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公知刚刚黑中国氢弹的贴,我也有点犯迷糊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11:34:59
于敏院士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些公知也自然要黑一下。

不过他们提到,中国还无法自主建造核电站,这说明原子弹技术还不过关。
而原子弹技术不过关的话,制造氢弹会有难度。

我有点迷糊了。这种说法能站住脚吗?于敏院士获得2014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一些公知也自然要黑一下。

不过他们提到,中国还无法自主建造核电站,这说明原子弹技术还不过关。
而原子弹技术不过关的话,制造氢弹会有难度。

我有点迷糊了。这种说法能站住脚吗?
公知一帮文科生 核物理这种事来瞎掺和毛啊
偶不懂这高大上的技术,偶就瞎说一下
原子弹和裂变反应堆的区别要是联想一下是不是这样子:
现如今找个妹子滚床单容易,但谈恋爱比较难。
信不信公知意外地成为了鉴别智商的权宜之计。
汉征西校尉 发表于 2015-1-14 16:31
公知一帮文科生 核物理这种事来瞎掺和毛啊
+1024,这种说法能出现就充分说明了科普的必要性和任务的艰巨性。
世界上所有的核国家,都是先有核弹后有核电站的。照这个逻辑,没有哪个国家的原子弹是成熟的,氢弹也是圣诞老人一样是编出来骗小孩子的
不是有蘑菇照片嘛,别说是P的
土鳖是四代堆不成熟,三代堆引进成果上发展,二代堆上核潜艇还有大亚湾都被无视了←_←
印度的核电站倒是在核武器之前
公知是不会去看科普的的,人家看得是动作片,比如那个薛蛮子
都说了是公知,你还信?
网上找到一篇中国核电的基本情况介绍:
中国核电技术的基本情况
2012-12-29(来自360图书馆)

1.中国核电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自从1985年3月20日秦山一期(秦山Ⅰ)核电站浇灌第一罐混凝土以来,中国核电建设已经整整走过了20个年头。先后有秦山Ⅰ、大亚湾、秦山Ⅱ、岭澳一期(岭澳Ⅰ)、秦山Ⅲ,五座核电站,共九台机组投产运营,总装机容量为670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2%。这些核电站中,有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我国第一座核电站秦山Ⅰ;有完全由法国和加拿大引进的大亚湾和秦山Ⅲ;有基本与大亚湾相同,但采用一些国产设备的岭澳Ⅰ;也有借助于大亚湾的经验,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秦山Ⅱ。这些核电站中,除秦山Ⅲ是由加拿大引进的重水堆型的外,其它均是压水堆型的。现在还在建设中的有田湾(中俄合作)、岭澳Ⅱ和秦山Ⅱ扩建工程(秦Ⅱ扩),它们各包括两台机组,单机容量分别为100万、100万和65万千瓦。这些核电站的建成和运行,为我国核电站设计、建造和运营,积累了宝贵经验,为今后我国核电建设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短缺日见突出。如果说几年前,核电还只是中国能源发展的一个选项的话,现在则是必须走的一条道路了。国家已经有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核电发展计划:准备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即再投资4000亿人民币,再建31台百万千瓦级的核电机组。
面对着这样紧迫形势,中国核电界要回答的问题是:今后的中国核电发展之路,应该怎么走?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要对中国核电发展的基本形势,有一个清醒的估计。这是确定今后中国核电发展方针的依据。

2.中国核电国产化成绩的评估
在中国核电界,关于核电国产化率,你常常会听到人们这样说:秦山Ⅱ为55%;秦Ⅱ扩将达70%;岭澳Ⅰ为30%,岭澳Ⅱ的一号机组力争取达50%,二号机组将达70%。几年前,有报道说:“中国核电设备制造跻身世界前列”,说的是上海锅炉厂制造的60万千瓦核电机组的反应堆压力容器(下称压力容器)的事,据说在焊接、装配、精密机械加工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开辟了中国核电设备制造的新领域。看了这些数字和报道,外界人士一定认为,中国的核电站建设一定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设计,建造(包括设备制造)和运营已经日臻成熟,只要再进一步提高国产化率,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建造核电站,已经指日可待。在中国,常常有媒体和业界的头面人物把事物的光鲜面摆給人看,而不是切实地反映事情的本来面貌,这几乎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在这光鲜面下的事实,却并不十分令人鼓舞。
国产化的最核心的内容,是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这些设备包括:压力容器、主循环泵、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以及主回路管道等。国产化率是可以作为评估国产化成绩的一个指标,但这些关键设备制造的实绩更有实际意义,更能代表核电国产化的水平。那么,这些设备国产化的情况到底如何呢?到目前为止,除30万千瓦级核电机组的设备外,我国使用的唯一的60万千瓦级国产关键设备,就是上面说的,由上海锅炉厂制造的、用于秦山Ⅱ的一台压力容器。当时报道说,“跻身世界前列”,“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实际并不如此,据媒体报道:这台压力容器接管端有四条焊缝被发现有缺陷,请了外国公司才得以修复。上锅因此失去了秦Ⅱ扩的订单。我们必须对自己的设备制造能力,做实事求是地评估。

3.国产化的秦Ⅱ扩模式和岭澳Ⅱ模式
现在正在建设的秦Ⅱ扩和岭澳Ⅱ的技术路线,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秦Ⅱ扩为有更多可能采用国产设备,仍选用65万千瓦的发电机组。它的主要设备来源有两个途径,凡是有可能的,就采用国产设备;否则就从国外采购。压力容器和稳压器将由第一重型机械厂制造;蒸汽发生器将由上海电气制造;一回路主管道由经玛努尔(烟台)公司承担制造(算不得国产化);而主循环泵(和上冲泵)则是由日本三菱提供。

而所谓岭澳Ⅱ(百万千万级)模式,有的关键设备由中国公司和外国公司合作供应,如东方电机和法国热蒙已经联合组建阿海珐公司,生产主循环泵;而其它的则是采用国内公司“为主”制造,有外国公司做技术支持,设备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和核心部件由外国公司供应。据报道,岭澳Ⅱ的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主回路管道的制造,都是以东方集团下属的东方锅炉和东方电气等为主,辅之以法玛通的技术支持(加买原材料、核心部件)。

比较秦Ⅱ扩和岭澳Ⅱ,我们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首先,如果两座核电站建成后,技术成熟程度可达到同一水平的话,因为计划建造的核电站应为百万千瓦级的,那么按岭澳Ⅱ模式可以一步到位;而按秦Ⅱ扩模式,中国虽有制造60万千瓦级的压力容器经验,但那是上锅制造的,而且还不算十分成功。对一重来说,制造这种级别的压力容器,技术上并没有继承性,仍然是不小的挑战;由上海电气承担蒸汽发生器和由一重承担的稳压器,能否通过这次制造,使其制造技术达到成熟,尚有待实践证明;主循环泵仍从日本三菱采购,还谈不到国产化。显然,要建造百万千瓦级的电站,没有直通车,还需要对制造技术做进一步改进和提高,还有相当的路要走。
按岭澳Ⅱ的模式,中外联合生产的产品,中方得不到核心技术,这是许多实例证明了的经验。而以中方为主,只要求外方提供支持,则外方并不对设备制造质量负责,也决不会在“技术支持”中把核心技术交给你;中方囿于原有的技术水平,所造设备很难达到高质量;中方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和核心部件还要从外方采购,绝大部分的核心技术就包括在这原材料和核心部件中。这样的“引进”虽然代价并不小,也同样得不到核心技术。关于这一点稍后我们会谈到,沈阳水泵厂和金属所的经验。显然,所谓的“以我为主”,只不过由中方出面签合同,实际仍然是一种“外围打工”而已。企图与国外企业建立联队,“以团结协作的大团队精神” “高质量地完成设备制造任务” ,是“市场换技术”思路的一个变种。要外方与你一起发扬“团结协作的大团队精神”,不是欺人之谈,也是一厢情愿。不管合作的融洽与否,外方的目的都是为最大限度扩大其自身利益;他们绝不会为中方的利益着想,而且还会毫不犹豫的损害中方的利益。我们在下文中还会谈到这方面的例子。外方或假联合企业之躯,或借“技术支持”之手,仍可掌控中国的核电关键设备制造市场相当重要的份额。因为中国的核电市场很大,他们获得的利益也很大,自不待言,中国为此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心甘情愿地充当合作伙伴或“配角”的原因。所谓“引进、消化、吸收、创新”的关键在于“引进”。既然不能引进核心技术,那么“消化,吸收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如果这样地滚动下去,多少个核电机组建成后,核电成本仍然降不下来,中国核电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国产化。
因此,虽然在秦Ⅱ扩和岭澳Ⅱ的建设中,我们在锐意推进国产化。但是单就我国设备制造技术方面而论,虽然在小功率电站(30万千瓦)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而对于中等功率的核电站如秦Ⅱ扩,我们的核电设备的制造技术的掌握,仍然是不十分充分的。单就关键设备制造而论,秦Ⅱ扩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原型堆的特点,它的关键设备并没有在实际核电站上考验过,还没有使用经验。至于说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的设备制造的“以我为主”,只不过是一种内部口号而已,并不具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如果不把问题讲清楚,这是对将来核电站建设的一种误导。

4.核电设备技术为什么发展缓慢
在分析我国核电设备制造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时,我们必须注意下列事实:
搞两弹一艇时,我们自己不搞研发,就不会有任何进展,现在的航天技术也是如此。搞核电站则不同,自己不研发设备制造技术,也能够从国外买到任何建造核电站所需的设备,甚至买到整座的核电站。秦山Ⅰ、大亚湾、秦山Ⅱ(用了一台国产的压力容器)和岭澳Ⅰ的建成,基本上都没有采用国产的关键设备,没有自己研发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的紧迫感。
大亚湾的成功,使我们在核电站的设计,建造,运行方面学会了许多东西。核电站是在中国的土地上建造的,有许多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参加建设工作。国外承包商必须为我们提供技术文件,必须在建造,调试,运行方面指导我们的人员工作。因而只要他们要向中国出口核电站,上面这些东西没法不让我们学。这为我们后来的秦山Ⅱ的设计、建造和运营,提供了人员和技术的准备。如果没有大亚湾核电站的引进,要自己设计和建造60万和100万千瓦的核电站,要艰难的多,要花更多的摸索时间。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尽管上述的技术对我们非常重要,但那还不是建造核电站最核心的技术。而关键设备制造技术才是最核心的技术,这可是他们要牢牢握在自己手里的东西,你没有办法在核电站建设过程中学到。即使中方人员参与监造也无济于事,他们会想方设法,让你看不到想看的东西,他们也还会找出种种借口,拒绝你的监造。有许多东西,如材料成分和生产工艺,即使你参加了监造,你也无法学到。我们从法国引进了大亚湾核电站,从加拿大引进秦山Ⅲ核电站,从俄罗斯引进了田湾核电站;我们基本上没有学到什么关键设备制造技术。这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秦山Ⅱ时所说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这就是为什么核电站可以建设成功,但却得不到核电站关键设备制造技术。我们必须改变一种错觉:以为,既然设计,建造,运营的技术和经验可以由市场换来,那么设备制造技术也可以由市场换来。

关键设备制造的国产化进展甚微,究其原因,除了上面讲过的外部原因外,还有中国的内部原因:
我国核电发展的重心放在核电站建设上,而没有給开发核电技术以应有的关注。一切运作都以核电站业主为中心展开的。在核电站建设的自始至终,无论是国家投资,还是地方筹款,所有的钱都掌握在业主手里,由业主全权支配。这种体制,必然带来下面的情况:由于核电站建造中所需要的任何设备,在国际市场上都是可以买到,因此,业主并不在意设备国产化的问题,对于国产化缺乏积极性;他们掌握着钱,一心一意想买国外产品,因为国外产品技术成熟,风险小。不仅关键设备要从国外买,就是有些国内可以提供的设备也要从国外买。他们有很大积极性买国外设备,也还因为这会給工作人员,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这是不可回避的事实。因此,他们最不主张采用国产设备。他们不为技术研发出钱,没有资金支持,研发工作是不可能取得大的进展的。
国内的设备制造商对国产化有极大的积极性。看到核电站建设所需的那么多设备的大额订单被国外制造商拿走,他们心急如焚,但苦于技术落后、没有经济实力,只好望洋兴叹。当他们哪管只是拿到一个小的设备制造项目,也会激发起发展核电技术的热情。1998年沈阳水泵厂接受了一项核主泵试制任务,科学院金属所协助试制成功一个有特定性能要求的、重10吨的不锈钢大锻件, 2000年初沈阳水泵厂用该锻件试制的核主泵成功。在试制过程中,两个单位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积极性。长沙水泵厂拿到恰希马主泵订单后,打算投巨资,购买国外核主泵制造技术,以便通过吸收消化、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主泵。但国内制造商受到技术和经济实力的限制,他们的技术研究工作,往往是在取得项目之后进行。这样的设备研发出来,还有在以后的核电项目中,不被采用的风险。在资金和技术上,他们无法与国外的大公司相竞争,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技术发展工作,很难取得重大进展。还有就是联合企业的中方,他们是借助国外大公司的技术力量取得项目的,这是他们的主要目的。他们当然想掌握制造技术,但是合作对手并不给他们这样的条件和机会。他们拿到项目,实际上也只能从大蛋糕上分得一小块,也就是周光召先生说的“外围打工”。

在理论上,最关心国产化的当是代表国家的机构。20年来,在建设核电站的过程中,如上所说,不搞关键设备研发,靠买设备也可建设核电站。人们没有被逼到不研发核电技术,就无法建设核电站的死角,缺乏自主研发核电技术的紧迫感。他们没有意识到,自主研发核电设备制造技术的重要,也没有启动自主开发核电技术的勇气。极端点说,在他们的头脑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形成这样观念:核电设备技术只能来自国外,虽也说“自主创新”,但那也只能是在拿到国外技术之后的“创新”。特别是在我国核电从“适度发展”到“积极发展”的形势出现之后,中国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核电市场,以为“市场”是一个具有无限魔力的法宝。它不仅可以换来技术,还可以换来最好的技术,还会让人家教会设计和制造工艺,还要国内单位分享这些技术;还要由此产生“自主知识产权”。一旦这个美丽的梦破灭时,就变得茫然不知所措。几乎没有想过,在我们没有办法从外面取得技术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来研发制造技术。正因为如此,我国发展核电至少已有20年历史,但在核电站关键设备制造技术上进展十分可怜:没有发展规划,投资即使有也非常少,没有整合国内的研究力量,没有从事直接搞技术研究和统辖、协调国内研究所、厂家的技术研究工作的实体。一句话:除了分散在各厂家的零散的研究力量外,并没有形成核电设备制造技术的研究的整体力量。就是到现在,也看不出,人们已经有了明确的依靠自己力量,研发核电技术的意识,还看不出改变现状的决心。
分散在大大小小的常规设备研究所和制造厂中的研发工作,只能自发地进行,缺乏从核电发展总体方面和从核电的特点方面的指导。例如:像压力容器,如将使用寿命增加到60年,它的材质成分,机械性能,辐照性能,材料的辐照考验,辐照件的制备和设置等等,都不是一个常规厂所能单独进行的。再如制造水泵所需要的材料,大型锻件等,也不是水泵厂可以独自解决的。就是现在,前后两次制造同样的设备,也缺少在技术上的继承性:秦山Ⅱ的一台压力容器是由上锅生产的,秦Ⅱ扩的压力容器则是由一重制造;1997年,沈阳水泵厂制造了30万千瓦级核电站水泵,而新的一台同样级别的水泵则由长沙水泵厂提供。目前,面对我国巨大核电市场的要求,我们这种核电设备技术研发和制造状态,无论如何是满足不了要求的。

5.市场为什么换不来技术?
中外双方在以依托项目进行技术转让谈判中,无法取得进展。其根本原因是,双方目标相距太远,绝对无法统一。中方要以阳江、三门的四台机组、或许稍高的代价,得到这些机组,以及先进的电站设计技术和设备制造技术,然后使之转化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以后的核电站的建设中,应用这些技术自己设计核电站和制造设备。而对方要得到的不仅仅是四台核电机组,而是中国的巨大的核电市场。市场的竞争再激烈,也不足以让他们为了四台核电机组而断送以后的核电市场。因此,他们以难以接受的报价,逼使中方望而却步,从而进入他们的轨道。但中国又不可能把巨大的核电市场永久地拱手相让;中外双方的利益是完全对立的、不可调和的,无法取得进展。可见靠“市场换技术”所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正真的核心技术市场是换不来的。
这里,我愿意讲述几个 “市场换技术”的小例子:一个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在为大亚湾核电站进行引进燃料组件制造技术,同一家德国公司谈判,因价格的差距而僵持的时候,法国公司乘虚而入,他们开出的条件是:如果采用他们的燃料组件制造技术,他们可以将“堆芯设计和燃料管理软件包”无偿地提供給我们。这可算一个很典型的“市场换技术”,虽说是“无偿”,但软件的复制和文件提供,也花费了一笔不菲的费用。但我们拿到了这套软件不久,他们自己就废弃不用了。另一个例子,是大亚湾为了研究18个月换料,与法方签订一个合同。与合同捆在一起的是,法方应向中方提供“堆心设计和燃料管理”SCIENCE软件包。且不说,他们删除了包括有一百多个机组数据的数据库,而且中方专家无法读出,他们以原代码形式提供的SCIENCE软件包,而且还没有办法依据合同再找他们解决问题,只能吃哑巴亏。我们的有关人员,有时还要以拥有SCIENCE软件来炫耀,但对以源代码的价格引进的却是黑匣子问题,却讳寞如深。最后一个例子:沈阳水泵厂从1996年开始一项主循环泵的研究,欧洲某公司应按合同提供几套关键不锈钢部件与材料。欧洲核组织以这些材料和部件涉及核主泵的核心机密为理由,在交货前终止了该合同的执行。此外,沈阳水泵厂在别的项目的研发中还因材料价格太高,或者因为对方提供错误的材料成分和工艺不得不请金属所研制所需的材料。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听说过一次成功地从外商手中获得关键设备地制造技术。

6.中国核电发展应分两步走
首先我必须以务实的心态,正确分析核电站建设和设备制造技术研发之间的关系,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技术路线。在我们还不能用国产的关键设备装备核电站的时候,我们应将核电站建设和技术研发作为两件事,使之相对地分离开来,并按轻重缓急区分出近期和远期的任务。这样我们才会更明确,在什么时候做甚么和怎样做,才会针对近期和远期任务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以务实心态,加紧近期的核电站建设
我们在“市场换技术”的美梦中生活的太久了,现在必须回到现实中来。我们必须端正心态,务实地分析当前形势,确定我们的技术路线。目前面临形势是:能源的短缺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为解决电力的缺口,必须加快核电站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出核电站建设两步走的主张:即在近期内,以解决能源短缺为主要目标,将近期任务单纯化,就是为生产电力而建核电站,不必执意与技术引进挂钩。还可以沿用秦山二期、秦Ⅱ扩、岭澳Ⅱ的建设模式,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进行自主设计,自主建造,和自主运营,这是我们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至于目前还不能自主制造的关键设备,如压力容器、主循环泵、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则仍可由中外联合的企业提供,或者直接从国外采购。在能够自主生产这些设备之前,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已经掌握的技术加上购置来的设备,将核电站一座座建起来,以满足近期对能源的需求。

积极推进关键设备的研发工作
但是如上述的建核电站的模式一直延续下去,那就等于将中国的核电市场的关键设备制造这一块,拱手让给了外国人,一直为外国人所把持,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做的。因此,必须在近期建造核电站的同时,积极推进核电站关键设备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随着制造技术的研发成功,第一项国产的关键设备制造出来,我们的核电建设就进入了向完全国产化行进的过渡阶段。在这阶段中,随着各关键设备相继被制造出来,就不断地用自主制造的设备取代不具自主知识产权的设备,装备核电站,直至完全的国产化。在远期任务中,还包括下一代的先进核电系统的研发。
我现在提倡的是积极的自主性的研发,并不排除在从外面获得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的开发,而却还要努力争取,但不把立足点放在这上面。我所建议的研发,则是建立在得不到外来核心技术的基础上的。这就要求那种在旧轨道走久了的人,要有重大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果把这称为“小小的革命”也不为过。对核电发展负有重大责任的人,要有抛掉旧思路,采取新思路的勇气。我们必须丢掉幻想,振奋精神,自己发展核技术,实现完全的国产化。历史将证明,这是我们唯一可走的正确道路。
在这核电技术研发的建议中,包含一项重要的实质性的举措:

组建核技术研发机构
在各核电大国中,都有核电设备的研发机构。如美国的西屋公司,俄罗斯的OKB “Gidropress”,以及后来的法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也都有这样的机构,惟独中国没有。从即将成为核电大国的观点出发,中国理应组建一所,就像俄罗斯的OKB “Gidropress”(见附录)那样的,权威性的核电技术研发机构。组建这机构的主要目的,就是研发建设核电站所需的设备,以及为下一代核电站技术的发展提供硬件技术的支持,成为国家核电技术研发总负责和总归口单位。
该机构应拥有装备完善的试验研究和强有力的试验设备加工基地;应设有主管研发各种设备,如压力容器、主循环泵、蒸汽发生器、稳压器,以及堆内结构和控制系统等的部门和相关的实验室。

该机构的主要任务是:
"与有潜力参加核电设备研究和试制的厂家和研究所,共同承担核电设备的研究发展工作,特别是组织对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
"本机构的各部门也应具有相当的研究实力,在联合攻关中,承担其它厂、所没有条件承担的,具有核电特色的任务;
"协调本机构的部门、研究所和制造厂的分工合作,组织编制研发大纲,掌控研发计划和主导研发工作的进行;
"编制和修订相关的法规和标准文件;监督这些文件的执行;
"组织对研发成果的鉴定和验收,并将这成果应用于实际设备制造中去;收集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反馈问题,改进设备制造技术;
"作为引进国外技术主体,与有关的公司和厂家合作,引进国外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己的技术;
"开展与国际组织和外国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等等。
我们在这里列举的项目,并不表明它们是足够的和适当的,只不过是抛砖引玉而已。
重大方针的改变,应是国家和政府的行为,单靠市场运作是达不到结果的。我国政府应拨以专用款项,用于核电技术的开发,改变过去核电站建设费用全部归核电公司(业主)支配的模式,将研发费用从核电站建设费用中分离出来,核电公司也有责任为核电技术的研发提供资金的支持。
整合核电技术研发的技术队伍。选派有高度自信力、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人来领导这个机构;拒绝那些从旧体制脱胎出来的没有自信力、没有责任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花钱、传统习气浓重的人参与领导工作,因为他们只会阻滞工作的进展,甚至滋生腐败;聘请高级的核电专家和高级专业人员来主持各种设备制造技术的研发工作;努力吸收海归人员参加创业;选拔优秀的年轻的科技人员,建设强大的研发的技术队伍。
我们所研发的关键设备,必须要有严格的质量保证。我们要采用国产的设备,必须满足国家关于核电设备的质量标准,在质量问题上,不能有任何迁就。我们应采取这样的方针:国产设备必须是成熟一个,才能采用一个,不能有半点马虎。采用国产化设备的核电站必须是安全的、经济的和可靠的。
根据国家的规划,中国要成为核电大国。要建设那么多的核电站,核电设备制造这个坎总是要跨过的。我们必须要有重新开启核电建设新局面的勇气。根据法、日、德、韩的经验,只要我们坚信我们自己力量,他们能完成自主化的核电站的开发,我们也一定能做的到。如果说,在我们执行“适度发展”方针的时候,组建这样的研究机构也许显得太过奢侈;那么当想到,我国到2020年将成为拥有超过40台机组,总装机容量达4000万千瓦的核电大国时,组建这样的研究机构是绝对必要的。不如此,我们就会又一次失去改变我国核电国产化进程的机会,犯历史性的错误。要执行这样的方针,是会有不少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有了想法,迈出了第一步,并坚决的走下去,我们一定会取得成功。因为我们在两弹一艇的建造中,有过这样的经验。

7.增强自信力,自主创新一定会成功
要开创中国核电事业大发展的新局面,正如上文所说:自主制造关键设备这个坎是必须跨越的。我们现在要买设备,到2010年要买,到2015年要买,总不能到2020年以后还要买吧!在我国半个世纪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在核领域曾经有过被逼到死角后,而绝处逢生的经验。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前苏联背信弃义,撕毁合同,撤走了专家,带走和销毁了资料。在这发展核武器的关键时刻,我们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的技术,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也是在同样的条件下,研发成功核潜艇。核界前辈在极其困难条件下,有勇气自主研制造两弹一艇并取得成功,我们总不能没有勇气自主研制压力容器、主循环泵等这样的设备制造技术吧。中星微电子在创业之初,是在一个大仓库里起家,冬天没有暖气,冻肿了双手,创造了非凡的业绩;中国航天人,在完全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了中国人的航天飞行。与航天技术和芯片技术相比,我们总不该认为,核电设备制造技术更复杂,而失去自主研发、创新的勇气。我曾经说过:“外国人涉足的一切领域都不是我们的禁区,在有些领域我们将比他们走的更远。”“我们要彻底抛弃自卑和无所作为的思想,全面重塑我们民族群体的自信力,树立自主创新(包括在引进、消化基础上的再创新)意识。”我认为,只要我们消除自卑,提高自信力,采取得当的措施,大力协作,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精神,我们就会有自主制造的关键的核电设备,装备在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核电站上。历史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在看似没路可走的时候,开辟出自己的路来。此时,我想起毛泽东的词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用在这里最合适。

8. 结论
中国面临着核电大发展的大好形势。在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还无法提供核电站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情况下,仍可采用建设核电站的自主设计,自主建造,自主运营,以及关键设备由国内设备制造商联手国外供货商提供,或者直接从国外购买,以满足近期对核电的需求;同时,大力推进核电设备制造技术自主的研发,为此组建中国核电技术研发机构,政府拨以专款,整合国内技术力量,开展核电技术的研发工作。每一项技术研发成功,就立即投产;并将制造成功的设备用到即将建设的核电站上,直到核电站建设的国产化取得完全的成功。同时,此研究机构还将以硬件技术的研发,支持国家先进的核电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下一代核电技术的主要趋势-提高装机容量
评价下一代核电机组的先进与否,仍然是它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但是安全性是实现好的经济性的保证。由于加大单机容量是提高经济性的有效措施,现在各核电大国都把下一代单机容量加大到150万千瓦以上作为主攻目标。这是美国以外的核电大国的一致的趋势,而不是更换安全概念和技术。例如法国设计的EPR机组的电功率为160万-170万千瓦,日本三菱提出的NP-21为170万千瓦,俄罗斯设计的新一代WWER为150万千瓦。倒是采用“非能动安全技术”的美国西屋公司做不到这一点,它设计的单机容量最高仅为为110-120万千瓦,达不到下一代核电机组装机容量的水平。(见《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趋势及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定位》)
大量的实践证明,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的安全措施,是有效的和足够的,可以保证将单机组容量加大到150万千瓦以上。
对于美国的《电力公司要求文件》(Utility Reguirements Document)和《欧洲电力公司要求》(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等文件在安全方面的要求,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采用自己的解决办法。美国新发展的“非能动安全系统”,是一种可以代换原来安全系统的措施。目前,由于它的不足之处(即单机容量超不过120万千瓦),它还只能作为解决方法之一、一种代用技术(Alternative),还没有为美国以外的核电大国所普遍采纳。它们研发的下一代的核电机组的单机容量,都是在150万千瓦以上。把美国的AP1000算为下一代反应堆,在装机容量上,还有点不够格。说这种“非能动安全系统”是代表“核安全发展方向”,只能是主张者的个人意见。因此,我认为下一代的核电技术,应该是,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安全设施既可以是能动的,也可以是非能动的),将单机容量提高50%到70%,以便建成比现在运行的更安全、经济性更好的核电机组。
  
正在运行电站的技术没有过时
当有人问:“第二代是不是已经过时的技术?”权威的回答是:“第二代应该说在国外已经认为它是过时的了,不再建造了。”看来好像是确认了:“第二代技术”已经是过时了。这话有必要加以澄清。其实,现在各核电大国自己不再建“第二代”(正确地说,正在运行的100万千瓦的)核电机组,与其说是因为安全技术,不如是因为机组容量。核电大国要建的超过150万千瓦的机组,显然是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并非是因为技术过时。而所用的技术还是原来的,如果说有什么改进的话,也多是因为机组容量提高需要做的适应性的改变(AP1000的安全系统出外)。美国自三哩岛事故以来,已竟有28年没有建核电站了,在这段核电站建设空白期,两次出卖西屋公司的股权。他们利用了近三十年时间,研发了所谓“具有非能动安全特性第三代技术”,而且也还没有建成。美国这么长时间没有建核电站,自有他们自己的苦衷和苦涩。若说美国因为“第二代技术过时了”而没有建核电机组,恐怕连他们自己也未必同意。因此,说“第二代技术过时了”是没有根据的。
  
中国引进的“第三代技术”,不能算下一代技术
首先,如前所述,以阳江、三门为依托的从美国引进的“第三代技术”,是包括“非能动安全系统”的设计技术。这项技术固然新,但它并不涉及像泵等是关键技术,而且在电站建设过程中,是无法保密的,因此可以转让給中国。
其次,如果我们思考下一代的核电机组,那么单个机组功率应在150万千瓦以上,而这恰恰是“非能动安全系统”做不到的。本来我们在转让中,得不到的包括泵等大型设备制造技术,有待我们去研发、去攻关,任务已经是非常之重了。而在引进“第三代技术”之后,在可以转让给我们的技术中,还有要靠我们自己立专项攻关的内容,这更大大地增加了我们的研发任务。这也更证明,在当前,我们引进包括“非能动安全”的“第三代技术”是多么匪夷所思了。我不知道,限制这种机组容量加大的因素是什么,在原理上是否还存在突破的空间。但我敢肯定,这给我们自主化的最终完成增加更多困难。这样的做法,任何国家都不会采用的。就算我们最终是能够解决,但不知到要多花几年时间,多少金钱,无疑将阻滞我国核电事业的发展。
第三,采用这种“非能动安全系统”的核电机组,在中国是第一台,在世界上也是的一台,它具有这种类型堆的原型堆性质。我们真是下决心与美国人一起发展这种堆型,我们也应该先搞一台机组,在建造中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对该堆型取得验证结果之后,再对以后的机组建设,做出决策。在究竟可能存在什么问题还不清楚的情况下,一上就是四台,那是太过冒险了。
第四,在中美协议下,机组所要用的关键设备一点也没有解决。同协议签订之前完全一样。要建核电机组,就得继续买美国的设备;如不想这样做,自主研发就成了唯一可行之路了。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出,人们对这种“自主研发”有清晰的思路。
许连义称:“中方坚持利用向第四台机组供货的机会进行国产化论证,为第五台机组完全国产化奠定基础,包括哈锅、上海电气、一重、大连起重、哈电机等有能力制造国产化部件。”百万千瓦级的核电设备制造能力是能论证出来的吗?他所列举的哈锅、上海电气等企业,没有得到美方转让的技术,也没有经过我们所主张的自主研发,那么它们的国产化部件的制造能力是哪里得来的,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我们说过,中国目前还没有制造百万千瓦级的设备制造能力,就是说这些企业没有制造大设备的能力。

“代”的争论转移了对核心技术的关注
不知道从何时起,关于核电技术是“自主研发”,还是“引进转化”的争论,被悄悄引向是采用“第二代”,还是“第三代”技术的争论,“第三代技术”中的“非能动安全”成为关注点。其结果转移了人们对核心技术(设备制造技术)的关注,“自主研发”和“引进转化”统统被放到了一边,变成了追求超代先进和超级安全的所谓“第三代技术”,完全偏离了我们当前核电建设的实际目标和任务。我认为,这种转移绝对是一种偏差,一种误导。下面我们将看到,这种转移、偏差、误导已经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副总经理孙汉虹说:“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化工作分为设计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和工程项目管理技术三个层面”,“其中设计技术是AP1000技术引进的重点。”本人认为,把设计技术,而不是把设备制造技术(即核心技术)确定为引进的重点绝对是个错误。众所周知,与设备制造技术不同,设计技术是可以在核电站建设中学到的。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中,我们就学到了不少东西。秦山二期,岭澳一期、二期的建设,说明了我们在核电站设计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阻碍我们核电站建设的关键,不是设计技术,而是设备制造技术,这是最清楚不过的事实。有些人认为现在要建百万千瓦级的核电站,我们什么都能干,实际上能干的也就是核电站设计,而不是设备制造。正如权威人士所说:“有一些大设备我们还造不了,没有那么大,另外我们还缺少这部分技术储备。”技术引进谈判搞了这么长时间,连引进技术的关键、重点都没有搞清楚,着实令人吃惊。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谈判,其结果能不令人担忧吗?
现在我根据在网上收集到的有限的资讯,来看看我们到底引进了什么技术:
“中国将获得绝大多数的西屋公司AP1000技术。”这句话告诉我们,中国将得不到“绝大多数”以外的西屋公司AP1000技术。那么这些“绝大多数”以外的技术是什么?西屋公司的发言人给了最清楚明白的回答:“公司的转让将遵守联邦政府技术转让协议,包括泵技术等关键技术将不会提供中国。”既然“泵技术等关键技术”不能转让,那么对所谓的“依托项目”的依托,还有什么意义?有人把不包括“泵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技术,说成是“绝大多数的AP1000技术”,这不明明在忽悠国人的视听吗?若请你描述一下这种行为,你会用怎样的词语。
这些“不会提供给中国”的技术,除了泵以外,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但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核电办主任许连义告诉我们,依托项目机组国产化率最高为70%,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以外的不可转让的技术,在四台机组完成时,仍然高达30%。也就是说,70%是可以转让的非关键技术(包括非能动安全技术),30%是不可转让的“包括泵技术等关键技术”。天哪!我们不禁要问,号称借助“依托项目”进行的技术引进谈判,到底谈了些什么?百万千瓦级的岭澳二期的二号机组的国产化率不是也能达到70%了吗?研究这些数字,我们不得不痛心地得出结论:中美达成的协议,在核心技术(设备制造技术)引进方面,毫无进展,仍在谈判前原地踏步。那么我们究竟引进了什么技术?也就是所谓的“第三代技术”的“非能动安全系统”了。所谓的美国西屋公司“非能动安全系统”概念有它独特之处,但在当前,我们能源紧缺,急需建核电站的情况下,有这么多的机组等待建设,选择这种超前概念(至少超过中国现实)用作主打堆型,我认为决不是适当的。而且,设想我们拿到的是“绝大多数的”的非关键技术,而关键技术还掌控在美国人(和日本人?)手里,中国核电将出现怎样一种局面?
  
我们需要的是足够的安全度
人们在向我们强烈推荐美国的所谓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时,特别强调它的“非能动系统”的安全特征。权威人士说:“当然从安全度来讲应该说是第三代更安全。”西屋公司也说:它的 AP-1000技术是比现在运行的核电站安全程度提高100倍。(见《中国核电的“空心化”之忧》)。核电站的建造和运行,勿庸置疑,安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说“第三代更安全”是不错的,说AP1000的安全程度比现在运行的核电站安全程度提高100倍,也是不错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正在运行的核电站的安全性是否是足够的,是否有必要不惜代价地追求,100倍或更高的安全度。自1979和1986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事故以来,世界上有400多座核电机组运行,又积累了8000多堆年的运行经验(见《世界核电技术发展趋势及第三代核电技术的定位》)。大量的事实说明,现在运行的反应堆的安全措施是有效的,具有足够的安全度。有人为了让公众放心,发展安全度更高,更容易为公众所认可的系统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反过来否定原来的、被大量运行经验证明,是能够确保反应堆、核电站安全的系统。据我所知欧洲的EPR和俄罗斯的WWER1500,也还是使用原有的能动安全的概念。至于说能动安全系统如何复杂,因为它是成熟而且有效的,所谓的复杂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中国核工业曾经与中国航天并驾齐驱,但进入核电时代就不行了。中国航天人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已经三次进入了太空,实现了舱外行走,现在正满怀信心地走向更宏伟的目标,自主之路越走越宽。与此相反,经历过近30年的风风雨雨的中国核电,还得“靠买”来建设核电站,要么买整机,要么买设备。对于讲面子的民族,“靠”字有点难听,我们就改成“离不开”吧。就是到今天,我们离开了买设备还建不成一座核电站,哪怕是60万千瓦的。无怪北大教授路风先生慨叹:“中国自主创新的道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然而,在中国搞核电还是赚钱的。
  
中国的核电站,建造模式庞杂、花样繁多,运行管理也未见先进,但都赚得钵满盆满,叫人羡慕得眼红。例如中广核集团在1994年上半年有大亚湾的两台机组投入运行; 2003年岭澳核电站又有两台机组先后投入运行。截至2007年8月,中广核集团拥有净资产约279.4亿元人民币,与成立时的净资产32.4亿元人民币相比增长了近8倍。有这样的好事,只有傻子才不干。于是从沿海到内地,你也要搞我也要搞,大有全民办核电之势。
  
长期以来,令我困惑不解的是,不管是整机买进,还是只买设备;不管按时完成了建造,还是延展了工期,每座核电站都赚钱,没有听说哪座核电站因为搞得不好赔钱的,核电职工的腰包都塞的鼓鼓的。奥秘究竟在哪里?我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一件事,才终于明白了这里面的奥秘。
那是我在一座建造中的核电站工作的时侯,财务处让我审阅他们的一项工作。看完了他们写的东西,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国家收购核电没有统一的价格,是根据每座电站的发电成本来定的。如果你的发电成本越高,国家购买你的电的价格也越高。这一政策保证了,搞核电只赚不赔。
  
核电成本计算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它包括建造成本和运行成本。建造成本计算包括:电站的设计、设备的采购、场地的准备,土建工程,设备安装调试等;运行成本计算则包括,机组的运行、燃料的采购运输、堆芯燃料管理、电力的传输、乏燃料和核废物的运输、处理和贮存等;在这过程中,资金的使用还涉及借贷还贷、支付利息等;总之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在美国大学的核工系开有核电成本计算课程,在我国从来就没有人认真地研究过这门学问。
  
在该核电站,发电成本计算是由财务部门人员担任的。他们都是搞财会的,尽管工作勤恳认真,但在发电成本计算方面,就很受专业知识的限制。
  
让我看的是堆芯燃料管理部分,他们找来了一个简单的公式做计算。因为电价取决于发电成本,公司和财务部门的头头,要求他们尽可能算高发电成本,从而得到一个较高的电价。为此,他们提出一种“弃料理论”。这种“理论”的要义就是,在燃料中的裂变材料还没有烧到不能再烧的时候,就把燃料从反应堆中卸出来。我看了这种“理论”,真是哭笑不得。我无意嘲笑我的年轻同事的无知。而是那些头头们的出发点就错了。据认为,我所在核电站的建造成本在国内是最低的(后来发现有些设备在安装、调试中就需要更换,有的设备达不到预计的使用时间。这样,建造成本也未见得是最低。)让具有最低建造成本的电站,算出高的发电成本来,真是难为了这些搞财务的同事。我在给他们的回复中,向他们阐明,建核电站追求的目标是在确保安全的条件下的经济性,就是尽可能降低、而不是提高发电成本。堆芯燃料管理的目的,就是使燃料中含有的能量尽可能多地发出来,而不是没有烧完就卸掉。那些同事表示接受我的意见,要好好学习有关知识。我的回复当然不符合头头们的胃口,后来再无人问津了。再后来我离开了电站,他们最后究竟怎么算的、怎么报的,我就不得而知了。
  
核电站头头要求工作人员向秦山Ⅲ学习。据说,秦山Ⅲ的发电成本“算得好”,算得高。看来,把发电成本尽量算高的作法,不是一家核电站的独门绝技,是我国核电界的一种潜规则。这条确定核电价格的政策固然能鼓励人们搞核电的积极性;但它有三个根本性的弊端:一是,他们可以放开手脚挥霍金钱,买核电站、买设备自不待说,大事小情都要庆祝,少不了宴会烟火,请客送礼;派人出国没有限制,机会送给无关人员,找种种借口滞留国外……, 花多少钱都不吝惜,反正可以从电价中找回来;二是,国家承担了高发电成本,搞核电的人失去了改进工作、降低成本的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搞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三是,给那些贪心的人,通过虚报成本,骗得国家高的收购电价的可能性。令人不禁感慨的是:那些沐猴而冠的正人君子们,国家的政策已经保证了他们只赚不赔,腰包已经塞的满满的,却还贪心不足,挖空心思讨国家的便宜,坑害国家,良心何在?
这样,我就知道了,搞核电站都赚钱的奥秘,而且与核电站搞得好和不好无关。
  
现在,世界上的核电大国(美国除外),都是在努力降低发电成本,使它能与化学燃料发电成本相比,甚至更低。要做到这一点,大幅度扩大机组容量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世界上各核电大国下一步要建设的核电站都是采用大功率的机组,欧洲的EPR机组容量为170万千瓦,日本NP-21为170万千瓦,俄罗斯的WWER为150万千瓦。
  
核电建设追求的目标是安全性和经济性。核电大国包括:欧洲、日本、俄罗斯等,都在搞扩大机组容量的核电站建设;在严重事故预防、缓解措施方面,已经有了可以接受的解决办法,核电站的安全是有保证的。美国自1979年三哩岛事故以来,足足有30年未建一台机组。他们除了对现存核电站的安全措施做些补救外,并未做重大改进。在未来核电站建设中,放弃这些技术并不可惜,他们才有了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空间(既便如此,它不能把机组容量搞到120万千瓦以上,妨碍了发电成本的降低,仍然违反核电发展的趋向。)但是其他核电大国是绝不会放弃自己原有的安全系统去搞“非能动系统”。我们中国的核电,一直走的是与多数核电大国相同的路线,也不应放弃已经掌握的技术去搞“非能动系统”。在建设当前核电站的同时,应着手开展扩大机组容量到150到170万千瓦的研发工作。我们在引进,消化,吸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不足是在设备制造上)。目前,我们与多数核电大国相比,我们的安全措施接近同一水平,只要在严重事故预防和缓解方面,我们努力使其保持同步,在核电站设计和建造上就没有什么问题。我们的自主化的确还不尽人意,主要是设备制造自主化还没有跟上来,但要就此放弃,损失就太惨重了。那些顶级权威应该懂得这些。把已掌握的东西抛掉,再另外重来,还要花多少人力、物力,还要花多少时间和金钱,才能把“非能动”系统搞到今天的水平。我无法理解,核电权力者和顶级权威们坚持这样干是怎样的一副心肠。归根到底,还是我们国家的政策,让他们乱花国家多少钱都不心疼。从前说:“少花钱,多办事。”现在则是:“多花钱,乱办事!”不管前面有多少艰难险阻,我们的自主化的道路必须走下去,这是影响我国今后几十年甚至更远,影响几代人的大事。
  
中国核电热热闹闹,看上去像市场经济,其实不是。有人指责中核垄断的太多,那是指它还掌握着核燃料组件的生产,让他们的钱包鼓得不够快;有人抱怨“自主研发害死了中核总”,那是指它被自主化的主张捆住了手脚,让他们的钱包不能像中广核那样鼓起来。中核占有传统优势和技术实力;国核技占据行政资源,有统掌核电的权力;中广核利用国家的特殊政策,依靠引进扩大占有份额和经济实力。它们之间有竞争,但谁都不会失败,那就是得益于我们上面说的国家收购核电政策。这项政策不改变,中国核电的价格不可能降低。大量国家的钱,也就是纳税人的钱,一部分变成了核电经营者的钱,一部分流入外国人的腰包。我们国家的自主化、国产化永远也实现不了。而民众并不能从核电的发展中得到多少好处(例如,增加就业机会)。中国核电的这种令人无奈的局面,就必然继续下去,这是核电决策层应该深思的。


原子弹只要一炸就行,而核电站是要能人为控制很多东东,所以。。。。。至于公猪,那就呵呵
嗯,他们的说法是当年没有爆过氢弹,当年是搞了个聚变堆,然后在边上炸了个原子弹,然后就有了聚变产生的物质了,balabala~~~
我就想,当年这帮子大牛真牛啊,到现在都搞不定的聚变堆,那会儿就搞定了。
炸弹炸了是一瞬间的事,但是你要把爆炸的能量平均稳定的输出是另外一回事。这也就是为什么核聚变民用遥遥无期的原因,再说了即使是中国核电技术排世界前五还是没问题的。


核电站是很普通的技术。先进的指标看安全性。效率。寿命等,不过话又说回来。任何技术想做到它的极限那都是极端难的

两弹一星什么得其实确实是吹的。一个大型国家。有钱持续投入研发,只要求能使用的原子弹氢弹核电站火箭飞机。开发出来不难,难的是性能的要求。比如。比如航空喷气发动机。中国也能造,但就是无法满足性能要求。要么是性能低要么一次性的。毛病多。

核电站是很普通的技术。先进的指标看安全性。效率。寿命等,不过话又说回来。任何技术想做到它的极限那都是极端难的

两弹一星什么得其实确实是吹的。一个大型国家。有钱持续投入研发,只要求能使用的原子弹氢弹核电站火箭飞机。开发出来不难,难的是性能的要求。比如。比如航空喷气发动机。中国也能造,但就是无法满足性能要求。要么是性能低要么一次性的。毛病多。


根那些公知较真干啥,楼主认真就输了。

根那些公知较真干啥,楼主认真就输了。
核电站是很普通的技术。先进的指标看安全性。效率。寿命等,不过话又说回来。任何技术想做到它的极限那都是 ...
你语无伦次说些啥呢,能把原子弹氢弹和航空发动机放在一起比较可靠性,也算奇葩了。别把无知当个性!


xyzw2010 发表于 2015-1-14 20:30
你语无伦次说些啥呢,能把原子弹氢弹和航空发动机放在一起比较可靠性,也算奇葩了。别把无知当个性!


都属于当代大国标志的技术。
xyzw2010 发表于 2015-1-14 20:30
你语无伦次说些啥呢,能把原子弹氢弹和航空发动机放在一起比较可靠性,也算奇葩了。别把无知当个性!


都属于当代大国标志的技术。
文科生强行在理工科上装逼,就是这种情况。{:soso_e101:}
都属于当代大国标志的技术。
别扯那些,两弹一星是吹牛,这话是你说出来的吧。依据就是两弹的可靠性比不上航空发动机?能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的,我是服了。

xyzw2010 发表于 2015-1-14 20:49
别扯那些,两弹一星是吹牛,这话是你说出来的吧。依据就是两弹的可靠性比不上航空发动机?能把两者放在一 ...


是吹过头了。,,,没那么神圣。火箭导弹发射是一次性的。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太行用一次更可靠。从这角度上看。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航要比高性能火箭发动机更难。。
xyzw2010 发表于 2015-1-14 20:49
别扯那些,两弹一星是吹牛,这话是你说出来的吧。依据就是两弹的可靠性比不上航空发动机?能把两者放在一 ...


是吹过头了。,,,没那么神圣。火箭导弹发射是一次性的。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太行用一次更可靠。从这角度上看。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航要比高性能火箭发动机更难。。
知识其次,首先PG就不正。
公知个屁,很多都是某岛里的人雇人发的,不是智商问题,人家就是恶心你
   核裂变与核聚变都分不清的你有啥法子呢?
水王星星 发表于 2015-1-14 20:55
是吹过头了。,,,没那么神圣。火箭导弹发射是一次性的。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太行用一次更可靠。从这角度 ...
你搞笑呢 两弹一星的年代 谁家有涡扇? 涡喷兔子家不好 但是很烂?
那贴是凯迪,连凯迪都删了,你说可以想像那贴有多扯疍了。
堆工说难听点是烧开水发电的事(得罪人鸟……),关氢弹什么事。

longxia 发表于 2015-1-14 22:20
你搞笑呢 两弹一星的年代 谁家有涡扇? 涡喷兔子家不好 但是很烂?


太行成品是二弹一星的年代出的?
longxia 发表于 2015-1-14 22:20
你搞笑呢 两弹一星的年代 谁家有涡扇? 涡喷兔子家不好 但是很烂?


太行成品是二弹一星的年代出的?
公知的话居然能当回事,楼主真是的
水王星星 发表于 2015-1-14 22:49
太行成品是二弹一星的年代出的?
拜托你张嘴胡说八道前先查查资料。两弹一星的年代这世界的主流还是涡喷,基本没有涡扇
http://lt.cjdby.net/thread-1935615-1-1.html
某人是什么货色,看这个帖子就知道了。
典型的三观不正的洋奴。
水王星星 发表于 2015-1-14 22:49
太行成品是二弹一星的年代出的?
你也在知道太行和两弹一星不是一个年代的 那你扯JB犊子?
你要说涡扇 我还说高铁是工业明珠呢 现在高铁基本纯国产 能搞定高铁的国家比搞定涡扇的还少 你再喷啊?
好吧 高铁是引进的消化吸收改进的
那3D打印可是美国吹起的“工业革命” 兔子家比美国厉害 你服不服
拜托你张嘴胡说八道前先查查资料。两弹一星的年代这世界的主流还是涡喷,基本没有涡扇
你不长眼睛啊,我回答的是什么你看清楚了吗


重复删除。

重复删除。

longxia 发表于 2015-1-14 23:09
你也在知道太行和两弹一星不是一个年代的 那你扯JB犊子?
你要说涡扇 我还说高铁是工业明珠呢 现在高铁 ...


普遍情况下。高铁远比航空发动机简单。航空发动机工作条件极端。对材料的要求和加工技术要求更高。
longxia 发表于 2015-1-14 23:09
你也在知道太行和两弹一星不是一个年代的 那你扯JB犊子?
你要说涡扇 我还说高铁是工业明珠呢 现在高铁 ...


普遍情况下。高铁远比航空发动机简单。航空发动机工作条件极端。对材料的要求和加工技术要求更高。


重复删除。

重复删除。
2015-1-14 23:20 上传

你也在知道太行和两弹一星不是一个年代的 那你扯JB犊子?
你要说涡扇 我还说高铁是工业明珠呢 现在高铁 ...
但是。要提一下高铁是西门子转让的。


重复删除。

重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