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军队到底怎么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46:34
一般认为明代中后期军队是比较腐败的。
大家可以通过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嘉靖的戚继光抗倭,万历前期的2次援朝抗倭,后期的萨尔浒之战,崇祯的松锦大战来聊聊明军的战斗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4 19:56:05编辑过]
一般认为明代中后期军队是比较腐败的。
大家可以通过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嘉靖的戚继光抗倭,万历前期的2次援朝抗倭,后期的萨尔浒之战,崇祯的松锦大战来聊聊明军的战斗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4 19:56:05编辑过]
明王朝的海军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
也是战绩最好的
强大的明海军为何不北上流求一把,择其良港建一海军基地,嘉靖万历倭乱期间也好借机骚扰一下日本四岛,游击一下倭寇船队,来个烧杀抢掠,围魏救赵,千秋万代,流芳百世.....
中国人有个不成文的怪规矩,谁搞的新项目,以后好坏一直是谁负责,别人决不搭手,不信可以问家里老人国企里是不是这套。三宝太监建船队下西洋是成祖支持,郑和一个人在负责,其他皇帝官员不大关心,典型的观望心态:你能你来啊!其带的随从水手大都是老部下或者他们后代。郑和在宣宗朝最后一次出洋老死异乡,地球上没几个国家能叫一个人30年连去七次吧。郑和死后其航海日志等资料被焚,船厂装具都没遗弃,其他官员诋毁心态就是:我们叫你能![em06]
七下西洋主航道是以前华商走过的熟路,去了七次印尼澳大利亚都没到,其探索冒险精神不够,一路上讲究排场炫耀而获利不多,给人以糜饷人亏之口实,其务实进取精神不够,以至于有人称其为官费旅游,这是过激的。
所以成祖朝没有什么大海战,宣宗之后也没有大规模船队,到了倭患时期主要是陆上被动防御,除近海岛屿战外,海上没什么大动作,明代海军并不强大。
楼上的,澳大利亚郑和的确没去过,但是印尼确是去过,郑和船队去过爪哇。
看了戚继光的记效新书和练兵实记,才知道原来一只疲敝的军队经过适当训练与装备就能焕发无尽的潜能. 援朝抗倭之后的总结说得好:公法在,则公故在也,此番乃踵戚将军成法,乃御倭之法,所以全功......

zai
在我家乡附近有两处古战场遗址,一处叫傍水崖,打得蒙古朵颜董狐狸自缚请降;另一处叫旱门关,兵部主事张浩在那里一夜歼灭两万蒙古骑兵.[em01][em01][em01]
明巨弱,论兵力后金强不过当初辽金蒙,最多不过20万,论国力,明疆域大过北宋更远胜南宋,论遭遇,北宋两个皇帝被抓,仍能固守江南,到金灭亡蒙古也费了好大劲才能搞定,明朝,基本没有象样的抵抗,满清自己都没想到这样顺利
[B]以下是引用[I]dragonangel[/I]在2005-7-26 19:17:00的发言:[/B][BR]看了戚继光的记效新书和练兵实记,才知道原来一只疲敝的军队经过适当训练与装备就能焕发无尽的潜能

搞错没有,戚继光部队的士兵是重新招募的,因为原来的军队连重新训练和装备的价值都没有了。
[B]以下是引用[I]布衣之怒[/I]在2005-7-26 9:53:00的发言:[/B][BR]楼上的,澳大利亚郑和的确没去过,但是印尼确是去过,郑和船队去过爪哇。

应该这么讲,船队到了马六甲就打弯,到过新加坡对面的一小块印尼飞地,南面的几大岛没去。
转了一圈回来看看,这历史区没什么动静,我来开刷把。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戚继光调赴浙江抗倭,翌年任参将。他见“各卫所训官兵都桀骜不训,顽钝无比”,作风腐败,乃倡议招募新军依法管束。嘉靖三十八年(1559)亲赴浙江义乌,精选3090名农民和矿工,训练成一支军纪严明的劲旅,史称这支军旅为“戚家军”。他率这支军队在浙江先后取得高家楼、龙山、缙云、乌牛、松浦、鉴云诸捷,扭转了战局。浙江总督胡宗宪称这是“自有倭以来,未有若迩来数捷之痛快人心者”。
就像国民党一样,内狠的无赖军队对外必是软弱的,义乌亦是江南之地,说明不是当地人不行,而是明朝的国家机器烂掉了。宪宗武宗都是不吸取英宗教训,宠信宦官胡作非为,到了嘉靖朝,出了个方人严嵩一手遮天20载,军备松弛,北虏几次轻松入境,1550年蒙古新锐俺答汉一直打到北京城郊,严嵩推荐同党仇鸾为大将军,严和其不敢野战,任由鞑靼人在北京附近掳掠了大批人口牲畜财物,明军就看着他们满载而归,和崇祯朝有的一比。

南方处境本应好些,其来犯倭寇和后期入朝的不同,是中日海盗商贩渔民组成的杂牌,战斗力有限,但却让这批人闹的太嚣张,竟深入江浙闽腹地,甚至围攻省府。后由于我方打击有力,倭酋织田,丰臣等也控制了日本国内局势,禁止九州一带倭人私自出海,倭患才逐渐平息。问题是明廷武功已经这么差了,抗倭抗虏有功人士还屡遭排挤,戚继光在张居正死后也被贬,家道贫寒,戚继光的老妻都和他闹分居了。
有些事情并不完全是由几个昏君宦官奸臣造成的,这不是拍电视,而是由整个官场风气和民族劣根性造成的,声声入耳的东学党也没文章那么清高,朋党内斗都没有克制,外寇可憎,官僚亦可憎。
明军的骑兵是很强大的,关宁铁骑就很猛啊!
关宁铁骑,天下无敌
朕的铁骑在哪啊,朕的神机营呢,快叫他们回来保卫京城啊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7-27 14:12:00的发言:[/B][BR]
搞错没有,戚继光部队的士兵是重新招募的,因为原来的军队连重新训练和装备的价值都没有了。

老大啊, 他的种子部队是重新招募的, 他去蓟镇的时候可是领现成的军啊. 他还有计划向朝廷要10万兵训练,然后再十万变百万的,难不成都要去义乌找?  蓟镇的兵就是他训过之后打出几十年和平的, 怎么叫连重新训练和装备的价值都没有了呢?  有些官样文章一提到封建统治者就是如何如何腐败,如何如何腐朽, 好象从前从官到军到民全是混吃等死的米虫, 信不得呀.
[B]以下是引用[I]铁骑[/I]在2005-7-26 19:45:00的发言:[/B][BR]明巨弱,论兵力后金强不过当初辽金蒙,最多不过20万,论国力,明疆域大过北宋更远胜南宋,论遭遇,北宋两个皇帝被抓,仍能固守江南,到金灭亡蒙古也费了好大劲才能搞定,明朝,基本没有象样的抵抗,满清自己都没想到这样顺利

你老兄碰上中原13年不下雨再加上肺鼠疫流行,人口三去其二再说什么巨弱吧. 如果不是内部农民起义的牵制, 后金算什么呢? 大家只知道皇太极窜扰京畿, 知道他回去的时候在瓦口关被困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每个后金兵花一两银子买路的又有几个呢? 在剿灭农民起义军的时候, 只李自成就被打成全军覆没5次, 都到了说"如果三日内不能突围,你们就用我的头去投降"的地步了.读明史, 感觉就是运气太坏, 总是关键时候用错人或出岔子, 阴差阳错,让满清占了便宜,害得中国人倒霉500年(满清300年, 清亡到现在100年, 后面还有100年中国才能恢复元气).
[B]以下是引用[I]dragonangel[/I]在2005-7-28 1:35:00的发言:[/B][BR]。
老大啊, 他的种子部队是重新招募的, 他去蓟镇的时候可是领现成的军啊. 他还有计划向朝廷要10万兵训练,然后再十万变百万的,难不成都要去义乌找?  蓟镇的兵就是他训过之后打出几十年和平的, 怎么叫连重新训练和装备的价值都没有了呢?  有些官样文章一提到封建统治者就是如何如何腐败,如何如何腐朽, 好象从前从官到军到民全是混吃等死的米虫, 信不得呀.

我说的就是他抗击倭寇的部队。
[B]以下是引用[I]dragonangel[/I]在2005-7-28 1:35:00的发言:[/B][BR]。
老大啊, 他的种子部队是重新招募的, 他去蓟镇的时候可是领现成的军啊. 他还有计划向朝廷要10万兵训练,然后再十万变百万的,难不成都要去义乌找?  蓟镇的兵就是他训过之后打出几十年和平的, 怎么叫连重新训练和装备的价值都没有了呢?  有些官样文章一提到封建统治者就是如何如何腐败,如何如何腐朽, 好象从前从官到军到民全是混吃等死的米虫, 信不得呀.
  
  他初期到任上后为当时边兵纪律差而烦恼(边兵还是明朝战斗力最强的常备军了)后来申请把他自己训练的士兵带去了
明后期,戚家军还是不错的,袁崇焕指挥才能也不错,还有俞大猷也是一时的猛将,
[quote][B]以下是引用[I]铁骑[/I]在2005-7-26 19:45:00的发言:[/B][BR]明巨弱,论兵力后金强不过当初辽金蒙,最多不过20万,论国力,明疆域大过北宋更远胜南宋,论遭遇,北宋两个皇帝被抓,仍能固守江南,到金灭亡蒙古也费了好大劲才能搞定,明朝,基本没有象样的抵抗,满清自己都没想到这样顺利

--------------------------------------
1    帝太笨
2    闯军      内乱
3    后金也非完颜金国可比 。
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把成祖留下的五十万京营主力败了个精光,自己以后明军再无精锐,各地卫所军也逐渐腐败,戚家军和关宁铁骑都是后来就地招募的。
战力与治军有很大关系。
不能一言说明军不强。同样的道理,南宋军力普遍不强,但个别军旅例如岳飞善于治军,则具有很强战力。
任何一个国家,在前期都是强大的,后期政治腐败,军队自然垮掉。我国这样的例子多不胜数!大金铁骑破辽灭宋,入住中原几十年,就不会打仗了,抵抗蒙古像样点的都是步军。
蒙古骑兵横扫天下,90年后就让朱元璋赶回草原
大明前期威风一时,卫所之兵堪称精锐,最后还不是不堪一击。
八旗精兵席卷中华,最后还不是成为末日黄花。
军队没有错,错在明朝皇帝没有能力啊!!!
数量的优势。
非兵源不足 ,非装备不良 ,非将帅不谋 ,非国力不盛
战不胜 -- 上腐下歪 ,外忧内乱 ,心异体衰 ,能不败 !
明朝的军队战斗力如何,还是要综合分析。

明军制为200万“军户”提供,每户出一男丁,代代相因不变。目的是为了保证兵员,又防止民户不受战争动员的侵扰。此制度一创立,流弊就随之而来。关键是民户编入军户,大多为强迫,自愿者中也大多出于权益之计,时过境迁,不能保证矢守不渝。
卫所从成立之初开始,士兵逃亡和换籍事件就层出不穷。多年来,除了西北边境,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承平无事,一个卫所实际兵员远比规定的要少。根据记载,退化最严重的卫所,兵员只有百分之二或三。有限的士兵还要被军官当作劳力,要么就是留在家里当奴仆。
       而伴随着这种情况的是补给制度,明朝军事和政事合二为一。军队粮饷来源于地方政府的侧面供应。户部作为国家财政的中枢,却只充当与一个大型的会计机构,只实施账面监督。在实际执行上,却是由地方负责,地方要把给养直接交付军区和中级以上的后勤机关。一个府县要供应多个小单位,而一个卫所,也会接收多个府县的粮食和银两。这样成为定制,后果就导致盘根错节,操作必然有所失误,加上中国固有的人情事故,补给必然成了大问题。
       组织上的低能必然导致装备上的落后,种种落后,导致数十余年后的明朝军队野战军的战斗力几乎与农村的民兵相去几无。
       与军队落后对应的将领又如何?对于将领的选拔,当权者认为,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勇敢粗豪而不是头脑清晰,就如杜松这样。军官的任命大多数以“世荫”而继承父业。任命程序很复杂,中期开始,由刘大夏提议开始武试,其中有文官主持的“文化考试”,要求是粗通文字而不涉及军事科学。为武生开设的“文化学习班”也以“每日总授不过二百字”为原则。
这样培训出来的高级将领中,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这也正是文官集团预期的目的,将领既然乃一介武夫,当然有必要任用文官作为总督巡抚,让他们来指挥武官。总督巡抚下又设若干“兵备守”和“海防道”,名为监察,实则有调动之实权。军政中,人事任免和补给、交通各项都有文官把持。
       这种军事制度的设计,显然,其重点不在于对付敌国全面入侵,同时也不打算全面进攻敌国。“土木之变”已经充分暴露了军事体制的弱点。但是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武备继续驰废,军事组织不断衰退,一切军队改造的大计都束之高阁。自倭寇为患,才猛然惊醒,穷则思变,改革的要旨仍在选择有创造精神而且深谋远虑又精通各种战术的高级将领。在戚继光去世后,明军始终走不出[B]众不敌寡[/B]的怪圈。
       从军队士兵的战斗能力,组织管理和临阵指挥的高级将领,明军弊端多多,战斗力可想而知。虽仍出现了一些优秀的将领,灵光闪现一时,但是纵观明朝二百六十余年,在瓦勒、倭寇、满清等挑战下,弊端不断暴露但也为难以得到根治。
霍霍,万历十五年喽[em07]
各位明军不是被满人打垮的,当时北京周围的几十万在李贼来的时候全散拉,就和伊拉克的兵一样没有见了,后来满人入关不是和明军玩的是李的农民军!!在后来的南明小朝廷也不统一,给满人各个击破
明朝援朝抗日
日本侵朝,古已有之,早在公元四世纪,大和政权就在朝鲜半岛的任那地区
建立了殖民地,甚至倭五王时期还曾先后向当时中国南北朝的宋遣使,要求封为
朝鲜和日本的总督。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时进时退,最盛时曾一度打到平壤附近。
且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悬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唯有从朝鲜一途。所以丰臣
秀吉侵略朝鲜,固有其野心的关系,但传统的因素也不小。
  早在征讨毛利的时候,秀吉就写信给信长说待到大军平定本州后就要进发九
州,然后图朝鲜以窥大明。在征服高野寺以后,在给一柳末安的信中也说“本国
之事自不待言,尚欲号令唐国。”甚至他还曾委托传教士购买两艘欧洲战舰。
1590年在写给朝鲜李王的信中更为露骨地地表示“予入大明之日,将士卒临军营,
则弥可修邻盟也,予无愿也,只显佳名于三国。”
  当时的朝鲜为李氏王朝所统治,正陷入东人党和西人党之争,象李舜臣这样
的干才都被压制在基层。而明朝正是明神宗在位的万历年间,军队也强大不到那
里去。秀吉对情况知道的很清楚,这导致他的野心开始膨胀,意图建立“三国为
一”的大帝国。
   1591年在征服了奥羽的诸大名后,秀吉就着手准备开战。虽然黑田如水考虑
到国内的形势,反对征朝。但此时的秀吉醉心于“显佳名于三国”的美梦,结果
如水的提案遭到无视,征朝的计划还是启动了。他首先在肥前修筑了名护屋城,
作为侵朝日军的总指挥部,由他亲自坐镇。然后他把关白之职交给了那个日后的
杀生关白秀次以备不测。在将领和军队的配备方面,秀吉共调动了五十万人,其
中三十万用于作战,十五万人是先遣队。先遣队分为八个军,宇喜多秀家为总司
令官,小西行长率第一军,加藤清正率第二军,黑田长政率第三军,同时还有九
鬼嘉隆的四万水军和七百艘舰船。另外还有德川家康、前田利家、上衫景胜、蒲
生氏乡、伊达正宗统帅的十万人马驻在名护屋做为预备队。一时间是“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可以说是日本当时的最豪华阵容。而在战略上,日军采用的是德
川家康的提案,确定了“陆海并进”、“以强凌弱”、“速战速决”的战法;以
水军保证陆军的战略物资供应,陆军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占领朝鲜。在一切工
作准备就绪后,秀吉于1592年4月正式开始了侵略朝鲜的战争。1592年四月(朝鲜
宣祖二十五年,明万历二十年,日文禄元年),日军的先遣部队渡过对马海峡,
于4月13日在釜山登陆,战争正式开始。这一年是壬辰年,所以朝鲜称此役为壬辰
卫国战争,中国称万历朝鲜之役,日本则叫文禄、庆长之役(日本在庆长2年发动
了第二次战争)。
  小西行长首先在釜山登陆成功后,加藤清正率后续部队继续登陆,庆尚道的
朝鲜水军则彻底被九鬼嘉隆所败,右水使元均竟自焚船舰,根本无法配合陆军阻
止敌人登陆。结果小西行长轻而易举地拿下了东莱城。然后整个先遣队按照计划
分成三路:小西行长猛进密阳,直指忠州;加藤清正则攻打彦阳、蔚山,企图在
忠州同小西行长会师,进而直逼京城(汉城)。黑田长政则越过秋风岭北上,以
策应友军。于此同时,日军水军则攻占了庆尚、全罗、忠清等道的沿岸地区。对
此朝鲜大惊失色,不过也只能大惊失色而已。政府所做的,只是任命柳成龙为都
体察使,指挥诸路军队。派李锰、申碰为巡边使去阻击日军。可怜的是,李锰到
尚州拼了老命也只募到了几百人,在小西行长的猛攻之下,溃不成军。而申碰所
率的陆军主力,则在忠州达川摆下背水阵,要与加藤清正一决死战。在4月27日双
方大战一天,不分胜负,加藤清正趁夜以三百人偷袭了申碰的大营,随后大军掩
杀过来,结果朝军一退再退,总算勉强撤回到了忠州城,此时小西行长和加藤清
正已经会师,以大军团开始强攻忠州,日军娴熟的攻城技巧令朝军防不胜防,第
二天就被攻破了城池,申碰战死。忠州一失,汉城实际上已经没有防御力了,宣
祖皇帝带着大臣连忙逃到开城。日军随后而到,5月3日攻占了汉城,此时距日军
登陆仅仅过了二十天。据说天皇还特别做诗给秀吉以表庆祝。
     同陆军的接连胜利相反,日本水军却是连连受挫,因为他们所面对的是全罗
道的水军节度使李舜臣。此人弓马娴熟,精通兵法,尤其水战方面更是不世出的
天才。4月20日,他就调动全道的水军赶往庆尚道去重新编组被击溃了的庆尚水军
。根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出海做游击战,以便寻找有利时机。5月7日,在玉埔海面
突然袭击了停泊在这的日军50 医 艇,共击沉了26艘,其后在追击到永登浦时又
破坏了5艘。紧接着李舜臣第二天在赤珍浦偷袭了日军的补给船队,又击沉13艘。
结果使得秀吉“水陆并进”的企图失败,陆军的补给开始出现危机。而朝鲜水军
方面却仅仅一人轻伤而已,这种战果令戎马一生的秀吉也无话可说。
    5月29日,李舜臣的舰队开到泅川附近的露梁海面,遇到了龟井矩率领的12艘
日舰。龟井因为惧怕李舜臣的威名,弃船登山,在陆地上摆开半月长蛇阵。适逢
退潮,对朝鲜水军不利。于是朝鲜水军假装撤退,等到日军前来追讨之际,突然
全舰队反转,以龟船强大的火力一举歼灭大部分敌军。之后舰队继续向东前进,
于6月2日遇上了正在劫掠发泄的龟井兹矩。李舜臣借龟船的高机动力先行击沉龟
井的指挥舰,然后向敌人两翼包抄,从四面攻击已经失去指挥的日水军。是役龟
井战死,21艘楼船被灭。随后6月5日和6月7日又连破日军的补给舰队。至此秀吉
的主力舰队·黑岛舰队被催毁,制海权完全掌握在了朝鲜手中。
   而此时的日本陆军在占领京城后兵分两路:小西行长过开城向平安道进发,
加藤清正攻打咸镜道,直抵中朝交界的会宁,这时朝廷宣祖已经逃到了义州。结
果釜山登陆不到两个月,陆军就已经控制了除平壤以北,全罗道沿海外的全部朝
鲜半岛。要不是水军惨败,补给缺乏,无法扩大战线,恐怕朝鲜不等中国出兵就
已经灭亡了。
这个时候,一向不大爱理藩邦事务的明朝也坐不住了,以前江浙的倭寇就已
经令朝廷伤透了脑筋,现在若再纵容日本侵吞朝鲜,那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明朝
于6月2日命令辽东抚镇发精兵两万援助朝鲜。6月15日先锋戴朝弃、史儒率部渡
过鸭绿江,6月16 日进驻朝鲜李王所在的义州。6月21日副总兵祖承训、游击王
守官带大部队也进入朝鲜。
  为了及时补给陆军给养,九鬼嘉隆又派出了三路舰队侵朝,同李舜臣舰队在
闲山岛前展开决战。闲山岛水深,利于朝军,一开始朝军就利用小规模攻势诱使
日军进入包围圈中,待日军全部进入后,隐藏在闲山岛北的朝军主力立刻摆开了
鹤翼阵,同时从正面和侧面击溃了日军。击破了59艘敌舰、数千日军,史称闲山
岛大捷。这是被写入马汉《海权论》里的著名战例。之后李舜臣又在安骨浦完全
消灭敌残余部队。
  受此役鼓舞,7月17日拂晓,中日两国军队终于开始发生冲突.承训认为日军
“  夷野人,安能于天朝大军抗衡哉?”,轻率地调动全部兵力进攻平壤。当时
连续降雨,道路泥泞,以骑兵为主的明兵很难施展威力。当冲入好象是空城的平
壤时,立刻遭到了小西行长部的伏击。日军的火枪队发挥了极大的威力,戴朝弃
、史儒当场身亡,其余兵将更是死伤惨重。祖承训一天之内退到大定江,然后撤
回国内。平壤攻防战使本来对明朝尚有一定戒心的秀吉再无提防之意,立即派岛
津义弘增兵朝鲜,企图从陆地支援小西、加藤、黑田部。出乎秀吉意料,因为以
加藤清正为首的日军在朝鲜烧杀掳掠,无恶不作,使得朝鲜人恨极日军,各地义
军蜂拥而起,甚至连和尚都组成僧兵(不是日本那种职业僧兵)来抵抗日军,逐
渐代替官兵形成抗日的主力。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使日军陆地的补给线也不稳定
,而且还要分掉不少兵力来镇压骚乱,于是秀吉不得不打消了立刻进军义州的计
划。
  另一方面,明朝10月17日任命李如松为蓟辽保定山东等处防海御倭总兵官提
督,大规模援助朝鲜。李如松4万3千大军于1593年1月3日进驻肃川,第二次平壤
攻防战宣布开始。1月6日,明军包围平壤,李如松竖起一面大白旗,上书“朝鲜
军民自投旗下者免死”。次日总攻开始。小西行长占有地利,退缩在练光亭的土
窟中用火枪不断射击,而李如松则凭借数量优势强攻,同时以火攻对抗。双方均
伤亡惨重,连李如松坐骑都中弹而死。最后明军疲劳过度,被迫撤退。但小西行
长同样筋疲力尽,无力再战。当晚李如松写信给他说“以我兵力,足以将你歼灭
。但不忍多杀人命,姑为退舍,开你先路”,小西行长回信说“俺情愿退兵,请
不要半路拦截。”然后他连夜率残兵跨过冰封的大同江,向南逃去。李如松如约
撤去半路埋伏的李锰,另派兵从后面追杀,又歼灭六百余人。一共消灭了1646名
日军、生擒5名,明军伤亡为796人。
   2月19日,明军进驻开城。加藤清正此时已经将其屠掠一空,焚城南逃。2月27
日,李如松领两千人在汉城附近的碧蹄馆同日军发生遭遇战,幸亏大将杨元赶来
救援,才退回开城。当时京城日军有4万多人,是日军的精锐部队,绝对数就比朝
中联军要多。李如松决定先确保开城一线,一边等国内新增援兵,一边整顿朝中
联军。明兵部尚书还主张和谈,而另一方面秀吉得知己军受挫,粮饷不足,疾病
流行,也打算撤兵。双方不谋而和,虽然朝鲜国王极力要求复仇,但明朝还是决
定和谈。3月22日,明使沈唯敬前往龙山同宇喜多秀家谈判,议定日军4月19日退
出京城,明军随即进驻。
    5月2日,侵朝的日军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带。秀吉不甘心就此失败,遂一方
面在庆尚、全罗道修了18座城堡,一方面运用外交手腕,派小西如安前往北京递
交日本的和谈条件,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打打停停的“和谈”时期。鉴于日军可能
不会再有大的军事活动,明军大半在1593年八月回到国内,只留下一万人驻守朝
鲜。李舜臣被朝廷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实际上就是海军的总司令官,整饬军
队,建造战船。而秀吉也不断地利用谈判时间补充兵力,运送武器给养,以备再
战。
明、日的谈判一直持续到了1596年9月,仍然处于僵局状态。秀吉认为日军已
经有能力再战了,但首先他要设法除掉李舜臣。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秀吉的计
策,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李舜臣,结果李舜臣被捕入狱,被押送到京城。
  得知反间计成功后,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调动14万陆军和数万水军侵朝。
从动员到集结就绪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准备完毕。明朝因日本毁约大为震怒,
也调动了川、陕、浙、蓟、辽的陆军和福建、吴凇的水军,再度援朝。
  7月7日,九鬼嘉隆要一雪前耻,一举重创元均为首的朝鲜水军,又配合陆军
水陆夹击漆川岛的朝鲜水军,朝军几乎全军覆没,日军控制了制海权。8月1日,
1万4千日军三路进攻全罗道,正好赶上明军进驻全罗、忠清。大将杨元率3000人
守南原,但寡不敌众,两千七百余人战死,杨元负伤。
  8月19日,明军除守卫稷山外全线退至汉城,日军占领了全罗道全部地区。李
舜臣重新被任命为三道水军节度使,但此时他手中只有12艘船和120名士兵而已。
于是李舜臣整顿了残余部队,在碧波亭水域悄悄准备恢复实力。9月7日黑田长政
10,000人分攻稷城和舒川,被明将解生打败。这时明将麻贵统兵四万和朝鲜权粟
元帅会师,组成中朝联军,大举南进。秀吉情知不妙,加上李舜臣又在鸣梁海峡
以少胜多,大败日水军,所以日军连忙战略后撤,令加藤清正守蔚山、小西行长
守顺天、岛津义弘守泅川,形成沿海要点的守备态势。
  中朝联军经过侦察,决定先进攻只有两万人的蔚山。12月23日午夜,明军三
路直捣蔚山,李如松交战后佯退,会同友军消灭了五百余日军。正在监督西生浦
的加藤清正连忙返回蔚山,亲自守城。明军连续四天猛烈强攻,仍旧没有攻下城
池,期间加藤清正也难以支撑,就送信给明军乞求讲和,被拒绝。双方僵持之时
,西生浦1万3千多日军赶来增援。1598年2月9日,明军屡攻不下,被迫撤退,途
中还被追袭,死伤3千多人。
  蔚山战役后,双方都调整了战略。秀吉眼见反攻无望,只得继续确保防线,
在朝鲜南部站稳之后再蚕食朝鲜。而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但主力未损,而且国内
又派陈遴和邓子龙的水军前来助阵。所以明军开始同时进攻三座要塞:蔚山、泅
川、粟林。同时明水军和李舜臣的联合舰队控制了南朝鲜海的控制权,切断了日
军的退路。这时候在朝日军只有6万人,而中朝联军则有11万之众,明显占有优势

  8月18日,征战一生的丰臣秀吉因为朝鲜战争的失利,羞愤积郁,终于在伏见
城死去。临死前遗命退兵。这对朝鲜的日军无疑是雪上加霜。小西行长进退不能,
再次提出和谈,并再度遭拒,只能坚守城堡,等待援军。
  9月20日,中朝联军水陆并进,向小西行长驻守的顺天进攻,同时明军还袭击
了晋州。一直到10月2日,顺天仍未被攻破,而袭击晋州的明军已经占领晋州,以
近3万人的强大兵力攻打泅川。本来战况顺利,但不料明军火药库突然爆炸,结果
全军大乱,又遭日军追击,伤亡高达8千多人。
  到了11月,日军的承受能力已经达到极限,小西行长再次准备厚礼送至李 闯
营中,希望和谈,还是遭到拒绝。绝望的小西行长向岛津义弘求救,岛津于是集
结近5百艘船,企图冲破联军防线,打通回国的通路。在露梁海面,与陈遴、李舜
臣的水军展开最后一次大规模水战。战斗中李舜臣、邓子龙先后战死(中学历史
课本的那一段),但岛津的舰队也被歼灭了二百多艘。
    12月上旬,日军全线后撤,幸亏日本国内派兵救援,方屈守一隅,直到三百
年后,才再度侵吞朝鲜。联军因为李舜臣之死而变得迟钝,日军终于大部分勉强
撤回了日本。
  纵观整个战局,日军将领和士兵的素质明显要高于中朝军队(只有李舜臣是
个例外)。在战术和战略上始终没有犯什么大的错误,甚至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
还能大败敌军(蔚山之战、泅川之战)。在乱世中磨练出的战斗水平是和平时期
的军队所不能相比的。要说日军有什么失误的话,那就是根本不该发动这场战争。
日本国内当时连年战乱刚刚结束,无论是哪方面都无法和中兴的明朝相比。在朝
鲜战场上,日军的补给一定要海运才跟得上,而明军则可以海陆同时运输,双方
补给线的安定也不可同日而语。面对恢复能力几乎等于无限的明军,即使在战术
上取得一些胜利,也改变不了中朝军队强大的进攻态势。可以说从一开始胜负就
已经决定了。这是老糊涂的秀吉晚年犯的最大错误。而明军空有优势而无法转换
成相应战果,秀吉死前不能将日军全部驱赶,反而屡战屡败,全凭数量优势,才
取得胜利,也不见得有多厉害。
  战争结束后,朝鲜在汉城建了“大报坛”以感谢明朝相救,之后明军回国,
朝鲜对明的感激之情甚至持续到了清初。而明神宗大奖三军,《明史》称此为“
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未免有点太夸大其词了。
  因为秀吉之死和朝鲜战争的惨败,刚刚恢复秩序的日本又陷入了文吏派与武
将派的纷争。德川家康(秀吉的大将)的嫡系部队因为没参加战争而丝毫未损,
两年后关原之战爆发……,德川幕府诞生。(完)
浅谈明朝的火器,海战与车战
    浅谈明朝的火器,海战与车战
  明朝的战争形态,战争模式和之前的历朝历代相比,有了非常巨大的变化,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变化,我认为和我将要谈的火器,舰船与战车有很大的关系.当然这其中的火器的应用是起到了核心的地位.
  如果说中国的火器在战场上面的应用,宋朝是萌芽阶段的话,那么明朝就是大发展的时代.而出现这种形势则是与朱元璋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的.
  朱元璋是在黄河以南,长江附近起家的,在他发展之初,就有一个叫焦玉的人献上他所研制的火器,于是朱元璋的队伍成为了江南起义军当中可以说是唯一的火器成为制式装备的起义军.江南水网纵横,再加上刘福通的北伐,蒙古人引以为傲的骑兵队伍发挥不了应有的威力,於是拥有火器的朱元璋很快就尝到了甜头,在与陈友谅的一系列战斗当中,火器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洪都攻防战当中,陈友谅挥军60万围攻洪都,结果洪都的朱军在火铳的帮助下使陈友谅久攻不下。而其后的鄱阳湖大战朱元璋的军队更是发挥了火器的威力,使用了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火炮、火铣、火箭、火蒺藜、大小火枪、大小将军筒、大小铁炮、神机箭”等火器,开创了在水战中以“舰炮”轰击敌舰的先例。同时还为焚烧军巨舰的需要,临时创制了燃烧火器“没奈何”,而陈友谅除了拥有巨舰之外则一无是处,如何能与朱元璋“现代化”的军队抗衡?
  老朱顺理成章拿下整个中国之后自然不会忘记火器带给他的好处,於是火器成为了明军的制式兵器之一,通常明军的构成为“铣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枪四十”,火器的比例占到了10%。而随着火器的发展明朝出现了两个新的兵种,一个就是神机兵(火器兵),而另外一个则是车兵-战国时期被抛弃的战车重新又焕发了青春。
  明朝建国之初,火器的发明和制作在世界上面是居于领先地位的,可是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承平日久,自然火器的发展就开始迟滞起来,于是西方国家在火器的发展方面就超过了我们。而嘉靖之后,南有倭寇,北有挞担和后金,内优外患严重,军事斗争十分激烈,于是火器在明朝又继续发展起来。当时的有识之士就提出了““有精兵而无精器以助之,是谓徒强”;“若有人无器,则人非我有矣”-摘自《徐光启集》,这一批人大力推动了火器技术的发展。于是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明人主要学习和改进了西方传入的各类火器,其中佛郎机和鸟铣被明军改造和更为完善之后大批量的装备了军队。在学习和仿制外国火器的同时,传统火器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大体可分为燃烧性火器、爆炸性火器和发射性火器3大类,约有二三百种之多。
  与此同时,随着火器式样的发展,火葯的配方和制作技术在明朝也趋于成熟,大体可分两大类,由硝、硫、炭构成的纯火药配方和夹带其他成分的毒火、神火(我国古代的化学兵器)等火药配方,随着不同的用途而对应不同火葯的配方,在制作工艺和火葯理论方面均达到了成熟的阶段。
  随着火器的大发展,明朝的战争方式也有了较大的改变,战车和战船就是最能让火器发挥出作用的两种武器。
  明朝的水上实力是非常强的,嘉靖到万历年间,仅仅在江浙一带,战船的型号就达到了21种,如果加上福建和两广,型号更是繁多。在火器的大量应用之前,水上的战斗虽然是有用到弓箭,但是解决敌人的最后手段还是犁沉敌舰和接舷战两种战法,但是随着火器的大量应用,当时的水上战法有了巨大的改变,有人就提出“海战不过是以大船胜小船,以大铳胜小铳;以多船胜寡船,以多铳胜寡铳。”明代的海战有了近代的模式。
  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战船一半以上的战斗人员都使用火器,而到了万历年间,比例达到了70%。战法则是,80步之内用鸟铳,60步之内用火箭,40步之内用飞天喷筒,20步之内开始用冷兵器标枪等,靠近则用火药桶、火砖以及其他冷兵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百步之内以火器为主多层次杀伤敌人的武器配备系统。这种战法使敌船甲板上站不了人,帆篷被烧,完全失去战斗力,束手就擒。所以当时倭寇虽然横行,但是在海战方面却不是明军对手。为了更好的发挥明军的火器优势,明朝还学习了葡萄牙等国的“蜈蚣船”, 专门为了安置中型或者是大型的佛朗机,所以说在当时的世界上明朝的水上作战力量是数一数二的,可惜的是终明朝一代,防御为主的思想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了万历年间比隆庆年间的战船在总数量增加了73.2%的情况下,大型战舰反而减少了40%,海上的防御越来越靠近内陆。以至于在援朝战争期间,津京地区调浙的战船只有中小船只,大型战船只有现造。
  明代战车是有屏蔽的车和威力很强的火炮的结合物。众多战车组成的车营,是有足之城、不袜之马、移动的火炮,集城他的防韧性、战车装载机动性和火炮的杀伤性于一体,能攻、能守、能移动。载火炮的战车为现代战车的雏形。
  战车的大发展时期是在嘉靖到万历这一段时间之内,在这期间出现了两个对战车发展作出了相当重要贡献的两位将领,一个是戚继光,另外一个就是俞大猷。他们二人发展出了偏厢车和正厢车两种战车,偏厢车,车车相联,形成车城,更利于防守,或者说戚继光考虑立于不败之地的防御力更多些,正厢车,前有屏障,更利于前行作战,或者说俞大配考虑以战代守更多一些。这两种战车可以说是当时诸多战车形制的代表,成为了明朝的两种主战战车。
  明朝与历史上的汉族政权一样,都受到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对于这种威胁,明朝的战争思想却与历朝历代大不一样,虽然明朝同样重视养马,但是却不是用来以骑克骑,而是用车克骑。由于有了火器的辅助,更是让这种思想流行起来,戚继光讲:战车“所恃全在火器。火器若废,车何能御”俞大猷则指出:“车必藉火器以败贼,火器必藉车以拒马.二器之用实相须也。”在这种用火器加战车思想的影响之下,他们在战车上装备了更多、更先进的火器。戚继光的重车营.每车装备大佛郎机2架,每架配备9个子统,全营佛郎机256架;鸟铳手配备鸟铳l杆,全营有鸟铳512杆;火箭手每人配火箭60枝,全营共火箭15360枝。一车使用火器的人数已占75—80%。另外,每营还有大将军车4辆(一说8辆),火箭车4辆。作战时,火器可以终日打放不停。火器的质量较过去也有较大的提高,以西方传入的鸟铳、佛郎机代替了手铳和碗口铳,以仿西方佛郎机制造的无敌大将军代替了传统的大将军,就是火箭较过去也有改进。这些火器的威力是嘉靖以前难以相比的。与戚继光相比,俞大猷京营战车上的火器是较少的,每车只有大佛郎机1架,涌珠炮2位。但他原先设计时远不是这样。他打算“每车大佛郎机一座,中佛郎机二座、鸟铳二杆,地连珠二杆,涌珠大炮二位,夹靶快枪十杆”,火器的威力更大,只是后来没有完全按着这个设想办罢了。即使如此,实际配备的火炮,一车营也有360架位,火力也还是较强的。从以上两位军事家车营配备的火器看,车营实为火器营。车载运火器,便于机动,车又屏蔽敌人的矢石,保护火器,从而能充分发挥火器的威力。这种车载火器在历史上也是创举,较好地解决了重型火器机动作战与车、步、骑合成协同作战问题。
  在战法方面两人也有所不同, 戚继光的战法是,敌骑进攻,车列方营,鸟铳、火箭、佛郎机轮番施放。如敌不退.火箭车和大将军车上的火器齐发。这众多威力较强的火器轮番施放,可以终日不停。在这种情况下、敌马惊乱,鲜有不败退的。如敌逼近,附车的奇兵队则出车列成驾鸯阵势,藤牌手在前,次钮手,次长枪手,次鸟铳手改用长刀,同敌人肠杀,然后有秩序地退回车内。如敌败退,则出骑兵进行追击。俞大猷的战法是,敌骑进攻,车列方营,施放火器,打击敌人。敌人在火箭的打击下,难以接近战车,车车相连,车前有屏蔽和大枪头.即使敌骑接近战车,也难以逾车而冲入阵中。敌退却,车方阵迅速变车横阵,向敌推进。如敌大退,则骑兵出车追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明朝的作战模式已经向着热兵器时代过渡,明朝的骑兵作用进一步的降低,而以步克骑和以车克骑成为了明朝战略思想的主流。
  综上所述,火器的大发展使中国向着热兵器时代过渡,而清朝入关继而夺得天下却打断了这一进程,使中国重新回到了冷兵器的时代,从这一点来说,清朝是大大的退步了。
明朝已经是封建社会末了,封建社会一切问题都出来了,明军腐败是很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