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导弹司令和一个大国的标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08:00:24
——追记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同志
人民网记者 史江民


  2004年7月2日,一位以自己的一生书写共和国导弹部队历史的军人,走完了他最后的军旅生涯。

  他,来自一支“神秘”部队。这支部队,系国家安危于双肩,被称为一个大国的标志。由毛主席亲手缔造,周总理亲自命名。

  弹指一挥间,这支部队,已羽翼渐丰。它用自己的强大,威慑着某些霸国和分裂势力从未间断的挑衅。

  这,是第二炮兵;

  他,叫杨业功。

  一位大学生军官说:“跟杨司令三年,知足。他改变了我。我不再以金钱、舒适论英雄。大学毕业,没留京,很失落。现在,我就想成为他那样的军人,枕戈待旦,戎马一生。共和国有他,是党国之福、人民之福、官兵之福!”

  “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

  环球事,变数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虽已过去了60年,但保卫和平仍然是沉重而艰巨的责任。

  中国需要和平,也需要振兴。保卫和平的重任,勇士总是走在前列。

  为了更好的谋发展、求和平,英雄的第二炮兵奉命组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某新型导弹旅。时任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成为其中的建设者。

  “少人才、缺装备、无阵地、没经验。白纸上绘蓝图,难啊!”当时的“种子队员”、现任基地参谋长高津感慨万千。

  人才是建军之本。“种子队员”迅速被严格选出。杨业功组织部队进厂跟踪新武器生产,学习操作和指挥技能。“武器未到,队员就在纸板上练操作、记口令。武器一到,即会操作。”他以超常措施培养人才,编写指挥程序、教材,超前探索模拟、仿真、心理训练方法。人才储备初具规模。

  建阵地紧迫。“有时勘察阵地,一天要走数十公里山路。冒酷暑、穿密林、打蚊虫,说多苦有多苦。”杨业功坐越野车有时一天要跑1000多公里,上下车超百次。吃不好饭、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是常事。年轻人都感到受不了。他没日没夜的操劳,用脚丈量无数阵地。部队组建当年,即形成战斗力。

  1995年,这支新型导弹部队首次执行重大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杨业功率队进入“倒计时”状态。正值高温,山区环境恶、条件苦,他几乎连轴转。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他白天勘察、晚上设计。战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劝他休息,他动情地说:“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进度只能加快、加快、再加快,不能有一刻懈怠!”七天时间,硬是完成了平时3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确保了任务的完成。

  真正的军人能够经受反复的锤炼。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

  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举世震惊。“我们也有导弹!我们的导弹在哪里?”国人对子弟兵充满期待。

  这一年的6月,杨业功走上司令员岗位。使命,把这位共和国军人推上时代风口浪尖。

  面对强权主义暴行,杨业功对身边人员讲:“国富,才能兵强;军队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对我的任命,与其说是下了一道命令,还不如说是发了一张考卷。”他在《晋升职务后的喜忧》一文中写道:“基地地位特殊、任务特殊,搞得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搞得不好就愧对祖国和人民。”

  杨业功更忙了。他说:“我不习惯坐下听汇报。唯有实践,才能知己。指挥员不熟悉自己的每个战场,指挥打仗心里就没有底数。”但部队驻地高度分散,谈何容易?

  2002年12月的一天,杨业功在某地勘察,突然天降大雨。随从人员劝他避避雨,他怎么也不肯,坚持打着雨伞带大伙冒雨作业,直到下午一点半,才和大家一起躲进小木棚,用方便面充饥。随后,又投入到勘察之中。

  2003年8月的一天,某旅用多媒体汇报阵地部署情况。杨业功突然指出:“这个阵地位置标错了,应该在路南。”在场的人很吃惊,拿出原始资料核对,果真如此。他严肃地说:“如果这是战时,可就犯了误国误民的大罪。记住,只要是与作战训练有关的事,不管多小多具体,都要把他看成大事,力求做深做细做扎实。”

  担任司令员的几年间,基地建设呈幅射状快速推进,人才出现“裂变”效应,圆满完成多次重大任务。这支部队,在担负保卫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中国军队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着坚强的安全保证,第二炮兵成为共和国军事实力的重要象征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

  他说:国家没有作为,就会受到欺负和侵略。和平崛起的中国,没有实力,难谈和平。

  和平只是战争的间隙。杨业功说:“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追记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同志
人民网记者 史江民


  2004年7月2日,一位以自己的一生书写共和国导弹部队历史的军人,走完了他最后的军旅生涯。

  他,来自一支“神秘”部队。这支部队,系国家安危于双肩,被称为一个大国的标志。由毛主席亲手缔造,周总理亲自命名。

  弹指一挥间,这支部队,已羽翼渐丰。它用自己的强大,威慑着某些霸国和分裂势力从未间断的挑衅。

  这,是第二炮兵;

  他,叫杨业功。

  一位大学生军官说:“跟杨司令三年,知足。他改变了我。我不再以金钱、舒适论英雄。大学毕业,没留京,很失落。现在,我就想成为他那样的军人,枕戈待旦,戎马一生。共和国有他,是党国之福、人民之福、官兵之福!”

  “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

  环球事,变数多。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虽已过去了60年,但保卫和平仍然是沉重而艰巨的责任。

  中国需要和平,也需要振兴。保卫和平的重任,勇士总是走在前列。

  为了更好的谋发展、求和平,英雄的第二炮兵奉命组建我军历史上第一支某新型导弹旅。时任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成为其中的建设者。

  “少人才、缺装备、无阵地、没经验。白纸上绘蓝图,难啊!”当时的“种子队员”、现任基地参谋长高津感慨万千。

  人才是建军之本。“种子队员”迅速被严格选出。杨业功组织部队进厂跟踪新武器生产,学习操作和指挥技能。“武器未到,队员就在纸板上练操作、记口令。武器一到,即会操作。”他以超常措施培养人才,编写指挥程序、教材,超前探索模拟、仿真、心理训练方法。人才储备初具规模。

  建阵地紧迫。“有时勘察阵地,一天要走数十公里山路。冒酷暑、穿密林、打蚊虫,说多苦有多苦。”杨业功坐越野车有时一天要跑1000多公里,上下车超百次。吃不好饭、吃不上饭、睡不好觉是常事。年轻人都感到受不了。他没日没夜的操劳,用脚丈量无数阵地。部队组建当年,即形成战斗力。

  1995年,这支新型导弹部队首次执行重大任务。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杨业功率队进入“倒计时”状态。正值高温,山区环境恶、条件苦,他几乎连轴转。为确保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他白天勘察、晚上设计。战友们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劝他休息,他动情地说:“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进度只能加快、加快、再加快,不能有一刻懈怠!”七天时间,硬是完成了平时3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量,确保了任务的完成。

  真正的军人能够经受反复的锤炼。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者。

  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悍然用导弹袭击我驻南使馆,举世震惊。“我们也有导弹!我们的导弹在哪里?”国人对子弟兵充满期待。

  这一年的6月,杨业功走上司令员岗位。使命,把这位共和国军人推上时代风口浪尖。

  面对强权主义暴行,杨业功对身边人员讲:“国富,才能兵强;军队强大,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对我的任命,与其说是下了一道命令,还不如说是发了一张考卷。”他在《晋升职务后的喜忧》一文中写道:“基地地位特殊、任务特殊,搞得好是非常光荣的事情,搞得不好就愧对祖国和人民。”

  杨业功更忙了。他说:“我不习惯坐下听汇报。唯有实践,才能知己。指挥员不熟悉自己的每个战场,指挥打仗心里就没有底数。”但部队驻地高度分散,谈何容易?

  2002年12月的一天,杨业功在某地勘察,突然天降大雨。随从人员劝他避避雨,他怎么也不肯,坚持打着雨伞带大伙冒雨作业,直到下午一点半,才和大家一起躲进小木棚,用方便面充饥。随后,又投入到勘察之中。

  2003年8月的一天,某旅用多媒体汇报阵地部署情况。杨业功突然指出:“这个阵地位置标错了,应该在路南。”在场的人很吃惊,拿出原始资料核对,果真如此。他严肃地说:“如果这是战时,可就犯了误国误民的大罪。记住,只要是与作战训练有关的事,不管多小多具体,都要把他看成大事,力求做深做细做扎实。”

  担任司令员的几年间,基地建设呈幅射状快速推进,人才出现“裂变”效应,圆满完成多次重大任务。这支部队,在担负保卫祖国安全和领土完整、维护世界和平的神圣使命中发挥着特殊作用。中国军队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着坚强的安全保证,第二炮兵成为共和国军事实力的重要象征和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

  他说:国家没有作为,就会受到欺负和侵略。和平崛起的中国,没有实力,难谈和平。

  和平只是战争的间隙。杨业功说:“军人不思打仗,就是失职。”
 “要打胜仗,就要做到丝毫必纠”

  过硬的部队需要过硬的指挥员。而对一支高科技部队来说,过硬的作风同样重要。

  杨业功说:部队是要打仗的,低标准就会打败仗。真正的高标准是战斗力。

  为把部队锻造成劲旅,杨业功用行动做出表率。

  国庆五十周年阅兵,杨业功担任二炮阅兵大队大队长。训练时,他说:“你们看我的,我做不到,你们可以不做;我做到的,大家也要做到。”

  参加过阅兵的王延良说:“司令员与我们一起站军姿,不管多热,一样穿夏常服,早上起来总是把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检查内务,总是第一个让人检查,不搞半点特殊。”

  某旅营长李钟明感触颇多:“有一次,领导来看操作表演。操作前,我提出这是表演,动作不一定非常到位。他当即批了我一顿。说操作演习一定要实事求是,要把操作当打仗,来不得半点虚假。他说,要通过演示,提高训练。当时,我感受不深,现在想起,很自豪。跟司令员学了不少东西,我现在带队,就是先抓作风,这是受他的影响。”

  在许多人看来,司令员抓好大事就行了。但在杨业功眼里,只要与工作有关的事,哪怕一个小数字,都必须准确无误。

  一次,基地原后勤部长张宝岐拿着宣传橱窗的预算表给他看,没想到受到了批评:“预算怎么都是整数,没有零头?”

  一次演习中,某旅一名指挥员随便目测了一下方向定位线。杨业功问:“精确吗?”指挥员答:“差不多。”话音未落,杨业功便发火:“差不多是差多少?马上重测!”事后,训练按战时标准测定位线被写入专业教程,沿用至今。

  新型导弹部队新建阵地点多、分布面广。没有人想到,杨业功会一个一个验收。每次都要用仪器测、用笔算,稍有偏差就要求返工。

  2003年4月,二炮首长到某旅检查工作,对他们给予很高的评价,全旅官兵都很高兴。没想到,杨业功上午送走首长,下午又返回该旅,杀了个“回马枪”。他说:不是我多事,而是有些地方我没看到,还是有些不放心。然后,他对训练和革新器材、阵地伪装等重新检查了一遍,指出十多个“小”问题,要求整改。

  他说:“战场无小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要打胜仗,就要做到丝毫必纠。”

  不留下一个死角,不放过一处隐患。这是杨业功的工作标准。

  “要拿着放大镜找问题,解决问题于萌芽之中;要在发现和解决问题中摔打部队。”是他常讲的两句话。

  基地官兵这样形容杨业功:“说话简短,声音洪亮,走路如风,用餐不超过20分钟……”

  “他总是忙。有时,我菜没炒完,他就离开了餐桌。”相伴多年的爱妻杨玉珍说。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说:战争离我们并不遥远。

  自从担任司令员后,杨业功的工作节奏越来越快,身上有种浓烈的硝烟味。

  2001年底,杨业功在某地参加完会议,即飞往某市,当天又乘火车前往数百公里的某旅。一下车,就直奔阵地,天黑才回到营区。连续数天,他走遍了该旅所有作战阵地。接着,又不顾疲劳赶往另一单位,坚持讲了一堂军事课,累得差点晕倒在讲台上。

  回忆两年前的往事,曾在杨业功身边工作的战士郭化雄潸然泪下:“杨司令经常加班到凌晨才回家,好多次,我坐在椅子上睡着了,都是首长把我叫醒的。”

  他说:在规定的时间表里,只能前赶,不能后拖。

  想打赢、谋打赢、能打赢成为杨业功和他的战友天天思考的主题。

  共和国有这样的军人,人民,应当欣慰。
 “要把工作当学问做”

  用知识武装起来的部队,最有可能胜利。

  杨业功常说:“要把工作当学问做。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杨业功,以学带兵,带兵学习。学技术、练作风、长士气在基地蔚然成风。

  “人之不学,犹谷未粟,米未饭也。”书法造诣颇高的杨业功,曾给一位干部写下这样的字,与之共勉。

  面对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导弹武器,杨业功强烈意识到学习对自己的特殊意义:成为合格的指挥员,必须首先成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的“领头雁”。

  2002年,已57岁的杨业功参加军事科学院在职研究生学习。有人劝他:“已快花甲,工作忙,身体也不是很好,何必花那么多时间去读书?”

  他说:“活到老,学到老。我对高技术条件下一体化作战中的诸多问题一知半解,参加学习,是一次绝好的机会。”

  他涉猎广泛,学以致用。

  细读他的研究生作业论文,崇敬之情,油然而生。《高度重视军事科学研究》、《高科技的进步与作战理论的发展》、《对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几点思考》等,篇篇闪烁着智慧之光。

  他的书柜,像百科全书。四大名著、《十万个为什么》、《我军若干著名战役指挥实践与经验》、《列宁军事文集》、《毛泽东与他的将帅们》、《刘伯承指挥艺术》、《彭德怀自述》等应有尽有。在这些书中,关于伟人和军事的书占了多数。

  1963年,那是一个崇尚英雄和充满理想的年代。毛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这一年的8月,18岁的杨业功告别家乡,怀着一个军人的梦想,成为一名导弹操作号手。军旅生涯第一年,个子不高、面目清秀、身体瘦弱的杨业功脱颖而出。在团的专业比武中勇夺桂冠。从战士、班长、排长、参谋、作训处长、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到司令员,在英雄和理想的感召下,他靠组织的培养和自己的努力,成长为我军一名高级指挥员。

  杨业功从书中获取知识,更在书中坚定信念。他把学习当习惯。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他总有“高招”。

  实弹造价高,训练成本大。2001年,杨业功提出研制“缩比弹”的想法。他请教专家,多方求证。功夫不负有心人,2002年,“缩比弹”研制成功。大大地提高了训练效率,锻炼了部队实弹发射能力。

  他不抽烟喝酒、不喜应酬,却酷爱读书。无特殊情况,每晚至少学一个小时,双休日学的时间更长。

  为尽快掌握新武器,杨业功努力学习信息、航天、生物、导弹、指挥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他勤学苦练,在较短的时间掌握了指挥、控制等六大专业的基本内容,成为一名既懂指挥又懂技术、既懂装备又懂操作的“指技合一”型高级指挥员。

  他学习技术,更研究部队思想。有次调研,杨业功发现,个别官兵弱化了训练的紧迫感。在基地工作会议上,他联系自己学习的体会,引导大家牢固树立“当兵打仗,带兵打仗”的战斗队思想。这次,喜欢讲短话的他,“违例”讲了一个多小时。

  杨业功走了,假如他还活着,依然会爱读书,会让他的所学服务于部队;杨业功走了,在他的部队,学习风气依然浓烈。

  有这样一支爱学习的部队,中国军人,将无往不胜。

  “让我摸摸被子,看看睡觉冷不冷?”

  士兵第一,基层至上。

  杨业功带兵求严,但在战士眼里,他很多时候,更像慈父。

  某旅后勤部助理员俄立宾讲述他与杨业功的交往时,依然难以平静。“1992年冬,我与战友在某地执行任务。驻地室温非常低,开门只能用身子,不敢用手,怕被铁手把粘上。一天晚上,杨司令来了。他弯下腰说:让我摸摸被子,看看睡觉冷不冷?我说不冷。他说,我都感到冷,要实话实说。我感到首长很亲切。他让司机把自备车上的毛毯给我们用,说不要冻坏了战士。我们让司机留一条给首长,司机说,首长不让留,留了肯定挨训。”随着职务的升高,杨业功对战士的朴实情感更加厚重。他把战士的生命安全,看得比自己还重。

  2003年5月初,战士范伟从南方非典疫区出差归来出现胸闷、发烧等症状。杨业功得知后,连夜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对策。第二天一早,他便赶到医院,走进隔离室,仔细询问范伟的病情。他安慰范伟:“不要害怕。不一定是非典,即使是,请你相信,部队会全力救治你的。”随后,他指示医院领导,要以最快的方法确诊,用最好的药物治疗。在战士最担惊受怕的时刻,他的到来就像一颗“定心丸”。后来,范伟被排除了非典。他只要跟人说起这件事,眼圈就发红。他说:“那会儿,我感觉杨司令胜过自己的父亲。”

  他的可亲,曾长久地激励着一个名叫邱国绪的战士。“2000年的一天,我参加实弹发射,担任发射号手。最后一次合练时,心里紧张。汇报口令时有点停顿,这是一个小失误。没想到,司令员没批评我。他说:小同志,你是第一次参加任务吧,什么事都是万事开头难,出现这种情况也正常,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然过程。多年来,他的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

  “有一次,杨司令来到连队。打饭的时候,他正好排在我后面,我闪身一让,他一把就把我拉过来。说:我也是一个兵,应该排队。吃饭时,与我拉起了家常,问我是哪里人,多大了?饭后,还要与我握握手,鼓励我好好干,没有一点官架。”讲起往事,战士邓义强仍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

  2003年,门诊部主任潘瑞高妻子生病,杨业功出差在外,得知后专门打电话:“不能前来看望,表示歉意。”回来后,杨司令专程送来2000元钱。“我们当时心里非常激动。”潘大夫说,“一位首长如此关心部下的家属,让人感动。”

  杨业功身边工作人员刘德华说:“每年我都生冻疮。一次,见我小指头用纱包着,他当时就要我休假,说好了再来,还让我每天去门诊部换药。”

  有时出差碰上天气变冷,他还会掏钱给随行工作人员买件衣服……

  他走到哪里,就把爱带到哪里。

  杨业功的官兵情,如丝丝细雨,洒向南方密林;如颗颗碎石,铺在戈壁荒原。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名好士兵;爱自己战士的将军,定是一位好将军。
 “领导干部为啥非得穿名牌?”

  清者自明,廉者无畏。

  杨业功说:“廉洁不是个人的事,要从红色江山不变色,人民军队不变质的高度去认识。”

  杨业功在述职报告中写道:“我家四口人都拿工资,我的月收入是3000多元,家庭月收入6000多元,总存款年年上升,已经达到30万元,属于较高收入水平的小康家庭。”他把自己向党和人民、向部队交待的清清楚楚。

  “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仿照《陋室铭》,杨业功为自己填写了《公仆铭》。

  他这样说,更这样做。

  杨业功爱好书法。一名干部去看望他,带去一些优质宣纸。他半开玩笑地说:“用你送来的宣纸,我心里不安,肯定写不出好作品!”后来,他对身边的人说:“党员的党性可不能在一张宣纸上失守啊!”

  “越是位高权重,就越要在生活小事上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别人给你送礼送钱,那是在试探你做官的‘底线’。”杨业功常这样告诫干部。他家的门楣上写着:“携礼莫入”。有人觉得是摆样子,就想推开这无声的“挡箭牌”。

  “1994年,一个老板送来4000元钱。首长让我把钱送走。说:君子用钱,但不能为钱所用。”谭佑华记忆犹新。

  某旅副营长赵全军说:“一个老乡想开车,拿了两瓶茅台酒,说了名字和单位,放下东西就走了。首长回来后,打电话让这个老乡来拿,说如果不来,就让他的营长来取。那个老乡吓得赶紧拿走了。”

  老乡沾不上光,亲人也别想从部队得到实惠。

  一年春节,杨业功到部队慰问,儿子杨波涛正准备回家休假,想搭便车。他却让儿子坐火车回家。妻子埋怨。他说:“我到部队是工作,让儿子坐我的车回来,岂不成了我专程去接他!虽说让儿子坐我的车也不是大不了的事,但不能让他有依赖的思想,更不能坏了部队的规矩。”

  杨业功的一个弟弟想在部队找工作,他没同意。看弟弟不走,就把他安排到招待所当勤杂工,弟弟嫌没面子,就回了老家。对此,弟媳一家很有意见。

  杨业功生活简朴。有人说他“过得寒酸,看了心酸。”

  “他的内衣不少都打了补丁,在老家农村都难见到,他都是自己洗,从不让人帮,也不拿出来晾。床是四个大箱子拼成的,生活标准实在太低。”他吃饭用的瓷碗,里外有好几处掉了瓷,用了30多年,去世前,还在用。

  有一次,杨业功在外出差,突遇寒流,随行人员花400多元钱为他买了一件茄克衫。结果他毫不领情,坚决让退掉。第二天自己花60元钱买回一件“地摊货”。部属们很奇怪:“您这么大的首长怎么也得穿件名牌吧?”他反问:“领导干部为啥非得穿名牌?”

  开会路上或下部队,三、五块钱的面条就能打发好他。

  有一次到友邻部队开会,杨业功提出把套房换成标准间,工作人员劝他:“这是对方接待,不花我们的钱。”杨业功一听就来气:“花谁的钱不是人民的钱?”坚持搬出了套间。

  杨业功对自己很“抠”,对他人却很大手。

  “这几年,他资助了两名失学儿童上学。其中一个是老家湖北应城实验小学的宋特伟,一次就寄去了3000元钱。去世后,按他的遗愿,又寄去1000元钱。”妻子杨玉珍说。

  “我里里外外的衣服几乎都是老杨买。每件都合身,我很喜欢。平时到乡下去,看到新鲜的蔬菜他就买回来,能吃上一周。”老伴眼里流露出幸福、欣慰的笑容。

  一个体贴妻子关心亲人的将军,一个忙于工作心系家庭的军人,“铁骨柔情”应是恰当的形容。

  机关干部都知道,杨司令下部队随车必带“三件宝”:暖瓶、大衣、方便面。用他的话说:“水能解渴,衣能御寒,面能充饥,有这‘三宝’,衣食无忧。”

  杨业功,工作坚持高标准,生活追求低要求。

  杨业功在读书笔记上写道:“用权不谋私利,用人不徇私情,用钱不比阔气,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当官,正正派派干事。”

  有的人写的比做的好;杨业功是写的好,做的更好!
  “有本钱,就要干革命”

  热爱生命的人,总会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与病魔较量。

  长期处于高强度、满负荷工作状态的杨业功,躺在病床上,也很难相信自己早已被病魔盯上。

  2000年,他曾做过一次手术,安上了心脏起搏器。谁知术后20天,就回到部队下基层、看阵地。医生要他每天中午必须休息1至2小时,可他不是忙工作,就是忙赶路。医生多次提醒他:“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样下去会出事的!”杨业功总是拍着胸脯:“这不挺好的吗?小疼小痒整不垮我。有‘本钱’就要干革命,不然要‘本钱’有什么用?”

  2003年11月,在国防科技大学学习的杨业功,被查出患十二指肠腺瘤癌变等疾病。被紧急转往某医院。他尽管能猜出病情的严重性,但对现代科学充满了信心。还安慰家人和陪护人员:“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已经住进了医院,还怕治不好病!”他躺在病床上,仍在翻阅随身携带的资料、笔记。稍有空闲,就讲一段笑话给大家。对于将要进行的手术,他说:“不就是换一把刀吗?有了第一刀,还在乎这第二刀?”

  乐观主义精神,中国军人从来不缺。

  手术很不顺利,血管大出血。15个小时内,腹腔被两次打开,他的身体遭到了重创。手术前,他还交待,如果失败,一定不要找医院的麻烦。这所医院与杨业功所在的基地医院是多年的合作伙伴。

  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想到的依然是工作和他人。

  术后不到一个月,杨业功坚决要求转到附近某医院。

  这里的冬天,寒气袭人。基地后勤部副部长王庆栓没有想到,杨司令提出要去看看老干部住房现场。“没事,我们又不走路,坐车去嘛。”他不停地磨,推也推不掉,只好带他到施工现场。“他转院就是放心不下这件事。”

  杨业功把吃饭当成了战斗。有时喝完就吐,吐完又喝。“每看到他痛苦的样子,心里就很难受。他是想尽快好起来,回到岗位上。”提及公公,佟欣眼眶湿润。

  躺在病床上,他用电脑起草述职报告。保健医生张海峰提出由司令口述,他来录入。杨业功说要亲自完成。病情稍有稳定,他就想回到基地。经过再三争取,医院勉强同意他出院治疗。医嘱写着:“全休!”

  2004年春节,这是杨业功在基地和家里过的最后一个新年。

  大年初六,他突然出现在办公楼。劝他休息休息,他说:“部队即将执行重大任务,作为军事主官怎能在家休息!”

  从二楼到四楼,40多个台阶,他大口喘气,直冒虚汗。

  会议进行了整整一上午。杨业功主持会议,他一边擦汗,一边给大家提要求,把每个环节都推演了一遍。

  “我参加过多次会议,这次让我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谈起此事,迟志江肃然起敬。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顽强地与病魔抗争,与死神赛跑。回到岗位不到10天,病情再次恶化。被紧急转往北京某医院。

  就在他去世的前13天,某旅旅长陈楚华突然接到杨司令电话。万万没有想到,老首长还惦记着旅里的达标考核。“他叮嘱,一定要把工作做细致。我握着话筒,心里有说不出的酸痛。”

  2004年7月2日凌晨3时50分,杨业功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没有给亲人留下半句交待。弥留之际,在昏迷中仍念叨着:“出发!”、“操作!”

  杨业功最后的一份述职报告中有这样几句:“此时此刻,我更加怀念部队的领导班子,更加怀念朝夕相处的战友,更加怀念部队驻地的山山水水,常忆哪些工作没有干完,哪些工作没有干好……”

  兵,他没有当够,就匆匆而去。

  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好战士杨业功,与无数的先辈一起,用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标志。他把自己融入了这伟大、壮丽的国防事业,成为第二炮兵的一个闪亮符号,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来源:人民网




    这张照片是1999年首都国庆阅兵前1小时拍的。老司令员对每一台车辆装备都亲自钻进车底进行了最后检查。



  这天上午,到某旅检查工作的杨司令员径直来到班排。他一边询问身边的战士睡得暖不暖,一边伸手去摸摸褥子。他感觉褥子虽然厚,但是有些潮,就对班长说:“这里的气候潮湿多雨,被褥要经常晒一晒,不然就容易生病。”班长连连点头,司令员的话一直温暖到了他的心田。



    杨司令员抓部队一向高标准,严要求,在阅兵训练中体现得更为明显。炎炎酷暑,他坚持每天都和受阅官兵一起训练,采用拉线、背“十字架”等办法,从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点滴之处抓部队的作风养成,保证以最好的形象接受人民的检阅。


厨房一角


  艰苦朴素,不少人把它当作一种标准,在杨司令员那里却成了一种习惯。担任军师职领导十几年,他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住房十多年从未装修过,墙壁斑驳,工作人员几次提出将房子装修一下,都被他拒绝。

  杨司令员家中的家具大多是“老古董”:餐桌、柜子是20年前当处长时自制的,当旅长时买的沙发十几年还在用。他睡觉的床很特殊,是两个大箱子拼成的,那是30年前他任团副参谋长时自己设计打做的,生前,他曾多次向来人展示自己的这一“得意之作”:这张床打开可以放衣服,合起来可以睡觉,多好!

  作为一位将军,用箱子当床的有几个?有位老战友到他家中拜访后感慨地说:“这可是我见到的最简陋的‘将军府’!”

住宅

   从当作训处长到任司令员,杨司令员钻深山,上高原,在他的越野车上,常备有“三件宝”:开水瓶、方便面、军大衣。

杨业功的全家福:妻子:杨玉珍;儿子:杨波涛;儿媳:佟欣;
了不起的将军!
致敬!!!将军走好
英雄!新世纪的杨家将!杨门虎将!
没打上一仗,死不瞑目啊!
了不起的将军
人民网记者 冯春梅 何聪

杨业功生前英姿。 冯根锁摄


  一位导弹司令和一个大国的标志

  苍山凝重,绿树低垂。

  一枚枚导弹静卧在崇山峻岭之中,蓄势待发,等待着一位共和国将军的口令。

  2004年7月2日,在弥留之际仍发出“出发”口令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员杨业功少将,生命之树永远定格在了第59圈年轮。

  41年的军旅生涯,从东南到西北,他把心血与足迹洒在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士兵到将军,从一名农家子弟到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他把生命与忠诚奉献给了党和人民。

  当共和国战略导弹部队日益壮大,当沐浴在幸福阳光下的人们仰望和平天空的时候,将永远铭记这位为我军现代化事业建立突出功绩的高级军事指挥员。

  使命重如泰山

  入夜,东海某海域。

  一枚新型导弹呼啸着划破夜空,迅疾的弹影掠过遥远的距离,准确命中海上的目标。测控数据传来,发射阵地群情振奋。担任现场总指挥的杨业功兴奋地表示:“有我们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吧!”

  1995年夏,我新型导弹部队以这种方式首次公开亮相。国际军事界立刻为之震动:“这意味着一个令人生畏的重大突破。”

  那年,时任第二炮兵某基地副参谋长的杨业功,奉命组建我军第一支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新型导弹旅。受领任务时,他庄重地立下“军令状”:“这是党和人民对我的极大信赖。我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党性发誓:坚决完成任务,决不给党和军队丢脸!”从此,杨业功几乎把身家性命全都交给了创业重任。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正式成立。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一代代官兵艰苦创业,这支我军最年轻的现代化兵种,已发展成为现代化作战的拳头部队,不仅是我国军事实力的象征,而且成为中国大国地位的重要支柱。

  这支新型导弹部队的诞生,使第二炮兵部队如虎添翼。

  创业维艰,不辱使命。杨业功率领部队在一张白纸上开始描绘新型导弹部队的构想,以一种现代战争的军事理念,打造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的精锐之师。

  那段时间,杨业功上阵地、下部队,几乎没有休过一个节假日。他的“全日制”工作让一些年轻的同志都感到吃不消。他对所有工作都要求准确无误,唯独自己的吃饭、休息和回家时间,从未准时过。他有一句讲了不知多少遍的口头禅:“少说空话,多想办法,多干实事,多出成绩!”

  基地参谋长高津回忆说,那一年的冬天,部队开赴西北某地开展一系列低温条件下的试验性训练。在零下近30摄氏度的戈壁沙漠上,杨业功带着严重的感冒连续15天跟班作业。有两次试验归来,一进宿舍就瘫倒在地。但他严令身边的同志,绝不许“泄密”。

  最终,杨业功和战友们以一次干脆利落的实弹打靶,把上级“当年组建、当年形成战斗力、当年圆满完成实弹发射任务”的命令,变成了现实。从此,我军又多了一块“保卫祖国安全、维护世界和平”的“盾牌”。

  1999年6月,杨业功走上了基地司令员岗位。又一个艰巨的使命落在了杨业功的身上。他满怀激情:“不论走到哪里,我都是一个兵,一个像导弹一样为神圣使命勇往直前的兵。”

  “司令员经常加班到凌晨才回家,好几次我靠在沙发上睡着了,都是首长把我叫醒的。”公务员郭化雄眼含泪光地回忆。

  “我们有幸承担重任,绝不能让党和人民失望。要完成艰巨的任务,只能靠艰苦奋斗。”旅长周亚宁对杨业功这句饱含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话记忆颇深。

  “他的时间不是以小时来计算,而是以分钟来计算。”机关的同志算了一笔账:以杨业功的工作效率和时间合计,他每年所完成的工作量几乎达到正常情况下的两倍!

  瞄准世界一流

  和平,对于中国军人是一个神圣的字眼。

  作为共和国高级军事指挥员,杨业功思考的是,把自己的部队锻造成保卫祖国安全、捍卫祖国和平的坚强盾牌。

  杨业功告诫部队:“只有从全局高度确立打赢标准,瞄准世界一流抓战斗力建设,才能成为党和人民可信赖的铁拳头。”

  为干一流,他带头学成了“导弹通”。

  杨业功没上过大学,是从普通士兵成长起来的。但他几十年好学不辍,终于使自己成为远近闻名的专家型人才。搞训练,重要的操作岗位他都能亲自教学和示范作业;抓教学,对新型导弹的关键技术他能“一口清”。

  走进他的家中,看不到什么像样的家具,却有满满几柜子书。那些有关导弹技术、现代战争、指挥艺术、战争筹划方面的书籍上,写着大量的阅读注记。几十个笔记本,记载着百万字的心得。他撰写的《谈如何保持第二炮兵长久的实战能力》、《局部战争与导弹部队》,引起军队高级机关的重视。

  为干一流,他盯着前沿锤炼部队。

  每当国际上爆发军事冲突,杨业功都要立刻提醒官兵们密切关注,组织大家研讨战争中导弹运用的事例,吸收借鉴先进战法,寻找应对措施。杨业功还把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导弹部队的相关情况整理出来,列出几百项“先进指标”,让大家经常琢磨、谋求超越之道。

  官兵们说,虽然部队没有参加过实战,但每天都生活在实战氛围中。

  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杨业功引导官兵确立起“三个服从”(服从武器装备最高性能、服从应急作战最高要求、服从长期备战最严标准)、“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快反作战、有利于不间断指挥、有利于战场生存、有利于首战制胜)的观念,使战场12个要素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为干一流,他敢冒风险大胆地闯。

  2000年,基地某旅确立了全系统、全要素、全员额、全程序、全装备训练的目标。这在二炮部队还是头一次。不少人忧心忡忡。因为训练动用装备越多,风险就越大。

  压力面前,杨业功第一个表态:“我支持。出了问题我负责!”

  由于缺乏经验,第一次按“五全”标准训练就出了意外:夜间紧急出动中,一辆装备车因路基过软发生侧倾,差点酿成事故。上下哗然。

  杨业功没有责备部队。他亲自组织深入调查,带领官兵对所有训练细节进行严格推敲,每个环节都精心筹划和实施,终于使各课目训练圆满成功。

  导弹发射代价昂贵。国外军队一般以电脑模拟组织训练。由于与野外训练的感受大不相同,真正有战斗气氛的模拟训练实际上难以实现。杨业功开始行动了。他带着技术骨干研制成功“缩小比例模拟弹”,并且亲自编写了相应的操作规程,使部队能够以极低廉的成本进行发射练习,破解了一道世界性难题。

  在此基础上,他又大胆创新,组织部队圆满完成了二炮历史上第一枚常规导弹的发射及弹体回收任务。

  杨业功亲自组织参与了多次重大军事演习,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第一,还在建国50周年大阅兵中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他魂牵梦绕的部队战斗力快速提升。
  从严锻造铁军

  这是一次平常的训练。某单位的导弹发射车“对号入座”地进入上次训练位置。现场指挥员以目测方式确定了前方定位线。赶到现场的杨业功发现这个问题,就问道:“测试精确吗?”

  “差不多。”指挥员回答。“差不多是差多少?重测!”

  杨业功把部队集合起来,当场进行逐项检测,并运用数学模型计算了远程打击结果:原本高精度的新型导弹,竟然打到了毫无意义的地点。官兵们为之震动。

  “科学的东西来不得半点虚假,高技术部队更要有特别严谨的求实态度。否则会给战争胜利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杨业功语重心长。

  求胜先求实。“什么是真正的制胜之道?务实、求实、落实!”杨业功反复强调。

  经过一番调查,他在全旅干部大会上一脸凝重地提出了“高技术部队靠什么生存”的思考题,并且指名道姓地一口气列举了10多个方面的“虚浮”事例,要求大家对比反思。热烈讨论之后,全旅形成共识:务实、求实、落实应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杨业功特别强调精细促落实。每次接收重要装备,他都带着技术骨干亲自点验。与装备有关的一个纸片、一个不起眼的螺丝钉、一个细小的标识,都必须弄个清清楚楚。在汇总数据时发现任何误差,都要亲自核对个明明白白。

  2002年8月,他在一个单位参加某项工程的验收调试。发现直接关系导弹命中精度的基座有问题。经过精确测定,误差值在允许范围之内。但杨业功坚决要求打掉重建。有人说这个基座是个预备项目,一般情况下用不上,这点小误差没多大关系。杨业功一听就火了:“你知不知道什么叫导弹?知不知道什么叫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知不知道战争中没有一般情况?”

  连珠炮式的反问使大家猛醒。“精密、协调、准确、严谨”的建设和训练思想随之更加深入人心。

  杨业功抓落实有一股狠劲。为选择两个阵地点位,他多次徒步翻山越岭数十公里,到实地去审查备选阵地的各项条件。有一次中途遇到倾盆大雨,一脚踩滑,差点掉下陡峭的山谷。同志们看他两条腿都划伤了,建议他在原地休息,让其他同志代为考察。但杨业功二话没说,坚持带领大家完成了全部实地勘察。为保证工作落实的力度,他每年蹲在基层的时间都超过100天。

  曾经因抓落实不力受到杨司令员批评、又因改正彻底受到杨司令员表扬的某旅官兵,一说起老首长的求实作风,就特别激动:“他做人做事最讲实在,赏实罚虚过得硬!”
  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无私地面对事业,才显共产党人的本色”。这是杨业功在党课教育中谈出的心得体会。

  基地的官兵公认:杨业功是个廉洁自律、公正处事,甘守清贫、任劳任怨的好领导。然而更能验证他无私品格的,是在生死考验的最后关头。

  2003年11月,杨业功一生中最沉重的日子。他在国防科技大学学习时的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十二指肠腺瘤癌变。

  此后的几个月,杨业功仍像一往无前的勇士,奉献着最后的人生。

  他要完成国防科技大学的学习计划。进医院时,他就带着学校发的书本。他趴在病床上一边学习,一边完成了题为《建立联合作战指挥机构应把握的问题》的毕业论文。

  他请求把电话接到病房,还像上班一样指挥着部队的建设。每当听到基地的同志说到某项工作已经通过严格的考核、阵地建设工程全部达到最高标准时,他总会高兴得放声大笑。

  病情稍有好转,他就要求加大饭量。面对他皱着眉头大口吞咽饭菜的场面,陪护人员忍不住转过身悄然落泪。他们知道,司令员是想身体尽快好起来,早日回到部队。

  2004年春节前夕,经过杨业功再三恳求,医院同意他回部队养病。此时,他的体重已经从70公斤减到58公斤,原本合体的军装显得空空荡荡。

  这年春节,正值部队执行一项重大任务。大年初六,他不顾劝阻拖着病体参加常委会,听取有关工作汇报,并主持制定作战方案。从二楼到四楼只有40多个台阶,他却走得非常艰难,大口喘气,直冒虚汗。身旁的同志要抬他回家休息,可他却大发脾气:“我的任务还没完成,你们想让我死不瞑目吗?”

  “是军人,倒也要倒在战位上。”杨业功语气坚定。

  杨业功没有倒下。他时时刻刻牵挂着导弹部队的建设。就在他去世前的13天,基地某旅旅长陈楚华接到一个电话。他万万没有想到,竟然是杨司令员从病房打来的!杨业功向他询问阵地建设情况,又在电话中千叮咛万嘱咐,要求他一定要组织好即将到来的达标考核。

  杨业功没有倒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背靠床头,一边输着液,一边用笔记本电脑写着述职报告,把工作的经验和教训留给基地“班子”,把最后的眷念留给朝夕相处的战友:“……病魔只能摧垮我的身体,摧不垮我的钢铁意志。一旦病好,我还要和战友们一起战斗在军事斗争准备第一线……”

  基地政委迟志江赶到医院,看着满脸汗珠与病魔搏斗的战友,热泪纵横。等杨业功缓过劲来,却只是微笑着说:“老迟,你看我啥时候能回部队呀?”

  2004年6月9日,二炮领导前来看望。杨业功用尽力气所讲的全都是如何加强导弹部队的建设。如果他有最后的遗言,那就是:“为导弹事业献出这把骨头,我无怨无悔……”

  杨业功走了。在最后时刻,他喊着“出发”这个微弱却坚定的口令走完了自己的辉煌人生。围在他身边的官兵无不泣泪成声。他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右手,用庄严的军礼为共和国将军送行。

  在基地设置的告别灵堂,一名战士送来的挽联上写着:“你把忠魂留在了阵地,你把忠诚留给了祖国,你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

  官兵们仿佛看到,杨业功率领着部队又一次向阵地出发了——他的生命在阵地中永恒。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7日 第一版)
向杨将军致敬...
共产主义文章,呵呵                                          
                           

[em01]
向将军致敬!
他是战略导弹集团军司令员之一。
是基地司令员吧
难道基地司令员兼任导弹集团军司令员?
如果是基地司令员,电视报道是不用回避的。这次只提“司令员”应该有所
指。他手下辖有导弹旅,前几年的标兵旅长高津就是现在的部队参谋长(已升
为大校)。“导弹集团军”这个名词我是在去年的杂志上第一次看到,所以我
推测他是。“导弹集团军”往上一级还有“导弹集团军群”,后者估计是一种
战时编制。
他是哪一级司令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精神!向为共和国铸剑的人致敬!
[em17][em17][em17][em17][em17][em17]
二炮司令都才中将...他的职位不会很差的
愿将军在天之灵得到安宁!
致敬!
向中国军人致敬!
军人不思打战,就是失职。真是如雷贯耳!
共和国需要杨将军这样的军人,也需要有像杨将军这样思想的普通老百姓。
中国的未来就是靠这样的仍筑起来。
可惜英雄不惜自己的身体
英年早逝啊~~~~~~~
向他致敬!!!!!
有你,国人才可入睡
受之无愧的将军----向您敬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