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可回收重复使用纯属天方夜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5:52:40


可回收技术没有比航天飞机更厉害的了,固体助推器外壳,三台SSME主发动机和轨道器完全可重复使用。
结果航天飞机还是维护成本太高而放弃,更何况普通的火箭了。

根据撼天记,记得神舟二号发射前夕,测试火箭不小心碰到塔架上了,大家都紧张得不得了,好一阵拼命检查加检查加检查,检查了几个星期确定没问题,才敢继续发射。说明什么,说明火箭就是玻璃身。新造出来的,也必须反复检查才敢使用,SPACEX每次发射都要推迟就是要反复检查的缘故,更何况第一级多达九台发动机,更得拼命检查了。

长征是结构比较结实的,第一级从70公里高空落下来依然完整,而SPACEX的第一级在启动反冲缓冲的情况下依然摔成了碎片,实况视频马一龙依然不敢让人看。失败是必然的,但失败的原因呢?这不仅仅是姿态调整的问题,而是触地速度明显非常大,不然怎么成碎片了呢?总不能说F9是纸糊的吧。那么,什么原因呢?反冲火箭坏了?推力不够?故障了?也许吧。

但我严重怀疑还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马一龙这次压根儿就没打算让火箭第一级平稳落到船上,他的本来的计划就是砸船。要平稳降落,需要消耗太多燃料了。我不知道鼓吹马一龙搞回收的人算过没有,让第一级像睡神号那样平稳降落到地面上需要消耗多少燃料,需要付出多大的减少运载能力的代价?这次毕竟是给ISS货运的任务,所以不可能为了测试平稳降落,而牺牲多少载荷。

之前专门测试平稳降落的蚱蜢火箭也不过升到了744米高处,距离从70公里高空平稳降落还差得远。蚱蜢尚且如此,而承担发射合同的F9的第一级,又怎么可能转眼间具备从高空平稳降落的能力呢?想到这里,基本可以断定,马一龙砸船就是既定目标,第一级根本没有携带足够燃料来缓冲减速,甚至根本就没有缓冲减速,直接是砸下来的。

如此,距离火箭可回收还有多远?非常遥远。起码我们得看到蚱蜢真的飞到了几十公里高空,然后平稳落到地面上指定地点。这才744米,连自由落体阶段都没有,还差得很远呢,我怀疑马一龙是否真的打算做这一步,还是又一个MCT火星殖民飞船之类的噱头而已?

就算是有了从高空平稳降落的逆天本事,做到了可回收,距离可重复使用还差得远呢。不狠狠检查一番,谁敢直接灌上燃料再起飞?别的不说,煤油发动机都是有积碳的,总得把发动机拆出来狠狠洗一遍,然后拿出来继续试车,不然谁敢下一次用?经过一番和大气的摩擦,内部的震动,和触地的震动,这时候的火箭完全是遍地地雷,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定时炸弹。更不用说F9本身壳薄更加脆弱。漫长的检查测试程序,加上更换零件,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天知道?

航天飞机可重复使用,但因为检查测试翻新成本还是过高。把主发动机完好得带回来,尚且如此。SPACEX又能翻出什么花样来?火箭可回收重复使用纯属天方夜谭。如果可行美苏太空竞赛时代早就行了。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伟大的创新。我也要说一句,从来都没有“人有多大胆,低有多大产”,纵使马一龙能让员工一周工作200个小时,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现实。马一龙还胡说什么成本不降到原来的5%就不算成功?还真有傻子信啊。他马一龙能做到火箭回收复用而不把成本提升50%,就是伟大的成功了!



可回收技术没有比航天飞机更厉害的了,固体助推器外壳,三台SSME主发动机和轨道器完全可重复使用。
结果航天飞机还是维护成本太高而放弃,更何况普通的火箭了。

根据撼天记,记得神舟二号发射前夕,测试火箭不小心碰到塔架上了,大家都紧张得不得了,好一阵拼命检查加检查加检查,检查了几个星期确定没问题,才敢继续发射。说明什么,说明火箭就是玻璃身。新造出来的,也必须反复检查才敢使用,SPACEX每次发射都要推迟就是要反复检查的缘故,更何况第一级多达九台发动机,更得拼命检查了。

长征是结构比较结实的,第一级从70公里高空落下来依然完整,而SPACEX的第一级在启动反冲缓冲的情况下依然摔成了碎片,实况视频马一龙依然不敢让人看。失败是必然的,但失败的原因呢?这不仅仅是姿态调整的问题,而是触地速度明显非常大,不然怎么成碎片了呢?总不能说F9是纸糊的吧。那么,什么原因呢?反冲火箭坏了?推力不够?故障了?也许吧。

但我严重怀疑还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马一龙这次压根儿就没打算让火箭第一级平稳落到船上,他的本来的计划就是砸船。要平稳降落,需要消耗太多燃料了。我不知道鼓吹马一龙搞回收的人算过没有,让第一级像睡神号那样平稳降落到地面上需要消耗多少燃料,需要付出多大的减少运载能力的代价?这次毕竟是给ISS货运的任务,所以不可能为了测试平稳降落,而牺牲多少载荷。

之前专门测试平稳降落的蚱蜢火箭也不过升到了744米高处,距离从70公里高空平稳降落还差得远。蚱蜢尚且如此,而承担发射合同的F9的第一级,又怎么可能转眼间具备从高空平稳降落的能力呢?想到这里,基本可以断定,马一龙砸船就是既定目标,第一级根本没有携带足够燃料来缓冲减速,甚至根本就没有缓冲减速,直接是砸下来的。

如此,距离火箭可回收还有多远?非常遥远。起码我们得看到蚱蜢真的飞到了几十公里高空,然后平稳落到地面上指定地点。这才744米,连自由落体阶段都没有,还差得很远呢,我怀疑马一龙是否真的打算做这一步,还是又一个MCT火星殖民飞船之类的噱头而已?

就算是有了从高空平稳降落的逆天本事,做到了可回收,距离可重复使用还差得远呢。不狠狠检查一番,谁敢直接灌上燃料再起飞?别的不说,煤油发动机都是有积碳的,总得把发动机拆出来狠狠洗一遍,然后拿出来继续试车,不然谁敢下一次用?经过一番和大气的摩擦,内部的震动,和触地的震动,这时候的火箭完全是遍地地雷,任何细节都可能成为定时炸弹。更不用说F9本身壳薄更加脆弱。漫长的检查测试程序,加上更换零件,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天知道?

航天飞机可重复使用,但因为检查测试翻新成本还是过高。把主发动机完好得带回来,尚且如此。SPACEX又能翻出什么花样来?火箭可回收重复使用纯属天方夜谭。如果可行美苏太空竞赛时代早就行了。当然有人会说这是伟大的创新。我也要说一句,从来都没有“人有多大胆,低有多大产”,纵使马一龙能让员工一周工作200个小时,也逃脱不了自然规律的现实。马一龙还胡说什么成本不降到原来的5%就不算成功?还真有傻子信啊。他马一龙能做到火箭回收复用而不把成本提升50%,就是伟大的成功了!

个人感觉火箭回收并不是什么高精尖技术,MD此次失败并不是败在技术上,而是败在成本控制上。就是说,加大投入就可以成功,但这种加大的成本又超过了新作火箭成本,于是失去“重复使用降低成本”的初衷。
LZ仔细进行过核算吗?拍脑袋就来了?

私营企业自己对成本-收益、风险-收益的核算是最关心的。

因为一件事情在30年前不可能,所以在今天或未来也不可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啊
马一龙需要尽快把东西落稳,拍个好视频弄个大新闻,才能支撑其泡沫能继续吹大。
至于复用,那洗洗睡睡吧,有的是时间继续吹。但老是落不稳,就可能吹破。
不用急,反正今年试的次数还多,有的是时间给你们黑。就现在不复用,马一龙都能抢到合同
天方夜谭算不上,但是低成本就难说得很
LZ仔细进行过核算吗?拍脑袋就来了?

私营企业自己对成本-收益、风险-收益的核算是最关心的。
如果你说的对全世界每天就不会有那么多破产企业了
[WARNING! WARNING!] http://share.acg.tv/flash.swf?aid=1865021&page=1

故意砸船?给你看视频……
上次发射实验过了,不过当时船还没弄好,所以只好落海里了……
马一龙这个运作模式好就好在他每次发射都能当作实验,不会浪费钱,反正发射费用有人给,不像很多公司专门做一台样机,砸了就没了,搞不下去
我觉得吧 如果航天飞机作小一点,作成X37B这么大小,说不定回收复用还是可行
不滑翔回收居然搞垂直回收!脑袋秀逗了!这说白了也就是为技术而技术而已!没有多大实用价值!
    诶  酸 接着酸 自己火箭技术只停滞在60年代 好还意思这么说 照这个趋势 人家印度超过中国也是可以预见的

上帝的子民 发表于 2015-1-12 16:39
诶  酸 接着酸 自己火箭技术只停滞在60年代 好还意思这么说 照这个趋势 人家印度超过中国也是可以预见 ...


擦,看不起60年代,OSC的火箭用的就是60年代的苏联发动机,而且都找不到替代品。
阿波罗登月也是60年代,而且成为绝唱。
超过是靠实实在在的技术和可靠性,而不是事情未到一半就瞎吹
火箭复用就SPACEX一家在瞎搞,难道除了他马一龙,地球上主流航天机构都比他落后了?

上帝的子民 发表于 2015-1-12 16:39
诶  酸 接着酸 自己火箭技术只停滞在60年代 好还意思这么说 照这个趋势 人家印度超过中国也是可以预见 ...


擦,看不起60年代,OSC的火箭用的就是60年代的苏联发动机,而且都找不到替代品。
阿波罗登月也是60年代,而且成为绝唱。
超过是靠实实在在的技术和可靠性,而不是事情未到一半就瞎吹
火箭复用就SPACEX一家在瞎搞,难道除了他马一龙,地球上主流航天机构都比他落后了?


shuttle是运载系数低,但是作为一个多功能操作平台,很不错。至于赚钱与否,我不认为马一龙找来核算的人水平比楼主差,人家一不上市二不跪国会讨钱,犯不着像NASA一样吹省钱。

shuttle是运载系数低,但是作为一个多功能操作平台,很不错。至于赚钱与否,我不认为马一龙找来核算的人水平比楼主差,人家一不上市二不跪国会讨钱,犯不着像NASA一样吹省钱。
windrarara 发表于 2015-1-12 16:12
故意砸船?给你看视频……
上次发射实验过了,不过当时船还没弄好,所以只好落海里了……
马一龙这个 ...
上次落海也是摔到海里,落到船上一样是砸船,要稳定姿态并做到零速需要额外的燃料,这是要严重减少火箭的载荷能力的。这次是发射龙飞船,所以火箭载荷能力必须要保证。


楼主想得太当然了, 新技术往往需要研究试验,而且这还不是特别新的技术, MD这次也只是失败在最后时刻,离成功不远
epjack 发表于 2015-1-12 17:21
楼主想得太当然了, 新技术往往需要研究试验,而且这还不是特别新的技术, MD这次也只是失败在最后时刻,离成功 ...
距离不把船砸变形不远还凑合
但我严重怀疑还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马一龙这次压根儿就没打算让火箭第一级平稳落到船上,他的本来的计划就是砸船。要平稳降落,需要消耗太多燃料了。我不知道鼓吹马一龙搞回收的人算过没有,让第一级像睡神号那样平稳降落到地面上需要消耗多少燃料,需要付出多大的减少运载能力的代价?这次毕竟是给ISS货运的任务,所以不可能为了测试平稳降落,而牺牲多少载荷。

之前专门测试平稳降落的蚱蜢火箭也不过升到了744米高处,距离从70公里高空平稳降落还差得远。蚱蜢尚且如此,而承担发射合同的F9的第一级,又怎么可能转眼间具备从高空平稳降落的能力呢?想到这里,基本可以断定,马一龙砸船就是既定目标,第一级根本没有携带足够燃料来缓冲减速,甚至根本就没有缓冲减速,直接是砸下来的。

。。。

很有可能。

毕竟,完成发射任务是第一位的,

而平稳回收是第二位的。


即使真的回收了,以目前的条件,也不可能将这枚火箭重新使用,所以不值得为此冒险。

这一次,只要验证一下回收精度就可以了。
从技术角度看,完全没有问题。

问题还是出在成本上,

这样回收,是不是真的省钱?
SpaceX 不是上市企业 马斯克绝对控股,赔赚都是他的。  今年还有多次类似的测试。 想看笑话有的是机会。
实际上现在看笑话的比前几年少很多了。欧空局早两年高管还公开看低猎鹰火箭呢。现在没功夫了 忙着搞阿六跟猎鹰竞争呢


到时人家成功了,你出来谢罪啊。

美国航天飞机是LEO可以达到100吨级的,价格高很正常,事实上单位入轨载荷的价格远低于普通运载火箭。

中国为什么缺乏创新?就是因为每当有人提出新点子的时候,总有几个人像楼主那样在JJYY。

到时人家成功了,你出来谢罪啊。

美国航天飞机是LEO可以达到100吨级的,价格高很正常,事实上单位入轨载荷的价格远低于普通运载火箭。

中国为什么缺乏创新?就是因为每当有人提出新点子的时候,总有几个人像楼主那样在JJYY。
长征火箭过于结实,恰恰说明结构设计冗余过多,很多重量多余,怪不得干质比上不去,性能差。
如果你说的对全世界每天就不会有那么多破产企业了

这就是企业家和普通人的差别所在。

企业家看见的首先是机会,立即便权衡考量,只要有机会,就立即行动。

普通人看见的要么先是风险;要么看见机会却不去立刻核算立即动手,拍拍脑袋错失机会。
反正这个火箭新发射成本已经不算太高了,客户挑的话就用新火箭打。
收回来的旧火箭就相当于是白赚了一发。
看看状态还好的话,给穷客户用,或者打个轻点的载荷,负荷小一点。
状态不好的话,就自己试验用了。
状态渣到家,至少能拆回来的零件比直接在海面、地面拍个稀巴烂多。
到时人家成功了,你出来谢罪啊。

美国航天飞机是LEO可以达到100吨级的,价格高很正常,事实上单位入轨载 ...
100顿,不吹要死
那平台回港了,各种捡垃圾……
100顿,不吹要死
是100多吨。

航天飞机的载荷是只考虑货仓承载的,那个干重近70吨的轨道器自重是不算的。

轨道器的结构、控制、防热、人员设施都算是白饶的,不计入荷载。

windrarara 发表于 2015-1-12 16:12
故意砸船?给你看视频……
上次发射实验过了,不过当时船还没弄好,所以只好落海里了……
马一龙这个 ...



马一龙这个运作模式好就好在他每次发射都能当作实验,不会浪费钱,反正发射费用有人给,不像很多公司专门做一台样机,砸了就没了,搞不下去

马-龙是个人精中的人精,500年也就出一个!  有人出钱,回收实验不做白不做,可以验证很多回收方式的,最终连飞回式都可能做,国内要是做这么多实验没有1000亿元和二三十年根本不可能。
windrarara 发表于 2015-1-12 16:12
故意砸船?给你看视频……
上次发射实验过了,不过当时船还没弄好,所以只好落海里了……
马一龙这个 ...



马一龙这个运作模式好就好在他每次发射都能当作实验,不会浪费钱,反正发射费用有人给,不像很多公司专门做一台样机,砸了就没了,搞不下去

马-龙是个人精中的人精,500年也就出一个!  有人出钱,回收实验不做白不做,可以验证很多回收方式的,最终连飞回式都可能做,国内要是做这么多实验没有1000亿元和二三十年根本不可能。
但我严重怀疑还有一个可能性,那就是马一龙这次压根儿就没打算让火箭第一级平稳落到船上,他的本来的计划就 ...
看精度,好像砸船边上了,然后倒海里去了,这个散布总得来说还算不错,但要回收,船面积还得扩大5~10倍才安全呀。

马一龙这个运作模式好就好在他每次发射都能当作实验,不会浪费钱,反正发射费用有人给,不像很多公司 ...
企业不都是这么做产品的?修修补补小步快跑。
看样子损失不算很大,修修补补又能拉出去了,估计就是速度稍微大了点起落架杯具了而已,倾倒又砸到旁边的一些花花草草了,如果速度很大,上面会有个洞的……
煤油发动机每次都要拆了洗一遍?
LZ设计的特别型号?
rolltide 发表于 2015-1-12 20:06
企业不都是这么做产品的?修修补补小步快跑。
我国航天就不是,10几年一个产品,黄花菜都凉了。
是100多吨。

航天飞机的载荷是只考虑货仓承载的,那个干重近70吨的轨道器自重是不算的。

那长5箭体也入轨,搞不好也算100顿……
那长5箭体也入轨,搞不好也算100顿……
长五入轨重量算上二级,也就二十来吨的样子。火箭的主要重量是燃料,二级火箭发动机与箭体结构自重只有几吨重。

航天飞机轨道器的干重那么大,是因为它其实是按往返载具要求设计的,相当于一架超大型飞船,有着复杂的功能要求,以及返回防热要求,这和薄皮火箭完全是两回事。

长五入轨重量算上二级,也就二十来吨的样子。火箭的主要重量是燃料,二级火箭发动机与箭体结构自重只有几 ...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比较起飞重量。典型的重型火箭的起飞重量在600吨左右,而航天飞机系统的起飞重量在2200吨左右。

另外一个可以和航天飞机系统类比的例子是能源-暴风雪系统。在后者,由于主发动机被挪到了燃料箱上,轨道器此时是整个作为外荷载外挂的。其实两者的实际入轨重量差不多。
长五入轨重量算上二级,也就二十来吨的样子。火箭的主要重量是燃料,二级火箭发动机与箭体结构自重只有几 ...
那你准备宣布长5 leo多少?
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比较起飞重量。典型的重型火箭的起飞重量在600吨左右,而航天飞机系统的起飞重量在220 ...
这时候死重多算优点了,而且还算LEO了,真的快笑了。
那你准备宣布长5 leo多少?
关键不是你宣布它多少。航天飞机宣布的leo只有25吨,但这是不包括一个干重70吨的大飞船的重量,而这个大飞船可以带重载返回。

航天飞机的系统代号是sts,也就是space transportation system,天地往返运输系统。这是按五角大楼要求设计的重载飞船系统。
这时候死重多算优点了,而且还算LEO了,真的快笑了。
带重载返回,这是核心能力。至于说后来发现这能力实际用处不大,是另一回事。

所以基于航天飞机的发动机和助推器,稍加改变,就成了sls系统,也就是太空发射系统,不再要求往返运输。发动机装在燃料箱上,没有了轨道器,立马变成一款超重型火箭。