报以一种本能的恐惧与排斥。于是林冲被这位老兄欺负的那是一忍再忍,忍了还忍。
  
  如果王伦只是欺负一个林冲,那自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是,这位老兄一再以这种风格行事,最后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一大批人,于是这位老兄终于被林冲给火并死了。
  
  曹爽的行事风格及后来的遭遇,实际上与梁山这位早期的大哥哥一模一样。以这种风格做事,就是做一个江湖大哥;都不是成功的江湖大哥。至于去做一个帝国的首席执政官,就更不会是成功的执政官了。
  
  毛泽东在斥责江青之时说了,二百多个中央委员,你一个也不团结,却成天搞自己的小帮派;你能有好下场吗?江青一心想让中国随着她旋转;却不能让军政大佬认可、支持自己。江青一心想让中国随她旋转,却是成天排挤军政大佬们。我朝江后以这种风格行事,所以我朝太祖一死;马上就被抓进了监狱。
  
  曹爽做事的风格,实际上与我朝江后非常类似。总而言之,围绕在他们身边的人,大都是政治暴发户;军政两界深有影响的人,都受到了他们的排挤。曹爽以这种风格行事,所以司马懿一旦翻脸与他对恃之时,曹爽马上就被吓破了胆子。
  
  他们这两个人,实际上都是狐假虎威的政治人物。我朝江后因为背后有我朝太祖,所以可以呼风唤雨;曹爽因为背后有皇权,所以也可以呼风唤雨。问题是,当他们失去了自己倚靠的东西后,马上就会暴露出他们虚弱的本质。
  
  五、心怀恐惧的司马懿
  
  司马懿是司马家族的代表人物,更在军政两界都有着无人可及的地位与影响。但司马懿面对曹爽的步步进逼,却一直报以了退缩与忍让;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十年之久。从这层意义上,司马懿实际上并不想去做乱臣贼子;只是后来的局势发展让他只有冒险去走这一条路了。
  
  司马懿不想去做乱臣贼子,绝不是因为他道德有多高,更不是他对曹氏有多忠心。
  
  曹氏家族是什么货色,司马懿最清楚了。因为司马懿成年之时,曹氏家族还是一个臭名昭著的乱臣贼子;因为在司马懿快四十岁的时候,曹氏家族还是一个成天欺负皇帝的乱臣贼子。所以想用所谓的忠君思想让司马懿死心蹋的忠于曹氏皇帝,那永远只是一种政治童话罢了。
  
  如果所谓的忠君真靠什么思想道德来支撑,那就是所谓的圣人恐怕也会干出乱臣贼子的事来。孔子孟子喊了一辈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却从来也不积极的为势单力薄的周天子去效力。圣人尚且如此,凡人就更不用多说了。
  
  司马懿害怕成为乱臣贼子,所以不敢与曹爽相争。一切仅仅是因为当一个乱臣贼子,绝没有人们想象中那样容易。历史上的所谓的乱臣贼子,满门抄斩的可谓车载斗量,但真正成功的能有几个?
  
  司马懿爬上人臣尊荣的顶点后,对他而言实际上只有两种选择;一种选择就是接受家族由盛转衰的命运,另一种选择就是冒险去当乱臣贼子。这两种选择,对司马懿而言都是痛苦的。
  
  司马懿现在已处一个人生的转折点上了。如果向前自然可以让自己家族更上一层楼,但里面的风险与艰难却显然是深不可测的;如果选择向后退缩,却显然会让自己家族渐渐面对由盛转衰的命运。在这种背景下,司马懿选择了向后退缩;因为现在的司马懿还实在没有勇气拿着全家人的脑袋去赌明天。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做为一代元老重臣的司马懿,遂只有委曲求全的屈居于曹爽之下十年之久了。
  
  如果我们不是戴有色的眼镜去看历史,如果我们不是用盖棺定论的态度去看历史。那直到目前为止,司马懿实际上都是一个完美的臣子形象出现,他是国家的栋梁、又事事循规蹈矩恪守臣子的本份。
  
  那一年还是239年,司马懿刚刚接受托孤重任没有几个月;就被曹爽这样轻而易举的算计了。
  
  六、无知者无畏的曹爽
  
  曹爽没有诸葛亮的智慧;所以曹爽一当辅政大臣,就开始让自己亲信、弟弟们占据帝国主要军政要职。做为一个辅政大臣,不去团结帝国的军政元老,不去团结皇族有影响的成员,却一个劲的发展以自己为中心的小集团。他这是想干什么呢?
  
  也许曹爽也不知道自己这是在干什么!但有一些事实却是显然的。曹爽执政十年后,帝国从前的军政大佬们都被排挤到了政治舞台的边缘;曹爽执政十年后,曹爽的亲信、弟弟们在帝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了。
  
  曹爽执政十年后,皇帝已十八岁了;但曹爽有让皇帝出来主持政务的意思吗?显然没有!
  
  如果没有司马懿突然发难,那曹爽的权势自然还会一个劲的继续膨胀。这样发展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
  
  曹爽以为自己的权势越来越大了,实际上他却是越来越孤立于政治舞台之上了。如果曹爽有着王莽一样的胸襟、智慧;那他也许可以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那他真可以让帝国的权力一步步偏离出皇帝为中心的轨道,更渐渐让帝国开始围绕自己旋转。但曹爽哪有那种胸襟、智慧呢?
  
  如果曹爽真有曹操、司马懿的武功、资历,那他也许也能沿着这条路继续走下去,那他同样也可以让帝国的权力一步步偏离出皇帝为中心的轨道,更渐渐让帝国开始围绕自己旋转。
  
  但曹爽哪有这种武功、资历呢?在这种背景下,曹爽的结果注定是死路一条!
  
  七、曹魏皇权的衰亡
  
  我们常常把曹魏帝国的灭亡,归于了司马懿的道德、忠诚之上。但我们常常忘了,即使没有司马懿,曹魏帝国皇权也会无疾而终的。因为魏明帝留下的权力格局,显然存在一个无可克服的缺点,那就是执政大臣不断扩张权力之时,谁来制约呢?
  
  曹爽以普通人的智慧、勇气,一旦成为执政官员,帝国的主要权力都会不断落入他的亲信、弟弟们手中。这种事情能出现,本身就证明曹魏帝国的皇权衰亡已无可避免的。
  
  以曹爽的权势,以曹爽权势扩张的趋势去看;如果曹爽不被司马懿打败,曹爽真会把手中的权力主动交还给皇帝吗?如果我们不是把政治当童话去看,就应该知道这种可能性等于没有。从这层意义上,曹魏帝国皇权的衰亡已无可避免了。一切仅仅是看由谁来做这件事了。
  
  曹爽失败了,所以这个“历史重任”自然不会由曹爽来完成了。问题是,如果曹爽没有失败呢?随着曹爽权势的扩张,恐怕最后也是“曹爽之心,路人皆知”了。
  
  我们常常把曹魏帝国的灭亡,归于了司马父子的道德、忠诚之上,但我们显然忘了,如果曹爽不失败,那曹爽也会成为曹魏皇权的掘墓人,仅仅是帝国也许不用换国号罢了。
  
  曹魏帝国的灭亡,仅仅是因为帝国执政官员在权力、影响上越来越大了,执政官员渐渐成为一个可以皇帝分庭抗礼、甚至凌驾于皇帝之上的职务。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一个人处在了执政官的地位之上,都会希望帝国围绕着自己去旋转。
  
  曹爽的智慧、勇气都很一般,但处于执政官的地位,曹爽都能让皇帝年满十八岁后还无法参与帝国军政大事。帝国执政官员的权力变得如此巨大之时,那帝国皇权还能有什么好的前途吗?
  
  司马懿打败曹爽,并没有改变帝国既有的权力格局;司马懿打败曹爽,仅仅是司马懿占据了曹爽从前的执政官地位。从前是皇帝高高在上,曹爽决定着帝国的大事小事;现在是皇帝高高在上,司马懿决定着帝国的大事小事。
  
  帝国的权力中心,已开始一步步从皇帝那里向执政官员那里滑落。这绝不是司马懿父子的道德、忠诚决定的,而是因为曹魏帝国的权力重心已开始偏向了执政官员一边。即使司马懿父子被别人打败了;曹魏皇权也注定是要衰亡的。因为我们可以想一下,一个人如果能打败司马懿父子;那以他们这种实力、功劳,他们如果不去当帝国新的执政官员,谁还敢当帝国的新执政官员呢?
  
  我们也可以再想一下,一个人在打败司马懿父子之后,成为帝国新的执政官员之后,他们还会真正听皇帝的话吗?从这层意义上,魏明帝所留下的政治格局本身就问题;因为帝国的权力已注定要从皇帝那里向执政官员那里转移了。这一切并不会因为执政官员的道德、才能而有所改变。
  
  改变这种趋势的方法也许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利用自己手中的力量打败执政官员。问题是,皇帝显然缺乏这种能力;因为在皇帝私人亲信力量(皇族、外戚、太监)弱小的背景下,皇帝想打败执政大臣(曹爽)就只能依靠司马懿等军政大佬,皇帝想打败新的执政大臣,就只能依靠司马懿之外的军政大佬。而这种做法,实际上不过是前门驱狼后门入虎罢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5-2-2 20:41
刘禅绝对不是演义中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单看“乐不思蜀”这场戏,就可以看出他城府极深
刘禅不简单,诸葛亮说他很聪明的
hxy111 发表于 2015-2-2 22:30
蜀汉不搞攻势防御也不行吧....
不主动出击人家准备好了可是可以一波推的.....
不主动进攻,蜀汉只能等死
不要二分法 发表于 2015-2-3 11:03
刘禅不简单,诸葛亮说他很聪明的
刘禅“此间乐不思蜀”,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一个善终,一个横死。
fxk 发表于 2015-2-3 09:43
这个我比较赞同。刘备集团虽然实力弱小,但是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重信义,所以乱臣贼子相对较少,没有魏 ...
这句说的是
楼主是看三国演义写的还是看三国志写的?
诸葛亮没有黄袍加身才赢得如此买美誉,不知真这么做又不知有什么了,如赵匡胤,后世有谁骂他乱臣贼子 吗?
蜀汉不搞攻势防御也不行吧....
不主动出击人家准备好了可是可以一波推的.....
单纯的守高地是守不住的,自己缩在高地上,等人家拿了大龙小龙,带着兵线过来那就是一波的事情
zzx1027 发表于 2015-2-2 21:51
我一直觉得,蜀国最后的国力是被诸葛亮所谓攻势防御给玩没了,最后一丝是被姜维玩完了。
诸葛亮作为政治 ...
起初北伐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如果能在关中吃掉几个郡并站稳脚跟,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后来就……
丫丫狗狗狗 发表于 2015-2-2 23:28
不主动攻过去,就蜀汉那实力受的住吗?呆在四川等死?诸葛亮和刘禅一起乐不思蜀得了,刘邦能成功就是很顺 ...
刘邦和诸葛亮局面两样

刘邦面对的关中是三王割据,内外离心,而且项羽无法腾出手来专门对付刘邦

诸葛亮可不一样,曹魏以部分力量压住淮南,就能专门来对付诸葛亮
不要二分法 发表于 2015-2-3 11:03
刘禅不简单,诸葛亮说他很聪明的
是的,乐不思蜀是多么高明的一招,可以看出刘禅城府深、随机应变能力强
三味书屋 发表于 2015-2-3 08:31
诸葛亮用自己的人品,知识,才能以及表现,证明了自己不是乱臣贼子。而且刘备父子对此也深信不疑。这简直就 ...
似乎最多只说诸葛亮是权臣,谁说他是乱臣贼子的?
至于“诸葛亮不是从自身利益的角度考虑问题的”刘备托孤时托的可不是诸葛亮一个,你告诉我这个君臣关系的典范中另一个人跑哪去了,诸葛亮对其他官员的打压可不是一个两个。“罚二十以上必亲览”说好听的叫鞠躬尽瘁,说难听点叫谁也信不过,说不好听的叫权利欲望过大。
周公恐惧流言日 王莽谦恭未篡时。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5-2-3 13:45
起初北伐还是有一定好处的,如果能在关中吃掉几个郡并站稳脚跟,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后来就……
蜀道对后勤的限制决定了蜀军每次出动很难形成军力优势,偏生诸葛亮用兵喜欢堂堂正正,用将喜欢听话的那种,给予其他将领临机决断权限不够,前期出现机会也抓不住,我总觉得诸葛亮用兵过于死板。
血腥冷酷的历史当中,诸葛亮真是温情感人的一幕,为人坦荡忠于承诺经得起千年时间的考验,后世近乎完人的赞誉固然是过了,但也是历史的公平,证明了起码中国的历史里,人格的力量是可以超越胜负的
zmic777 发表于 2015-2-3 13:29
楼主是看三国演义写的还是看三国志写的?
诸葛亮没有黄袍加身才赢得如此买美誉,不知真这么做又不知有什么 ...
赵大没被骂是因为他后人拥有一个大王朝
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最后还把老命搭上。他恐怕没那个自信吧,做好宰相兼武装力量统帅已经很不容易了

chopin 发表于 2015-2-3 17:00
血腥冷酷的历史当中,诸葛亮真是温情感人的一幕,为人坦荡忠于承诺经得起千年时间的考验,后世近乎完人的赞 ...


那是因为诸葛亮效忠的皇帝姓刘,有所谓的“正统”好伐。

曹魏和孙吴一样有很忠诚的,人格力量强大的臣子啊。

比如曹魏的华歆和王朗、辛毗、杨阜,孙吴的陆逊(陆抗、陆晏和陆景)和顾雍等等。
chopin 发表于 2015-2-3 17:00
血腥冷酷的历史当中,诸葛亮真是温情感人的一幕,为人坦荡忠于承诺经得起千年时间的考验,后世近乎完人的赞 ...


那是因为诸葛亮效忠的皇帝姓刘,有所谓的“正统”好伐。

曹魏和孙吴一样有很忠诚的,人格力量强大的臣子啊。

比如曹魏的华歆和王朗、辛毗、杨阜,孙吴的陆逊(陆抗、陆晏和陆景)和顾雍等等。
zzx1027 发表于 2015-2-3 16:37
蜀道对后勤的限制决定了蜀军每次出动很难形成军力优势,偏生诸葛亮用兵喜欢堂堂正正,用将喜欢听话的那种 ...
三国志中说诸葛亮政治能力强,军事能力弱,不是虚言
刘禅不简单,诸葛亮说他很聪明的
刘禅缺的不是智商,是赌一把的勇气。换句话说就是没有领袖气质。
zzx1027 发表于 2015-2-3 16:37
蜀道对后勤的限制决定了蜀军每次出动很难形成军力优势,偏生诸葛亮用兵喜欢堂堂正正,用将喜欢听话的那种 ...
诸葛亮不习惯冒险,一旦失败,蜀汉就完了
诸葛亮和曹操相比就缺厉害的儿子。


他诸葛孔明也算忠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是你孔明写的罢?也就欺负欺负刘禅这个根基不深的二世祖,你有本事给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皇帝写一个这个试试?不废了你不算完!想当萧何、霍光、王莽之辈可惜蜀汉的国力不支持罢了

他诸葛孔明也算忠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这是你孔明写的罢?也就欺负欺负刘禅这个根基不深的二世祖,你有本事给汉太祖太宗世宗中宗世祖皇帝写一个这个试试?不废了你不算完!想当萧何、霍光、王莽之辈可惜蜀汉的国力不支持罢了
不要二分法 发表于 2015-2-3 11:11
不主动进攻,蜀汉只能等死
想翻盘确实是小概率事件 尤其是后期东吴不给力 魏国内部虽有动荡但很快被压了下去,,,,,
我一直觉得,蜀国最后的国力是被诸葛亮所谓攻势防御给玩没了,最后一丝是被姜维玩完了。
诸葛亮作为政治 ...
那你的感觉够不靠谱的。孔明的政治能力是很出色,但这不代表他的军事能力就不够强~~事实上从战绩上讲,恐怕比刘备要好(先主的识人能力又比他强…),正史上司马懿就跟他刚了一次正面被打败后就再也不跟孔明硬碰硬了。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攻代守对蜀汉政权来说恐怕是最好的选择了。你所谓的错误的姜维恰恰是蜀汉最后的支柱,姜维被剥夺军事指挥权后蜀汉直接被邓艾一波灭了。
他诸葛孔明也算忠臣??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 ...
这怎么了?我看更像一个长辈苦口婆心劝晚辈要上进的说辞。
楼主分析的在理。现在的有些人啊,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别人肯定也做不到,做到了就肯定是有异心。因为这个黑岳飞,黑于谦,黑孔明的,也见怪不怪了。
诸葛亮的才能可能更适合治世吧,学究气太重。当时的蜀汉要翻盘,唯一的可能就是有一位枭雄出来,合纵捭阖、欺世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