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两院”院士、“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逝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12:17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7/21/7850344_0.shtml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1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王大珩生于1915年2月,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1949-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到中科院工作,1952-1983年在长春从事光学仪器与工程研究,1983年调至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

王大珩先生在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他领导研制中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领导研制中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中国的尖端武器做出杰出贡献。王老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等。

王大珩先生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王大珩先生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他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三、七届委员。

http://news.ifeng.com/mainland/detail_2011_07/21/7850344_0.shtml

中新社北京7月21日电 (记者 孙自法) 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中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王大珩先生,因病于21日中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资料显示,王大珩生于1915年2月,祖籍江苏吴县。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考取“庚款”留学生,在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应用光学专业学习,获理学硕士学位。1941-1942年在英国雪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1948年在英国昌司玻璃公司从事光学玻璃研究工作。1948年回国,1949-1951年任大连大学教授,应用物理系主任。1951年到中科院工作,1952-1983年在长春从事光学仪器与工程研究,1983年调至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工作。

王大珩先生在光学与光学工程研究领域作出杰出贡献,他领导研制中国第一台靶场装备大型精密光学跟踪电影经纬仪;领导研制中国第一台激光红外电视电影经纬仪和船体变形测量系统,为发展中国的尖端武器做出杰出贡献。王老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国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863计划”特殊贡献先进个人称号等。

王大珩先生从战略高度上思考并联合其他科学家对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提出多项重大建议,关于跟踪研究战略性高技术发展的建议,最后成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使发展高科技成为实现中国科技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战略部署。这些建议为国家科技决策发挥积极作用,产生深远影响。

王大珩先生历任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所长、中科院长春分院院长、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中科院空间科学技术中心主任;解放军总装备部科学技术委员会顾问;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理事长,中国高技术产业化研究会理事长等职。他还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四、五、六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三、七届委员。

王老走好。。。
中华脊梁
老先生走好,望我中华后继有人…
这样的牛人才是中华脊梁,老人家走好。
王老走好!
这几年走的科学家好多啊
工程院原副院长:王大珩是一位战略科学家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22日   科学时报
  
  7月21日,在惊闻两院院士王大珩去世的消息后,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特意联系了《科学时报》记者,表达自己的哀痛之情。

  “听到这个消息,我很难过。”正在四川出差的杜祥琬在电话里说,“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开创者、高技术发展的领路人,王大珩院士的离世是我国科技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杜祥琬与王大珩结缘于“863”计划。

  1986 年3 月,王大珩和陈芳允、杨嘉墀、王淦昌等4 名科学家向中央提出“发展中国的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在得到国家领导的肯定和批准后, “863 计划”开始启动。

  当时,作为国家“863”计划激光技术主题专家组成员的杜祥琬,经常会与王大珩见面。作为“863”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大珩对于新型激光非常重视,常常出席专家组会议。他不仅关心新型激光发展的战略目标、技术路线,还很注重在“863”机制下发挥出各参与单位不同的优势,形成一个整体作战的“国家队”。

  “他总是能够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思考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杜祥琬说。

  王大珩等老一辈专家不仅具有战略眼光,也拥有丰富的经验。正是在他们的指导下,“863”计划才能够渡过非常困难的启动阶段,进入综合试验时期。令杜祥琬记忆犹新的是,每次试验时王大珩都会亲临现场,并在试验结束后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总是先对参与实验的人员给予热情的鼓励,然后再指出今后可以改进的地方。

  在一次试验结束后,王大珩讲了这样一番话:激光的功率和强度固然是重要的,不过光束质量更重要。

  “这一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新型激光研制的生命线。”杜祥琬说,这一思想对之后的激光研制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影响光束质量的原因很多,在提高光束质量的过程中,新型激光的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

  “王大珩院士是一位战略科学家”。杜祥琬说,在参与、助推我国激光技术发展的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建议,例如要重视光学仪器的研发等等。

  “这些年我们每年都会去看望王大珩院士,”每次去,杜祥琬都能看到王大珩在努力工作和学习:视力下降了,他就用放大镜看文献;听力下降了,他凭借助听器和大家交流。

  2009年年底,在即将迎来激光技术问世50周年前夕,杜祥琬在看望王大珩时特意提到这件事,“希望您能尽快康复,参加明年一系列的重大学术活动。”王大珩微笑着点头。

  “王大珩院士的一生是丰富、充实的一生。”杜祥琬说,在他的带领下,我国激光技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多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作为后辈,我们将继续他未竟的事业,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

  来源 科学时报 记者 计红梅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7-22/1715658129.html
老人家当年是不是学部委员?唉,现在大师级的人物一个一个的走了...
王老走好
是蒋筑英的老师。怀念
天书奇谭,建议列为中文专业博士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