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养鱼院士”刘筠逝世 其研究让中国人餐桌上多了条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20:35:48
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01_23_307261_2.shtml

“让中国人餐桌上多了条鱼”的院士走了一位。
据华、湖南日报报道,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科协原副主席刘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21日凌晨5时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86岁。
作为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刘筠被业界称为“鱼圣”、“鱼院士”。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写就一段水域传奇:实现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中华鳖人工繁殖、多倍体鱼(湘云鲤、湘云鲫)人工繁殖。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刘筠
1929年11月17日刘筠院士出生于湖南双峰县青树坪镇的一个农民兼小手工业者家庭;1948年,考入国立师范学院读书;1953年,毕业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1958年,从中科院学成回校,继续从事他钟爱一生的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繁殖生理和育种研究。
他被媒体评价为“一生研究只为让中国人盘子里多条鱼”。刘筠院士先后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如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刘筠毕其一生,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1995年,刘筠与袁隆平一道被评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筠还是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内陆水产》编委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室)主任,湖南省水产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水产原种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因其杰出研究贡献,刘筠也获表彰无数。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水产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综合奖“科技兴湘奖”、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

刘筠在实验基地指导学生检查实验鱼
刘筠院士在《Aquaculture》、《水生生物学报》、《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动物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写有专着《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另合着两本书。在教书育人方面,刘筠院士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在国内已晋升为教授、副教授,也有不少在国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2004年2月28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通讯《呕心沥血为“三农”》,报道刘筠院士的事迹:
(2004年)2月24日,湖南省隆重举行科技奖励大会,省委书记杨正午给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筠颁发了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奖金高达100万元。刘筠成为该奖的惟一获得者。
三湘大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科学家刘筠带领他的人马在三湘四水展开激战,不仅牢牢掌握了鱼类人工繁殖的主动权,还新造了一些鱼类基因种群。他先后13次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异源四倍体鲫鲤,这标志着我国在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湖南省省长周伯华评价说:“刘筠院士始终情系‘三农’,为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填充农民的钱袋子、实践科学家的好路子做出了杰出贡献。”

菜篮子
不少家庭主妇在市场上发现,如今不少鱼比蔬菜还要便宜,鱼成了老百姓菜篮子里的“常客”。这个变化离不开这个名字——刘筠。
自古以来。被称为四大家鱼的青、草、鲢、鳙,可以在池塘里生存,却无法在环境池塘里繁殖,种苗的获得只能在江河里捕捞。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自然苗种日趋稀少,限制了淡水鱼的产量。提高鱼类繁殖能力,成为解决老百姓菜篮子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难题。1958年,28岁的刘筠主动请缨肩负了四大家鱼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研究。他深入36个县市的江河、池塘、湖泊采取了上千份实物样本,证实了池养家鱼的生殖细胞能够发育,但雌鱼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必须进行人工催产,才能继续完成成熟分裂。这个结论为家鱼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最终宣告了中国四大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就此结束。1981年,刘筠的“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产繁殖的研究离不开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新婚燕尔的刘筠毅然卷起铺盖带着学生奔赴祁东县安营扎寨,一头扎进农民堆里。由于交通不便,他们早上在县渔场做实验,指导渔民养殖技术后又要马不停蹄地步行35里赶往归阳渔场进行另一组实验和指导渔民,再在当天赶回县渔场。一天得赶70多里路。刘筠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有时只能吃上两顿饭。祁东的实验基地人多床少,一张床上要横躺四个壮年汉,这种情景被人戏称为“堆罗汉”,更不知有多少夜晚,刘筠就躲在渔棚的长椅上过夜。在不到3年时光里,刘筠跑遍了湖南的40多个县。更多色鲜味美的鱼儿开始走上了千家万户餐桌。

刘筠院士在工作中(资料图)
钱袋子
湖南省湘阴县东湖渔场有精养水面2200亩、职工300多人,由于普通鱼种养殖成本过高等原因,进入九十年代后,养鱼无利可获,职工普遍不愿意承包水面,纷纷改行或南下打工。
1993年,刘筠将他培育的湘云鲫(鲤)的第一代产品在这里试养殖,湘云鲫(鲤)具有生长速度快、口感好等优点,很快便赢利。
南下打工的吕方良、徐确良等大批渔民得到消息后迅速回到家,又重新干起了养鱼的老行当,如今每户年纯收入均在4万元以上。
在刘筠的主持下,长沙、湘阴、资兴、常德相继建起4个年产5亿尾湘云鲫(鲤)苗种生产基地。近3年来,全国26个省市的养殖户们共生产苗种6.9亿尾,新增产值19.4亿元。
湖南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起每年生产鱼苗150亿尾以上,家鱼人工繁殖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渔业养殖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四大家鱼的养殖累计增加水产品1177万吨,累计增加纯利润294亿元,带动全省30多万水产养殖者致富。
1995年,刘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为广大渔民排忧解难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仍坚持每月一次下基地开展实验指导。每年的大年初四他都要去基地和渔场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这天就是他和农民兄弟团圆的日子。
好路子
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水产事业,事业成了刘筠的第二生命。他的日历表上没有节假日,他没有个人爱好,健身活动就是散步,电视机前只看新闻联播。他的活动地点就是宿舍、实验室。
在做四大家鱼实验时,地点在湘阴县农场。人们安排他住离试验场地不足一里的宾馆,但他执意要和课题组同志一起住简陋的渔场宿舍,一起吃自做的饭菜。一次雨后实验观测须在凌晨三点进行,事先已明确了实验的方法、步骤、内容,刘筠年纪大,可以不必去现场,可当负责实验操作的同志开始工作时,刘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起床赶来了,大家又感动又担心,深怕他因天黑路滑而摔倒。
为了让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助手早日脱颖而出,多年以来,刘筠坚持将学科队伍中的年轻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在国内外进修深造,并经常把自己设计的一些科研课题压给他们,让他们担当主攻手,而在课题成果署名上往往把自己的名字排后。凡条件够格的助手,他都极力推荐晋升技术职务。
74岁的刘筠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搞科学的,要时时想着为中国的农村,为中国的农民作贡献。”http://www.guancha.cn/Science/2015_01_23_307261_2.shtml

“让中国人餐桌上多了条鱼”的院士走了一位。
据华、湖南日报报道,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科协原副主席刘筠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月21日凌晨5时7分在长沙逝世,享年86岁。
作为我国著名的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刘筠被业界称为“鱼圣”、“鱼院士”。他用半个多世纪的努力,写就一段水域传奇:实现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人工繁殖、中华鳖人工繁殖、多倍体鱼(湘云鲤、湘云鲫)人工繁殖。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刘筠
1929年11月17日刘筠院士出生于湖南双峰县青树坪镇的一个农民兼小手工业者家庭;1948年,考入国立师范学院读书;1953年,毕业分配到湖南师范学院生物系;1956年,到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进修实验胚胎学;1958年,从中科院学成回校,继续从事他钟爱一生的鱼类及水生经济动物的繁殖生理和育种研究。
他被媒体评价为“一生研究只为让中国人盘子里多条鱼”。刘筠院士先后主持了一系列国家和省部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如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十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重大科研成果。
刘筠毕其一生,在理论上建立了系统的中国主要养殖鱼类(四大家鱼为主体)、中华鳖(甲鱼)和食用蛙类的繁殖生理学,实践上研制了养殖鱼类和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殖和育种的技术体系;率先应用细胞工程和有性杂交相结合的综合技术,在国内外建立了第一个遗传性状稳定且能自然繁殖的四倍体鱼类种群,成功地培育出优质的三倍体鲫鱼和三倍体鲤鱼。
1995年,刘筠与袁隆平一道被评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筠还是发育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湖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主席,蛋白质化学与鱼类发育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席,《内陆水产》编委会主任,湖南师范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实验室(鱼类发育生物学研究室)主任,湖南省水产学会理事长,湖南省科协副主席,中国水产原种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水产学会副理事长。
因其杰出研究贡献,刘筠也获表彰无数。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发明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国家水产总局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综合奖“科技兴湘奖”、湖南省“徐特立教育奖”、曾宪梓教育基金会高等师范院校教师奖。

刘筠在实验基地指导学生检查实验鱼
刘筠院士在《Aquaculture》、《水生生物学报》、《水产学报》、《中国水产科学》、《动物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写有专着《中国养殖鱼类繁殖生理学》,另合着两本书。在教书育人方面,刘筠院士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其中不少在国内已晋升为教授、副教授,也有不少在国外做出了突出的成绩。
2004年2月28日,《光明日报》在一版头条刊发通讯《呕心沥血为“三农”》,报道刘筠院士的事迹:
(2004年)2月24日,湖南省隆重举行科技奖励大会,省委书记杨正午给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刘筠颁发了湖南省首届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奖金高达100万元。刘筠成为该奖的惟一获得者。
三湘大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科学家刘筠带领他的人马在三湘四水展开激战,不仅牢牢掌握了鱼类人工繁殖的主动权,还新造了一些鱼类基因种群。他先后13次获得国家和省科技进步奖,他在世界上首次研制出异源四倍体鲫鲤,这标志着我国在鱼类多倍体育种的理论和应用方面取得创造性突破。湖南省省长周伯华评价说:“刘筠院士始终情系‘三农’,为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填充农民的钱袋子、实践科学家的好路子做出了杰出贡献。”

菜篮子
不少家庭主妇在市场上发现,如今不少鱼比蔬菜还要便宜,鱼成了老百姓菜篮子里的“常客”。这个变化离不开这个名字——刘筠。
自古以来。被称为四大家鱼的青、草、鲢、鳙,可以在池塘里生存,却无法在环境池塘里繁殖,种苗的获得只能在江河里捕捞。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损害,自然苗种日趋稀少,限制了淡水鱼的产量。提高鱼类繁殖能力,成为解决老百姓菜篮子的一个十分迫切的难题。1958年,28岁的刘筠主动请缨肩负了四大家鱼的生殖、生理及人工繁殖研究。他深入36个县市的江河、池塘、湖泊采取了上千份实物样本,证实了池养家鱼的生殖细胞能够发育,但雌鱼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必须进行人工催产,才能继续完成成熟分裂。这个结论为家鱼人工繁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最终宣告了中国四大家鱼不能人工繁殖的历史就此结束。1981年,刘筠的“草鱼等家鱼人工繁殖及技术推广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水产繁殖的研究离不开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新婚燕尔的刘筠毅然卷起铺盖带着学生奔赴祁东县安营扎寨,一头扎进农民堆里。由于交通不便,他们早上在县渔场做实验,指导渔民养殖技术后又要马不停蹄地步行35里赶往归阳渔场进行另一组实验和指导渔民,再在当天赶回县渔场。一天得赶70多里路。刘筠每天工作时间长达十七、八个小时,有时只能吃上两顿饭。祁东的实验基地人多床少,一张床上要横躺四个壮年汉,这种情景被人戏称为“堆罗汉”,更不知有多少夜晚,刘筠就躲在渔棚的长椅上过夜。在不到3年时光里,刘筠跑遍了湖南的40多个县。更多色鲜味美的鱼儿开始走上了千家万户餐桌。

刘筠院士在工作中(资料图)
钱袋子
湖南省湘阴县东湖渔场有精养水面2200亩、职工300多人,由于普通鱼种养殖成本过高等原因,进入九十年代后,养鱼无利可获,职工普遍不愿意承包水面,纷纷改行或南下打工。
1993年,刘筠将他培育的湘云鲫(鲤)的第一代产品在这里试养殖,湘云鲫(鲤)具有生长速度快、口感好等优点,很快便赢利。
南下打工的吕方良、徐确良等大批渔民得到消息后迅速回到家,又重新干起了养鱼的老行当,如今每户年纯收入均在4万元以上。
在刘筠的主持下,长沙、湘阴、资兴、常德相继建起4个年产5亿尾湘云鲫(鲤)苗种生产基地。近3年来,全国26个省市的养殖户们共生产苗种6.9亿尾,新增产值19.4亿元。
湖南省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起每年生产鱼苗150亿尾以上,家鱼人工繁殖技术从根本上解决了渔业养殖生产发展的关键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多年来四大家鱼的养殖累计增加水产品1177万吨,累计增加纯利润294亿元,带动全省30多万水产养殖者致富。
1995年,刘筠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为广大渔民排忧解难的热情依然有增无减,仍坚持每月一次下基地开展实验指导。每年的大年初四他都要去基地和渔场开展技术指导与服务,这天就是他和农民兄弟团圆的日子。
好路子
将毕生的精力献给了祖国的水产事业,事业成了刘筠的第二生命。他的日历表上没有节假日,他没有个人爱好,健身活动就是散步,电视机前只看新闻联播。他的活动地点就是宿舍、实验室。
在做四大家鱼实验时,地点在湘阴县农场。人们安排他住离试验场地不足一里的宾馆,但他执意要和课题组同志一起住简陋的渔场宿舍,一起吃自做的饭菜。一次雨后实验观测须在凌晨三点进行,事先已明确了实验的方法、步骤、内容,刘筠年纪大,可以不必去现场,可当负责实验操作的同志开始工作时,刘筠不知什么时候悄悄起床赶来了,大家又感动又担心,深怕他因天黑路滑而摔倒。
为了让一些有培养前途的助手早日脱颖而出,多年以来,刘筠坚持将学科队伍中的年轻教师有计划地安排在国内外进修深造,并经常把自己设计的一些科研课题压给他们,让他们担当主攻手,而在课题成果署名上往往把自己的名字排后。凡条件够格的助手,他都极力推荐晋升技术职务。
74岁的刘筠经常教导他的弟子:“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搞科学的,要时时想着为中国的农村,为中国的农民作贡献。”
这样的人让人敬佩
那一代人生长于百废待兴的年代,各领域各行业的翘楚都成为开山鼻祖级的人物,这也算是“生逢其时”吧!后世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大师们越来越少了。
敢情以前四大家鱼无法人工繁殖
来之不易啊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三倍体鱼和四倍体鱼是让中国人断子绝孙的东西!
但雌鱼细胞只能发育到初级阶段就停滞不前了,必须进行人工催产,才能继续完成成熟分裂。

这个也是害人的。人工催产的东西,违反了自然规律,完全不是健康食品!
这咋还对研究成果起争议了
acoustics 发表于 2015-1-24 16:52
敢情以前四大家鱼无法人工繁殖
来之不易啊
这个主要是以前没有系统的研究过,没有很好的掌握相关方法,建国后国家确实是在这个问题上组织过公关的,我记得以前观察者网出过一篇专文
装甲教导 发表于 2015-1-24 17:02
这咋还对研究成果起争议了
呵呵,非天然的,自然是不健康的。
这可是中国民意的主流啊。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三倍体鱼和四倍体鱼是让中国人断子绝孙的东西!
不能跟那些科盲们认真,他们根本没有接受科学教育的基础。
崔抑郁幸亏生的晚,要不就咬刘院士了。
老人家真厉害
呵呵,非天然的,自然是不健康的。
这可是中国民意的主流啊。
这是什么理论?要这么说,五谷杂粮,蔬菜水果有哪一样是天然的?说这话的人难道天天吃野果野菜吗?
可惜终其一生也未能突破带鱼养殖技术
岳麓惊行 发表于 2015-1-25 08:37
可惜终其一生也未能突破带鱼养殖技术
人家是淡水哈

不是海水哈


可惜终其一生也未能突破带鱼养殖技术
这话不好笑,缺德!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杂交鱼难吃。。。
我也一直以为四大家鱼养殖是自古以来....
acoustics 发表于 2015-1-24 16:52
敢情以前四大家鱼无法人工繁殖
来之不易啊
是的,以前不能养殖。
周小平补上去啊!
yaoyuan7310 发表于 2015-1-24 16:55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三倍体鱼和四倍体鱼是让中国人断子绝孙的东西!
呵呵呵,这就是很多转基因反对者的惯性思维。
突破海带(非带鱼的)养殖的那个人才厉害,那个人的成果是世界性的
能给大吃货帝国人民餐桌上能添一道菜的人,去哪个天堂都是备受欢迎的主,老人家走好。
按照楼里某些人非天然就不健康的观点 我不知道他们还能吃什么
按照现在流行的说法,这三倍体鱼和四倍体鱼是让中国人断子绝孙的东西!
杂交的和转基因的还是差别挺大,转基因的争议太大
八倍体小黑麦都有。。。四倍体鱼很正常撒。。。


中国教育缺一批文理皆通涉猎广泛的博物学者,科学教育要抓紧
还有给罗非鱼喂避孕药,让鱼快大的说法,我跟他们说育苗时就全是雄性的了,但他们根本不听。
梦想去飞翔 发表于 2015-1-25 10:49
呵呵呵,这就是很多转基因反对者的惯性思维。
其实连很多挺转基因的也说不明白。尤其是那个方肘子的不好好搞科普,瞎扯淡。楞是把科普这市场搞的水混了。科学就是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